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负载工作时间累加器

基于单片机的负载工作时间累加器

一、基于单片机的负载工作时间累计器(论文文献综述)

侯瑞锋[1](2021)在《放大器智能老炼监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整机都会存在一定比例的早期失效,而老炼一直以来都是产品出厂前或使用单位使用前加速老化、剔除早期失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老炼能够发现元器件故障和加工过程造成的隐藏缺陷,通过修正进而提高电子产品的整体可靠性和出厂合格率。老炼监测是老炼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老炼过程中,产品加电工作在设定的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条件下,环境参数需要实时监测,环境条件发生异常变化会影响老炼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为解决传统电子产品老炼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出现异常情况不能及时断电,无法准确实时监测并自动记录环境参数和产品参数等,设计并实现了以单片机STM32为核心的电子产品智能老炼监测系统,包括基于CAN总线的PC测试数据处理端、上位机测试过程监控端和下位机产品参数测试端。本文设计的放大器智能老炼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三台放大器产品同时进行老炼,在老炼前可通过软件设置老炼参数,数据采集系统能够采集每台产品的一路输入信号和四路输出信号以及产品供电电源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通过CAN总线上传至上位机或通过串口上传至液晶显示屏来监控老炼数据,当信号异常时也能够及时切断供电电源。

张少刚[2](2020)在《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文中指出医用冷柜主要用来存储药品、疫苗、血液制品、生物制剂等相关产品,确保产品在生产、存储和使用过程中能够达到全程低温状态,防止产品质变,而温度控制器作为医用冷柜的核心元件,它的质量决定了医用冷柜的使用效果。目前医用冷柜性能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温度控制器的性能要求日益扩展,根据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实际应用情况,设计一款具有平台化的温度控制器,以此为平台根据不同种类医用冷柜的使用需求进行功能扩展,既能大幅提升零部件的通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又能适应大规模客户化定制的生产模式。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PIC(Programmable Interrupt Controller)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通过串口通信,实现处理器与人机界面的通信、数据传输和存储功能。用户通过操作人机界面,可以实现温度信号的检测和采集、控制算法的控制、数据的存储、历史数据的显示、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系统的设置等功能。并将硬件接口与应用程序设计成可修改、可组合、可继承的模块,通过人机界面的应用组态,可进行后续的功能扩展,实现温度控制器系统的平台化。所设计的平台化温度控制器的硬件开发平台主要由基于哈佛结构的高性能RISC内核的8位中档单片机PIC16F19197和外围设备组成。设计了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接口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单片机最小系统、联网通信接口、信号处理电路、电池管理电路、继电器驱动电路、AD转换接口等设计;对温度控制器硬件可靠性进行了设计;对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材料进行了选型和结构设计。所设计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软件采用前后台方式运行,后台主循环采用轮询子任务的方式,程序架构简单,扩展方便。温度采集采用AD采样处理,以Modbus协议作为基础来进行通信处理。同时对温度控制器软件可靠性进行了设计。为了检验所设计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分别对温度控制器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设定点误差和切换差测试、环境适应性测试、抗群脉冲干扰性测试、加速寿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电磁兼容测试和功能测试,并对温控器的温度精度进行了测试,所有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本文所设计的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可应用于各类医用冷柜,具有高可靠性和较强可扩展性的特点。该产品市场潜力大,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对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论文有图39幅,表10个,参考文献91篇。

