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配售资金炒股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配售资金炒股

一、有上市公司用配股资金来炒股(论文文献综述)

王书仁[1](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并购作为一种产权交易行为,一般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付来完成交易过程,并购发起方多数都需要通过大量外部融资来迅速筹集资金,故而并购融资安排是否合理是决定并购交易成败的关键一环。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将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视为一个资本结构优化问题,而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外部融资契约的公司治理效应会对不同动因下企业的并购融资选择造成影响。本文首先从并购融资选择对公司控制权影响的角度切入,阐述了不同公司治理结构下并购融资选择的一般性逻辑:在出资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的“古典式”企业中,并购融资方式选择应与融资优序理论相符;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当企业实际控制权依然掌握在股东手中时,企业的并购融资方式的最终选择取决于实际控股股东对自身、经理人和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三方平衡;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当企业实际控制权由经理人掌握时,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实际控制人——经理人的具体并购动因。接着,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分别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和民营上市公司基于特殊动因和目标的并购融资选择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内部人控制”、“政府干预”和“大股东控制”的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偏好发生了异化,尤其我国国有企业在政府干预下的并购,由于国有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不足,使得企业管理层总体上更加偏好通过贷款为并购活动融资。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政府干预下的并购偏好银行贷款为主的债权融资对并购绩效负面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还提出可通过推进可转债和政策性金融对接我国特殊动因下的并购融资的策略来提高我国并购融资的效率,并从政策制度优化、金融创新以及发挥银行贷款公司治理效应等方面给出了优化我国并购融资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界定研究对象、主要概念和定义,介绍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传统的公司融资理论、并购动因理论以及并购绩效分析等主题文献进行了回顾。第三章指出影响公司融资选择的根本在于基于公司融资结构的控制权分配结构安排,并据此给出了公司并购融资选择的一般性逻辑。第四章基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政府干预”,以及民营企业“大股东控制”的公司治理结构实际,结合案例分析了我国特殊并购动因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选择的影响。第五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在特殊动因下异化的并购融资选择可能导致整体并购融资效率的低下,并给出了改进的策略。基于第五章的分析,第六章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政府干预下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带来的并购绩效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第七章提出了完善我国并购融资的政策建议

吴文莉[2](2011)在《股市收益波动与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外关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资本结构以及投资的文献十分丰富,但很少从证券市场角度研究股市波动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而我国尚处在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的转轨经济时期,上市公司频繁进出二级市场进行短期股票投资对企业的财务决策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探究股票市场短期波动与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公司资本结构、投资决策行为等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股市收益波动与现金持有水平、资本结构以及实物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主线,建立了股票收益波动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资本结构和实物资产投资的三个角度的相关性分析理论框架,并提出了可供实证检验的假设。论文以2005年第一季度到2009年第四季度为数据窗口,选择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股市收益波动与上市公司财务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现金持有变化呈负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会根据市场收益情况来进行证券投资决策;上述负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以及监管行业企业中更为显着,说明自有现金比较充裕和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公司更容易投资于股票;上述负相关关系在牛市的时候更为显着,说明公司的证券投资和现金持有决策受到市场周期和投资情绪的影响。(2)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负债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会根据市场收益情况来举债进行证券投资;上述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着,说明融资渠道多样性的国有企业并不单纯依赖于负债融资进行证券投资;政府为了应对上市公司违规举债炒股而制定的监管政策的效果对国有企业不显着。(3)中国股市收益高时,公司投资越多,同时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低,说明股市收益高时,企业投资的增加是因为此时企业整体融资约束减少,所以企业投资会增加,从实证角度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股市收益好的时候,国有企业和监管行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强,并进一步指出投资受自有资金约束更强的原因是他们更容易存在过度“炒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的股市收益波动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决策具有重要的相关性,并且所有权等制度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类型企业的股票投资行为有所差异。

曹立[3](2010)在《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调整金融结构,是我们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指导方针。然而,证券市场的发展却面临诸多的瓶颈与难题,现有的经济理论却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此背景下,证券市场研究成为十分重要与紧迫的理论课题。那么,该怎样进行证券市场研究呢?当然,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可以选择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但是,首先应当研究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因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反映证券市场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是分析证券市场现实问题、把握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的根本所在。一旦认识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又怎样揭示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呢?这就要认真总结证券市场操作的实践经验,对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提炼出证券市场运行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以为,那就是“资本流量运动”。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各种现象,总体上说,都是资本流量运动的反映。借鉴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流量概念以及现代工程技术中的系统理论,将证券市场纷繁复杂的现象,提炼为资本流量运动,勾画出证券市场的崭新图景:证券市场是一个资本流量运动的大系统。