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植物色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涛[1](2018)在《多功能液相色谱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组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高效的分离、灵活的系统组合和智能的控制,实现不同的功能模式,是高效液相色谱近期发展的重要趋势。本论文结合“十二五”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研究目标,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的输液组件、检测组件、色谱分离固定相及系统控制与接口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设计,对现有技术加以改进和完善,辅以新的模块,进行适当的组合以完成更多的功能,极大的拓宽了应用范围。1)以正十四醇为蓄能材料,设计了一种基于相变驱动的微量输液泵,压力上限可以达到83MPa;也设计了一种电机直驱方式的新型输液泵,压力上限超过100MPa,可以稳定输出0~1000nL/min的流体,连续分析标准品保留时间RSD值(n=5)优于1%。设计并考察了不同高压梯度混合器方案的效果,通过流体力学模拟、雷诺系数推算和色谱行为测试,证实滚珠式和圆柱式方案具有更好的混合效果。设计了一种基于中心切割的低压梯度分配方法,机械调试精度要求更低,即便是在凸轮定位不准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获得良好的梯度分配准确性。2)采用离轴非球面反射原理设计了一种高分辨色谱光学检测系统,并利用Zemax和Flow Simulation进行光学成像和风道模拟,光路测试1024阵列光学分辨率为0.8 nm。以260nm LED为光源设计的微型单波长检测器,体积仅为65mm ×45mm ×60 mm(W×H×D),基本性能指标达到常规检测器要求。以荧光增白剂OB作为探针,对基于365nm LED光源设计的共聚焦型LED诱导荧光检测器的性能进行评价,线性范围达到3个数量级、最小检出量达到0.14fmol。3)在多功能阀接口的基础上,利用双回路技术,设计了一种新型一体化馏分收集-自动进样器样品接口。分别采用4种含苯环的化合物、5种标准蛋白为样品,对接口的样品收集-纯度分析、样品收集-选择性再分离功能进行系统评价,显示其性能优良。采用以太网作为系统的通讯接口,在传统的UDP协议中增加端口过滤、仪器序列号过滤、协议框架和校验位过滤等属性,以保证复杂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多功能液相色谱系统,通过专用色谱数据工作站实现了集成化控制,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稳定性。4)利用“一锅法”,将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和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键合到硅胶表面,进一步氧化制得C18-磺酸基双改性固定相。采用制备的固定相,在反相模式下分离了5种烷基苯化合物;在亲水模式下分离了3种核苷;对牛血清白蛋白酶解产物的分离也获得了良好的结果。说明这种固定相能够提供多种作用位点,同时具有多重分离机理。采用4步连续反应成功制备了三嗪环-酰胺复合改性固定相,对苯胺、吡啶类两组碱性化合物的分离结果表明其色谱性能优良,可有效避免常规C18色谱柱分离碱性化合物时的峰形拖尾问题。对1.9μm和2.6μm两种具有放射状孔道壳层结构的新型核壳固定相进行表征和色谱柱装填工艺考察,制备的色谱柱理论塔板数达到177,100/m。5)利用构建的多功能液相色谱系统开展中药成分、食品和环境中有毒物质检测及蛋白质组学的相关应用研究。在二极管阵列检测模式下,发展了多种中药饮片中非法添加物和有效成分的检测方法,利用光谱辅助定性功能便捷地避免了假阳性结果。在LED诱导荧光检测模式下,发展了直接提取快速检测饲料中苯并(a)芘的分析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前处理时间缩短90%,试剂消耗减少95%。利用核壳填料快速分离模式,发展了汽车尾气中13种非甲烷有机气体的分析方法,分析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利用系统的AD扩展模式,联用荧光检测技术也发展了对不同基质中苯并(a)芘的分析检测方法。结合光化学衍生和柱后衍生系统,完成了中药、粮油中黄曲霉毒素和水果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残的检测方法发展。以一体化馏分收集-自动进样器为接口,构建集成化全二维液相色谱分离系统,以牛血清白蛋白酶解产物加以评价,系统峰容量达到4752。进一步利用系统的多功能一体化优势,对酵母蛋白进行全分析,依次完成了蛋白质的高效二维分离,蛋白质的在线酶解、富集、除盐,酶解肽段的微纳快速分离及质谱检测等操作,充分体现了集成化系统的功能及其在复杂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强大优势。
杨琴[2](2014)在《硼酸亲和色谱杂化整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硼酸亲和色谱是以硼酸或者取代硼酸为亲和配位体的一种亲和色谱模式,主要应用于含顺式二羟基结构分子的分离与富集,在核苷、核苷酸、糖类、糖蛋白、糖肽等生物分子分析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整体柱由于具有传质速度快、背压低、表面易改性、柱效高等优点,被誉为第四代色谱分离介质,并成功应用于各类化合物的分离。将硼酸亲和色谱与整体柱技术结合起来,发展硼酸亲和整体柱色谱技术,有利于拓展硼酸亲和色谱的应用领域,推动各类组学研究。但是,传统硼酸亲和色谱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可能造成生物样品降解、蛋白质变性等,这成为限制硼酸亲和色谱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工作旨在发展新型硼酸亲和色谱整体材料,实现在生理条件下选择性富集含顺式二羟基结构分子的目的,以期为核苷、糖蛋白、抗体等生物分子的分析提供新的分离纯化方法。基于此目的,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四乙氧基硅烷(TEOS)、γ-甲基丙烯酸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y-MAPS)和带有有机功能单体的N-氨乙基-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EAPTES)为硅氧烷前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4-乙烯基苯硼酸(4-VPBA)为取代硼酸的功能单体,首次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双位点、分子间协同作用的有机无机杂化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通过优化合成实验条件,获得了“一步法”制备杂化整体柱的简便方法。所制备整体柱中双功能基团之一的氨基与亲和配体硼酸分子间具有硼氮协同作用,有效降低了硼酸与顺式二羟基化合物酯化反应的pH值。各种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具有典型的双孔结构,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对模式化合物邻苯二酚的特异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该整体柱可在中性条件下选择性吸附顺式二羟基化合物。2、利用“一步法”所制备的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在中性条件下,对尿样中的微量核苷进行选择性捕获和萃取,并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尿样萃取液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实际生物样品尿样中核苷类物质的富集、分离与鉴别。