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许普之[1](2020)在《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鸡痛风的多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Nephropathogenic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NIBV)感染引起的鸡痛风给全球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研究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造成鸡痛风的发病机制,选用240羽海兰褐蛋鸡并随机分成攻毒组和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羽。于试验第0天(28日龄)攻毒组按鸡胚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105 ELD50/0.2mL)人工滴鼻攻毒,0.2mL/羽;对照组滴鼻无菌生理盐水,0.2mL/羽。观察记录鸡的临床症状,于试验第10天从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4羽鸡进行采样,然后分别使用RNA-Seq和GC-TOF/MS检测了鸡肾脏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图谱,以及利用16S rRNA-seq分析鸡盲肠微生物组成的变化,进一步对这三种表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对照组鸡正常;攻毒组鸡肾脏肿大,色苍白,输尿管增粗且有白色粘液;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管结构丧失,以及间质扩张和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2)攻毒组肝脏、脾、法氏囊、肾、回肠、空肠均检测到NIBV病毒,其中空肠中病毒载量最低,肾脏中最高;对照组鸡各组织则均未检测到病毒。(3)与对照组相比,肾脏代谢组学分析共检出160个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NIBV感染显着改变了鸡肾脏氨基酸代谢,糖代谢以及嘌呤代谢。(4)与对照组相比,肾脏转录组学分析共检出286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521个上调基因和1347个下调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是最具代表性的上调基因富集通路,“过氧化物酶体”是下调基因富集最显着的通路。其中“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和“RIG-I样受体信号通路”是显着富集的参与先天免疫的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5)与对照组相比,16S rRNA-seq分析结果显示NIBV感染改变了攻毒组鸡盲肠的微生物结构组成,并降低了微生物的多样性。LEfSe分析筛选出7个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用于区分NIBV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物(LDA Score>4),即与对照组相比,攻毒组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P=0.037)的相对丰度显着上升;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P=0.037),拟杆菌属(Bacteroides,P=0.037),Bacteroides vulgatus(P=0.016),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P=0.037)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P=0.025),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P=0.025)的相对丰度显着下降。结论:NIBV病毒可以在鸡的肝脏、脾、法氏囊、肾,回肠和空肠组织中进行复制。NIBV感染显着下调过氧化物酶体的作用,并显着激活先天免疫系统中的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从而激活免疫应答,促进肾脏的炎症及损伤,最终导致肾脏尿酸排泄障碍。嘌呤代谢发生改变并显示出尿酸合成增加的趋势。此外,NIBV感染能够引起的盲肠菌群结构的改变并降低微生物的多样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NIBV感染致鸡痛风的发病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沈元朝[2](2019)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及病症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disease,IB)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该疾病临床上一般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还可导致蛋鸡的产蛋数量与质量下降,部分毒株还会导致肾脏、肠道等组织的损伤。目前,IBV在世界上众多国家与地区流行,在国内,该病毒主要的流行株为肾型,M41血清型是其中之一。本研究中选用的IBVJS株与M41型的S1基因同源性达到了 99.2%,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亲缘关系。