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表现为三种形态——虚拟资本、货币资本、现实资本,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依此分为三种形式——虚拟资本流量运动、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现实资本流量运动。“三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换,“三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交错,演绎了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换言之,我们决定从资本流量运动的角度切入,研究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这一选择既来自对于证券市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难题的观察与分析,也来自对于证券市场运行所呈现的一般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我们的研究,以资本流量运动分析为主线,以社会财富再分配为辅线,试图对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次全景式的描绘与刻画,深刻揭示证券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主要机制是:虚拟资本与货币资本相向运动;一级市场的这种相向运动,一方面是投资者提供货币资本并获得虚拟资本,另一方面是证券发行人筹集到货币资本,并将现实资本注入证券市场;二级市场的这种相向运动,带来交易价格的起伏。倘若交易成本为零,全体投资者作为整体所占有的货币总量不变,即Moneyl=Money2。交易成本打破这一平衡,现金分红则恢复这一平衡,即Cash1补偿Cash2;衍生品的交易,虽然Money1=Money2,但不存在Cash1补偿Cash2;虚拟资本与货币资本的相向运动,始终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拿出理论创新的勇气来,进行开创性、探索性的研究。以往的证券市场研究恰恰是忽视了对于资本流量运动的考察。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对于洞悉证券市场的经济过程、把握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提出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引导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邵志高[4](2010)在《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产权侵占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股权分置制度背景下股权再融资一度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重要工具。2005年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非流通大股东与流通小股东的利益分裂问题,然而纵然是股票全流通的西方国家仍然存在股权再融资中的大股东侵占。本文研究的目的,一是检验股改后股权再融资中是否依然存在大股东侵占,二是研究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大股东侵占的治理措施。理论分析中本文运用产权理论研究大股东侵占的本质。大股东侵占的验证研究中,本文通过对公开增发和向大股东定向增发两类公司融资前后盈余管理的考察以验证大股东侵占的存在。其基本逻辑是,如果上市公司对外公开增发时调高盈余而向大股东定向增发时调减盈余,前者会导致众多参与认购的小股东以高于真实价值的价格购买股份,而后者则会使得大股东以低于真实价值的价格获得股权,小股东利益受损而大股东从中获益便可证实利益侵占的存在。在大股东侵占的治理分析中,本文从利益摄取、产权限制和法律惩戒三方面分析影响大股东侵占的可能因素,然后以操纵性应计利润为大股东侵占的替代变量,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大股东侵占的实际影响因素,并依此获取有价值的政策启示。理论分析表明,大股东摄取私有收益实质是对小股东收益产权的侵占,大股东产权侵占不是源于共有产权而是来自产权分割,防治大股东产权侵占的重点是对大股东分割来的产权——重大决策权——予以合理限制。实证检验发现,公开增发前会计业绩显着增加而增发后显着减小,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前会计业绩显着减小而增发后显着增加;公开增发前操纵性应计利润显着增加而增发后显着减小,向大股东发行定向增发前操纵性应计利润显着减小而增发后显着增加;公开增发后长期股票业绩显着为负,而向大股定向增发长期股票业绩显着为正;公开增发有负的宣告效应,且宣告效应与增发前操纵性应计利润负相关;定向增发有正的宣告效应,且宣告效应与增发前操纵性应计利润负相关。治理研究的结果表明,股权制衡和高管持股等产权限制替代变量以及利益摄取的替代变量控制权现金流权分离度与操纵性应计利润显着负相关。本文研究证实,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过程中依然存在大股东侵占。本文认为对大股东分割的产权——重大决策权——予以合理限制是治理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产权侵占问题的关键。

张燕[5](2009)在《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选取中国大陆的传媒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投融资学的融资理论和投资理论为研究范式,从融资成本和投资效率两个层面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的融资和再融资现状、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并以此为基础从产业经济和媒介经济的视角,指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融资时存在股权融资的偏好,在投资时存在的结构偏向性和投资的低效率,最后在定性和定量分析、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文认为,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传媒的企业化运作、上市之举以及传媒概念股的形成正是中国传媒产业制度变迁的结果。在经历了“企业化→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后,上市为传媒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公募资金,该融资渠道缓解了传媒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但研究发现,传媒上市公司的IPO(全称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高抑价大大降低了融资效率,同时传媒上市公司普遍呈现出的低资产负债率,表明传媒厌恶财务杠杆经营,另外,传媒上市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内源融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目前股权融资仍是传媒上市公司首选的融资渠道。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内容产业应是传媒产业的基础,应成为传媒公司的千古基业,传媒公司理当努力保持基业长青。本文分析了传媒上市公司内容业务投资偏低的九大原因,认为由于传媒内容产品的准公共性和正外部性等特征,政府应给予资助和鼓励。作为中国占据最好资源的传媒上市公司更应该时不我待,加紧内容产业的运作,因为内容才是中国传媒产业的基业和制高点。从投资结构论的研究视角看,传媒上市公司不能拘泥于一己之域,传媒产业与一般产业有一个显着的区别,即传媒提供的消费是一种信息消费,信息消费的高低受所在地区的经济发达状况影响。所以传媒企业在发达地区的投资是资本追逐利益的本能表现。基于中国现有的体制,中国传媒的跨区域经营具有现实可行性,同时基于与国际传媒市场接轨的需要,中国传媒还应谨慎地试水跨国投资。论文以传媒公司的真实融资情况作为案例,分析了传媒公司的资金成本。本文认为合理设计的融资产品的发行价格能有效降低个别资本成本;在进行融资方案的选择时,必须综合考虑资金的加权平均成本和融资方案实施的可行性。论文选取电广传媒和中视股份两家公司,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分析其投资效益。同时还进行数据挖掘,深入分析了两家公司的关联交易对其投资效率的真实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新闻集团的相关多元化投资经营过程的梳理发现:并购是其进行扩展的基本投资手段,并且是紧密围绕传媒产业价值链的两大核心——内容和渠道展开,新闻集团投资新设、新建的项目极少,它总是积极寻找目标,然后买来经营,践行“开店不如买店”的投资原则。同时新闻集团还通过售卖资产减轻并购的资金压力,同时又达到投资结构调整的目的。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是对分散投资理论的践行。但一些传媒上市公司的离散投资业务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才、经验基础,往往是惨淡经营或亏损经营,牵扯了传媒上市公司的精力和财力,不利于传媒主业的发展。本文还指出传媒上市公司的一些“类金融公司”的投资行为—金融投资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因此本文认为传媒的多元化投资应是围绕传媒主业的相关多元化经营,并提出了传媒上市公司在进行相关多元化投资时,必须遵循一些投资战略:·基于“开店不如买店”的并购投资战略·基于“1+1>2”的联盟投资战略·基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横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纵向一体化投资战略·基于“新组合”的创新投资战略·基于“技术领先”的新技术投资战略针对我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论文从政府融资、企业融资、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层面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提出了改进建议。本文认为:传媒产业还只是个幼稚产业,但同时又是国家的战略产业,应争取国家投融资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扶持;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资本市场筹资,应加强传媒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沟通与合作;鉴于传媒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传媒上市公司与其他企业合作投融资是一个可行的融资渠道;鉴于传媒上市公司是由事业单位转制而来,原来他们是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而股份制单位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这两种会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传媒上市公司应注重对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主要是金融关系能力的培育和财务预警能力的培养);为保证传媒上市公司的持续稳健的成长,应加强营业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

