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性脑梗塞(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李威[2](2021)在《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昏迷是神经外科常见急危重症,具有高致残死率的特点。TBI后昏迷患者能否尽快苏醒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且如何促醒是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简称井穴放血)是中医传统的急救促醒技术,本团队应用该法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开展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井穴放血法可安全、有效改善TBI、中风及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性期的意识水平,但其促醒机制尚未阐明,限制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推广。课题组前期研究基于井穴放血对TBI后昏迷大鼠有效促醒效应,发现该法可上调TBI后昏迷大鼠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ventral Periaqueductal gray,v PAG)的P2RX7神经元表达、P2RX7和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的兴奋性;通过脑室内注射拮抗剂发现脑内神经投射受体P2RX7、P2RX3及TRPV1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本研究围绕v PAG的P2RX7受体及多巴胺神经元向下丘脑投射的多巴胺受体进一步阐释井穴放血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1)复制重型TBI后昏迷大鼠平台:筛选32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TBI组)、TBI+井穴放血组(Hand Acu组),假手术组+井穴放血组(Sham+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8只。Sham组仅打开颅窗而不进行撞击;TBI组则是打开颅窗后利用电子控制性脑皮质撞击仪(electricity 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e CCI)制备重型TBI大鼠模型。根据I-VI级意识状态分级量表进行评级,把符合V、VI级昏迷意识状态TBI大鼠纳入实验;Sham组和TBI组均不给予井穴放血治疗,Hand Acu组、Sham+Hand Acu组在相应造模成功基础上立即给予手十二井穴放血干预治疗,疗效评价主要指标是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2)引入脑电监测技术初步探索基于脑电监测评价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筛选6只健康成年(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TBI组、Hand Acu组,样本量每组3只。造模成功后给予安装脑电监测电极连接到Power Lab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上进行实时脑电监测。利用Mathlab软件提取Alpha、Beta、Delta、Theta波的相对频带能量,并计算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来量化井穴放血促醒效应。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的研究前期结果发现井穴放血可提高造模后1 h v PAG部位的P2RX7的表达及其兴奋性。故本实验进一步探讨v PAG核团注射P2RX7拮抗剂后观察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是否消失,以明确v PAG核团的P2RX7受体是否介导井穴放血促醒。实验动物分为4组(n=6只/组):TBI+DMSO组、Hand Acu+DMSO组、TBI+P2RX7拮抗剂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所有分组均在v PAG核团注射30min后进行造模,其中,Hand Acu+DMSO组、Hand Acu+P2RX7拮抗剂组在行v PAG核团注射及造模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井穴放血干预。疗效评价指标为实时观察实验大鼠的昏迷时程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评估造模后6h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3.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实验二明确了v PAG脑区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v PAG脑区DA神经元表达P2RX7受体,且井穴放血可提高v PAG脑区DA神经元、P2RX7神经元的兴奋性。既往文献报道v PAG的DA神经元可直接投射到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hypothalamus,LH)的食欲素(orexin,ORX)神经元以维持觉醒,下丘脑乳头结节核脑区(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组胺神经元(Histamine,HA)接受多巴胺调节在调控睡眠觉醒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脑区多巴胺受体表达量的影响。采用RT-q PCR技术检测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多巴胺受体D1(Dopamine receptor D1,DRD1)、多巴胺受体D2(Dopamine receptor D2,DRD2)、多巴胺受体D3(Dopamine receptor D3,DRD3)的基因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DRD1/DRD2/DRD3+DAPI共染,分别检测下丘脑部位LH及TMN核团多巴胺受体的表达情况。4.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本实验探讨了井穴放血对下丘脑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调控作用。采用Sham组、TBI组、Hand Acu组分组设置,采用多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DRD2+cFos+DAPI共染情况,样本量每组n=4,观察井穴放血干预后下丘脑LH及TMN区DRD2表达情况;同时应用Image J检测LH及TMN区的DRD2神经元的兴奋性。另外,选取Hand Acu组样本进行Orexin+DRD2+DAPI、Orexin+c-Fos+DAPI共染,明确下丘脑LH脑区ORX神经元是否表达DRD2受体及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表达c-Fos蛋白。为进一步明确井穴放血是否可激活ORX神经元,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Orexin+c-Fos+DAPI共染。此外,选取Sham组、TBI组、Hand Acu组样本(n=4)进行组胺神经元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井穴放血疗法对TMN脑组胺神经元的影响。结果:1.井穴放血可缩短重型颅脑创伤后昏迷大鼠的昏迷时间本实验观察井穴放血对TBI大鼠昏迷时程的影响,结果发现:(1)假手术+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井穴放血对水合氯醛所致昏迷无促醒作用。大鼠TBI造模,TBI组的昏迷时程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提示TBI大鼠模型复制成功。井穴放血干预后,昏迷时程缩短。以上结果说明井穴放血可促进TBI后昏迷大鼠苏醒。(2)脑电图显示,大鼠在昏迷时期脑电呈慢波、波幅高为特点;清醒时期脑电波频率较昏迷时期快、波幅较昏迷时期低为特点。脑电数据分析显示,TBI造模及井穴放血干预后30-40min,TBI组与井穴放血组脑电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变化不明显。TBI组造模后40min开始到100min大鼠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的比值持续低平。井穴放血干预后40-100min,Alpha/Theta波相对频带能量比值均较TBI组高(升高8.73~19.47%)。以上结果提示井穴放血可一定程度改善TBI后昏迷大鼠的意识。2.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TBI组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程无明显变化,提示P2RX7拮抗剂对TBI大鼠昏迷时程无明显影响。