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幼儿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范士红[1](2021)在《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是教育改革的主体,是学校变革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随着教师赋权运动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推进,“让教师成为领导者”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倡导,教师领导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师领导强调将学校的领导权力赋予教师,让教师承担领导者的角色和任务。有效的教师领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整个学校受益,包括提高学校的组织效率、形塑学校文化及提高学校的领导能力,促进教师领导者自身的专业发展及专业共同体的合作和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和改善。学校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领导的研究,应该回答两个问题:“谁在领导”和“如何领导”,即什么样的教师能够成为领导者,教师领导者通过哪些行为发挥领导影响。以此为目标,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两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深度访谈为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并辅以观察记录、文件和研究日记等的分析,探讨S小学教师领导的实践样态,描述和解释教师领导者的特质和教师领导者的实践作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教师领导实践的因素。本研究的结论如下:一、虽然理论上所有的教师都有可能且应该成为教师领导者,然而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师都是领导者或者能够进行领导实践。教师要想成为领导者,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其自身也需要具备一些特质。影响教师成为领导者的特质包含三个方面:人格特质、专业特质和领导特质。专业权威和职业情怀是教师领导者最基本的专业特质;对课程变革的敏感和执行力是教师领导者最显着的专业特质。积极认真、精力旺盛、喜欢挑战,是教师领导者的主要人格特质。正直、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是教师领导者主要的领导特质。另外,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也影响了领导角色的建构。二、教师领导者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实践行为包含三个维度: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其中,“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是教师领导实践的最基本维度,这主要来源于教师领导者的专业权威;“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领导者发挥领导影响的最直接方式,教师领导者藉此与共同体成员合作并实现专业成长;教师领导者“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的维度中,参与动机与参与方式主要来自于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需要。三、学校环境中同时存在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影响着教师领导的实践。本研究发现的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包括学校文化、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教师个人因素以及外部因素四个方面;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则表现为缺乏时间、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校长的有限支持以及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的支持。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重建学校文化,营造信任合作的共同体氛围;发挥学校管理者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五个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有更多的教师领导者在学校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彭叶[2](2021)在《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影响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政府、园长、教师、家长对幼儿学习环境的重视,良好的幼儿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儿童主动探索、主动去发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近几年,虽然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和入园率在数量上快速发展,但在质量上却无法同步跟进。面对民办幼儿园在学习环境质量上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本研究将围绕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现状展开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现状因素,帮助幼教工作者提出改善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现状的建议与对策,提高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进而为学前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等对信阳市36所民办幼儿园的36个中班,运用《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ECERS-R测量表)进行观察和评定。观察内容主要为ECERS-R学习环境量表中的七个维度:空间和设施、个人日常照料、语言-推理、活动、互动、课程结构以及家长与教师等方面。首先对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总体现状以及各维度现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然后采用SPSS21.0对城区与乡镇民办幼儿园进行非参数检验,进一步探讨城区与乡镇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各维度差异分析;结合对园长和教师的访谈,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涉及因素有政府、家长、园长和教师。外部影响因素:乡镇民办幼儿园财政支持有限、教师学习环境素养支持不足、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估体系不完善、家长教育理念影响学习环境建构;内部影响因素:园长对幼儿园学习环境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的管理理念、学习环境素养需要提升、幼儿教师对学习环境缺乏思考、学习环境素养不高、数量不足等。基于以上分析,从政府、园长、教师、家长四个因素提出提高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的建议与对策,促使各因素明确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对民办幼儿园给予支持和完善监管机制,为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发展提供保障,引领民办幼儿园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园长应自觉更新教育理念,园长的科学教育理念是幼儿园学习环境发展的创造力;幼儿园教师是提高幼儿学习环境质量的实践者,教师应认知学习环境理念提升专业素养,保证幼儿园学习环境发展的有效性;家长应积极参与家园合作,做幼儿学习环境建设的支持者。
