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焦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分析

考前焦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分析

一、考前焦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佰隆[1](2021)在《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中学初一年级为例》文中认为目前,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正在逐步变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在内的诸多领域的关注重点。就个人层面而言,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是推动个人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正向发展的重要保障;就社会层面而言,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是构筑社会和谐,保持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的坚实支柱;就国家层面而言,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初中学生作为社会乃至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后备力量,正处于青春期的心理状况多变以及心境起伏波动频繁的阶段,对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不仅对个人,且对社会与国家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了解初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现状,并且研发出一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的促进方案,使培养初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同时也有益于其心理发育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社会乃至国家的稳健和谐发展提供潜在保障。首先,本研究中将对沈阳市S中学的420名初一年级学生(共12个班),运用《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进行亲社会行为前测,即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2份)。其次,将初一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数据,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同质化检验,甄选出研究所需的实验班和对照班;以团体心理辅导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以及有关事实情况为依据,结合初一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实验班学生总体的亲社会行为现状,建构出一整套可操作性强且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再次,运用此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实验班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实施促进。依据初一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现状调查结果、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促进结果以及评价反馈三个方面得出结论,并在此概括为:(1)初一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在不同性别、是否为学生干部、母亲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口学变量下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存在显着差异。在父亲不同文化程度、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人口学背景变量下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无显着差异。(2)本研究中实施的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实现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3)在团体心理辅导的不同阶段,实验班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且与实验班班主任,副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师一同对辅导方案形成了良好的评价与反馈。最后,将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视角探究促进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建议,以推动国家培育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步伐以及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

方衡[2](2020)在《基于述情障碍团体辅导对高中生抑郁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述情障碍与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一套针对述情障碍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探讨基于述情障碍干预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缓解高中生抑郁状况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郑州市某高中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共1196人参与问卷调查,采用TAS-20量表、CES-D量表评估研究对象的述情障碍以及抑郁得分,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方法对高中生的抑郁状况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数据结果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1.高中生在TAS-20评分在性别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CES-D得分在性别、年级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2.CES-D总分及各因子与TAS-20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呈现出显着性相关(p<0.01),述情障碍三个维度对CES-D得分产生30.2%的解释力度;3.在实施团体心理辅导之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CES-D、TAS-20前测得分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也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接受干预后,干预组的TAS-20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CES-D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追踪测量的结果表明,两组成员的TAS-20得分、CES-D得分评分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结论:1.高中生的述情障碍程度存在性别差异,高中生抑郁症状表现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2.高中生述情障碍与抑郁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述情障碍与抑郁呈正相关,并且抑郁对述情障碍具有正向影响关系;3.基于述情障碍的干预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高中生抑郁以及积极情绪、抑郁情绪、躯体症状因子的干预是有效的,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效果。4.基于述情障碍的干预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高中生述情障碍及各维度的干预是有效的,并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效果;

张俊杰[3](2020)在《高中生学业情绪调查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情绪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和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学业情绪问卷调查和实施心理辅导,了解高中生学业情绪的现状,探究积极心理辅导对高中生学业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某高中高一、高二、高三年级1027名学生,使用董妍、俞国良编制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进行施测。将高一年级自愿参加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46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人,数据统计分析二者之间统计学差异不显着,实验组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照组的学生例行班会。研究结果如下:1.高中生学业情绪总分在性别、是否独生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子情绪上存在差异。2.高中生学业情绪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经过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学生在积极情绪体验上有所增加,在消极情绪体验上有所减少。4.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学业情绪有调节和改善作用。

夏涛涛[4](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应用现状的质性研究 ——以汉中市XX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一直存在较大的问题,使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中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由于我国团体心理辅导仍处在发展阶段,在中学的应用中没有一个固定标准,部分地区老师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落后等原因,使得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应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解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应用现状,针对性解决面临的问题,促进其在中学的有效应用。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法、统计法对汉中市XX学校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做深入调研,发现该校团体心理辅导应用效果整体良好,但在多个方面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主题选择方面,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否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欠缺考虑;内容设计方面,存在逻辑混乱现象;应用对象方面,所涉及的群体太少;课程安排方面,主题和课时的调整缺少灵活变通性;师资力量方面,专业心理健康老师人手不足;效果评价方面,缺少客观的检测。根据该校实际情况,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理论,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改进措施:增强专业师资力量;提高全校师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主题选择要系统规划、根据团体成员的状态灵活调整主题和课时;团体心理辅导尝试与初中政治课程和班会进行融合、与个体咨询和心理测验相互配合。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可持续发展。

