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

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

一、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欣[1](2021)在《妇科肿瘤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了解妇科肿瘤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特点,同时分析临床检测指标的变化,阐述妇科肿瘤患者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临床更好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妇科肿瘤提供客观理论依据。方法1调查我院2017.10-2021.03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月的中医证候及血瘀证积分情况。运用SPSS26.0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分析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并分析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的变化。2运用SPSS26.0分析我院2017.10-2021.03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及术后2月血液学参数变化情况,包括血常规、凝血、血浆D-二聚体、血脂等相关检测指标。结果1.聚类分析结果:对术前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4类,分别为: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痰湿瘀结证,以肾虚血瘀证为主。对术后妇科良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5类,分别为:气虚证、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肾阴虚证,以气虚证为主。对术前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3类,分别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兼肾虚证,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对术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候聚为4类,分别为:脾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痰湿瘀结证、肾阴虚证,以脾肾两虚证为主。2.对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2.1对所有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术后血瘀证积分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分别对妇科良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及占比进行比较:良恶性肿瘤术后2月血瘀证积分均小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术后2月血瘀证占比下降(P<0.01),恶性肿瘤术后2月血瘀证占比无明显下降(P>0.05),但中、重度血瘀证占比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对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前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术前恶性肿瘤血瘀证积分显着低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后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术后恶性肿瘤血瘀证积分显着高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对妇科良性肿瘤各组之间血瘀证积分进行比较:内异症组血瘀证积分高于肌瘤组、卵巢良性肿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对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液学参数进行分析:3.1对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前后血液学参数进行分析:术后2月炎症、血小板相关指标、D-Dimer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色素相关指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月PT延长、INR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月TC水平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液学参数进行分析:术后2月炎症、血小板相关指标较术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色素相关指标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D-Dimer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2月TG水平较术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对良恶性肿瘤术前血液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炎症、血色素相关指标及Fib、D-Dimer水平均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水平则低于良性肿瘤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不同良性肿瘤组之间进行血液学参数对比:肌瘤组、内异症组、肌瘤合并内异症组血色素水平均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肌瘤合并卵巢良性肿瘤组。肌瘤组、内异症组、肌瘤合并内异症组血小板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肌瘤合并内异症组APTT水平小于卵巢良性肿瘤组、内异症组。结论1.妇科肿瘤与血瘀证存在密切相关性,以中度血瘀证为主。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瘀证积分均下降,术后良性肿瘤患者的血瘀证改善更为明显。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瘀证较其他妇科良性肿瘤严重。3.妇科良性肿瘤患者术前以肾虚血瘀证为主,术后以气虚证为主。4.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以气虚血瘀证为主,术后以脾肾两虚证为主。5.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炎症、血小板相关指标均较术前下降,从侧面反映妇科肿瘤与血瘀证具有一定相关性。

蒋梦雨[2](2020)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是介于皮肤与壁层腹膜之间任何部位的一种特殊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数都有既往的妇科或产科腹部手术史,最常见的是剖宫产手术史。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数量的增加,剖宫产后的AWE患者有显着上升的趋势。手术完整去掉异位内膜组织是最见效的手段,若肿块体积大,位置深,清除组织较多导致腹部组织缺失较多时,往往需要采用特殊材料进行修补加固,以防止腹壁切口疝的发生。该病即使手术切除病灶后仍有复发的可能,对于发病年龄、潜伏期、病灶大小、剖宫产次数、病灶数目是否与复发有关、术后是否需要联合药物治疗预防复发等,目前国内外尚无共识。且其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缺乏大数据临床研究结果。本文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房收治的231例AWE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包括临床表现、病变分型、诊断、影像学方法、治疗手段及效果等,探讨AWE的诊疗要领、手术技巧和复发高危因素,为将来能够有效治疗该疾病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整理从2012年1月到2018年6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疗的AWE患者共231例。根据病灶下界累及部位给AWE进行病变分型,包括皮下脂肪型、前鞘肌肉型和腹膜型。若术中探查其为多发病灶(病灶≥2个),则归为病灶累及部位最深的病变分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手术),观察组[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 RH-a)]。常规病理报告全部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随访时间至2019年6月。2.