李素丹[6](2009)在《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再融资行为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再融资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功能,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适度的再融资是证券市场融资功能长期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许多上市公司实施或提出了再融资方案,其融资数量之大,频率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已经呈现出泛滥的态势。过度的再融资降低了上市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阻碍了再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不规范的主要原因是监管制度的缺失,因此,以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我国证券市场再融资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1993~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类和整理,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监管制度、上市公司、投资者三个层面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按照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设计了一套能综合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和社会效应指标。财务指标评价为主,后两项为其有益补充,建立了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评价模型。然后以财务业绩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借鉴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的监管经验,建立一套构思新颖、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再融资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最后,在构建再融资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再融资制度创新的配套政策与措施。

李森[7](2008)在《大股东“隧道挖掘”及其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代理理论主要是基于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关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分离的观点,研究的是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但是,近年来各国学者研究发现(La Porta et al,1999;Becht and Mayer,2001),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冲突已不是现代公司的主要冲突,而另外一种因股权结构差异而导致的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凸显。在这种利益冲突下,理性的大股东选择“隧道挖掘”行为,利用投票权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掠夺上市公司资源,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已成为现代公司的普遍现象。中国上市公司也存在许多大股东大量进行“隧道挖掘”、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的案例。从ST猴王,到顾雏军的科龙,许多曾经辉煌却最终破灭的股市“神话”背后,都有着上市公司被控股大股东“隧道挖掘”、掏空资源的悲剧。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初步完成和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控股股东“隧道挖掘”的侵占行为模式和手段等将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直接占用上市公司、虚构上市公司利润等形式,逐渐变为以散布信息配合二级市场股价操纵、内幕交易等为主,其违法获利更为快速、手段更具隐蔽性。控股大股东的“隧道挖掘”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危害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正是基于大股东——中小股东代理理论,对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的特点、方式、动机以及收益风险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中国上市公司的典型案例如ST猴王崩溃的过程,说明上市公司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制度根源、侵占手段以及严重危害,最后提出上市公司应构建制衡型内部监管机制,并从大股东监管、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以及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等四方面提出外部监管的具体措施。论文首先从代理理论出发,梳理了代理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和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在大股东“隧道挖掘”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评价。同时,针对国内大股东“隧道挖掘”现象日益严重的现象,进行了制度层面的剖析,指出:国有股“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股票市场上“股权分置”的“二元”股权结构、缺乏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措施以及资本市场监督力量薄弱等缺陷是导致大股东“隧道挖掘”在我国这一新兴资本市场更加严重的原因。接着对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大股东之所以进行“隧道挖掘”行为,是因为大股东能够获得超过其股权比例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这部分收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占用或转移上市公司资源,包括非公平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利润操纵、现金股利。二是利用二级市场股价波动和股票份额变动来获取资本利得,如通过股价操纵实现高抛低收,侵占小股东利益;再如通过股票发行稀释其他股东权益、冻结少数股权、内部交易,渐进的收购行为,以及其他不利于中小股东的各种财务交易行为。大股东具有的资金、信息和控制权等天然优势,使得“隧道挖掘者天然是大股东”的命题成立。通过构建大股东“隧道挖掘”的风险收益函数,得出了减少大股东侵害的对策:减持国有股,加快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从而降低其国有资本的锁定风险,增大侵害的机会成本;加强对大股东的监督,加大对大股东侵害的惩罚程度;降低大股东“隧道挖掘”侵害行为的额外收益;稳定经营公司,降低未来的不确定性,提高未来收益的贴现率,可以有效的减少大股东“隧道挖掘”侵害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注意到大股东从上市公司直接获得的收益与二级市场上获得的收益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大股东一般不会单纯利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来获取收益,也不会单纯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一直转移殆尽以“杀鸡取卵”,而是在不同的“隧道挖掘”方式之间进行权衡和配合,以求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ST猴王的案例显示了上市公司大量优质资源被控股大股东“隧道挖掘”收入囊中,最后导致上市公司资源枯竭,原本绩优的上市公司陷入退市的深渊。