何婷婷[3](2021)在《幼儿园教师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文中认为信息化时代,网络学习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网络学习大多数是非正式的。因此,深入分析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准确把握幼儿园教师网络学习行为。通过深度访谈与数据分析发现:自我发起和自我实践指向的动机、先行基础和元认知等个体因素是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多边网络结构共同体环境是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的重要场域,确保良好用户体验是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的技术保障。因此,提升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可从三方面改进:增强幼儿园教师非正式学习意识,提升有利于网络学习的品质;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创设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的环境;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支持非正式学习的技术。
何秀[4](2021)在《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指出建国以来,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政策沿着以集体福利形式提供阶段到公共和私人市场并举阶段再到重回公共性阶段。近年来,虽然政府鼓励多元主体参与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供给,但是家庭仍然作为婴幼儿主要的照料场所承担着大部分的照料成本和照料压力。探索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社会化,建立完善的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家庭减轻幼儿照料负担,协调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育率,对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的研究方法,并运用SPSS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选取六位家中育有0-3岁婴幼儿的被访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线上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上海市221位家庭照料0-3岁婴幼儿的现状以及目前上海市0-3岁婴幼儿照料的服务供给。研究得出:(1)在育儿责任上,家庭几乎承担了所有育儿照料责任。其中,母亲和(外)祖父/祖母是0-3岁婴幼儿最主要的照料者;家庭照料中又呈现着明显的性别分工,母亲承担的育儿责任超过父亲;0-3岁婴幼儿照料又呈现着明显的代际转移特征。其次,在0-3岁婴幼儿照料过程中家庭承担着较大的压力,从家庭成员照料的强度和照料活动与时间、经济、工作、家庭关系等五个方面的冲突进行分析,照料婴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时间冲突、经济冲突、家庭关系冲突、工作冲突等。再次,从0-3岁婴幼儿照料模式的影响因素来看,户籍因素、居住地的性质与家庭结构是影响家庭选择正式照料或者非正式照料的显着因素。(2)上海作为较早一批关注0-3岁婴幼儿照料需求的城市,先于国务院发布0-3岁婴幼儿照料的相关政策,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包括独立设置的托儿所、托幼一体化模式、单位举办的托幼机构、普惠性托幼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等多种形式的0-3岁婴幼儿的托幼照料体系。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上海市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存在着托幼服务供给不足,且覆盖人群有限;照料服务供给缺乏对家庭的支持等挑战。(3)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供需矛盾体现在四个方面: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机构的数量不能满足家庭的托幼需求;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内容与家长期望的内容存在差别;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花费以及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机构性质与家长的期待失衡,表现为家长对公办托幼园的呼声较高,但现实中,营利性质的民办托幼机构较多。0-3岁婴幼儿照料事业在发展的近二十年来,尚未发挥应有的替代家庭照料,减轻家庭负担的作用,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国家对0-3岁婴幼儿事业缺乏顶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有限;二是0-3岁婴幼儿事业从政府处获得的扶持资金有限,师资力量薄弱;三是社会办托压力大,目前尚未建立对社会力量办托的公平扶持机制,而且由于对年龄、班级、户籍等的限制,社会办托运营成本高,缺乏动力难以为继。最后,通过借鉴国外0-3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性政策,在明确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政策的定位和目标的基础上,以社会支持理论视角,本文力图构建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体系,具体思路为政府提供的正式支持,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婴幼儿照料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应政策、构建照料政策体系;社区提供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支持,包括发挥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优势、鼓励企业创办托幼中心、完善市场监管制度、坚持公共化和市场化共同发展的方针;个人网络提供的非正式支持,包括家庭支持和邻友支持。