冯雪梅[5](2020)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文中提出在众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引领探索下,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在学习领域得到了高质量的输出,并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学习自我效能感包含两个维度,一方面是学习者对完成任务所拥有能力的自信程度评价,体现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方式或手段影响和操控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的一种自我判断,体现为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它是学习成绩良好的“风向标”,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业表现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还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初一年级是初中阶段学习生活的开端,是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学习的衔接。对刚步入青春期的初一新生来说,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难度的增加,学业压力的加大,考试的增多,以及伴随青春期而来的各种心理困扰、冲突与矛盾,对初中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致使其对学习缺乏信心,学业畏难情绪严重,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行为消极,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尽管这一时期的学生面临着健康发展的种种挑战,但他们的可塑性极强,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为教育者提供了契机。那么,如何从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角度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进而提升学业成绩,对于促进其初一衔接阶段的学业适应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选取了学习自我效能感这一学习的内在动力因素,结合初中生自觉性、自控力较差的特点,设计了基于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来激发、监督和约束其学习行为,从而达成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改变学习状态,促进学业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训练,考察了其干预训练的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研究一采用《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对636名初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整体发展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为初步构建提升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奠定了基础。研究二则对初一新生进行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教育干预实验。选取城市重点学校的初一年级6个平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个班级为实验班(160人),3个班级为对照班(161人),对实验班级进行了18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而对照班不进行任何干预,探讨了自主设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状况整体处于一般水平,且在性别、学校类型和父母受教育水平等影响因素上存在显着差异。(2)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提升初一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对照班级相比,进行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班其学习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有效提高。(3)本研究自主设计并实施的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有效的,且具有实践操作性。

刘波[6](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考试焦虑已成为当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三学生,面对人生中的一次“大考”,很多学生会出现焦虑,甚至会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参加春季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机会,他们跟普通高三学生一样,也同样会有考试焦虑。本研究以潍坊市某中等专业学校为试点,调查了中职生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本研究以140名中职高三学生为被试,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对其考试焦虑状况进行调查,通过对其中考试焦虑程度为中、高度的学生进行访谈,分析影响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的43名中、高度考试焦虑的学生分组、分阶段进行干预。本研究报告了对第一轮实验组进行的8次团辅过程及效果检验并设对照组进行比较,本轮实验完成后再对对照组进行干预。第一轮实验通过量化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TAS分数有显着差异,实验组的TAS分数在前后测上存在显着差异,再结合质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较高,在138名被试中,轻、中、高度考试焦虑人数占比分别为29%、34.8%、36.2%。(2)影响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主要有:自卑、对前途担忧、对别人评价敏感、学习技巧缺乏、对考试有不合理认知、家庭因素、考试情景。(3)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缓解中职高三学生的考试焦虑。(4)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生在提高自我认同感、促进自我接纳、激发学习动力和调节学习压力等方面有积极影响。

