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为什么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一、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论文文献综述)

曹江琦[1](2021)在《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全球营养和粮食安全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1]。然而,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经济总量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海洋渔业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深入,海洋渔业过度捕捞、水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生态系统恶化等矛盾显现,海洋渔业环境承载力、资源循环利用能力显着降低,海洋渔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2-3]。当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联合国环境署指出全球每年仍有80%的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当前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海里。因此,如何突破海洋渔业传统发展模式束缚,探寻适宜的海洋渔业发展速度和发展模式,实现我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的生态化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效率尤为重要,这既是未来实现海洋渔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也有助于为中国海洋渔业转型发展制定策略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四大理论为指导,基于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内涵,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和广义矩估计模型,综合探讨了中国沿海省区2007—2016年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沿海省区通过测得到的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值大致是呈现小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从整体上来看仍处于较低水平,海洋渔业生态效率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中,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包含江苏、广东和山东三个省区,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337、1.318和1.098;生态效率中等的省区有浙江,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901;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包含辽宁和福建,生态效率平均值为0.661和0.650;生态效率无效的省区包含河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332、0.434和0.283。(2)2007—2016年,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移动路径为“2006—2010年向西北方向迁移”和“2010—2016年向东南方向迁移”;标准差椭圆长轴的标准差始终大于短轴标准差,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在南—北方向上呈扩张趋势,在东—西方向上呈收缩趋势。(3)基于GMM模型的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环境规制和科技支撑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正向作用,且都通过了1%的显着性检验;对外开放程度对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负向作用,通过了5%的显着性检验。因此,制定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时必须考虑通过多种途径并根据各省区自身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阶段寻求合理的发展路径。

葛慧,汤建华,王燕平,王储庆,吴磊,施金金[2](2020)在《基于SWOT-PEST矩阵分析的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研究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十三五"全国远洋渔业规划中明确提出稳定优化公海大洋性渔业,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江苏省作为我国沿海的经济大省之一,远洋渔业发展水平远低于其他沿海省份。远洋渔业作为涉及国家海洋权益、资源和外交战略、经济利益、食物供应安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型产业,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紧密关联。本文利用SWOT-PEST模型,结合目前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现状,整合数据资料,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江苏省发展远洋渔业过程中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得出相关策略性建议和结论:后期江苏省发展远洋渔业建议发挥江苏省内部优势,克服外部困难,抓住机遇,实现远洋渔业转型升级;同时弥补内部不足,规避外部风险,着眼江苏省远洋渔业立体式拓展,提高综合实力,打破目前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的僵局,规范健康创新发展,形成江苏省远洋渔业特色。

常海丽[3](2020)在《促进人地协调观养成的史地结合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以来都作为重心,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遭到忽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上具有重要作用。地理核心素养提到了这一点。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历史中有很多关于人地关系的实例,由此论文将采用史地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探索其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的可行性。论文采用系统论和认知学习理论,对史地结合培养人地协调观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用课堂观察法和调查问卷的方法来分析学生人地协调观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而发现教学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得出针对性的建议。首先对史地结合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与人地协调观联系,说明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时空观念关系紧密;接着用举例子的方法介绍了史地知识间的紧密关联,有许多历史材料待挖掘;再有就是史地结合的教学实践也验证了史地结合的方法可行。得出了历史提供了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史地结合促进人地协调观理论上是可行的。结合实践和理论文献,得出史地结合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原则是:历史材料引用适当,活动探究凸显人地关系,情感引领积极向上。给出了史地结合的教学策略有:根据区域地理环境解释人地现象,利用史料呈现时空情境,设计具有人地矛盾的问题,聚焦现实,古为今用。这些策略指导了教学实践。接下来,进行实践。首先设计出了调查问卷和学生人地协调观水平表现的分析表。利用上述两个分析评价工具对课堂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学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了评价:表示喜欢史地结合的教学方式,认为课堂出现的材料新鲜有趣,尤其是视频材料,课堂听讲状态不错,通过学习,能深切的感受到农业的重要性,了解到人类进行农业生产基于自然,能动改造自然。基于课程标准对人地协调观的要求对材料和学生表现进行了solo分类观察评价,通过材料设置的难易度的变化对应的学生表现情况对应的提升,可以看到学生在不断的利用历史素材分析情况下,能够提高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水平和对人地协调观的掌握。通过课例分析并反思,得出了促进人地协调观利用史地结合的方法在以下方面仍需注意提高:史料围绕课程重点筛选,唤醒学生探究热情,打破历史的沉闷,启发学生从地理角度发现人地关系,落实人地协调观培养。

