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洪睿霞[1](2021)在《经直肠超声多种新技术在前列腺癌检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超微血流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半定量分级用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129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以穿刺活检组织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将病理结果为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炎等良性疾病纳入良性组,共40例;将所有前列腺腺癌纳入恶性组,共89例。依据灰阶超声及SMI共同检出的可疑病灶作为SMI半定量分析评价靶区。参照Adler血流分级及滑膜半定量评分系统的血流占比评价方式,将病灶内部微细血流行半定量分级,0级:病灶内未见微细血流;I级:病灶内探及稀疏1-2个点状血流信号;II级:病灶内部探及3-4条短线状血流、分布占比不超过病灶最大截面50%;III级:病灶内探及4条以上血流、分布占比超过病灶截面50%。结果:良性组中SMI0级7例、1级9例、2级12例、3级12例,恶性组中SMI1级2例、SMI2级10例、SMI3级77例。良性组中SMI表现各异,而恶性组中SMI3级为77例,占比高达86.5%。SM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6.51%、70.00%、86.51%、70.00%、81.39%。结论:在结合二维超声的基础上,SMI半定量分级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肿瘤上有一定应用价值,可联合血PSA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中。目的:通过比较经直肠途径与经会阴途径穿刺活检对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的检出率,分析二种途径的穿刺活检路径对前列腺癌检出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28例首次确诊为PCa的患者,其中经直肠途径组62例,经会阴途径组66例,比较两种途径(不同TPSA水平)诊断PCa及临床意义前列腺癌(clinically significant prostate cancer,Cs PCa)的检出率差异。其中104例(经直肠途径组42例;经会阴途径组62例)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声学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对CEUS检出的阳性病灶则进行靶向穿刺,共83例行靶向穿刺(经直肠途径组28例,经会阴途径组55例),分别比较2组系统穿刺及靶向穿刺PCa、cs PCa的检出率。结果:经直肠途径组PCa的检出率为35.48%(22/62),cs PCa的检出率为25.81%(16/62);经会阴途径组PCa的检出率为42.42%(28/66),Cs PCa对检出率为28.79%(19/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71、0.676);2组不同PSA水平对PCa及cs PCa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直肠途径组与经会阴途径组在系统穿刺中PCa检出率[35.48%(22/62)vs 40.91%(27/66);P=0.587]、阳性针数/总针数[14.25%(106/744)vs 14.52%(115/792);P=0.879]、Cs PCa检出率[25.81%(16/62)vs 28.79%(19/66);P=0.6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靶向穿刺活检PCa检出率[35.71%(10/28)vs 14.55%(8/55);P=0.002]、阳性针数/总针数[30.77%(24/78)vs13.51%(10/14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直肠途径组的超声造影引导下靶向穿刺活检PCa的检出率及阳性针数占比均高于经会阴途径组。结论: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经直肠途径与经会阴途径对PCa及cs PCa检出率无差异。CEUS可引导前列腺靶向穿刺活检,穿刺操作时选择与CEUS相同的患者体位及解剖断面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
杨用康[2](2021)在《前列腺癌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用前列腺癌相关指标,构建前列腺癌logistic预测模型,提高早期前列腺癌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7~2020年,疑诊前列腺癌,并行前列腺穿刺活检,共计235例病历资料;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指标的完备性。从235例病历中,筛选与前列腺癌相关的各项临床指标,包括年龄(Ag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 PSA)、游离PSA与总PSA的比值(f/t PSA)、PSA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PV)、直肠指检(DRE)、MRI信号值(ADC),进行单因素分析,了解各单项指标与穿刺阳性率的相关性。剔除上述指标不完备者,剩余192例病例资料进行下一步。第二步分析指标的差异性。对上述192例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具备差异性的指标(危险因素),并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选中5个指标,用于构建前列腺癌发生概率的logistic预测模型。第三步验证模型的实用性。模型验证组共68例,是同期因PSA、MRI、DRE三项指标异常,高度疑诊前列腺癌,但病人拒绝前列腺穿刺活检,又强烈要求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明确者。将68例患者的相关数据,代入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估模型的实用性。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提示Age、tPSA、f/t PSA、PSAD、PV、DRE、ADC均为相关危险因素。经5步logisitc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用于建模的指标是,Age、t PSA、DRE、ADC、PV。这5个指标的数学逻辑关系[logit(P)]是,logit(P)=0.058×Age+0.043×t PSA-4.197×ADC+1.212×DRE-0.016×PV。依据logit(P),预测前列腺癌概率(P)的数学模型为p=1/(1+erp[-logit(P)]),模型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提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优于所有单项指标的诊断效能。结论:前列腺癌多参数logistic预测模型,对早期前列腺癌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助于提高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率。
