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我们一起做蛋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梅[1](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朱亚鑫[2](2021)在《“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之方法之理论。因此,“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生活自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解决基本的生活自理问题,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教学做合一”理论和生活自理教育的内容、目的都非常契合,并且为开展生活自理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和理论基础。因此,本研究便是以“教学做合一”为理论指导开展促进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发展的相关教育研究。本研究在“教学做合一”理论的背景下,选取了大理州某幼儿园为研究地点展开探究。首先,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理论内涵及其指导下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特点、意义;其次,选取了该园中某小班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该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根据现状选取合适的实践内容,开展“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的生活自理教育的相关实践并进行效果分析,其中实践方式主要分为集体教育实践、个别幼儿指导及区域活动实践等;最后对实践进行总结并给予一定的建议。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小班幼儿生活自理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家长和教师包办过多,剥夺幼儿实践机会;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总体水平不高;幼儿个体间生活自理水平差异较大;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重视性不强。经过“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的相关生活自理教育实践后,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水平得到显着提高,幼儿间的发展差异变小,促进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同时,帮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加深了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为幼儿教师在以后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建议。
李露[3](2020)在《《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本次翻译任务是基于小说《汉娜·库尔特》节选部分的翻译,共计36140词。该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翁汉娜一生的故事,表现出家庭、邻里关系和耕作的重要性,被视为文学视角下美国传统乡村风貌的缩影。译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能为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提高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源文本语言风格朴实,多运用修辞手法与句法手段,有大量复杂句、以及较孤僻的习语与表达。鉴于此,译者选用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在本报告中着重分析词汇、句法与修辞层面的翻译难点。在词汇层面,译者使用了释义、加注的翻译方法,以解决文化负载词、具有修辞意义词汇的翻译;在句法层面,译者运用拆分与重组、省译、以及词性转换的技巧,以应对长难句翻译;在修辞层面,译者运用增译和归化,以应对习语、比喻与拟人句的翻译。经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对英汉翻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语言与文化差异与翻译活动紧密相关。译者发现,交际翻译为解决句法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点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交际翻译理论促进了源文本中文化因素在译入语中的传播。诚然,译文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为音与意的不可译性,其二为文化背景的缺乏。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仍需学习不止,不断打磨其写作能力。
杨慧芳[4](2020)在《《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文学作品的风格体现在词汇、句型、修辞以及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但中英文语言的差异,标点符号的差异,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往往给文学翻译造成障碍。本次翻译实践材料选自美国作家温德尔?贝里的中篇小说《汉娜?库尔特》。作者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汉娜?库尔特在威廉港的一生,充满了对小型集体农业和家庭农场的怀旧之情。在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借助了搜索引擎、电子词典等多种工具,在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和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的指导顺利完成了该小说后半部分的翻译并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形成报告。对于译者来说,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主要集中语言和风格两个方面。在本报告中译者整理记录了翻译描述性词汇、重构各类句型以及转码文本风格三个方面的一些难点,结合翻译过程中具体的案例分析,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阐述了两种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具体应用,从而再现原文本中的语言特征和风格特征,让目标语读者在阅读时能达到和源语读者相似的情感共鸣。文学翻译是在整个翻译领域比较难把握的一个部分,在进行文学翻译实践时,译者要能够从各处着手,发现找出其难点所在并灵活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逐一克服。译者希望通过本报告中的译例及其翻译策略分析,对类似风格的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一些借鉴。本报告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翻译任务介绍,过程描述,案例分析以及结论。任务描述介绍了作者,源文本以及本翻译实践的意义。翻译过程重点介绍了译者从准备到校验的全过程。案例分析和结论则指出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王晓艳[5](2020)在《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品质,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探究幼儿的合作行为,并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混龄的教育组织模式下,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起生活游戏与学习,幼儿的合作行为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特点。