刘奕[3](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胡鹏[4](2020)在《基于物联网(IoT)的建筑消防动力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鉴于建筑内消防设备需处于待工作状态,能实时了解动力情况的要求,论文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建筑消防动力设备监控系统。论文首先针对动力设备电源状态的在线测量要求,对供电状态测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交流信号有效值算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一个多周期等间隔算法来实现设计中的电量交流有效值的采样测量,设计了相应的软件算法,并在计算机中进行了仿真验证。其次,为了实现对电量状态的实时监测,设计了一款以ARM微处理器作为核心的监控装置。该32位嵌入式系统利用处理器内部ADC模块来实时监测电源工作情况,利用其数字输入实时检测外部设备联动输入信号,并根据消防要求产生联动信号,将工况数据记录至单片机内部FLASH中,同时将监测信息通过RS485总线实时传送至集中上位机,或通过无线通信NB-IoT模块将检测信息发送至云服务器,完成了在网页端和手机端同时查看监控数据信息的上层管理系统。实验测试表明,该监测系统对交流电压信号实时测量误差不大于0.5%,电流信号测量误差不大于1.5%+3,满足测量要求;对系统联动控制信号的测试符合相关消防要求;系统通信稳定,故障响应时间短,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彭定元[5](2019)在《基于微波加热技术的AH饭煲主要功能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尽管电饭煲行业发展了很多年,但是诸如电磁加热效率低、煮饭时间过长、产品功能单一、存在溢锅现象、清洁困难以及由于涂层脱落导致健康隐患等问题仍然限制着传统电饭煲的普及应用。本文利用微波全方位高效加热的特点和优势开发一款全能微波饭煲,可实现煲饭、煲粥、煲汤、蒸、煮、炖等多种功能,发展新型微波品类,促进产业进步。项目依托MD公司多年来在微波加热及厨房家电领域的研究基础,将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饭煲领域,充分发挥微波穿透性的优势,实现全方位加热,使饭煲的烹饪效率和烹饪效果得到显着的提高。同时开发出麦饭石、陶瓷、木竹等多种材质的饭煲内胆,不但解决了饭煲行业普遍存在的涂层脱落问题,更煮出天然健康的原生态天然米饭。另外,饭煲可满足煮饭、煲汤、熬粥等多种使用需求,巧妙地将微波炉、电饭煲、电炖锅等产品功能集于一身,使用户的厨房空间得到释放,避免了资源的浪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方针政策的要求。根据全新的饭煲设计要求,本文设计一种使用变频驱动磁控管的电控硬件方案,电控系统包括主控模块、显示模块、按键模块、负载电路、传感检测模块、电源部分等组成。完成总体方案设计后,进行具体电控硬件框架的设计,输出各部分模块的电路原理图。同时,基于用户痛点及应用场景,考虑实际产品功能的使用,优化设计了UI交互及操作逻辑,以保证产品在性能及使用上给用户带来优良的体验。软件设计部分主要通过单片机和检测功能部分来实现微波煮饭的控制算法,结合产品特性和软件开发需求,按照模块化的原理,将可变和不可变部分分割,将软件最终分层为驱动层、功能层和应用层。结合具体产品的功能需求,考虑到时序运行的要求,设计了相应的软件任务清单和任务调度原则,最后采用C语言进行了软件功能编译。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微波煮米饭功能,不仅能正确识别煮饭时所使用的米量,并且能按照米量提供合适的火力和时间,达到煮饭效果最佳,完全满足微波炉和电饭煲基本功能,最终实现了产品的优良操控体验。

段亦韩[6](2019)在《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字合成交流电压标准源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制造水平的提高,对万用表精度的校准要求越来越高,交流电压标准源是用于校准万用表的标准设备。而我国目前相关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相关产品稳定性差,分辨率低,难以满足目前市场需求。因此本论文研究标准源计量装置精度及分辨率提升技术,开发相应的计量装置,解决进口仪器国产化问题。本论文具体研究问题如下:首先,标准源要求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因此本文对交流标准源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经过深入分析和推导,设计了多个闭环反馈控制环节。利用前馈-反馈控制,提高了调节的快速性,避免了积分饱和,提高标准源精度。采用负反馈技术,降低了功率放大器的失真,提高了线性度,并将频带展宽至100kHz。并基于双通道脉宽调制技术,实现电压的细分调节。其次,制定总体方案,完成电路设计。电路主要包括基准源电路,双DA电路,宽频放大电路。基准源电路采用电荷泵技术对基准电压进行倒相,用脉冲调宽代替数模转换器,将电压输出范围扩展到-7V+7V;双DA电路将FPGA产生的正弦数字量转换成幅值和频率可调的模拟量;宽频放大电路用渥尔曼技术展宽频带,采用恒流源负载减小了谐波失真,并设有保护电路,防止器件过流损坏。将功放和变压器配合,对输出电压进行放大。再次,设计了数字合成系统FPGA的内部逻辑,交流电压通过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产生,分析了谐波产生原因,并在FPGA逻辑设计中加以改进;通过提高相位累加器位数,提高频率分辨率,并截断其高位进行寻址,同时对ROM空间进行压缩,降低了对ROM空间的要求。最后,完成了高精度交流标准电压源测试验证平台的搭建,用八位半的8508A高精度数字多用表对交流标准源进行测试和校准,通过Labwindows/CVI编写上位机,实现了整个过程的自动化,并利用误差补偿算法减小了系统误差。测试了短期稳定性和各个量程的输出,并对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研制的交流标准源输出均满足指标要求。