努热曼古·艾买尔[3](2021)在《CEUS与增强MRI在可疑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标:探讨经直肠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y,CEUS)、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在诊断可疑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4例PSA≤50ng/ml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行CEUS及增强MRI检查,两种检查结果分别与穿刺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两者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94例患者中37例被诊断为前列腺癌(39.36%,37/94)。CEUS、增强MRI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是62.16%和75.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增强MRI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度是75.44%和57.89%,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诊断前列腺疾病的AUC为0.688(0.575-0.801),且略高于增强MRI的AUC 0.668(0.556-0.77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0<PSA≤10ng/ml时,增强MRI及CEUS检出率分别为78.60%、28.60%,增强MRI对前列腺癌检出率高于CEUS,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理格里森评分(Gleason,GS)≥7分的中高危前列腺癌,CEUS和增强MRI的检出率均为89.3%。结论:CEUS和增强MRI在诊断可疑前列腺癌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中高危前列腺癌(GS≥7),CEUS和增强MRI在诊断前列腺癌能力相当。在0<PSA≤10ng/ml范围内,增强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高于CEUS。在临床上两种方法可借鉴性合理选择使用。
任洪飞[4](2021)在《PSAM和PSAMR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当前对于前列腺癌确诊认可度最高的是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但是穿刺的阳性率会受到血清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影响。BMI(Body Mass Index,体重指数)、PV(Prostate Volume,前列腺体积)以及年龄等因素能够对血清PSA产生影响,导致前列腺穿刺的准确性降低,尤其是对PSA<10ng/ml的患者影响最大,致使部分患者需要进行第二次甚至多次前列腺穿刺才能明确诊断,既不利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也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国外有学者提出PSAM(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Mass,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质量)和PSAMR(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Mass Ratio,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质量比率)的概念,期望通过对血清PSA进行校正提升其诊断效能。目的:研究不同水平PSA和BMI时PSAM和PSAMR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结果之间的关系,探讨PSAM和PSAMR能否提升PSA对穿刺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筛选2017年01月至2020年10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进行前列腺穿刺的患者,最终纳入57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根据患者血清PSA及BMI的不同进行分组;以前列腺穿刺结果阳性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的相关性;组间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PSAM、PSAMR和PSA在不同PSA及不同BMI水平时与前列腺穿刺阳性结果的关系;使用SPSS统计软件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计算并比较各因素曲线下面积。结果:以穿刺阳性为因变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s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SAMR、PSAM、BMI及PSA均为阳性穿刺结果的危险因素,其OR(Odd Ratio,比值比)值依次为:2.722、1.521、1.198、1.378,PSAMR、PSAM、BMI及PSA的P值依次为:0.007、0.018、0.039、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的OR值为1.048,P值为0.144;在PSA 4~10ng/ml组穿刺的阳性率为26.04%,PSA 10~100ng/ml组穿刺的阳性率为58.30%,PSAMR、PSAM、PSA在前列腺穿刺阳性患者的数值明显高于穿刺阴性患者,不同穿刺结果组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血清PSA 4~10ng/ml组和PSA10~100ng/ml组数据分别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PSAMR、PSAM和PSA的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5,受试者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大小依次PSAMR>PSAM>PSA;在BMI为18.5~24 