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展示与服装对话——“在东方”张肇达东方系列作品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冰伊[1](2019)在《福建漆画作品中蕴含的东方意蕴》文中认为笔者从自己的角度与立场出发,力图梳理福建漆画作品中所蕴含的东方意蕴,追本溯源,使东方漆文化品性得以彰显,或强调视觉符号、或诉求材料特性、或凸显文化象征、或追寻历史印迹、或抓住时代背景。传统漆艺会因时间、地点、人才、创作不同,要领会它的具体内在,就必须仔细研究乃至亲身体验相关内容的文化语境。[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使用漆的国家,自河姆渡文化的朱漆木碗发展到现在,它承载着我们东方民族太多的衍生、发展和寄托,记载了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理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2]漆画作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其蕴含的东方意蕴显得更加饱满和独特,并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现代漆画原作是福建诏安籍吴埜山先生的漆画《象耕图》,创作于1929年,吴埜山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认定为中国现代漆画的第一开创者,美术界权威专家对此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因为吴埜山的漆画《象耕图》的出现给现代漆画艺术历史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现代漆画有了更早的源头。漆画纹饰伴随着漆器已经存在了七千多年,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来说,却仅仅经历了几十年,可以说,漆画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3]正是因为当代漆画作为独立画种发展的时间尚短,理论研究相对于其他成熟画种来说,还有归纳完善的空间。现阶段漆画用更明确的艺术语言表现这个时代的新面貌、新风向,这意味着关于漆画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方法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笔者主要针对福建漆画艺术家的漆画作品,分析关于传统技艺保留、观念转变、材料创新等方面为例,探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东方意蕴。本文从中国当代漆画的发展与中国当代漆画地域表现性特征着手,对中国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的漆画为例,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切入口,分析漆画地域风格形成的成因,进而进入论文主体部分,对福建当代漆画的艺术表现力、语言魅力以及福建当代漆画作品中关于东方意蕴题材的选择进行研究,发掘整理出了大量的福建当代漆画艺术家创作的蕴含东方意蕴的漆画作品。漆的东方美学特征和彰显的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脉的延续,具有广阔的艺术发展前景,并显现出强劲的发展状态,是十分值得研究的一个选题。
陈霞[2](2015)在《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时尚舞台的开放,全球文明被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重新评估。西方学者继全球一体化设计理念后,又提出民族设计全球化的观念。中国风格服饰文化与世界各国服饰文化互文,在后现代状态下,中西方服装设计师们根据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诠释,首肯了中国风格服饰扮演民族设计全球化的重要角色,本文基于这样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展开。中国风格创造的本初是西方的欲望和幻想的“中国风”,西方幻想下的意象“中国风”事物和艺术,在狭隘的想象中必定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和真实的缺失。“中国风”存在本体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搬挪与演绎,这与当代后现代主义设计要旨不谋而合,当代的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是对历史上“中国风”的超越。本文基于社会学、时尚学、符号学、数学、艺术生态学、艺术类型学和后现代学说,采用文献研究、定性与定量数理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剖析的方式,试图廓清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进而对中国风格服饰的未来延展方向和对中国意象的重构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研习主要集中于视觉与感性的表象中,未对设计应用的量化方法做针对性研究,不能挣脱依靠经验和感知范畴判断的局限,实证层面的研究也表现出全方位剖析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传统文脉的尊重和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谋求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旨在保持传统文化在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意象的连续性。全文的论述由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切入,对不同时空中风格迥异的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深入进行剖析,尤其是对个案分析阐释,指出其中的优势及不足,并通过对百例样本进行数理分析,将不同质的文化因子加以综合,获得整合的多元化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本文认为,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应该基于中国文化内蕴含的“中国意象”重构。在后现代消费社会时尚观念中,以建设性的乐观视角剔除“中国风”生成和发展中存在的流弊,用生态设计的启示和对自然和他者的观照,以及对传统文化复归的守望,善用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服饰的深层审美构成建构中国风格服饰全新的文化范式和设计模式。
