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有线电视运行和维修建造一个工具箱(论文文献综述)
周毓鸿[1](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有线电视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线电视行业的主营业务市场不断萎缩,用户流失现象日趋严重。而随着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不断成熟,存量用户的保有被提高到了比新用户拓展更高的高度。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首先从S公司存量用户的概况和营销现状入手,分析了 S公司当前存量用户概况、用户流失情况以及当前营销策略中的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对S公司内外部营销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从S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入手,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多个方面分析了 S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态势。然后以互联网视频业务为重点,分析了 S公司在当前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最后用SWOT分析法对S公司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以S公司存量用户细分为基础,对S公司产品、价格及促销、渠道、服务等四个方面的营销策略进行了优化。同时还研究了优化后策略的实施过程中配套的企业内部体制建立的过程。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以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策略的优化提供一些的参考,同时也为有线电视行业存量用户的营销提供一点思路。
王明[2](2018)在《基于GIS的厂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生产力,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厂区室外工程管线作为工业企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高效节能运转的生命线,很多企业的管理单位准备或已经正在建设自己的室外管线信息化管理系统来提高运维效率,但由于工业企业室外管线原始信息丢失、分布分散、存储方式多样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等原因,极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室外管线运维困难、误挖错挖频繁。目前的数据信息管理模式既不能直观地反映当下地下管线信息,又不能满足现在用户对于智能运维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统一厂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需求。本文以某电站为例,从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对于室外工程管线信息化、三维可视化的需求分析出发,给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厂区地下管线可视化系统构架与实现方案。首先,从电站室外管线全生命周期管理角度出发,梳理分析电站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维管理三个阶段的业务需求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功能需求;其次,基于功能需求,设计出厂区地下工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的框架,并参考地理信息系统与室外管线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和标准,为系统建立设计规范,并以系统中的各个物项为对象,分析其特点及三维建模的方法,为系统数据三维可视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而后,基于MapGIS基础平台,从两个维度、三个数据库层面以及三个用户受众角度出发,搭建符合设计、建设、运维单位人员应用的系统构架,并对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开发与实现。最后,通过该系统在电站中的实施,验证和展示系统各种功能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次论文研究,该系统初步实现了采用“一张图”来管理与维护厂区地下管线布置的信息化与可视化,首次实现了厂区室外工程管线与厂区布置数据的集成与应用,但由于时间限制,系统未对与其相关的应用系统模块(例如规划设计阶段的地质模块、运维管理阶段的在线监测模块等)预留接口,需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研究,进一步扩展该系统的业务及功能应用。通过工程实践证实,GIS及三维可视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可以为工业企业厂区室外管线智能化运维管理提供了一个满足稳定、高效、可扩展、可持续开发的厂区地下综合管线三维可视化仿真信息管理平台,可以为进一步实现电站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
高晓艳[3](2017)在《基于T-S和AIFNN的旧住宅综合性能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建筑领域也与其密切相关。建筑的建设、使用、拆除等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其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6%。据统计,我国的既有建筑面积约为560亿m2,超过95%都属于高耗能建筑。由于这些住宅几乎没有节能措施,且设计水平有限,其使用过程中的耗能要超过绿色建筑和新建住宅。多数也正经历着物质性老化和社会性衰败,普遍缺乏常规维护保养,出现墙面出现裂缝、外墙起皮破损等结构问题,已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然而,这些现存大量的老旧住宅,多数尚未达到使用年限仍可继续服役,如何把握其性能的衰退程度和可利用程度,为旧住宅下一步的改造再利用提供科学指导,这是目前旧住宅研究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利用理论,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华北地区旧住宅的性能问题,首先从技术、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包括环境与规划、功能与空间、设备性能、结构性能四部分的旧住宅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结合高木——关野推理系统(Takagi-Sugeno简称T-S)和自适应直觉模糊神经网络(Adaptive Intuitionistic Fuzzy Neural Network,简称AIFNN),构建了旧住宅环境与规划、功能与空间、设备、结构和综合性能评价模型。通过网络训练,确定模型最终的网络映射关系,利用仿真测试,验证其可行性。最后,选取山西太原的16个旧住宅对象进行案例研究,并与综合加权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各案例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能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模型评价较准确,同时验证该模型是可行的。(1)太钢线材厂宿舍、新店小区的综合性能评价等级为A。意味着这些建筑的综合性能良好,满足现行住宅规范的多数要求,基本无结构安全隐患,住区环境与规划较合理,室内功能与空间设计适宜,设备性能良好,满足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极少数构件可能需简单维护,但总体可继续保留使用;(2)曙光苑、煤炭医院家属楼、晋机和平、老军营、太原理工大学东院、省中医学院宿舍、兴安苑各小区的综合性能评价等级为B。说明这些住宅综合性能较好,部分指标不满足现行规范,局部构件存在安全问题,但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可能有少数需采取措施,改造难度一般,适当整建、修缮、维护等可改善建筑性能;(3)保险公司宿舍、桃园社区、北大街银行宿舍、金刚堰、云路街小区的综合性能评价等级为C。表明其综合性能较差,勉强可满足日常需求。多数构件有隐患存在,应采取措施,且可能有极少数必须立即采取,同时后期需利用扩建、改造、加固等方法进行重点改造;(4)南十方铁路小区、太原理工大学西院的综合性能评价等级为D。表明这些住宅综合性能极差,已无法满足住户的正常生活需求。尤其在结构方面可能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须立即采取措施防范补救。(2)AIFNN模型和综合加权模型均能对旧住宅综合性能实现较好地评价,各组数据的评价结果基本对应相同等级,侧面验证AIFNN模型在旧住宅性能评价方面的可行性。但9、12、15号对象的性能评分位于分级区间的边界上下,出现了分数相近等级不同的结果。原因在于AIFNN模型通过直觉模糊处理,有效改善了不确定性数据的处理质量,模型融入了区间值模糊数的上下界,其评价结果更真实可靠。1、11号对象则因结构性能评价的影响使得结果不同。AIFNN模型结合专家经验和实际进行规则设置,弥补了综合加权模型以优盖劣的局限,更贴合实际。
