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夏章[1](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夏章[2](2021)在《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体重控制、生存质量、心血管病事件、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死亡事件的长期影响。分析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2.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的影响。分析干预组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3.探讨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改进方法和干预重点。研究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发表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随机对照试验和群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筛选与研究质量评价过程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开展。使用Cochrane Q检验和不一致指数检验评估异质性,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小或异质性大但异质性来源可识别,则选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作为效应指标,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总体效应值,并进行Meta回归与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若纳入研究异质性大且来源无法识别,则只进行描述性分析。参照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评估证据质量。使用Revman5.3、Microsoft Excel 2019 绘图,使用 Stata16.0、GRADE Profiler 3.6 分析数据。2.采用现场调查和信息系统匹配的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2014年7月-11月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试验的500名研究对象进行随访。通过现场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信息,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确认患者存活情况,通过北京市死因监测系统收集患者死亡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组活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关系。以自我管理患者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使用SAS9.4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系统综述共纳入25项研究5 071名随访患者。2项研究为低风险,1 1项研究为风险不确定,12项研究为高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MD=-0.39%(95%CI:-0.56,-0.21)]、舒张压[MD=-1.32 mmHg(95%CI:-2.44,-0.21)]、收缩压[MD=-1.92 mmHg(95%CI:-3.47,-0.37)]的长期效果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研究开展后12个月降低效果最显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舒张压和收缩压结果不够稳健。小组活动对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体重的长期效果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体质指数结果不够稳健且可能受发表偏倚影响。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心血管病事件、死亡事件无法进行Meta分析。除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重证据质量等级为中外,其他指标证据质量等级为低或极低。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MD=-0.53%(95%CI:-0.79,-0.27)]、小组活动持续开展[MD=-0.87%(95%CI:-0.79,-0.27)]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家属/好友参与、小组患者数≤1 0人、患者年龄<60岁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的可能有利因素。2.现场调查随访362人,随访率为72.40%,信息系统匹配483人,随访率为96.60%。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协变量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发生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对自我管理患者而言,自我效能得分≥80分是防止糖尿病肾病[OR=0.06(95%CI:0.01,0.59)]、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OR=0.06(95%CI:0.01,0.55)]发生的保护因素;生活在城镇[OR=0.24(95%CI:0.07,0.89)]是防止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相比家庭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在 1000-3000 元[OR=0.28(95%CI:0.08,0.98)]是防止高血脂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OR=0.36(95%CI:0.14,0.88)]、≥3000 元[OR=0.15(95%CI:0.03,0.70)]、入组前自报发生某些合并症[OR=0.20(95%CI:0.07,0.52)]是防止其他合并症发生的保护因素。居住地为城镇[OR=0.16(95%CI:0.04,0.55)]是防止入组后死亡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人均月收入与自我效能得分、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入组前合并症自报情况、居住地与糖尿病病程存在相加效应交互作用。研究结论1.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一定的长期效果,对血压降低可能有长期效果,对血脂、体重控制、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死亡未见影响,对患者生存质量、自我管理依从性、就诊次数的长期影响尚无法定论。2.医生/护士/专家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是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有利因素,自我效能高是防止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收入水平低、农村居民是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3.建议自我管理小组活动由医生/护士/专家来组织开展,以患者自我效能提高为核心目标,同时建立小组活动持续开展机制,以期实现自我管理效果长期维持。4.建议把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作为今后糖尿病干预重点人群。
孙维禧[3](2021)在《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构建一套科学、规范的以移动医疗App为媒介的糖尿病延续护理方案,以期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专业、连续性、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初步拟定方案框架。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2名医院、社区管理者进行半结构访谈,了解目前糖尿病联动管理的现状、工作内容、团队成员组成、职责分工、人员准入标准、培训需求以及App管理糖尿病的运行流程;通过便利抽样对268名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糖尿病延续护理内容、方式、时间的需求以及使用糖尿病App进行疾病管理的需求,同时对15名患者进行半结构访谈,深入探索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及App管理功能的个性化需求,补充调查研究的不足,完善延续护理重点环节和措施,初步构建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运用两轮德尔菲法进行方案的评价,通过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咨询结果进行修订和完善,形成最终的延续护理方案。结果:1.医务人员对延续护理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的访谈结果:提炼6个主题:(1)明确人员职责分工;(2)组建延续护理团队;(3)加强同质化培训;(4)针对患者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5)构建简便实用、功能完善的信息化平台;(6)构建完善的出院计划。