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合适的放大器以获得丰富的聆听享受

选择合适的放大器以获得丰富的聆听享受

一、选配恰当功放 丰富听觉享受(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19)在《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对汽车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汽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汽车车内噪声逐渐成为用户对汽车乘坐舒适性和产品满意度评价的重要指标。汽车行驶过程中轮胎与路面相互作用引起汽车结构振动产生的噪声是车内低频噪声的重要组成成分,该噪声表现为低频率宽频带噪声,具有随机性和时变性。传统降噪方法如隔声、吸声、减震、密封等方法主要用来降低车内中高频噪声,对低频噪声降噪效果不理想,而噪声主动控制技术能有效降低车内低频噪声,与传统车内降噪手段优势互补。噪声主动控制技术利用声波干涉现象,通过人为引入次级声源,并控制次级声源产生声波与被抵消区域的声波发生干涉,形成声音相消区,进而取得降噪效果。本文研究了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系统原理和实现方法,针对车内路面结构噪声的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降低车内道路结构噪声的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由于车内路面结构噪声与悬架和车身连接点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具有较强的多重相干性,且车内路噪与结构振动信号之间的传递函数是非线性的,因而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为:首先采用具有良好非线性映射能力的神经网络方法通过振动信号对车内路噪进行辨识,然后进行控制系统的次级声通道识别和延时补偿,再结合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算法对车内路噪进行降噪控制。该控制策略分为三个主要功能模块:车内路噪辨识模块、次级声通道模块和噪声自适应主动控制模块。围绕提出的控制策略,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车内路噪辨识模型,建立了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仿真模型,结合以上模型建立了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并进一步搭建了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并进行了车内次级声通道识别。基于同时采集的某乘用车不同匀速行驶工况的悬架与车身连接点处振动加速度信号和驾驶员耳旁噪声信号对所建的模型进行了仿真和试验。软件模型仿真实现降噪频带宽60Hz—100Hz,在与振动加速度信号相干性较高的低频段降噪效果较好,以线性声压级计,噪声峰值频率处降噪约20dB。而硬件在环仿真实现降噪频带宽约为20Hz—80Hz,在此频带内,降噪量主要分布在2dB—10dB,最大降噪量约15dB。分别搭建了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和以振动信号为参考信号的基于FXLMS算法的前馈宽频带噪声主动控制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并以实际采集数据为基础对所建系统进行了试验,实现降噪频率带宽达300Hz—400Hz,在此频率范围内,频带噪声降噪量主要分布在5dB(A)—20dB(A)区间内,两者最大降噪量都超过25 dB(A)。

张翼[2](2017)在《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历来重视教育,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的全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儿童最主要的安置方式之一,安置了除随班就读外的绝大部分适龄特殊儿童,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骨干。我国特殊教育起步于上世纪初,建国后纳入全国教育体系,校舍建设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更新完善,但特殊教育在我国的地位并不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在规划整体布局上,教育资源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地区间学校分布不均衡,学校间差距大,建设水平不均衡;在校舍建设上针对儿童障碍特点的特殊性不明显,表现为基本沿用普通中小学建设模式,教学空间模式单一等。随着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的地位得到逐步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与国际接轨,逐步引入全纳教育、医教结合等新的教育理念。在此形势下,传统的校园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特殊教育教学活动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设工作,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促进特殊教育资源的平衡。因此寻求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的,满足特殊儿童需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特殊教育蓬勃发展势态不符的是,目前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的研究相对落后,国内缺乏对特殊教育学校校园建筑设计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国家科研基金支持下,经过实地调研与资料收集工作,从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入手,结合特殊教育学相关理论,对视力障碍学生、听力障碍学生及以智力障碍学生、自闭症谱系学生和脑性瘫痪学生为主的发展性障碍学生的障碍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特殊儿童障碍特征影响下行为对空间的需求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在普通中小学校园建设体系框架下,基于缺陷补偿、安全活动、个别化教育、生活化教育的校园功能空间设计原则的空间设计策略,也即——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及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等具体五个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空间设计策略是直接面向儿童多样、不同的障碍特征提出的,策略的应用范围也不仅限于特殊教育学校,而包括更广泛有特殊儿童学习安置的各类机构和单位。随后,在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指导下,本文系统的梳理了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人性化细部设计。建构了完整、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设计研究体系。首先在规划设计层面提出了单独类型学校的校园规划布局与选址、用地建设规模、功能构成以及校园布局的设计要点。然后在建筑设计层面上,针对校园教学生活的需要,指出功能建筑的构成包括教学用房、康复用房、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体育场馆四类,并逐一详细讨论了每个功能分类中不同功能用房的使用需求和设计要点,并给出相应的建设参考模式。最后,在人性化设计的层面上讨论了校园无障碍体系、室内物理环境等细节设计。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建立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即需要对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空间设计策略进行横向研究,着力于特殊儿童对空间的特殊需求,也必须对特殊教育学校从规划、建筑、细部设计三个层面进行纵向梳理,建立完整独立的校园建筑研究体系,最终形成基于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框架。本文部分研究成果已经编入中国建工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三版的“特殊教育学校”章节中,期望能够为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尽微薄之力。