尿液中核苷含量甚微,检测其种类及含量变化对于癌症等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双位点,分子间协同作用的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所发展起来的新型硼酸亲和色谱技术与传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的联用方法是尿液中核苷类物质分析的有效手段。3、以TEOS、钛酸四丁酯(TBOT)、 γ-MAPS和AEAPTES为前体,AIBN为引发剂,4-VPBA的功能单.体,用“一锅法”首次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的SiO2/TiO2有机无机杂化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采用各种仪器分析于段对整体柱材料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亲和色谱实验表明,Ti02的引入显着增强了整体柱的亲水性,改善了分离效果。所制备的毛细管整体柱可在中性甚至弱酸性条件下分离富集核苷类生物活性小分子或糖蛋白、抗体等生物大分子。4、以TEOS、TBOT和AEAPTES为前体,硼酸(H3B03)为功能单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整体材料,然后将制得的整体材料高温烧结,成功制备了新型的SiO2/TiO2/B2O3无机整体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拉曼光谱(Raman)等对整体材料性质及形貌特征等进行了表征。整体材料制备过程所需原料简单易得,且合成方法简便。色谱实验表明,所制备的整体材料通透性好,吸附容量大,并且克服了传统有机硼酸亲和配位体的疏水作用,进一步减小了非特异性吸附,可在中性条件下选择性富集核苷、糖蛋白及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而且该材料能够选择性地富集尿样中的核苷类物质,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高凤阳[3](2012)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和金银花色素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实验采用UV-Vis.HPLC-MS/MS相结合的技术对栀子、金银花中的植物色素成分进行研究,并对清开灵注射液的色素成分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对注射液组成成分进行筛选,认为应该对可能导致注射液有色的成分一栀子、金银花、黄芩苷和板蓝根进行分析,本实验选择对其中两种药材一栀子和金银花进行研究。实验最终对药材中的两大色素类化合物一藏红花素类成分和类黄酮成分进行快速分析鉴定,同时对多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为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及注射液的澄明度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本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栀子中色素成分的分析鉴定藏红花素类成分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联用技术,建立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1的指纹图谱。实验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掌屋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质谱裂解行为的相关性,重点归纳及总结了这一类化合物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条件下的质谱裂解特征,并根据其紫外光谱特征对质谱检测结果进行验证。色谱条件为: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1mm×250mm,5μm);流动旧为0.3%乙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I mL·min-1;柱温3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记录90~700nm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波长设定为440nm;质谱条件为: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干燥气流速11L·min-1;雾化室压力50psi;干燥温度350℃;毛细管电压3500eV;扫描范围m/z100-1300;流动相采用检测器后分流进入检测器为0.25mL-min-1。最终获得了34个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数据,精确分子离子峰和多级质谱数据分析,基于对标准品的多级质谱裂解规律的推测,以及文献数据对照,鉴定了26个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的结构;藏红花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的指纹图谱,并对栀子中的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进行了快速鉴定,对其中主要的两种藏红花素类成分—rocin Ⅰ和crocin Ⅱ进行了含量测定;类黄酮成分的研究通过对现有的类黄酮标准品进行HPLC-DAD-MS/MS分析,根据这些标准品的质谱碎片结合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这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特征。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对栀子中的类黄酮色素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栀子获得了9个类黄酮化合物的数据,最终确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的结构。2.金银花类黄酮色素成分的分析鉴定通过对现有的类黄酮标准品进行HPLC-DAD-MS/MS分析,根据这些标准品的质谱碎片结合文献资料,归纳总结这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特征。这类化合物结构分析的重点主要为黄酮苷元和糖基的种类以及糖基与苷元连接位置的确认。黄酮苷中的大多数糖为已知,且糖的种类不多,糖链部分的结构测定通常是对已知糖基进行鉴定,所以鉴定重点是对苷化位置和苷的构型进行确认。根据紫外光谱图也可以有效分析此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本研究根据MS数据结合UV谱以及保留时间等信息,通过与标准品分析数据对比及文献提供数据,可以快速有效的鉴定化合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此方法有时还可发现新化合物。在正负离子检测模式下分别对金银花中的类黄酮色素成分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色谱条件为: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0.3%乙酸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mL·min-1;柱温3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记录190~400n/n紫外光谱,检测波长设定为355nm;质谱条件为:ESI离子源负离子模式;干燥气流速11L·min-1;雾化室压力50psi;干燥温度350℃;毛细管电压3500eV;扫描范围m/z100~1400;流动相采用检测器后分流进入检测器为0.25mL·min-1。金银花获得18个类黄酮化合物的数据,最终确定了4个化合物的准确结构,推断了金银花13个化合物的基本结构。3.清开灵注射液中色素类成分的分析按照已建立的藏红花素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对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这两类色素成分进行综合分析,共推断出3个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和3个类黄酮色素成分的可能结构,同时与对照品进行比较,确认了其中2个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和2个类黄酮类色素成分的结构,为进一步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中的色素类物质提供了综合信息。通过本项研究建立了简便、快速分析与鉴定色素类成分的质谱分析方法,并以此作为分析注射液中相关色素成分的主要依据。此种研究方法既可以对原药材进行常规的色素类指纹图谱分析,也可以对以中药材为原料药的注射剂进行色素类成分的定量分析,该方法为中药类注射液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信息。