2.患者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糖尿病疾病护理需求得分(4.00±0.57)高于并发症护理(3.74±0.72)及健康促进(3.63±0.81)。对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查、糖尿病眼病的预防和护理指导、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指导等延续护理内容需求度高(95.9%~81.0%);对门诊复查的需求高于电话、线上随访(74.63%,62.31%,49.63%);55.60%的患者希望开展糖尿病专题活动,愿意使用App管理病情;希望App具备提醒用药、血糖监测、复诊时间、提供糖尿病相关知识资讯、在线咨询问诊、记录相关检查指标、提供个性化建议等功能(89.93%~51.49%)。患者访谈提炼5个主题:(1)希望接受“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延续护理服务模式;(2)希望提供便捷、多样、个性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及随访方式;(3)期待接受持续的全方位、专业化健康指导;(4)期望接受以医院专科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团队共同管理的延续护理服务方式;(5)期望糖尿病App简便实用、满足出院后病情监测、评估反馈、健康教育、健康干预的护理需求,能够保障个人隐私、免费使用。3.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5.24%、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最终筛选出牵头单位、联动单位、人员构成、职责分工、护理人员准入标准等一级条目22项,学历、职称、专科工作年限等二级条目95项,糖尿病专科护士、内分泌科医生、眼科医生护士等三级条目106项,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412、0.386、0.389,经统计学假设检验提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最终确立方案包括四个部分:(1)糖尿病延续护理组织架构(包括4个一级条目,10个二级条目);(2)建立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包括3个一级条目,25个二级条目,52个三级条目);(3)开展护士同质化专项培训(包括6个一级条目,30个二级条目);(4)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运行程序(包括9个一级条目,30个二级条目,54个三级条目)。结论:1.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是提供个性化延续护理服务的前提。患者对便捷、个性化的信息获取途径及随访方式、专业的健康指导、医院-社区-家庭的支持以及多学科团队的共同管理有较高需求,对App有较强使用意愿的同时期待其简便实用、功能齐全、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2.基于糖尿病延续护理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患者的实际需求构建糖尿病延续护理方案,经过专家论证该方案科学、可行,包括“糖尿病延续护理组织架构”、“建立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开展护士同质化专项培训”、“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运行程序”四部分内容,可为后期糖尿病延续护理的规范实施提供指导。
李枞[4](2021)在《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是世界各国采取行动优先应对的四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具有患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群年龄跨度大、并发症种类多且风险高、易造成巨大经济负担等特点。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系统分析的方法,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流行趋势以及相关卫生支出为背景,呈现我国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严峻形势,即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且65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也是居于首位,但人均医疗费用偏低,且存在医疗不公正的现象。阐述本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包括对公平、公正、正义的概念辨析,并在本研究框架下界定医疗公正以及健康公正。阐释罗尔斯的社会正义理论,在分析作为公平的正义和正义的原则基础上,探讨罗尔斯正义论应用于医疗领域的可借鉴性。论述丹尼尔斯的医疗保健公正理论,包括平等主义的公正观、医疗保健公正的原则、程序的公正。最后,提出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公正意涵及其基本原则,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基本原则包括糖尿病的基本医疗保险平等原则、获得针对糖尿病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机会平等原则、满足糖尿病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以外其他需求的差别原则、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道德自觉原则。分析了糖尿病医疗保健过程中不公正的表现。首先,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对象的社会分层,指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由于身份不同也会导致享有不同的医疗保障待遇,但这却不符合社会阶层界域中社会公正的基本规则。再从健康权视角论述基本医疗保障对象的社会分层是对糖尿病患者平等健康权的挑战。其次,根据优质医疗资源的分类——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论证符合糖尿病健康管理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从而发现我国不同地区糖尿病医疗保健中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情况存在差异,说明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挑战了糖尿病患者机会平等。再次,从个人健康投资及其影响的理论研究入手,分析医疗保健支出能力对个体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影响,并强调糖尿病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公平和医疗保健市场的获得方面的公正性受到挑战,特别是难以实现丹尼尔斯构想的公正医疗保健市场的第二层次,即患者缺乏为其他医疗需要而投入的自愿的私人保险市场的能力。最后,剖析糖尿病可能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药物指导、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运动干预、医患沟通、社区健康干预、个体的道德责任等,指出公正获取上述因素的机会受到阻碍,会出现丹尼尔斯所谓的“人们实现特殊选择和人生任务的能力以及幸福就会减少”;以及如果糖尿病患者个体失去健康道德自觉,则会对该领域内其他个体的健康公正形成挑战,从而影响对医疗公正性的追求。面对上述种种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的公正性问题,进一步分析其成因。首先,论述社会公正是公共生活领域及其公共结构的基本价值诉求,指出公正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亦符合这一价值诉求,但我国目前根据基本医疗保障对象不同进行的社会分层导致公正地保障糖尿病患者“福宁”和“福利”的获取难以实现。其次,根据糖尿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以及我国糖尿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存在资源配置层次不均衡、资源配置城乡“二元化”、资源配置区域不均衡等问题,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与需求之间难以达到平衡。再次,论述糖尿病的健康管理要素包括健康教育、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培养良好的自我行为、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监督作用,指出由于不同群体的糖尿病患者在健康管理能力及保障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效果不同。最后,基于我国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政府对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投入不均衡以及对各部门的协调与监管责任缺失,论证糖尿病管理中政府责任缺失。提出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实现策略。