王艳梅[7](2020)在《团体心理辅导对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初一新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面对变化的校园环境、繁重的学习内容,课程数目增多,难度直线上升,学习压力也在变大。而寄宿制学生在新学校中与新同学相处的时间更多,且缺乏父母的陪伴,从而将面临更多挑战自我的情况。同时,初中阶段也正是青春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学生身体快速成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希望自己独立自主的想法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了初一新生对于新一阶段的心理适应状态,这也将对他们以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当前研究以宜宾市行知中学的寄宿制初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青少年心理适应量表》,共发放问卷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34份,并选择心理适应不良的40人为团体辅导对象。选择出较为同质的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干预活动的自变量为团体心理辅导,因变量为学生心理适应水平,控制变量为学生性别、干预工具等。从青少年心理适应的四个维度设计共计6次团体心理活动对实验组进行干预,原则上每周一次,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处理。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被试用《青少年心理适应量表》进行后测,并在干预活动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被试再次运用《青少年心理适应量表》进行追踪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性总体水平处于较差状态,在量表的4个维度中,新生的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维度总体水平处于较差状态;而学生的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考试焦虑情境适应以及群体活动适应三个维度的适应性总体处于中等状态。(2)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性总分和考试焦虑情境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在心理适应性总分以及考试焦虑情境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地高于女生的得分,而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寄宿制初一新生在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维度在是否第一次住校上存在显着性差异,有过住校经验的学生的陌生情境与学习情境适应要显着地高于第一次住校的学生,而在心理适应总均分以及其他3个维度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实验组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总分、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维度、陌生与学习情境适应维度、考试焦虑情境适应维度以及群体活动适应维度较干预前产生显着差异,说明团体辅导能够有效改善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状态。(5)团体心理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后测与追踪测验得分在心理适应性总分和身体与体育竞赛适应上差异性显着,而在其余三个维度中,两者得分不具备显着性差异,表明对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干预活动效果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最后根据研究的结论并结合日常教育教学提出以下四方面的教育建议:1.转变社会观念,重视心理健康;2.创建优质人文校园,关爱学生心理健康;3.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4.学会正确认知,促进自我成长。

王琴[8](2019)在《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干预研究 ——以江苏省某市S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针对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而开发了一套团体辅导方案,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水平,并通过团体辅导干预验证了该方案对此类学生的学习动机干预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文献研究。笔者在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动机的定义、影响因素、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以及干预研究。并且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二、现状调查。以某市32所小学中的四、五、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800名学生(四、五、六年级各600名)为被试。采用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调查分析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三、干预研究。在某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中,通过自愿报名、访谈筛选的方式,选取64名为实验研究对象,随后将其随机平均分到实验组和对照,实验组成员进行以提升学习动机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对照组成员是普通团辅。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都是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在严格控制团体领导者、团辅时间等额外变量的前提下,采用准实验设计验证了该团辅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如下:1.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要求水平较低,考试焦虑较重,学习动机其它维度处于中等水平。在小学4-6年级学生中,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最弱,考试焦虑最重。具体数据是:有61.33%的学生存在考试焦虑,成功动机有30.33%、自己责任性有36%的学生是弱的;要求水平有31%的学生是低的。2.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前测学习动机水平和三科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验组成员后测以及三个月后的追踪测量均显示,学习动机水平和三科学习成绩与前测相比显着提高。但是考试焦虑没有得到显着性改善。4.对照组成员前后测在学习动机诊断测验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着性差异。5.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后测学习动机水平和三科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但考试焦虑没有显着性差异。四、讨论。对干预对象的团体辅导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汪杨皓[9](2019)在《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高考复读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失败的他们,在心理方面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作为与高考密切相关的两个话题,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并证明通过对高中生这两方面的有效干预,可带来较好的影响效果。本研究以云南西点文化补习学校的高考复读为样本,对该校复读生的学习策略及考试焦虑做了现状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编制出一本用于帮助心理辅导人员对高考复读生有效开展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的指导手册,并通过辅导人员的实际运用验证了手册的有效性,为复读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操作指导。研究分为三阶段,阶段一使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TAT)和《学习策略量表——高中版》(LASSI-HS)对1000名复读生进行测量,了解复读生的学习策略及考试焦虑现状;阶段二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专家的评审建议编制出《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阶段三采用准实验设计法,以30名高考复读生为被试(实验组15人,对照组15人),使用阶段二所编制的手册为指导工具开展团体辅导,并根据《考试焦虑量表》(TAT)、《学习策略量表——高中版》(LASSI-HS)及自编评估量表的反馈结果验证了干预的有效性。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高考复读生普遍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但也伴有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2)编制的《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包含前言、目录、基础知识、实践操作、附录五个部分内容,手册整体以提高学习策略、降低考试焦虑为导向。(3)《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中辅导内容的设置适用于高考复读生,且具备良好的合理性及规范性,以本手册为指导工具对高考复读生进行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并降低考试焦虑程度。

