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特点及其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娇[1](2021)在《废水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研究——以辽宁省水污染源监测为例》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辽宁省水污染源监测为例,进行了技术路线分析,包括技术手段、监测重点、监测内容、监测频次及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了提升废水污染源监测水平要点,为做好污染治理和排污管理奠定了基础。
易晓娟,张莹,刘佳泓,郜计欣,李晓曼[2](2021)在《天津市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为推动已核发排污许可证企业落实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工作,加强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工作管理,天津市开发了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设计、集成、作用和特点。该系统全方位改善了管理过程中数据与信息管理脱节现象,大大提高了环境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刘杨[3](2019)在《镇江市国控污染源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管理部门对企业污染源监测的频次、范围也逐年增大。目前我国存在环境监测管理压力增大与人员不足、监管能力不够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建立自动采样监测系统进行污染源监测管理。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并遏制自动监控设备数据造假、偷排偷放的环境违法行为,是环保部门面临的难题之一。本论文针对镇江市国控污染源的水质监测管理,首先对镇江市国控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构建了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并用于镇江市国控污染源水质监测,以为我国城市污染源自动采样监测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镇江市国控污染源进行了调查。镇江市国控污染源企业共有29家,其中污水处理厂21家,其它生产型企业8家。29家企业中有9家企业为重点污染源企业,其中征润州污水处理厂、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污水处理厂及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是典型的代表性企业。2.基于镇江市国控污染源的现状,构建了国控污染源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两部分,一是自动采样系统,二是自动监测系统。3.对镇江市29家国控污染源企业安装了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四家企业(征润州污水处理厂、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污水处理厂及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传统的手动采样、手动监测方法和构建的自动采样监测系统监测分析出水水质,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该系统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四家企业处理设施出口COD在5-50mg/L之间,自动采样监测系统分析的相对误差均小于20%,对于COD,自动采样监测系统能满足采样分析的精度要求;征润州污水处理厂、大港污水处理厂出水口氨氮均为0.1-1.0mg/L,自动采样监测系统分析的相对误差小于15%,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出水口氨氮的浓度均大于1.0mg/L,自动采样监测系统分析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对于氨氮,自动采样监测系统能满足采样分析的精度要求;四家企业出水口总磷的浓度范围均在0.025-0.6mg/L之间,自动采样监测系统分析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0%。对于总磷,自动采样监测系统能满足采样分析的精度要求;四家企业出水口pH值监测分析的相对误差均小于1%,分析精度较高,能满足采样分析的精度要求;对于四家企业出水口石油类,采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监测时相对误差偏大,其中大港污水处理厂石油类和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排口石油类的相对误差均超过40%。所建立的自动采样监测系统不适于对石油类进行自动采样监测。
于欣平[4](2019)在《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智能评价软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环保部门以我国范围内的700多条江流为调查对象,管理水资源的相关部门对这庞大的水资源做出综合总结,调查显示有几乎一半的河流遭到各种污染,其中还有十分之一的情况是相当严峻,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的城市因为各种因素形成了更严重的水污染。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虽然在某些方面看似好转,但总的趋势仍在恶化。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本文基于对环保大数据的采集,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对水环境存在的一系列污染因素总结,详细分类相关污染物,从而清楚水资源的变化,方便计划对处理水资源污染及治理提供决策依据。首先,在对国内外重大水污染源研究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模糊综合评价法、贝叶斯网络、人工神经网络、均方根误差及聚类分析法为几种常用的重大水污染源评价方法。通过对上述方法的比较及其相应评价模型的分析,本文选择聚类分析法中的灰色聚类分析法来对重大水污染源的水质进行分析、评价。关于处理已发生严重污染的水资源的方法,要从自然和人为的角度入手,同时结合政策和经济条件处理,制定出如何治理严重污染的水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处理PH值、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聚类权重和白化系数,最终得出各个指标的聚类系数,通过聚类系数的大小评价重大水污染源的水质。其次,通过对预测模型的学习,选择不同于黑色系统与白色系统的灰色系统,用灰色预测GM(1,1)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对重大水污染源的污染趋势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开发出针对重大水污染源的评价软件实现对重大水污染源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为水环境保护工作添砖加瓦。最后,本文使用Delphi7作为实验开发工具,用Delphi语言进行编程,完成对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评价软件的设计,实现对重大水污染源的评价与预测。