杜鸿国[4](2013)在《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作为一项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如同人体的神经系统,对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信息化是经济增长新的引擎,一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因此,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如何制订合理的信息业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本国的信息产业显得尤为重要。与其他各国情况相同,台湾宽带电信业开始均由政府独占经营,继美国和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相继实行了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改革之后,台湾的电信业也开始了自由化的历程,主要是逐步放松了市场准入,完善行业竞争的相关法规,在十多年的时间中,电信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宽带电信产业是国内经济大幅成长的动力之一。然而,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工O)之后,电信业却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贸易组织的纷争解决案例发生的趋势正逐年增加,事实证明,台湾原有的电信业行业规范和相关的产业政策必须作出适应的调整,以期在WTO框架下促进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实现其对于台湾经济的支柱作用。正是籍于此,本文对于台湾加入WTO之后,在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台湾宽带电信业所受到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作者认为,一方面,WTO贸易协定中的专利制度使得台湾固有的竞争优势得到削弱,另一方面,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使得电信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使得宽带电信产业遭受巨大的冲击,再有就是台湾原有的关于电信业的相关规定在WTO的框架下对于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实证检验也验证了我们的结论。我们选取中华电信、远传电信和台湾大哥大三家电信公司为代表,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三家公司从公元2000年到公元2012年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发现以技术效率的观点而言,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三家主要电信运营商的平均总体效率值为95.1%,这表示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主要三家运营商经营绩效所能改善的空间大约有4.9%的改善空间,以达到平均总效率最大。由于此一改善空间相较于十年前的26%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成长的速率已有明显放缓的现象。就规模效率的面向观察台湾地区三家指标性运营商的整体投入资源经营造成约0.1%的无效率,这意味着台湾地区的电信市场已经发展到饱和程度。在此基础上,就台湾宽带电信业的自由化道路所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目前台湾地区最明显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执照频谱化及执照频谱化以后所产生的频谱价值判断与可否自由交易等市场交易机制与电信三法技相关配讨法令如何修整等问题,这个问题与台湾电信产未来的发展的方向是否与先进国家接轨有深远的影响。其次就是解决目前固网市场属于一家运营商垄断的现象(亦即最后一哩的解决机制),只有这一问题最终解决,才能实现电信业真正的自由化,促进行业竞争,提高效率。最后就是数字汇流的政策必须要尽速调整,以免摇摆不定造成投资决策者无所适从,成了台湾信市场与有线电视市场厘定阻碍,尤其是数位内容服务提供商一直被局限在有线电视产业为大宗。由于宽带电信产业特性具备自然独占性、垂直整合性、社会公共性等三大特性,此特性与有线电视产业的特性大同小异。因为台湾的数字汇流政策的摇摆不定使得数字内容服务的规模与内容将会有巨幅的摆荡,同时为了提升电信事业的服务产值以符合全球电信事业发展趋势,因此在电信事业政策制定时不可忽视电信事业结构中三大特性的存在,据此必须探讨重要的传输网络—有线电视产业。如何将有线电视系统融入电信网络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传输网络则须有完整的考虑,换句话说,此一融和的趋势必须以使用者的角度观察网络所提供的服务,绝不可因运用不同的网络技术提供服务以至于使用者的使用行为必须配合改变的现象发生,因此细究有线电视产电业传输网络后,发现有两项法规面议题必须要讨论,其一是平等接续的义务,其二是用户回路开放义务。而且如果在技术面上能将此二大网络系统整合则可以大幅的降低新进业者跨入门坎,换句话说,市场可以融入更多的服务提供商。另外一个面向则是在有线电视产业中的各项数位内容服务也等待着数字汇流法修整后可以在电信的传输网提供服务,对于服务使用者而言,所在意的是数字服务内容的质量与多样化,至于是运用电信传输网络或是有线电视系统的传输网络并不是重点。因此如能有效的将传输实体网路进行有效的整合进而有效降低进入台湾宽带电信产的门槛与解决经营者重复投资的困扰,将会大幅提升台湾宽带电信产业的产值。
陈明辉[5](2013)在《城市综合管沟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中的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地下市政管线工程,俗称生命线工程,它是一个城市的毛细血管,是信息、能源和物质的载体,并将它们输送到千家万户,同时也是生产和生活高效率,高质量运转的保证[1]。越来越多的管线敷设加剧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紧张,纵横交错的地下管线,给城市改建、城市扩建以及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传统的市政管线敷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综合管沟是一种现代化、集约化的基础设施,迄今为止,综合管沟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在我国仍属于新兴事物。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发展建设的经验表明,建设综合管沟是解决城市地下管线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市政管线敷设发展的趋势。综合管沟建设设计关系到市政管线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以往的综合管沟设计主要依靠设计者的经验进行设计,地区差别大,设计成果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和计算。