汪艳[4](2019)在《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城镇发展与变迁》文中指出从古至今全世界流域的发展都存在着共性。城市的发展与大的水系、海洋密不可分,而水系发达的地方总是能形成贸易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经历过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后工业化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水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与城市产生互动性效应。近些年,中国迎来快速城市化,对历史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持续的气候变化、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发展,城市对于水系的适应能力正在逐渐减弱,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将面临同样的挑战。在生态化的国际背景下,在新型城镇化和中国梦的中国可持续城乡战略中,“水与城市”这一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水环境问题,恢复城市群对于水系的适应能力,城市历史文化与环境的“韧性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以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城镇发展及历史变迁研究为主题,以河流三角洲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的连续性与叠加性特征,深入理解城镇起源和发展的规律及生成与发展机制,总结历史经验,发掘城市历史与未来发展的结合点,探寻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论文选择中国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并与欧洲低地国家滨水城镇开展比较研究。研究重点将集中在建立沿主要水网的城镇变迁格局上,同时运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关理论和西方规划学界成熟的城市形态学理论框架,从“城市形态(物质环境)-城市管理(动力机制)”角度,从“历史的演变-现在的发展-未来的挑战”时间维度,从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层面,以中国苏州、南京、扬州、上海等为具体城市案例,总结区域城镇发展脉络与特征,分析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变的内部动因与管理机制,探寻在历史的演进中所形成的符合地方环境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类型,揭示具有江南特征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比较中国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一带及苏中地区滨水城镇与欧洲低地国家滨水城市历史时期的管理、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发展,研究水网城市格局与社会经济变迁的关联性,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等要素在滨水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归纳两大三角洲发展的异同性,提出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总结可学习与借鉴的历史经验。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从历史的延续性、文化的可适应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政治的一体性和经济的协同性提出可持续的滨水城市发展框架。全文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分析,从研究背景中提出研究问题,阐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理论支撑,由理论路线构建出研究框架与方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研究综述与方法论,共同构成论文的第一部分。论文第二部分以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第一部分建构的理论体系进行具体案例分析,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从区域层面对水网格局影响下的中国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的历史形态演变进行分析,建构历史演进中的城镇体系。对自然地理决定的城镇化模式进行分析,探寻在历史的演进中形成的符合地方环境的城市集群模式与类型,总结高密度水环境条件下岛状结构的聚落、城址模式以及“江、河、湖、海”影响下的城市类型。在高密度水网影响下的城市集群模式是“轴”与“网”结构的叠加,是流域发展起来的带状城市群和四通八达的水网发展起来的网状城市群,并形成了“城-镇-村”一体化的城市层级模式。对水网格局与城镇发展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其生成与发展机制,提出具有江南地区特征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论文第三部分为比较章节,第五章选取相似地形地貌的,相同经济地位的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开展比较研究。仍然从“城市形态与城市管理”角度,从城址与水系关系、历史叠加性与城镇群核心演变、不同水环境决定的经济模式的不同、不同水文化影响下所带来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城市形式与城市要素、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主体、制度规则八个方面对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的异同性进行详细比较分析与总结,揭示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论文第四部分为三角洲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与思考,第六章主要探讨三角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提出可持续的滨水城市发展框架。面对未来的挑战,论文提出区域层面应从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的城镇发展中汲取历史经验,坚持整体性发展战略与一体化,坚持集群式发展;历史城市层面,学习将历史转化成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与动力,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滨水区层面,学习将文化与环境相融合的滨水区改造经验。论文提出将历史的可延续性,文化的可适应性,生态的可持续性、政治的一体性、经济的协同性等相结合发展,探寻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提出可持续的三角洲城市发展框架。