因此,选用IBV JS毒株建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人工感染模型将为国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1.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感染模型攻毒途径及剂量筛选:选用IBVJS为攻毒毒株,10日龄SPF雏鸡为试验动物,随机平均分为7组,分别为气管高、中、低剂量组、胸肌高、中、低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喉头气管接种和胸肌注射两种攻毒途径,以浓度106EID50/mL,通过0.2 mL/只、0.1 mL/只、0.05 mL/只3个攻毒剂量进行人工模型的建立。攻毒后144h内,早晚各一次对各组试验鸡的精神、采食、饮水、粪便、呼吸等临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病死率,对死亡鸡剖检观察病变。并于攻毒后120 h各组鸡泄殖腔棉拭子进行IBV的PCR测定。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鸡在精神、采食、饮水、运动、呼吸和排泄等方面均正常;感染模型组雏鸡于攻毒24 h后陆续出现体温上升症状,攻毒72 h后相继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至废绝、羽毛松乱、伸颈张口呼吸并伴有啰音、喉头有黏液、白色或水样拉稀等IB典型临床症状;病死剖检可见喉头气管环出血,管腔中有黄色或黄褐色栓塞物,部分雏鸡出现肾脏肿胀等典型病变;其中0.2 mL/只喉头气管接种组,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20%,且PCR检测IBV 阳性率最高,为感染动物的最佳感染模型。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病症的观察:取15日龄SPF雏鸡70只平均随机分为攻毒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依据上述结果,采用106EID50/mL,0.2mL/只喉头气管攻毒。于攻毒后24 h起,在全面观察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各组每48 h扑杀7只雏鸡,进行病理学、脏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各组织内病毒含量、血清生化及炎性因子的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鸡在攻毒后24 h至264 h内均有体温升高,典型临床症状和喉头气管黏膜肿胀、出血等典型病变于攻毒72 h后开始逐渐出现。其中喉头气管环出血最早出现于攻毒72 h后,而气管黏液栓塞物在攻毒120 h最为明显;其他脏器组织病变如肝、肾、肺、脾、十二指肠等在72 h后随时间的推移先后出现充血、出血、细胞变性及坏死等渐进性病变,且与各组织内的IBV含量、IL-1、IL-6、iNOS、IFN-α、IFN-γ等因子的mRNA表达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人工感染模型,并对模型从病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中兽医学辩证分型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为研发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中兽药奠定了基础。
夏道伦[3](2019)在《养鸡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科学防控》文中指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病理性表现形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的一些养鸡场中相继暴发,且流行较广泛,尤其是近年来,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我国的养鸡场(尤其是肉鸡养殖场)中呈现大面积
李浩然,李哲,孟凡生,刘世霞[4](2018)在《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文中认为山东临沂地区某鸡场25日龄鸡群发病,临床表现为气管啰音、咳嗽、打喷嚏,剖检肾脏有大量尿酸盐沉积,疑似感染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为了探究发病鸡群的病因,试验选取120只该场疑似鸡肾型传染性气管炎病毒致死的病死鸡,进行剖检,取肾、肺和气管等组织器官经过无菌处理后,分离得到若干株病毒,通过临床检查、病毒分离、血凝试验、鸡胚传代试验等方法鉴定。试验表明,所得结果与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病毒的临床特征和特性基本一致,说明引起该鸡群发病的病原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周海生[5](2017)在《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鸡群呼吸道与肾脏疾病,是影响养禽业重要的病毒性病原之一。虽然IBV疫苗广泛使用,但IB仍然频繁爆发,特别是以引起肾脏损伤的肾型IBV分离报道较多,给我国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IBV血清型众多,且各血清型间交叉保护作用较低,同时IBV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和同源重组,导致新基因型甚至新血清型不断出现,这给养禽业IB的防控带来巨大的困难。