邓璞红[4](2010)在《硅胶基质色谱微径柱的制备及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文中认为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食品质量控制越发显得重要和紧迫,随之要求更高效快速的检测手段,其中微柱分离分析技术(如毛细管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色谱)成为食品分析领域的亮点,色谱柱作为分离的场所和核心,其性能好坏决定了分离效果的优劣,因此,本论文主要探索了硅胶基质色谱微径柱的制备、性能评价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试验主要采用溶胶-凝胶技术、高压匀浆技术和紫外光原位聚合法制备毛细管填充柱、颗粒固定化柱、组合床层柱。其中填充柱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和紫外光原位聚合法制备了整体柱塞作为进口塞,然后采用高压匀浆法填充一定长度的C18固定相,烧结法制备出口塞。分别采用毛细管液相和毛细管电色谱两种模式对所制备的填充柱进行色谱性能考察,结果表明色谱柱性能良好,优化条件下四种模型化合物得到了基线分离,最高柱效达7.2μm。采用直接紫外原位聚合法制备硅胶基质颗粒固定化型整体柱,用于微流液相色谱分离。在熔融石英毛细管一端制备整体柱塞,采用高压匀浆法装填4μm反相C18填料,随后再充入配制的溶胶-凝胶溶液紫外聚合;最后去除整体柱临时塞。经微流高效液相实验表明,四种模型化合物在制备的颗粒固定化柱上取得良好的分离效果。之后用扫描电镜对临时塞和固定床层进行表征,可以看到无机聚合基质对硅胶球之间的交联及与管壁的结合情况,另外对无塞柱的稳定性和空隙率通过流速方式进行了系统考察。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和高压匀浆技术制备了由硅胶基质整体柱和填充柱组成的毛细管液相色谱组合床层柱。经自组装的微流液相系统对其进行色谱评价,实现了硫脲、苯、甲苯和乙苯四种物质的基线分离。随整体床层的逐渐减少(11 cm, 5.5 cm到1 cm),硫脲的理论塔板数也逐渐减少。从组合色谱柱各部分扫描电镜图可清楚看到毛细管内形成了多孔网络骨架结构,整体床层与毛细管内壁结合紧密,填充床层C18填料均匀。建立了自组装μ-HPLC内标法测定奶粉中三聚氰胺的方法。样品由超声离心提取,通过加入1%三氯乙酸沉淀蛋白净化。自制填充色谱柱(有效长度29 cm,总长37.5 cm,5μm ODS),流动相为乙腈-离子对缓冲液,检测波长230 nm,在添加三聚氰胺浓度为0.11.2 m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62,回收率在87%~105%,平均回收率为93.25%。采用键合、涂敷的方法合成了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通过高压匀浆技术将固定相装填在熔融石英毛细管(ф100μm)内,制备毛细管液相色谱手性柱,经自组装的毛细管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评价。在选定条件下对18种消旋体药物进行了拆分,其中14种手性样品得到分离,两种类型色谱柱表现出良好的手性分离性能,实用性强。
侯英,李晓亚,杨式华,王保兴,徐济仓,王玉,杨燕,刘静[5](2009)在《付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烟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文中指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的近红外预测模型,建立了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烟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和0.9861。
田海英,韦凤杰,张东豫,郭平,张弘韬,李世勇[6](2009)在《RP-HPLC法测定烟草中的质体色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快速测定烟草及其制品中的质体色素,考察了萃取溶剂、萃取方式、萃取时间、流动相、柱温和柱流速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同时测定烟草样品中6种质体色素的方法,并采用该法测定了10种烟草样品中的质体色素。结果表明:①烟草样品中的色素用90%丙酮溶液超声提取20min效果较好;②用Waters Nova-Pak-C18作色谱柱,异丙醇和乙腈-水(体积比80∶2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5mL/min,6种色素均能完全分离;③该法的回收率为96.7%~110.7%,RSD均小于5%;④2种新鲜的冻干烟叶样品中均检测出了新黄质、紫黄质、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β-胡萝卜素等色素,且其含量较高,而原烟及卷烟烟丝中仅检测出了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且其含量也较新鲜烟叶低得多。该方法适合批量烟草样品中这6种质体色素的快速分析。
徐卉[7](2008)在《玉米中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的毛细管液相色谱分离检测》文中研究说明高效液相色谱(HPLC)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在生物工程、环境监测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随着分析仪器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毛细管液相色谱(CLC)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由于用毛细管柱代替了常规液相柱,CLC节省了样品,减少了有机溶剂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与常规液相色谱相比,CLC由于进样量的减小和柱上检测池检测光程的减小导致检测灵敏度的降低,本论文通过扩展检测池的检测光程和溶剂梯度效应以及管内固相微萃取技术(in-tube SPME)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主要研究内容有:1.建立了用CLC分离水溶性维生素的方法。采用硅胶基质ODS整体柱(27 cm×100μm I. D.)作为分离柱,以带有光程为3毫米的光纤检测池的紫外检测器作为检测手段,研究了甲醇浓度、缓冲液pH值对分离结果的影响。该方法测定5种水溶性维生素的检测限在14.6-53.5 ng/mL(S/N = 3)范围内,根据迁移时间和峰面积计算得到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均小于4.4%,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9963-0.9994之间。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玉米样品,在玉米中未能检测到水溶性维生素,这是由于玉米中水溶性维生素的含量较低,我们所建立方法的灵敏度不够。2.建立了植物内源激素的CLC测定方法,通过扩展检测池的检测光程和溶剂梯度效应提高检测灵敏度。研究了甲醇浓度、缓冲液pH值、不同样品介质对分离结果的影响。