李淼洁[5](2019)在《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朝鲜族初三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作为一个复杂的生理及心理过程,是人们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或娱乐的基本途径。而阅读理解则是衡量阅读者语言能力和检测阅读者是否掌握阅读材料文本信息的重要指标,是阅读的中心问题。此外,中学阶段又是学生掌握学习策略、自我教育和学会学习的关键时期。但纵观研究发现,国外内学者对阅读理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和对外汉语领域中,探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学生的阅读理解研究较少,且一般都局限于探讨单个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然而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是阅读者与文本之间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必然受到文本因素、读者因素以及两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朝鲜族初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他们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并归纳其特点,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来提高他们的汉语阅读理解水平,以及帮助学生养成高效的阅读策略。本研究探讨多个因素对朝鲜族初三学生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研究一采用3×3两因素随机实验设计,考察不同学习水平朝鲜族初三学生运用不同阅读认知策略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研究二采用3×2×2×3混合设计,探究不同水平朝鲜族初三学生在不同熟悉度和文本难易阅读材料中运用不同的阅读认知策略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并结合理论与教学现实情况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得出以下结论:(1)阅读认知策略影响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其中学生运用组织策略下的阅读理解成绩最高,其次是精细加工策略,最后为复述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也影响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表现为主题熟悉度高文章中的成绩高于主题熟悉度较低的文章,文本简单文章中的成绩高于文本复杂中的阅读理解成绩;学习水平影响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高水平学生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中水平学生>低水平学生。(2)阅读认知策略和主题熟悉度、阅读认知策略和文本难易、阅读认知策略和学习水平、主题熟悉度和学习水平以及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均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高水平阅读者运用组织策略下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最高。(3)不同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以及主题熟悉度、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也显着,具体为:在熟悉或不熟悉的简单文章中,运用组织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的阅读理解成绩都明显高于复述策略成绩;在熟悉复杂文章中,使用不同认知策略下的阅读理解成绩得分为:组织策略成绩>精细加工策略成绩>复述策略成绩;在不熟悉复杂文章,运用组织策略的成绩却明显高于精细加工策略和复述策略。(4)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于不同水平朝鲜族初三学生汉语阅读理解的虽无显着影响,即四个变量间无明显交互作用,但却证明了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由此提出以下建议:(1)重视阅读认知策略教学,尤其是组织策略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认知策略运用能力,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2)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涉猎百科知识的意识,开展多形式课外阅读活动,丰富背景知识储备,提高对阅读材料的主题熟悉度。(3)对学生进行由简单文本到复杂文本的阅读理解训练,并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采取支架式教学,逐步化难为易,掌握解题步骤。(4)针对不同阅读材料以及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认知策略,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万祥春[6](2018)在《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鸦片战争以来,旧中国在近现代历史上落后挨打,饱受列强的反复侵略,其中绝大多数侵略都来自于海洋。中国人民对这些海洋侵略深恶疼绝,对海洋安全的渴求十分强烈,无数仁人志士在反对海洋侵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出了各种海洋安全观,但这些探索受到种种制约,最后都失败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布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海洋争端,要实现海洋安全,就必须用海洋安全观来指导海洋安全实践,并在海洋安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更好地促进海洋安全目标的实现。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海洋安全观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实践、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海洋安全,更有利于促进国家总体安全。本论文的研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概念部分,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概念基础,由第一章构成。安全是指主观和客观上没有威胁、事物保持平稳发展的状态。安全观是指安全主体对自身所面临的客观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人们关于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海洋安全观,是海岛国家和沿海国家对自身所面临的海洋安全状况和环境的理性认识,是涉海人们关于海洋安全的信念、理想、追求、认识和评价的系统性认知。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以海洋共同安全观为核心,由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和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五个子体系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部分,由第二章构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了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的海洋争霸安全思想,强调其他国家要获得海洋安全,就必须学习西方一切先进的海洋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主张中国的海洋安全观以反对西方海洋霸权为主要任务,倡导建立新的海洋安全观。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本研究的理论指南。第三部分是外延体系部分,由第三、四、五、六章和第七章构成。第三章论述了中国积极倡导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愿意同世界有关海洋国家一起提供海洋公共安全产品,共同担负起维护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责任,并把中国塑造成负责任的海洋政治大国。第四章阐述了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是指,在海洋经济贸易活动中,中国把既坚决维护我国的海洋经济利益,又能促进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各地区海洋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观念。第五章阐释了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是指在海洋军事安全竞争合作力求双赢,在海洋军事竞争中努力谋求合作;在海洋军事合作中也不完全放弃竞争,通过有限度的海洋军事竞争促进本国海军的健康发展。