统计学方法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连续变量,秩和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方差分析统计符合正态分布的多样本定量资料,多样本间的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多样本定量资料符合非正态分布的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样本定性资料用独立的多组无序多分类资料分析,两分类变量间的关联分析用Pearsonχ2检验,χ2连续校正分析方法用于两独立样本的定性资料,数据均用SPSS 22.0软件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31例AWE患者中229例(99.13%,229/231)有剖宫产病史。患病年龄22~47岁,平均年龄为(32.54±4.69)岁;潜伏期是3~156个月,中位数24个月;病灶直径1~8cm,平均病灶直径(3.31±1.44)cm。2.231例AWE患者中208例(90.04%)表现为与经期相关的腹壁不适感,其中表现为伴随经期疼痛感的患者180例(占86.54%),疼痛无规律的患者28例(占13.46%);183例(79.22%)腹壁可扪及包块。3.三种病变类型中前鞘肌肉型最为常见,占比71.6%(164/229),特点为腹壁扪到逐渐变大的包块,并伴有和经期有关的腹部钝痛感;皮下脂肪型特点为腹部扪到逐渐变大的肿物;腹膜型特点为与月经相关腹壁瘢痕处不适,早期包块触摸不清,只有病灶较大时才能够扪及包块。4.术前全部患者给与腹壁浅表部位超声辅助检查,确诊率达99.13%,与术中探查分型总体符合率达97.38%(223/229)。6例患者进行了腹部MRI平扫检查,确诊率达100%。5.231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因缺损较大使用网片修补,手术切口均甲级愈合。共有效随访患者216例,8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6个月至2年,总体复发率是3.70%(8/216);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复发率进行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vs.3.53%,P>0.05),两组病灶直径、剖宫产次数、病灶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平均年龄、平均潜伏期均小于未复发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绝大多数有剖宫产史,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潜伏期长短不一,中位数24个月。2.不同的临床分型有不同的临床特点,超声可帮助术前确诊及临床分型,MRI检查有利于清楚病灶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有利于术前评估及特殊材料的准备。3.手术完整清除病灶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不同病灶大小有不同的手术技巧。4.术后使用Gn RH-a不能降低复发率,发病年龄早及潜伏期短是复发的高危因素。

刘冰[3](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信息化建立及内异症恶变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电子病历包含大量临床信息,本研究拟通过信息化手段处理北京协和医院电子住院病历,建立一个子宫内膜异位症单中心数据库。方法检索2015年4月到2019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出院诊断或病理报告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住院患者,并获得相应电子病历。研究者(临床医生)设计拟获取的数据项及数据项的提取位置、提取逻辑。睿医(北京)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信息工程师)将临床医学逻辑转化成信息化程序语言,进行电子病历数据挖掘,实现患者信息抽取。结果共纳入5770例内异症女性,年龄多集中在21岁到50岁(占94.25%)。2.67%的患者已自然绝经。61.56%报告有疼痛症状,57.90%报告有盆腔包块表现,21.56%报告合并不孕。1.82%合并生殖道畸形,34.07%合并子宫肌瘤,20.47%合并子宫腺肌症,13.21%合并子宫内膜病变(11.11%合并子宫内膜息肉,1.40%合并子宫内膜癌,1.37%合并子宫内膜增生)。81.99%经病理确诊,内异症见于卵巢、骶子宫韧带、腹壁、直肠阴道隔和子宫直肠窝、输卵管、子宫(包括子宫剖宫产瘢痕)、输尿管、直肠、膀胱腹膜反折、阔韧带、会阴、宫颈、膀胱、阴道、结肠、大网膜、圆韧带、阑尾、腹股沟、固有韧带、小肠、回肠、盲肠(按发生率由大到小排列)。结论本研究使用数据技术对电子病历进行临床信息抽取,成功建立了一个单中心内异症数据库,可用于深入总结与进一步探索。目的内异症虽然是良性疾病,但可以发生恶变,80%的内异症恶变发生在卵巢,为内异症相关卵巢癌(Endometriosis Associated Ovarian Carcinoma,EAOC)。本研究基于所建的北京协和医院2015.4-2019.8住院病人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对45岁以上经手术病理验证的卵巢型内异症患者和合并盆腔内异症的卵巢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EAOC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64例EAOC、438例卵巢型内异症。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统计描述及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约登指数判断有显着差异的数值变量的最佳临界值。本研究取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4例EAOC患者中,同侧卵巢癌和卵巢型内异症(符合或不严格符合Sampson和Scott诊断标准)占43.75%,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占78.13%,早期(Ⅰ期或Ⅱ期)卵巢癌占76.56%。单因素分析显示,EAOC组与卵巢型内异症组在年龄、自然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术前血清CA199水平、肿瘤大小、痛经等方面差异显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自然绝经状态、术前血清CA125水平、肿瘤大小是EAOC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大小最佳临界值为8 cm。结论45岁以上卵巢型内异症患者,卵巢肿瘤超过8 cm、已自然绝经、术前血清CA125升高,需警惕恶变。

王洁楠[4](2020)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基于Cochrane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对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循证依据。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探讨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思路及用药规律。2观察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1系统评价(1)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建库-2019年10月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将获取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软件,依照拟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确定纳入的合格文献。(2)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绘制图形。(3)提取各项研究中有效数据,导入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首先,判断数据选用何种统计量合并,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表示,连续变量则选择加权均数差(MD),两种资料均取95%置信区间(CI),本研究中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属于二分类变量;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痛经VAS评分、血清CA125均属于连续性变量。其次,对纳入的多项研究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Q检验和I2检验:若P>0.10,I2=0%,表明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良好,则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若P>0.10且0%<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先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后改为随机效应模型,检验其结果的稳定性;若P≤0.10或I2≥50%,表明纳入的研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若同组文献较多(≥10篇),采用漏斗图评估meta分析结果是否具有发表偏倚。