因此,很有必要对混龄班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问卷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合作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了幼儿对合作概念的认知、幼儿合作行为发生的背景、合作主体、合作主体的关系、合作策略以及合作的水平。研究结果发现,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的合作行为表现出以下特点:1.中大组幼儿与小组幼儿在对合作概念的认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幼儿对合作概念的认知水平较低,关注的是外显特征;2.幼儿的合作行为主要发生在游戏活动中;3.中大组幼儿比小组幼儿更愿意发起合作,但中大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与女生在合作行为的发起上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幼儿更加倾向于选择同龄或者年龄跨度为1岁的幼儿作为自己的合作对象,发生在同性幼儿与异性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不存在显着差异;5.平等关系的合作主要出现在同龄或年龄跨度为1岁幼儿的合作中;6.幼儿使用最多的策略为亲社会策略;7.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的合作水平较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教师访谈以及对家长的调查,分析了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幼儿自身来看,幼儿的认知、幼儿的性格、同伴关系、幼儿的交往技能以及幼儿的年龄会影响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合作对象的选择、合作的策略以及合作的水平。从幼儿园方面来看,教育组织模式以及环境创设会影响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对合作的认知以及培养态度、介入以及评价都影响着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与合作的水平。从家长方面看,家长的态度以及培养策略影响幼儿合作行为的发生。最后,本研究从幼儿园管理者、教师以及家长三个方面提出了幼儿合作行为培养的教育建议:幼儿园管理者应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合作的环境,加强园内教师的培训;幼儿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对幼儿合作行为进行反馈,提倡“大带小”,注重家园共育;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与榜样。
洪洁[6](2020)在《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绘本与亲情教育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绘本是幼儿园常见的文本阅读,是幼儿喜欢的读物之一。形象生动的插画和简单质朴的文字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能够帮助幼儿感受其中的美好亲情寓意,使幼儿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感,增强幼儿对亲情的感知。绘本的独特优势与价值,为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梳理,发现国内外的学者单独研究绘本与亲情教育的成果居多,而对于绘本与亲情教育两者的结合性研究依然存在一定的探索空间。因此,开展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的查阅,了解到关于绘本与亲情教育结合的相关研究现状,并选定天水市X幼儿园大C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了解了班级幼儿亲情教育的基本情况,然后以实践研究模式为主,并用访谈法和观察法等方法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其次,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要求,结合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理论基础,与合作教师一起开展了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绘本和适宜的活动方式,最终设计并实施了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的四轮活动,包括“营造亲情氛围”的区角活动、“感知亲情可贵”的集体教学活动、“触摸亲情温暖”的艺术活动和“共促亲情表达”的家园共育活动。经过四轮的实践活动,研究者对本次实践研究进行了总结。实践研究收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增强了幼儿对亲密关系的感知;二是促进了亲情双向情感的良好发展;三是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四是证实了活动的可行性;五是提高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实践研究缺憾也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未能落实真正的因材施教;二是集体活动中幼儿较多,教师的指导精力有限;三是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欠佳,认识浅薄;四是家园共育方面出现沟通不及时、任务式完成的现象;五是整体实践与评估周期较短。幼儿亲情教育是永无止境的,在对实践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后,研究者梳理了提高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建议:一是提高教师对绘本及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认识水平,包括提升教师对绘本的解读能力、转变教师对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认识片面化的倾向以及提高教师对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认可度;二是选择合适的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包括选择高质量的绘本以提升教育活动效果、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选择绘本内容以及所选绘本要贴近幼儿亲情教育主题;三是采用适宜的方式开展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包括利用绘本营造出温馨的教育环境氛围、注重幼儿在绘本活动中对亲情的体验和感受以及重视家园共育对幼儿园亲情教育的作用。
张莎莎[7](2020)在《用低结构材料提高幼儿“以物代物”的能力》文中指出观察时间:11月20日观察地点:户外沙水区观察幼儿:馨馨、玮玮、航航等幼儿年龄:中班幼儿游戏背景幼儿园的沙池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游戏场地,这里有龙骨水车、"挖掘机"、小桶和铲子(见图1、2、3),幼儿还可以与水近距离接触。孩子们有时候是"建筑师",用沙挖小河、搭桥、建城堡;有时候是"厨师",在小厨房制作美食、饮料;有时候又会是"餐厅老板",卖起披萨和咖啡……每次游戏时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
朱凤[8](2020)在《跃动的音符——大班音乐活动》文中研究说明设计意图"跃动的音符"的灵感来源于美国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的作品《跃动的雕塑》。他的作品,会因为空气的流动或者观赏者的摆弄摇曳,发出声响,富有情调。我选取的这段音乐,跳跃感、流动感与抽象的符号匹配后,会产生灵动轻盈的感觉,便于幼儿借着视觉效果体验音乐的美,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除此之外,我还设计了"老鼠爷爷过生日"这一情境,将情境与音乐相融合,一方面能帮助幼儿回忆做蛋糕的动作与步骤,唤醒其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更好地欣赏音乐,一步步探究音乐的秘密,感受创造的乐趣。