第一,提出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制度公正,通过政府制定以同等的福利惠及全体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糖尿病患者公正地享有健康权、治疗权等权利,均等化地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具备自我健康管理的义务,公正地分配医疗卫生资源,论证制度道德化的可行性。同时,正视不同群体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天然差别,提出以补偿原则缩小彼此间的差距。第二,通过实现基本医疗保险“普惠而适度”和“三保合一”、取消城乡居民医保“一制多档”、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加强医保政策的基层倾斜,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基本医保待遇的统一。第三,鉴于我国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提出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联体管理模式的应对策略。第四,主张应特别关注糖尿病患者中的弱势人群的权益,为防止其受到不公正的医疗待遇,提出减弱家庭灾难性支出的风险的对策,同时还要保障健康饮食供应、鼓励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第五,在糖尿病的管理中,政府的职责不可或缺,因此应通过增加对糖尿病管理的财政投入、加强糖尿病医疗保健领导体制建设、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糖尿病医疗保健工作,强化糖尿病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黄馥桦[5](2021)在《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及综合代谢现状,揭示影响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数据库,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实现糖尿病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顺序性解释策略,按照量性-质性的研究顺序进行,首先应用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人口基本信息资料、既往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情况、糖尿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行为管理能力、心理痛苦现状;患者综合的生化代谢指标,探讨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于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再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按%为界分为两组,制定访谈提纲,对各组的个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最后结合量性研究的结果和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客观揭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收集数据经双人编码、核对、数据录入、校对,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绘制ROC曲线等。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和11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对质性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量性研究的结果:(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知识行为量表得分的达标率只有22.14%,23.69%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在中等及以上,需要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的达标率极低: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为26.41%、血压的达标率为20.39%,血脂的达标率为18%,BMI的达标率为58.44%,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有5位,占比0.97%。(3)经单因素及进一步的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Hb A1c达标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进一步计算知识量表、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得出三个量表对于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分别为44.5、47.5、36.5。(4)68.7%的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参加过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培训,81.6%的患者最希望通过医生的介绍来获取疾病的相关知识,最希望得到的糖尿病管理知识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以及患病时的护理,他们无法坚持饮食、运动、及药物等自我管理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知识。2.质性访谈的结果:(1)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规范的自我管理,包括药物、监测血糖、获取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坚持运动、严格管理好饮食、定期复查以及综合控制;患者优秀的个人品、个体特征、患者对待疾病的心态、心情的调节;良好的环境因素的支持。(2)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血糖管理,血糖控制率低下;患者缺乏与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有关,对血糖管理、控制的知晓率低下;患者个人的品质、对待疾病的态度等自身因素相关;缺乏患者周围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社区等的支持。结论: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低,存在与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发生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达标率极低,血糖、血压、血脂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占0.97%。3.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影响Hb A1c达标与否的主要因素。患者规范的自我管理、优秀的个人品质及良好的环境支持是促进糖化达标的保护性因素;相反,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管理、消极地应对疾病的态度及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是血糖控制的不利因素。4.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知识非常欠缺,并且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这也是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蒋佳玮[6](2021)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健康中国行动的背景下,基于保护动机理论实施干预,比较糖尿病前期人群代谢指标及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前后变化,探讨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开展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本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严格按照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在吉林省某地区一所二甲医院内分泌门诊服用二甲双胍药物的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教育)、试验组(常规护理+保护动机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3个月、干预6个月收集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观察两组疾病知识、保护动机水平、治疗依从性、自我管理行为、相关代谢指标的变化。数据资料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的同质性检验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53.34±9.01岁,女性(50%)与男性人数相等(50%);汉族(73.1%)多于少数民族(26.9%);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中城乡居民医保人数最多为31人,占比最高48.4%;人均月收入中≤3000元人数最多24人,占比最高为37.5%;文化程度水平偏高,大专及以上的人数为27人。