本文在调查了大量国内外综合管沟建设现状和布置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管沟的特点和建设影响因素,提出了综合管沟的管线收容原则,根据每种市政管线的特点,深入分析了收容管线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综合管沟内管线如何布置的核心问题,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综合管沟截面作了了简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的数学思想,对模型求解。最后结合实例对数学模型和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为了验证算法的正确性,本文使用了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仿真分析。(1)本文首先对综合管沟的建设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从管沟的建设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角度进行阐述,包括与地上建构筑物的关系、地下管线的关系、城市轨道交通及时间的规划。(2)本文对各类管线的特性进行分析,然后对其纳入综合管沟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给水管、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热力管线以及燃气管构成纳入综合管沟的基本管线,建议重力流雨水管线和污水管不纳入综合管沟等观点,并对可纳入综合管沟的各类管线相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3)本文根据国内已建的综合管沟的截面形状大部分采用矩形截面的情况,假设所建管沟截面为矩形,考虑到管沟所收容的5种管线内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压力压强等因素,制定了每种管线的影响范围,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包括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4)最后采用遗传算法解决多目标的数学思想,以Matlab软件为计算平台,结合综合管沟内附属设施,得出合理科学的布置方案,并用实例进行分析验证。
张力[6](2012)在《噪声干扰下NGB接入网上行信道性能与智能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广播电视网是目前国内最普及的信息传播载体和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在未来国家信息化基础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特别是2010年初,国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战略计划,并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对现有的电视系统进行改造,以满足广大群众对现代数字媒体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由此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应时而生。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由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而成,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多种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广播电视“你播我收”的主从关系,形成全新的媒体服务模式。与此同时,为了满足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打破高端专用仪器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国内相关的测试与检测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多种专用仪器开发已被列入议事日程。本文基于开发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监控系统的需求,针对下一代有线电视网络的噪声特性和故障检测进行了深入研究。鉴于下行信道性能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本文将重点放在: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上行信道噪声模型详细推导与建立、基于该噪声模型的OFDM基带系统仿真平台构建和采用神经网络技术的上行信道故障分析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接入网技术和多载波通信技术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核心技术。本文在分析、研究接入网技术相关协议标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包括高斯噪声、窄带连续波噪声、脉冲噪声的特征函数模型和误码率表达式,以及基于OFDM技术的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性能。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首先构建了包括信号源、调制解调、OFDM以及误码率计算等在内的多种模块;其次结合典型噪声特性模型和建模技术构成基带OFDM系统仿真平台;最后通过该平台进行了OFDM系统仿真和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得到了仿真结果,从而为深入研究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性能,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专用宽带网络监控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BP神经网络技术运用到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行信道故障诊断识别,通过提取上行信道的频谱特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采用实际上行信道频谱数据训练神经网络,获得噪声或干扰类型。经过大量仿真,得到最适合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行信道故障诊断的学习算法和激活函数,并针对该算法和激活函数推导出了权值修正量。按照本文推导的噪声模型等表达式、搭建的多载波有线广播电视通信系统仿真平台和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下一代有线广播电视网上行信道故障诊断识别系统,设计了NGB有线电视网上行信道回传噪声监测系统方案并已嵌入到德力电子有限公司的相关产品,为最终产品定型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核心技术支撑。经实际使用,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故障诊断系统的故障诊断准确率达到85%以上,证明本文获得的噪声模型、仿真平台和故障诊断算法等成果的正确性,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专用仪器做出了贡献。
杰弗里·迪弗,姚人杰[7](2011)在《燃烧的电缆(上)》文中指出距离世界地球日还有三十七个小时第一部故障检修员"人用脖子以下来挣钱,一天至多赚几美元;人用脖子以上来挣钱,大脑能创造多少,你就值多少。"———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李智博[8](2010)在《开封市有线电视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ASP.NET已成为WEB应用程序的一种重要开发工具。为了实现开封市有线电视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本文构建出一个基于ASP.NET的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ASP技术,用ASP与ADO结合起来连接、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实现了业务数据的添加、修改、删除等功能。业务综合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又相当复杂的工作。