尤明悦[5](2021)在《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渗透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即让幼儿从身边熟悉的生活出发,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在现实中幼儿园实施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还是比较单一,多以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形式表现,而一日生活中的生活活动作为最真实的生活情境,其蕴涵的幼儿数学学习价值却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将以幼儿生活活动为载体,探究在生活活动中实施数学教育渗透的可行性及运用策略,以此来拓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途径,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渗透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实践借鉴。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市某公立幼儿园的一个中班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首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该幼儿园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渗透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者与合作教师共同探讨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适合的渗透内容和渗透策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在遵循“计划——行动——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反思”的基础上,围绕研究问题展开行动研究,最终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实施数学教育渗透具有可行性,既有助于幼儿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有助于幼儿生活活动的有序开展。在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渗透应从数学教育渗透内容的选择、数学教育渗透时机的把握以及数学教育渗透方式和策略的运用三方面入手。对于数学教育渗透内容的选择,既要与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相适宜,也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还要与集体教学活动相联系,与生活活动相融合。对于数学教育渗透时机的把握,要做到以下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敏锐捕捉生活活动中的数学元素,及时实施随机渗透教育,二是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选择适宜的渗透时机。对于数学教育渗透方式和策略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巧妙设置班级管理员;灵活运用数学小游戏;创设含有数学标识内容的环境;善于运用准确和精炼的数学引导语言;顺应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教育建议:首先是教师方面,应对在生活活动中渗透数学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注重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渗透的自然融合,还要和保育员沟通到位,保持步调一致;其次是幼儿园方面,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幼儿教师提供学习和研讨的平台与机会,以及加强家园共育。
韩文娜[6](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认为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沈晶[7](2020)在《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课程的改革为观察幼儿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幼儿的个性发展,如何给与适当帮助和引导自然而然成为了教师关注的中心话题。观察能力被视为幼儿园教师重要专业能力之一,观察能力自身的敏锐性、客观性、反思性的特点,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程度。教师如何在实现幼儿成长与自身专业发展中平衡,兼顾教育者与观察者的多种角色,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共赢,这在无形中对教师观察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研究选取昆明市三所幼儿园,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现状以及幼儿园关于教师观察能力的探索进行考察,对现今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的不足和成因进行分析,以期为幼儿园教师自身提升观察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一共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昆明市三所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现状。这一部分结合调查结果和案例呈现了教师对观察的认识、如何进行观察和观察反思。第三部分:昆明市三所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发展优势、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这一部分归纳了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发展的优势,并从观察认识、观察实施以及观察记录反思三个方面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对策与建议。这一部分对提升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进行思考,主要从重塑观念态度,加强观察锻炼;更新观察知识结构;创新教研方式以及提供环境支持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刘蕊[8](2020)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研究 ——以B市七所幼儿园为例》文中提出在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园长与教师的角色分工不同,园长是幼儿园的管理者,总体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教师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园长协调好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幼儿园各项事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关系到幼儿园事务完成的质量,园长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了解教师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同时,更拉近与教职工的关系。本研究以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B市7所幼儿园(4所公立幼儿园,3所私立幼儿园)中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共1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3份。后期根据研究目的及问卷回收率,最终确定3所不同性质、等级的幼儿园,选取园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包括公立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和一位专家型教师,私立一级幼儿园的园长和一位熟手型教师,私立暂未评定等级幼儿园的新手型教师,对三位幼儿园教师的选择采用园长推荐的方法,且以填答过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为前提,全面了解B市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情况及特点。首先,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角度出发,对他们与园长在互动基础、互动关系、互动作用认识情况以及在互动主体和主题、互动状态和方式、影响互动的因素方面的实践情况分析三类教师分别与园长互动时的特点和差异,并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其次,从园长的角度出发,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园长在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时,对互动关系、互动基础、互动作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在互动主题、互动方式、影响互动的因素方面的实践情况,并分析特点和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反映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态度和重点。