文雅丹[3](2014)在《吴尚君本土化设计作品与设计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尚君,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现代形象研究所所长,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国设计师协会(CDA)会员,先生钟情于“本土化”创新设计,遵循“继承与发展”、“兼容并蓄”两大原则,重视人才教育培养,在全球化趋势中探寻本土化的立场,专注思考传统艺术教育,为避免传统失传呐喊,为宣扬传统文化实践力行,不论其设计作品亦或其几十载的教育工作乃至其设计理念中都可窥见吴尚君先生对于本土化的执着。本文在阅览前人所研写的为本土化做出努力的艺术家、教育家等文献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研究者的各种观点意见,对吴尚君先生本土化设计观念、设计作品以及设计教育各方面分析概括,系统地探究吴尚君先生的艺术成就——本土化创新设计。文章开篇为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的叙述,第二部分探究吴尚君先生本土化设计理念的形成阶段,分别论述其时代地域背景、成长经历、性格以及精神追求等。第三部分以服装设计为重点,通过吴尚君先生个人服装发布会作品以及中央电视台“东南西北中”早期栏目专题介绍的服装作品分析展现吴尚君先生“本土设计家”的风范。第四部分主要探析其本土设计理念的升华,以文化招贴作品为主分析其中所传达的民族文化精髓思想,通过对其设计理念的解析充分展现先生弥漫着哲理体验的艺术之途,并结合吴尚君先生企业文化及品牌形象实践,论述设计理念与市场接轨的实践力行。最后通过阐述中国成语主题招贴教学实践以及吴尚君先生对平面本土化的探索与设计课程反映先生坚守民族文化的赤诚之心。对吴尚君先生设计作品、设计教学中的本土化设计观念深入研究是视觉语言与逻辑语言两大系统的综合探析,以其传统精神为中心贯穿分析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借鉴的同时又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研究添上新的一笔。
毕亦痴[4](2013)在《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文中提出为解开两国时装设计差异的原因,本文从造型要素、装饰要素与服装设计方式三视角分层级分别解析了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经过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总结出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的差异,并通过这三方面所反映出的设计思维,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概括出两者的思维差异。第一章简要概说中英现当代时装历史后得知两国时装设计经过萌兴与停滞先后步入蓬勃发展期,两国时装外观与设计方式明显不同。第二章从造型要素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并从中观察设计思维差异。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经典与创意时装的造型实例,回溯传统服装造型、传统绘画外观,得出中英两国时装造型受显性与隐性原因的双重影响,有各自的造型习惯。中英两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差异是“关注轮廓”与“关注结构”,中英传统服装所反映出来的思维差异是“隐形障闭”与“彰显身型”,两国传统绘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艺术思维差异是“平面、线条”与“立体、块面”。这三个差异共同反映出两国现当代时装在造型时“形”与“型”的思维差异,中国重视线条,英国重视结构。第三章从装饰要素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并从中观察设计思维差异。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经典与创意时装案例得出两国现当代时装装饰的特点:中国时装多采用图形类装饰,较重视图意,英国时装喜好实物类装饰,较重视物体。通过回溯两国传统服装的装饰手段、方式与动机,得知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刺绣图形的“图饰”,以意象暗喻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内心,英国传统服装以连缀各式有形物件的“物饰”形式吸引视线与炫耀实力。又通过分析两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形象形态,得出以下观点: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内心感觉,追求意境与气韵,英国传统绘画依赖视知觉,追求真实与细节,反映出两者“意象思维”与“具象思维”的差异。通过对两国时装装饰显性原因与隐性原因的探讨,总结出两国的装饰喜好,同时也反映出两国设计思维的差异:中国设计重“意”,抒发内在情感,英国设计重“物”,强调视觉观感。第四章从服装设计方式角度解析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通过分析两国的设计过程与表达方式,得出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的特点,中国设计师普遍采用“想设计”“画设计”方式,英国设计师普遍采用“实验设计”“做设计”方式。又分析了两国设计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得知设计教学对两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产生直接导引作用,中国设计教学旨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强调“联想”与“绘图”,英国设计教学重在培养研究能力与设计方法,强调“过程”与“逻辑”。通过简要阐述两国传统思想及思维形式,得知中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思维“合”、“悟”、“象”的特点,英国现当代时装设计方式充分体现了英国思维“分”、“究”、“物”的特点。经过对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表因与内因的探讨,归纳出两国的设计思维:中国设计是“合象顿悟”的,将大量有动态联系的可观之现象整合、联系在一起思悟;英国设计是“分物深究”的,按逻辑依据一批可触之实物分段、分类地分开来渐进研究。结论中将两国造型、装饰与设计方式贯通起来推论与比较,本文认为中英传统文化差异造就了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精神”与“视觉”之差异,反映出两国设计思维为“意动”与“物进”之差异。