第六章论述了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是指在海洋世纪,中华民族既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海洋文化,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海洋文化,推动海洋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和融合创新,努力促进世界各国各地海洋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第七章论述了全球海洋是一个大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一处地方遭到破坏,必然会影响到全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就是全世界国家和人民要团结一致,认识到海洋生态系统是全人类的共同的蓝色家园,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把海洋建设成为人类共同的美丽家园。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各国共有一个海洋。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世界海洋安全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提倡“中国海洋安全方案”,同世界各国共享海洋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理论和指导意义。

王亚萍[7](2018)在《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先进的理念指导,明确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共同体。语文家庭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不忽视的部分。它是学校教学的有效补充,是连接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桥梁;它是教师有效监控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它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自我提高的便捷途径。理所应当体现着新课程所传达的思想与要求,尊重学生主体。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进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关怀,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它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应试思想的根深蒂固,语文家庭作业的作用往往停留在巩固知识,能力强化训练的层面上。故此语文家庭作业往往选择固定的训练内容,多以书面形式进行,缺乏语文学习该有的人文气息。本研究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家庭作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深入研究家庭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本研究通过笔者的亲身教育实习,长时间的与初中生交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向有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学习,共同探讨有关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问题,由此确定本研究的探究方向与重点。通过研读大量的期刊和硕博论文,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丰富有关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知识储备。向实习学校的师生做了问卷调查,从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目的,采取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方式等方面来分析初中阶段语文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归因分析。最后对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提出优化策略,并从优化设计目标、充实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和开放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祈愿本研究提出的优化策略能够为初中生送去一缕春风,减少作业压力,让家庭作业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每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都不是一步达成,一劳永逸的。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设计优化研究是一个需要更多研究者共同努力而逐步实现的工程。生命不止,研究不止。

柴帆[8](2018)在《科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促进近海渔业转型升级》文中提出海洋牧场是海洋农业发展的新业态,也是近海环境修复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就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周毅、张涛、张立斌、林承刚等研究人员。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千百年来,人类耕海牧渔,蓝色的大海慷慨无私地提供着丰富的水产品,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

朱喜奎[9](2018)在《寻梦乌托邦:麦尔维尔波利尼西亚三部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界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就是其中一位。他一生着述颇丰,其作品技巧精湛、主题多样、意蕴深刻、视野广博,时刻关注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表现出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他的三部以波利尼西亚航海经历为素材的自传体小说(《泰比》、《奥穆》、《玛迪》)将美国海洋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是海洋历险与精神追求的完美结合,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批判和人性的反思。国外对麦尔维尔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一开始的传记性研究,到今天的多视角、多领域研究,学界对他的关注越来越多,涉及的话题较广,也比较深入。学者们运用了各种当代批评方法,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原型批评、象征主义、殖民主义、精神分析、生态批评、读者反应等,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全方位解读,涉及的主题包括殖民、宗教、政治、社会、哲学、生态、文化、身份、心理等问题。近年来麦尔维尔研究呈现出跨学科趋势,其小说中的视觉艺术和交换模式等绘画艺术学和经济学的问题被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中国学者对麦尔维尔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研究热潮主要发生在近三十年,学者们以不同视角和理论对麦尔维尔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研究涵盖叙事手法、人性、生态、身份、文化、政治、心理、哲学、创伤、伦理等话题,研究趋势从自传和历史转向了艺术和社会文化层面,更有人开始涉足麦尔维尔诗歌研究,可见中国学者对麦尔维尔研究做了巨大而不懈的努力。不过,中国学者对麦尔维尔三部曲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代表成果是杨金才教授的专着《赫尔曼·麦尔维尔和帝国主义——麦尔维尔波利尼西亚三部曲文化批评》。对三部曲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关注的角度与麦尔维尔其它作品研究大致相似,而且多半将三部作品分开研究。对三部曲中乌托邦主题,国外学者有少量提及,但研究只针对单个作品《泰比》展开。本文作者在研究麦尔维尔的三部曲时,注意到了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物理空间上来看,三部曲都记录了主人公的海岛经历。