彭洋[3](2012)在《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后信息化时代内的主要特征是突出信息的利用、应用价值及其信息所具有的社会与经济作用。本研究在分析和评价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综合教育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揭示出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对后信息化时代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提出了思路,并进行了行性论证和分析。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对“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描述,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后信息化、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此外,还阐明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可能创新。第二章对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而是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第二个方面是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第三个方面是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第三章主要阐述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描述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通过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评述,在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社会评价访谈的基础上,对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梳理出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通过以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为主的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和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对比,得出比较分析与结论。第五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阐述了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要求,明确了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从课程体系入手,描述了交往行动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与方法。第六章是后信息化时代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阐述并分析了面向人才潜在能力创新的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潜在能力培养方法创新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面向教育环境创新的创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式,提出原始创新能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要素。描述了冰川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法。第七章是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分析了客观社会合理化过程对信息技术个性化交往行动能力的需求,提出个性化能力培养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描述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体系与方法。

马晶[4](2011)在《提高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黄金周等假期,使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游人次增长率年年攀升。据统计,2001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达4995亿元,可以预计,旅游收入在GDP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元化、深层次和全方位。作为旅游酒店特别是高星级酒店,除了高素质的接待能力、优质的服务水平等因素以外,其个性化风格的服务也尤其重要。除了要让旅客享受宾至如归的服务以外,还要能够让旅客们记住该酒店不同于其他酒店的个性特色。打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旅游酒店名片,酒店的背景音乐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四川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仅成都市就有三星级酒店101家、四星级酒店113家、五星级酒店29家。旅游酒店业的竞争表现出越来越激烈的趋势,旅游酒店文化环境也呈现出多元化、细分化与特色小众化的特点。所以,成都市旅游行业在旅游酒店的个性化服务和背景音乐特色的打造上面,一定要带给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一个个鲜明的认知标识,一张张与众不同的酒店名片,一个个区别于其他旅游酒店的音乐符号。这样才能够在成都市众多酒店中树立起鲜明的品质服务和音乐文化特色的旗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跑潮头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选取了成都市高星级酒店的背景音乐作为研究方向,是因为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是体现酒店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酒店硬件的必要补充,又是酒店软件的有效延伸,是提升酒店文化品位,打造酒店独特名片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酒店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酒店文化品位的高下已经成为酒店管理的重要内容。在高星级酒店行业的激烈竞争中,酒店文化品位的竞争日渐凸显,已经成为高星级酒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个人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他们以情感杠杆来衡量各类酒店是否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消费行为是否合理如愿,所以提高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就变得至关重要。高星级酒店应该从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都要尽量满足消费者追求体现个性、崇尚品位的要求,在提供高品质服务时,特别要注重彰显酒店蕴涵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品质,所以切不可以忽略背景音乐在打造酒店文化名片、凸显个性特点的特殊作用。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是体现酒店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背景音乐的各种功能与酒店的服务功能和消费者心理紧密结合,可以帮助酒店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文化品位,彰显酒店企业的文化底蕴,推动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提高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的文化品位也是打造高星级酒店特色名片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背景音乐可以契合酒店的建筑风格、主题思想和消费者人群,展现不同酒店的文化风格和服务特色。在高星级酒店服务名片上印上独特的音乐品位符号,让消费者铭记于心。提高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的文化品位还可以增强酒店的综合竞争力。成都市的高星级酒店都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舒适的环境和周到的服务。然而,这些都已经不是竞争中的唯一优势。利用酒店背景音乐这个最富有魅力、最具有感染力的无形价值元素,丰富酒店文化内涵,提升酒店服务水平,给消费者一次难忘的体验,对增强品牌形象,甚至直接改善经营状况,扩大市场份额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成都市酒店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对背景音乐盲目的使用和效仿而导致了很多酒店缺乏自身的特点,制约了高星级酒店整体形象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所以,提高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水平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背景音乐来丰富酒店的文化内涵,丰满酒店的社会形象,提升酒店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消费者,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更大利润,正是本文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近几年,成都市的高星级酒店数量日益增多,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对于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研究和使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高星级酒店还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使用背景音乐,背景音乐艺术给酒店的文化形象、消费环境、营销策略、服务品质等带来的改变和影响还没有真正引起管理者们的认知和重视,与先进地区和国外的知名酒店也有一定的距离。只有真正重视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的长足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完善背景音乐系统的设计、管理和使用体系,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应对策,才能够引导高星级酒店走向个性化、品牌化、名牌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总而言之,提高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重要性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酒店管理者所重视,并被纳入酒店建设的重要步骤,这也是酒店业自身发展的普遍趋势,是发展酒店行业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面对市场的优胜劣汰,成都市高星级酒店必须不断提升酒店文化品位和档次,完善自身的服务细节,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