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使得各种管理业务的工作量不断增加,管理的数据急速增长,人工管理已经力不从心,越来越不能满足目前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开封市有线电视业务工作实际需要为研究背景,在调研分析需求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软件项目开发的过程,从业务流程、功能描述、数据流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数据库逻辑模型、软件结构、界面设计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仔细的设计。本系统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进行构建,以Visual Studio 2008为开发工具,采用业务流程图构建系统逻辑模型,实现了我的办公室、采购管理、工程管理、系统管理等十二大功能模块。通过试运行,该系统基本满足业务管理需求。系统的建立整合了管理中的业务流程,大幅减少了工作量,使管理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该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规范管理工作,提高信息化和数据处理水平,降低业务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林肯·奇尔德,胡坚[9](2010)在《深海风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海军医生彼得·克兰接到一项紧急召唤,赶赴大西洋上遥远的石油钻井平台,参与对那里流行的一种怪病的诊断和调查。克兰到达之后才得知,真正的疫情来自于幽深水下的名为"深海风暴"的尖端科学研究站。建造这个绝密研究机构的目的是对最新发现的远古遗址进行发掘,以找到神秘莫测的亚特兰蒂斯文明存在的证据。
骆永民[10](2009)在《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设施在提高国家生产能力的同时,还改善着居民的生活水平,是一国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日趋完善,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们却仍旧生活在严重匮乏基础设施的境地之中。为此,本文提出应当以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现有成果作为参照,来努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城乡居民能共享国家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即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某种均等化。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一说并非本文独创,中央政府的多个政府文件均明确指出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而基础设施就是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此同时,国内也涌现出大量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将对象局限在公共医疗卫生、义务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较少描述基础设施这种公共服务。其原因不外乎如下三点:其一,基础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相比十分特殊,其他公共服务都是针对于个体消费而言的某种消费品,而基础设施却同时承载着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因城乡有着完全不同的生产模式,从而对基础设施也有不同的需求,故而难以定义一个“均等化”;其二,其他公共服务是可以独立到某个消费者个体的,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可分性,而基础设施一经提供就注定是针对于群体的,不具备可分性,所以其他公共服务可以强调“人人均等”,而基础设施却难以从“人人均等”入手;其三,国内的相关研究将此“均等化”较集中地定义为数量和质量的“结果均等”,此定义一经提出,即注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研究将无法展开。于是,尽管政府和学术界都提出国家要致力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但在基础设施领域却留下了尴尬的理论空白。这促使本文在更加广泛的概念环境中去探寻城乡间的公共服务,究竟要实现一个怎样的均等化状况,即抽象出一个含义更为宽泛的均等化概念。那么,本文的“均等化”是如何定义的呢?我们知道,任何公共政策的实施,总是为了追求某种价值目标的实现,即努力实现政府所认同的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于是如果我们确立了这个价值目标,就可以遵循其要求定义出我们要实现怎样的一个“均等化”状态。那么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乃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政策,又是为了实现哪种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即价值目标)呢?不同学派基于其自身的认知,给社会福利函数总结出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些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又各自要求社会实现福利均等、机会均等、最大最小原则下的结果均等、功利主义均等、资源均等、能力均等、权利均等等等“均等化”。我们应当选择其中哪一个呢?或者是否可以创造出一个新的均等化概念呢?本文最终选定以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即本文是依据功利主义所提倡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而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含义的。作为一个农民占国民一半以上比例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什么更好的社会福利函数比功利主义思想更能彰显农民福利水平的重要性。而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和生产性特征,也只有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才能总结出更加贴切并且具有明确政策含义的“均等化”概念。文中第三章将本文选择功利主义思想的原因归结为六条。依照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本文认为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要遵循如下两条:其一,均等地看待每一个人的福利函数,即在社会福利函数中,赋予每一个人均等的权重,这是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即是要求城乡基础设施分别给城市福利函数(城市居民福利之和)和农村福利函数(农村居民福利之和)带来的边际福利均等,这样就能保证作为两者之和的全社会福利函数的最大化。上述两条由功利主义福利函数所引申的均等化要求,很难在现实中得到确切的衡量指标,既难以辨识城乡基础设施是否实现了均等化,更难以衡量偏离均等化的程度(即非均等程度)。为此,我们将上述两条要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以便于找到合适的衡量指标。由于功利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要求城乡基础设施给城乡居民带来的边际福利均等化,而基础设施通过直接和间接这两种方式作用于居民的福利水平,所以本文认为城乡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应尽可能实现直接边际福利和间接边际福利这两个方面的均等化。所谓直接边际福利,就是指城乡居民由于直接消费基础设施而得到的边际福利。间接边际福利是指由于基础设施的提供而产生的生产水平提高、消费空间扩大等变化而带来的边际消费,并由此边际消费带来的边际福利。城乡基础设施的直接边际福利均等化体现为,衡量居民消费基础设施难易程度的基础设施“普及率”或者“覆盖率”,在城乡间应当均等。城乡基础设施的间接边际福利均等化体现为,城乡基础设施给城乡居民带来的边际消费应当均等。依照上述讨论,本文第三章给出了一个衡量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程度的指标体系。随后的第四、五、六章便以上述思想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状况、成因以及经济效应。