赖松,索菁,吕杨,李涛,张彦山[5](2012)在《15年,开启新征程 中国时尚力量彰显》文中研究表明今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一个不短的时间,它也许就是人生命的几分之一;15年,一个不长的时间,它也许只是人们记忆中转瞬即逝的时光。走过15年,我们有艰辛的付出,也有喜悦的丰收。回头望去,一个个印记却赫然在目。今天,秀场内外,万般风情,绚丽多姿的中国国际时装周2013春夏系列发布,看上去更像是时尚界的一个大Party。即便未能亲临现场,也不必遗憾。在上一期同《纺织服装周刊》看过了前面4天的点评后,本期将带读者进入后4天的发布现场。
张艺[6](2012)在《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服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积淀,彰显着时代的特征。当代概念服装设计是设计师以新颖、独特、超前的创新视角,辅以时代前沿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诸多元素,设计、制作完成服装作品,并籍此作品诠释设计师的艺术创造力及对服装设计艺术的理解。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概念服装设计所具有的创意理念表达的本质,给服装设计这一艺术形式,增加了一份儿文化的底蕴与创新的筹码。本文以大量国内外概念服装设计作品为实例,主要从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概念、特征及表现手法)、当代国内外概念服装设计的起源及发展现状,以及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的发展趋势这几个方面着手,论述了概念服装设计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及在社会文化领域和时尚创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王琳[7](2004)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传达研究》文中指出博物馆是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精神的重要媒介。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的博物馆形式仍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站在展示设计师的角度客观的思考和深入分析了目前国内博物馆展示设计存在的根本问题,积极探寻改变展示设计现状,保持博物馆生命力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在博物馆展示内容逐渐从“实物导向”朝“全方位信息导向”发展的信息时代,国内很多博物馆仍不受大众欢迎,信息传达过程中存在着目的与结果严重脱节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设计师忽视博物馆信息传达系统中“情感对观众认知深度与信息交流质量的重要影响”。从而提出促进博物馆的“情感传达”是促进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高质量信息传达非常实际有效的途径。文章引用古今中外学者对情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大量成功的设计实例,指出设计“以情感人”在信息传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对情感以及情感传达系统三要素:信息、媒介、受传者的特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寻求一种建立在对“人”对“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具有艺术审美特征的,能高效促进情感传达的媒介组合方式。文章通过多角度分析,提出“情境”设计的理念,通过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角度,深刻阐述“情境设计”的实质与内涵,指出:“情境”是以“情以景生,景以情合”的“情景”为基础媒介,是情景本质精神的提炼与升华,是博物馆的情感传达之艺术境界的根本体现。 文章始终坚持以一种朴素的设计观深入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超以象外、得其寰内,将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方法紧密结合,从传播学、心理学、、生理学、环境心理学、符号学等角度,汲取戏剧舞台艺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等多领域经验成果,来解决博物馆信息传达中情感传达存在的实际问题。文章力求突破展示设计 “形式主义的围墙”,积极思考“博物馆的情感本质”,强调“情感传达”在设计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抛砖引玉,引发设计师们对展示设计本质精神的重新思考。这对当前逐步陷入形式主义误区,盲目追随西方设计潮流而逐渐丧失自我意识的中国展示设计师具有很大的启示。
巫蒙,王琳,董宇[8](2004)在《展示与服装对话——“在东方”张肇达东方系列作品展》文中认为