杨洋[7](2019)在《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性能评估与状态估计》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以及风能等再生新能源具有波动性、间歇性以及分散性特点严重限制它们的广泛应用。给再生能源发电系统配上适当容量的储能系统,可将其转化为持续稳定的优质能源。与其它储能方式相比,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Battery,VRB)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势,是未来新能源发电储能系统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全钒液流电池的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是电池运行安全可靠运行的保障,而BMS的核心是对液流电池荷电状态Stage of Charge,SOC)的准确估计。本文结合淡马锡理工学院的研究项目,以由20片单电池串联的千瓦级全钒液流电池为研究对象,研究VRB的SOC估计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充放电实验系统平台的设计和搭建。设计基于LabVIEW与DSPIC30F6012A单片机的实验数据采集系统。将采集到的电压、电流、温度等数据通过单片机进行处理传至上位机存储,用于分析和显示。用户界面能显示物理量的变化曲线以及VRB异常状态。全钒液流电池充放电性能研究。通过实验台测试数据,研究并分析温度、钒离子浓度以及充放电倍率对VRB效率以及容量的影响,同时对VRB运行过程中的温度分布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得到:该测试VRB效率及容量均处于正常状态,性能稳定。全钒液流电池建模与参数辨识。分析比较四种全钒液流电池等效电路模型优缺点,选取物理意义清晰的二阶RC的Thevein等效电路模型作为本文VRB的等效电路模型。利用测试平台,通过脉冲充放电实验得到VRB的动态参数,基于参数,建立Matlab/Simulink仿真电路模型,验证了参数以及模型的准确性,为后文的参数估计奠定基础。荷电状态估计算法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前文得到的动态参数及二阶模型,采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以及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对VRB进行状态预测。结果表明:两种算法都能较准确跟踪;相对于扩卡尔曼滤波算法,强跟踪卡尔曼滤波在初值不准确的情况亦能快速收敛。并通过实验平台对VRB运行过程中的荷电状态进行了实时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测试平台对于数据的采集有良好的精度,使用直观方便,该测试VRB效率及容量状态良好;模型及参数辨识结果可靠且精确度高;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可快速收敛且精度高。

高奇[8](2018)在《空间站控温仪的研制》文中提出热控分系统作为航天器的关键分系统,承担航天器舱内、外温度调节控制的任务;其中关键的主动热控制功能一般由控温仪来实现。本文针对未来空间站的应用需求,研制了原理样机,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为后续研制具有测、控温精度高、自主管理能力强、可靠性和安全性指数高等特点的航天器控温仪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对国内外控温仪同类产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未来空间站的应用需求,确定了空间站控温仪产品的总体研制方案。根据功能将产品划分为系统控制模块、温度及模拟量采集模块、温控阀控制模块、自锁阀控制模块、开关指令输出模块、28V加热器控制模块、100V加热器控制模块和供配电模块。系统控制模块选用国产高性能抗辐照芯片BM3803实现了系统管理功能;温度及模拟量采集模块实现了铂电阻、热敏电阻、压力等模拟量信号的高精度测量;温控阀控制模块、自锁阀控制模块、28V加热器控制模块、100V加热器控制模块选用VMOS(V-groove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器件实现了功率驱动接口的集成化设计,有效减小了产品的体积和重量;供配电模块采用厚膜工艺DC/DC电源实现了100V接口电源变换。控温仪内嵌软件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采用指令序列循环执行与中断响应相结合的工作流程,实现了初始化设置、数据采集处理、电加热系统控制、液路系统控制、总线通信、系统健康管理等功能;软件模型中使用了液体回路自适应控制策略和电加热回路比例控制算法提高了控温仪的控制精度。另外,产品中采用机内测试技术增强了产品接口的可测试性;在产品的电接口、软件接口进行了可维修性设计。系统地面测试和试验结果表明控温仪产品的功能、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各项关键技术均得到测试和验证。