张哲[5](2017)在《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各级环保机构在存在数据不共享、业务衔接不流畅等问题,极大地降低了日常环保管理工作的效率。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正逐渐成为优化管理、整合数据的重要手段,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开展环保大数据建设工作。建立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是发展环保大数据的基础前提,如何设计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架构是当下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的特征分析,结合现有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内容,提出大数据背景下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定义和框架。通过部门访谈及现场调研等方式,对福建省、新疆自治区、佛山市、顺德区等国内各级环保机构的环境数据资源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国家及各省市相关环保文件,总结我国当前环境数据资源状况。我国当前环境数据资源主要分为环境监测数据及管理业务数据两大类,环境监测数据规模小,覆盖率低;环境管理业务数据彼此割裂,缺乏共享机制。根据大数据时代要求,本文提出环境数据资源优化建议。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以“一证式”改革衔接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与外部门数据沟通共享,收集互联网数据,为环境大数据工作开展打下基础。本文根据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定义,分别对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数据体系、大数据管理平台及应用场景进行具体设计。基于球网状信息结构梳理环境数据,形成包含信息来源、时效性、表现形式等数据特征的环境数据体系。根据各类环境数据特征,设计对应的数据接入、存储及分析支持体系,构成大数据管理平台。管理平台采用Hadoop框架,有利于海量数据的存储与非结构化数据的利用。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及当前环保工作现状,梳理环境大数据在环境决策、监管及公众服务三方面的应用场景,形成完整的数据资源中心框架。本文选择福建省对上述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框架进行应用,为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建设打下基础。在对福建省环保厅现阶段已有信息系统开发情况及环保业务对应的环境数据产生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对其按照本文所述设计框架对福建省环境数据中心进行具体设计,并设计开发包括决策、监管、公众服务在内的各项环境大数据应用。福建省现正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数据资源中心框架进行生态云平台建设,成为我国率先开展环境大数据建设的省份,为我国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贺青[6](2016)在《基于模糊聚类与BP神经网络的环境污染源数据的异常检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提高污染源监测效率对环境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环境监察、监测、自动监控联合执法事项。目前,环境监管部门监测范围广、监测数据量大,而检测技术仍然是简单的数学计算或人工审核,无法满足环境监管部门对真实环境的判断与管理。本课题依托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污染源智能数据审核与现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提出基于模糊聚类与BP神经网络的环境污染源数据的异常检测研究,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中,对环境监管系统智能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FCM算法的污染源监测数据异常检测。利用隶属度确定数据点之间相关特性对数据划分聚类,实现环境污染源数据的异常检测,帮助提高宁夏环境污染处理效率。(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污染源数据异常值修正。利用BP神经网络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实现对异常数据的修正。为环保部门进行总量考核、监督管理工作提供监测数据异常程度的参考依据。(3)研究基于FCM与BP神经网络结合的污染源异常值修正的改进算法,并采用“Z”型读取法来提高输入样本质量,改善异常值修正效果。解决了传统BP神经网络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收敛速度慢且样本依赖性强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模糊聚类与BP神经网络的环境污染源数据的异常检测和异常值修正。并提出基于FCM与BP神经网络结合的污染源异常值修正的改进算法。利用仿真实验,表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算法对污染源监测数据异常检测和异常值修正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相对于传统的污染源数据检测技术处理精度高、速度快,为宁夏科学化、信息化的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李莉娜,唐桂刚,秦承华,陈敏敏,万婷婷,朱媛媛,景立新[7](2013)在《国家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全国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和应用需求,设计了一套污染源监测数据指标集,分析了污染源排放达标评价对象及评价结果表征方法,突破了建立电子化排放标准库、数据录入全过程多层次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并在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和技术方案选择的基础上,开发了覆盖国家、省、市3级应用的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信息软件平台,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刘涛[8](2012)在《面向环保的专业化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空间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快速的融合。