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为a=0.05。(4)统计纳入文献中的中医辨证分型分布、活血化瘀中药种类及使用频次,采用EXCEL表进行统计。2临床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30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赵瑞华教授门诊的患者。入组的患者均服用芪丹饮。以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PBAC评分、月经色质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治疗前、治疗3个月为时间观测点,观测月经经期、血红蛋白含量、子宫体积、血清CA125。评价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评价依据检索策略,获得1045篇可能符合标准的文献,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8篇系统评价的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共计1393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中药组共计700例,西药组共计693例,其中最小样本量为59例,最大样本量为147例。(1)总有效率纳入16项研究中有关总有效率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2.58,df=15(P=0.63),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3.84,95%CI(2.81,5.23),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总有效率方面较西药好。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2)痛经VAS评分3项研究中有关痛经VAS评分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3.64,df=2(P=0.16),I2=45%,异质性较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1.70,95%CI(-2.01,-1.40),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在缓解子宫腺肌病痛经方面效果较西药明显。(3)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1项研究提供了关于月经量情况(PBAC评分)的有效数据,仅作描述性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中药组改善月经量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39.45,95%CI(31.51,47.39)。(4)血清 CA12510项研究提供了关于血清CA125的有效数据,因初次分析异质性较大(Chi2=71.07,df=9(P<0.00001),I2=87%)。根据西医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亚组分析,其中1项研究未描述具体措施,故纳入9项研究,共分为五个亚组:①“中药VS曼月乐”组:包含2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0.46,df=1(P=0.50),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0.42,95%CI(-40.66,-20.17),P<0.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比较曼月乐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②“中药VS孕三烯酮”组:包含4项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2.28,df=3(P=0.52),I2=0%,提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MD=3.67,95%CI(2.29,5.05),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相较于孕三烯酮降调血清CA125的效果更为明显;③“中药VS米非司酮”组:仅含1项研究,MD=-2.26,95%CI(-14.10,-9.58),P=0.71;④“中药VS布洛芬”组:仅含1项研究,MD=-14.59,95%CI(-23.04,-6.14),P=0.0007;⑤“中药 VS 妈富隆”组:仅含 1 项研究,MD=-15.20,95%CI(-27.05,-3.35),P=0.01。漏斗图显示:大部分散点较为集中,但左右并不完全对称,结果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5)不良反应5项研究中有关不良反应均为可提取的有效数据,对其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为:Chi2=1.32,df=3(P=0.72),I2=0%,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结果为:OR=0.16,95%CI(0.06,0.41),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在不良反应方面低于西药。(6)证型与药物分析所涉及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27.99%)、痰瘀互结证(17.73%)、血瘀证(13.21%)、肾虚血瘀证(12.92%)、瘀热互结证(12.35%)、寒凝血瘀证(10.77%)、气虚血瘀证(5.03%),频率最高为气滞血瘀证。而当归(61.11%)、赤芍(50.00%)、川芎(44.44%)、三棱(38.89%)为常用药,其中当归最为常用。2临床研究(1)月经情况①月经过多疗效评定情况: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例数为37例,总有效率88.10%。②月经PBAC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PBAC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PBAC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月经经期: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治疗前与3个月相比,月经经期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月经色质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的变化,月经色质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月经色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情况①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情况:痊愈9例,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例数为36例,总有效率85.71%。②中医证候评分:随着治疗时间节点,中医证候评分逐渐降低,呈下降趋势。治疗前与1个月、治疗前与2个月、治疗前与3个月、1个月与2个月、1个月与3个月、2个月与3个月相比,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血红蛋白含量治疗3个月后,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5)。(4)子宫体积治疗3个月后,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CA125水平治疗3个月后,血清CA12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本次临床研究期间,42例临床观察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心电图、ALT、AST、Cr、BUN)均未出现明显异常。研究结论1系统评价在总有效率、痛经VAS评分、月经改善情况(PBAC评分)、降调血清CA125等方面,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中药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较西药少,比较安全。本研究初步证实了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良好,确有证据支持。希望以后有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证实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更为严谨的证据。2临床研究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显着控制子宫腺肌病引起的月经过多,临床有效率达88.10%;缩短子宫腺肌病月经经期延长,改善月经经色、经质;显着改善患者气虚血瘀证候,临床有效率达85.71%;纠正贫血状况。但在缩小子宫体积与降调血清CA125方面疗效不明显。