Kg/m2组中穿刺阳性率为52.62%,不同穿刺结果间的PSAMR、PSAM、PSA存在明显差异,进行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BMI>24 Kg/m2组中穿刺阳性率为36.62%,不同穿刺结果间的PSAMR、PSAM、PSA进行配对t检验,在不同穿刺结的患者中PSAM、PSAMR的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不同穿刺结果的患者间PSA的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1.PSAM和PSAMR是阳性穿刺结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前列腺体积是阳性穿刺结果的保护因素,年龄对前列腺穿刺结果没有影响;2.PSAMR和PSAM对阳性穿刺结果的预测能力高于PSA,尤其是在PSA灰度区间即4~10ng/ml时PSAM和PSAMR的预测能力明显高于PSA;3.PSAM和PSAMR对超重患者穿刺阳性的预测能力高于PSA;4.PSAM和PSAMR对前列腺穿刺阳性的诊断效能高于PSA。
张玥,于洋,吕航,王炜,沈宸,温立洁,何奕,杨玻[5](2020)在《真性与假性前列腺偶发癌单中心病例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真性前列腺偶发癌(AIPCa)和假性前列腺偶发癌(PIPC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52例诊断为前列腺偶发癌(IPCa)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7.5(55~93)岁;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位值27.7(12~35)分;48例术前行前列腺超声检查,前列腺体积中位值38.6(2.3~130.2)ml。48例行PSA检查,其中47例tPSA中位值6.7(1~46)ng/ml;1例tPSA>100 ng/ml。52例中13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24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剜除术(TUERP),15例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RCP)。依据术前检查是否完善、有无前列腺穿刺指征、前列腺穿刺流程是否规范,区分为AIPCa和PIPCa。比较3种术式检出的IPCa患者的资料,比较AIPCa和PIPCa患者一般资料、病理及预后差异。结果 3种术式IPCa患者年龄、IPSS、PSA、T分期、Gleason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种术式的前列腺体积[39.7(9.80~64.10)ml,65.93(22.20~130.20)ml,23.46(2.34~41.60)ml]和前列腺组织切除率[45.3% (26.2%~50.0%),47.5% (45.0%~75.5%),100.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2例中AIPCa 21例,PIPCa 31例。AIPCa与PIPCa患者年龄[75.5(55.0~93.0)岁与77.1(63.0~87.0)岁]、IPSS[23.8(12.0~35.0)与26.1(16.0~35.0)]、前列腺体积[40.11(6.00~126.02)ml与52.27(2.34~130.20)ml]、前列腺组织切除率[63.0%(45.0%~100.0%)与66.5% (26.2%~100.0%)]、T1b期比例[61.3%(19/31)与33.3%(7/21)]、手术方式、Gleason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IPCa患者tPSA水平明显低于PIPCa患者[3.14(0.87~7.38)ng/ml与14.68(5.36~50.00)ng/ml,P<0.001]。术后随访6~7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3个月。AIPCa与PIPCa患者中分别有23.8%(5/21)与45.2%(14/31)随访过程中PSA升高,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或雄激素剥夺治疗;AIPCa患者无转移或死亡,PIPCa患者中2例出现骨转移,1例死于前列腺癌全身转移。结论 PIPCa较AIPCa患者预后相对不良,PIPCa存在漏诊及临床低估可能。临床应严谨定义IPCa,严格遵守穿刺活检指征,强调PSA在肿瘤筛查及穿刺活检中的参考价值,慎重对待PSA异常时的阴性穿刺活检结果,避免术前漏诊。
郭帅[6](2019)在《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GS)较穿刺活检病理GS升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泌尿外科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并行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94例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每例患者穿刺方法均为联合穿刺,即B超引导下经会阴12针系统穿刺+磁共振联合B超(MRI/US)成像融合引导下经会阴靶向穿刺,收集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穿刺至手术间隔天数(时间间隔)、穿刺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穿刺阳性针数比、前列腺体积、穿刺病理GS、术前临床分期临床资料。将术后较穿刺病理GS升高的患者为升高组,术后较穿刺病理GS未升高的患者为未升高组,将两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后用Logistic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能导致术后病理GS升高的危险因素,并且在术后病理GS升级方面,将穿刺方式进行分析。对于组间比较采用t或Mann-WhitneyU检验,分类变量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94例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病理GS较穿刺活检升高37例(39.4%),保持一致54例(57.4%),评分下降3例(3.2%)。术后病理GS升高组与未升高组对比显示时间间隔、前列腺体积与术后发生病理GS升高有关(P<0.05),年龄、BMI、PSA、PSAD、穿刺阳性针数比、穿刺病理GS、术前临床分期与术后发生病理GS升高无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487)、BMI(P=0.172)、PSA(P=0.081)、PSAD(P=0.333)、穿刺阳性针数比(P=0.910)、穿刺病理GS(P=0.120)、术前临床分期(P=0.292)与术后病理GS升高无关,时间间隔(P=0.048)、前列腺体积(P=0.026)与术后病理GS升高有关。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前列腺体积(P=0.042)是术后病理GS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前列腺体积越小,术后病理GS升高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分析认为通过结合靶向穿刺,可使系统穿刺下术后病理GS升高比例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前列腺体积越小,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病理GS升高的可能性越大。通过结合靶向穿刺,可使系统穿刺下术后病理GS升高比例降低。