计算机软件架构及开发模式经历了由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组件、到面向服务的变革。与此同时,随着GIS技术应用的深入,传统GIS系统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地理空间服务的概念应运而生。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协会(Open GIS Consortium, OGC)和地理信息/地球信息科学(Geographic Information/Geomatics)专业委员会都对地理信息服务共享与互操作提出了自己的标准规范。环境保护行业应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但主要是环保专业应用的GIS系统,大都依赖某一类专业GIS平台,系统所需的数据格式、所能提供的功能都受制于系统本身,离开系统之外将无法使用。同时,专业GIS系统间彼此封闭,系统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互和互操作,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为此,针对环保行业在空间信息应用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应用于环保领域的构想,通过采用SOA的软件架构,基于OGC的标准规范,利用开源地理空间信息软件架构体系,搭建符合环保专业化应用需要的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实现环保行业的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开源地理空间信息软件架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指出利用开源软件开发建设环境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在系统建设费用、开发资源、兼容性以及软件更新周期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系统框架的推广与应用(2)研究了环保行业的数据体系的构成。以实现环保信息的集成与共享为出发点考虑,对国家《环境信息元数据规范》进行了扩展,并对环境信息的元数据框架、服务模式、接口设计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对环境信息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规整和分类,并基于多级服务的概念,对不同分类要素在空间信息的多级表达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环境数据中心的建设的必要性、构成以及设计做了深入分析,指出环境“数据中心”在实现环境信息集成与共享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上述三个体系的建设,可完成环境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为下一步的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3)研究了环保行业的功能多级服务体系的构成。以实现环保空间多级服务体系架构为出发点,将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分为了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多级服务和环保空间信息的多级服务,对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主要应用及其服务构成做了深入研究,并对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保障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指出各项保障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对功能多级服务体系的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整体体系的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4)提出了基于本体的环境功能服务的共享与互操作构想。研究了基于OWL-S的本体服务实现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描述、扩展QoS描述、服务的创建、解析以及注册等工作,并研究了基于OWL-S本体的服务组合匹配算法,并进行了应用测试。研究表明,利用本体构建环保空间信息的服务注册管理中心,有利用提高服务的匹配效率,实现环保信息在语义层次上的跨部门共享与互操作。(5)在应用示范研究中,利用环保空间信息的多级服务架构构建五个环保行业的典型应用实例。实例研究表明,基于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架构有助于实现不同数据来源、不同系统间的数据集成与共享。
李金玲[9](2011)在《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是在一个特定组织内,通过集成软件、硬件和专业服务来管理该组织的环境行为。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对电力企业环境管理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软件工程设计的理念,以Access为后台数据库,以Visual Basic6.0为语言开发工具,开发研究了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本文就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系统结构,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和软硬件需求,建立了系统数据库包含25张数据表,最后设计了简洁美观方便输入的用户界面。系统能够完成以下功能:(1)用户管理员可以设置用户权限,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操作功能,用户根据不同的权限进入不同的系统界面;(2) )设置了电厂信息管理、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污染排放管理、污染治理管理、电厂节能管理、环保法规及标准管理和帮助等功能,具有对相关数据浏览、添加、删除、修改等基本管理功能;(3)信息查询功能:系统的属性数据,可实现条件查询,通过表格形式输出查询结果;(4)输出功能:对于信息查询、信息显示的结果,系统以表格等形式输出到打印机或保存于硬盘中;(5)系统说明与帮助:对系统的使用方法进行必要的说明,对重要的数据指标和计算方法进行必要的解释,使用户能更好地使用整个系统。系统经测试能够很好地实现对各种功能。所开发的软件最终编译成可安装的应用软件包,能够脱离开发环境在Windows系统下独立运行。