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其与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也可明显缩短TBI大鼠昏迷时间且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大鼠昏迷时程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昏迷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在m NSS评分方面:井穴放血组与TBI组及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6h m NSS评分得到改善。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井穴放血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井穴放血+P2RX7拮抗剂组与TBI组、TBI+P2RX7拮抗剂组相比,m NSS评分有一定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以上实验结果提示,v PAG的P2RX7受体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井穴放血的促醒效应。3.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基因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DRD1、DRD2、DRD3基因含量均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1h在下丘脑LH及TMN区DRD2有大量表达,DRD1、DRD3无表达。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下丘脑LH区,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TBI组DRD2下降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干预后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在TMN区,TBI组与假手术组相比,造模后DRD2下降不明显;井穴放血干预后,与TBI组相比,井穴放血组DRD2升高有统计学意义;井穴放血组与假手术组相比,DRD2升高29.36%,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LH及TMN脑区DRD2的表达量。4.井穴放血可提高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下丘脑LH及TMN区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分析显示:井穴放血干预后,TBI后昏迷大鼠下丘脑LH及TMN区DRD2神经元兴奋性明显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共染结果发现LH区ORX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使LH区ORX神经元与c-Fos共染率达81.6%的(0.816±0.020);且井穴放血可显着上调下丘脑LH区ORX神经元的表达量。下丘脑TMN的组胺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TBI组造模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增多;与TBI组比,井穴放血干预后,可显着下调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的表达量。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LH及TMN核团DRD2神经元兴奋性;LH核团食欲素神经元表达DRD2,井穴放血可上调LH核团ORX神经元表达,并兴奋ORX神经元;井穴放血可下调放血干预后1h下丘脑TMN区组胺神经元表达。结论:1.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受体介导手十二井穴放血促醒作用。2.手十二井穴放血可增加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表达及其神经元兴奋性,可能是井穴放血促醒的作用环节之一。3.井穴放血可上调下丘脑外侧区食欲素神经元数量,抑制下丘脑乳头结节核区组胺神经元数量;但其介导井穴放血促醒机制尚需进一步验证。
木其尔,詹青,陈伟[3](2020)在《重症脑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重症脑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重症脑血管病、颅脑感染、颅脑损伤等危重疾病。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在长期的实验研究以及临床观察中,中医药对于重症脑病的治疗,体现出独特的疗效。现就中医药治疗重症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张启杨[4](2020)在《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既往病例,观察中医温阳益气法对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中医温阳益气法应用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病例7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根据是否应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将选取的70例病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组内各有35例,两组均给予重型颅脑损伤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入院后或术后立即予以亚低温治疗72小时,患有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患者给予抗菌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加用中医温阳益气法代表方参附汤,鼻饲参附汤全成分颗粒饮片,每日两次。比较病例的性别、年龄、GCS评分等一般信息,观察病例入院时、亚低温治疗72小时后以及治疗后第7d、第14d的病情评估结果,包括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咳嗽的疗效评定、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及其分级等,结合统计学进行分析评估,得出结果。结果:通过对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两组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GCS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2)从肺炎指标上看,在治疗14d后观察组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两组治疗14d后的腋下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良CPIS评分、PSI评分等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值均<0.05。由此表明,观察组及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体温,可降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改善肺炎症状,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治疗更为有效。(3)从中医疗效评估上看,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857%,两组治疗14d后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从中医角度来分析,中医温阳益气法联合西医综合基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后出现寒痰阻肺证肺炎的疗效更为显着。(4)从颅脑损伤中医证候积分上看,观察组在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d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分为3级,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71%,两组治疗14d前后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表明两组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颅脑损伤的病情,温阳益气法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恢复有明显效果,但从积分的分级来看两组并无显着差别。