虽然三部作品的主人公名字不同,但他们的海岛经历存在着逻辑关联,在最后一部作品《玛迪》中,主人公塔吉对完美国度的找寻说明在身体冒险的同时,主人公也在进行精神探寻,在寻找乌托邦。在第一部作品《泰比》中,主人公托莫在马克萨斯群岛的泰比山谷发现了一个原始乌托邦的社会;在第二部作品《奥穆》中主人公保罗在社会群岛见证了塔希提原始乌托邦的覆灭;而第三部作品《玛迪》则以寓言的方式反思文明社会的弊端与问题,让读者得出“文明社会没有乌托邦”的结论。本论文将三部曲看作一个整体,以“寻梦乌托邦”为脉络,揭示出作家对人类现存世界的关注与担忧,及其意图在文明社会重建乌托邦的愿景。本论文共六个部分,除了引言和结语,中间四章是论文的主体。引言简要介绍麦尔维尔的文学创作,特别是他的波利尼西亚三部曲,综述麦尔维尔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乌托邦概念的演变,说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一章旨在论证《泰比》呈现的社会是麦尔维尔心目中的原始乌托邦。该章以西方文学中的乌托邦形象为参照系,从泰比山谷伊甸园般的自然环境、泰比人“高贵野蛮人”的形象、及其原始共产主义生活状态三个方面,说明该小说记录了主人公托莫的原始乌托邦发现之旅,折射出麦尔维尔对已失乐园的向往。第二章讨论《奥穆》展现的原始乌托邦的覆灭,指出因为西方文明的介入,以塔希提为代表的原始乌托邦不可避免地被去乌托邦化。在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各国打着“文明化”的幌子进入塔希提岛,对该地区从经济、政治和宗教方面进行了殖民统治,致使塔希提人道德堕落、塔希提的民族文化丧失,最终导致塔希提原始乌托邦社会崩塌。本文作者认为,《奥穆》与《泰比》形成反差,从反面折射出麦尔维尔心目中的乌托邦世界,同时揭示出文明对原始乌托邦的破坏作用。第三章解读《玛迪》这部关于文明社会的寓言。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一改前两部作品的创作风格,用隐喻的方式讽刺了文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和科学上的荒谬与腐败,传递出“文明世界没有乌托邦”的观点,揭示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文明化过程中人性的缺失、人与人等级的差异和统治阶级的暴政,反映出作家希望治理弊端、改良社会、重建乌托邦的愿望。在分别研究了三部小说后,第四章综观三部曲,结合其它有关作家的文献,诠释麦尔维尔意图在文明社会重建乌托邦的愿景。身为文明社会的一份子,麦尔维尔一方面目睹了文明对原始乌托邦的破坏作用,另一方面也清楚地意识到文明的进程不可逆转,人类社会不可能恢复到原始社会状态。然而,他仍然梦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而且这个理想社会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一个世外桃源,而是对现有文明社会进行一系列的改造。从波利尼西亚三部曲和其它有关作家的文献可以看出,麦尔维尔关于文明社会重建乌托邦的设想包含两个重要方面:个人修为和社会制度改良。他认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修为是文明社会重建乌托邦的基础,要求人们追求自然、树立健康的是非观、养成良好的教养、保持信仰和树立博爱意识,克服人性的恶,发扬人性的善。同时,社会制度的改良是文明社会重建乌托邦的保障,要求实行公有制、实行真正的民主与自由、施行宗教宽容政策、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其它国家和民族。结语部分总结前文的论述,重申前文的主要观点。通过研究,本文作者揭示了麦尔维尔三部曲的逻辑关联,即对乌托邦的找寻,《泰比》展现了作家向往的原始乌托邦,《奥穆》揭露了文明对原始乌托邦的破坏,《玛迪》进一步剖析文明社会,说明其与乌托邦相左的种种问题,而三部曲又一起蕴含了作家期望在文明社会重建乌托邦的愿景,折射出作家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同时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张红智,王波,韩立民[10](2017)在《全域旅游视阈下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下,滨海旅游业加深了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关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基于滨海旅游业与海洋渔业在资源投入的空间、功能的复合叠加特征,采用皮尔斯曼相关系数与VAR模型研究了滨海旅游业与海洋渔业之间的经济关系。结果显示: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业的皮尔斯曼相关系数为0.982,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业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现阶段滨海旅游的壮大不会危及海洋渔业的发展,反而海洋渔业对滨海旅游业具有较大影响,但长期来看,滨海旅游业与海洋渔业的相互影响将趋于平稳。最后,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

二、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总体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4.5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渔业的内涵
        2.1.2 海洋渔业的内涵
        2.1.3 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内涵
        2.1.4 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的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效率理论
        2.2.3 生态经济理论
        2.2.4 循环经济理论
3 研究区域发展概况及研究方法
    3.1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发展状况
    3.2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3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5 研究方法介绍
        3.5.1 超效率SBM模型
        3.5.2 标准差椭圆
4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综合测度分析
    4.1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时间演变分析
    4.2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分析
5 中国沿海省区海洋渔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1 广义矩估计方法
    5.2 变量选择
    5.3 回归模型构建
    5.4 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提倡绿色发展,促进传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6.2.2 拓展远洋渔业,强化海洋渔业合作深度
        6.2.3 提升“依法治渔”能力,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6.2.4 注重科技创新,完善海洋渔业科技开发和推广体系
        6.2.5 建设蓝色海洋粮仓,建立健全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护制度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基于SWOT-PEST矩阵分析的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研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方法
二、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SWOT-PEST分析
    (一)优势
        1. 政策优势
        2. 经济优势
        3. 社会优势
        4. 技术优势
    (二)劣势
        1. 政策劣势
        2. 经济劣势
        3. 社会劣势
        4. 技术劣势
    (三)机遇
        1. 政策机遇
        2. 经济机遇
        3. 社会机遇
        4. 技术机遇
    (四)挑战
        1. 政策挑战
        2. 经济挑战
        3. 社会挑战
        4. 技术挑战
三、策略性建议
    (一)SO战略
    (二)ST战略
    (三)WO战略
    (四)WT战略
        1. 大洋性渔业方面:
        2. 过洋性渔业方面:
        3. 极地渔业方面:

(3)促进人地协调观养成的史地结合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地协调发展是社会的需求
        1.1.2 跨学科教学方式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1.1.3 人地协调观教学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人地协调观的研究
        1.2.2 关于史地结合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地协调观
        2.1.2 史地结合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认知学习理论
        2.2.3 SOLO分类理论
    2.3 理论建构
3 可行性分析与教学策略
    3.1 史地结合对人地协调观培养可行性分析
        3.1.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人地协调观的联系
        3.1.2 史地知识的相关性
        3.1.3 史地结合的实践
        3.1.4 人地协调观与史地结合的关联
    3.2 教学设计原则
        3.2.1 历史材料引用适度适当
        3.2.2 活动探究凸显人地关系
        3.2.3 情感引领积极向上
    3.3 史地结合教学策略
        3.3.1 利用史料呈现时空情境
        3.3.2 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地理环境,解释人地关系
        3.3.3 深入挖掘历史材料,设计具有人地矛盾的问题
        3.3.4 聚焦现实问题,古为今用
4 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史地结合的课程实践
    4.1 实践设计方案
        4.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4.1.2 研究目的和过程
    4.2 实践结果评价表设计
        4.2.1 学生人地协调观表现水平观察量表
        4.2.2 学生课后调查问卷设计
    4.3 教学实践过程
        4.3.1 教学过程
5 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史地结合教学分析与反思
    5.1 教学分析
        5.1.1 问卷分析
        5.1.2 学生表现分析
    5.2 课例反思
        5.2.1 史料围绕课程重点筛选
        5.2.2 唤醒学生探究热情,打破历史的沉闷
        5.2.3 启发学生从地理角度发现人地关系,落实人地协调观培养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城镇发展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的城市化
        1.1.2 气候变化、水环境问题
        1.1.3 三角洲大都市区域面临的共同挑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名词定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方法论
    2.1 中国与西方相关理论
        2.1.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2.1.2 西方城市形态学相关理论
    2.2 研究综述
    2.3 理论框架构建
    2.4 研究框架构建
    2.5 研究方法
        2.5.1 总体研究方法
        2.5.2 具体研究方法
    2.6 研究思路
    2.7 研究路线
第三章 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城镇发展
    3.1 生成——早期聚落与城市的点状分布
        3.1.1 早期自然地理与聚落发展(-公元前21世纪)
        3.1.2 城市的形成(-200BC)
    3.2 转折——运河两岸城市与产业的线性集聚
        3.2.1 运河-城镇体系初步形成(250BC–600AD)——以运河为轴线的城市体系初步形成
        3.2.2 以太湖、长江、大运河为圈层和轴线的城市体系(550AD-950AD)
    3.3 定型——水系导向城乡聚落的网络格局
        3.3.1 “水城市-水城镇-水乡村”初步形成(900AD-1400AD)
        3.3.2 城镇发展的多样化(1350AD-1850AD)
        3.3.3 民族工业与铁路的兴起(1850AD-1950AD)—交通方式的转变带来城市格局的变化
    3.4 小结
第四章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生成与发展机制
    4.1 自然地理决定的城镇化模式
        4.1.1 高密度水环境条件下的聚落、城址与水:岛状结构
        4.1.2 城市与水:不同水环境促生的城市类型
        4.1.3 城市群与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符合地方环境的城市集群模式—“轴”与“网”的叠加
        4.1.4 高密度水网影响下的城市层级模式:城-镇-村一体化发展
    4.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特征总结
        4.2.1 城镇发展与水系关联性特征
        4.2.2 整体呈现均质化、高密度、多中心、多层级的发展特征
        4.2.3 城镇发展与经济关联性特征
        4.2.4 流域促成的产业带与国家粮仓
        4.2.5 历史文化名城集群
        4.2.6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叠加性
        4.2.7 区域中心从内陆向沿海发展
        4.2.8 水网中衍生的江南文化
    4.3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城市管理)分析
        4.3.1 影响因素
        4.3.2 城市行为的主导者(城市主体)
        4.3.3 制度——城市职能与城市管理
        4.3.4 城市管理总结
    4.4 江南地区特征的城市发展规律
        4.4.1 历史演进中的城市形态与城市管理总结
        4.4.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
第五章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比较研究
    5.1 欧洲三角洲自然环境
    5.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比较分析
        5.2.1 比较一:城址与水系关系
        5.2.2 比较二:历史叠加性与城镇群核心演变
        5.2.3 比较三:不同水环境决定的经济模式的不同
        5.2.4 比较四:不同水文化影响下所带来的城市发展模式的变化
        5.2.5 比较五:城市形式与城市要素
        5.2.6 比较六: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5.2.7 比较七:城市主体(城市行为的主导者)
        5.2.8 比较八:制度规则
    5.3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异同性总结
        5.3.1 历史演进中的欧洲三角洲城市形态与城市管理总结
        5.3.2 大运河-长江三角洲与欧洲三角洲大都市区域发展异同性总结
    5.4 三角洲城市发展规律
第六章 三角洲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建议与思考
    6.1 发展经验总结
        6.1.1 区域层面的发展经验
        6.1.2 历史城市的复兴:历史作为资源促进城市生长
        6.1.3 滨水区经验:注重文化与环境相融合
    6.2 三角洲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6.2.1 历史演进所形成的规律与经验中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
        6.2.2 基于文化与环境特征提出可持续的滨水城市发展框架
    6.3 论文创新点与未来展望
        6.3.1 论文的创新点
        6.3.2 思考与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名目录
图表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朝鲜族初三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假设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阅读过程模式
    2.2 阅读认知理论
    2.3 学习策略理论
    2.4 图式理论