赵含笑[5](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临床及预后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比原发性卵巢上皮性癌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相关外文及中文数据库,搜索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的文献,根据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综合、质量评价和异质性检验。应用RevMan5.3统计学软件对所纳入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37篇文献被纳入本研究中,包括29篇中文文献和8篇英文文献。各个文献的质量评估都符合渥太华量表的标准。最终Meta分析结果显示:(1)EAOC患者的年龄更小,差异显着(MD=-4.53,95%CI(-5.38,-3.69),P<0.00001)。(2)EA0C 患者的初潮年龄更早,差异显着(MD=-0.71,95%CI(-1.35,-0.07),P=0.03<0.05)。(3)EA0C 患者的 FIG0肿瘤分期早,差异显着(OR=4.33,95%CI(3.22,5.84),P<0.00001)。(4)EA0C 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高,差异显着(OR=0.34,95%CI(0.20,0.57),P<0.0001)。(5)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较高,差异显着(OR=2.00,95%CI(1.45,2.74),P<0.0001)。(6)二者的肿瘤直径之间差异无区别(OR=1.53,95%CI(0.58,4.02),P=0.39>0.05)。(7)生产次数在两者间的差异无区别(OR=1.21,95%CI(0.81,1.81),P=0.36)。(8)二者的腹痛症状差异无区别(OR=0.77,95%CI(0.52,1.16),P=0.21>0.05)。(9)腹胀在两者间的表现差异无区别(OR=0.77,95%CI(0.48,1.25),P=0.29>0.05)。(10)EAOC患者的痛经发生率较高,差异明显(OR=2.64,95%CI(1.66,4.19),P<0.0001)。(11)EAOC患者更容易出现不孕的症状,差异明显(OR=10.50,95%CI(2.29,48.95),P<0.002)。(12)EAOC患者月经改变发生率较高,差异明显(OR=2.97,95%CI(2.29,3.87),P<0.00001)。(13)EAOC 患者较少的出现腹水表现,差异明显(OR=0.36,95%CI(0.24,0.53),P<0.00001)。(14)自觉盆腔包块在二者间的表现差异无区别(OR=1.07,95%CI(0.67,1.73),P=0.77>0.05)。(15)二者间阴道流血表现的差异无区别(OR=1.62,95%CI(0.94,2.80),P=0.08>0.05)。(16)EAOC患者较少的出现绝经状态,差异明显(OR=0.54,95%CI为(0.31,0.93),P=0.03<0.05)。(17)血清 CA125 浓度,EAOC 患者多介于 35-200U/ml,而 OC 患者大多高于 200U/m],差异明显(OR=2.90,95%CI(1.46,5.74),P=0.002<0.05)。结论1、和上皮性卵巢癌对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具有年龄小、初潮年龄早、FIGO分期早、肿瘤分化程度高、五年生存率高的特点。2、临床表现及预后上,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更容易出现痛经、不孕和月经改变,相对较少的出现腹水和绝经状态。3、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和上皮性卵巢癌在肿瘤直径、生产次数、盆腔包块、腹痛、腹胀、阴道流血这些方面,未表现出差异性。

柯佩琪,崔蓉,沈宏伟,梁秀卿,钱冰[6](2004)在《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两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2年1月至2003年7月住院治疗的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同期治疗的子宫恶性肿瘤642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16例(2.8%),平均年龄55.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和阴道异常排液。所有患者均手术或手术+辅助治疗,术后病理报告子宫内膜腺癌Ⅰ期1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Ⅲ期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者5例,合并子宫腺肌症者11例。内异症病灶9例发生非典型增生(7例为部分轻.中度非典型增生,2例为中.重度非典型增生)。随访至2003年11月,平均随访48个月,2例死亡,1例失访,余13例存活。【结论】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子宫恶性肿瘤分期早,恶性度相对较低,其重度非典型增生有恶变倾向,应严密随访。

彭敏华[7](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ian endometriosis,OEM)是一类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常见妇科良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ndometriosisassociated ovarian carcinoma,EAOC)是一类特殊类型的卵巢癌。随着临床上对卵巢癌“二元发病模型”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学者认为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atypical hyperplasia ovarian endometriosis,aEM)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一类前体病变。在分子遗传学、病理学以及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已经证实,OEM被认为是卵巢癌发生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的报道不断增加,无论从临床还是基础研究均证实这是一类特定类型的卵巢癌,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目的:1.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一般临床特点,以便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2.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收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患者41例(EAOC组),详细查阅每位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每组患者各项临床特点并进行比较。2.随机选取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经病理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的患者70例(OEM组),详细查阅每位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与4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患者(EAOC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计算各指标在内异症相关卵巢癌诊断的意义。结果: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0.15±9.073岁,平均初潮年龄为14.21±0.26岁,平均孕次2.21±0.21次,平均产次1.00±0.09次,36.6%的患者CA125>200 U/ml,CA199平均值为192.77±72.34U/ml,HE4平均值为157.85±182.78pmol/L,肿瘤平均直径10.69±0.57cm。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患者的病史中,主诉以“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和“腹痛”为主,比例分别为26.8%、24.4%,超声提示包块为“囊实混合性回声”者比例最高,为53.7%,痛经率为46.3%,月经规律者占65.9%,病变累及范围以累及单侧卵巢为主,FIGO分期以早期为主(97.6%)。EAOC组与OEM组相比,在发病年龄、月经规律否、痛经与否、孕次、主诉、血清CA125值、超声提示盆腔包块性质、肿瘤直径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应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痛经与否、月经规律与否、孕次、主诉、血清CA125值、超声提示盆腔包块性质、肿瘤直径是EAOC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初潮年龄、产次、血清CA199值、病变累及范围、妇科疾病史不是EAOC的独立危险因素。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患者年龄和肿瘤直径是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患者发病年龄多处于围绝经期水平,多以检查发现盆腔包块、腹痛为主诉,且肿瘤直径多数>10cm,CA125水平多数明显升高,临床分期多为早期。