最后,结合互动双方在互动认识和实践情况上的特点和差异,思考促进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园长的管理水平。园长应该通过建立与教师平等的互动关系,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学习需求;转变管理风格,重视不同类型教师的作用;增强互动能力,提升互动技巧;积极创造与教师的互动主题;加强与不同类型教师互动主题的针对性;使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以及有计划地安排与教师的互动时间。在教师方面,新手型教师应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主动寻求园长的帮助以及克服角色障碍,积极与园长沟通;熟手型教师则应保持学习态度,重视园长的指导以及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专家型教师要服从园长领导,学会换位思考以及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主动帮园长分担工作。
练田[9](2020)在《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行动研究 ——以郑州市L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双方立足于幼儿发展现状及问题,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通过语言、眼神、行为等方式相互传递与分析相关信息与情感的双向互动过程。家园沟通是连接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纽带,高质量沟通能够提高家园合作水平,促进家园共育。如何调整影响家园沟通质量的各因素,提高家园沟通质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选取研究者所在的幼儿园中二班为研究现场,开展促进班级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行动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非正式访谈法收集班级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制定并实施行动研究计划,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采用非正式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最后对整个行动研究进行反思总结。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共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行动研究准备阶段,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现状的相关资料,并调查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研究问题;第二阶段是在行动研究准备阶段的基础上开展第一轮行动研究:搭建沟通桥梁,主要是通过开展家园沟通主题家长会的方式帮助幼儿家长明确自己在沟通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家园沟通案例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沟通技能,进而增加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行为;第三阶段是在总结第一轮行动研究成效与反思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第二轮的行动研究:调整优化班级沟通制度,拓展教师与家长沟通方式—留言板、个别约谈,进一步优化家园沟通方式,从而改变幼儿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混乱”状态,提高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性。在行动研究的每个阶段,研究者及研究参与者都对自己的行动研究进行有意的观察、不断的反思、调整、总结,并开展创生性行动。基于上述研究,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改善班级家园沟通实际工作,提高家园沟通效果,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家长明确沟通角色定位;需要教师掌握沟通技能;需要适宜性的家园沟通制度。
余志群[10](2020)在《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Q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携带妻子儿女进行流动,以家庭为核心的流动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类人群成为了城市的“新移民”。然而,在流动家庭进入流入地后,失去原有的社会支持后,在子女托育问题上陷入困境。本文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南昌市Q区8户育有婴幼儿的流动家庭进行深入访谈,描述了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现状和问题,分析了其背后社会支持不足的原因。研究发现,在婴幼儿照料方面,流动家庭因婴幼儿托育问题掣肘了流动女性就业、自身教育水平又不足以启蒙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匮乏的社会支持网络致使生活困难,在婴幼儿托育问题上陷入困境;在社会支持方面,社会政策不够完善、普惠性托育机构不足、社区支持力度单薄、社会组织关注度不够,加之家庭支持资源有限、亲友支持不够充分等,无一不说明了当前流动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匮乏性,反映出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不足,迫切需要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政策干预。基于调查研究的发现,针对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问题的现状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状况,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托育服务政策及配套措施;多元模式,鼓励多方力量参与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设,从而扩大托育资源供给的渠道;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工“三社联动”模式,建立社区普惠性托育机构,为流动家庭链接有效资源及提供有力支持;以家庭为核心,提升家庭支持系统的质量,转变家庭传统教养观念,同时发挥自身力量积极拓宽社会支持网络。通过正式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社会支持共同作用,从而突破流动家庭婴幼儿照料方面的困境,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邻里为补充的社会支持体系,保障流动婴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浅谈幼儿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幼儿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通过教师领导促进学校变革,是教育研究的新议题 |
(二)“教师成为领导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 |
