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盂肱关节脱位并发肱骨头骨折手术治疗7例(论文文献综述)
代飞,向明,杨金松,张清,李一平[1](2021)在《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0月四川省骨科医院上肢科采用关节镜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26例(27例肩关节)肩关节初次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3例, 女13例;年龄22~71岁, 平均49.1岁。肩胛盂骨折Goss-Ideberg分型:Ⅰa型21例, Ⅱ型6例;大结节骨折Mutch分型:压缩型3例, 撕脱型6例, 劈裂型18例。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估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 采用Rowe肩关节稳定性评分系统评估患肩稳定性。结果本组劈裂型骨折占肱骨大结节骨折的66.7%(18/27), 前盂缘骨折占肩胛盂骨折的77.8%(21/27)。26例患者(27例肩关节)术后获12~47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6~17周, 平均11.6周。末次随访时患肩活动范围:前屈上举平均155.6°, 体侧外旋平均43.6°, 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L4至T8。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9.2分, ASES评分平均88.9分, Rowe评分平均94.5分, VAS评分平均0.3分。结论肩关节前脱位伴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中, 肱骨大结节骨折以劈裂型骨折为主, 肩胛盂骨折以前盂缘骨折为主。采用关节镜下或切开复位内固定, 修复肩袖, 可恢复肩关节稳定性, 并显着改善肩关节功能, 疗效满意。
朱文旭[2](2021)在《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目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手术方式,但术后并发症仍然比较常见,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此次研究目的是比较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与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两种术方式治疗老年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等各种数据,分析探讨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通过应用同种异体腓骨近端螺钉支撑解决腓骨段支撑肱骨头最佳位置发生偏移的问题,探讨同种异体腓骨段最佳支撑长度。方法:本次回顾分析2017年6月-2020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进行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的62例老年患者。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以单纯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B组为观察组,以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内固定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手术由同一名主任医生主刀及其团队合作完成。通过门诊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评估,将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并发症发生率、影像学评估、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随访时间、年龄、性别、患肩部位、骨折Neer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长、术中出血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术前颈干角、术后初次复查颈干角、术后初次复查肱骨头相对钢板高度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1年随访时末次复查肱骨颈干角值、肱骨头相对钢板高度值均大于A组(P<0.05),颈干角变化值、肱骨头相对钢板高度丢失均比A组减少(P<0.05),均具有统计学差异。B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比A组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 Score;CMS),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A组VAS分数、DASH值均高于B组,CMS分数低于B组,并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A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内固定技术已经成为比较重要的治疗方式。此手术方式可以实现有效支撑肱骨头,协助术中复位,提高肱骨近端骨量,使锁定钢板固定更加牢固,减少术后并发症。术中应用腓骨上段螺钉能改善腓骨对应肱骨头最佳支撑点,更好维持复位和固定,并参考健侧确定支撑长度能更好达到良好复位。本次研究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干髓内移植固定技术的患者,对比单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在影像学评价、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时间存在一定优势,同时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等无差别。
加倩[3](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左荣旺[4](2020)在《生血补髓汤结合锁定钢板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Neer III型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配合内服生血补髓汤加减辅助治疗对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肿胀程度减轻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病例均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04月-2019年10月间于骨科病房住院行手术治疗的Neer III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60例,所收集病例随机对照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配合生血补髓汤加减早期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结果:所有入组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平均8个月),研究过程中均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感染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患肢的左右构成、既往病史经统计分析P值均大于0.05,具有可比性。1.疼痛评分:观察组,术前疼痛评分:8.83±0.699分,术后24H疼痛评分:5.47±0.681分,术后1周疼痛评分:2.73±0.640分,术后4周疼痛评分:1.17±0.592分;对照组,术前疼痛评分:8.87±0.730分,术后24H疼痛评分:5.57±0.626分,术后1周疼痛评分:3.23±0.626分,术后4周疼痛评分:1.60±0.498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术后1周、4周疼痛评分较前明显减轻,且观察组更有优势,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观察组:11.80±1.126周;对照组:12.67±1.093周。