提示我们在防控IB中对病毒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对新型病毒或变异株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从而为制定IB有效的免疫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目前IBV临床分型包括呼吸型、肾型、生殖道型和腺胃型等,其中肾型IBV是近年来我国主要的IB病变型。肾型IBV主要引起鸡肾脏肿大,尿酸盐沉积,进而引起鸡群死亡率增加。病毒S蛋白在IBV的血清学分型、基因分型、病毒组织嗜性及致病性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S蛋白中中和抗原位点、受体结合区域都是位于S1亚基上。因此,研究IBVS1蛋白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可以为病毒组织嗜性与致病性方面的机理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4个部分。1、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分析2010~2016年间,本研究共从华东地区疑似IB发病鸡群分离到IBV 36株,其中从肉鸡分离毒株35株,从蛋鸡分离毒株1株。在所有分离株中,我们发现1例IB与H9亚型AIV混合感染。对36株IBV S1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发现S1基因长度存在4种:1620/540(28 株)、1617/539(4 株)、1611/537(3 株)及 1638/546(1 株)。S 蛋白裂解位点存在 5种:HRRRR(25 株)、RRFRR(6 株)、RRSRR(3 株)、RRLRR(1 株)及 HRRKR(1株)。序列比对显示本研究分离的36株IBV之间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2%~99.9%,分离株与参考株之间S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65.0%~99.9%。S1基因分型结果表明,36株IBV可划分为七个基因型:QX型(26株)、Mass型(3株)、4/91型(3 株)、tl/CH/LDT3/03 型(1 株)、TW-Ⅰ型(1 株)、TC07-2 型(1 株)和新发现的 New-Ⅰ型(1株)。结合GenBank中2001~2016年中国分离的396株IBV毒株S1基因序列,S1基因分型结果显示,2001~2016年间我国流行的432株IBV可以分为13个基因型,包括QX(321 株)、tl/CH/LDT3/03(25 株)、TW-I(20 株)、4/91(18 株)、Mass(18 株)、CK/CH/LSC/99I(7 株)、TC07-2(4 株)、TW-II(2 株)、Ck/CH/LDL/97I(1 株)、Arkansas(1株)、Vis S(1株)、及新鉴定的基因分支New-Ⅰ(8株)与New-Ⅱ(3株)。值得注意的是,属于美国相关基因分支的ck/CH/LSD/110712已在我国出现。重组分析显示,新出现的New-Ⅰ基因型IBV S1基因来源于4/91与tl/CH/LDT3/03型毒株之间的重组,基因分支New-Ⅱ病毒S1基因来源于tl/CH/LDT3/03型与QX型毒株重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华东地区2001~2016年间流行的IBV基因型众多,基因重组导致IBV新的基因型或变异株出现。本研究为今后IBV疫苗的研发和IB的防控提供一些参考。2、2001~2016年间我国IBV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为了解我国IBV分离株基因组重组特点,特别是疫苗株基因参与IBV基因重组情况,本研究对分离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及 CK/CH/2014/QL1403 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同时收集2001~2016年间分离于我国的55株全基因组序列,并与参考株进行了序列重组分析。序列分析显示分离株CK/CH/2010/JT-1与CK/CH/2014/QL1403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个重组事件,分别位于CK/CH/2010/JT-1基因组24709-365、17160-19811、21136-21770片段及CK/CH/2014/QL1403基因组20395-24840片段。进一步对基因组序列重组来源分析显示 CK/CH/2010/JT-1 来源于 QX、CK/CH/LSC/99I、tl/CH/LDT3/03 及 4/91基因型IBV重组,CK/CH/2014/QL1403来源于QX与TC07-2型毒株重组,而CK/CH/2014/FJ14是一株典型的QX型IBV。应用RDP4对我国2001~2016年间分离的55株IBV基因组序列进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2001~2016年间流行的55株IBV中有52株IBV基因组存在重组事件,其中25个IBV分离株基因组中发现有疫苗型(Mass,tl/CH/LDT3/03及4/91型等)病毒基因组片段的重组,这一结果在SimPlot分析中进一步得到确认。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证明流行于我国的IBV基因组序列存在许多基因重组事件,而且疫苗毒株基因频繁参与了 IBV基因重组,导致IBV新的基因型或变异株出现,提示在防控IB时注意合理使用IBV疫苗。3、我国IBV分离株致病性分析及交叉保护研究为了探究分离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及 CK/CH/2014/QL1403 致病特点及不同毒株间抗原关系,本研究对分离株进行动物攻毒、交叉中和及交叉保护实验。