疾病相关资料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为24人,占37.5%,有高血脂病史的人为30人,占46.9%,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数为24人,占37.5%。(2)干预前后疾病知识的比较本研究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处于中等水平,干预前两组得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疾病知识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3)干预前后健康行为比较本研究干预前两组在保护动机各维度、治疗依从性各维度得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性、易感性、反应效能和自我效能维度的试验组得分随干预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内部奖励、外部奖励和反应代价的试验组得分随干预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饮食、运动依从性干预后,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服药依从性对照组得分高于试验组,差异有意义(P<0.05)。(5)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本研究干预前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118.05±14.03)分。各维度得分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6)干预前后生理、生化代谢指标的比较本研究干预前两组生理生化代谢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在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两个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1)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疾病知识水平。(2)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能够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保护动机水平、治疗依从性可以促进糖尿病前期人群采取健康行为。(3)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在改善糖尿病前期人群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效果明显。(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能够促进糖尿病前期人群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熊莺[7](2021)在《基于信息化平台2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选择应用了信息化平台分级诊疗模式,利用这种方式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管理,并且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改善各种不同的代谢指标、提升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自我管理水平以及糖尿病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本研究采取了便利抽样法,选择某三甲医院的100例患者当成对照组,全部为2017年1月到2017年5月入住该医院且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的患者,另外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入住该院的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分级诊疗模式进行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首先由三级医院对两组患者进行强化治疗,通过MDT团队对患者的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疾病的情况制定详细的、阶段式的诊疗护理计划。对照组采用常规诊疗护理模式,出院后利用微信群、糖友俱乐部对患者实施随访。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分级诊疗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运用血糖智能管理平台记录血糖管理情况、对接电子病历至管辖社区,由社区医生定期线上、线下进行随访、发送个性化健康指导等,对患者实施线上实时监控管理,并设置预警提醒,根据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波动情况实时对患者采取措施及指导,根据社区医生评估疾病程度并依托远程会诊云平台对管理欠佳的患者进行转诊。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BMI指数进行随访,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糖尿病知识水平、糖尿病生存质量情况。结果:针对两组患者干预之前的不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存在的差异不具备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以后,针对观察组进行分析,患者本身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与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BMI指数等全部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内部的相关项目,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规律锻炼、足部护理与血糖监测等全部超过对照组(P<0.05);针对观察组进行分析,患者的糖尿病知识掌握程度超过对照组(P<0.05),患者自身的心理状况、生理功能与社会关系、治疗方面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存在的差异具备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信息化平台分级诊疗模式具备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的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BMI等代谢指标情况,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拓展患者自身的糖尿病知识,改善生存质量。
朱晓萍[8](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卢爽[9](2021)在《格林模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云南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且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干预效果,为医护人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模式和内容的借鉴与参考。【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阶段为横断面研究:调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阶段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抽样,采取相关量表对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云南省某三甲医院眼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第二阶段为类实验性研究:本阶段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在云南省某三甲医院眼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对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由于对照组中1例因疾病失访,最终干预组40例,对照组39例,为避免混杂因素的干扰,保持两组患者进行相同的干预次数,对照组实施眼科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实施格林模式下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实施一个月、三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家庭支持水平、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状况、相关生化指标水平进行调查,评价格林模式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中的干预效果。【结果】第一阶段横断面研究结果:1.180名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得分为30.07±5.54分,处于中度水平。其中无自我感受负担的有10人(5.6%),轻度水平有64人(35.6%),中度水平有100人(55.6%),重度水平6人(3.2%),各维度均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经济因素、情感因素、身体因素。