治疗前后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由参附汤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亚低温治疗后寒痰阻肺证肺炎,应用温阳益气法的代表方参附汤加减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显着,有效改善寒痰阻肺证肺炎症状,对颅脑损伤病情的改善亦有帮助,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张旭东[5](2019)在《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效果,根据中医、西医量表评分比较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的效果差异,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apoplexy)提供理论支持,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81例气滞血瘀型中风患者分出血、缺血2组,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缺血组再分试验组、对照组,共分4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导师自拟方行气活血方加减治疗,28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以及第28天时患者中医中风评分及西医NIHSS评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变化。结果:治疗后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缺血性、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P<0.05),而治疗后缺血性中风试验组、出血性中风试验组中医中风评分、NIHSS评分无差异(P>0.05)。结论:中医行气活血法对气滞血瘀型中风(缺血性和出血性)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中医治疗对出血性中风性、缺血性中风效果相同,且均未出现再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刘建仁[6](2009)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急性颅脑损伤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颅脑继发性损伤是导致颅脑损伤病人死亡或残废的重要原因。继发性颅脑损伤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创伤性脑缺血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热点。在防治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方面许多学者做出了很大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疗方案,有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通畅、适时手术、高压氧治疗、亚低温治疗、使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等,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创伤性脑缺血状态以及预后,但各自有其不足之处,许多方面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验证。文献调研和临床实践证实,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方面能发挥显着疗效,然而其具体的作用机理,特别是对创伤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机理研究报道甚少,阻碍了临床拓展运用。我科在此领域经过多年临床应用和经验积累,认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祛瘀血、豁痰湿、泻内热、起到开窍醒脑,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效解决颅脑外伤后出现的神昏、高热、呼吸困难、肢体功能障碍、大便闭结、痰多粘稠等症状,较好地改善了预后。因此,理论上讲,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对于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应该有确切的作用机制和明确的临床疗效,值得我们研究证实。本研究拟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着手,就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为拓展其临床运用提供有价值的依据。2研究方法与结果2.1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机理的临床研究方法:我们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病房确诊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住院病人80例,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从入院第1天开始,采用不同治疗处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汤药鼻饲、豁痰开窍中药针剂静滴、配合通腑泻热中药灌肠治疗,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颅内血流速度变化、GCS计分变化、颅脑CT检查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相关安全性指标检测等方面进行连续动态观察,持续18天。数据处理,采用SPSS10.0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显着性水平取α=0.05。结果:(1)入院后第3天两组患者MCA、AC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6天两组患者MCA、ACA、PCA、V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以MCA流速的均数相差最大:第12天两组患者MCA、ACA、BA、VA血流速度的均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第18天两组患者MCA、PCA的血流速度的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差异均较小。(2)入院后第3天、第6天、第12天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血管痉挛情况随着时间延长均逐渐缓解;(3)两组患者GCS计分在入院第1天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3天、第6天、第12天、第18天两组患者的GCS计分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者创伤性脑梗塞发生率分别为30.0%和10.0%,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在治疗第6天、第12天复查血分析、肝肾功能,结果提示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2.2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2.2.1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成年新西兰兔,雌雄各半,分高、中、低剂量中药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灌胃一次,连续3天采血。麻醉后无菌操作下右颈动脉采血,离心、收集血清、灭活、过滤,分组包装,低温保存。结果:本法采血前饲养动物情况良好,右颈动脉处采血每只兔可收集50ml左右新鲜血液,操作容易,采血量较多。2.2.2兔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与传代方法:取新西兰兔胸主动脉,外翻置于0.1%Ⅱ型胶原酶中消化收集消化液,离心收集细胞分瓶培养,72小时后换液培养;原代细胞8天左右铺满瓶底,用0.25%的胰蛋白酶消化,吹打分散,计数,分瓶传代培养。结果:原代内皮细胞48小时大部分贴壁,细胞呈小圆形、多角形,有椭圆形核,72小时伪足伸出;4-8天内细胞迅速生长,8-9天长成单层,铺满瓶底。传代细胞4—8小时内贴壁伸出伪足,7天内长成单层;10天以上呈鹅卵石样紧密排列,可见旋涡状;内皮细胞传10代以上其特征不变。2.2.3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试验方法: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分裂形成单层时的形态进行鉴定;免疫荧光法鉴定:将细胞培养在载玻片上形成单层贴片,经酒精、ⅧR—Ag、羊抗鼠IgG及荧光标记的SABC作用,放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作阴性对照。