毕津滔[7](2019)在《前列腺介入手术MRI-US图像融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一直呈增长趋势。目前,前列癌诊断和治疗的主流方法仍然是医学影像引导下的介入诊疗法。超声(US)及磁共振成像(MRI)作为前列腺介入疗法中最常用的两种医学成像方式各具优缺点,国内外研究者们提出将术前MRI图像与术中US图像相结合的导航方法。本文针对前列腺MRI图像及US图像的分割、配准、融合等关键技术及结合电磁定位设备共同引导机器人完成手术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首先,对前列腺介入治疗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确定系统的基本构成及工作流程;对目前主流医学图像处理平台进行对比研究,从对外部系统的支持程度、开放性、可扩展性等角度选择3D Slicer作为本系统的医学图像处理平台,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块扩展形成系统的导航软件;设计了一种适合前列腺介入治疗的PRR构型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相应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其次,将US图像和MRI图像中的前列腺轮廓提取出来,为图像配准做准备。针对前列腺MRI图像缺乏可靠区域均匀性和纹理、在端部切片中缺少边界段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先验形状模型的分割方法,该方法能根据自适应先验模型获得准确、可靠的前列腺MRI图像轮廓。针对前列腺US图像本身的信噪比较低,斑点噪声干扰大;图像灰度分布不均匀性严重;部分前列腺边缘会比较模糊等特点,提出了一种运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对US图像分割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只需要少量的训练样本就可以获得更优越的特征提取性能。再次,US及MRI图像融合导航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将US图像和MRI图像在空间上实现配准。针对术前MRI图像和术中US图像中目标前列腺有较大形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ctive Demons非刚性图像配准方法。该方法的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优于一般的Active Demons方法,能够满足前列腺介入手术对精度的更高要求。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利用6例患者的前列腺图像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评估。最后,在前面章节所提出方法及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一系列解决系统多传感器融合问题的方案及策略。为确定前列腺病灶区域,利用不同模态图像的互补信息增强图像从而达到图像融合增强的目的,将金字塔分解方法与直接融合法相结合,采用Laplace金字塔与像素加权法对MRI及US数据进行融合。为实现手术器械的位姿数据和图像数据的融合,通过改进的N线模型法对超声探头进行了标定,进而实现超声系统和电磁定位系统的结合;通过对手术针定位误差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伯恩斯坦多项式的误差补偿方法;在建立了手术针与US图像的配准模型基础上,引入了虚拟进针路径的概念。为验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分别进行了MRI及US图像数据的融合实验、超声设备与导航系统的结合性实验及融合图像引导前列腺介入机器人穿刺实验。
徐嘉男[8](2019)在《改良模板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投影穿刺术模拟前列腺癌空间分布的准确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前列腺癌在世界范围内居男性恶性肿瘤第二位。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已发展成为困扰老年男性的重大健康问题。目前对于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治疗策略主要以主动监测或根治性手术为主,但这两种治疗策略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既能保留前列腺功能,又能减小癌灶的局灶性前列腺癌的精准局部治疗是目前前列腺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利用前列腺大组织切片技术验证改良的模板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投影穿刺术(mTTMB)在定位、定性前列腺癌病灶空间分布上的准确性,从而为前列腺癌局部治疗前的癌灶定位提供一种安全、准确的穿刺方案。方法:我们对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院就诊的32例可疑前列腺癌患者于TPS系统的引导下行mTTMB,并对病理结果阳性的10例患者行腹腔镜下前列腺根治术,术后离体前列腺行大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再利用AUTO-CAD软件分别对mTTMB穿刺病理发现的癌灶和大组织切片病理发现的癌灶进行前列腺癌病灶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并以大组织切片病理癌灶模拟为“金标准”验证mTTMB技术模拟前列腺癌病灶空间分布的准确性。结果:32例患者在TPS软件系统的引导下成功完成mTTMB,平均每个前列腺穿刺68(46116)针,确诊前列腺癌14例。穿刺术后出现血尿28例,会阴部血肿3例,血精1例,发热2例,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14例前列腺癌患者中可进一步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者共10例。10例患者均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平均7.5(3+45+4)分。