金珍珍[5](2010)在《大型体育馆音响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型体育馆的需求日益壮大,人们对大型体育馆的声学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大型体育馆不仅要满足其举行体育赛事和训练的基本功能,还必须满足举行大型文艺演出、召开会议等需要,但由于大型体育馆的容积和平均自由程较大,引起混响时间较长,因而容易产生回声、声聚焦、多重回声等音质缺陷,使得音质效果不佳,无法给观众带来满意的视听感受。为了提高大型体育馆的音质效果,大大缩短混响时间,克服音质缺陷,本文主要从建声设计和扩声设计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音响系统设计方案,并基于台州市洪家中学体育馆原有的建筑结构对其音响系统作了建声改造和扩声设计,音质效果有了大的改进,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音响系统的设计:一是建筑声学设计,主要考虑体育馆的建筑结构、体型、吸声材料的选取、布置。它主要解决的是:声场分布的均匀度、各种声学缺陷的避免、整个场馆的混响时间的缩短等问题,从而构造了一个足够清晰度、均匀度和响度的声场环境。二是扩声设计,它以建声设计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构成、音响器材的选择、各种音箱的选取、布置,最终使得体育场馆的音响效果达到响度适合、语言清晰和音质优美。只有充分考虑建声设计和扩声设计两个方面,使两者达到合理的统一,才能获得满意的音质效果。在建声设计方面,主要考虑场馆内的吸声处理,用充分降低馆内混响时间的方法来换取馆内的语言清晰度和避免观众席、比赛场地出现颤动回声、声聚焦等音质缺陷。它的作用就是控制大厅的混响时间和防止可能出现的音质缺陷,保证语言的清晰度。混响时间与房间容积和室内总吸声量有定量关系,还和声源的声压级以及频率特性有关。混响时间长将使语言清晰度降低。由于体育馆的比赛大厅能够吸声处理的地方较少,特别是侧墙,被看台和侧窗占用居多,因此在选取吸声材料、吸声结构时必须要求其有较高的吸声性能。在扩声设计方面,必须保证音质的方向性和清晰度,它是保证比赛大厅内声场均匀、有足够的声压级、声音清晰的主要因素。它包含3个部分:系统设计的一般要求、系统的设备选型、配置(包括各分系统:语音扩声、演出扩声、广播扩声等)和控制室的声学设计。文中详细介绍了扩声系统技术参数中关于响度和传声增益、稳定性、音质及方向感这四要素对扩声系统的影响。说明一个良好的扩声系统所需要的声场环境,声场覆盖准确,能量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反射声;可向覆盖区提供高声压;重放音质优秀;保证语言清晰度。列举了扬声器组合和选用的例子。功率放大器的数量和输出功率应和放音单元相匹配并留有一定动态余量,避免削波,以保护放音单元,另应配置一定的备用单元。其次,功放与音箱之间还要做到阻抗和频率的匹配。在效果评价系统里,最突出的的问题就是混响时间,通常可以用RT60或T60来表示。RT60比较有代表性的测量方法是选取以125Hz、250Hz、500Hz、1kHz、2kHz和4kHz为中心频率的六个频段进行测量,然后取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该场所的混响时间。本文在查阅大量声学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台州市洪家中学的体育馆音响系统设计实例,指出了大型体育馆音响系统设计在台州这个三线小城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从建声设计目的、要求及处理方案等方面对建声设计作了论述。在扩声设计方面,主要从方案选择、仿真模型设计、扩声设备配置、参数测量等方面作了论述,并作了效果评价。实践证明,作者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并完成既定的目标和任务。作者有幸跟随同事潘行心老师参与音响系统方面的施工、设计和评标工作,从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体育馆的建声、扩声及音响的空间、怎么才能使音响的清晰度达到最好等一些相关的问题做了较好的阐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并对音响系统的效果评价作了讲述。