结果:内皮细胞呈小圆形、多角形,有椭圆形核。免疫荧光法可见大量的绿色细胞,细胞浆、膜上有明显染色,细胞核无染色。2.2.4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药物血清的作用方法:用MTT法测细胞增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将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药物血清作用促进细胞增殖,比较不同剂量不同浓度药物血清的作用效果。结果:5—8天为快速增长期,10天左右达到增殖的高峰,11—14天后增殖呈平坦趋势。相同剂量不同浓度中10%含药血清组、20%含药血清组较5%的含药血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同浓度不同剂量中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2.5兔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方法:采用Giemsa染色法,先于低倍光镜下选择分散较好、细胞核着色清楚而胞质无色的细胞,再转到高倍镜下观察细胞是否处于分裂期;每个样本计数1000个以上的细胞,记录分裂期细胞数和间期细胞数,再计算细胞分裂指数。结果:细胞在培养阶段中80%以上的细胞处于细胞间期,20%以下的细胞处于分裂期。不同含药血清培养的内皮细胞均较空白组细胞的分裂指数增加,增加幅度组间有差异;各组6-8天达到分裂高峰,以后分裂指数逐步下降,11-12天降至1%左右。2.2.6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方法:用不同剂量含药血清培养干预细胞后,准备细胞样品,用JEM-200CX透射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包括细胞核、细胞器、细胞浆、细胞内脂滴大小分布等。结果:含药血清细胞较空白组细胞排列明显紧密,细胞核较大,染色质清晰;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增生扩张;线粒体相对发达,嵴结构及嵴上颗粒清晰;亦有大量吞饮小泡,细胞间有内皮细胞间连接或桥粒,可见细胞内有大糖原颗粒和细胞特殊颗粒等。2.2.7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试验方法:将高、中、低剂量中药含药血清及空白对照血清作为被测物置于鸡胚绒毛尿囊膜表面的载体上,作用充分后后制备CAM标本,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计算机图像分析仪图像分析,得到相关定量数据,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含药血清具有明显的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作用,用药组较空白组有显着性差异。3结论3.1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气滞血瘀,痰瘀热交结,闭阻清窍。3.2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活血化瘀汤药鼻饲、豁痰开窍针剂静滴及通腑泻热中药灌肠,能降低脑外伤后颅内血流速度,防治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塞发生率,改善脑缺血状态,提高GCS评分,改善预后,且对患者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安全有效。3.3补阳还五汤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能量合成,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及功能活动,诱导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的生长因子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可能激活血管内皮及外膜细胞,促进其分裂、出芽和迁移,启动血管新生程序,促进内皮细胞分化及细胞连接,形成原始血管腔,并进一步促进新生血管稳定和成熟来促进血管新生。3.4综合临床和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有显着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保护受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修复受损微血管,并在缺血区域促进生成新血管,提高局部脑血流,改善脑微循环,从而保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4.本课题的特点和创新性4.1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及通腑泻热中药联合用药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是一个治疗理念的创新。4.2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病机认识,我们第一次完整概括为气滞血瘀,痰瘀热交结,闭阻清窍。4.3将中药血清药理学、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等相结合,应用到中医药防治创伤性脑缺血机理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袁淮涛[7](2008)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进一步认识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方法,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从而降低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起至2008年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住院并确诊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住院病人60例,将入选的病人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均运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即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运用活血化瘀(川芎嗪注射液)和醒脑开窍(醒脑静注射液)中药针剂,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为主要评定脑血管痉挛的手段,通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第1、4、7、14、21天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颅内血管血流速度、颅脑CT检查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及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优势。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着性水平取α=0.05。结果:1.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两组患者均有多条颅内血管的血流速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第7天两组患者差异最为显着。2.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比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第21天两组患者均无脑血管痉挛病例。3.两组患者GCS均数计分在入院第1天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两组患者的GCS计分均数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观察期内两组患者发生创伤性脑梗塞(通过CT判定)的比率分别为26.7%和6.7%,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血分析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结论:1.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病机是痰瘀热闭阻清窍。2.活血化瘀和醒脑开窍法可以降低脑外伤后颅内血流速度,防治脑血管痉挛。3.活血化瘀和醒脑开窍法可以提高患者的GCS计分,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4.活血化瘀和醒脑开窍法可以降低创伤性脑梗塞发生率,减少迟发型神经功能缺损发生的机率。5.活血化瘀和醒脑开窍法治对颅脑损伤患者无明显毒副作用,无肝肾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很好的评定脑血管痉挛的方法,测量结果与GCS评分呈负相关。7.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常在伤后1天~3天开始出现,4天~7天达高峰,2周后逐渐减轻。8.MCA和ACA是主要参与颅脑损伤后痉挛的血管。9.重型颅脑损伤后,蛛网膜下腔的血液成分及其分解产物是参与颅脑损伤诱导的脑血管痉挛的物质。