    2.5 关联理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研究1: 阅读认知策略和学习水平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3.2 研究2: 阅读认知策略、文本熟悉度、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第四章 总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阅读认知策略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4.2 不同主题熟悉度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4.4 不同学习水平对汉语阅读理解的影响分析
    4.5 不同学习水平学生运用不同阅读认知策略下的汉语阅读理解成绩差异分析
    4.6 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文本难易和学习水平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件

(6)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五、论文研究逻辑框架
第一章 安全与安全观概论
    第一节 安全相关概念与安全类型
        一、安全的概念与重要性
        二、安全化与安全困境
        三、永久和平——安全的理想状态
        四、安全类型
        五、实现安全的实力途径
    第二节 安全观及其类型
        一、安全观的含义
        二、安全观的类型
        三、海洋安全观、陆地安全观、天空安全观
        四、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含义和建构原则
        五、海洋共同安全观——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核心思想
        六、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的外延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安全观及其中国化
    第一节 海洋经济思想的持续发展
        一、海洋新航线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加速器
        二、对外开放的海洋经济政策
        三、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海洋开放战略
        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科技
    第二节 海洋政治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和平利用黑海海峡,争取国际和平环境
        二、反对美国干涉西太平洋的海洋外交政策
        三、经济优先,“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外交政策
        四、和谐海洋思想
    第三节 海洋军事思想的连续演进
        一、机器大工业实力是海洋暴力的本质
        二、海军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
        三、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不懈追求
    第四节 海洋文化思想的不断深化
        一、对中国大陆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前景展望
        二、反对海洋殖民文化,倡导新民主义文化
        三、海洋文化交流中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倡导海洋文化多样化,维护文化安全
    第五节 海洋生态文明思想的不断提升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中蕴含的海洋生态思想
        二、绿化海岸线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
        三、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四、保护海洋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
        五、建设美好海洋家园
第三章 塑造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政治安全是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一、优良海洋政治政策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政治确立了中国海洋安全的目标
        三、海洋政治影响海洋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海洋政治安全面临的错综复杂形势
        一、海洋世纪带来的安全冲击
        二、错综复杂的海洋划界争端
        三、激烈交锋的海洋政治安全观
    第三节 构建共同责任的海洋政治安全体系
        一、构建海峡两岸政治安全共同体
        二、近睦远交的海洋安全外交观
        三、倡导亚洲海洋新安全观
        四、构建海洋政治共同安全机制
        五、以海洋法公约为基础共同维护各方海洋权益
第四章 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经济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经济是海洋安全的基础
        一、海洋经济是海权的推进器
        二、海洋经济是海洋政治议题的推动器
    第二节 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现状
        一、中国经济对海外资源的依赖不断上升
        二、海洋航线成为中国经济的生命线
        三、大而不强的海洋经济
    第三节 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海洋经济策略
        一、建设互利互惠的蓝色粮仓
        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
        三、构建互利共赢的海洋贸易体制
        四、发展互利合作的南北极海洋事业
        五、共同开发新能源科技解决海洋能源运输安全问题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互利共赢海洋安全观的集中体现
第五章 奉行共同竞合的海洋军事安全观
    第一节 海军是海洋安全的战略保障
        一、海军是海外经济利益的坚强保障
        二、海洋军事外交是外交的有效形式
        三、海军是保护黄金海岸的移动钢铁长城
    第二节 中国海洋军事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陆缓海急的总体安全形势
        二、中国海军建设面临的不足
    第三节 建设共同竞合的强大海军
        一、世界海洋安全的共同维护者——中国海军的世界定位
        二、近海防御、远洋防卫的战略
        三、海军高新技术是维护共同海洋安全的第一战斗力
        四、海军人才是实现共同竞合安全观的第一资源
        五、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是共同竞合安全观的强大保障
第六章 倡导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文化是海洋安全观的软实力
        一、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海洋文化是海洋军事安全的导航灯
        三、海洋文化是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第二节 中国海洋文化面临的挑战
        一、陆主海从的传统文化特征
        二、海洋文化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
        三、西方海洋文化冲击的威胁
    第三节 促进海洋文化共同繁荣的新举措
        一、用海洋传统文化增强海洋文化吸引力
        二、以海洋文化自强推动海洋文化共同繁荣
        三、积极实施共同繁荣的海洋文化开放战略
第七章 建设共同家园的海洋生态安全观
    第一节 海洋是人类未来的宝藏
        一、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重要富源
        二、海洋是全球气候调节器
        三、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第二节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现状