2.DR术后患者家庭支持总均分为9.29±2.80分,处于中度支持水平,其中低家庭支持水平有22人(12.2%),中家庭支持水平有94人(52.2%),高家庭支持水平有64人(35.6%)。DR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总均分为93.26±3.27分。3.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支持、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显示: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家庭支持呈负相关(r=-0.365~-0.314,p<0.001);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各维度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r=-0.301~-0.258,P<0.001)4.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影响因素的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DR患者SPB为因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工作状况、文化程度、主要照顾者的健康状况、疾病认知情况、该疾病确诊到现在的时间5个变量及家庭支持、生存质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状况、主要照顾者的健康状况、疾病认知情况、家庭支持、生存质量为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回归方程为自我感受负担Y=49.658+1.693×工作状况+1.510×主要照顾者的健康状况+1.952×疾病认知情况+(-0.500)×家庭支持+(-0.274)×生存质量。第二阶段类实验研究结果:1.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感受负担、家庭支持水平、生存质量得分、FBG、2h PBG、Hb A1c进行比较,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干预后一个月后、三个月后SPB、家庭支持得分、生存质量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一个月后、三个月后FBG、2h PBG的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一个月其Hb A1c的比较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三个月的比较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家庭支持水平、生存质量干预前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组别因素后,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家庭支持、生存质量的得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显着的差异(P<0.01);控制时间因素后,分组对两组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家庭支持、生存质量的得分影响不同(P<0.05);时间和组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即时间和组别两因素相互影响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家庭支持、生存质量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和干预组自我感受负担、家庭支持、生存质量得分变化的幅度不一样。4.两组患者FBG、2h PBG、Hb A1c干预前后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控制组别因素后,两组患者FBG、2h PBG、Hb A1c的得分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呈现显着的差异(P<0.01);控制时间因素后,分组对两组患者FBG、2h PBG的得分影响不同(P<0.05),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Hb A1c的得分影响没有不同(P>0.05);时间和组别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1),即时间和组别两因素相互影响患者FBG、2h PBG、Hb A1c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照组和干预组FBG、2h PBG、Hb A1c得分变化的幅度不一样。【结论】1.DR术后患者有94.4%的存在从轻度到重度的自我感受负担。2.DR术后患者有52.2%属于中等家庭支持水平,其生存质量得分为93.26±3.27,均有待进一步提高。3.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其各维度与家庭支持、生存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4.主要照顾者健康状况、疾病认知情况、工作状况、家庭支持、生存质量是影响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主要因素。5.本研究形成的格林模式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家庭支持水平和生存质量,对血糖的控制起到有效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汪哲宇[10](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二、社区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4.5 文献质量评价 |
4.6 统计分析 |
4.7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文献检索结果 |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
5.5 证据质量评价 |
6 讨论 |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现场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5 质量控制 |
4.6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
6 讨论 |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 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2)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内容 |
第一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随访效果: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设计与相关定义 |
4.2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
4.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4.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4.5 文献质量评价 |
4.6 统计分析 |
4.7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文献检索结果 |
5.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5.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估 |
5.4 自我管理干预效果评价 |
5.5 证据质量评价 |
6 讨论 |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关系 |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关系 |
6.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脂关系 |
6.4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血压关系 |
6.5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体重控制关系 |
6.6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生存质量关系 |
6.7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心血管病事件和死亡事件关系 |
6.8 国内外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差异比较 |
6.9 本研究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5年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随访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4 材料与方法 |
4.1 研究现场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5 质量控制 |
4.6 技术路线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发生情况 |
5.3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 |
5.4 自我管理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症及死亡影响因素 |