最后对系统软件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刘亮亮[10](2010)在《基于GIS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的水平,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环境监测数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基础依据,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的自动化和环境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实现环境监测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充分借鉴其经验。通过对大连市环境监测信息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大连市的实际情况,对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并探讨了在环境质量监测中结合自动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既具有科学先进性,又切实可行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方案。以大连市环境监测现有技术和数据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整理,分别对大连市大气环境监测、近岸海域监测、地表水监测、环境噪声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及污染源监测的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及监测频率,以及分析和评价方法及标准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系统分别对各类监测项目实现了数据导入导出、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的查看及统计分析、质量报表的生成及导出、相关法律法规的管理等功能需求,并实现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兼容性、灵活性的性能需求。本系统引入服务聚合理念,集成GIS共享平台,分别对系统总体框架、系统功能菜单、用户界面、数据传输方式、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库、以及功能进行了设计。系统分别对所监测类别设计数据库;通过自动和手动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和上传监测数据;通过实时数据显示各监测站点数据,并对超标数据警示警报;通过查询窗口查询各类监测站点及监测指标的监测数据及站点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导出;对查询数据进行站点、指标、时间的组合分析;对日常工作需要的各类监测报表实现自动生成,并按照所需格式导出保存;系统管理中可以对系统设计说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查询和学习,并对用户及权限进行设置等。系统还实现“一键式查询”,让用户轻松地完成对相应监测信息的查询等功能。通过本系统在大连市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在环境应急监测、环境总量控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污染预测等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不仅提高了大连市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大连市实现环境在线监测的进程,同时也说明了GIS技术在环境信息化建设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二、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特点及其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特点及其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废水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研究——以辽宁省水污染源监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案例分析 |
1.1 技术手段 |
1.2 监测重点 |
1.3 监测内容 |
1.4 监测频次 |
1.5 质量控制措施 |
2 提升废水污染源监测水平的要点 |
(2)天津市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建设目标 |
2 系统总体设计 |
2.1 污染源数据交换过程 |
2.2 网络拓扑设计 |
2.3 统一建模语言(UML)用例分析 |
2.3.1 生态环境局用例图 |
2.3.2 企业用例图 |
2.4 业务流程分析 |
2.4.1 监测方案编制及审核流程图 |
2.4.2 自行监测数据录入流程图 |
3 系统集成 |
3.1 联网集成 |
3.2 与天津市企业自行监测信息管理及考核评价体系项目集成 |
3.3 与全国重点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调度管理系统集成 |
4 系统的作用和特点 |
5 结论 |
(3)镇江市国控污染源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现状 |
1.2.1 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简介 |
1.2.2 国内现状 |
1.2.3 国外现状 |
1.3 镇江市水质监测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镇江市国控污染源调查 |
2.1 镇江市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
2.2 镇江市主要工业废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排序 |
2.3 镇江市工业废水处置情况 |
2.4 镇江市国控污染源 |
第三章 镇江市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构建 |
3.1 自动采样系统 |
3.1.1 软件部分 |
3.1.2 硬件部分 |
3.1.3 水质采样器的安装 |
3.2 自动监测系统 |
3.2.1 化学需氧量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 |
3.2.2 氨氮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 |
3.2.3 总磷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 |
3.2.4 在线水中油分析仪 |
3.2.5 sc200 哈希在线pH计 |
第四章 镇江市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应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采样及监测方法 |
4.1.3 相对偏差的计算方法 |
4.2 监测结果及分析 |
4.2.1 COD监测结果 |
4.2.2 氨氮监测结果 |
4.2.3 总磷监测结果 |
4.2.4 pH值监测结果 |