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少于照组,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87.57±4.345分,优:10例,良:18例,中:2例,优良率:93.3%;对照组:83.60±5.691分;优:7例,良:18例,中:5例,优良率:82.3%。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 III型肱骨近端骨折有较好疗效,术后配合内服生血补髓汤能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有效减轻术后肩关节周围的疼痛情况、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洪家坤[5](2020)在《基于ERAS理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通过对比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半肩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指导临床工作中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手足骨科的65岁以上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其中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患者33例,行半肩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所有患者取得术后12月及以上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切皮至缝皮完成时)、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1天、1周、1月及末次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1、3、6、12月及末次Constant-Morley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肩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小于锁定钢板固定组;两组术后引流量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中术后1日两组无显着差异,术后1周、1月及末次VAS评分锁定钢板组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两组患者术后1月Constant-Morley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3、6、12月及末次Constant-Morley评分比较锁定钢板组好于半肩关节置换组。两组患者在外展活动度上无明显差异,锁定钢板组在前屈、内旋、外旋活动度上好于半肩关节置换组;在术后并发症上锁定钢板组(24.2%)明显高于半肩关节置换组(15%)。结论:1.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与半肩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骨质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有效术式。2.半肩关节置换术较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更低且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疼痛,锁定钢板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功能。3.对于65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程度轻的老年患者建议优先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于骨质疏松程度严重的患者建议行半肩关节置换术。4.对于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时必须注重其内侧柱支撑的处理,这在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术后疗效方面至关重要。
代飞[6](2020)在《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孤立大结节骨折中合并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08月至2019年08月诊治的急性孤立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共124例(均为单侧肩关节),男性53例,女性71例,年龄范围:22岁至90岁,平均年龄为51.73岁。所有患者均完善肩胛骨正位平片、冈上肌出口位(Y位)平片以及肩关节核磁共振。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肩大结节骨折分型、骨折块移位、肩峰形态分型、临界肩角(CSA)、肩袖肌腱质量、肩袖损伤情况。根据是否合并肩袖损伤以及肩袖损伤是否超过50%分组进行筛选,对年龄、性别、惯用手、受伤原因、吸烟饮酒史、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是否有脱位史、CSA、大结节骨折分型、移位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124例孤立大结节骨折患者中,84例伴发有肩袖损伤,发生率为67.7%;在合并的肩袖损伤中,肩袖损伤深度<50%共51例,占60.7%(51/84),肩袖全层损伤4例,占4.7%(4/84)。与损伤机制相关的损伤能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走路摔伤(61.3%,平均年龄54.4岁),其次为高处摔伤(12.9%,平均年龄55.0岁)、骑车摔伤(13.7%,平均年龄49.9岁)、运动摔伤(6.5%,平均年龄34.1岁)和车祸伤(5.6%;平均年龄39.8岁)。年龄、脱位史、大结节分型、大结节粉碎、肩袖质量、大结节在MRI上的移位等为合并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脱位(OR=0.281,95%CI:0.084~0.938)、大结节骨折分型(OR=4.096,95%CI:1.094~15.33)以及肩袖质量(OR=6.69,95%CI:1.343~33.315)是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在肩袖损伤深度是否超过50%的分组中,年龄、脱位史、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大结节分型、大结节粉碎、肩袖质量、大结节在X片和MRI上的移位等为肩袖损伤深度超过50%的危险因素(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结节骨折分型(OR=15.683,95%CI:1.851~132.879)以及肩袖质量(OR=6.188,95%CI:1.28~29.91)是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深度超过50%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孤立大结节骨折容易同时引起肩袖损伤,其损伤能量与年龄呈负相关。肱骨大结节骨折合并肩袖损伤与高龄、脱位、骨折分型、大结节粉碎、肩袖质量较差等因素有关。肩袖质量差、大结节劈裂型骨折是孤立大结节骨折合并深度>50%的肩袖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贾学文,朱迎春,宓云峰,王哲洋,朱玉峰,顾春晓,王毳,金占萍[7](2020)在《关节镜治疗陈旧性固定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关节镜治疗陈旧性固定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可行性以及治疗效果。方法:2013年5月~2018年4月,对本院收治的9例陈旧性肩关节后脱位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复位+后方盂唇修补+反向remplissage手术治疗,所有患者肱骨头前方缺损面积20%~50%。其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45~78岁,平均56.2岁;右肩6例,左肩3例。分别于患者术后3月、6月、1年、2年进行随访,根据术前以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分)和Constant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24月,平均17.8月。术前患者疼痛VAS 5.4±0.8分,UCLA评分11.4±1.8分,Constant评分21.4±4.8分。末次随访时,未见肩关节脱位复发,影像学检查显示1例出现肩关节肱骨头坏死早期表现。肩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肩关节疼痛VAS 0.8±0.2分,UCLA评分29.8±4.5分,Constant评分76.8±10.2分,其中优6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88.89%。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肩关节陈旧性固定性后脱位可行,创伤小、疗效满意。