戴军军[9](2017)在《面向感应热成像的高频两相电源研制》文中指出在感应热成像的缺陷检测系统中,被检对象的缺陷裂纹检出率和热对比度受激励电源的性能影响。针对常规单路激励存在对裂纹方向依赖性强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两相正交激励电源系统,以实现试样不同走向裂纹的检测。对激励探头结构、硬件电路、双路频率搜索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研制了一套面向感应热成像的高频两相电源。基于旋转磁场理论,提出一种复合式双U型激励探头结构,该探头结构包括两个U型磁芯和两路激励线圈。建立探头结构与试样之间的仿真模型,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其在试样表面上瞬态磁场的分布特性进行分析,以验证其可在试样表面产生幅值保持不变,而方向是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磁场。针对两相串联谐振负载的特点,设计了基于MOSFET的双路H桥、集成芯片的高端自举驱动、AVR和FPGA相结合的控制系统以及阻抗匹配变压器的高频电源硬件电路。通过调节两路激励线圈的匝数使得负载回路的感抗相等,根据负载电压和电流相位差,采用基于二分法的数字锁相环实现两路负载谐振频率自动快速搜索。基于以上单元技术,研制了面向感应热成像的两相正交激励电源。通过对其控制信号波形、MOSFET开通关断时的电压电流波形以及谐振时的负载电压电流波形进行测试,验证了该电源系统性能可靠。为验证该两相正交激励电源系统对不同走向裂纹的加热效果,搭建了感应热成像检测平台,以45号钢表面上30 mm?0.35 mm的贯穿性裂纹为检测对象,对其热对比度和检出率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源系统在感应热成像中可有效降低对裂纹方向的依赖性,满足了对任意方向裂纹的热激励要求。

李继森[10](2017)在《基于FPGA实现的支持向量机在储能逆变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环境污染和能源枯竭的双重压力,迫使我们大力发展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微型电网技术也获得了显着进步。微型电网的电能质量直接决定了其稳定性,而独立运行的微型电网主要通过储能逆变器提供能量支撑。微型电网容量比较小,负载的变化容易引起系统电压的波动。为了保证电能质量,须设计能够提供稳定电压支撑的储能逆变器控制算法,本文设计了用于储能逆变器的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控制算法。首先,介绍了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逆模型控制算法。针对单相储能逆变器,分析了其拓扑结构、数学模型以及常用的控制算法,分析了影响电压输出的因素,确定了支持向量机逆模型的形式,给出用于储能逆变器控制的支持向量逆控制算法的设计思路。其次,通过Simulink搭建了储能逆变器仿真模型,模拟了储能逆变器在不同工况下的运行状态,采集数据并训练支持向量机逆模型。针对支持向量机参数难以确定的缺点,使用优化算法优化其参数,进而构造了适用于储能逆变器控制的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控制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比了双闭环PI控制算法,验证了逆模型控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阐述了基于FPGA实现的支持向量机并行运算方法及其应用,借助Quartus II软件,使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实现了储能逆变器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控制算法,详细介绍了各个功能模块的RTL视图及其工作流程。利用Modelsim仿真软件验证了其可行性、正确性和快速性。

二、基于单片机的负载工作时间累计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单片机的负载工作时间累计器(论文提纲范文)