该方法测定4种植物激素的检测限在27.7-196.1 ng/mL(S/N = 3)范围内,根据迁移时间和峰面积计算得到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均小于2.8%,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9984-0.9989之间。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玉米样品,在玉米中检测到玉米素(ZT)、赤霉素(GA3)和吲哚-3-乙酸(IAA),并对GA3和IAA进行了定量分析。3.建立了一种in-tube SPME与CLC在线联用的方法。以毛细管整体柱作为固相萃取柱,对脂溶性维生素及β-胡萝卜素进行萃取富集并在CLC上分离。通过扩展检测池的检测光程和在线in-tube SPME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考察了不同流动相、样品基质、进样体积等主要因素对分离和富集结果的影响。该方法测定脂溶性维生素的检测限在1.9 - 176 ng/mL(S/N = 3)范围内。根据迁移时间和峰面积计算得到的迁移时间和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0%,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在0.9981 - 0.9999之间。用所建立的方法分析玉米样品,在玉米中检测到维生素E(VE),并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
高玉龙,吴兴富,宋春满,方敦煌,邓建华,邓云龙[8](2008)在《新鲜烟叶不同处理对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K326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杀青与液氮研磨两种处理后烟叶4种质体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虽然液氮研磨与新鲜烟叶质体色素含量存在极显着差异,但与杀青相比,液氮研磨烟叶更接近新鲜烟叶中质体色素的含量。可见对于新鲜烟叶质体色素含量的测定,液氮研磨要比杀青处理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王芳,凌爱芬,刘国顺,舒俊生,李兰周,张正阳,杨超,刘霞[9](2007)在《饼肥对烤烟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类胡萝卜素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饼肥对不同发育时期烤烟叶片类胡萝卜素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叶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各组分含量随生育时期逐渐下降,不同处理间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存在差异。50%饼肥处理可促进烟叶类胡萝卜素总量、新黄质、叶黄素和中后期β-胡萝卜素的积累,而用量过高不利于初期和末期烟叶中紫黄质的积累;适宜的饼肥用量可调节发育末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的组分构成,在烟叶发育期,50%饼肥处理的烟叶中多数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较大,β-大马酮、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物质含量也较其它两个处理高。
王芳[10](2007)在《不同饼肥用量对烟叶发育过程中色素和品质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研究了不同饼肥施用量对烤烟中部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色素类物质含量变化规律、生理生化特性、常规化学成分积累动态、矿质元素、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形成的影响,并测定了烤后烟叶中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多种香气成分、常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等指标,分析了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色素类物质与香气物质、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本试验的结果与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盆栽条件下,在烟叶不同生长发育期各处理中部烟叶中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含量,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饼肥施用量的增加,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总量都增加。不同处理间各时期烟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存在差异,50%饼肥处理促进了类胡萝卜素的积累。2.在不同生长发育期,各处理叶片中叶绿素酶含量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烟叶生长初期,50%饼肥处理烟叶中叶绿素酶含量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两个处理之间差异显着。全饼肥处理叶片中脂氧合酶活性较高,50%饼肥处理次之。POD、SOD、CAT活性随烟叶的生长发育都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间叶片中POD和SOD活性存在显着差异。MDA含量表现出先稍有下降后上升,在烟叶生长后期又急剧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期持续不变的变化趋势。处理之间烟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为:全饼肥>50%饼肥>全化肥。3.烟叶全生育期,各处理烟叶中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全饼肥处理烟叶中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在烟叶生长末期达到最大值。50%饼肥处理烟叶中新植二烯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全饼肥处理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代谢产物类、美拉德反应产物类香气成分含量较其他两个处理高。西柏烷类香气成分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烟叶生长末期,50%饼肥处理烟叶中西柏烷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在烟叶不同发育时期大多都表现出前期下降,中期快速积累,之后又下降的趋势。在烟叶生长中后期,50%饼肥处理较其他两个处理高。全饼肥处理烟叶中β-大马酮含量呈一直增加的趋势。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巨豆三烯酮含量表现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4.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β-大马酮和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新黄质、紫黄质之间,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胡萝卜素之间,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三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叶绿素a、叶绿素b、新黄质之间,新植二烯和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新黄质、紫黄质之间都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5.