吴建勇[10](2019)在《《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定的心理反应,它的程度受人的各方面因素影响,比如认知水平、应试技巧、个性特点等。高考复读生作为冲刺高考大军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面临多方压力,所以,与普通应届高考生相比,他们的考试焦虑程度可能会更高。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现状及特征,并以此为前提,结合考试焦虑相关理论编制《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从而形成一套相对系统和科学的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辅导措施,以期为相关学校和老师降低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提供辅导依据。本研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一运用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TAT)对云南省昆明市西点文化学校共1024名复读生进行问卷施测,借此了解高考复读生的总体考试焦虑水平,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探讨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和特征,借此为研究二《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提供依据。研究二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编制开放式问卷《团体辅导手册内容调查问卷》,并请专家对内容进行评估;然后用《团体辅导手册内容调查问卷》对心理学专业的10名本科生、20名研究生以及10名心理学相关工作者进行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内容分析,借此得到团体辅导手册的结构要素和具体活动的内容要素;再结合考试焦虑及其干预的相关理论,初步编制《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并请3名心理学专家进行修订,最终形成《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研究三采用准实验设计,对西点文化学校30名高考复读生(实验组15名,对照组15名)进行研究,并得出下述结论:(1)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总体较好,但还是有少部分同学的焦虑水平偏高,通过对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和方差分析来看,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在不同性别、经济、家庭氛围、人际关系上存在显着差异。(2)《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具体包括前言、目录、基础知识、实践操作、以及附录共5部分。(3)《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对于高考复读生来说是有效的,其手册内容具有广泛适用性,通过手册内容对高考复读生进行考试焦虑的干预,能使高考复读生将考试焦虑调节到较好的水平。

二、考前焦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考前焦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中学初一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问题提出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流程与思路
第2章 团体心理辅导对亲社会行为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2.1.1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界定
        2.1.2 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基础
        2.1.3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法
        2.1.4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现状综述
        2.1.5 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2.2 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综述
        2.2.1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界定
        2.2.2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2.2.3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2.2.4 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综述
        2.2.5 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第3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假设
    3.5 研究指标体系构建
    3.6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设计
        3.6.1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依据
        3.6.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阶段与设计思路
        3.6.3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主体大纲
        3.6.4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
        4.1.1 初一年级学生总体的亲社会行为现状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差异检验
    4.2 团体心理辅导的促进结果检验
    4.3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的调查结果
        4.3.1 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性评价
        4.3.2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性评价
第5章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解析
    5.1 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的讨论与分析
        5.1.1 初一年级学生总体的亲社会行为现状讨论与分析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亲社会行为现状的差异检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2 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年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结果讨论与分析
第6章 促进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几点建议
    6.1 社会视角
    6.2 学校视角
    6.3 家庭视角
    6.4 个人视角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亲社会行为问卷
附录B 团体心理辅导过程性评价访谈提纲
附录C 团体心理辅导各维度辅导效果评价表
附录D 团体心理辅导总体效果评价表
附录E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述情障碍团体辅导对高中生抑郁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抑郁
        二 述情障碍
        三 团体心理辅导
    第三节 问题提出
        一 以往研究的不足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高中生抑郁现状及相关关系的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三 研究假设
        四 研究程序
        五 数据处理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高中生抑郁、述情障碍的现状分析
        二 高中生抑郁、述情障碍的具体特征与差异
        三 高中生述情障碍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述情障碍团体辅导对高中生抑郁干预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假设
        三 研究工具
        四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 研究设计总方案
        二 自变量
        三 因变量
        四 无关变量的控制
    第四节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第五节 研究结果
        一 同质性检验
        二 前后测差异分析
        三 追踪测差异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高中生抑郁、述情障碍特点分析
        一 高中生抑郁、述情障碍整体情况分析
        二 高中生抑郁、述情障碍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述情障碍与抑郁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分析
        一 团体心理辅导的量化评估
        二 团体心理辅导的质性评估
    第四节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的原因分析
        一 干预对象方面
        二 干预形式方面
        三 干预方案方面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 家校并行,共同关注高中生抑郁
        二 重视高中生述情障碍,加强情绪情感教育
        三 开展多样化的团体辅导活动
        四 将述情障碍团体辅导作为缓解高中生抑郁和述情障碍的有效手段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附录B:团体辅导反馈表
致谢