(三)我国教育变革的实践,需要识别和培育更多的教师领导者 |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教师领导的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一)教师领导的缘起 |
(二)教师领导的发展 |
(三)教师领导教育的发展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一)对西方教师领导理论引进和介绍 |
(二)基于不同视角对教师领导展开研究 |
(三)对不同实践情境下的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一)教师领导的研究从概念理解走向实践行动 |
(二)教师领导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 |
(三)我国本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理论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资料的收集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第三章 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与理论基础 |
一、教师领导的概念探究 |
(一)教师领导的内涵 |
(二)教师领导者特质的构成 |
(三)教师领导实践维度 |
(四)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五)教师领导的功能 |
二、教师领导的理论基础 |
(一)分布式领导理论 |
(二)领导特质理论 |
(三)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
(四)教师赋权增能理念 |
(五)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四章 谁在领导——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L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二、Z老师作为教师领导者的特质 |
(一)人格特质 |
(二)专业特质 |
(三)领导特质 |
三、小结 |
第五章 如何领导——教师领导实践 |
一、L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二、Z老师的领导实践 |
(一)引领和示范班级课程与教学 |
(二)发展教师专业共同体 |
(三)参与学校决策与变革 |
三、小结 |
第六章 影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支持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学校文化 |
(二)领导角色和人际关系 |
(三)教师个人因素 |
(四)外部环境因素 |
二、阻碍教师领导的因素 |
(一)缺乏时间 |
(二)缺少明确的学校愿景的支持 |
(三)有限的校长支持 |
(四)缺少系统的科研引领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教师领导实践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三)影响教师领导因素的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研究建议 |
(一)重建学校的文化,创建信任合作的共同体环境 |
(二)发挥校长在识别、支持和培养教师领导方面的作用 |
(三)教师应该觉察自身的特质,觉醒教师领导意识 |
(四)开展教师领导教育,提高教师领导者的知能 |
(五)进一步丰富教师领导的理论研究 |
三、研究反思 |
(一)本研究的贡献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及实录 |
附录2 S小学享受教育课程体系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民办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
(二)国家和政府倡导为儿童建立适宜的幼儿学习环境 |
(三)幼儿园学习环境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
(四)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困境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幼儿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园学习环境质量评价工具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
四、理论基础 |
(一)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环境观 |
(二)蒙台梭利的环境观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二、研究的设计实施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工具 |
(五)数据处理与信效度检验 |
第三章 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现状与分析 |
一、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总体现状与分析 |
(一)幼儿园学习环境总体现状 |
(二)幼儿园学习环境总体现状分析 |
二、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各维度的现状 |
(一)幼儿园“空间与设施”维度的现状 |
(二)幼儿园“个人日常照料”维度的现状 |
(三)幼儿园“语言推理”维度的现状 |
(四)幼儿园“活动”维度的现状 |
(五)幼儿园“互动”维度的现状 |
(六)幼儿园“课程结构”维度的现状 |
(七)幼儿园“家长与教师”维度的现状 |
(八)小结 |
三、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各维度的现状分析 |
(一)幼儿园“空间与设施”维度的现状分析 |
(二)幼儿园“个人日常照料”维度的现状分析 |
(三)幼儿园“语言-推理”维度的现状分析 |
(四)幼儿园“活动”维度的现状分析 |
(五)幼儿园“互动”维度的现状分析 |
(六)幼儿园“课程结构”维度的现状分析 |
(七)幼儿园“家长与教师”维度的现状分析 |
四、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结果与差异分析 |
(一)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总体结果 |
(二)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各维度结果 |
(三)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差异性结果 |
(四)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总体差异分析 |
(五)不同地区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各维度差异分析 |
第四章 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一)乡镇民办幼儿园财政支持有限 |
(二)教师学习环境素养支持不足 |
(三)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估体系不完善 |
(四)家长教育理念影响学习环境建构 |
二、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园长对幼儿园学习环境认识不足 |
(二)园长缺乏专业的管理理念 |
(三)园长学习环境素养需要提升 |
(四)幼儿教师对学习环境缺乏思考 |
(五)幼儿教师学习环境素养不高 |
(六)民办幼儿教师数量不足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一、政府提供专业支持,完善教育监督机制 |
(一)建立促进乡镇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发展政策 |
(二)完善幼儿学习环境评估体系 |
(三)提高幼儿教师学习环境专业素养支持 |
二、园长自觉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幼儿学习环境质量 |
(一)园长明确教育角色支持教师工作 |
(二)提高园长对幼儿学习环境理念的认识 |
(三)园长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引领 |