ST猴王之所以落到如此下场,从根本上来讲,源于其控股股东猴王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超额控制(这种超额控制是由政府的决策和畸形的股权结构导致的),上市公司与集团公司不独立,集团公司将上市公司作为自己的银行或提款机,上市公司没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外部没有高效的监管措施,这些都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不公平关联交易、操纵虚假的利润信息等“隧道挖掘”行为提供了便利。ST猴王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加强上市公司治理,有效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不仅需要完善股权结构和内部治理机制,还要构建有效的外部监管制度。论文借鉴多个大股东股权制衡的理论模型,构建出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最优股权结构模型。并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整目前国有股高度集中型的股权结构为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股权结构,构建制衡型公司治理内部机制。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我国畸形的股权结构将会得到改善,逐步建立起全流通条件下的股票市场,股票的全流通和多样化的持股主体将有利于制衡型的内部治理机制的形成,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内部治理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但是,只有制衡型内部治理机制并不能够完全制止大股东侵占行为,同时,还需要设计相关的外部监管机制。在“后股权分置”时期,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信息披露制度所出现的新问题和上市公司监管面临的新挑战,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总之,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大股东基于自身的利益函数常常利用手中的控制权进行“隧道挖掘”行为,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影响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和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大股东“隧道挖掘”将变得更加隐蔽、更加快捷。针对股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监管措施的设计,以及在股票全流通条件下如何设计有效的控制权市场机制来抑制大股东“隧道挖掘”行为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焦点。

殷启康[8](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非理性行为研究》文中指出上市公司通过各种融资方式募集资金,投入到高收益项目,不仅在微观上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为融、投资各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宏观上也能加速资金向高效益部门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个经济社会的效率。也正因此,对上市公司融资问题的研究是“公司金融”研究的热门领域。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所依存的新型加转轨的资本市场,存在诸多有别于传统的成熟资本市场的中国特色。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在融资方式的选择方面,我国上市公司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拟上市公司上市之前,有着极强烈的冲动去谋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成功上市,上市后,又往往不顾一切地选择配股或增发等进行股权再融资,而上市公司对债务融资并不十分热衷,即使进行债务融资,也是出于政策上提高了股权融资的门槛或暂停发行股票等原因;在融资时机选择方面,由于政策的变化,一度形成所谓的上市公司集中性的“配股热”、“增发热”;在融资额的确定方面,出现了上市公司不是根据事实准备投资的项目来确定融资量,而是先根据政策规定的融资额的上限确定融资量,再回头去找相应的项目;在融资过程中,更是存在诸多如虚假包装上市、频繁进行融资变更、倾向于过度融资和大肆进行盈余管理等行为偏差,表现出一种永不满足的“融资饥渴症”。这些特征都与传统公司融资理论不符,甚至截然相反。而行为金融理论为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行为金融学基于“非理性人”和“非有效市场”两个前提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和判断时会出现诸多行为偏差。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政府、自律组织、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各类投资者多方参与的博弈竞技场,其中的各主体为了获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必然要观察其余各方的行为策略,据此制定自身的行动战略,各主体的行为无不带有浓厚的博弈色彩,而强制性政策监管下的市场机制失效,加剧了市场主体——投资者各方、中介机构以及监管者的非理性行为,进而加大本身就可能存在诸多非理性行为的上市公司决策管理层的认知偏差,并加大了上市公司决策管理层的非理性行为,上市公司决策管理层的非理性行为又会再反馈回来,进一步加大市场其他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就这样互相反馈,直至对上市公司融资产生最终影响。当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过程中参与各方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无效的面纱后,我们看到的是存在其背后的体制、机制的缺陷。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安排方面的缺陷,如控股股东股权高度集中、股权分置、股权低流通性等;有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方面的缺陷,包括了董事会、监事会的治理状况和经理人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缺陷;有资本市场制度和机制的缺陷,具体内容有我国证券市场的行政干预体系、上市公司融资政策变迁及证券市场法制建设落后等;有资本市场政策监督的缺陷,包含了市场准入机制失效、市场运行机制失效、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市场结构性失衡等。通过对这些背后的体制、机制缺陷的分析,也使我们看清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各主体非理性行为问题的实质,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提出治理这些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和意见。

黄静[9](2008)在《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注入,资本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推动力。上市公司利用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是其能够快速扩张、持续发展的源泉之一。再融资所筹集的资金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共筹集资金8243.07亿元。为我国上市公司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但上市公司在再融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再融资市场存在的股权融资偏好使上市公司普遍有圈钱的冲动。任意改变资金投向,用融资来的资金理财等现象既对投资者造成了损害,又干扰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影响了市场的资源配置和竞争的公平。激起广大投资者的反感。以至于伴随着每一次再融资行为的推出,股价都应声而落。08年截止2月20日,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规模达2600亿元。中国平安等公司推出的巨额再融资方式,成为引发股市剧烈震荡的因素之一。企业进行再融资决策的关键是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在控制融资风险,成本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上市公司再融资应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再融资方式,以实现公司股东利益最大化和长远的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于股权融资,或者是哪种方式门槛低就采用哪种。甚至使再融资成为圈钱的工具。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我国再融资的发展历程,比较了配股、增发、可转债三种形式的不同,采用大量数据,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对再融资规模、存在的问题作了全面统计分析。以2002-2004年股市进行配股、增发新股以及发行可转换债券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再融资前二年至再融资后二年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股权再融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得出了再融资后企业绩效下滑的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设置多参数体系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申请进行严格审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等解决的办法。