具有以上临床特点的患者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可能性高。2.通过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认为,患者年龄与肿瘤直径是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谢宝珍[8](2020)在《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传承研究方法,阐述导师刘雁峰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的病机认识及立论依据,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方思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2通过临床研究,围绕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异位囊肿的大小、女性激素水平以及CA-125水平这5个主要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调取2010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80例患者,1172诊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104例患者,共207诊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进行中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频数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用药、药物组合及药物属性,并将挖掘结果整理成文稿形式交由导师审阅。结合半结构化专家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导师围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立法依据、组方思路、用药配伍及加减规律进行探讨。根据访谈的内容,补充完善挖掘的结果。2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共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24例。给予温肾暖肝散结方中药口服治疗12周,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片姜黄等。采用自身对照的观察方法,以0、4、8、12周为观察时间点,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卵泡期女性激素6项、CA-125及月经干净后3-5天测量并计算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共6个项目。从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缩小病灶、调节激素水平以及降低CA-125共5个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于“人机结合”方法的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1)数据挖掘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张处方进行药物统计,共得16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394次。通过中药频数统计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包括:乌药、肉桂、葫芦巴、小茴香、红藤、元胡、没药、姜黄、郁金、丹参、巴戟天、忍冬藤、吴茱萸等。通过药物组合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包括:“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元胡-郁金”、“没药-姜黄”、“丹参-鳖甲”、“红藤-忍冬藤”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温补肾阳、暖肝行气及活血散结三个治疗方向的药物类群。其中,温补肾阳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葫芦巴、元胡、肉桂、小茴香、乌药、没药、姜黄等;暖肝行气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巴戟天、郁金、吴茱萸等;活血散结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丹参、鳖甲、茯苓。通过药物属性分析得出导师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味多辛、甘,主入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以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及温通经脉为主。(2)专家采访通过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刘雁峰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瘀结成症”,该病的关键病位在肾、肝。基于对病机的认识,导师提出温肾暖肝散结法作为内异症的治疗法则,以温肾暖肝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导师的组方思路亦以该法为指导,方从法出,自拟“温肾暖肝散结方”,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姜黄、红藤、忍冬藤等。导师用药平和,一药多用,注重药物间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2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1)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VAS疗效判定,治疗12周后,治愈4人,显效6人,有效5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62.50%,治愈率为16.67%。VAS评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2)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的CMSS总体评分、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条目,将该量表分为消化道症状、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头面部症状进行分析。①消化道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消化道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及治疗12周的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消化道相关症状的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消化道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1)。②情绪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情绪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4);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3,P<0.001)。③躯体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躯体相关症状总体评分、频率评分及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头面部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P=0.004);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5,P=0.001)。(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显效3人,显效率为12.50%,有效12人,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62.50%。中医证候积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患者的阳虚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4)卵巢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180,P=0.859)。(5)女性激素6项治疗前后E2、P、PRL、FSH、LH及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A-125治疗前后血清CA-12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052,P=0.959)。结论1刘雁峰教授对内异症的病机、病位有独到的认识,运用温阳散寒法以治病之本,活血消症法以治病之标。导师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制方严谨,方证相应,随证加减。临证时,导师讲究用药平和,顾护阴血,并注重一药多用,配伍巧妙。2“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在总结导师学术经验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定性的专家访谈方法能较好地补充并完善定量的挖掘的数据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导师的学术观点。3温肾暖肝散结方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相关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阳虚寒凝血瘀证候,疗效持久且稳定。另外,温肾暖肝散结方在控制病灶大小的同时,并未抑制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