编辑部[6](2010)在《我爱家庭影院! 2010’高清家庭影院设计大赛作品展》文中认为由《家庭影院技术》杂志社、影音中国(WWW.hdavchjna.com)网站、杜比实验室联合多家合作机构与媒体共同举办的"我爱家庭影院!——2010’中国首届高清家庭影院设计大赛"在2010年1月1日已经正式开始,并正在火热进行中。在活动期间,活动作品将分别在《家庭影院技术》杂志以及影音中国网站同期发布。本期杂志将把当中的优秀参赛作品分为影音设计师作品以及影音爱好者作品,并对两大类进行逐一发布展示。继上两期为大家带来了众多出色的家庭影院作品之后,吸引了更多的影音设计师、爱好者的参与,让本次大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本期继续为大家展示更多优秀的家庭影院作品,将整个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张杰,王红军,于明杰,于峰[7](2008)在《浅谈广播节目的录音制作技巧》文中认为论述了广播节目录音制作的内涵与要求、原则与应用,并结合《高原私语》录音制作的实例,从节目的前期录制工艺与技术,到后期合成艺术与技巧等各方面介绍了经验和体会。

罗琼[8](2006)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初探》文中提出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呼唤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全程优化音乐教学过程,尝试构建音乐教学最优化体系,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使然。音乐教学过程最优化中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学设计。本文在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着当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精神,以21世纪初的中国义务教育为背景,从音乐教学最优化设计的必然性、理论基础、条件、时间等因素出发,对教学目标最优化的确定、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安排、教学策略最优化的选择、教学评价最优化的开展分别进行了论述,主要采用文献论证、分析比较、调查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将最优化的理念渗透入每个设计环节中,通过对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优化配置与控制,最终实现整体的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这对于促进音乐教改的整体发展,指导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优化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实现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华[9](2004)在《生活方式对我国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家具行业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次次飞跃,今天我国家具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40亿元(RMB),出口73.33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家具出口的第二大国。然而,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家具设计环节的薄弱现状已经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 本文针对生活方式对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包括了三个主要的方面:生活方式、民用家具设计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首先,论文对我国人民今天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研究。文章基于社会学领域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生活方式的定义和“生活方式研究的理论框架”,并通过此框架,从生活方式的结构和活动内容两个角度,探讨了我国人民现阶段生活方式的若干特征。 然后,文章在总结了家具设计方面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又结合笔者自己的家具设计实务经验,建立了“现代家具设计研究的理论框架”。框架包括设计内涵、家具的基本属性和设计核心问题三部分。在此,笔者提出了现代家具设计的内涵是“民主化”和“生态化”的新观点;归纳、分析了在家具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五个因素;探讨了“形式和功能的关系”这一有关设计的核心话题。此理论框架的建立为家具设计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两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展开了生活方式对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研究。研究以现代家具设计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在民用家具的范畴内,逐一探讨了现阶段的生活方式对家具设计内涵、家具基本属性和设计核心问题的影响。在研究中,论文详细的阐述了生活方式中的哪些因素影响着家具设计中的哪个反面,以及这些方面是如何影响的。同时,我们还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并以文章中的观点解释了一些在民用家具设计领域存在的现象。 第四章,论文着眼于家具的使用功能受生活方式的影响,从住宅空间、家用电器和家居物品的储藏三个具体的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最后,笔者利用论文中的理论结果进行了民用家具的设计实践,以真实产品投放市场后的反馈情况来检验论文的理论成果。 通过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我们发现生活方式对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民用家具的设计工作必须从生活出发才能真正为民所用。

二、选配恰当功放 丰富听觉享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配恰当功放 丰富听觉享受(论文提纲范文)