动物攻毒实验结果显示CK/CH/2010/JT-1与CK/CH/2014/FJ14可引起雏鸡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肾脏病变及高死亡率(43.75%与50%),而CK/CH/2014/QL1403不引起雏鸡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中和实验结果表明现有抗H120与4/91疫苗株鸡多抗血清不能有效中和 IBV 分离株 CK/CH/2010/JT-1 与 CK/CH/2014/FJ14,而抗 QX 型毒株 CK/CH/2014/FJ14鸡多抗血清能够有效中和TC07-2型IBV CK/CH/2014/QL1403。交叉保护实验结果表明CK/CH/2014/QL1403免疫雏鸡后能为鸡群提供有效保护来抵抗QX型毒株CK/CH/2014/FJ14 攻击。本研究结果显示 CK/CH/2010/JT-1 与 CK/CH/2014/FJ14 属于 IBV强毒株,且目前常用H120与4/91疫苗株不能有效防控该毒株,而CK/CH/2014/QL1403是一株天然弱毒株,而且可以作为疫苗候选株来防控QX型IBV。4、IBV 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为了探究IBV S1蛋白引起鸡胚肾细胞(Chickenembryokidneycell,CEKC)天然免疫应答反应,特别是肾型与呼吸型毒株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应答差异,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肾型毒株CK/CH/2010/JT1、CK/CH/2014/FJ14与呼吸型IBVM41株S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转染CEKC研究其在细胞中的天然免疫应答。结果表明IBV S1基因在CEKC中成功获得了瞬时表达,而且S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在mRNA水平上,转染后12 h,IBV 肾型毒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S1 蛋白引起 TLR3、MDA5 的表达明显高于呼吸型M41;转染后24h,肾型毒株CK/CH/2010/JT1、CK/CH/2014/FJ14 S1蛋白引起TLR3、MDA5、IFN-β及IL-6的表达显着高于呼吸型M41。在蛋白水平上,S1蛋白在 CEKC 中瞬时表达后 24h,肾型毒株 CK/CH/2010/JT1、CK/CH/2014/FJ14 引起 TLR3、IFN-β及IL-6的表达显着高于经典株M41。重组质粒转染CEKC 24 h时,使用配体poly(I:C)和LPS刺激后,IBV不同致病性毒株S1蛋白引起肾细胞天然免疫没有产生进一步放大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肾型与呼吸型毒株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应答中TLR3、MDA5、IFN-β及IL-6的表达存在差异,暗示IBV对肾脏致病性差异可能与毒株S1蛋白引起肾细胞天然免疫中TLR3、MDA5、IFN-β及IL-6表达差异相关。
陈盛星[6](2017)在《5株IBV地方分离株临床优势毒株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在鸡群传播较快的呼吸道疾病,导致产蛋鸡群生长性能和鸡蛋品质下降等情况。该病病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的套叠式复制方式使得其基因型、血清型众多且仍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商品化疫苗株常常无法对地方性流行的IB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因此,根据地方流行毒株来筛选疫苗株或疫苗候选株,成为地方范围内防控IB的重要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某地区流行的5株IBV毒株进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以及S1基因测序与对比分析,对该地区流行毒株进行血清分型和基因分型,并筛选出优势毒株,对研制区域性IB疫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本实验首先用18~20胚龄的气管环组织作为培养系统,对5株IBV地方分离株(JHL毒株、XPX毒株、SM毒株、ZDZ毒株、DJ毒株)进行气管环半数感染量(TOC-ID50)的测定;其次,制备出各个毒株的阳性血清,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方法,在气管环组织培养物上进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用于血清分型;再次,对此5株IBV毒株S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比较,用于基因分型;最后根据分型结果筛选出优势毒株,并通过动物回归试验进行免疫保护效果的验证。结果:(1)JHL、XPX、SM、ZDZ、DJ 毒株的 TOC-ID50 分别为1 0-6/ml、10-6.71/ml、10-5.10/ml、10-5.5/ml、10-5.72/ml;(2)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JHL与XPX、SM、DJ、ZDZ毒株的抗原相关系数分别是 26%、55%、50%、34%,XPX 与 SM、DJ、ZDZ 毒株的抗原相关系数分别是42%、68%、38%,SM与DJ、ZDZ毒株的抗原相关系数分别是45%、47%,DJ与ZDZ毒株的抗原相关系数是52%;5个毒株之间的抗原相关系数范围在26%至68%,最高为DJ与XPX的68%,但没有高于80%,结果表明5个毒株存在着抗原相关性,属于相同血清型的不同亚型。