张焕霞[9](2020)在《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为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早期诊断、个体化及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自2010年0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其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我院近10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共2236例,其中绝经后患者66例,占2.95%;后5年所占比例(4.00%,51/1274)较前5年所占比例(1.56%,15/96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患者中,59例(89.39%)为新发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7例(10.61%)为非新发型。(3)66例患者中,40例(60.61%)患者有临床症状,其中37例(92.5%)均合并其他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和/或腹胀(47.5%)和阴道不规则流血(37.5%),26例(39.39%)患者无临床症状;多合并子宫肌瘤等雌激素相关性疾病。(4)超重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5mm的有16例(45.71%),非超重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5mm的有6例(21.4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6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21例(31.82%)行腹腔镜手术,45例(68.18%)行经腹手术;38例(57.58%)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6)根据ASRM分期,66例患者中I期34例(51.52%),II期5例(7.58%),III期13例(19.70%),IV期14例(21.21%)。非重度EMT(I期、II期和III期)患者中有6例(15.00%)CA125升高,重度EMT(IV期)患者中有2例(20.00%)CA125升高,两者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7)超重组患者子宫内膜病理为非萎缩性的有15例(50.00%),非超重组患者子宫内膜病理为非萎缩性的有4例(21.0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6例(9.09%)患者的病理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其ER和PR均为阳性。(9)56例配合跟踪随访,2例因妇科恶性肿瘤逝世,余54例随访至今,无一复发。结论:(1)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占所有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2.95%,临床较为少见,近年来所占比例有增高趋势。(2)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多合并雌激素相关性疾病。(3)对于绝经后妇女来说,超重者可能比非超重者具有更高的雌激素水平。(4)妇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敏感性较高,CA125对于该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5)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多合并其他需手术的妇科疾病,多选择全子宫和双侧附件切除术。

王悦[10](2020)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ndometriosis-associated ovarian cancer,EAOC)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EAOC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9年01月至2019年12月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关于EAOC的相关研究,根据已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章,应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数据后采用系统评价软件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采用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评分均为6-9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non-EAOC相比,EAOC组患者发病年龄(MD=-5.14,95%CI:-6.064.22],P=0.00001);绝经情况(OR=2.07,95%CI:1.153.73,P=0.02)、术前糖类抗原-125水平(OR=1.71,95%CI:1.272.31,P=0.0005)、临床表现中月经失调(OR=2.50,95%CI:1.663.77,P<0.0001)、不孕(OR=3.84,95%CI:2.515.88,P<0.00001)、肿瘤直径小于10cm(OR=3.21,95%CI:2.224.64,P<0.00001)、FIGO分期(OR=5.04,95%CI:4.196.06,P<0.00001)、Grade分级(OR=0.67,95%CI:0.460.98,P=0.04)、透明细胞癌(OR=4.49,95%CI:2.797.25,P<0.00001)、子宫内膜样癌(OR=3.54,95%CI:2.105.97,P<0.00001)、淋巴结转移(OR=0.76,95%CI:0.282.03,P=0.58)、减瘤手术效果(OR=2.80,95%CI:1.107.13,P=0.03)及无进展期生存率(HR=0.72,95%CI:0.540.96,P=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临床表现中(盆腔包块:OR=0.68,95%CI:0.341.39,P=0.29;腹痛:OR=1.67,95%CI:1.002.79,P=0.05;阴道不规则流血OR=0.83,95%CI:0.332.11,P=0.69)、总体生存率(HR=1.07,95%CI:0.781.46,P=0.69)在EAOC与non-EAO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on-EAOC患者相比,EAOC患者较年轻,未绝经所占比例较高,多处于围绝经期,两者相比临床症状均不典型。EAOC患者术前CA-125正常比例、肿瘤直径小于10cm及不孕率较高,肿瘤分期早,分级较低,淋巴结转移率低,肿瘤细胞减灭术效果好,病理类型以透明细胞癌及子宫内膜样癌为主。EAOC患者无进展期生存率较non-EAOC患者高,但总体生存率与non-EAOC患者无明显差异,因样本量较少且均为回顾性研究,故需大量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结论的可靠性。

二、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妇科肿瘤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2.1 诊断标准
        2.2 制定调查量表
        2.3 血瘀证中医证候判定标准及血瘀证积分评分标准
        2.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5 分组方法
        2.6 生物学观察指标
        2.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妇科肿瘤分布情况
        1.2 病程情况
        1.3 手术途径分布
        1.4 手术方式分布
        1.5 肿瘤最大径线分布
        1.6 年龄分布
        1.7 体重指数分布
        1.8 婚姻状况
        1.9 体力活动情况
        1.10 主诉情况
    2 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1 妇科良性肿瘤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2 妇科良性肿瘤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3 妇科恶性肿瘤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4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 妇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布特点及对比