第七章描述了影响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种因素,最后第八章主要描述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途径。现将全文各章节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本文的正文共有8章,第1章是引言,第2章是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第3章到第8章是全文的主体部分。第3章首先指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即功利主义思想所要求的价值目标,而后分六个方面阐述了选择这一价值目标的原因。接着,本章在第二小节中提出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在第三小节中阐述了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前提条件和几个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本章的最后建立了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用以讨论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背景下,相关因素对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的影响力。第4章着重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问题,也即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问题。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标准是本文在第三章确定的指标体系。于是,本章首先重点分析了我国建国后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演进简史。而后分别就基础设施的直接边际福利差距和间接边际福利差距对照于第三章所列的种种指标进行了城乡比较,最终得出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仍十分巨大的结论。在得到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一结论后,本文的第5章和第6章分别就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巨大差距以及这一差距会带来哪些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在第5章中,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讨论造成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原因所在。这三个方面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基础设施建造效率的城乡差距以及基础设施维护力度的城乡差距。在第6章中,本文使用因素分析法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对拉大城乡生活水平差距、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并减小农民获取工资收入机会这四个经济效应的作用力情况。在第7章中,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种因素。而由于农民从消费基础设施中得到的福利水平十分难以计量,故而采用了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进行指代。依据山东省214个行政村670份调查问卷所得到的调查数据,本章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大小问题。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除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外,以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给距离县城较远的村庄以更多的投入、给非乡镇驻地以及非城郊的普通农村以更多的投入、更加关注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较低家庭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总体的福利水平。在进行完第7章的分析后,本文已对开展如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研究积攒了足够的知识。于是本文的第8章就着重分析了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途径。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本章首先给出了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后,针对本文第5章描述的城乡基础设施在投资、建造效率以及维护力度方面的差距,提出了旨在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种种途径。但上述分析都是针对所有种类基础设施的共性而提出,没有专门针对各种基础设施的个性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此,本章最后还针对各类基础设施提出了一些“个性化”的均等化发展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这一领域中,首次以功利主义的均等化思想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2.使用了因素分析法和空间计量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3.在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反哺农村的理论假设上,构建了一个讨论城乡基础设施政策安排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4.通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福利(由消费农村基础设施而来的福利)的作用力大小。
二、为有线电视运行和维修建造一个工具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有线电视运行和维修建造一个工具箱(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有线电视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 |
(一) 研究的方法 |
(二) 研究思路 |
(三) 文章框架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一、相关理论概述 |
(一) 关系营销理论 |
(二) 消费者行为理论 |
(三) 4P客户营销理论 |
二、文献综述及简要评析 |
(一) 互联网视频业务发展现状研究 |
(二) 有线电视存量用户现状研究 |
(三) 有线电视用户维系策略研究现状 |
(四) 有线电视营销策略研究现状 |
(五) 相关文献评述 |
第三章 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现状分析 |
一、S公司存量用户概况 |
(一) S公司概况 |
(二) S公司存量用户总体情况 |
(三) S公司存量用户特点分析 |
二、S公司存量用户流失情况 |
(一) S公司存量用户流失情况 |
(二) S公司流失用户特点分析 |
三、S公司现有存量用户营销策略 |
(一) S公司现有存量用户营销策略分析 |
(二) S公司现有营销策略存在的不足 |
第四章 S公司内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一、宏观行业环境分析 |
(一) 政策环境分析 |
(二) 经济环境分析 |
(三) 社会环境分析 |
(四) 技术环境分析 |
二、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一) 互联网视频业务的概念 |
(二) 互联网视频业务特点 |
(三) 互联网视频业务对有线电视行业产业链的影响 |
(四) 互联网视频业务对广电行业生态的冲击 |
三、S公司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一) 优势 |
(二) 劣势 |
(三) 机会 |
(四) 威胁 |
(五) S公司SWOT分析小结 |
第五章 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策略的优化及实施 |