三、幼儿教师正确学习环境理念,提升教育专业素养 |
(一)幼儿教师具有全面发展的儿童观 |
(二)幼儿教师科学建构幼儿学习环境 |
(三)幼儿教师做好家园合作工作 |
四、家长参加家园合作,做幼儿学习环境建设的支持者 |
第六章 结语 |
一、研究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幼儿学习环境评量表》(ECERS-R测量表)部分内容 |
附录 B 评分表(扩展板) |
附录 C 幼儿园学习环境访谈提纲 |
致谢 |
(3)幼儿园教师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设计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 |
(三)研究过程 |
(四)数据分析和整理 |
1.开放编码 |
2.主轴编码 |
3.选择编码 |
(五)信度检验和理论饱和度检验 |
三、研究结果 |
(一)自我发起和自我实践是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
(二)多边网络结构的共同体环境是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的重要场域 |
(三)确保良好用户体验是幼儿园教师非正式网络学习的技术保障 |
四、讨论与建议 |
(一)增强幼儿园教师非正式学习意识,提升有利于网络学习的品质 |
(二)发展幼儿园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创设有利于非正式学习的环境 |
(三)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提高支持非正式学习的技术 |
(4)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半结构访谈法 |
1.4.4 参与式观察法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照料 |
2.1.2 家庭照料 |
2.1.3 照料社会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结构功能主义的“家庭失能”理论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2.2.3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3章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性政策的发展 |
3.1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性政策的演变 |
3.1.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集体福利形式提供阶段 |
3.1.2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和私人市场并举提供阶段 |
3.1.3 21 世纪以来:重回公共性阶段 |
3.2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支持性政策 |
3.2.1 托幼公共服务政策 |
3.2.2 上海市亲职假政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化需求:上海市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现状研究 |
4.1 育儿责任: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的主要承担者 |
4.1.1 母亲是年幼子女最主要的照顾者 |
4.1.2 0-3 岁婴幼儿照料呈现代际转移趋势 |
4.1.3 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性别分工 |
4.2 育儿压力:上海市0-3 岁婴幼儿家庭承担着怎样的照料压力 |
4.2.1 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强度 |
4.2.2 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存在的冲突 |
4.3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的差异性分析 |
4.3.1 基于户籍的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差异性分析 |
4.3.2 基于城乡的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差异性分析 |
4.3.3 基于家庭结构的0-3 岁婴幼儿家庭照料差异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化供给: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 |
5.1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现状 |
5.1.1 独立设置的托儿所 |
5.1.2 托幼一体化模式 |
5.1.3 就业单位举办的托幼所 |
5.1.4 普惠性托幼点 |
5.1.5 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 |
5.2 基于上海“0-3 岁婴幼儿托幼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的分析 |
5.3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供给的问题 |
5.3.1 托幼服务供给仍然不足,且覆盖人群有限 |
5.3.2 照料服务供给缺乏对家庭的支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上海市0-3 岁婴幼儿照料供需失衡及原因分析 |
6.1 0-3 岁婴幼儿照料供需失衡的表现 |
6.1.1 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机构的数量 |
6.1.2 0-3 岁幼儿照料服务的内容 |
6.1.3 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的花费 |
6.1.4 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机构的性质 |
6.2 0-3 岁婴幼儿照料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 |
6.2.1 法律法规实施不完善,监管有限 |
6.2.2 资金投入不充分,师资薄弱 |
6.2.3 社会办托压力大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体系构建 |
7.1 西方国家0-3 岁婴幼儿照料支持政策的经验 |
7.1.1 休假政策:产假、陪产假、父母假及家庭护理假 |
7.1.2 服务政策:保育支持政策 |
7.1.3 经济支持政策:现金福利给付 |
7.2 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定位及目标 |
7.2.1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定位 |
7.2.2 我国0-3岁婴幼儿照料社会化的目标 |
7.3 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的构建方案 |
7.3.1 政府支持 |
7.3.2 社区支持 |
7.3.3 单位支持 |
7.3.4 家庭及邻里支持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上海地区儿童照料现状与家庭照顾需求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托幼机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渗透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渗透的相关研究 |
(四)对相关文献的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行动研究法 |
(一)行动研究法 |
(二)行动研究主体的确定 |
(三)行动资料的收集方法 |
(四)幼儿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学习兴趣的测量工具 |
(五)资料编码 |