        3.1 妇科肿瘤患者总体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分布特点及对比
        3.2 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分布特点及对比
        3.3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血瘀证积分分布特点及对比
        3.4 妇科良恶性肿瘤术前术后血瘀证积分对比
        3.5 妇科良性肿瘤各组之间血瘀证积分对比
    4 妇科肿瘤患者生物学指标变化
        4.1 妇科良性肿瘤手术前后生物学指标差异
        4.2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前后生物学指标差异
        4.3 妇科良恶性肿瘤之间生物学指标的差异
        4.4 妇科良性肿瘤各组之间生物学指标差异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妇科肿瘤患者信息录入表》
附录2 《血瘀相关证候计量值表》
综述 妇科肿瘤血瘀证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3)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信息化建立及内异症恶变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基于电子住院病历信息化建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单中心数据库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1. 病案检索
        2. 数据项设计
        3. 信息化实现
    结果
        1. 数据库简介
        2. 各数据项完整度及各项结果值例数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所建数据库的45岁以上内异症相关卵巢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方法
        1. EAOC组入排标准及分类标准
        2. 卵巢型内异症组入组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EAOC组病理及分类情况
        2. EAOC组与卵巢型内异症组的单因素比较
        3. EAOC组与卵巢型内异症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卵巢肿瘤大小的最佳界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EAOC组(A、B类)与卵巢型内异症组的单因素比较
    附图1 患者卵巢肿瘤最大直径(超声)ROC曲线
文献综述: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4)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传统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3 生活调摄
        4 结语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的相关认识
        1 发病机理
        2 与月经过多相关的发病机理
        3 临床表现与诊断
        4 西医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的筛选与纳入
        3 文献的质量学评价
        4 资料的提取与收集
        5 数据分析与综合
        6 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结果
        1 文献检索
        2 文献特征
        3 质量评价
        4 数据提取与统计学分析
        5 证型及中药规律分析
    讨论
        1 疗效探讨
        2 证型及中药分析
        3 局限性
        4 研究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药芪丹饮治疗气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月经过多疗效观察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观察结果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组方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4 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可能高危因素
        5 不足与启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5)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临床及预后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高危因素
        1.3.2 发病机制
2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检索
        2.3.1 检索路径
        2.3.2 检索关键词
    2.4 文献筛选
    2.5 数据资料提取
    2.6 质量评价
    2.7 统计学分析
        2.7.1 异质性检验
        2.7.2 效应量选择
        2.7.3 偏倚分析
        2.7.4 敏感性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Meta结果
        3.4.1 年龄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2 肿瘤直径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3 血清CA125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4 FIGO肿瘤分期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5 生产次数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6 初潮年龄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7 肿瘤分化程度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8 绝经状态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3.4.9 临床表现在EAOC和OC间的差异
4 讨论
    4.1 Meta分析的临床意义
    4.2 EAOC患者和OC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差异性
    4.3 EAOC患者和OC患者临床及预后的无效因素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诊断
    1.4 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7)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EAOC发生的危险因素
        1.2.2 EAOC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1.2.3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与EAOC
        1.2.4 EAOC的治疗
        1.2.5 EAOC的预后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发病与病理类型
    3.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3.2.1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比较
        3.2.2 两组患者月经情况比较
        3.2.3 两组患者生育情况比较
        3.2.4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3.2.5 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HE4)水平比较
        3.2.6 两组患者术前盆腔超声性质比较
        3.2.7 两组患者肿瘤位置比较
        3.2.8 两组患者肿瘤大小比较
        3.2.9 两组患者妇科疾病病史比较
    3.3 EAOC组患者手术-病理分期
    3.4 EAOC与各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4.1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罹患EAOC独立危险因素
        3.4.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罹患EAOC独立危险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EAOC的流行病学分析