郑雪清[9](2020)在《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行动研究 ——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身心障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经过摸索、试点试验和行政的推动,实施“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然而近年来众学者研究发现身心障碍学生在班级中的同伴接纳水平很低,没有真正融入班级生活中。立足W班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态度的现状,研究者以绘本为媒介展开教育行动研究,改善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接纳态度。本研究是探求绘本教学改善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态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了将绘本以合理的形式带进课堂,研究者运用教育行动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本研究选用八个绘本,其中《小黑鱼》是作为拓展阅读的绘本,设计八节教学活动,开展了半个学期的绘本课程。在整个过程中收集学生绘本学习单、学生访谈记录、学生反馈单、教学反思、家长反馈单以及教师访谈记录等资料进行三角认证、分析研究成效,主要从认知、情意和行为来分析W班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接纳态度的变化。本篇文章由绪论和四个章节组成。绪论介绍了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相关概念界定、相关研究综述。第一章是研究设计,主要是阐述了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场域、研究对象、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以及研究过程的设计。第二章是研究者根据W班学情及该年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确定了教育主题、绘本以及绘本教学目标。研究者在本章节详细讲述了确立教育主题、选择绘本与内容分析、设置绘本教学目标与实施的过程,以及总结了绘本教学中的反思与改进。第三章呈现了绘本教学效果,分别从绘本学习单、学生反馈单、学生访谈记录、家长反馈单和教师访谈记录中分析普通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接纳身心障碍同伴的变化。第四章是绘本教学行动研究的结论和建议。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绘本教学的经验和局限性,学生、W教师和研究者在绘本教学中的成长。经过半个学期的绘本教学之后,W班学生增强自信、更有耐心、懂得尊重,在认知、情意和行为三个层面逐渐接纳身心障碍同伴,只是接纳程度参差不齐;亦证明了绘本改善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态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同时研究者和W教师提升了研究和教学的能力并收获了经验。
罗琳[10](2020)在《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笔者已经出版的三部英译汉译着撰写而成,分别为《燃烧的主世界》、《神秘的宝箱》以及《斯特兰德庄园》。三部译着均为文学着作,情节跌宕起伏,文笔细腻文雅,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笔者作为这三部译着的独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具有普适性的互文性文学翻译策略,故本翻译报告将以此三部译着为分析对象,以期深入阐明翻译心得和经验,为文学翻译提供有益的借鉴。《燃烧的主世界》(原名Overworld in Flames)是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马克·谢弗顿(Mark Cheverton)2018年出版的童书,书中描绘了游戏骑士999及其同伴穿越进游戏《我的世界》(Minecraft),与潜在的敌人斗智斗勇,于熊熊火海中拯救整个主世界的热血故事,是向儿童展现勇气、团结与智慧的范本。《神秘的宝箱》(原名Hidden in the Chest)是美国着名童书作家温特·摩根(Winter Morgan)的畅销作品,书中讲述了史蒂夫一行人意外发掘了隐藏着黑暗秘密的宝箱,释放出邪恶魔力,让各地备受牵连,最终历尽千辛万苦,压制并消灭这些宝箱的历险故事,是国内少见的儿童猎奇题材。《斯特兰德庄园》(原名Tell Me You’re Mine)是英裔瑞典作家伊丽莎白·诺尔贝克(Elisabeth Noreb?ck)的畅销悬疑小说,该书围绕着一件一岁女婴失踪案展开,描绘了在女婴伊莎贝尔长大后,生母斯特拉和拐走她的养母克斯廷相遇、揭穿和纠缠之间的爱恨情仇,书中悬念迭起,疑雾重重,却也不乏温情叙述,实属一部悬疑佳作。在阅读分析原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比比皆是,故于翻译伊始,便选择了互文性作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翻译工作完成后,笔者根据前人的智慧及自身的经验,总结出了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及策略。在本报告中,笔者首先简要描述翻译实践的基本情况、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后期校对;然后,剖析了三部译作中出现的互文性翻译表征;接着,对文学翻译、互文性与文学、互文性与文学翻译三者的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笔者对文学翻译的互文性模式、原则的总结;基于该模式与原则,笔者结合四种普适于文学翻译、一种适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翻译策略,对三部译作中具有互文性特征的翻译进行配对分析。本报告虽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但力证了互文性策略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推动互文性与文学翻译的结合。经探究,笔者参照N.Fairclough(1992)对互文性的分类,将三部小说中的互文性表征列入明显互文性和篇际互文性两类。其中,明显互文性总结为反讽、否定、仿拟和预设;篇际互文性则立足于武建国(2010)的研究结论,依次分为融合型篇际互文性、镶嵌型篇际互文性、转换型篇际互文性和链接型篇际互文性。虽然文中的互文表征并非所有都能各得其所,但大部分都充分契合各大类别,进而推动笔者探索原文和译文、作者和译者四足鼎立的互文空间,衍射出文学翻译过程中基于互文性发生的“文学神韵”和“文学意象”的对等演变,并总结出重组、强化、模仿、增补和通俗化五种互文性翻译策略。准确贴切地还原文学着作中的互文性对译者提出了极高要求,除译者必备的专业素养外,有的放矢的互文翻译策略更能事半功倍地精进译文。本报告表明,互文性是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文学翻译的话语分析理论。笔者提出的文学翻译互文性原则有助于译者精准地挖掘出原文中的互文性表征,并通过重组、强化、模仿、增补、通俗化五种策略完善贴切地重现文学着作中的神韵和意象。笔者希望通过本报告可以合理地总结文学翻译中互文性表征的处理策略,并为其他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二、让我们一起做蛋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我们一起做蛋糕(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游戏 |
1.4.2 游戏教学法 |
1.4.3 彝族小学 |
1.4.4 汉语拼音 |
1.5 文献综述 |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
1.6 理论基础 |
1.6.1 沉浸理论 |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
1.6.3 语境理论 |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
2.2.1 访谈法 |
2.2.2 实物研究法 |
2.2.3 观察法 |
2.2.4 测验法 |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1 研究场域分析 |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
3.2.1 行动研究思路 |
3.2.2 行动研究过程 |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1 问题和分析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分析 |
4.2 计划与实施 |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
4.3 观察和反思 |
4.3.1 观察 |
4.3.2 反思 |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
5.1 问题和分析 |
5.2 计划与实施 |
5.2.1 计划 |
5.2.2 实施 |
5.3 观察和反思 |
5.3.1 观察 |
5.3.2 反思 |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