(1)放大器智能老炼监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写作安排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要求
    2.2 系统可实现的功能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结构设计方案
        2.3.2 硬件设计方案
        2.3.3 软件设计方案
        2.3.4 设计难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结构分析
    3.2 PCB板设计规范
    3.3 硬件电路设计
        3.3.1 老化控制电路
        3.3.2 信号转接电路
        3.3.3 老化电源电路
        3.3.4 电源控制电路
        3.3.5 温湿度传输电路
        3.3.6 老化转接电路
        3.3.7 老化负载模拟电路
    3.4 老化电缆设计规范
    3.5 硬件组装及调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1 图形界面模块设计
        4.1.2 通信模块设计
    4.2 液晶显示软件设计
    4.3 软件打包及部署
    4.4 软件调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样机组装及测试
    5.1 样机组装
        5.1.1 电源控制模块组装
        5.1.2 系统模块组装
        5.1.3 液晶显示模块组装
    5.2 样机操作说明
    5.3 样机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温度控制器系统总体设计
    2.1 温度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
    2.2 温度控制器系统功能框图
    2.3 温度控制器的硬件选择
    2.4 温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温度控制器接口功能模块设计及结构设计
    3.1 温度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2 单片机接口功能模块设计
    3.3 温度控制器硬件可靠性设计
    3.4 温度控制器线路板
    3.5 温度控制器的材料选择及结构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温度控制器的软件设计
    4.1 主程序流程框架
    4.2 温度控制器的AD采样处理
    4.3 通信处理的Modbus协议
    4.4 温度控制器软件可靠性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和温度精度测试
    5.1 温度控制器的可靠性测试
    5.2 温度精度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4)基于物联网(IoT)的建筑消防动力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消防智能监控产品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在消防领域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交流信号测量算法
    2.1 交流信号有效值计算
    2.2 常用交流信号采样算法对比
        2.2.1 最大值算法
        2.2.2 半周期积分法
        2.2.3 均方根算法
        2.2.4 单点采样法
    2.3 多周期等间隔采样法
        2.3.1 正弦信号的采样分析
        2.3.2 非正弦信号采样分析
    2.4 基于采样算法的仿真对比分析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监控装置硬件设计
    3.1 硬件整体设计方案
    3.2 主控制器电路
    3.3 交流信号测量电路
        3.3.1 三相交流电压信号采样电路
        3.3.2 三相交流电流信号采样电路
    3.4 系统外围设备驱动电路
        3.4.1 时钟DS1302 电路
        3.4.2 继电器输出电路
        3.4.3 键盘驱动电路
        3.4.4 LCD液晶显示电路
    3.5 通信接口电路
        3.5.1 RS485 通信
        3.5.2 NB-IoT通信
    3.6 电源系统电路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设计
    4.2 交流信号采样设计
    4.3 RS485 通信设计
        4.3.1 Modbus协议描述
        4.3.2 RTU传输设计与实现
    4.4 NB-IoT通信设计
        4.4.1 CoAP协议概述
        4.4.2 CoAP设计与实现
    4.5 数据备份
        4.5.1 FLASH内部结构
        4.5.2 FLASH读写操作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
    5.2 系统测量精度测试
    5.3 RS485 总线测试
    5.4 NB-IoT通信测试
    5.5 数据备份测试
    5.6 联动控制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5)基于微波加热技术的AH饭煲主要功能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传统电饭煲的劣势及未来发展趋势
        1.1.2 微波加热技术的概述
        1.1.3 市场需求调研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项目研究目标
        1.3.2 项目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产品关键技术研究
    2.1 圆柱型微波饭煲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
        2.1.1 微波饭煲结构设计
        2.1.2 微波饭煲内胆材料选择
    2.2 小型圆柱型腔体微波匹配及测试
        2.2.1 尺寸设计
        2.2.2 波导设计
        2.2.3 搅拌片设计
        2.2.4 风道设计
        2.2.5 门体设计
        2.2.6 第四代变频技术研究
        2.2.7 微波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控总体方案设计
    3.1 电控总体方案设计
        3.1.1 方案说明
        3.1.2 电控硬件框架
    3.2 电控硬件设计与实现
        3.2.1 电控关键方案选型
        3.2.2 电路原理设计
    3.3 UI交互及操作逻辑设计
        3.3.1 UI相关介绍
        3.3.2 操作逻辑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品控制功能软件设计
    4.1 煮饭功能控制方案设计
    4.2 电控软件流程图
    4.3 软件框架定义
        4.3.1 软件框架设计说明
        4.3.2 软件框架通信方式
        4.3.3 软件框架时序处理
    4.4 软件任务规划和调度
        4.4.1 软件任务清单
        4.4.2 任务调度原则
    4.5 软件功能编译
    4.6 功能代码说明
        4.6.1 部分功能界面及代码说明
        4.6.2 显示驱动程序
        4.6.3 AD采集模块
        4.6.4 负载驱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行和测试
    5.1 米饭营养研究及蒸煮测试基本原理
    5.2 MDAH和 IH蒸煮米饭对比测试
    5.3 软件测试验证
        5.3.1 黑盒测试说明
        5.3.2 功能测试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代码