杨帅[8](2020)在《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损伤的关节镜与保守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记录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损伤的关节镜与保守治疗后的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收集我科于2016年9月到2018年4月收治33例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损伤的患者资料,平均年龄55.9岁(45-66岁),33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平均随访时间为12.6个月(8-16个月),急诊行肩关节闭合手法复位术,术后外展支具固定患肩并行患侧肩关节MRI检查,其检查结果均提示存在不同程度肩袖撕裂(包括肱骨大结节的撕脱骨折),部分患者肩袖撕裂同时合并Bankart损伤或SLAP损伤。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式不同,将33例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保守组,即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方式的手术组18例与接受保守治疗方式的保守组15例,其手术组患者平均受伤至手术平均时间为12.5天(8-16天),两组治疗前、后分别应用肩关节活动范围(ROM)、VA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及Rowe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并记录肩关节再脱位发生例数和继发性冻结肩发生例数,并对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例患者均完成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6个月(8-16个月),治疗前手术组及保守组肩关节活动范围(ROM)、VAS疼痛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及Row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示,手术组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外旋65.1±1.3°,外展151.0±3.1°,前屈144.8±3.5°;VAS评分2.0±1.8分;UCLA评分31.3±1.3分;Rowe评分89.5±2.5分;ASES评分90.8±1.5分;肩关节发生再脱位者为0例,再脱位率为0%;继发性冻结肩者为0例,发生率为0%;保守组肩关节活动范围(ROM):外旋53.1±4.8°,外展137.4±2.3°,前屈130.2±2.6°;VAS评分3.1±1.1分;UCLA评分17.7±1.1分;Rowe评分35.2±2.4分;ASES评分58.3±3.7分,肩关节发生再脱位者为2例,再脱位率为13.3%;继发性冻结肩者为1例,发生率为6.7%,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后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效果优于保守组。结论: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损伤患者在确诊后早期应用关节镜手术修补损伤的组织结构,较保守治疗相比可获得更满意的效果,可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避免遗留肩部疼痛和粘连、提高活动度及降低肩关节再脱位的发生率和继发性冻结肩发生率。
张大伟,王爱国,郑世军,王龙,齐江明,王锟,王蕾,李东生[9](2020)在《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反向Hill-Sachs损伤的治疗策略》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反向Hill-Sachs(R-HS)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治疗8例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前内侧压缩,即关节盂后缘撞击肱骨头前侧形成R-HS损伤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年龄(44.5±12.3)岁(范围,30~70岁);左侧2例,右侧6例;急性损伤7例,陈旧性损伤1例;4例合并肩袖损伤,包括全层撕裂1例和部分撕裂3例。1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 20%,且未合并肩关节其他损伤者,在臂丛麻醉下行闭合复位,肩关节外展枕制动;7例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在20%~40%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例选择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经前入路修复后盂肱关节仍有后脱位趋势,加用改良Judet入路);4例因复位困难选择改良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1例因合并肩胛盂后下方骨折而选择改良Judet入路。7例手术患者中,4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PHILOS钢板固定,2例采用单纯空心螺钉固定,1例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McLaughlin手术锚钉修复。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对患者治疗后的肩关节功能及疼痛进行评价。结果 7例手术患者中,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肱骨近端骨折均骨性愈合;1例于术后2周确诊肩关节感染,行肱骨头切除及抗生素骨水泥旷置,等待行肩关节置换,切口二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6±8.4)个月(范围,9~36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前屈123.8°±30.1°(范围,90°~180°),外展124.4°±34.2°(范围,80°~180°),外旋(中立位)36.9°±20.9°(范围,0°~70°),内旋(中立位)58.8°±10.9°(范围,50°~80°)。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83.5±12.1)分(范围,70~95分);VAS评分,其中7例为0~3分,1例为4~6分。1例手术患者术后9个月随访时CT检查虽显示肱骨头部分缺血性坏死征象,但肩关节活动良好,故未予以处理。8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肩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R-HS损伤的患者应根据肱骨头R-HS损伤缺失面积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对缺失面积< 20%者可采用麻醉下闭合复位治疗,对缺失面积20%~40%者应采用手术治疗。