(1)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研究概况
    1.3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研究进展和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内路噪控制方法研究
    2.1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原理
        2.1.1 噪声主动控制声学机理
        2.1.2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分析
    2.2 噪声主动控制算法
        2.2.1 噪声主动控制系统基本框架
        2.2.2 自适应滤波器
        2.2.3 基于LMS算法的自适应滤波器
        2.2.4 滤波-X LMS算法
        2.2.5 带遗忘因子的FXLMS算法
        2.2.6 考虑声反馈的FXLMS算法
    2.3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策略
    3.1 车内路噪特性分析
    3.2 车内路噪控制策略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内路噪辨识
    3.4 次级声通道辨识
        3.4.1 次级声通道离线辨识
        3.4.2 次级声通道在线辨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建模仿真及策略优化
    4.1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建模
    4.2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仿真分析
    4.3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优化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内路噪主动控制试验
    5.1 硬件在环仿真平台搭建
    5.2 硬件在环建模与仿真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体系的完善
        1.1.2. 教育观念的改善
        1.1.3. 建筑学专业研究的提升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社会意义
        1.2.2. 学术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特殊教育的安置模式
        1.3.2. 特殊学生的定义与分类
        1.3.3. 特殊学生的称谓
        1.3.4. 特殊教育学校的定义与分类
    1.4. 研究内容
        1.4.1. 对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学生障碍特征的理论研究
        1.4.2. 基于学生障碍特点的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1.4.3. 对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空间的系统性设计要点研究
    1.5. 研究现状
        1.5.1. 作者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
        1.5.2. 国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研究
        1.5.3. 特殊教育研究
        1.5.4. 素质教育模式下普通中小学的研究
        1.5.5. 国外相关研究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1.6.1. 国内首次系统完整的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理论
        1.6.2. 调研分析三大类儿童的障碍特点及对空间需求,提出空间设计策略
        1.6.3. 建立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工作契机
        1.7.2. 比较研究的方法
        1.7.3. 文献整理的方法
        1.7.4. 实地调研的方法
        1.7.5.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调研分析
    2.1. 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
        2.1.1. 我国近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
        2.1.2.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
        2.1.3. 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动力
    2.2. 盲校调研概述
        2.2.1. 北京市盲人学校
        2.2.2. 浙江省盲人学校
        2.2.3. 上海市盲童学校
        2.2.4. 南京市盲人学校
    2.3. 聋校调研概述
        2.3.1. 广州市聋人学校
        2.3.2. 杭州市聋人学校
    2.4. 培智学校调研概述
        2.4.1.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
        2.4.2.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
        2.4.3. 成都市同辉国际学校
    2.5. 其他及综合类学校调研概述
        2.5.1.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2.5.2. 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
        2.5.3. 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2.6. 国外特殊教育学校
        2.6.1. 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2.6.2. 德国艾希施泰特特殊教育中心
        2.6.3. 美国羽毛河学院
    2.7. 调研分析
        2.7.1. 特殊教育资源配置
        2.7.2. 选址及规模
        2.7.3. 总平面布局
        2.7.4. 功能用房
        2.7.5. 教学设施
        2.7.6. 细部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殊儿童的障碍特征与对空间需求分析
    3.1. 特殊儿童的感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3.1.1. 障碍学生的感觉缺陷特点
        3.1.2. 感觉统合失调
    3.2. 特殊儿童的知觉特征及行为特点
        3.2.1. 知觉能力不足
        3.2.2. 抽象思维能力弱
        3.2.3. 空间认知能力有限
    3.3. 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及行为特点
        3.3.1. 语言和言语障碍
        3.3.2. 过度情绪敏感
    3.4. 特殊儿童的身体发展特征及行为特点
        3.4.1. 障碍特点
        3.4.2. 对空间需求分析
    3.5. 行为需求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特殊行为的空间设计策略
    4.1. 空间设计策略的原则
    4.2. 保证多种学习行为的空间策略
        4.2.1. 教学组织的小班化策略
        4.2.2. 普通教学单元的综合化策略
        4.2.3. 教学空间的开放化策略
        4.2.4. 教学生活空间的一体化策略
        4.2.5. 康复教室的灵活化
    4.3. 针对感觉能力不足的补偿化策略
        4.3.1. 针对视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4.3.2. 针对听觉障碍的感觉补偿
        4.3.3. 针对听力障碍的交流方式补偿
    4.4. 减少环境干扰的分离化策略
        4.4.1. 噪声干扰房间的分区布置
        4.4.2. 空间节点干扰的优化处理
        4.4.3. 视线干扰的遮挡处理
    4.5. 补偿空间知觉能力的整合化策略
        4.5.1. 增加空间表征
        4.5.2. 简化空间关系
        4.5.3. 设置触感地图
        4.5.4. 标识系统的直观化
    4.6. 弥补身体发展不足的安全化策略
        4.6.1. 校园总体布局有利于疏散防灾
        4.6.2. 建筑通行与疏散的合理组织
        4.6.3. 细部日常安全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选址与总平面布局
    5.1. 选址与规模
        5.1.1. 选址原则
        5.1.2. 用地条件
        5.1.3. 校园规模与指标
        5.1.4. 用地构成
    5.2. 总平面布局
        5.2.1. 布局原则
        5.2.2. 布局要点
        5.2.3. 建筑布局模式
        5.2.4. 室外场地布局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用房设计
    6.1. 功能用房的构成
        6.1.1. 功能用房的分类
        6.1.2. 功能用房的组成
        6.1.3. 功能用房的设计模式
    6.2. 教学用房
        6.2.1. 盲校普通教室
        6.2.2. 聋校普通教室
        6.2.3. 培智学校普通教室
        6.2.4. 计算机教室
        6.2.5. 美工教室
        6.2.6. 实验室
        6.2.7. 律动教室
        6.2.8. 声乐及乐器教室
        6.2.9. 劳动教室
        6.2.10. 生活技能训练教室
        6.2.11. 情景教室
        6.2.12. 直观教室
        6.2.13. 教具制作室
        6.2.14. 盲文制作室
        6.2.15. 唱游教室
    6.3. 康复用房
        6.3.1. 康复课程的设置
        6.3.2. 康复用房的种类
        6.3.3. 体育康复训练室