一、S公司存量用户的细分 |
(一) 存量用户细分的重要性 |
(二) 存量用户细分的方法 |
(三) S公司存量用户细分方法的优化 |
二、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策略的优化 |
(一) 产品策略 |
(二) 价格及促销策略 |
(三) 渠道策略 |
(四) 服务策略 |
三、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策略实施 |
(一) 做好策略实施前的宣贯 |
(二) 建立策略实施的管理架构 |
(三) 加强营维人员培训考核 |
(四) 定期评估实施效果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基于GIS的厂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存在问题分析 |
2.2 需求分析 |
第3章 厂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设计 |
3.1 厂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框构架想 |
3.2 相关技术与标准介绍 |
3.3 工程数据建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厂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开发与实现 |
4.1 系统建设技术路线 |
4.2 系统设计原则 |
4.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4.4 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
4.5 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处理设计 |
4.6 管网三维构件模型库 |
第5章 厂区地下管线可视化管理系统应用与展示 |
5.1 C/S端应用与展示 |
5.2 B/S端功能应用与展示 |
5.3 小结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T-S和AIFNN的旧住宅综合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有机更新理论 |
2.3 绿色住宅理论 |
2.4 模糊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2.5 本章小结 3 旧住宅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3.1.1 旧住宅的内涵界定 |
3.1.2 旧住宅性能存在的问题 |
3.2 旧住宅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3.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评价指标的解释说明 |
3.3.1 环境与规划指标 |
3.3.2 功能与空间指标 |
3.3.3 设备性能指标 |
3.3.4 结构性能指标 |
3.3.5 综合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4 旧住宅综合性能评价模型 |
4.1 评价指标的量化 |
4.1.1 模糊量化方法 |
4.1.2 评价指标的模糊量化 |
4.2 评价模型 |
4.2.1 基于T-S和AIFNN的旧住宅性能评价模型 |
4.2.2 评价等级及结果说明 |
4.3 模型训练仿真 |
4.3.1 数据样本的选取 |
4.3.2 环境与规划性能评价训练仿真 |
4.3.3 功能与空间性能评价训练仿真 |
4.3.4 设备性能评价训练仿真 |
4.3.5 结构性能评价训练仿真 |
4.3.6 综合性能评价训练仿真 |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及比较 |
5.1 案例研究对象概况 |
5.2 数据来源 |
5.2.1 数据资料的获取 |
5.2.2 数据预处理 |
5.3 模型评价及结果分析 |
5.3.1 环境与规划模型评价及结果分析 |
5.3.2 功能与空间模型评价及结果分析 |
5.3.3 设备性能模型评价及结果分析 |
5.3.4 结构性能模型评价及结果分析 |
5.3.5 综合性能模型评价及结果分析 |
5.4 与综合加权评价模型的对比分析 |
5.5 对策与建议 |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服务贸易自由化相关研究文献 |
2.1.1 理论分析 |
2.1.2 实证分析 |
2.1.3 总结 |
第二节 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相关研究文献 |
2.2.1 国外宽带电信产业运营绩效相关研究文献 |
2.2.2 国内宽带电信产业运营绩效相关研究文献 |
2.2.3 总结 |
第三章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发展与自由化历程 |
第一节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之基本特征 |
3.1.1 自然独占性 |
3.1.2 垂直整合性 |
3.1.3 公共性 |
第二节 台湾电信自由化历程 |
3.2.1 电信管制发展历程 |
3.2.2 宽带电信产业开放历程 |
第四章 台湾宽带电信业自由化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DE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架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4.2.1 资料包络分析法发展历史与基本概念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投入项与产出项资料 |
4.3.2 技术效率分析 |
4.3.3 规模效率分析 |
4.3.4 改善分析 |
第五章 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之策略 |
第一节 电信汇流服务发展 |
5.1.1 数位宽带汇流趋势的意义 |
5.1.2 数字宽带汇流网络的发展 |
第二节 宽带电信产业普及服务议题 |
5.2.1 传输型态与内容管制的不同 |
5.2.2 规范目的的不同 |
第三节 数字内容之规范与标准 |
5.3.1 数位汇流的定义 |
5.3.2 台湾现行管制架构 |
第四节 关键设施(用户回路)的开放与阻碍竞争 |
5.4.1 用户回路租用于台湾电信法制之规范与发展 |
5.4.2 台湾电信法制之规范与发展 |
5.4.3 有线电视系统经营者有无主动开放接续之诱因 |
5.4.4 竞争法之搭售行为 |
5.4.5 普及服务反竞争效果之避免 |
5.4.6 次级市场的法律争议解释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电信政策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链接 |
第二节 电信政策与国家经济利益之链接 |
第三节 后续研究方向 |
6.3.1 尽速修改与GATS不符之规范 |
6.3.2 积极参与新回合贸易谈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城市综合管沟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建设时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综合管沟建设时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综合管沟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国外发展综述 |
1.3.2 国内发展综述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综合管沟建设的影响因素 |
2.1 概述 |
2.1.1 综合管沟的定义及组成 |
2.1.2 综合管沟的分类 |
2.2 综合管沟建设的影响因素 |
2.2.1 综合管沟建设与地下管线的关系 |
2.2.2 综合管沟建设与地上建构筑物的关系 |
2.2.3 综合管沟与重大工程建设的关系 |
2.2.4 综合管沟在时间上的规划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管沟沟内管线相容性分析 |
3.1 综合管沟收容原则 |
3.2 管线纳入综合管沟分析研究 |
3.3 纳入综合管沟管线相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管沟内管线的布置 |
4.1 综合管沟截面形式 |
4.2 综合管沟内管线布置原则 |
4.3 综合管沟内管线的布置 |
4.3.1 综合管沟数学模型的建立 |
4.3.2 遗传算法简介 |
4.3.3 遗传算法的描述和基本步骤 |
4.4 综合管沟的附属设施 |
4.4.1 排水设备 |
4.4.2 通风设备 |
4.4.3 电力设备 |