(3)高中生学业情绪调查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概念、流程与方法、创新性
        1.3.1 操作性定义
        1.3.2 研究流程
        1.3.3 研究目的、方法、工具汇总
        1.3.4 研究的创新性
2 文献研究综述
    2.1 学业情绪的研究
        2.1.1 学业情绪概念
        2.1.2 学业情绪结构
        2.1.3 学业情绪测量
        2.1.4 学业情绪研究现状
    2.2 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
        2.2.1 团体心理辅导概念
        2.2.2 团体心理辅导的现状
        2.2.3 团体心理辅导优势
    2.3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2.3.1 积极心理学概念
        2.3.2 积极心理学优势
        2.3.3 积极心理学发展及现状
3 研究一:高中生学业情绪现状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程序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工具
        3.3.4 施测过程
    3.4 结果分析
    3.5 讨论分析
    3.6 结论
4 研究二: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高中生学业情绪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程序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变量
        4.3.3 研究方法
        4.3.4 研究工具
        4.3.5 实验过程
        4.3.6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结果的量化评估
        4.4.2 实验结果的质性评估
    4.5 讨论分析
    4.6 结论
5 总体讨论
    5.1 综合讨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 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青少年学业情绪量表(部分)
    附录二 团体辅导活动主题收集
    附录三:团体活动契约书
    附录四:单元活动反馈表
    附录五:学业情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评估反馈表
    附录六 访谈提纲
    附录七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八 致谢

(4)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应用现状的质性研究 ——以汉中市X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处于关键期
        1.1.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1.3 团体心理辅导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
        1.1.4 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应用的整体现状缺少相关研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心理健康
        2.1.2 心理健康教育
        2.1.3 团体心理辅导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的不足和创新
        2.3.1 研究的不足
        2.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思路和假设
        3.2.1 研究思路
        3.2.2 研究假设
    3.3 研究对象
        3.3.1 汉中市XX学校概况
        3.3.2 统计调查对象
        3.3.3 访谈调查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研究法
        3.4.2 参与观察法
        3.4.3 统计法
        3.4.4 访谈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汉中市XX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概况
        4.1.1 “心理素质拓展中心”简介
        4.1.2 师资力量
        4.1.3 主要内容
        4.1.3.1 心理咨询
        4.1.3.2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
        4.1.3.3 危机预防与干预
        4.1.3.4 网络心理支持
        4.1.4 主要方式
        4.1.4.1 个体咨询
        4.1.4.2 团体心理辅导
        4.1.5 工作拓展
    4.2 团体心理辅导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4.2.1 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占比
        4.2.2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者及实施对象
        4.2.3 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选择及比重
        4.2.4 团体心理辅导应用效果的整体评价
    4.3 团体心理辅导应用效果的个案研究
        4.3.1 团体心理辅导各主题的效果评价
        4.3.2 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及原因
        4.3.2.1 形体控制
        4.3.2.2 情绪控制
        4.3.2.3 人际交往
        4.3.2.4 其他主题
        4.3.3 团体心理辅导的案例展示
第5章 分析和讨论
    5.1 具有的优势
        5.1.1 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5.1.2 心理老师的能力和职业态度
        5.1.2.1 专业能力
        5.1.2.2 职业态度
        5.1.3 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辅导的有效结合
        5.1.4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进行系统化尝试
        5.1.5 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与时俱进
    5.2 存在的不足