        6.3.4. 心理咨询室
        6.3.5. 感觉统合训练室
        6.3.6. 视功能训练室
        6.3.7. 听力检测室
        6.3.8. 智力检测室
        6.3.9. 多感官训练室
        6.3.10. 语言训练室
        6.3.11. 引导式训练室
        6.3.12. 水疗室
        6.3.13. 定向行走训练室
    6.4. 公共活动与生活服务用房
        6.4.1. 阅览室
        6.4.2. 宿舍
    6.5. 体育场馆
        6.5.1. 风雨操场
        6.5.2. 专项场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性化细节设计
    7.1. 无障碍设计
        7.1.1. 无障碍设计的范畴
        7.1.2. 通行无障碍设计
        7.1.3. 操作无障碍设计
        7.1.4. 认知无障碍设计
    7.2. 室内环境设计
        7.2.1. 照明设计
        7.2.2. 声环境控制
        7.2.3. 通风采暖
    7.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
    研究的创新性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学术着作
    期刊文献
    学位论文
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二、后信息化时代带来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新变革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有关概念诠释
        一、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二、后信息化时代与物联网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评述
        一、关于后信息化的研究
        二、关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第二章 全球信息化浪潮及其在中国的演进
    第一节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第二节 新中国的信息化发展回顾
    第三节 后信息化时代的变革与诉求
        一、信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战略转向
        二、信息技术产业的结构性调整
        三、后信息化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四、后信息化与制度转型
        五、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诉求
第三章 我国邮电高校发展轨迹和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课题
    第一节 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历史发展沿革
    第二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邮电高校面临的机遇和选择
        一、邮电高校人才培养进入大众化阶段
        二、邮电高校积极开创人才培养新局面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国内本科高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现状
        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
        三、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信息学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第一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概述
    第二节 课程体系比较研究方法
        一、知识基比较研究方法
        二、指导原理比较研究法
    第三节 我国邮电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节 美国高校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第五节 比较分析与结论
        一、知识基比较
        二、指导原理比较
        三、比较结论
第五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综合素质提升
    第一节 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一、不同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与全面发展的差异性要求
        二、新时期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
        三、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全而发展的教育理念
    第二节 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理论依据与核心因子
        一、综合素质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综合素质培养与交往行动理论
        三、人文素质是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因子
    第三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法
        一、丰富教学内容长见识
        二、改进教学手段开眼界
        三、提高人文素质重交流
        四、调整师生关系促提升
    第四节 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
        一、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二、目标与需求相结合,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三、抓好课外实践教育,培养通信特色人才
        四、依托信息行业优势,构建交往行动培养环境
        五、对社会交往行动创新实践教育的认识与总结
第六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节 培养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第二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理论依据与关键要素
        一、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冰川理论
        二、人才的潜在能力与原始创新能力
        三、原始创新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第三节 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面向潜在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培养方法
        二、面向创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教育环境建设方法
    第四节 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一、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完善实践教育教学环境
        二、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丰富科技学术活动内涵
        三、打造科研创新团队苗圃,培育科技创新领头人才
第七章 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的个性化发展
    第一节 发展面向社会服务需求的个性化特征
    第二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属性
        一、个性化能力培养与建构主义
        二、个性化发展的基本属性是尊重自我
    第三节 人才的个性化发展方法
        一、“意义建构”要素下信息学科的专业教学目标与特点
        二、“会话”要素下的多层次、自适应动态管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三、“情境”要素下的创新教学平台设计与实施方案
        四、“协作”要素下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方案优化
    第四节 人才的个性化能力培养实践
        一、依托邮电传统优势,突出行业特色办学
        二、坚持专业实践教学,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三、完善创新实践基地,优化专业体系建设
        四、建立创新实践综合平台,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五、个性化培养的成功案例——爱科工作室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致谢
附录一: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件1-1:邮电高校本科通信人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1-2:用人单位对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件1-3:访谈提纲
附录二、MIT电子与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附录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实验课程优化改革方案
附录四、南京邮电大学创新实践教改部分项目一览表
附录五、爱科工作室的创新理念及其培育的部分成员
附录六、爱科工作室本科成员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七、爱科工作室成员课外科技活动获奖目录
附录八、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0年创新项目立项一览表
附录九、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创新项目立项汇总表