陈达鑫[8](2006)在《中西医结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06年4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颅脑科住院的颅脑外伤病人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均运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即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配合运用川芎嗪注射液、中药汤剂、通腑泻热合剂灌肠及针灸治疗,并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通过观察比较两组的脑梗塞发生率、格拉斯哥(GCS)计分、临床疗效的差异,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优势。数据运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 结果: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有外伤性脑梗塞发生,但治疗组与对照组同一时间段脑梗塞发生率相比较,治疗后3天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7~14天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脑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后GCS计分均有明显提高,同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GCS计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GCS计分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 治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分别为43.33%、9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治疗颅脑损伤患者,能明显减少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对颅脑外伤性脑梗塞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外伤性脑梗塞是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故本治疗方案能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对发生外伤性脑梗塞的患者,能显着提高患者的GCS计分,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因此对颅脑外伤性脑梗塞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在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方面较西医常规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
李明[9](2019)在《“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和适应范围。方法:将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01月至2018年11月符合入组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对照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减压体积、对颞部的显露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第1、3、5d的颅内压,随访3个月,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应用GO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结果:共纳入43例病人,试验组21例,对照组22例。试验组减压体积为(215.38±60.96)cm3,高于对照组的(156.27±64.087)cm3;实验组的颞部减压长度(9.967±1.410)cm,长于对照组的(7.94±1.541)cm;实验组对Labbe静脉的暴露率81.0%,高于对照组的13.6%,三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从切皮到骨瓣去除的时间(37.95±5.590)分钟与对照组的(35.50±5.125)分钟相似,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d、3d、5d的颅内压监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试验组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13.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头皮愈合不良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9.1%,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为9.5%,对照组为4.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癫痫的发生率为4.8%,对照组为9.1%,差异没有(P>0.05);实验组GOS评分与对照组对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是安全有效的;2.“n”形切口对颞后部的显露优于标准大骨瓣切口;3.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需手术处理颞叶后部的损伤病灶时,“n”形切口可以作为首选切口方式。
高磊[10](2017)在《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发生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32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和180例同期住院未发生脑梗塞的颅脑外伤患者的年龄、颅脑损伤程度(GCS评分)、血压、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计数(PLT)和体积(MPV)等因素进行调查和对照分析。结果年龄、颅脑损伤程度(CCS评分)、低血压、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计数(PLT)和体积(MPV)与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年龄、颅脑损伤程度(CCS评分)、低血压、血液粘稠度、血小板计数(PLT)和体积(MPV)是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危险因素尽早中西医结合干预,积极预防治疗,可降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性脑梗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性脑梗塞(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研究对象 |
三、干预措施 |
四、文献检索 |
五、检索方法 |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
七、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第四节 讨论 |
一、结果分析 |
二、存在问题 |
三、展望 |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
八、讨论 |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
七、讨论 |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样本量估算 |
二、分组方案 |
三、盲法实施 |
四、治疗方案 |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六、研究流程图 |
七、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
五、有效率 |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
七、脱落报道 |