尹筑嘉[10](2007)在《股价操纵与大股东“隧道挖掘”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股价操纵等证券违规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随着投资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兴起和升温,股价操纵及其治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从实践来看,公司治理与股价操纵之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由公司治理出发来治理股价操纵会有积极作用,但现有文献对这方面关注甚少,本文旨在弥补此方面研究的不足。在对比分析“隧道挖掘”和股价操纵的内涵与核心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第三章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新的观点:股价操纵在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大股东“隧道挖掘”方式,股价操纵收益是大股东利用其对股价的控制权而获取的控制权收益。基于大股东——小股东利益冲突的现代公司治理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大股东利用股价操纵进行“隧道挖掘”的理论框架,运用行为金融学的有关理论,分析探讨了大股东操纵股价的动机、过程、方式和优势以及可能性等问题,比较了股价操纵与资金占用等从上市公司直接转移资源的“隧道挖掘”行为的主要区别。研究表明:操纵者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普通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获利;大股东具有持股、信息等优势以及对上市公司的高度影响力,天然且有股价操纵能力;通过股价操纵进行“隧道挖掘”具有高隐蔽性等多种便利性,还将为大股东实施其它的“隧道挖掘”行为提供方便。进一步分析则显示,公司治理机制是影响大股东股价操纵行为的重要因素。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以中国股市已有的被处罚操纵案例为样本,观察了参与股价操纵的大股东的身份特征和行为特征,并根据被操纵样本公司特征,选取了对照样本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激励机制以及信息披露特征等公司内部治理特征与股价操纵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控制其它因素的情况下,发生股价操纵的公司与对照样本公司在内部治理特征方面确实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某些内部治理特征对股价操纵行为具有较为的显着影响。论文第六章还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股价操纵的外部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提出了遏制股价操纵的若干对策建议。

二、有上市公司用配股资金来炒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上市公司用配股资金来炒股(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次
图目次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兼并、收购与公司重组
        1.1.2 全球并购市场现状
        1.1.3 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发展与未来趋势预测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结构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
        2.1.1 基于协同效应的并购动因假说
        2.1.2 基于代理理论的并购动因假说
        2.1.3 基于管理层“自大”与过度自信的并购动因假说
        2.1.4 基于股票市场驱动的并购动因假说
        2.1.5 基于大股东“掏空”的并购动因假说
    2.2 公司并购融资研究的理论综述
        2.2.1 公司融资结构理论
        2.2.2 关于并购融资的研究
    2.3 公司并购绩效研究的文献综述
        2.3.1 利用短期事件研究法研究并购绩效的进展
        2.3.2 利用长期事件研究法研究并购绩效的进展
        2.3.3 利用经营业绩对比法研究并购绩效的进展
3 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一般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经营性融资与并购融资
        3.1.1 并购融资的内涵
        3.1.2 并购融资与经营性融资的差异
        3.1.3 企业并购常用的融资方式
    3.2 理论基础:企业融资结构的形成
        3.2.1 企业的实质:基于现代企业理论的视角
        3.2.2 企业融资结构内涵与融资行为的实质
        3.2.3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外部因素
        3.2.4 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内部因素
    3.3 企业融资方式比较:基于契约理论的观点
        3.3.1 融资契约性质比较
        3.3.2 融资成本比较
        3.3.3 融资效率比较
    3.4 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
4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的实证分析
    4.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现状及问题
        4.1.1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性并购融资
        4.1.2 我国上市公司权益性并购融资
        4.1.3 我国上市公司混合型并购融资
        4.1.4 并购融资方式的国际比较
    4.2 “内部人控制”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4.2.1 “内部人控制”的含义
        4.2.2 “内部人控制”对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4.2.3 案例分析:清华同方并购鲁颖电子
    4.3 “政府干预”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4.3.1 “政府干预”的含义
        4.3.2 我国政府干预国有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4.3.3 我国政府干预国有企业并购的特点
        4.3.4 “政府干预”对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4.3.5 案例分析:三木集团并购轻工公司和福建海嵘食品
    4.4 “大股东控制”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
        4.4.1 “大股东控制”的含义
        4.4.2 “掏空”动机下的并购融资方式选择
        4.4.3 “支持”动机下的并购融资方式选择
5 并购融资契约优化:基于我国实际的研究
    5.1 基于特殊动因的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效率疑问
    5.2 并购融资的治理缺失:基于我国实际的分析
        5.2.1 债权人治理缺失
        5.2.2 中小股东治理缺失
    5.3 我国并购外部融资契约的优化
        5.3.1 推进可转债融资契约
        5.3.2 利用政策性融资支持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并购
6 融资方式对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6.1 事件研究法
        6.1.1 定义与理论基础
        6.1.2 研究步骤
        6.1.3 异常收益计算与检验
    6.2 样本选择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结果及分析
7 改进我国并购融资的政策建议
    7.1 优化政策制度环境
        7.1.1 健全并购重组市场运行机制
        7.1.2 完善企业并购融资政策法规
        7.1.3 出台并购贷款实施细则
        7.1.4 加强政府对并购融资协调与引导
    7.2 推进并购融资金融创新
        7.2.1 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的杠杆融资方式
        7.2.2 优化信托融资方式
        7.2.3 推进设立并购基金
        7.2.4 完善夹层融资方式
    7.3 发挥银行并购融资的公司治理效应
        7.3.1 完善优化银行并购融资契约
        7.3.2 加强并购融资贷后管控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2)股市收益波动与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制度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 结构安排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溯源
    2.2 现金持有的文献综述
    2.3 资本结构的文献综述
    2.4 投资与现金流敏感性的文献综述