(6)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字合成交流电压标准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分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标准源精度和分辨率提升策略研究
    2.1 交流电压标准源指标分析
    2.2 高稳定度多路反馈系统构建
        2.2.1 基于前馈-反馈的标准源系统构建
        2.2.2 高线性宽频负反馈系统设计
    2.3 交流标准源分辨率提升实现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交流电压标准源系统硬件设计
    3.1 标准源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 基于电荷泵倒相技术的高精度基准源设计
        3.2.1 基准电路设计
        3.2.2 基准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3.3 双DA电路硬件设计
    3.4 宽频功率放大电路硬件设计
        3.4.1 基于渥尔曼电路的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3.4.2 宽频功率放大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升压变压器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的数字合成电路设计
    4.1 数字合成总体架构
    4.2 数字合成杂散分析
    4.3 杂散抑制策略
    4.4 FPGA内部逻辑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1 基于自动测量技术的实验平台搭建
        5.1.1 实验方案设计
        5.1.2 自动测量系统软件设计
    5.2 误差补偿算法模型建立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1 基准源稳定度和频率准确度测试及分析
        5.3.2 标准源谐波失真度测试
        5.3.3 标准源指标测试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性能评估与状态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全钒液流电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钒液流电池国外研究现状
        1.2.2 全钒液流电池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内容
第2章 全钒液流电池测试平台及特性评估
    2.1 全钒液流电池简介
        2.1.1 全钒液流电池工作原理
        2.1.2 全钒液流电池特点
    2.2 全钒液流电池实验平台
        2.2.1 充放电模块
        2.2.2 硬件部分设计
        2.2.3 软件部分设计
    2.3 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特性实验
        2.3.1 温度对VRB效率及容量影响
        2.3.2 钒离子浓度对VRB效率的影响
        2.3.3 电流密度对VRB效率的影响
        2.3.4 电流密度对VRB容量的影响
        2.3.5 VRB温度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钒液流电池等效电路模型及参数辨识
    3.1 全钒液流电池建模概述
        3.1.1 电化学模型
        3.1.2 交流阻抗模型
        3.1.3 神经网络模型
        3.1.4 等效电路模型
    3.2 VRB等效电路模型的确定
    3.3 开路电压与SOC的关系
        3.3.1 能斯特方程(Nernst)
        3.3.2 快速标定法
        3.3.3 参考电池
    3.4 系统内阻参数辨识
        3.4.1 混合动力脉冲能力特性实验
        3.4.2 欧姆电阻辨识
        3.4.3 仿真模型搭建
        3.4.4 验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SOC预测
    4.1 SOC的定义及估计方法
        4.1.1 SOC的定义
        4.1.2 SOC的估算方法
    4.2 卡尔曼滤波背景
        4.2.1 卡尔曼滤波原理
    4.3 扩展卡尔曼滤波
        4.3.1 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
        4.3.2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二阶电池模型公式推导
    4.4 强跟踪卡尔曼滤波算法
        4.4.1 正交性原理
        4.4.2 次优渐消因子的确定
    4.5 仿真结果验证
    4.6 实验平台验证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