总糖和还原糖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全化肥处理烟叶中淀粉含量较其他两个处理高。烟碱含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烟叶生长末期,50%饼肥处理烟叶中总氮含量最高。全饼肥处理烟叶中P、K、Mg、Fe、Zn、Mn和B含量都较其他两个处理高。50%饼肥处理烟叶中Ca含量较高。6.烤后烟叶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叶黄素含量、类胡萝卜素类物质总量、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含量、芳香族氨基酸类比较均为:全饼肥>50%饼肥>全化肥。50%饼肥处理烟叶中类西柏烷类香气成分含量与其他两个处理差异显着,处理间比较为:50%饼肥>全化肥>全饼肥。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多元酸和不饱和高级脂肪酸含量的高低顺序比较为:全饼肥>50%饼肥>全化肥。烟叶中总糖、还原糖、氮碱比比较均为:50%饼肥>全饼肥>全化肥。烟叶中总氮、淀粉、Cl-、钾氯比处理间比较为:全饼肥>50%饼肥>全化肥;其中总氮和Cl-含量处理间差异显着。50%饼肥处理烟叶中糖碱比最高。全饼肥处理烟叶单叶重、叶质重和抗张强度都较大。50%饼肥处理叶片含梗率和平衡含水率最大,全饼肥处理最小。7.烤后烟叶新植二烯、二氢猕猴桃内酯、巨豆三烯酮、6-甲基-5-庚烯-2-醇含量、类胡萝卜素类香气物质总量与β-胡萝卜、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总量之间都呈正相关关系。异佛尔酮含量、香叶基丙酮、二氢大马酮、金合欢基丙酮与β-胡萝卜素、叶黄素、类胡萝卜素总量之间都呈负相关关系,β-大马酮和β-胡萝卜素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巨豆三烯酮与类胡萝卜素总量之间达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叶黄素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6-甲基-5-庚烯-2-酮与类胡萝卜素总量达到显着负相关水平。
二、用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植物色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植物色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功能液相色谱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关键组件的研究进展 |
1.1.1 输液泵 |
1.1.2 检测器 |
1.1.3 色谱柱及其填料 |
1.1.4 联用技术 |
1.2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接口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流路接口 |
1.2.2 通讯及数据接口 |
1.3 高效液相色谱系统集成化与功能化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系统关键组件的研制与评价 |
2.1 基于新型驱动方式的输液泵研制 |
2.1.1 蓄能材料相变驱动的新型输液泵的设计与评价 |
2.1.2 基于电机直驱的微纳输液泵的研制与评价 |
2.2 新型高效梯度混合器的研制 |
2.2.1 新型高压梯度混合器中流体输运的理论模拟与设计 |
2.2.2 基于中心切割的低压四元梯度混合器设计 |
2.3 高分辨率色谱光学检测系统的设计、理论模拟与评价 |
2.3.1 实验部分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以高亮度LED为光源的新型检测器研制 |
2.4.1 LED单波长检测器的设计与初评 |
2.4.2 LED诱导荧光检测器的设计与评价 |
2.5 小结 |
3 系统集成化接口组件与一体化控制研究 |
3.1 一体化馏分收集-自动进样器样品接口的设计与评价 |
3.1.1 实验部分 |
3.1.2 结果与讨论 |
3.2 阀接口的设计与评价 |
3.2.1 阀接口的设计 |
3.2.2 阀接口的基本性能评价 |
3.3 控制电路及软件架构设计 |
3.3.1 通讯接口及通讯协议 |
3.3.2 电路设计 |
3.4 多功能液相色谱系统的集成 |
3.5 小结 |
4 新型高选择性高效液相色谱用分离介质的制备 |
4.1 C_(18)-磺酸基双改性液相色谱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
4.1.1 实验部分 |
4.1.2 结果与讨论 |
4.2 三嗪环-酰胺复合改性硅胶固定相的制备与评价 |
4.2.1 实验部分 |
4.2.2 结果与讨论 |
4.3 放射状孔道核壳型快速分离固定相的评价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5 系统的模块化组合与应用研究 |
5.1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光谱辅助定性功能的开发 |
5.1.1 实验部分 |
5.1.2 结果与讨论 |
5.2 基于LED诱导荧光检测器的快速检测应用 |
5.2.1 实验部分 |
5.2.2 结果与讨论 |
5.3 AD扩展模块应用于苯并(a)芘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发展 |
5.3.1 模块化组合 |
5.3.2 HPLC-AD-FD检测油炸食品中的苯并(a)芘 |
5.3.3 HPLC-AD-FD分析化妆品中的苯并(a)芘 |
5.4 核壳结构固定相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快速分离研究 |
5.4.1 实验部分 |
5.4.2 结果与讨论 |
5.5 二维色谱分离系统的构建及其对BSA酶解产物的分离研究 |
5.5.1 实验部分 |
5.5.2 结果与讨论 |
5.6 柱后衍生模块的构造及应用研究 |
5.6.1 柱后光化学衍生液相色谱法测试黄曲霉毒素 |
5.6.2 柱后衍生液相色谱法检测苹果不同部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
5.7 酵母蛋白的在线分析 |
5.7.1 实验部分 |
5.7.2 结果与讨论 |
5.8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硼酸亲和色谱杂化整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亲和色谱基本原理 |
1.3 亲和色谱的分类 |
1.3.1 凝集素亲和色谱 |
1.3.2 免疫亲和色谱 |
1.3.3 蛋白A/G亲和色谱 |
1.3.4 固定金属离子亲和色谱 |
1.3.5 染料亲和色谱 |
1.3.6 硼酸亲和色谱 |
1.4 整体柱亲和色谱 |
1.4.1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亲和色谱 |
1.4.2 无机硅胶整体柱亲和色谱 |
1.4.3 有机无机杂化整体柱亲和色谱 |
1.5 硼酸亲和整体柱色谱 |
1.5.1 有机聚合物硼酸亲和整体柱 |
1.5.2 无机有机杂化硼酸亲和整体柱 |
1.6 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与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一步法制备分子间协同作用的硼酸亲和杂化毛细管整体柱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 |
2.2.3 毛细管整体柱的表征 |
2.2.4 溶液的制备 |
2.2.5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毛细管整体柱制备方案及反应机理 |
2.3.2 毛细管整体柱合成条件优化 |
2.3.3 毛细管整体柱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
2.3.3.1 毛细管整体柱的微观形貌 |
2.3.3.2 整体柱材料的物理吸附性能及孔性质 |
2.3.4 整体柱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5 整体柱材料的XRD分析 |