        5.2.1 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人数欠缺
        5.2.2 部分教师、学生的思想觉悟不够
        5.2.3 团体心理辅导所涉及的对象偏少
        5.2.4 主题和课时量的选择不够严谨
        5.2.5 效果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增强师资力量
        6.2.1.1 强大心理健康教师团体
        6.2.1.2 心理健康老师的专业能力
        6.2.1.3 利用好班主任、生活老师等相关师资力量
        6.2.2 提高团体心理辅导的影响
        6.2.2.1 增强师生和家长对团体心理辅导的认识
        6.2.2.2 扩充团体心理辅导所覆盖的学生
        6.2.2.3 教师和家长也是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对象
        6.2.3 团体心理辅导主题的选择要有系统性规划
        6.2.3.1 主题与团体心理辅导的匹配度
        6.2.3.2 结合团辅对象当前的需求
        6.2.3.3 团体心理辅导各主题间的内在联系
        6.2.4 尝试学科融合
        6.2.4.1 团体心理辅导与初中政治课程的融合
        6.2.4.2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会上的运用
        6.2.5 建立心理测验、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咨询的三级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综述
    1.1 学习自我效能感
        1.1.1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1.1.2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1.1.3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1.1.4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1.5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1.6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1.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
        1.2.1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界定
        1.2.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1.2.3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相关研究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2.1 选题缘由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3 研究一: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研究程序
    3.4 统计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3.5.2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3.5.3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类型差异
        3.5.4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差异
    3.6 讨论
        3.6.1 初一新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总体现状分析
        3.6.2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3.6.3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学校类型差异分析
        3.6.4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差异分析
    3.7 小结
4 研究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研究工具
        4.3.3 实验设计
        4.3.4 研究程序
        4.3.5 统计方法
    4.4 基于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设计
    4.5 研究结果
        4.5.1 初一新生前测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同质性检验
        4.5.2 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结果
    4.6 讨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4.7 小结
5 总讨论与总结论
    5.1 总讨论
        5.1.1 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水平及其差异分析
        5.1.2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5.1.3 基于学习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设计的可操作性
        5.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2 总结论
6 教育建议
    6.1 多元评价,创设成功体验情境,增强每个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6.2 育情育心,关注教师效能感培养,提升心理辅导能力
    6.3 育法育爱,让家长回归“第一老师”的角色
    6.4 携手共进,形成教育合力,真正做到全员育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附录二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示例
    附录三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单元内容
    附录四 :访谈提纲
    附录五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记录表
    附录六 :《解读学习密码——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指导手册》(目录)
    附录七 :《做智慧家长---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家庭教育指导读本》(目录)
致谢