6 讨论 |
6.1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
6.2 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
6.3 自我效能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 |
6.4 低收入、农村居住地与糖尿病并发症和合并症关系 |
6.5 农村居住地与社区患者死亡关系 |
6.6 随访研究结果与系统综述研究结果关系 |
6.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7 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国内外糖尿病自我管理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3)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依据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2.4 质量控制 |
2.5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结果 |
3.1 医务人员对延续护理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的访谈结果 |
3.2 糖尿病患者对延续护理需求情况的现况调查结果 |
3.3 患者对糖尿病延续护理需求的访谈结果 |
3.4 Delphi专家咨询结果 |
3.5 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以患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是提供个性化的延续护理服务的前提 |
4.2 分工明确的“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机制是延续护理运行的基础 |
4.3 以糖尿病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为延续护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
4.4 护士同质化培训可为延续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
4.5 糖尿病App能够提高疾病管理的延续性,满足患者多元需求 |
4.6 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的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科学、可行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移动医疗App在延续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一)学术思想创新 |
(二)学术观点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公平、公正、正义的辨析 |
(二)医疗公正 |
(三)健康公正 |
二、罗尔斯社会正义理论 |
(一)作为公平的正义 |
(二)正义的原则 |
(三)罗尔斯正义论在医疗领域的可借鉴性 |
三、丹尼尔斯医疗保健公正理论 |
(一)平等主义的公正观 |
(二)适度的最低限度医疗保健的权利 |
(三)医疗保健资源公正分配与获得 |
四、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的理论构建 |
(一)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公正意涵 |
(二)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糖尿病医疗保健中的公正性问题 |
一、糖尿病患者医保类型差异挑战公平的正义 |
(一)基于医保类型对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分层 |
(二)糖尿病患者社会分层的公正性评价 |
(三)糖尿病患者的社会分层挑战平等健康权 |
二、优质医疗资源稀缺阻碍糖尿病医疗保健机会平等 |
(一)优质医疗资源及其稀缺性 |
(二)糖尿病健康管理所需优质医疗资源 |
(三)糖尿病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表现 |
(四)糖尿病医疗保健中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挑战机会平等 |
三、糖尿病患者个体的差异限制弱势群体多样医疗需求 |
(一)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投资能力及其影响 |
(二)糖尿病患者医疗保健支出能力及其影响 |
(三)糖尿病患者个人健康投资与医疗保健支出水平的差异 |
(四)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导致机会均等下的不公正 |
四、患者身份与履行道德责任的差异导致不同疾病转归 |
(一)糖尿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
(二)不同人群糖尿病转归影响因素的差异 |
(三)糖尿病转归的不同挑战结果公正性与正义德性 |
第四章 糖尿病医疗保健中公正性问题的成因 |
一、糖尿病患者的基本医保待遇有待完善 |
(一)社会根本价值的实现需要公正的基本医保制度 |
(二)糖尿病患者社会根本价值的实现遇阻 |
二、糖尿病的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与需求尚未平衡 |
(一)糖尿病所需医疗资源分配的整体情况 |
(二)糖尿病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
(三)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与需求失衡影响糖尿病医疗保健 |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保障存在差异 |
(一)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机会不同 |
(二)糖尿病患者医疗资源利用的差异 |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能力不同 |
(四)糖尿病患者家庭监督能力不同 |
(五)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保障能力不同 |
四、糖尿病管理中政府责任缺失 |
(一)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 |
(二)政府部门对糖尿病医疗保健的投入不均衡 |
(三)政府部门对糖尿病管理的协调责任缺失 |
(四)政府部门对糖尿病管理的监管职责缺位 |
第五章 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的策略 |
一、实现糖尿病医疗保健的制度公正 |
(一)确保糖尿病医疗保健制度道德化 |
(二)保障糖尿病患者享有公正的基本医疗权利 |
(三)以补偿原则缩小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天然差别 |
二、逐步实现糖尿病患者基本医保待遇的统一 |
(一)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普惠而适度”的基本医保 |
(二)逐步实现“三保合一”惠及糖尿病患者 |
(三)取消城乡糖尿病患者医保的“一制多档” |
(四)提高医保统筹层次,降低糖尿病致贫风险 |
(五)通过医保政策倾斜引流糖尿病患者回归基层 |
三、合理配置糖尿病管理的医疗卫生资源 |
(一)合理配置城乡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 |
(二)推进糖尿病管理的医联体模式 |
四、为弱势人群开展多种糖尿病管理渠道 |
(一)减弱糖尿病患者家庭灾难性支出的风险 |
(二)保障糖尿病患者健康饮食供应 |
(三)鼓励糖尿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 |
五、强化糖尿病管理中的政府职责 |
(一)增加对糖尿病管理的财政投入 |
(二)加强糖尿病医疗保健领导体制建设 |
(三)完善糖尿病健康教育体系 |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糖尿病医疗保健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5)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现状) |
1.2 相关定义(相关概念) |
1.3 理论依据(理论框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
2.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 |
第三章 结果 |
3.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
3.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
4.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现状分析 |
4.3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并发症现状分析 |
4.4 糖尿病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总、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总分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相关行分析 |
4.5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结果对临床的启示 |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的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量性研究)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质性研究) |