4.4.4.照明设备 |
4.4.5 监控系统 |
4.4.6 消防系统 |
4.4.7 应急附属设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5.1 MATLAB简介 |
5.2 算法的实现 |
5.3 算例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 MATLAB 程序 |
(6)噪声干扰下NGB接入网上行信道性能与智能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NGB发展背景 |
1.1.2 故障诊断技术与NGB网络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NGB接入网架构及上行信道噪声模型 |
2.1 接入网技术简述 |
2.1.1 CMTS和CM技术 |
2.1.2 EPON和EOC技术 |
2.1.3 Home PNA技术 |
2.1.4 Home plug AV技术 |
2.1.5 WLAN技术 |
2.1.6 其他接入网技术 |
2.2 NGB接入网架构 |
2.3 噪声特征函数模型 |
2.3.1 高斯噪声模型 |
2.3.2 窄带噪声模型 |
2.3.3 脉冲噪声模型 |
2.3.4 典型噪声的特征函数模型 |
2.4 噪声特征函数模型系统误码率计算公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载波技术的系统性能研究 |
3.1 OFDM基本原理 |
3.1.1 OFDM系统结构 |
3.1.2 子载波调制 |
3.1.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3.1.4 数字上下变频 |
3.1.5 OFDM的优点 |
3.2 OFDM系统仿真模型 |
3.2.1 发射链路 |
3.2.2 接收链路 |
3.3 噪声影响下误码率的计算 |
3.3.1 高斯白噪声和脉冲噪声影响下的误码率计算 |
3.3.2 典型噪声影响下的误码率计算 |
3.4 噪声影响下的系统误码率仿真 |
3.4.1 高斯白噪声与脉冲噪声共同影响下的系统误码率仿真 |
3.4.2 典型噪声影响下的系统误码率仿真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NGB上行信道故障诊断研究 |
4.1 BP神经网络及改进 |
4.1.1 BP算法的不足 |
4.1.2 几种基于BP网络算法的改进算法 |
4.2 基于NGB上行信道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4.2.1 NGB宽带接入网噪声和干扰分析 |
4.2.2 单场数据的特征提取 |
4.2.3 神经网络结构的确定 |
4.2.4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选取 |
4.2.5 基于LM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选取 |
4.2.6 基于LM算法的NGB上行信道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GB网络监测系统设计 |
5.1 概述 |
5.2 硬件设备选型 |
5.2.1 DS1610 前端监测设备 |
5.2.2 DS2500R数字电视综合分析仪 |
5.3 应用方案典型设计 |
5.3.1 普通NGB网络的监测系统 |
5.3.2 双向网络的联机调试系统 |
5.3.3 监控系统组网方案 |
5.3.4 二级站、局间站的反向监控组网方案 |
5.4 NGB双向宽带网络的监控管理系统 |
5.4.1 CMMS的功能简介 |
5.4.2 突发信号的捕捉功能 |
5.4.3 完善的频谱分析显示功能 |
5.4.4 完备的系统管理功能 |
5.4.5 强大的监控配置功能 |
5.4.6 健全的账户管理体系 |
5.4.7 丰富的系统查询统计功能 |
5.4.8 多种故障报警方式功能 |
5.5 NGB噪声实时监测和诊断应用实例 |
5.5.1 示例一 |
5.5.2 示例二 |
5.5.3 示例三 |
5.5.4 示例四 |
5.5.5 示例五:某省网反向回传典型信号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开封市有线电视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1.2 课题目的和作用 |
1.2 办公管理系统综述 |
1.2.1 办公系统概况 |
1.2.2 单位信息化的几个发展阶段 |
1.2.3 OA 的发展阶段 |
1.3 有线电视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概述 |
1.4 论文结构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 |
2.1 .NET 技术简介 |
2.2 VISUAL BASIC. NET 的特点 |
2.3 C#特点 |
2.4 ASP. NET 的技术优势 |
2.5 ADO. NET 数据操作技术 |
2.5.1 对ADO 对象的主要操作 |
2.5.2 ADO 中主要对象的功能 |
2.6 ASP. NET 自定义控件开发技术 |
2.7 B/S 结构的优点 |
2.8 数据库技术 |
2.8.1 数据库技术概述 |
2.8.2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 |
2.8.3 SQL Server 2000 存储过程的技术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业务现状 |
3.3 系统业务分析 |
3.3.1 我的办公室 |
3.3.2 报修管理 |
3.3.3 机房管理 |
3.3.4 值班管理 |
3.3.5 采购管理 |
3.3.6 招标管理 |
3.3.7 器材管理 |
3.3.8 工程管理 |
3.3.9 其他业务管理 |
3.3.10 网上会议室 |
3.3.11 系统管理 |
3.3.12 BBS 论坛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和目标 |
4.1.1 系统设计原则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2 系统网络结构和运行环境 |
4.2.1 系统网络结构 |
4.2.2 系统运行环境 |
4.3 系统部分功能模块流程图设计 |
4.3.1 车辆管理模块流程图 |
4.3.2 会议管理模块流程图 |
4.3.3 文件管理模块流程图 |
4.3.4 报修记录浏览模块流程图 |
4.3.5 维修记录管理模块流程图 |
4.3.6 用户权限管理功能模块流程图 |
4.3.7 密码管理模块流程图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过程 |
4.4.2 数据表设计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的开发环境 |
5.2 识别网上参会人员的软件实现 |
5.3 用户报修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4 我的办公室功能模块的实现 |
5.5 用户权限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5.6 系统安全性的实现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人所做工作 |
6.2 系统的优点 |
6.3 系统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深海风暴(论文提纲范文)
摘录毕 |
请求推迟做第2次破坏尝试以待保密区出现新的进展 |
指令 助记符 注 释 |
(10)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言 |
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选题背景 |
1.1.2.研究意义 |
1.2.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
1.2.1.基础设施概念的界定 |
1.2.2.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在研究中的意义 |
1.3.其他重要概念说明 |
1.4.文章的结构、创新与不足 |
1.4.1.文章的结构 |
1.4.2.文章的创新和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基础设施与居民福利关系的理论分析 |
2.1.1.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
2.1.2.凯恩斯主义、发展经济学的分析 |
2.1.3.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
2.1.4.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
2.1.5.评论 |
2.2.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力的实证分析 |
2.2.1.针对国外基础设施的实证分析 |