4.2.5 石油类监测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智能评价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评价模型 |
2.1 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评价方法及模型 |
2.1.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1.2 贝叶斯网络 |
2.1.3 人工神经网络 |
2.1.4 均方根误差法 |
2.1.5 聚类分析法 |
2.2 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评价基础 |
2.2.1 指标体系法确立评价指标 |
2.2.2 智能评价与知识库 |
2.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3 灰色聚类法在重大水污染源中的评价应用 |
2.3.1 处理PH值 |
2.3.2 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2.3.3 计算聚类权重 |
2.3.4 计算白化函数 |
2.3.5 计算聚类系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预测模型 |
3.1 预测模型概述 |
3.1.1 灰色系统 |
3.1.2 灰色预测 |
3.2 GM(1,1)模型的建模步骤 |
3.2.1 GM(1,1)的灰色预测步骤 |
3.2.2 检验预测值 |
3.3 GM(1,1)模型在重大水污染源中的预测应用 |
3.3.1 级比检验 |
3.3.2 GM(1,1)建模 |
3.3.3 预测检验 |
3.4 大数据在重大水污染源数据分析上的应用 |
3.4.1 基于Hadoop的重大水污染源大数据平台的搭建 |
3.4.2 重大水污染源大数据平台数据处理流程 |
3.4.3 基于Hadoop的朴素贝叶斯重大水污染源水质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方案的选择 |
4.1.1 需求分析 |
4.1.2 技术路线 |
4.1.3 开发环境 |
4.2 系统模块设计 |
4.2.1 登陆模块 |
4.2.2 数据管理模块 |
4.2.3 评价预测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4 系统实现 |
4.4.1 登录功能的实现 |
4.4.2 数据管理功能的实现 |
4.4.3 查询分析功能的实现 |
4.4.4 评价、预测功能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
5.1 系统测试 |
5.1.1 系统的测试方式 |
5.1.2 系统的测试结果 |
5.2 系统应用 |
5.2.1 系统应用的推广 |
5.2.2 系统应用的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当前环境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调整 |
1.1.2 环境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环境管理的创新 |
1.1.3 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生态环境大数据战略发展 |
1.1.4 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是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根本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际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概念界定 |
2.1 大数据概念界定 |
2.1.1 大数据的特征 |
2.1.2 大数据的基本处理流程 |
2.1.3 大数据概念定义 |
2.2 环境大数据概念界定 |
2.2.1 环境数据的特征 |
2.2.2 环境大数据概念定义 |
2.2.3 环境大数据应用与传统环境管理应用区别 |
2.3 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概念界定 |
2.3.1 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概念定义 |
2.3.2 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特点 |
2.3.3 环境数据资源中心的内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环境数据资源研究 |
3.1 环境数据资源现状概述 |
3.2 环境监测数据资源现状 |
3.2.1 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现状分析 |
3.2.2 环境污染源监测数据现状分析 |
3.3 环境管理数据资源现状 |
3.3.1 环保管理文件信息现状分析 |
3.3.2 企业污染源管理业务数据现状分析 |
3.4 大数据背景下环境数据资源优化 |
3.4.1 优化原则 |
3.4.2 环境监测数据优化 |
3.4.3 环境管理数据优化 |
3.4.4 补充增加其他部门环境相关数据 |
3.4.5 补充增加互联网中环境相关数据 |
3.4.6 大数据背景下环境数据资源相互关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设计 |
4.1 环境数据体系设计 |
4.1.1 现有环境数据分类方法的不足 |
4.1.2 基于球网状信息结构的环境数据分类与组织 |
4.1.3 环境数据体系设计 |
4.2 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设计 |
4.2.1 环境数据接入设计 |
4.2.2 环境数据存储设计 |
4.2.3 应用分析支撑设计 |
4.3 环境大数据应用需求分析 |
4.3.1 环境决策应用需求 |
4.3.2 环境监管应用需求 |
4.3.3 公共服务应用需求 |
4.4 环境数据资源中心整体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环境数据资源中心设计案例——以福建省为例 |
5.1 福建省环境数据资源研究 |
5.1.1 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 |
5.1.2 各部门环境数据产生现状 |
5.1.3 环境数据资源现状分析 |
5.2 福建省环境数据资源体系设计 |
5.3 福建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设计 |
5.4 福建省环境大数据应用场景设计 |
5.4.1 大数据应用支持决策 |
5.4.2 大数据应用支持监管 |
5.4.3 大数据应用支持惠民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模糊聚类与BP神经网络的环境污染源数据的异常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据挖掘与异常检测 |
2.1 数据挖掘 |
2.2 异常值的定义 |
2.3 异常值产生的原因 |
2.4 数据挖掘的异常检测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数据异常检测 |
3.1 传统环境污染源异常数据检测方法 |
3.2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3.3 污染源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3.4 FCM算法对环境污染源监测数据异常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异常值修正 |