(8)空间站控温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控温仪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控温仪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控温仪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控温仪方案设计
    2.1 设计要求
        2.1.1 总体要求
        2.1.2 硬件功能及性能指标要求
        2.1.3 软件要求
    2.2 需求分析
        2.2.1 系统处理器选型分析
        2.2.2 信号测量需求分析
        2.2.3 液路系统控制需求分析
        2.2.4 电源变换功能设计分析
        2.2.5 软件架构选型分析
    2.3 总体方案设计
        2.3.1 硬件方案设计
        2.3.2 软件方案设计
    2.4 关键技术分析
        2.4.1 信号高精度测量设计
        2.4.2 大功率驱动接口集成化设计
        2.4.3 在轨维修性设计
        2.4.4 可测试性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控温仪硬件设计
    3.1 系统控制模块设计
        3.1.1 中央处理子模块设计
        3.1.2 1553B总线子模块设计
    3.2 温度及模拟量采集模块设计
        3.2.1 铂电阻采集电路设计
        3.2.2 热敏电阻及模拟量采集模块设计
    3.3 温控阀控制模块设计
    3.4 自锁阀控制模块设计
    3.5 加热器控制模块设计
    3.6 开关指令输出模块设计
    3.7 供配电模块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控温仪软件设计
    4.1 软件需求分析
        4.1.1 接口需求
        4.1.2 功能需求
        4.1.3 性能需求
    4.2 软件概要设计
    4.3 软件模型设计
        4.3.1 液路系统控制模型
        4.3.2 电加热系统控制模型
    4.4 软件关键模块设计
        4.4.1 主程序模块设计
        4.4.2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设计
        4.4.3 液路控温模块设计
        4.4.4 加热器控温模块设计
        4.4.5 温控阀诊断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控温仪测试与验证
    5.1 控温仪测试与验证概述
    5.2 测试与验证项目
    5.3 单机测试
    5.4 液路系统模拟试验验证
    5.5 电加热系统模拟试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面向感应热成像的高频两相电源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 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2.2 激励电源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感应热成像缺陷检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1.3.2 高频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组织及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电源系统方案及探头参数优化
    2.1 引言
    2.2 感应热成像缺陷检测原理
    2.3 旋转磁场理论
        2.3.1 两路同频时的旋转磁场
        2.3.2 两路不同频时的旋转磁场
    2.4 高频两相激励电源系统方案
    2.5 ANSYS Maxwell有限元仿真软件
    2.6 复合式双U型探头有限元仿真
        2.6.1 复合式双U型激励探头结构
        2.6.2 复合式双U型探头仿真优化
    2.7 本章小结
3 两相激励电源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谐振槽路及工作状态仿真分析
        3.2.1 串联谐振及并联谐振
        3.2.2 工作状态仿真分析
    3.3 数字锁相环
        3.3.1 异或门鉴相器
        3.3.2 RC低通滤波器
        3.3.3 DDS数字振荡器
    3.4 电源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4.1 系统供电电路
        3.4.2 阻抗匹配变压器的计算
        3.4.3 控制电路设计
        3.4.4 功率器件的选择及高速驱动分析
        3.4.5 过流保护电路
    3.5 电路寄生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两相激励电源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软件流程
    4.3 二分法频率跟踪
    4.4 AVR与FPGA的并行通信
    4.5 基于Windows的软件界面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两相激励电源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搭建
    5.3 两相电源系统性能测试
    5.4 不同走向裂纹检测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源程序
    A.1 AVR源程序
    A.2 FPGA源程序
作者简历

(10)基于FPGA实现的支持向量机在储能逆变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储能逆变器的研究现状
    1.3 支持向量机应用现状
    1.4 支持向量机硬件实现的现状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控制方法
    2.1 支持向量机简介
        2.1.1 分类支持向量机
        2.1.2 回归支持向量机
    2.2 逆模型控制分析
    2.3 储能逆变器电压逆模型控制策略
        2.3.1 储能逆变器拓扑结构
        2.3.2 逆模型建立分析
        2.3.3 双闭环控制策略
        2.3.4 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能逆变器支持向量机逆控制建模与仿真
    3.1 储能逆变器的仿真模型建立
    3.2 训练样本采集
    3.3 支持向量机模型训练与优化
    3.4 基于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控制的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持向量机逆模型的FPGA实现
    4.1 FPGA应用简介
        4.1.1 FPGA简介
        4.1.2 选用FPGA实现SVM的必要性
        4.1.3 FPGA中数据格式和精度
    4.2 支持向量机逆模型总体结构
        4.2.1 支持向量机决策模型
        4.2.2 支持向量机结构设计
    4.3 支持向量机逆模型各模块的设计
        4.3.1 并口通信模块的实现
        4.3.2 并行ROM模块
        4.3.3 径向基函数模块
        4.3.4 权值乘加模块
    4.4 支持向量机逆模型的仿真验证
        4.4.1 运算精度验证
        4.4.2 计算时间统计
    4.5 支持向量机运算器的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基于单片机的负载工作时间累计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大器智能老炼监测系统[D]. 侯瑞锋.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2]基于PIC单片机的平台化医用冷柜温度控制器设计[D]. 张少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4]基于物联网(IoT)的建筑消防动力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D]. 胡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微波加热技术的AH饭煲主要功能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D]. 彭定元.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高精度高分辨率数字合成交流电压标准源设计[D]. 段亦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全钒液流电池系统性能评估与状态估计[D]. 杨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空间站控温仪的研制[D]. 高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9]面向感应热成像的高频两相电源研制[D]. 戴军军. 中国计量大学, 2017(03)
  • [10]基于FPGA实现的支持向量机在储能逆变器中的应用[D]. 李继森.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基于单片机的负载工作时间累加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