沈立[9](2000)在《高级时装经营管理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篇关于高级时装和中国服装比较研究的论文,主要由选择论题的原因,高级时装的介绍和分析,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分析,杉杉和国际时装公司的比较,中国风格的研究五个部分组成。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高级时装和中国服装的比较研究,就如何创建中国的国际服装品牌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中国作为世界服装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却面临没有一个国际品牌的尴尬局面。同时中国出口服装按照平均价格,还不能进入美国的“十美金商店”,只能沦落为地摊服装,处于世界服装市场的最低层。如何造就中国的国际服装品牌就成为中国服装界最重要最紧急的课题;另一方面由于高级时装就是一套最有效的树立国际品牌的机制,所以作者把高级时装作为论题,从高级时装的角度来探索中国服装创造品牌的道路。通过研究高级时装的历史和主要职能,本文明确了高级时装作为一种特殊的时装,其职能已远远超越了时装的范畴,具有创造品牌等多项职能,是实现服装产品差异性战略的最佳途径。无论法国、美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是依靠高级时装来树立自己的品牌,提高整个服装业的品位和档次,从而获得了世界服装市场的竞争优势。接着,本文对中国纺织服装竞争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找出了中国服装行业的竞争优势,以及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在宏观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杉杉集团和高级时装公<WP=3>司所进行的全面比较,明确了国际最先进的跨国时装公司的经营之道,找出了我国时装企业和他们的差距。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情况下,国际时装公司的品牌经营战略、独特的多元化策略、国际化运作模式以及完善的现代时装企业制度,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变革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很多最优秀的服装企业还在采用生产导向型运行模式、以国内市场为主的营销策略以及只重技术不重文化艺术的经营方式,走规模扩张的路线,在新世纪的服装竞争中,肯定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中国服装企业应该走意大利的发展道路,在对外服装加工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融合中国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不断进行技术和设计的创新,走高级成衣的道路。中国的服装设计师要向日本设计师学习,走出国门,到巴黎纽约去学习和发展,不断积累经验,树立自己的设计风格,创建中国的服装品牌。中国服装发展无论走那一条道路,都必须结合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中国思维方式,才能造就中国的时装风格。本文尽可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研究中去。运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来分析中国服装和世界服装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又运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法国高级时装成功的原因,为中国走高级时装的道路,提供理论根据。作者在对杉杉集团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本文的研究成果更具实践指导意义。
二、展示与服装对话——“在东方”张肇达东方系列作品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示与服装对话——“在东方”张肇达东方系列作品展(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漆画作品中蕴含的东方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的状况 |
1.国内研究的现状 |
2.国外研究的现状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案例分析法 |
3.比较论证法 |
4.田野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国当代漆画的发展与地域表现性特征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漆画艺术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当代漆画地域表现特征 |
一、中国当代漆画的地域特征 |
二、漆画地域风格的成因 |
第二章 福建当代漆画的艺术表现力 |
第一节 东方意蕴与大漆材料的结合 |
一、东方意蕴的哲学含义 |
二、大漆材质所具有的东方属性 |
第二节 福建当代漆画的语言魅力 |
一、福建当代漆画独特的肌理美感 |
二、福建当代漆画的色彩美感与图式美感 |
第三章 福建漆画与东方意蕴的结合 |
第一节 福建漆画的三大艺术表现方式 |
一、福建漆画作品中的具象表现 |
二、福建漆画作品中的意象表现 |
三、福建漆画作品中的抽象表现 |
第二节 福建漆画作品关于东方意蕴的题材选择 |
一、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
二、水的东方意象 |
第三节 福建当代漆画作品与东方意蕴的结合 |
一、在解构与重构中升华 |
二、东方独特的水墨效果的漆材料转换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文研究的目的或意义 |
二 本文内容的学术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
五 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成果 |
第一章 后现代理论视阈下的当代中国风格服饰 |
第一节 国内 1976—1989 年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文革”中国风格时尚沿袭期(1976—1979 年) |
二 西风东渐的时装化进程(1979—1989 年) |
第二节 国内 1989 年后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1989—1992 年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
二 1992 年以后的中国风格服饰的设计 |
第三节 西方服饰设计中国风格元素的广泛应用 |
一 西方服饰设计的中国风格文化观照 |
二 对中国风格服饰的钟爱 |
三 多元化要素的汲取 |
四 密集化形制的采用 |