(6)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1 考试焦虑
        1.1 考试焦虑的概念和成分
        1.2 考试焦虑的影响因素
        1.3 考试焦虑的干预方法
        1.4 考试焦虑的研究现状
    2 中职生的考试焦虑
        2.1 中职生的定义
        2.2 中职生的心理特点
        2.3 中职生考试焦虑研究
    3 团体心理辅导
        3.1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3.2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
        3.3 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和优势
        3.4 团体心理辅导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
    4 问题的提出
        4.1 已有研究的不足
        4.2 问题的提出
        4.3 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工具
        3.1 考试焦虑量表
        3.2 访谈提纲
    4 研究程序
        4.1 量化研究程序
        4.2 质性研究程序
    5 数据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总体状况
        6.2 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6.3 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
    7 讨论
        7.1 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总体状况讨论
        7.2 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在各变量上的讨论
        7.3 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讨论
第三部分 干预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2 研究工具
        2.1 考虑焦虑量表
        2.2 团体心理辅导反馈单
        2.3 团体心理辅导满意度调查表
    3 干预方案设计
        3.1 研究变量
        3.2 研究设计
        3.3 方案设计
    4 方案实施过程
    5 效果评定
    6 研究结果
        6.1 量化分析
        6.2 质性分析
    7 讨论与分析
        7.1 干预效果讨论
        7.2 干预的有效性分析
    8 教育建议
        8.1 对学校的建议
        8.2 对学生的建议
        8.3 对心理教师的建议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不足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团体心理辅导对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心理适应的研究
        1.2.2 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心理适应
        1.3.2 团体心理辅导
        1.3.3 寄宿制学校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和假设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假设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干预活动方案
    2.3 研究程序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现状
        3.1.1 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总体情况
        3.1.2 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差异情况比较
    3.2 团体心理辅导对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干预结果
        3.2.1 组间前后测心理适应得分的差异比较
        3.2.2 组内前后测心理适应得分的比较
        3.2.3 实验组后测与追踪测试心理适应的差异检验
        3.2.4 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过程中成员反馈内容的分析
4 讨论
    4.1 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现状分析
        4.1.1 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总体情况
        4.1.2 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性别差异分析
        4.1.3 寄宿制初一新生是否第一次住校的心理适应差异分析
        4.1.4 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户籍的差异分析
    4.2 团体心理辅导对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的干预效果分析
    4.3 团体心理辅导对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干预的持续性效果分析
5 结论与教育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教育建议
        5.2.1 转变社会观念,重视心理健康
        5.2.2 创建优质人文校园,关爱学生心理健康
        5.2.3 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5.2.4 学会正确认知,促进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干预研究 ——以江苏省某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研究背景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动机的概念研究
    2.2 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2.2.1 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
        2.2.2 考试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2.3 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归因理论
        2.3.2 自我效能感理论
        2.3.3 目标设置理论
    2.4 学习动机的分类研究
    2.5 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
        2.5.1 外在因素
        2.5.2 内在因素
    2.6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研究
        2.6.1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在年级上的差异研究
        2.6.2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在城乡上的差异研究
    2.7 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2.7.1 学习动机干预形式的研究
        2.7.2 学习动机干预策略的研究
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3.1 问题的提出
        3.1.1 理论角度
        3.1.2 现实角度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3.4 研究内容
    3.5 研究对象
    3.6 研究假设
    3.7 研究方法
    3.8 研究工具
    3.9 统计分析
    3.10 研究思路
4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调查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方法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对象
        4.1.3 研究工具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农村、城市小学六年级学生人口学变量分析
        4.3.2 农村、城市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分析
        4.3.3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整体状况
5 提高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干预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设计
        5.2.3 研究变量
        5.2.4 研究工具
        5.2.5 统计方法
    5.3 研究程序
        5.3.1 实验准备阶段
        5.3.2 实验阶段
        5.3.3 实验后阶段
    5.4 研究结果
        5.4.1 定量分析
        5.4.2 定性分析
6 讨论
    6.1 农村、城市小学六年级学生人口学现状以及学习成绩对比
    6.2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
    6.3 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干预效果分析
        6.3.1 量化结果分析
        6.3.2 质性结果分析
    6.4 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作用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提升中的有效因子
        6.4.1 创设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促进团体成员互动,自我探索
        6.4.2 结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动机
    6.5 本研究的创新
    6.6 本研究的不足
7 研究结论
8 对教育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附录9
    附录10
    附录11
致谢
作者简历