第四节 讨论 |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复制井穴放血改善TBI后昏迷大鼠意识水平的效应平台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二 腹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2RX7 受体介导井穴放血促醒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三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多巴胺受体表达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实验四 井穴放血对下丘脑外侧区及乳头结节核区多巴胺受体D2 神经元兴奋性的调控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针刺促进急性中枢神经损伤后昏迷苏醒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重症脑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症脑血管病中医研究进展 |
1.1 病因病机研究与深化 |
1.2 中药制剂的临床开发与运用 |
1.2.1 以血液流变学为切入点的研究 |
1.2.2 以炎症反应为切入点的研究 |
1.3 针灸推拿疗法的加强与推广 |
1.4 并发症的治疗 |
2 重症颅脑损伤中医研究进展 |
2.1 结合发病时间探讨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 |
2.2 中医药治疗重在化瘀 |
2.3 针灸推拿疗法应用广泛 |
3 重症感染性脑病中医研究进展 |
3.1 围绕外邪探讨病因病机 |
3.2 中医药治疗重在减轻抗生素毒副作用 |
3.3 针灸治疗研究多样,应用灵活 |
4 小结 |
(4)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一般资料及样本量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案 |
5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综述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一般资料 |
2.病例选择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2.1 排除标准 |
2.2.2 脱落标准 |
2.3 诊断标准 |
2.3.1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13] |
2.3.2 证候分型标准[14] |
2.3.3 西医诊断标准 |
2.3.3.1 出血性中风[18] |
2.3.3.2 缺血性中风[19]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设计 |
3.2 治疗方案 |
3.2.1 西医治疗标准 |
3.2.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与评定 |
3.3.1 背景资料 |
3.3.2 安全性指标 |
3.3.3 疗效性指标 |
3.3.4 疗效判定 |
3.3.4.1 中医疗效评判 |
3.3.4.2 西医疗效评判 |
3.4 统计方法 |
4.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统计 |
4.2 各组患者治疗前数据统计 |
4.2.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
4.2.2 NIHSS评分量表 |
4.3 各组患者治疗后数据统计 |
4.3.1 中医中风评分量表 |
4.3.2 NIHSS评分量表 |
4.4 疗效判定 |
4.4.1 中医疗效判定 |
4.4.2 西医疗效判定 |
4.5 结果分析 |
4.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1 历史由来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2.西医对中风的认识 |
2.1 概述及病因 |
2.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
2.3 诊断与治疗 |
3.行气活血法与导师学术思想 |
3.1 立法依据 |
3.2 导师学术思想探讨及机理研究 |
3.3 导师方药读解 |
3.3.1 导师自拟方方药组成及方义分析 |
3.3.2 行气活血方中部分主要药物的研究 |
4.结论与总结 |
5.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风病的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1.概念研究 |
2.颅脑损伤病机研究 |
3.颅脑损伤治疗研究 |
第二节 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现代医学研究 |
1.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病因学研究 |
2.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病理生理学研究 |
3.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诊断方法研究 |
4.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研究 |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理论依据 |
1.关于单用“活血化癖”治法 |
2.关于单用“清热解毒、豁痰开窍”治法 |
3.关于单用“通腑泻热”治法 |
4.关于"活血化瘀、豁痰开窍与通腑泻热"治法联合应用的体会 |
5.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想 |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性脑缺血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地位研究 |
1.血管内皮细胞在创伤后脑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 |
2.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
3.血管内皮细胞在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作用 |
4.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和血管发生的关系的研究 |
第五节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病的研究基础 |
1.改善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性,抗血栓形成 |
2.对Ca~(2+)、Na~+离子通道及其相关基因的影响 |
3.清除体内自由基和抗过氧化作用 |
4.对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影响 |
5.对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二章 临床研究部分 中西医结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方案 |
1.1 病例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 |
2.2 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 |
2.3 治疗时间 |
2.4 研究观察指标 |
2.5 数据处理 |
2.6 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
2.7 终止研究标准 |
2.8 研究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颅内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
3.2 第1、3、6、12、18天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 |
3.3 入院第1、3、6、12、18天两组患者GCS计分对比 |
3.4 观察期内两组患者发生脑梗塞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情况 |
4 讨论 |
4.1 重型颅脑损伤后创伤性脑缺血的病机探索 |
4.2 三种中药联合应用的意义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防治创伤性脑缺血的疗效分析 |
4.4 中西医结合防治创伤性脑缺血的机理探讨 |
5 结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部分 补阳还五汤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制作 |
1 材料与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第二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传代 |