6.1.1 笔试成绩分析 |
6.1.2 口试成绩分析 |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4 教学建议 |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
6.5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国家重视开展劳动教育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
2.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具有巨大价值 |
3.“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研究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必要性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教学做合一”的相关研究 |
2.关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教学做合一” |
2.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
3.生活自理教育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方法及工具 |
2.研究思路 |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概述 |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内涵 |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特点 |
1.自主性 |
2.生活性 |
3.实践性 |
(三)“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意义 |
三、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现状分析 |
(一)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1.盥洗方面 |
2.如厕方面 |
3.进餐方面 |
4.睡眠方面 |
5.着装方面 |
四、“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 |
(一)“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生活自理教育实践的准备 |
1.内容选取及目标 |
2.实践活动计划 |
(二)“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活动的实施过程 |
1.盥洗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2.如厕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3.进餐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4.睡眠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5.着装方面集体教育活动实践 |
6.一日活动中的教育实践 |
(三)实施结果分析 |
1.量的分析 |
2.质的分析 |
五、研究结论及教育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显着性提高 |
2.幼儿个体间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变小 |
3.女生自理水平略高于男生但差异不大 |
4.家长与教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更加重视 |
(二)教育建议 |
1.正确认识“教学做”的“合一” |
2.重视并充分发挥“小先生”的作用 |
3.教法来源于学法,关注幼儿的发展特点 |
4.关注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
5.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做到教学相长 |
6.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确保实践的机会 |
7.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Translation Task |
1.1.1 The Author Wendell Berry |
1.1.2 The Source Text Hannah Coulter |
1.1.3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ask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
2.1.1 Source Text Selection and Pre-reading |
2.1.2 Schedule of Report Composition |
2.1.3 Translation Tools and Parallel Text |
2.2 While-translating |
2.3 Proofreading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3.2 Translation at the Lexical Level |
3.2.1 Paraphrase |
3.2.2 Annotation |
3.3 Trans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 |
3.3.1 Division and Restructuring |
3.3.2 Omission |
3.3.3 Conversion |
3.4 Translation at the Rhetorical Level |
3.4.1 Amplification |
3.4.2 Domestication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4.1 Summary of Findings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ments |
Appendix |
(4)《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 |
1.1.1 About the Author |
1.1.2 About the Source Text |
1.2 Linguistic and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3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Task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ng |
2.2 While-translating |
2.3 Post-translating |
2.3.1 Self-proofreading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
3.1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1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
3.1.2 Liu Miqing’s Stylistic Translation Theory |
3.2 Descriptive words |
3.2.1 Descriptive Adjectives |
3.2.2 Descriptive Adverbs |
3.3 Sentences Restructuring |
3.3.1 Compound Sentences |
3.3.2 Short Sentences |
3.3.3 Posi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 |
3.4 Stylistic Markers |
3.4.1 Stylistic Markers in Source Text |
3.4.2 Translating Methods for Stylistic Markers |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5)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二、混龄教育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
三、混龄教育为探究幼儿合作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混龄教育 |
二、混龄班 |
三、幼儿合作行为 |
第四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幼儿混龄教育的研究 |
二、关于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 |