2.2.2.针对中国基础设施的实证分析 |
2.2.3.评论 |
2.3.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选择 |
2.3.1.政府单一主体提供论 |
2.3.2.政府-市场的双主体提供论 |
2.3.3.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三主体提供论 |
2.3.4.评论 |
2.4.有关平等和均等的理论评述 |
2.4.1.古代圣哲的均等观 |
2.4.2.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均等化思想 |
2.4.3.福利经济学中的均等化理论 |
2.4.4.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 |
2.4.5.评论 |
3.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
3.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目标 |
3.2.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
3.2.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内涵 |
3.2.2.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衡量指标 |
3.3 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前提及已有经验 |
3.3.1.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前提条件 |
3.3.2.发达国家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经验 |
3.4.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政策的敏感性分析 |
3.4.1.经济描述 |
3.4.2.经济运行即基本函数情况 |
3.4.3.模型求解 |
3.4.4.基于数值模拟的比较静态分析 |
3.5.本章小结 |
4.我国城乡基础设施的非均等状况分析 |
4.1.建国后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发展史回顾 |
4.2.直接边际福利非均等状况分析 |
4.2.1.我国城乡交通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
4.2.2.我国城乡通讯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
4.2.3.我国城乡能源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
4.2.4.我国城乡供水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
4.2.5.我国城乡环保基础设施非均等情况 |
4.3.间接边际福利非均等状况分析 |
4.3.1.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原理简介 |
4.3.2.空间相关性检验和模型选择的依据 |
4.3.3.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
4.3.4.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
4.4.本章小结 |
5.我国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的成因 |
5.1.成因Ⅰ:基础设施投资的城乡差距 |
5.1.1.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实证分析 |
5.1.2.城乡基础设施投资差距的成因 |
5.2.成因Ⅱ:基础设施建造效率的城乡差距 |
5.2.1.城乡基础设施建造效率差距的实证分析 |
5.2.2.城乡基础设施建造效率差距的成因 |
5.3.成因Ⅲ:基础设施维护力度的城乡差距 |
5.3.1.城乡基础设施维护力度差距的实证分析 |
5.3.2.城乡基础设施维护力度差距的成因 |
5.4 本章小结 |
6.我国城乡基础设施非均等的经济效应分析 |
6.1.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 |
6.1.1.工农业人均产出差距 |
6.1.2.城乡生活水平差距 |
6.1.3.城乡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 |
6.1.4.农村居民获取工资收入的机会 |
6.2.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因素分析 |
6.2.1.因素分析法简介及数据选取 |
6.2.2.因素分析法的分析结果 |
6.3.空间面板数据分析 |
6.3.1.以工农业产出率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
6.3.2.以生活水平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
6.3.3.以社会性基础设施差距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
6.3.4.以农民获取工资收入机会为被解释变量的计量结果 |
6.4.本章小结 |
7.影响基础设施提升农民福利的多因素分析 |
7.1.研究设计与计量方法的选择 |
7.1.1.研究设计 |
7.1.2.计量方法选择 |
7.2.基于SEM模型的实证分析 |
7.2.1.指标的选择与模型初步设计 |
7.2.2.模型的最终确定及其估计结果 |
7.3.本章小结 |
8.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实现 |
8.1.实现我国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基本原则 |
8.1.1.优先提供生产生活中最为紧缺的基础设施 |
8.1.2.优先提供影响范围广的基础设施 |
8.1.3.首先保证城市基础设施的稳步发展 |
8.1.4.允许地域差异的长期存在 |
8.2.总体视角下的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途径 |
8.2.1.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途径 |
8.2.2.基础设施建造方面的途径 |
8.2.3.基础设施维护方面的途径 |
8.3.各种基础设施的城乡均等化途径简析 |
8.3.1.城乡交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
8.3.2.城乡供水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
8.3.3.城乡能源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
8.3.4.城乡通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
8.3.5.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建设 |
8.4.本章小结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为有线电视运行和维修建造一个工具箱(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背景下有线电视S公司存量用户营销策略研究[D]. 周毓鸿. 苏州大学, 2019(03)
- [2]基于GIS的厂区地下管线三维可视化系统构架[D]. 王明. 深圳大学, 2018(01)
- [3]基于T-S和AIFNN的旧住宅综合性能评价研究[D]. 高晓艳.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4]台湾宽带电信产业自由化及发展策略研究[D]. 杜鸿国. 南开大学, 2013(07)
- [5]城市综合管沟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D]. 陈明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6]噪声干扰下NGB接入网上行信道性能与智能诊断研究[D]. 张力. 天津大学, 2012(05)
- [7]燃烧的电缆(上)[J]. 杰弗里·迪弗,姚人杰. 译林, 2011(04)
- [8]开封市有线电视业务综合管理系统设计[D]. 李智博.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9]深海风暴[J]. 林肯·奇尔德,胡坚. 译林, 2010(01)
- [10]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 骆永民. 山东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