2.3.6 B-N协同作用的~(11)B核磁共振分析 |
2.3.7 色谱性能测试 |
2.3.7.1 上样缓冲液pH值对整体柱亲和能力的影响 |
2.3.7.2 整体柱富集能力及动态吸附容量的考察 |
2.3.7.3 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用于分离邻苯二酚和间苯二酚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在中性条件下对尿样中核苷的富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与仪器 |
3.2.2 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 |
3.2.3 溶液的制备 |
3.2.4 尿样的预处理 |
3.2.5 尿样的萃取 |
3.2.6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
3.2.7 RP-HPLC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中性条件下核苷的选择性吸附试验 |
3.3.2 尿样的毛细管整体柱色谱分析 |
3.3.3 尿样与尿样萃取液的RP-HPLC分析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一锅法制备SiO_2/TiO_2硼酸亲和杂化毛细管整体柱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 |
4.2.3 毛细管整体柱的表征 |
4.2.4 溶液的制备 |
4.2.5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毛细管整体柱制备方案及反应机理 |
4.3.2 毛细管整体柱合成条件优化 |
4.3.3 毛细管整体柱的形貌及结构表征 |
4.3.3.1 毛细管整体柱的微观形貌 |
4.3.3.2 整体柱材料的物理吸附性能及孔性质 |
4.3.4 整体柱材料的EDX分析 |
4.3.5 整体柱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4.3.6 整体柱材料的XRD分析 |
4.3.7 整体柱材料的XPS分析 |
4.3.8 色谱性能测试 |
4.3.8.1 上样缓冲液pH值对毛细管整体柱亲和能力的影响 |
4.3.8.2 洗脱液种类及浓度考察 |
4.3.8.3 毛细管整体柱动态吸附容量的考察 |
4.3.8.4 中性条件下核苷的选择性吸附 |
4.3.8.5 中性条件糖蛋白的选择性吸附 |
4.3.8.6 中性条件抗体的选择性吸附 |
4.3.9 硼酸亲和毛细管整体柱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一种SiO_2/,TiO_2/B_2O_3硼酸亲和整体材料的制备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整体材料的制备 |
5.2.3 整体材料的表征 |
5.2.4 溶液的制备 |
5.2.5 微柱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及色谱条件 |
5.2.6 萃取装置及萃取条件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整体材料制备方案及反应机理 |
5.3.2 整体材料的合成条件及优化 |
5.3.3 整体材料的微观形貌 |
5.3.4 整体材料的EDX分析 |
5.3.5 整体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
5.3.6 整体材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
5.3.7 整体材料的XRD分析 |
5.3.8 整体材料的XPS分析 |
5.3.9 色谱性能测试 |
5.3.9.1 上样缓冲液pH值对整体材料亲和能力的影响 |
5.3.9.2 洗脱液种类及浓度考察 |
5.3.9.3 整体材料吸附容量的考察 |
5.3.9.4 中性条件下邻苯二酚的选择性吸附 |
5.3.9.5 中性条件下核苷的选择性吸附 |
5.3.9.6 中性条件糖蛋白及抗体的选择性吸附 |
5.3.10 硼酸亲和整体材料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和金银花色素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植物色素研究进展 |
1 色素分类 |
1.1 类胡萝卜素类 |
1.2 类黄酮化合物 |
1.3 醌类化合物 |
1.4 叶绿素类 |
1.5 其他色素 |
2 植物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
2.1 色素的提取方法 |
2.2 色素的分离方法 |
3 色素的分析测定方法 |
3.1 分光光度法 |
3.2 气相色谱法 |
3.3 液相色谱法 |
3.4 质谱法 |
3.5 液质联用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PLC-DAD-MS/MS技术在色素类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色素研究对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的意义 |
1 原料药质量不稳定 |
2 组方复杂、药味众多 |
3 质量标准不完善 |
4 致敏原因不明确 |
5 中药注射剂含有微粒 |
6 临床用药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四章 栀子中色素类化合物的分析与鉴定 |
第一节 栀子中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栀子中藏红花素类化合物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 |
2 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的HPLC-DAD-MS/MS分析 |
2.1 仪器、试剂与条件 |
2.2 标准品的HPLC-DAD-MS/MS分析 |
2.3 栀子中藏红花素类成分的HPLC-DAD-MS/MS分析 |
3 栀子中藏红花素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栀子中类黄酮色素成分分析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栀子中类黄酮色素成分指纹图谱操作方法的建立 |
2 栀子中类黄酮色素成分的HPLC-DAD-MS/MS分析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标准品的HPLC-DAD-MS/MS分析 |
2.3 栀子中类黄酮色素成分的HPLC-DAD-MS/MS分析 |
第五章 金银花中类黄酮色素的分析与鉴定 |
前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金银花中类黄酮色素成分指纹图谱操作方法的建立 |
2 金银花中类黄酮色素成分的HPLC-DAD-MS/MS分析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标准品的HPLC-DAD-MS/MS分析 |
2.3 金银花中类黄酮色素成分的HPLC-DAD-MS/MS分析 |
第六章 清开灵注射液中色素成分的研究 |
第一节 注射液中藏红花类色素的成分分析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色谱条件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4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注射液中类黄酮色素的成分分析 |
1.1 仪器与材料 |
1.2 色谱条件 |
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4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第四-六章) |
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硅胶基质色谱微径柱的制备及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食品安全问题 |
1.2 微柱分离法简介 |
1.2.1 微流高效液相色谱 |
1.2.2 毛细管电色谱 |
1.3 硅胶基质毛细管柱的研究进展 |