    2.5 小结
3 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关于上市公司基于短期投资目的交叉持股行为的制度变迁
    3.2 上市公司基于短期投资目的交叉持股行为的现状
    3.3 上市公司基于短期投资目的交叉持股行为案例分析
    3.4 小结
4 股市收益波动与上市公司财务行为相关性的理论分析
    4.1 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现金持有变动
    4.2 股市收益波动与资本结构决策
    4.3 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投资行为决策
    4.4 小结
5 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变化
    5.1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5.2 实证研究结果
    5.3 小结
6 股市收益波动、所有权类型与资本结构决策
    6.1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6.2 实证研究结果
    6.3 公司是否会利用其他融资渠道炒股的再检验
    6.4 小结
7 股市收益波动与公司投资行为决策研究
    7.1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7.2 实证研究结果
    7.3 小结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分析
        1.1.3 研究意义
    1.2 主要内容与学术创新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主要的学术创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文献综述
        1.4.1 经济学家关于资本流量运动问题的相关论述
        1.4.2 西方学者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1.4.3 国内学者对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1.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基本分析
    2.1 资本流量与资本流量运动的界定
    2.2 证券市场的运行流程与资本流量运动
    2.3 证券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诠释
    2.4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基本特点
    2.5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因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级市场相对开放的资本流量运动
    3.1 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1.1 单次有价证券发行的资本流量运动
        3.1.2 持续有价证券发行的资本流量运动
        3.1.3 一级市场的边界与资本流量运动
    3.2 股票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3.2.1 股票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2.2 申购资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3.2.3 募股资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3.2.4 发行费用与资本流量运动
    3.3 债券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3.3.1 债券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3.2 政府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3.3.3 金融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3.3.4 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发行与资本流量运动
    3.4 基金一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3.4.1 基金一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3.4.2 封闭式基金模式下的资本流量运动
        3.4.3 开放式基金模式下的资本流量运动
        3.4.4 私募基金与资本流量运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二级市场相对封闭的资本流量运动
    4.1 二级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4.2 股票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4.2.1 股票交易价格与资本流量运动
        4.2.2 股票交易成本与资本流量运动
        4.2.3 股票交易对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
    4.3 债券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4.4 基金二级市场的资本流量运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二级市场并存的资本流量运动
    5.1 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5.1.1 增量有价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5.1.2 存量有价证券上市与资本流量运动
        5.1.3 股权分置改革与资本流量运动
    5.2 一级与二级市场之间的资本流量运动
        5.2.1 上市公司募股资金流回证券市场
        5.2.2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与资本流量运动
        5.2.3 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资本流量运动
        5.2.4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与资本流量运动
        5.2.5 股票二级市场货币资本流向一级市场
        5.2.6 基金分红与资本流量运动
    5.3 一级与二级市场之间资本流量运动的平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市公司重组与资本流量运动
    6.1 资产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6.1.1 全面的资产置换
        6.1.2 部分的资产置换
    6.2 股权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6.3 资产——股权置换与资本流量运动
    6.4 以股抵债与资本流量运动
    6.5 重组失败而退市的资本流量运动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1 衍生品交易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7.2 证券型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2.1 证券型衍生品要点
        7.2.2 权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2.3 可转债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3 契约型衍生品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3.1 契约型衍生品交易资本流量运动的一般性
        7.3.2 股指期货交易与资本流量运动
    7.4 衍生品交易对资本流量运动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市场开放与资本流量运动
    8.1 金融危机与国际资本跨境流动
    8.2 B股、H股的探索与经验
    8.3 QFII带来的资本流动与监管问题
    8.4 市场开放条件下的资本流量运动分析
    8.5 理想的过度性选择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的计量
    9.1 现金流量表与资金流量表的启示
    9.2 证券市场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2.1 股票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2.2 债券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2.3 基金券虚拟资本流量的计量
    9.3 证券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9.3.1 股票一级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9.3.2 股票二级市场货币资本流量的计量
    9.4 证券市场现实资本流量的计量
    9.5 总体的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表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1 资本流量运动调节的基本理念
    10.2 虚拟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2.1 应当发行优先股
        10.2.2 大力发行债券
        10.2.3 鼓励发展私募基金
    10.3 货币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4 现实资本流量运动的调节
    10.5 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风险的控制