4.1 BP神经网络算法概述 |
4.2 BP神经网络的特点 |
4.3 BP神经网络算法对环境污染源数据异常值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CM与BP神经网络算法结合的异常值修正 |
5.1 BP神经网络算法的缺点 |
5.2 FCM与BP神经网络结合算法对异常值修正 |
5.3 异常值修正改进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国家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
2 污染源监测数据指标及分类代码设计 |
2.1 监测数据指标设计 |
2.2 分类代码设计 |
3 污染源排放达标评价方法 |
3.1 评价对象的确定 |
3.2 评价结果的表征 |
4 软件系统设计开发 |
4.1 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
4.2 软件开发技术方案 |
5 关键技术手段与措施 |
5.1 全中文数据结构的系统数据库 |
5.2 全过程多层次的数据质量控制 |
5.3 通过建立排放标准库规范标准设置与监测结果评价 |
5.4 定义了开放的XML数据接口实现数据共享 |
5.5 建立污染源名录库并实行分级管理 |
6 系统应用情况 |
(8)面向环保的专业化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由系统向服务的转变 |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研究现状 |
1.2.2 环保空间信息应用的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 本章总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环保信息的资源及其构成 |
2.1.1 环境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
2.1.2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
2.1.3 环保空间信息资源及其分类 |
2.1.4 环保空间信息服务 |
2.2 环境数据中心 |
2.2.1 数据仓库与环境数据中心 |
2.2.2 环境数据中心与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 |
2.3 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概述 |
2.3.1 多级服务的必要性 |
2.3.2 多级服务的方法 |
2.3.3 多级服务的方式 |
2.3.4 多级服务的模式 |
2.4 面向服务的体系构架(SOA)和WebService |
2.4.1 面向服务架构(SOA) |
2.4.2 WebService |
2.4.3 地理信息Web服务(GIS Web Service) |
2.5 本体与地理本体 |
2.5.1 本体的概念 |
2.5.2 本体描述语言 |
2.5.3 地理本体 |
2.6 本章总结 |
3 环境多级数据服务体系研究 |
3.1 环境数据的元数据多级服务体系 |
3.1.1 元数据与环境数据的元数据 |
3.1.2 环境数据的元数据框架 |
3.1.3 环境数据的元数据服务模式 |
3.1.4 基于XML的环境信息元数据接口设计 |
3.2 环境空间数据多级服务体系 |
3.2.1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的分级 |
3.2.2 环保空间多级数据及其构成 |
3.2.3 基于OpenGIS的数据共享服务 |
3.3 环境数据中心建设 |
3.3.1 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
3.3.2 环境数据中心构成 |
3.3.3 基于数据仓库的环境数据中心设计 |
3.4 本章总结 |
4 环境多级功能服务体系研究 |
4.1 面向环保的空间信息多级功能服务体系框架 |
4.2 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多级服务 |
4.2.1 多级地图服务 |
4.2.2 多级影像服务 |
4.2.3 专题地图服务 |
4.2.4 空间查询服务 |
4.2.5 地名、地址解析服务 |
4.2.6 地图打印服务 |
4.3 环境空间信息功能多级服务 |
4.3.1 环境质量多级服务体系 |
4.3.2 污染源监测与预警服务体系 |
4.3.3 污染扩散模型服务体系 |
4.3.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服务体系 |
4.4 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的保障 |
4.4.1 政府部门的主导 |
4.4.2 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
4.4.3 空间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 |
4.4.4 标准的制定与规范的统一 |
4.5 本章总结 |
5 基于本体的多级服务组合实现策略研究 |
5.1 服务描述语言及其缺陷 |
5.1.1 服务描述语言(WSDL) |
5.1.2 WSDL的缺陷 |
5.2 基于OWL-S本体的环保空间信息服务语义描述 |
5.2.1 本体与OWL-S概述 |
5.2.2 服务本体的QoS的描述 |
5.2.3 服务本体的创建、解析以及注册 |
5.3 基于OWL-S本体的服务匹配 |
5.3.1 服务的功能属性匹配 |
5.3.2 服务的非功能属性匹配 |
5.4 环保空间信息服务组合算法 |
5.5 本章总结 |
6 原型系统框架及其应用 |
6.1 系统平台软件选择 |
6.2 开源服务软件框架 |
6.2.1 开源代码软件 |
6.2.2 开源地理空间信息软件 |
6.2.3 本文采用的开源软件架构 |
6.3 环保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框架 |
6.3.1 服务体系框架 |
6.3.2 实验数据构成 |
6.4 应用示范研究 |
6.4.1 环境综合信息平台应用 |
6.4.2 环境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
6.4.3 污染源监测与预警系统应用 |
6.4.4 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应用 |
6.4.5 移动办公终端应用 |
6.5 本章总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9)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及现状分析 |
1.2.1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
1.2.2 国内外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的发展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 |
2.1 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
2.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2 系统软硬件需求分析 |
2.2 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2.2.1 系统体系结构 |