1.3.1 毛细管开管柱 |
1.3.2 毛细管填充柱 |
1.3.3 毛细管整体柱 |
1.4 微柱色谱的应用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毛细管填充柱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2.2 毛细管预处理 |
2.2.3 整体塞子制备 |
2.2.4 高压匀浆法填充 |
2.2.5 出口塞及检测窗口制备 |
2.2.6 微流液相色谱系统的建立 |
2.2.7 微流液相试验 |
2.2.8 毛细管电色谱试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柱床层结构表征 |
2.3.2 色谱柱性能表征 |
2.3.3 柱稳定性考察 |
2.3.4 与商品柱色谱性能对比 |
2.3.5 毛细管电色谱模式下柱性能考察 |
2.4 结论 |
第三章 颗粒固定化柱的制备及色谱性能评价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颗粒固定化柱的制备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自组装微流系统的建立 |
3.4.2 无塞柱的色谱性能评价 |
3.4.3 柱的稳定性及孔隙率的测定 |
3.4.4 临时塞和无塞柱的结构表征 |
3.5 结论 |
第四章 毛细管组合固定相床层的制备及色谱性能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毛细管组合色谱床层柱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组合柱床层的结构表征 |
4.3.2 组合柱色谱性能考察 |
4.3.3 色谱柱的总空隙率、保留行为和稳定性 |
4.3.4 柱的稳定性 |
4.4 结论 |
第五章 自组装微流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奶粉中三聚氰胺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色谱条件 |
5.2.3 标准系列溶液配制 |
5.2.4 样品处理 |
5.3 毛细管柱制备 |
5.4 微流液相系统的建立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分流系统改造 |
5.5.2 色谱条件优化 |
5.5.3 标准曲线绘制 |
5.5.4 标准图谱与精密度测定 |
5.5.5 样品测定及回收率计算 |
5.6 结论 |
第六章 纤维素毛细管色谱柱制备及手性药物拆分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毛细管预处理 |
6.2.3 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手性色谱柱的制备 |
6.2.4 自组装微流液相的建立 |
6.2.5 手性色谱柱结构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付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烟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样品制备及液相色谱数据的测定 |
1.3 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 |
1.4 模型的建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的近红外光谱采集 |
2.2 校正模型建立和优化 |
2.3 模型的外部验证 |
2.3 模型的应用 |
3 结论 |
(6)RP-HPLC法测定烟草中的质体色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样品的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2 提取方式的确定 |
2.3 萃取时间的选择 |
2.4 流动相的优化 |
2.5 柱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2.6 标准曲线与检测限 |
2.7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8 部分样品中色素含量的比较 |
3 结论 |
(7)玉米中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的毛细管液相色谱分离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HPLC的分类 |
1.2.1 吸附色谱(液固色谱) |
1.2.2 分配色谱(液液色谱) |
1.2.3 离子交换色谱(IEC) |
1.2.4 体积排阻色谱(SEC) |
1.3 HPLC的检测技术 |
1.3.1 紫外吸收检测器(UV-Vis) |
1.3.2 荧光检测器(FID) |
1.3.3 折光指数检测器(RID) |
1.3.4 电化学检测器(ECD) |
1.3.5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 |
1.4 HPLC的应用 |
1.4.1 在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
1.4.2 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
1.4.3 在环境污染分析中的应用 |
1.4.4 在医药中研究的应用 |
1.5 HPLC的联用技术 |
1.5.1 HPLC与其他仪器联用 |
1.5.2 色谱联用技术 |
1.6 微柱液相色谱(μ-LC) |
1.6.1 概述 |
1.6.2 仪器 |
1.6.3 应用 |
1.6.4 联用技术 |
1.7 选题思路 |
1.7.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7.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毛细管液相色谱测定玉米中的水溶性维生素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色谱条件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样品的预处理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3.2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2.3.3 样品测定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毛细管液相色谱分析玉米中的植物内源激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色谱条件 |
3.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3.2.4 样品的预处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2 在线富集 |
3.3.3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3.3.4 样品测定和加标回收实验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毛细管液相色谱测定玉米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和β-胡萝卜素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色谱条件 |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4 样品的预处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3.2 在线富集 |
4.3.3 线性关系与检出限 |
4.3.4 样品测定和加标回收实验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附录1 致谢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 |
(8)新鲜烟叶不同处理对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及栽培措施 |
1.2 取样 |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4 色谱条件 |