    10.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4)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产权侵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与不足
    1.3 本文研究重点、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
2 大股东侵占问题的产权理论分析
    2.1 产权与所有权
    2.2 交易、契约与产权
    2.3 产权分割、共有产权与产权侵占
    2.4 大股东侵占本质与小股东产权保护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产权侵占问题制度分析
    3.1 股权再融资概况
    3.2 股权再融资政策演变
    3.3 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产权侵占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产权侵占问题实证检验
    4.1 增发前后会计业绩与盈余管理
    4.2 增发前后股票业绩与盈余管理
    4.3 增发宣告效应与盈余管理
    4.4 结论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产权侵占问题治理分析
    5.1 大股东产权侵占影响因素
    5.2 大股东产权侵占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及参研课题

(5)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视点及相关理论资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传媒产业
        二、传媒上市公司
        三、融资、再融资、连续融资
        四、投资
        五、投融资
    第二节 投融资理论
        一、投资理论
        二、融资理论
第二章 传媒上市公司融资与再融资现状
    第一节 中国传媒企业与中国证券市场
        一、传媒的企业化运作与上市之举
        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成长与传媒概念股的形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首发融资
        一、IPO的募集资金额度和募集资金投向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IPO高抑价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再融资途径选择
        一、传媒上市公司的权益融资:配股、增发
        二、债务融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债券
        三、混合融资:可转债
    第四节 对传媒上市公司融资的现实评价
        一、IPO的首日涨幅偏高
        二、股权再融资是传媒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途径
        三、借贷融资少,短期借贷与长期借贷倒挂
        四、传媒上市公司内源融资能力有限
        五、不同融资结构存在的理由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结构分析
    第一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能力分析——以电广传媒为例
        一、电广传媒的收入水平分析
        二、电广传媒的融资能力分析
        三、电广传媒的投资效率分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结构分析
        一、重渠道投资轻内容投资
        二、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空间结构变化
        一、投资空间结构的概念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投资空间结构变化特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效益考量
    第一节 资本结构与资本成本
        一、资本结构分析
        二、资本成本分析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投资效益分析
        一、经营效率分析
        二、盈利能力分析
        三、偿债能力分析
        四、投资收益分析
        五、增长分析
    第三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对公司投资效率的真实性的影响
        一、关联交易的概念及有关法规规定
        二、传媒上市公司发生关联交易的必然性和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三、传媒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传媒投融资的经验借鉴和多元化投资问题
    第一节 多元化投资问题
        一、新闻集团的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启示
        二、多元化投资是对分散投资理论的践行:离散投资与相关投资
        三、相关多元化投资战略
    第二节 传媒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与金融投资的问题
        一、传媒上市公司的实业投资与实业投资风险
        二、传媒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与金融投资风险
        三、传媒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资:危险的游戏
        四、处理好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的关系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充分利用政府投融资的引导和助推作用
        一、传媒产业还只是个幼稚产业
        二、争取国家投融资对传媒上市公司的扶持
    第二节 建立传媒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沟通与合作
        一、认识投资银行的角色:提供专业咨询和服务
        二、传媒公司应选择对口投资银行以保证有效沟通和高效服务
    第三节 加强传媒上市公司与企业的联合:合作投融资
        一、股份合作成立新公司
        二、项目合作的投融资形式
        三、战略合作框架内的合作
    第四节 强化传媒上市公司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育
        一、金融关系能力的培育
        二、财务预警能力的培养
    第五节 传媒上市公司应注重风险的分散与控制
        一、营业风险的分散和控制
        二、财务风险的分散和控制
    第六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6)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再融资行为的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创新点与拟突破的难点
2 融资、再融资的基本理论及相关文献回顾
    2.1 融资和再融资概述
        2.1.1 融资概念简介
        2.1.2 再融资概念的界定
    2.2 再融资的主要形式及演变
        2.2.1 再融资的主要形式
        2.2.2 再融资方式的演变
    2.3 再融资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状况
3 我国证券市场再融资监管制度的演变及评析
    3.1 证券市场再融资监管制度概述
    3.2 再融资监管制度的演变过程
        3.2.1 配股监管制度的演变
        3.2.2 增发监管制度的演变
        3.2.3 可转换债券监管制度的演变
    3.3 再融资监管制度的评析
4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现状分析
    4.1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总体概况
    4.2 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特征分析
    4.3 造成不合理再融资行为的深层原因
        4.3.1 制度层面的原因
        4.3.2 上市公司层面的原因
        4.3.3 投资者层面的原因
5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5.1 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5.2 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5.2.1 BP算法的介绍与改进
        5.2.2 基于LM-BP神经网络的上市公司财务业绩评价模型的建立
6 我国证券市场再融资制度体系的重建
    6.1 重建再融资制度体系的思路和基本内容
    6.2 再融资制度创新的具体内容
        6.2.1 再融资主体资格的确定
        6.2.2 再融资方式的调整
        6.2.3 再融资规模的限制
        6.2.4 再融资价格的限制
        6.2.5 表决机制的改革
        6.2.6 公司分红政策的规范
        6.2.7 监管部门审核程序的完善
        6.2.8 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审计和信息披露的规范
    6.3 再融资制度体系的配套政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大股东“隧道挖掘”及其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理论分析