三、关于混龄教育中幼儿合作行为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
四、符号互动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步骤 |
第二章 幼儿合作行为事件的界定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幼儿合作行为事件的界定 |
第二节 幼儿合作行为事件的分析框架及操作性定义 |
一、研究的分析框架 |
二、分析框架的操作性定义 |
第三章 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对合作概念的认知 |
一、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对合作概念的言语表述 |
二、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概念认知类型 |
第二节 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定量分析 |
一、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发生背景分析 |
二、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主体分析 |
三、M蒙台梭利混龄班合作主体关系分析 |
四、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策略分析 |
五、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水平分析 |
第三节 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定性分析 |
一、合作发生背景:制度的规定 |
二、合作水平的变化:目标的逐渐明确 |
第四章 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 |
一、关注合作概念的外显特征 |
二、合作多发于游戏背景中 |
三、合作发起者与合作对象选择存在年龄差异 |
四、平等关系的合作最多 |
五、亲社会策略使用最多 |
六、合作水平高于同龄班幼儿 |
第二节 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 |
一、幼儿自身因素 |
二、幼儿园因素 |
三、教师因素 |
四、家庭因素 |
第五章 教育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教育建议 |
一、幼儿园管理者 |
二、幼儿园教师 |
三、家长方面 |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
一、对实践的反思 |
二、对本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 |
致谢 |
(6)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1.幼儿绘本的相关研究 |
2.幼儿亲情教育的相关研究 |
3.绘本应用于幼儿亲情教育的相关研究 |
4.研究简评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二、绘本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概述 |
(一)绘本在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中研究的理论基础 |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
2.加德纳多元智能结构理论 |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绘本在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中的独特价值 |
1.绘本图文并茂,容易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
2.绘本饱含亲情化元素,可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
3.绘本适用方式灵活,利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开展 |
三、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施 |
(一)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设计方案 |
1.活动设计的依据 |
2.活动目标的设定 |
3.活动绘本的选择 |
4.活动实施的流程 |
(二)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 |
1.“营造亲情氛围”——区角活动 |
2.“感知亲情可贵”——集体教学活动 |
3.“触摸亲情温暖”——艺术活动 |
4.“共促亲情表达”——家园共育活动 |
四、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结论 |
(一)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收获 |
1.增强了幼儿对亲密关系的感知 |
2.促进了亲情双向情感的良好发展 |
3.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
4.证实了活动的可行性 |
5.提高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
(二)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缺憾 |
1.未能落实真正的因材施教 |
2.集体活动中幼儿较多,教师的指导精力有限 |
3.教师自身专业能力欠佳,认识浅薄 |
4.家园共育活动方面的不足 |
5.整体实践与评估周期较短 |
五、提高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建议 |
(一)提高教师对绘本及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认识水平 |
1.提升教师对绘本的解读能力 |
2.转变教师对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认识片面化的倾向 |
3.提高教师对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认可度 |
(二)选择合适的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 |
1.选择高质量的绘本以提升教育活动效果 |
2.根据幼儿的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选择绘本内容 |
3.所选绘本要贴近幼儿亲情教育主题 |
(三)采用适宜的方式开展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 |
1.利用绘本营造出温馨的教育环境氛围 |
2.注重幼儿在绘本活动中对亲情的体验和感受 |
3.重视家园共育对幼儿园亲情教育的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用低结构材料提高幼儿“以物代物”的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游戏背景 |
游戏描述 |
游戏解析 |
游戏推进 |
游戏描述 |
游戏解析 |
回应策略 |
1.游戏中教师以“客人”的身份介入,激发幼儿兴趣 |
2.组织幼儿分享游戏经验,助推游戏主题的开展 |
3.提供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 |
4.多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
(9)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行动研究 ——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步骤 |
第二节 研究场域与研究对象 |
一、研究场域 |
二、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一、收集工具 |
二、数据整理 |
第四节 研究过程设计 |
一、明确研究问题 |
二、查阅文献及筛选绘本 |
三、绘本教学行动研究的实施 |
四、课程反馈与资料的整理 |
第二章 绘本教学行动研究的历程 |
第一节 教学主题的确立 |
一、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认识:“他很奇怪!” |
二、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情感:“他怎么了?” |
三、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接纳行为:“你很特别!” |
四、普通学生与身心障碍同伴合作:“我愿意和她一起!” |
第二节 绘本的选择与内容分析 |
一、绘本的选择 |
二、绘本的内容分析 |
第三节 绘本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与实施 |