韩欣攸[10](2019)在《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三种手术方式间的区别,综合分析手术疗效,探寻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今后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促进疗效的提升。方法:对所有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住院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创伤一病区的65岁及以上,接受手术治疗的Neer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分析。按其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三组。收集术前及术中各项数据,术后定期进行随访,记录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全面比较三种手术方式间的区别。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48位患者,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30位,半肩关节置换13位,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5位,女性占71%(34/48),平均年龄75岁。整体功能预后较优,前屈、外展主动活动范围平均达到115°、96°,平均Neer评分、OSS评分、CS评分、UCLA评分、DASH评分依次为74、23、60、28、27分。在三种手术方式中,采用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的患者功能最优,外展活动范围显着(P=0.018)高于另两种手术方式,且肩关节功能评分最佳,但外旋较差,此外,其花费最高、住院天数最长、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最多;半肩关节置换的患者中,54%(7/13)合并盂肱关节脱位、肱骨头劈裂或塌陷等特殊类型,显着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3%(1/30),但达到了与之相似的功能预后。骨折类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响不显着(P=0.092),但特殊类型的存在与肩关节置换术的选择存在显着的强相关性(P=0.002,|Phi|=0.510)。切开复位内固定、半肩关节置换两组患者影像学异常改变发生率相似(41%,9/22;44%,4/9),结节愈合不良显着影响功能预后,但仅切开复位内固定组2例发生肱骨头缺血坏死需要翻修手术;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组中仅1例发生肩胛盂切迹。所有患者中,1例深部感染,2例肺炎,1例随访过程中死亡,无术中骨折、术中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盂肱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尤其是合并盂肱关节脱位、肱骨头劈裂或塌陷的患者,采用肩关节置换术能降低翻修率,达到较好的预后。如同时合并结节粉碎、肩袖功能不全,采用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可获得稳定且更佳的功能预后,但要注意其禁忌证。完善术前检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熟练手术操作、学习新技术、引入新材料、术后康复指导将进一步提升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二、盂肱关节脱位并发肱骨头骨折手术治疗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盂肱关节脱位并发肱骨头骨折手术治疗7例(论文提纲范文)
(2)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病例的选择与排除 |
2.2 影像学检查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影像学资料比较 |
3.3 肩关节功能评价比较 |
3.4 并发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肱骨近端的解剖结构 |
4.2 肱骨近端骨折的流行病学及骨折分型 |
4.3 肱骨近端骨折的发病机制 |
4.4 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表现 |
4.5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 |
4.6 同种异体腓骨移植的安全性评价及存在不足 |
4.7 本次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第七章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4)生血补髓汤结合锁定钢板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分组方法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过程 |
2.3 术后处理 |
2.4 功能锻炼 |
3 疗效评定标准 |
3.1 疼痛评定(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3.2 骨折愈合时间评定 |
3.3 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 |
4 术后随访与数据收集 |
5 安全性观察 |
6 统计方法 |
7 研究结果 |
7.1 患者基本资料结果与分析 |
7.2 疗效结果与分析 |
7.3 结果分析总结 |
7.4 不良事件及脱落 |
讨论 |
1 治疗方法的选择 |
2 手术入路及固定物选择 |
2.1 手术切口的选择 |
2.2 内固定物的选择—肱骨近端锁定系统 |
3 合并损伤与并发症 |
3.1 创伤性肩袖损伤 |
3.2 并发症 |
4 祖国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
5 生血补髓汤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5.1 方药组成 |
5.2 方药分析 |
5.3 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研究结果分析 |
7 展望和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特点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5)基于ERAS理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略缩词 |
前言 |
理论基础 |
病例资料 |
诊断标准 |
纳入与排除标准 |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
入院后及围手术期处理 |
手术操作 |
术后处理 |
抗骨质疏松治疗 |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结果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6)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参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一般资料 |
3.影像学测量指标 |
3.1 大结节骨折分型 |
3.2 肩峰形态分型 |
3.3 临界肩角(CSA)的测量 |
3.4 肩袖肌腱质量评估 |
3.5 肩袖损伤程度评估 |
4.结局指标 |
5.大结节骨折的治疗 |
6.统计软件及方法 |
结果 |
1.一般结果 |
2.统计结果 |
2.1 是否合并肩袖损伤的单因素分析 |
2.2 是否合并肩袖损伤的多因素分析 |
2.3 肩袖损伤程度的单因素分析 |
2.4 肩袖损伤程度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1.中医对肱骨大结节及肩袖损伤的认识 |
2.肱骨大结节的解剖 |
3.肱骨大结节骨折分型 |
3.1 AO分型 |
3.2 Neer分型 |
3.3 HGLS分型 |
3.4 Mutch分型 |
4.肩袖损伤 |
5.肩袖损伤病因学 |
5.1 年龄 |
5.2 撞击学说 |
5.3 惯用手 |
5.4 糖尿病 |
5.5 肩峰形态 |
6.肩袖分型 |
6.1 肩袖部分损伤 |
6.2 肩袖全层损伤 |
7.其他合并损伤 |
7.1 肩关节脱位 |
7.2 盂肱韧带-盂唇复合体损伤 |
7.3 肱二头肌长头腱 |