第四节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时间的纵深维度 |
二 西方中国风格服饰空间的广博维度 |
第二章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案例探析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中西方典型案例探究 |
一 当代中国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典型案例探析 |
二 当代西方语境中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典型案例探析 |
三 交互或事件设计高峰 |
第二节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案例误区辨析 |
一 “拿来主义”的返魅 |
二 “中国风”本体历史局限的思考 |
三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市场实践案例辨析 |
第三章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方法研究 |
第一节 从样本观看当代中国风格服饰设计 |
一 当代中西方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样本 |
二 要素归纳 |
第二节 基于定量分析的中国风格服饰判定 |
一 中国风格服饰特征因素分析 |
二 研究中的定量方法 |
第三节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样本论证与应用 |
一 艺术类型学的理论基础 |
二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类型归纳 |
第四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延展方向探讨 |
第一节 后现代状态下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否定性和建设性 |
一 后现代主义的否定性向度 |
二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 |
第二节 源于生态学的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艺术设计 |
一 当代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 |
二 中国风格服饰生态设计文化整合的未来建设 |
第五章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中国意象”重构 |
第一节 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之“中国意象” |
一 “中国风”溯源 |
二 后殖民主义中国风格服饰设计的发展 |
第二节 中国风格服饰设计想象性建构 |
一 中国文化内涵的植入 |
二 民族化与全球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习期间成果概况 |
附录 |
(3)吴尚君本土化设计作品与设计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价值与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价值、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资料综述 |
1.2.2 方法与目标 |
第二章 夯实基础:本土化设计观念的形成 |
2.1 设计基础—艺术绘画阶段 |
2.1.1 社会、地域背景分析 |
2.1.2 家庭、学校教育影响 |
2.1.3 设计根基——绘画作品 |
2.2 本土化观念体系及理论构建的形成 |
2.2.1 书中悟道 |
2.2.2 独特品格 |
第三章 本土设计家:民族魂,民族风—服装艺术成果呈现 |
3.1 中国服装设计本土化 |
3.1.1 本上化服装设计内涵与现状 |
3.1.2 传统元素在服装中的运用 |
3.2 吴尚君服装作品解析 |
3.2.1 服装作品的精神——民族魂·民族风 |
3.2.2 个人服装成果呈现 |
第四章 本土化创作的升华:文化招贴与CI、品牌实践阶段 |
4.1 湖湘文化的探索与招贴设计 |
4.2 文化招贴的深邃内涵 |
4.3 CI企业文化设计实践 |
4.3.1 CI企业文化概述 |
4.3.2 CI企业文化实践之行 |
4.4 品牌战略实践 |
4.4.1 品牌战略概述 |
4.4.2 品牌战略实践之行 |
第五章 民族文化设计传承:本土化创新 |
5.1 设计教学理念 |
5.2 中国成语主题招贴教学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论文 |
致谢 |
(4)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中英现当代时装概说 |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历史 |
一、 中国现当代时装历史 |
(一) 中国现当代时装的萌兴期 |
(二) 中国现当代时装的停滞期 |
二、 英国现当代时装历史 |
(一) 英国现当代时装的萌兴期 |
(二) 英国现当代时装的停滞期 |
第二节 中英时装现状及差异 |
一、 中英时装现状简述 |
(一) 中国时装的现状 |
(二) 英国时装的现状 |
二、 中英时装现状差异 |
(一) 时装外观差异 |
(二) 时装设计表达形式差异 |
第二章 形与型:服装造型要素之解析 |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之比较 |
一、 关注轮廓:中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廓形微变:中国经典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廓形多变:中国创意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关注结构:英国现当代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结构精致:英国经典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苛求结构:英国创意时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二节 中英传统服装造型的解析 |
一、 “隐形障闭”:中国传统服装造型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平面、线条:中国传统服装造型特点 |