    4.2 EAOC的诊断与组织学类型
    4.3 EAOC的临床特点
    4.4 EAOC的危险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
        3 临床病理分型
        4 临床分期
        5 治疗策略与方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3 小结
        参考文献
引言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数据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清洗与筛选
        4.2 数据导入与核对
        4.3 中药处方数据规范化处理
        4.4 数据挖掘与分析
        4.5 专家访谈
        4.6 研究流程图
    5 研究结果
        5.1 数据录入情况
        5.2 药物频次分析
        5.3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5.4 药物四气统计
        5.5 药物五味统计
        5.6 药物归经统计
        5.7 药物功效统计
        5.8 关联规则分析
        5.9 聚类分析
        5.10 复杂网络分析
        5.11 专家访谈
    6 讨论
        6.1 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6.2 温肾暖肝散结方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
        6.3 用药特点
        6.4 “人机结合”在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7 小结
第三部分 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3 研究资料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标准
        3.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处理
        3.7 中止试验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药物
        4.2 疗程及观察时间
        4.3 合并用药记录
        4.4 观察指标
        4.5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4.6 统计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纳入病例情况
        5.2 一般情况
        5.3 治疗结果
        5.4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6 讨论
        6.1 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6.2 疗效分析
    7 小结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发病机制
    2.2 激素来源
        2.2.1 外源性雌激素
        2.2.2 内源性雌激素
        2.2.3 局部合成
        2.2.4 其他因素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
    2.5 治疗
        2.5.1 手术治疗
        2.5.2 药物治疗
    2.6 预后
        2.6.1 复发
        2.6.2 恶变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3 临床分期
    3.4 分组情况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病情况
    4.2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一般情况
    4.3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合并症情况
    4.4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超声特征
    4.5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CT及 MRI特征
    4.6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雌激素水平
    4.7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情况
    4.8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治疗情况
        4.8.1 手术途径
        4.8.2 手术方式
        4.8.3 病灶大小
    4.9 66例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术后病理及分期
        4.9.1 病灶侧别
        4.9.2 分期
        4.9.3 子宫内膜病理
        4.9.4 免疫组化结果
    4.10 辅助治疗
    4.11 随访
第5章 讨论
    5.1 发病情况
    5.2 与绝经前EMT的关系
    5.3 发病机制
    5.4 激素来源
    5.5 临床表现
    5.6 诊断
    5.7 治疗及复发
    5.8 恶变
第6章 结论
第7章 研究不足
第8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研究指标
    2.4 文献筛选
    2.5 文献资料提取
    2.6 文献质量评价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3.2 Meta分析结果
        3.2.1 EAOC与 non-EAOC患者发病年龄比较
        3.2.2 EAOC与 non-EAOC患者绝经情况比较
        3.2.3 EAOC与 non-EAOC患者临床表现的比较
        3.2.4 EAOC与 non-EAOC患者术前CA-125 水平比较
        3.2.5 EAOC与 non-EAOC患者不孕情况比较
        3.2.6 EAOC与 non-EAOC患者肿瘤直径比较
        3.2.7 EAOC与 non-EAOC患者FIGO分期的比较
        3.2.8 EAOC与 non-EAOC患者Grade分级的比较
        3.2.9 EAOC与 non-EAOC患者病理类型的比较
        3.2.10 EAOC与 non-EAO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
        3.2.11 EAOC与 non-EAOC患者减瘤手术效果比较
        3.2.12 EAOC与 non-EAOC患者无进展期生存率比较
        3.2.13 EAOC与 non-EAOC患者总体生存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Meta分析结果讨论
        4.1.1 EAOC 的临床特点(年龄、术前血清 CA125 水平、不孕情况、临床表现、绝经情况、肿瘤直径)分析
        4.1.2 EAOC的病理类型、分期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减瘤手术效果及预后分析
    4.2 本文局限性及展望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妇科肿瘤与血瘀证的相关性研究[D]. 杨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后分析[D]. 蒋梦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3]子宫内膜异位症数据库信息化建立及内异症恶变危险因素分析[D]. 刘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4]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系统评价与疗效观察[D]. 王洁楠.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临床及预后的Meta分析[D]. 赵含笑. 山东大学, 2020(09)
  • [6]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J]. 柯佩琪,崔蓉,沈宏伟,梁秀卿,钱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4(S1)
  • [7]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的临床特征分析[D]. 彭敏华. 吉林大学, 2020(08)
  • [8]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D]. 谢宝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D]. 张焕霞.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临床特点及预后的Meta分析[D]. 王悦.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子宫恶性肿瘤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