        一、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水水质恶化
        二、部分珊瑚礁面临灭绝危机
        三、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海岸侵蚀状况严重
    第三节 共同保护和建设美丽海洋家园
        一、坚持依法治海、规划用海
        二、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
        三、划定并严守海洋生态红线
        四、建设海洋生态命运共同体
        五、建立严格的海洋生态政治制度
结语: 海洋安全观为海洋强国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洋意识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相关内容概说
    1.1 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相关概念界定
    1.2 理论依据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1.2.3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1.2.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相关理论解读
    1.3 正确认识初中语文家庭作业
        1.3.1 语文家庭作业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1.3.2 语文家庭作业的功能
第二章 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
    2.1 调查概况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2 问卷的发放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学生问卷的结果分析
        2.2.2 教师问卷的结果分析
    2.3 当前初中语文家庭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1 语文家庭作业内容形式单一
        2.3.2 语文家庭作业量大质劣
        2.3.3 语文家庭作业批改形式单调
        2.3.4 学生应付作业,态度消极
        2.3.5 教师设计作业观念落后
第三章 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优化策略
    3.1 教师深化设计目标
        3.1.1 激发学生作业兴趣
        3.1.2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3.1.3 实现学科知识融合
        3.1.4 帮助教师因材施教
    3.2 充实作业内容
        3.2.1 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突出学科特点
        3.2.2 实践性与综合性并重,整合课内外资源
        3.2.3 开放性与包容性并重,整合学科间资源
    3.3 丰富作业形式
        3.3.1 分层作业
        3.3.2 自主型作业
        3.3.3 实践型作业
        3.3.4 合作型作业
    3.4 开放评价方式
        3.4.1 把握学情,分层评价
        3.4.2 民主多元,集体参与
        3.4.3 灵活运用作业评语
        3.4.4 复查结果,高效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科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促进近海渔业转型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海洋也能建牧场
什么才是适当条件?
健康的海洋牧场
多方受益
亟待跨越式发展

(9)寻梦乌托邦:麦尔维尔波利尼西亚三部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麦尔维尔及其波利尼西亚三部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西方文学中的乌托邦思想渊源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泰比》:发现原始乌托邦
    第一节 泰比山谷——地上的天堂
        一、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丰硕的物产资源
        三、未堕落的人类先祖
    第二节 “高贵的野蛮人”
        一、身份上的高贵
        二、身体上的高贵
        三、品质上的高贵
    第三节 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状态
        一、人人平等与财产共有
        二、物质资料的平均分配与节约利用
        三、自由、博爱和幸福的生活
第二章 《奥穆》:见证原始乌托邦的覆灭
    第一节 西方文明对原始海岛的介入
        一、经济上的介入
        二、宗教上的介入
        三、政治上的介入
    第二节 去乌托邦化的原始海岛
        一、高贵野蛮人的堕落
        二、塔希提民族文化的丧失
        三、原始乌托邦社会的崩塌
第三章 《玛迪》:文明社会没有乌托邦
    第一节 伊勒——乌托邦的象征
    第二节 封建文明社会没有“伊勒”
        一、波利尼西亚文明社会没有“伊勒”
        二、亚洲文明社会没有“伊勒”
    第三节 传统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伊勒”
        一、对外扩张和殖民统治
        二、贵族阶级的专制统治
        三、宗教组织与机构的腐败
        四、大革命的血腥与暴力
    第四节 新型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伊勒”
        一、维凡萨的自我膨胀
        二、维凡萨的蓄奴制
第四章 麦尔维尔文明社会重建乌托邦的愿景
    第一节 个体修为是重建乌托邦的基础
        一、追求自然
        二、树立健康的是非观
        三、养成良好的教养
        四、保持信仰
        五、树立博爱意识
    第二节 制度的改良是重建乌托邦的保障
        一、建立公有制
        二、实行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三、施行宗教自由政策
        四、建立平等友好的对外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为什么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洋渔业生态效率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 曹江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SWOT-PEST矩阵分析的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研究及建议[J]. 葛慧,汤建华,王燕平,王储庆,吴磊,施金金. 中国渔业经济, 2020(06)
  • [3]促进人地协调观养成的史地结合教学实践研究[D]. 常海丽.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水网格局影响下的大运河-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城镇发展与变迁[D]. 汪艳. 东南大学, 2019(01)
  • [5]阅读认知策略、主题熟悉度和文本难易对汉语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研究 ——以朝鲜族初三学生为例[D]. 李淼洁. 延边大学, 2019(01)
  • [6]中国特色海洋安全观研究[D]. 万祥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7)
  • [7]初中语文家庭作业的优化设计研究[D]. 王亚萍.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科学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促进近海渔业转型升级[J]. 柴帆. 中国农村科技, 2018(04)
  • [9]寻梦乌托邦:麦尔维尔波利尼西亚三部曲研究[D]. 朱喜奎. 华中师范大学, 2018(12)
  • [10]全域旅游视阈下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J]. 张红智,王波,韩立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标签:;  ;  ;  ;  ;  

为什么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