7.4 肩盂骨折 |
8.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综述 孤立大结节骨折诊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6: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关节镜治疗陈旧性固定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 |
2 手术方法 |
3 术后处理 |
4 疗效评估与随访 |
5 临床结果 |
6 讨论 |
(8)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损伤的关节镜与保守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损伤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文部分 |
第一章 绪论 |
1.1 肱骨近端骨折分型 |
1.2 肱骨近端骨折治疗方式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诊断方法及标准 |
2.2.2 手术方案 |
2.2.3 术后处理 |
2.2.4 康复训练 |
2.2.5 随访计划 |
2.2.6 终点指标 |
2.3 数据收集 |
2.4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的比较 |
3.1.1 三种手术方式间的比较 |
3.1.2 其他因素间的相互联系 |
3.2 功能预后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1 ROM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2 Neer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3 OSS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4 CS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5 UCLA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2.6 DASH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
3.3 最终功能预后的比较 |
3.3.1 所有患者的平均功能预后 |
3.3.2 三种手术方式间最终功能预后的差异 |
3.3.3 内固定与关节置换间最终功能预后的差异 |
3.3.4 性别对最终功能预后的影响 |
3.3.5 优势手对最终功能预后的影响 |
3.3.6 骨折类型对最终功能预后的影响 |
3.3.7 特殊类型对最终功能预后的影响 |
3.3.8 年龄与最终功能预后间的相关性 |
3.4 影像学异常改变与最终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3.4.1 影像学异常改变与ORIF组最终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3.4.2 影像学异常改变与HA组最终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3.4.3 影像学异常改变与RTSA’组最终功能预后的相关性 |
3.5 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
3.6 ORIF手术材料 |
3.6.1 同种异体松质骨 |
3.6.2 异体腓骨干 |
3.7 合并症、并发症统计 |
3.7.1 ORIF组 |
3.7.2 HA组 |
3.7.3 RTSA’组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功能预后分析 |
4.3 合并症、并发症分析 |
4.3.1 影像学异常改变 |
4.3.2 其他合并症、并发症 |
4.4 手术材料与技术 |
4.4.1 ORIF组 |
4.4.2 HA的技术要点与改进 |
4.4.3 RTSA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Classification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
1.2 Treatment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
Chapter Two PATIENTS AND METHODS |
2.1 Research population |
2.2 Research methods |
2.3 Data collection |
2.4 Statistical analysis |
Chapter Three RESULTS |
3.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onditions |
3.2 Trend of functional outcome |
3.3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outcome |
3.4 Effect of radiographic complications on functional outcome |
3.5 Risk factors of poor functional outcome |
3.6 Surgical materials in ORIF |
3.7 Comorbidities and complications |
Chapter Four DISCUSSION |
4.1 Analysis of general conditions |
4.2 Analysis of functional outcomes |
4.3 Analysis of comorbidities and complications |
4.4 Surgical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
4.5 Study limitations and outlook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四、盂肱关节脱位并发肱骨头骨折手术治疗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肩胛盂及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J]. 代飞,向明,杨金松,张清,李一平.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11)
- [2]锁定钢板联合同种异体腓骨髓内移植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D]. 朱文旭. 汕头大学, 2021(02)
- [3]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生血补髓汤结合锁定钢板治疗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 左荣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ERAS理念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分析[D]. 洪家坤.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2)
- [6]孤立大结节骨折中肩袖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D]. 代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关节镜治疗陈旧性固定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反Hill-Sachs损伤的疗效分析[J]. 贾学文,朱迎春,宓云峰,王哲洋,朱玉峰,顾春晓,王毳,金占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0(04)
- [8]初次肩关节前脱位合并损伤的关节镜与保守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D]. 杨帅.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9]创伤性肩关节后脱位合并肱骨头反向Hill-Sachs损伤的治疗策略[J]. 张大伟,王爱国,郑世军,王龙,齐江明,王锟,王蕾,李东生. 中华骨科杂志, 2020(01)
- [10]复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对比[D]. 韩欣攸.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