(9)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考复读生研究现状
        1.1.1 高考复读生的概念界定
        1.1.2 高考复读生类型的研究
        1.1.3 高考复读生社会支持现状的研究
        1.1.4 高考复读生心理特点的研究
    1.2 考试焦虑研究现状
        1.2.1 考试焦虑的概念界定
        1.2.2 考试焦虑的测量工具
        1.2.3 考试焦虑与高三复读生的相关研究
    1.3 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1.3.1 学习策略的概念
        1.3.2 学习策略的测量工具
        1.3.3 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关系研究
    1.4 团体辅导手册的研究现状
        1.4.1 团体辅导手册的功能
        1.4.2 团体辅导手册在考试心理干预方面的效果研究
2 问题的提出
    2.1 关注高考复读生的必要性
    2.2 培养复读生学习策略,降低考试焦虑的可行性
    2.3 以往研究的不足
    2.4 本研究拟考察问题
3 研究总体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实验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技术路线
    3.5 研究意义
        3.5.1 理论意义
        3.5.2 实践意义
4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考试焦虑得分的总体描述
        4.3.2 考试焦虑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3.3 学习策略量表得分的总体描述
        4.3.4 学习策略及其各维度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3.5 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
    4.4 讨论
        4.4.1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总体情况
        4.4.2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水平在人学信息上的情况
        4.4.3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量表得分的总体情况
        4.4.4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在人口学信息上的情况
        4.4.5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的关系情况
    4.5 结论
5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3 手册的初步编制
        5.3.1 手册结构的形成
        5.3.2 手册内容的形成
    5.4 手册的修改及确定
        5.4.1 手册结构及内容的修改
        5.4.2 手册内容的排版
    5.5 讨论
        5.5.1 手册结构的初步形成
        5.5.2 手册中辅导方案的初步形成
        5.5.3 手册内容的修改及确定
    5.6 结论
6 《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用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研究设计
        6.2.4 研究程序
    6.3 研究结果
        6.3.1 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差异比较
        6.3.2 实验组、对照组辅导前后的差异比较
        6.3.3 辅导效果的自我评估结果
        6.3.4 辅导内容及过程实施的自我评估结果
    6.4 讨论
        6.4.1 手册应用的效果分析
        6.4.2 对手册中辅导内容设置及操作的评估分析
    6.5 结论
7 研究总论
    7.1 研究不足与展望
        7.1.1 研究对象取样范围的局限
        7.1.2 学习策略量表(LASSI-HS)有待进一步修订
        7.1.3 手册辅导方案活动仍有局限性
        7.1.4 手册应用效果的评估有待加强
    7.2 总讨论
    7.3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着作、社会实践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高考复读生的研究现状
        1.1.1 高考复读生的概念界定
        1.1.2 高考复读生的角色定位
        1.1.3 高考复读生的学习特点
        1.1.4 高考复读生的心理特点
    1.2 考试焦虑研究现状
        1.2.1 考试焦虑的概念界定
        1.2.2 考试焦虑的测量
        1.2.3 考试焦虑干预的理论依据
    1.3 团体辅导手册的研究现状
        1.3.1 团体辅导手册的概念
        1.3.2 以往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2.1 调节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的必要性
    2.2 改善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的可行性
    2.3 研究不足
    2.4 本研究拟考察问题
第3章 研究总体设计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内容分析法
        3.2.4 实验法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技术路线
    3.5 研究意义
        3.5.1 理论意义
        3.5.2 实践意义
第4章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现状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工具
        4.2.3 研究程序
    4.3 研究结果
        4.3.1 考试焦虑得分的总体描述
        4.3.2 考试焦虑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4.4 讨论
        4.4.1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总体情况
        4.4.2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在人口统计学上的情况
    4.5 结论
第5章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工具
        5.2.3 研究程序
    5.3 手册的初步编制
        5.3.1 手册结构的形成
        5.3.2 手册内容的形成
    5.4 手册的修改及确定
        5.4.1 手册结构及内容的修改
        5.4.2 手册内容的排版
    5.5 讨论
        5.5.1 手册结构的初步形成
        5.5.2 手册中辅导方案的初步形成
        5.5.3 手册内容的修改及确定
    5.6 结论
第6章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应用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研究工具
        6.2.3 研究设计
        6.2.4 研究程序
    6.3 研究结果
        6.3.1 辅导前实验组、对照组的差异比较
        6.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短期和长期变化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6.3.3 辅导效果的自我评估结果
        6.3.4 辅导内容设置及实施的自我评估结果
    6.4 讨论
        6.4.1 手册应用的即时效果分析
        6.4.2 手册应用的持续效果分析
        6.4.3 对手册中辅导内容设置及实施的评估分析
    6.5 结论
第7章 研究总论
    7.1 研究总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对象取样范围的局限
        7.2.2 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的影响需进一步完善
        7.2.3 手册辅导方案活动设定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已发表文章
致谢

四、考前焦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与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中学初一年级为例[D]. 李佰隆. 沈阳大学, 2021(09)
  • [2]基于述情障碍团体辅导对高中生抑郁干预研究[D]. 方衡. 郑州大学, 2020(03)
  • [3]高中生学业情绪调查与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的干预研究[D]. 张俊杰.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4]团体心理辅导在中学应用现状的质性研究 ——以汉中市XX学校为例[D]. 夏涛涛.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5]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新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D]. 冯雪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6]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D]. 刘波.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团体心理辅导对寄宿制初一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干预研究[D]. 王艳梅.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及干预研究 ——以江苏省某市S小学为例[D]. 王琴.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4)
  • [9]高考复读生学习策略与考试焦虑调查及干预研究[D]. 汪杨皓.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高考复读生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研究[D]. 吴建勇.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考前焦虑情绪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