其中3+4=7分3例,4+3=7分4例,4+4=8分1例,4+5=9分1例,5+4=9分1例。mTTMB共发现癌灶24个,平均2.3个,其中位于尖部2个,基底部2个,外周带15个,中央带及移行带5例。10例患者术后成功行大组织切片病理检查,共发现有临床意义的癌灶26个,平均2.6个,其中位于尖部3个,基底部2个,外周带16个,中央带及移行带5例。10例患者中平均Gleason评分7.6分(3+45+4)。肿瘤侵及单侧精囊腺者1例,侵及双侧精囊腺者1例,切缘阳性者3例。10例患者均成功利用AUTO-CAD软件对mTTMB病理及大组织切片病理进行病灶空间分布还原。通过比对,发现mTTMB可较好地模拟前列腺癌的空间分布。10例患者经mTTMB共发现有临床意义的癌灶24个,发现率为92%,共发现“准确病灶”25个,空间分布还原的准确率为96%。结论:(1)前列腺癌空间分布模型可较全面、准确地还原前列腺癌灶。该模型既能反馈指导临床实践,又便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mTTMB技术在定位、定性前列腺癌病灶方面具有准确率高,安全性好,可重复性强的特点,可用于可疑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初次穿刺阴性、影像学未见明显异常,但监测PSA持续升高的患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精确诊断;(3)TPS软件系统引导下的mTTMB能较准确地模拟前列腺癌病灶的空间分布,可为前列腺癌局部治疗之前癌灶的定性和精准定位提供重要依据。
康家旗[9](2019)在《多参数磁共振及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临床上一部分首次前列腺穿刺阴性的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仍持续异常,往往需要进行重复穿刺。近年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e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被认为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mpMRI及PSA等其它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中的价值,为临床上实施重复穿刺提供依据,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及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0月前列腺首次穿刺阴性但接受了重复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年龄、体质指数(BMI)、血清总PSA(tPSA)、血清游离PSA与总PSA比值(f/tPSA)、PSA密度(PSAD)、前列腺体积(PV)、直肠指检(DRE)、经直肠超声检查(TRUS)、mpMRI及首次穿刺病理。根据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对患者mpMRI结果进行评分,记录每位患者PI-RADS评分。根据重复穿刺病理结果,分为阳性组(病理为前列腺癌)和阴性组(病理为非前列腺癌),将重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7分(包括3+4分)定义为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sPCa)。利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筛选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评价独立危险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08例患者,年龄为68.0±8.87岁,BMI为24.89±2.88,tPSA为12.65±6.92 ng/ml,f/tPSA 0.16±0.09,PSAD 0.19±0.07,PV 65.65±23.17ml,DRE阳性者26例,阴性者82例,TRUS阳性者29例,阴性者79例,PI-RADS评分为1、2、3、4、5分的分别有10、30、24、26、18例,首次穿刺病理结果为前列腺增生(BPH)9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PIN)17例。重复穿刺病理结果为前列腺癌者有59例,重复穿刺阳性率为54.6%,其中csPCa 36例。2.阳性组患者tPSA 14.39±7.74ng/ml、PSAD 0.21±0.08,PI-RADS评分3-5分例数45例,首次穿刺病理为HGPIN的例数14例,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BMI、f/tPSA、PV、DRE、TRUS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AD(OR=1.120,P=0.026)和PI-RADS评分(OR=2.918,P=0.021)与重复穿刺检出前列腺癌独立相关。3.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临床有意义癌组患者tPSA 15.06±6.34ng/ml、PSAD0.22±0.06,PI-RADS评分3-5分例数33例,均高于临床无意义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SAD(OR=4.685,P=0.036)和PI-RADS评分(OR=9.257,P=0.006)具有统计学差异,是前列腺重复穿刺检出临床有意义癌的独立危险因素。4.将PI-RADS评分≥3分定义为mpMRI阳性,预测csPCa的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52%,NPV为93%,联合PSAD可将NPV提高至100%。将PI-RADS评分≥4分定义为mpMRI阳性,预测csPCa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79%,NPV为89%,联合PSAD可将NPV提高至96%。结论:PI-RADS评分和PSAD是重复穿刺检出前列腺癌和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I-RADS评分联合PSAD可以较好地预测前列腺重复穿刺病理结果,指导重复穿刺病人的选择,当PI-RADS评分<3分且PSAD<0.15时,可以避免重复穿刺,而无漏诊临床有意义癌。