1 材料与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第三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第四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药物血清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第五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分裂指数的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第六节 兔血管内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
1 材料和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第七节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操作步骤 |
3 结果 |
第八节 实验部分讨论 |
1 体外细胞培养及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中药药理现代化研究的应用探讨 |
2 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地位分析 |
3 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 |
4 血管内皮细胞的鉴定 |
5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
6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可能作用机制 |
7 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 |
8 结论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与课题 |
致谢 |
(7)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
2. 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现代研究 |
2.1 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概述 |
2.2 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痉挛发病机理的现代研究 |
2.3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方法 |
2.4 现代医学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进展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颅脑损伤进展 |
4. 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的假想 |
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案设计 |
2.1 病例 |
2.2 治疗方案 |
2.3 治疗时间 |
2.4 研究观察指标 |
2.5 数据处理 |
2.6 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与处理 |
2.7 终止研究标准 |
2.8 研究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颅内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
3.2 第1、4、7、14、21天两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 |
3.3 入院第1、4、7、14、21天两组患者GCS计分对比 |
3.4 观察期内两组患者发生脑梗塞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观察情况 |
4. 讨论 |
4.1 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的病机 |
4.2 川芎嗪注射液及醒脑静注射液的组成、组方原则、现代药理研究和联用的意义 |
4.3 中西医结合疗法防治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 |
4.4 活血化瘀和醒脑开窍治疗外伤性脑血管痉挛的机理探讨 |
4.5 本课题研究及临床体会 |
5. 结论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西医结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上篇:文献资料 |
一、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 |
二、外伤性脑梗塞的辅助检查 |
三、诊断及鉴别诊断 |
1、诊断标准 |
2、鉴别诊断 |
四、治疗 |
1、手术治疗 |
2、内科治疗 |
五、预后与展望 |
下篇:临床观察 |
一、临床资料 |
二、治疗方法 |
三、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手术医生资质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随访方式 |
1.8 统计学方法 |
1.9 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 |
2.2 两组患者减压效果对比 |
2.2.1 减压体积 |
2.2.2 颞部减压长度 |
2.2.3 Labbe静脉显露情况 |
2.2.4 颅内压力 |
2.3 两组患者开颅时间对比 |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 |
2.5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预后对比 |
第三章 讨论 |
3.1 重型颅脑损伤后颅内压持续增高原因 |
3.1.1 解剖学因素 |
3.1.2 灌注压 |
3.1.3 脑脊液循环 |
3.1.4 创伤性脑梗塞 |
3.2 重型脑损伤采取去骨减压术的意义 |
3.3 不同切口去骨瓣减压术分析 |
3.3.1 标准去骨瓣减压术 |
3.3.2 “n”形切口去骨瓣减压术 |
3.4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4.1 切口暴露 |
3.4.2 术后颅内压变化 |
3.4.3 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预后 |
第四章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表 |
后记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性脑梗塞(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下丘脑多巴胺受体参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促进重型颅脑创伤大鼠苏醒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李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重症脑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木其尔,詹青,陈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11)
- [4]温阳益气法对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后肺炎(寒痰阻肺证)疗效的回顾性研究[D]. 张启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行气活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中风的临床观察[D]. 张旭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缺血作用机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建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D]. 袁淮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8]中西医结合防治颅脑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 陈达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9]“n”形切口去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D]. 李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外伤性脑梗塞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A]. 高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2017年Fukushima浦东鞍区病变研讨会及培训班论文汇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