附录三 |
附录四 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能力评估量表 |
附录五 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 |
附录六 质性访谈提纲 |
附录七 简易智力检测量表(Abbreviated Mental Tes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干预方案 |
2.5 资料收集方法 |
2.6 统计分析 |
2.7 质量控制 |
2.8 伦理学问题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两组研究对象同质性检验 |
3.2 两组干预后糖尿病前期知识总分的比较 |
3.3 两组干预后保护动机水平的比较 |
3.4 两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
3.5 两组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的比较 |
3.6 两组干预后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4.2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的应用效果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健康管理对糖尿病前期血糖和自我管理影响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7)基于信息化平台2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现状 |
1.1.2 2 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情况 |
1.1.3 信息化平台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1.1.4 分级诊疗模式的开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定义 |
1.4.1 2 型糖尿病 |
1.4.2 糖化血红蛋白 |
1.4.3 分级诊疗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选取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终止标准 |
2.2 样本量的计算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对照组 |
2.4.2 观察组 |
2.4.3 评价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5.1 研究设计 |
2.5.2 研究实施阶段 |
2.6 科研伦理 |
2.7 技术路线图 |
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代谢指标评价 |
3.3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
3.4 糖尿病知识水平量表 |
3.5 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 |
4 讨论 |
4.1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代谢指标的影响 |
4.2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4.3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糖尿病知识水平的影响 |
4.4 基于信息化平台2 型糖尿病分级诊疗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5 结论 |
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6.1 研究的创新性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格林模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 |
1.2 自我感受负担 |
2 理论框架 |
2.1 格林模式概述 |
2.2 格林模式的构成 |
2.3 格林模式护理干预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样本量计算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测评指标及调查工具 |
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3.2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
3.3 家庭支持自评量表 |
3.4 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量表 |
3.5 血糖检查结果调查表 |
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阶段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研究方法 |
1.1 数据收集 |
1.2 质量控制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DR术后患者一般资料 |
2.2 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
2.3 DR术后患者家庭支持水平 |
2.4 DR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水平及各维度得分 |
2.5 DR术后患者一般资料对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
2.6 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家庭支持、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2.7DR 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影响因素的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讨论 |
3.1 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处于中度水平 |
3.2 DR术后患者家庭支持水平和生存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
3.3 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受主要照顾者的健康状况、工作状况、疾病认知情况影响 |
3.4 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受家庭支持水平、生存质量影响 |
第四章 第二阶段格林模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分组与搭建移动APP(“你的医生”、“瑞特健康”)护理干预平台 |
1.2 对照组方案 |
1.3 干预组方案 |
1.4 数据收集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资料回收及失访情况 |
2.2 干预前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
2.3 干预后各项指标的对比 |
3 讨论 |
3.1 格林模式可以有效降低DR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家庭支持度 |
3.2 格林模式可以改善DR术后患者FBG、2h PBG、Hb A1c的情况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格林模式在慢性病病人自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病管理概述 |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关键问题分析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四、社区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效果的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长期效果研究[D]. 夏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3]基于App医院-社区-家庭联动糖尿病患者延续护理方案构建[D]. 孙维禧.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我国糖尿病医疗保健公正性问题研究[D]. 李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2)
- [5]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D]. 黄馥桦. 汕头大学, 2021(02)
- [6]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自我管理干预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的应用效果[D]. 蒋佳玮. 延边大学, 2021(02)
- [7]基于信息化平台2型糖尿病患者分级诊疗模式的应用[D]. 熊莺.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8]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9]格林模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干预效果研究[D]. 卢爽.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