一、绘本教学活动目标的确立 |
二、绘本教学目标的实施策略 |
第四节 绘本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改进 |
一、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学习材料 |
二、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反馈,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 |
三、运用教育机智,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
四、调整自身心态,与身心障碍学生建立亲密关系 |
五、适当使用奖励,鼓励学生学习与成长 |
第三章 绘本教学效果的分析 |
第一节 绘本学习单效果的分析 |
第二节 学生反馈单效果的分析 |
一、学生最喜欢的绘本故事 |
二、学生最喜爱的延伸活动 |
三、学生对绘本教学活动态度的分析 |
四、学生对绘本教学活动建议的分析 |
第三节 学生访谈记录的分析 |
一、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认知变化:“我学到很多知识” |
二、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情意变化:“我成长了很多” |
三、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的行为变化:“我会与他们相处” |
第四节 家长反馈单的分析 |
第五节 教师访谈记录的分析 |
第四章 绘本教学的结论与相关建议 |
第一节 绘本教学的结论 |
一、绘本教学的经验总结 |
二、绘本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及同伴关系的成长 |
三、绘本教学实现了研究者与W老师的共同成长 |
四、绘本教学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局限性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对家长的建议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三、对学校的建议 |
四、对未来的期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访谈提纲 |
B、教学流程转录与内容摘录 |
C、研究者教学反思摘录 |
D、绘本学习单 |
E、家长反馈表内容 |
F、学生反馈单 |
G、家长反馈单摘录 |
H、教师访谈记录摘录 |
I、绘本学习单示例 |
J、学生反馈单示例 |
致谢 |
(10)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An Overview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1 Introduction |
1.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s |
1.2.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s |
1.2.2 Introduction to the contents |
1.3 Purposes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1.4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
Chapter Two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2.1 Introduction |
2.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2.3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adopted |
2.4 Translation plans established |
2.5 Summary |
Chapter Thre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es |
3.1 Introduction |
3.2 Comprehending the source texts |
3.3 Organi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target texts |
3.4 Proofreading the target texts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Intertextual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4.1 Introduction |
4.2 Notes on intertextuality |
4.3 Manifest intertextuality |
4.3.1 Irony |
4.3.2 Negation |
4.3.3 Parody |
4.3.4 Presupposition |
4.4 Interdiscursivity |
4.4.1 Blended interdiscursivity |
4.4.2 Embedded interdiscursivity |
4.4.3 Switched interdiscursivity |
4.4.4 Chained interdiscursivity |
4.5 Summary |
Chapter Five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1 Introduction |
5.2 Previous studies of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literary translation |
5.2.1 Previous studi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2.2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ture |
5.2.3 Intertextua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5.3 The intertextual model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4 The intertextual principle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
5.5 Summary |
Chapter Six The Intertextuality-Involv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ree Books |
6.1 Introduction |
6.2 Realignment |
6.3 Enhancement |
6.4 Imitation |
6.5 Supplementation |
6.6 Popularization |
6.7 Summary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
7.1 Translation experiences |
7.2 Limitations |
7.3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es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cknowledgements |
附件 |
四、让我们一起做蛋糕(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小班幼儿生活自理教育的实践研究[D]. 朱亚鑫. 大理大学, 2021(08)
- [3]《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D]. 李露. 暨南大学, 2020(04)
- [4]《汉娜·库尔特》(节选)翻译报告[D]. 杨慧芳. 暨南大学, 2020(04)
- [5]昆明市Y幼儿园M蒙台梭利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研究[D]. 王晓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6]绘本应用于幼儿园亲情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D]. 洪洁.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7]用低结构材料提高幼儿“以物代物”的能力[J]. 张莎莎. 儿童与健康, 2020(06)
- [8]跃动的音符——大班音乐活动[J]. 朱凤. 山东教育, 2020(15)
- [9]促进普通学生对身心障碍同伴接纳的行动研究 ——基于绘本教学的实践探索[D]. 郑雪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文学翻译的互文性策略研究 ——三部译着的翻译报告[D]. 罗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