(4)提高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资料综述
        1.2.1 高星级酒店概念
        1.2.2 背景音乐概念
        1.2.3 品位概念
        1.2.4 文化品位概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提高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2.1 关于背景音乐的研究
        2.1.1 背景音乐的起源
        2.1.2 背景音乐的特性
        2.1.3 背景音乐的社会功能
    2.2 提高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2.2.1 打造独特的音乐文化名片
        2.2.2 推动酒店的企业文化建设
        2.2.3 提高酒店的综合竞争力
        2.2.4 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3. 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现状与问题
    3.1 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现状
    3.2 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管理层思想上不够重视
        3.2.2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与实施
        3.2.3 不分酒店类型使用背景音乐
        3.2.4 不分功能区域随意使用背景音乐
        3.2.5 不分时段、主题使用背景音乐
        3.2.6 背景音乐音量音响控制随意化
        3.2.7 缺乏音乐设施设备的投入与管理
4. 提高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对策
    4.1 重视背景音乐,提高文化品位
    4.2 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人员培训
    4.3 因“店”制宜,彰显特色
    4.4 严格区域选择,完善服务功能
    4.5 依据时段和主题,营造美好环境
    4.6 控制音响音量,注意适时播放
    4.7 加大硬件建设,注重投入和管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大型体育馆音响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论文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5 论文拟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5.1 拟取得的成果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体育馆的建筑声学设计
    2.1 体育馆的声学设计要求
    2.2 体育馆建声设计的内容
    2.3 体育馆常见的声学缺陷
        2.3.1 声聚焦
        2.3.2 颤动回声
        2.3.3 混响时间偏长
    2.4 体育馆建筑声学缺陷的解决措施
        2.4.1 建声设计解决措施
        2.4.2 建声设计注意事项
    2.5 混响时间的确定
第三章 大型体育馆的扩声设计
    3.1 扩声设计要求
        3.1.1 扩声系统要求
        3.1.2 扩声各项指标
    3.2 体育馆扩声系统方案选择
        3.2.1 扬声器的扩声方式选择
        3.2.2 扩声设备选择
        3.2.3 扩声系统传输方式选择
    3.3 体育馆扩声系统几个重要指标的处理
        3.3.1 较长混响时间的处理
        3.3.2 长延时、高强度反射声干扰的处理
        3.3.3 体育场馆的“声音外溢”的控制
    3.4 实现良好语言清晰度的理论依据及方式
    3.5 音质评价
第四章 大型体育馆的音响设备
    4.1 关于音响的空间
        4.1.1 混响过多的空间
        4.1.2 会场混响的产生
        4.1.3 信噪比的恶化
    4.2 各系统音响设备
        4.2.1 主系统音响设备(比赛用和观众席用)
        4.2.2 管理室系统音响设备
        4.2.3 现场直播设备
        4.2.4 音响器材
    4.3 音响器材
        4.3.1 输入装备
        4.3.2 调音台
        4.3.3 多功能处理器
        4.3.4 功率放大器
        4.3.5 音箱系统
        4.3.6 输出控制系统
        4.3.7 数字传送、控制系统
    4.4 输入输出线路、万能插口板的配置
第五章 大型体育馆音响模拟系统
    5.1 SR系统的设计
        5.1.1 SR系统设计的重要概念
    5.2 关于音响设计
        5.2.1 关于音响模拟系统
    5.3 音响一体化系统
        5.3.1 音响模拟系统
        5.3.2 测定系统
        5.3.3 音响调整系统
        5.3.4 音场测评系统
    5.4 音响测量及音响系统调整
    5.5 系统设计的考虑
        5.5.1 进行喇叭涵盖区之控制
        5.5.2 以电脑进行模式控制
        5.5.3 进行喇叭音量及音质控制
        5.5.4 时间延时的控制
    5.6 系统构成
        5.6.1 功率放大器
        5.6.2 SAROI数字信号处理器
        5.6.3 DCD模板(Digital Channel dirider)
        5.6.4 控制电脑系统
        5.6.5 混音主机
        5.6.6 MIC及无线MIC接收器,录音座,盘式座
        5.6.7 副控混音机
        5.6.8 喇叭
第六章 应用案例——洪家中学体育馆音响系统设计
    6.1 建声设计方案概况
    6.2 台州市椒江区洪家体育馆建声设计目的及要求
    6.3 洪家中学体育馆的声学设计内容
        6.3.1 建声设计
        6.3.2 洪家中学体育馆的建声处理方案
    6.4 洪家中学体育馆的扩声设计
        6.4.1 扩声系统图
        6.4.2 洪家中学体育馆扩声系统设计方案
        6.4.3 扩声系统的设备配置
    6.5 混响时间测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浅谈广播节目的录音制作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录音制作的内涵与要求
3 录音制作的原则与应用
4 录音制作的要点与技巧
5 录音制作实例
    5.1 语言声音的创作与录制
    5.2 音乐与语言水乳交融
    5.3 音响素材精挑细选
    5.4 节目录音制作系统的设备配置