四、研究流程 |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 |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 |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 |
第三章 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渗透的行动研究过程 |
一、现状问题的诊断与原因分析 |
(一)现状问题的表现 |
(二)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
(一)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
(二)方案设计的具体过程 |
三、行动研究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 |
(一)入园环节数学教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 |
(二)盥洗、如厕环节数学教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 |
(三)餐点环节数学教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 |
(四)饮水环节数学教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 |
(五)午睡环节数学教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 |
(六)离园环节数学教育渗透的实践与反思 |
四、行动研究方案实施效果的分析与讨论 |
(一)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效果分析 |
(二)行动研究实施效果的作用机制讨论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三、研究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民间体育游戏 |
(二)儿童 |
(三)课程表达 |
四、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课程组织理论 |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实地考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
(一)调研对象 |
(二)调研工具 |
(三)分析工具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观察能力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 |
二、专业自觉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尚待发掘 |
三、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观察能力 |
二、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 |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自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师观察能力的研究 |
二、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研究 |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自觉的研究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昆明市三所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现状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对观察的认识 |
一、对观察的目的及价值的理解 |
二、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专业知识情况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是如何观察的 |
一、调动一切感官搜索 |
二、有目的进行捕捉 |
三、客观的观察 |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的观察反思 |
一、寻求沟通,家园合作 |
二、记录反思,实现自我专业成长 |
第三章 昆明市三所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发展优势、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发展优势 |
一、专业态度良好,观察意愿强烈 |
二、观察意识增强,观察行为趋向客观 |
三、观察环境整体宽松 |
第二节 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存在的不足 |
一、幼儿园教师观察认识存在的不足 |
二、幼儿园教师观察实施存在的不足 |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反思存在的不足 |
第三节 幼儿园教师的观察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幼儿园教师观察认识存在不足的原因 |
二、幼儿园教师观察实施存在不足的原因 |
三、幼儿园教师观察记录反思存在不足的原因 |
四、外部环境的原因 |
第四章 提高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重塑观念态度,加强观察锻炼 |
一、重塑观察的观念与态度 |
二、关注幼儿成长,形成观察习惯 |
三、加强感官放松锻炼 |
第二节 更新观察知识结构 |
一、阅读专业观察书籍 |
二、向专业人士请教观察经验 |
第三节 创新教研方式,拓宽观察实践渠道 |
一、组织提升观察能力的培训 |
二、开展观察能力专题的研讨 |
三、形成观察合作体和知识库 |
第四节 提供环境支持 |
一、改善管理制度,提供观察时间 |
二、提供观察设施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问卷 |
附录B: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访谈提纲 |
附录C:幼儿园教师行为观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研究 ——以B市七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园长与教师的互动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
1.1.2 园长与幼儿园教师互动存在问题 |
1.1.3 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互动缺乏系统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概念界定 |
1.4.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
1.4.2 园长与教师互动 |
1.5 理论基础 |
1.5.1 互动理论 |
1.5.2 人际关系理论 |
1.5.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访谈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2.4.1 研究重点 |
2.4.2 研究难点 |
2.4.3 研究创新点 |
第三章 教师视角下与园长的互动情况及特点分析 |
3.1 总体调查对象分析 |
3.2 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对与园长互动的认识情况及分析 |
3.2.1 对互动基础的认识 |
3.2.2 对互动关系的认识 |
3.2.3 对互动作用的认识 |
3.3 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的情况及分析 |
3.3.1 互动主题和发起主体 |
3.3.2 互动方式和状态 |
3.3.3 教师对影响与园长互动因素的看法 |
第四章 园长视角下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及特点分析 |
4.1 调查对象分析 |
4.2 园长对与教师互动的认识情况及分析 |
4.2.1 园长对互动关系的认识 |
4.2.2 园长对互动基础的认识 |
4.2.3 园长对互动作用的认识 |
4.3 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情况及分析 |