2.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3 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流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3.1 系统数据库数据分析 |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
3.2.2 污染源监测数据 |
3.2.3 环境管理数据指标 |
3.3 文件形式的数据分析 |
3.3.1 环保法规与标准数据 |
3.3.2 节能管理数据 |
3.4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4.1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框架设计 |
4.1.1 创建工程 |
4.1.2 添加标准模块 |
4.1.3 创建与数据库的连接 |
4.1.4 系统界面设计 |
4.2 登录模块设计 |
4.3 系统主界面设计 |
4.4 系统详细设计 |
4.4.1 电厂信息模块 |
4.4.2 污染源监测模块 |
4.4.3 污染排放模块 |
4.4.4 污染治理模块 |
4.4.5 综合查询模块 |
4.4.6 知识库模块 |
4.4.7 燃煤电厂节能管理模块 |
4.4.8 系统管理模块 |
4.4.9 帮助模块 |
4.5 系统打包与发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基于GIS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进展 |
1.1 环境信息化系统介绍 |
1.1.1 信息化与环境信息化 |
1.1.2 环境信息化系统简介 |
1.1.3 环境信息化系统研究现状 |
1.2 环境在线监测信息系统及研究现状 |
1.2.1 环境在线监测信息系统简介 |
1.2.2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价值 |
1.2.3 环境在线监测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3 GIS技术及其在环境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
1.3.1 GIS技术介绍 |
1.3.2 GIS技术发展阶段 |
1.3.3 GIS技术在环境在线监测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
1.3.4 GIS技术在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基于GIS的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GIS共享平台研究 |
2.3 监测内容研究 |
2.3.1 空气监测 |
2.3.2 近岸海域监测 |
2.3.3 地表水监测 |
2.3.4 噪声环境监测 |
2.3.5 电磁辐射监测 |
2.3.6 污染源监测 |
2.4 基于GIS的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功能研究 |
2.4.1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功能研究 |
2.4.2 近岸海域监测功能研究 |
2.4.3 地表水监测功能研究 |
2.4.4 环境噪声监测功能研究 |
2.4.5 电磁辐射监测功能研究 |
2.4.6 污染源监测功能研究 |
2.5 系统性能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GIS的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
3.1 集成GIS共享平台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界面设计 |
3.4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5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3.6 数据库设计 |
3.7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7.1 地图操作功能 |
3.7.2 查询功能 |
3.7.3 警示功能 |
3.7.4 数据分析统计功能 |
3.7.5 数据导入、导出、发布功能 |
3.7.6 系统管理功能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GIS的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
4.1 系统在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
4.1.1 地图操作功能 |
4.1.2 大气实时监测数据查看 |
4.1.3 大气历史数据查看 |
4.1.4 大气监测统计分析 |
4.1.5 空气质量报告生成 |
4.1.6 系统管理功能 |
4.2 系统在其他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4.2.1 系统应用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
4.2.2 系统应用于建设项目审批管理 |
4.2.3 系统应用于环境事故预警及应急 |
4.2.4 系统应用于构建"绿色数字地球"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污染源监测数据的特点及其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水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研究——以辽宁省水污染源监测为例[J]. 张雪娇.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1(04)
- [2]天津市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与实现[J]. 易晓娟,张莹,刘佳泓,郜计欣,李晓曼.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1(09)
- [3]镇江市国控污染源水质自动采样监测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D]. 刘杨. 江苏大学, 2019(05)
- [4]基于环保大数据的重大水污染源智能评价软件研究[D]. 于欣平.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环境数据资源中心设计研究[D]. 张哲. 清华大学, 2017(02)
- [6]基于模糊聚类与BP神经网络的环境污染源数据的异常检测研究[D]. 贺青. 宁夏大学, 2016(02)
- [7]国家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构建[J]. 李莉娜,唐桂刚,秦承华,陈敏敏,万婷婷,朱媛媛,景立新. 中国环境监测, 2013(06)
- [8]面向环保的专业化空间信息多级服务体系研究[D]. 刘涛. 武汉大学, 2012(03)
- [9]燃煤电厂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D]. 李金玲. 华北电力大学, 2011(04)
- [10]基于GIS大连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 刘亮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