(8)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的背景
    第一节 当代呼唤音乐教学最优化
    第二节 设计最优化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设计最优化的条件分析
    第四节 设计最优化的时间控制
第二章 音乐教学目标最优化的确立
    第一节 目标最优化的特征
    第二节 目标最优化的分类
    第三节 目标最优化的表述
    第四节 目标最优化的准备
第三章 音乐教学内容最优化的安排
    第一节 内容最优化的特征
    第二节 内容最优化的来源
    第三节 内容最优化的组合
    第四节 内容最优化的处理
第四章 音乐教学策略最优化的选择
    第一节 策略最优化的特征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优化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第四节 教学媒体的最优化
第五章 音乐教学评价最优化的开展
    第一节 评价最优化的特征
    第二节 评价最优化的功能
    第三节 评价最优化的方式
    第四节 评价最优化的指标
结论
附录一 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案例与评析
附录二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生活方式对我国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课题研究的产业背景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 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四) 中国家具设计的现状
    (五)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生活方式研究概述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第三节 开放时代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二章 民用家具设计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民用家具基础研究
    第二节 现代民用家具设计的定位
    第三节 家具的基本属性
    第四节 形式与功能的关系
    第五节 建立现代民用家具设计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我国现代生活方式对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
    第一节 生活方式对民用家具设计内涵的影响
    第二节 生活方式对民用家具基本属性的影响
    第三节 生活方式对“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生活方式影响民用家具设计的具体分析
    第一节 居住空间和格局的变化对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
    第二节 家用电器的普及及更新对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
    第三节 家庭各种物品的增多对储藏类家具设计的影响
第五章 设计实践
    一、 设计实践的具体流程安排
    二、 理论思想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的体现
    三、 设计说明部分
    四、 家具开发风格策略表
    五、 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反馈情况
    六、 设计方案选录
    七、 主卧室家具设计方案一之结构图
结语
参考文献

四、选配恰当功放 丰富听觉享受(论文参考文献)

  • [1]车内路噪自适应主动控制技术研究[D]. 陈辉. 吉林大学, 2019(11)
  • [2]基于特殊儿童障碍特征的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翼.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3]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 彭洋. 南京大学, 2012(06)
  • [4]提高成都高星级酒店背景音乐文化品位的思考[D]. 马晶.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4)
  • [5]大型体育馆音响系统设计[D]. 金珍珍. 安徽大学, 2010(02)
  • [6]我爱家庭影院! 2010’高清家庭影院设计大赛作品展[J]. 编辑部. 家庭影院技术, 2010(04)
  • [7]浅谈广播节目的录音制作技巧[J]. 张杰,王红军,于明杰,于峰. 电声技术, 2008(09)
  • [8]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最优化初探[D]. 罗琼.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2)
  • [9]生活方式对我国民用家具设计的影响[D]. 王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04(04)

标签:;  ;  ;  

选择合适的放大器以获得丰富的聆听享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