4.3.1 园长与教师的互动主题 |
4.3.2 园长与教师的互动方式 |
4.3.3 园长对影响与教师互动因素的看法 |
第五章 对促进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思考 |
5.1 园长方面 |
5.1.1 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学习需求 |
5.1.2 转变管理风格,重视不同类型教师的作用 |
5.1.3 增强互动能力,提升互动技巧 |
5.1.4 积极创造与教师的互动主题 |
5.1.5 加强与不同类型教师互动主题的针对性 |
5.1.6 使用多样的互动方式 |
5.1.7 有计划地安排与教师互动的时间 |
5.2 教师方面 |
5.2.1 新手型教师 |
5.2.2 熟手型教师 |
5.2.3 专家型教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行动研究 ——以郑州市L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关键 |
1.1.2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实践存在不足 |
1.1.3 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现实需要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述评 |
1.4 概念界定 |
1.4.1 沟通 |
1.4.2 家园沟通 |
1.4.3 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 |
1.4.4 行动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对象与参与者 |
2.3 研究方法 |
2.4 研究过程 |
2.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章 行动研究的准备阶段 |
3.1 家园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
3.1.1 沟通内容不全面 |
3.1.2 沟通机会不均等 |
3.1.3 沟通效果不理想 |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
3.2.1 家园沟通中教师与幼儿家长自身原因 |
3.2.2 班级家园沟通制度方面的原因 |
3.3 重新确定研究问题 |
3.4 行动研究计划 |
第四章 行动研究过程 |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搭建沟通桥梁 |
4.1.1 行动研究目的 |
4.1.2 行动研究计划 |
4.1.3 行动研究过程 |
4.1.4 行动研究反思 |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优化家园沟通制度 |
4.2.1 行动研究目的 |
4.2.2 行动研究计划 |
4.2.3 行动研究过程 |
4.2.4 行动研究反思 |
第五章 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5.1 行动研究的结论 |
5.1.1 幼儿家长的参与是双向沟通的前提 |
5.1.2 沟通技能的掌握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
5.1.3 适宜的沟通制度是沟通有序开展的保障 |
5.2 行动研究的成效 |
5.2.1 班级教师的成长 |
5.2.2 研究者的成长 |
5.2.3 幼儿家长的成长 |
5.2.4 班级家园沟通工作的成长 |
5.3 行动研究反思 |
5.3.1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 |
5.3.2 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Q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深入访谈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1 托育服务 |
2.2.2 流动家庭 |
2.2.3 社会支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2.2.2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
2.3 文献回顾 |
2.3.1 托育服务研究现状 |
2.3.2 早期教育体系研究 |
2.3.3 流动家庭的社会支持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第3章 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现状及困境分析 |
3.1 Q区流动人口概况 |
3.1.1 Q区概况 |
3.1.2 流动家庭基本情况 |
3.2 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现状 |
3.2.1 幼无所托:流动女性就业瓶颈 |
3.2.2 望而却步:市场托育机构无力承担 |
3.2.3 力不从心:婴幼儿的科学教养方式 |
3.3 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的困境分析 |
3.3.1 就业与婴幼儿照料冲突 |
3.3.2 正式照顾服务机构缺少 |
3.3.3 社会关系网络薄弱 |
第4章 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社会支持现状 |
4.1 正式社会支持 |
4.1.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
4.1.2 社区服务支持动力不足 |
4.1.3 普惠性托育机构匮乏 |
4.1.4 社会组织关注度不高 |
4.2 非正式社会支持 |
4.2.1 家庭支持资源有限 |
4.2.2 亲友支持不够充分 |
4.2.3 社区邻里支持不稳定 |
第5章 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社会支持网络构建分析 |
5.1 完善流动家庭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
5.1.1 政府主导,完善托育服务政策 |
5.1.2 多元模式,扩大托育服务资源供给 |
5.1.3 三社联动,建立社区型普惠托育机构 |
5.2 完善流动家庭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
5.2.1 提高家庭支持系统的质量 |
5.2.2 发挥自身力量拓宽支持网络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幼儿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领导的个案研究[D]. 范士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民办幼儿园学习环境现状调查研究 ——以信阳市为例[D]. 彭叶.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幼儿园教师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J]. 何婷婷.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1(05)
- [4]0-3岁婴幼儿照料服务社会化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D]. 何秀.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中班幼儿生活活动中数学教育渗透的行动研究[D]. 尤明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专业自觉视域下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研究 ——以昆明市三所幼儿园为例[D]. 沈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研究 ——以B市七所幼儿园为例[D]. 刘蕊. 河北大学, 2020(08)
- [9]促进幼儿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行动研究 ——以郑州市L幼儿园为例[D]. 练田. 河北大学, 2020(08)
- [10]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流动家庭婴幼儿托育问题研究 ——以南昌市Q区为例[D]. 余志群.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