    2.1 文献综述
    2.2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制度背景
    2.3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基本特征
    2.4 小结
第3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行为分析
    3.1 "隧道挖掘"者天然是大股东
    3.2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一般方式
    3.3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风险收益分析
    3.4 大股东与经理合谋进行"隧道挖掘"
    3.5 小结
第4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案例分析
    4.1 案例介绍
    4.2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手段
    4.3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经济后果
    4.4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根源
    4.5 小结
第5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内部监管设计——构建制衡型公司治理机制
    5.1 多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的公司治理机制
    5.2 调整股权结构,构建内部制衡机制
    5.3 发挥独立董事监督职能
    5.4 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
    5.5 小结
第6章 大股东"隧道挖掘"的外部监管设计——法律和市场的结合
    6.1 加强对大股东行为的监管
    6.2 加强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
    6.3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6.4 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力量
    6.5 小结
第7章 论文结论及尚待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非理性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传统公司融资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综述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异常特征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异常特征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时机选择的异常特征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确定融资量的异常特征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偏差的特征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各主体非理性行为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控股股东非理性行为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公司管理层非理性行为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市场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分析
    第四节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其他主体非理性行为分析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非理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征分析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分析
    第三节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强制性政策监管制度
    第四节 我国证券市场强制性政策监管下的市场失效
第五章 政策建议
    一、治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各主体非理性行为问题的总体思路
    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各主体非理性行为问题的具体内容
注解
参考文献
后记

(9)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和基本框架
    1.5 主要创新
第2章 上市公司再融资概述
    2.1 上市公司再融资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综述
    2.3 我国再融资的发展历程
    2.4 再融资方式的比较
第3章 上市公司再融资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3.1 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
    3.2 再融资诱导下的利润操纵
    3.3 地方政府的非正当支持
    3.4 “圈钱”冲动下的盲目融资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设计
    4.2 不同再融资方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4.3 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比较分析
第5章 再融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5.1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的原因分析
    5.2 规范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的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股价操纵与大股东“隧道挖掘”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全文结构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
2 文献回顾和评述
    2.1 基于大股东——小股东利益冲突的公司治理理论
    2.2 “隧道挖掘”与公司治理关系的研究
    2.3 股价操纵研究现状
    2.4 文献评述
3 股价操纵与“隧道挖掘”: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3.1 “隧道挖掘”的一般方式及核心特征
    3.2 大股东操纵股价:一种重要而特殊的“隧道挖掘”行为
    3.3 通过股价操纵进行“隧道挖掘”的动机、方式与过程
    3.4 大股东通过操纵股价实现利益侵占的可能性
4 中国上市公司股价操纵行为的主要特征
    4.1 中国证券市场股价操纵:现象观察
    4.2 大股东操纵行为的特征分析
    4.3 股价操纵与大股东行为:案例分析
    4.4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股价操纵
5 内部公司治理与股价操纵关系的实证检验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 股权结构与股价操纵
    5.3 董事会特征与股价操纵
    5.4 激励机制与股价操纵
    5.5 信息披露与股价操纵
6 外部公司治理与股价操纵
    6.1 基于投资者保护的法律制度
    6.2 公司控制权市场
    6.3 中小投资者保护与舆论监督
7 总结、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展望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未来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课题
后记

四、有上市公司用配股资金来炒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选择研究[D]. 王书仁. 武汉大学, 2012(07)
  • [2]股市收益波动与企业财务决策行为相关性研究[D]. 吴文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5)
  • [3]中国证券市场资本流量运动研究[D]. 曹立. 湖南大学, 2010(04)
  • [4]股权再融资中大股东产权侵占问题研究[D]. 邵志高.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5]中国传媒上市公司投融资问题研究[D]. 张燕. 武汉大学, 2009(09)
  • [6]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再融资行为的制度创新研究[D]. 李素丹.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6)
  • [7]大股东“隧道挖掘”及其监管研究[D]. 李森. 山东大学, 2008(05)
  • [8]我国上市公司融资中非理性行为研究[D]. 殷启康. 复旦大学, 2008(04)
  • [9]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及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D]. 黄静. 山东大学, 2008(02)
  • [10]股价操纵与大股东“隧道挖掘” ——基于公司治理角度的研究[D]. 尹筑嘉. 暨南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部分上市公司利用配售资金炒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