(二) 唯礼:中国传统服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彰显身型”:英国传统服装造型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立体、块面:英国传统服装造型特点 |
(二) 唯体:英国传统服装造型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三节 来自绘画造型的旁证 |
一、 以线表物、平面感:中国传统绘画造型所反映艺术思维 |
(一) 线条、笔墨: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手段 |
(二) 形状、轮廓: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
二、 以面构物、立体感:英国传统绘画造型所反映的思维 |
(一) 光影、透视:英国传统绘画的造型技术 |
(二) 空间、体积:英国绘画形象的造型特点 |
三、 结语 |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意与物:服装装饰要素之解析 |
第一节 中英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之比较 |
一、 重视图意:中国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多有寓意:中国经典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喜用图形:中国创意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重视物体:英国现当代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多用小物件:英国经典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喜立体物件:英国创意时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二节 中英传统服装装饰的解析 |
一、 委婉:中国传统服装装饰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刺绣: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手段 |
(二) “图饰”: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方式 |
(三) 意象暗喻:中国传统服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二、 直观:英国传统服装装饰及其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一) 连缀: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手段 |
(二) “物饰”: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方式 |
(三) “炫耀实力”:英国传统服装装饰所反映的设计思维 |
三、 结语 |
第三节 来自绘画审美的旁证 |
一、 意象思维:中国画审美反映出的思维惯性 |
(一) 注重内心感觉:中国画艺术形象形态所反映的视觉思维 |
(二) 求意、气:中国画审美追求反映出的艺术思维 |
二、 具象思维:英国传统绘画审美反映出的思维惯性 |
(一) 依赖视知觉:英国绘画艺术形象形态所反映的视觉思维 |
(二) 求实、细:英国绘画审美追求反映出的艺术思维 |
三、 结语 |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合象顿悟”与“分物深究”:服装设计方式之解析 |
第一节 中英时装设计方式之比较 |
一、 中国时装设计方式 |
(一) “想设计”:中国时装设计过程 |
(二) “画设计”:中国时装设计表达方式 |
二、 英国时装设计方式 |
(一) “实验设计”:英国时装设计过程 |
(二) “做设计”:英国时装设计表达方式 |
三、 结语 |
第二节 设计教育的直接导引 |
一、 中国设计教育与时装设计思维的养成 |
(一) “众工伐艺”:中国设计教育理念 |
(二) 联想、绘图:中国设计教学对设计方式及思维的导引 |
二、 英国设计教育与时装设计思维的养成 |
(一) “心的训练”:英国设计教育理念 |
(二) 过程、逻辑:英国设计教学对设计方式及思维的导引 |
三、 结语 |
第三节 传统思维的潜移默化 |
一、 中国时装设计方式与中国传统思维 |
(一) 中国传统思想所反映的传统思维 |
(二) “据象而悟”:中国传统思维对中国时装设计方式的潜在影响 |
二、 英国时装设计方式与英国传统思维 |
(一) 英国传统思想所反映的传统思维 |
(三) “据物而究”:英国传统思维对英国时装设计方式的潜在影响 |
三、 结语 |
本章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6)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 |
1.1 当代概念服装设计中包含的相关“概念” |
1.2 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的特性 |
1.2.1 当代概念服装的分类 |
1.2.2 当代概念服装的设计要领 |
1.2.3 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素材来源的多样性 |
1.3 当代概念服装设计表达的要点 |
1.3.1 结构设计 |
1.3.2 材料再造设计 |
1.3.3 装饰设计 |
1.3.4 展示形式 |
2 当代国内外概念服装设计的发展现状 |
2.1 当代国内外概念服装设计的起源 |
2.2 当代国外概念服装设计的发展现状 |
2.2.1 当代国外概念服装设计在艺术院校作品中的表现 |
2.2.2 当代国外概念服装设计在设计师作品中的展示 |
2.3 当代国内概念服装设计的发展现状 |
2.3.1 当代国内概念服装设计在设计大赛中的表现 |
2.3.2 当代国内概念服装设计在优秀服装设计师发布会中的表现 |
2.3.3 当代国内概念服装设计在艺术院校中的表现 |
2.3.4 当代国内概念服装设计在各个行业艺术家手中的表现 |
3 当代概念服装设计新的动向和表现 |
3.1 “人”成为设计的核心 |
3.2 绿色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作品展示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作品 |
致谢 |
(7)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传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际国内研究状况和进展 |