1.5 标准的配置 |
1.6 样品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色谱图及回归方程 |
2.2 回收率及检测限 |
2.3 不同处理烟叶质体色素含量 |
3 讨论 |
(9)饼肥对烤烟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类胡萝卜素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项目 |
1.3 测定方法 |
1.3.1 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
1.3.2 类胡萝卜素类物质测定 |
1.3.3 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饼肥对烤烟叶片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的影响 |
2.1.1 饼肥对烤烟叶片发育过程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2.1.2 饼肥对不同发育时期烤烟叶片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2.1.3 饼肥对不同发育时期烤烟叶片新黄质含量的影响 |
2.1.4 饼肥对不同发育时期烤烟叶片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
2.1.5 饼肥对不同发育时期烤烟叶片紫黄质含量的影响 |
2.2 类胡萝卜素类物质降解产物含量 |
2.2.1 主要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含量 |
2.2.2 不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 |
3 结论与讨论 |
(10)不同饼肥用量对烟叶发育过程中色素和品质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文献综述 |
2.引言 |
3.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试验项目和方法 |
3.4 数据分析 |
4.结果与分析 |
4.1 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色素动态变化规律 |
4.1.1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 |
4.1.2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类胡萝卜素总量变化规律 |
4.1.3 不同饼肥处理对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色素含量的影响 |
4.1.4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β-胡萝卜素变化规律 |
4.1.5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叶黄素变化规律 |
4.1.6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新黄质变化规律 |
4.1.7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紫黄质变化规律 |
4.2 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相关酶类物质变化规律 |
4.2.1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叶绿素酶变化规律 |
4.2.2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脂氧合酶变化规律 |
4.2.3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POD、SOD、CAT变化规律 |
4.2.4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MDA变化规律 |
4.2.5 不同饼肥处理烟叶中可溶性蛋白变化规律 |
4.3 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 |
4.3.1 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中性挥发性香气物质含量 |
4.3.2 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 |
4.4 烟叶色素含量与香气物质关系分析 |
4.4.1 烟叶色素含量与香气物质相关关系分析 |
4.4.2 烟叶色素含量与香气物质回归分析 |
4.5 不同饼肥用量对烟叶发育过程中品质指标形成的影响 |
4.5.1 不同处理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变化 |
4.5.2 不同处理烟叶矿质元素的变化 |
4.6 不同饼肥用量对烤后烟品质指标形成的影响 |
4.6.1 不同饼肥用量对烤后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4.6.2 不同饼肥用量对烤后烟香气物质含量的影响 |
4.6.3 不同饼肥用量对烤后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4.6.4 不同饼肥用量对烤后烟物理特性的影响 |
4.6.5 烤后烟类胡萝卜素类物质与香气物质相关关系分析 |
5.结论与讨论 |
5.1 不同饼肥处理对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色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
5.2 不同饼肥处理对烟叶生长过程和烤后烟中性挥发性香气成分形成的影响 |
5.3 不同饼肥处理对烟叶品质形成的影响 |
5.4 合理施用饼肥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用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样品中的植物色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功能液相色谱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与组合研究[D]. 唐涛. 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2]硼酸亲和色谱杂化整体材料的制备及应用[D]. 杨琴. 武汉大学, 2014(01)
- [3]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清开灵注射液中栀子和金银花色素成分的研究[D]. 高凤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硅胶基质色谱微径柱的制备及奶粉中三聚氰胺检测[D]. 邓璞红. 河南科技学院, 2010(03)
- [5]付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烟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J]. 侯英,李晓亚,杨式华,王保兴,徐济仓,王玉,杨燕,刘静. 云南化工, 2009(05)
- [6]RP-HPLC法测定烟草中的质体色素[J]. 田海英,韦凤杰,张东豫,郭平,张弘韬,李世勇. 烟草科技, 2009(04)
- [7]玉米中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的毛细管液相色谱分离检测[D]. 徐卉. 汕头大学, 2008(03)
- [8]新鲜烟叶不同处理对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J]. 高玉龙,吴兴富,宋春满,方敦煌,邓建华,邓云龙.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01)
- [9]饼肥对烤烟叶片不同发育时期类胡萝卜素及其主要降解产物的影响[J]. 王芳,凌爱芬,刘国顺,舒俊生,李兰周,张正阳,杨超,刘霞. 中国烟草学报, 2007(05)
- [10]不同饼肥用量对烟叶发育过程中色素和品质形成的影响[D]. 王芳. 河南农业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