陈玉明[10](2019)在《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疗效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科技进步及诊疗技术的改进,确诊出了越来越多的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年轻前列腺癌患者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基础上,术后有着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随着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发展出了一系列可以提高患者术后控尿功能和勃起功能的改良手术方式,其中,合理的处理背深静脉复合体直接影响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研究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治疗前列腺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控尿功能和勃起功能的影响,来明确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恢复效果。目的:比较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DVC)患者术后的控尿功能及勃起功能恢复情况,为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选择更加合适的前列腺癌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06月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的患者术后控尿功能及勃起功能恢复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统计45例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以及术后功能恢复随访的数据,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Gleason评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临床病理分期、标本切缘阳性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术中输血;术后功能恢复随访情况包括:患者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时间为拔除尿管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术后勃起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时间为拔除尿管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我们根据缝扎与免缝扎DVC两种手术方式将45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其中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24例为缝扎组(A组),免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21例为免缝扎组(B组),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准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45例前列腺癌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手术。A、B两组患者在年龄、BMI、PSA、Gleason评分、手术切缘阳性率方面均无显着差异。缝扎DVC组、免缝扎 DVC 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65.83±82.30)min、(126.19±46.63)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8.33±136.47)ml、(169.05±190.05)ml(P>0.05);术中输血率分别为0%和4.8%(P>0.05);术后标本病理特征均为前列腺腺泡腺癌,手术切缘阳性率分别为25.0%、19.0%(P>0.05);术后6个月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54.2%、23.8%(P=0.038);术后6个月勃起功能(晨勃)分别为41.7%、71.4%(P=0.045)。结论:比较缝扎与免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功能恢复的各项指标,发现免缝扎DVC组前列腺癌患者在6个月时控尿功能恢复与勃起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缝扎DV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是否输血和标本切缘阳性率的各项围手术期观察指标两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所以,尽管免缝扎DVC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的手术方式对术者的手术操作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对于年龄≤5周岁、PSA≤25ng/ml、临床分期为T2a-T2c、术前勃起功能正常(均有晨勃)的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是值得推荐的。
二、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经直肠超声多种新技术在前列腺癌检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称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超微血流成像半定量分级在前列腺癌检出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经直肠与经会阴途径穿刺活检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特殊病例个案报道 |
超声诊断前列腺神经鞘瘤 1 例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2)前列腺癌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数据整理 |
2.3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构建预测模型 |
3.2 验证预测模型 |
第4章 讨论 |
4.1 前列腺癌诊疗现状 |
4.2 前列腺癌相关指标 |
4.3 建模指标的评价和筛选 |
4.4 预测模型的验证和实用 |
4.5 穿刺活检的必要性 |
4.6 本课题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首次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患者的进一步诊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CEUS与增强MRI在可疑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仪器与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列腺癌的影像学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PSAM和PSAMR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列腺穿刺阳性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2. 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 系统穿刺与联合穿刺对术后病理GS升高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前列腺介入手术MRI-US图像融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MRI-US图像融合方法用于前列腺介入治疗 |