1.3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重新审视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 |
2.1 对现代博物馆的再认识 |
2.1.1 人类精神文化需求与博物馆的发展 |
2.1.2 信息时代博物馆正从实物导向朝全方位信息导向发展 |
2.2 对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再认识 |
2.2.1 重新理解博物馆展示设计 |
2.2.2 目前国内博物馆展示设计情感的匮乏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情感传达研究 |
3.1 认识情感与情感传达 |
3.1.1 关于情感 |
3.1.2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传达 |
3.2 情感传达对于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作用 |
3.2.1 情感传达系统是促进展示信息高效传达的重要环节 |
3.2.2 情感传达系统是提升展示设计文化与艺术内涵的重要手段 |
3.2.3 情感传达是博物馆人性化设计中的重要因素 |
3.3 情感传达系统化 |
3.3.1 系统化研究的作用 |
3.3.2 情感传达系统描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情感传达系统各环节的深入研究 |
4.1 情感性信息的提炼、发掘 |
4.1.1 对信息的基本认识 |
4.1.2 情感性信息的提炼与加工 |
4.1.3 以情节为线索,故事化演绎展示对象 |
4.2 受传者认知的基本规律 |
4.2.1 造成受传者认知障碍的因素 |
4.2.2 有效促进受传者认知的因素 |
4.2.3 观众的情感体验的基本规律 |
4.2.4 展示环境对观众心理、行为、认知有重要影响 |
4.3 情感传达的媒介 |
4.3.1 博物馆情感传达的主要媒介 |
4.3.2 主要媒介的具体分析 |
4.4 情感媒介的系统组织 |
4.4.1 媒介组织的基本原则 |
4.4.2 高效媒介组织方法探讨----情景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为情感传达服务的情景与情境设计 |
5.1 博物馆展示中的情景设计 |
5.1.1 重新思考情景设计 |
5.1.2 博物馆情景设计的特点 |
5.1.3 博物馆展示中的情景设计的原则 |
5.2 情景作为媒介符号的意义 |
5.3 从情景到情境--情感传达的境界说 |
5.3.1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情感传达中的体现 |
5.3.2 戏剧舞台艺术对情境设计的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声明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高级时装经营管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论题的提出和论题的意义 |
(一) 中国服装行业的两个世界第一和两个零分 |
(二) 课题的研究状况和研究方法 |
二、 中国服装和世界服装市场的差距 |
三、 高级时装是创造国际品牌最有效的机制 |
(一) 高级时装的概念 |
1、 高级时装 |
2、 高级时装的标准 |
3、 高级成衣与时装 |
(二) 高级时装的产生和发展 |
(三) 高级时装职能的转变—从赢利到造就和维护品牌 |
四、 高级时装的行业管理和经营机制 |
(一) 高级时装的行业管理 |
1、 巴黎时装协会的形成和历史 |
2、 巴黎时装协会的职能 |
(二) 高级时装的经营机制 |
1、 高级时装是法国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
2、 高级时装的经营机制 |
五、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分析 |
(一) 中国还没有高级时装 |
1、 还没有高级时装的顾客 |
2、 没有形成中国的高级时装运行机制 |
3、 中国高级时装设计师的空白 |
4、 独立而成熟的中国时装媒体还没有完全形成 |
(二) 我国纺织服装竞争力的分析 |
1、 市场份额的分析 |
2、 市场结构的分析 |
3、 政策对中国纺织服装竞争力的影响 |
4、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能力和装备情况 |
5、 中国乡镇企业的活力 |
(三) 中国纺织服装的竞争优势 |
六、 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和国际时装公司的比较研究 |
(一) 品牌的比较 |
(二) 国内外设计师的比较 |
(三) 品牌扩张战略和生产扩展战略 |
1、 高级时装的多品牌战略和杉杉的多品牌战略 |
2、 品牌延伸策略 |
3、 品牌许可策略和多元化经营 |
(四) 如何进行国际化 |
1、 品牌国际化 |
2、 市场的国际化 |
3、 设计的本土化 |
(五) 企业制度 |
1、 艺术和资本的结合与技术和资本的结合 |
2、 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 |
七、 造就中国风格 |
(一) 日本的启示 |
(二) 追寻中国心灵和中国的思维方式 |
结尾 |
参考文献 |
四、展示与服装对话——“在东方”张肇达东方系列作品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建漆画作品中蕴含的东方意蕴[D]. 李冰伊.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2]当代中国风格服饰探究[D]. 陈霞. 西安美术学院, 2015(09)
- [3]吴尚君本土化设计作品与设计教学研究[D]. 文雅丹.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4]中英现当代时装设计思维比较研究 ——着眼于文化传统的探讨[D]. 毕亦痴. 苏州大学, 2013(10)
- [5]15年,开启新征程 中国时尚力量彰显[J]. 赖松,索菁,吕杨,李涛,张彦山. 纺织服装周刊, 2012(43)
- [6]当代概念服装设计研究[D]. 张艺. 苏州大学, 2012(10)
- [7]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情感传达研究[D]. 王琳. 清华大学, 2004(03)
- [8]展示与服装对话——“在东方”张肇达东方系列作品展[J]. 巫蒙,王琳,董宇. 装饰, 2004(01)
- [9]高级时装经营管理的比较研究[D]. 沈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