1.2.2 前列腺MRI及US图像分割 |
1.2.3 前列腺MRI-US图像配准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MRI-US图像融合前列腺介入治疗系统设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前列腺介入治疗系统需求分析 |
2.3 前列腺介入治疗系统构成及工作流程 |
2.4 医学图像处理平台的比较 |
2.5 前列腺介入机器人结构及分析 |
2.5.1 空间需求分析 |
2.5.2 机器人本体结构 |
2.5.3 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
2.5.4 机器人静力学分析 |
2.6 前列腺介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
2.6.1 系统硬件框图 |
2.6.2 控制系统软件功能层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前列腺US及MRI图像分割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形状先验模型的前列腺MRI图像分割 |
3.2.1 自调节形状先验模型 |
3.2.2 算法设计 |
3.2.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 基于深度学习的前列腺US图像分割 |
3.3.1 深度学习 |
3.3.2 卷积神经网络 |
3.3.3 算法设计 |
3.3.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前列腺MRI-US图像配准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医学图像配准的基本概念及框架 |
4.3 基于改进的Active Demons前列腺MRI-US图像配准 |
4.3.1 光流场模型 |
4.3.2 改进的Active Demons算法用于MRI-US图像配准 |
4.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4.4.1 图像的获取与预处理 |
4.4.2 配准实验及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前列腺介入机器人导航实验 |
5.1 引言 |
5.2 数据融合的概念及框架 |
5.3 关键数据融合方案 |
5.4 MRI数据和US数据的融合 |
5.5 手术器械跟踪数据和图像数据的融合 |
5.5.1 US图像传感器 |
5.5.2 电磁定位传感器 |
5.5.3 超声探头的标定 |
5.5.4 手术针的电磁定位及误差补偿 |
5.5.5 手术针和图像空间配准及虚拟进针路径 |
5.6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6.1 MRI及US图像数据的融合实验 |
5.6.2 超声设备与导航系统的结合性验证 |
5.6.3 融合图像引导前列腺介入机器人穿刺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改良模板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投影穿刺术模拟前列腺癌空间分布的准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前期工作 |
研究对象及入组标准 |
结果 |
TPS软件系统指定穿刺方案 |
mTTMB技术 |
mTTMB模拟前列腺癌空间分布 |
前列腺癌3D空间分布模型的建立 |
准确性分析 |
讨论 |
mTTMB的临床应用价值 |
前列腺癌空间分布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多参数磁共振及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前列腺穿刺活检方式的变迁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疗效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经会阴前列腺切除术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直肠超声多种新技术在前列腺癌检出中的应用[D]. 洪睿霞.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前列腺癌预测模型的初步探讨[D]. 杨用康. 南华大学, 2021
- [3]CEUS与增强MRI在可疑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D]. 努热曼古·艾买尔.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PSAM和PSAMR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D]. 任洪飞.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真性与假性前列腺偶发癌单中心病例特征分析[J]. 张玥,于洋,吕航,王炜,沈宸,温立洁,何奕,杨玻.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20(09)
- [6]前列腺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D]. 郭帅. 苏州大学, 2019(08)
- [7]前列腺介入手术MRI-US图像融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 毕津滔.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1)
- [8]改良模板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投影穿刺术模拟前列腺癌空间分布的准确性研究[D]. 徐嘉男.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多参数磁共振及PSA相关指标在前列腺重复穿刺活检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 康家旗.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缝扎与免缝扎背深静脉复合体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手术疗效的比较[D]. 陈玉明. 扬州大学, 2019(02)
标签:前列腺论文;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 穿刺活检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