(3)S1基因测序分析及基因分型结果显示,5个IBV毒株的S1基因序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碱基突变和缺失,经过建树分析可知,JHL毒株、XPX毒株及DJ毒株属于QX型毒株;SM分离株属于4/91分群中的毒株;ZDZ分离株属于Mass型分离株。(4)优势毒株筛选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通过几个毒株间血清型和基因型相互关系的对比,选择DJ这个毒株来免疫动物进行攻毒保护试验;未免疫组鸡群在攻毒后出现精神沉郁,剖检肾脏出现尿酸盐沉积,免疫组攻毒后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与病变。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显示,免疫组鸡只攻毒后第2周血清效价在3.4log2~3.9log2之间,第2~5周其血清效价逐步上升,第5周血清效价在5.7log2~6.5log2之间。未免疫组鸡只在攻毒4周后的血清效价在3.6log2~4.4log2之间,此后有开始上升的趋势。相比于未免疫组,免疫组鸡只在攻毒后的血清抗体产生时间较早,且效价较高,结果表明,使用DJ毒株进行免疫接种可以对其它4个分离株起到较好的临床保护作用。结论:JHL、XPX、SM、ZDZ及DJ 5株分离株均为同种血清型不同亚型;JHL毒株、XPX毒株及DJ毒株这三个分离株基因型为QX型;SM毒株与4/91型;ZDZ毒株为Mass型;DJ毒株为本实验中的优势毒株。
丁小梅[7](2013)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文中提出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户对于家鸡各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传染性疾病,一旦大面积爆发,对于养殖户的损失将是无法预计且不可估量的。在众多的疾病中,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的疾病,对于家鸡的危害尤为严重。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发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的发病群体为家鸡,偶见于鹌鹑等飞禽。鸡肾型传染
李晓峰,郑振宇,杨红瑞,许保疆,张怡磊,商艳红[8](2012)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文中指出2012年3月,新郑市某蛋鸡场发生了1例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取剖检病鸡的气管和肺脏组织经过无菌处理,分离到1株病毒。为确定该病毒,应用病毒分离、血凝试验、鸡胚矮小化试验、干扰新城疫病毒复制试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RT-PCR鉴定和动物回归试验方法鉴定,结果均符合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病毒的生理特性。通过检查结果结合临床、剖检症状,确认该病毒就是鸡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黄中利[9](2011)在《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IBV是冠状病毒科的代表种,属RNA病毒,由于RNA不稳定易降解又缺乏作为单链RNA的互补链,IBV的RNA聚合酶缺乏校对机制,使得每一轮复制过程中都有可能诱发变异,IBV的血清型已达26种之多,不同血清型之间仅有部分或完全没有交叉免疫保护。中草药可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免疫器官,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激发机体自身的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作用,起到“扶正”作用;同时药物所含的生物碱、蒽醌类化合物、有机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抑菌、抗毒素及抗病毒作用,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活性,降低对机体的危害,达到“祛邪”目的。禽喘康颗粒冲剂是由金银花、大青叶、苦杏仁等组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主要用于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分别采用鸡胚中和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免疫器官指数试验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研究了禽喘康颗粒冲剂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禽喘康颗粒冲剂抑制IBV-M41(1:10)感染鸡胚的有效时间为10min,保护率为83.33%,抑制效果无明显时效性;0.1%病毒灵溶液对M41(1:10、1:100)活性无抑制作用。禽喘康颗粒冲剂对M41原液、1:10倍、1:100倍稀释接种鸡胚的保护率分别为50%、90%和100%,与病毒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M41原液组与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差异极显着(P<0.01),M411:10倍稀释组与1:100倍稀释组差异不显着(P>0.05);0.1%病毒灵对M41原液、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感染率均为100%,与禽喘康差异极显着(P<0.01)。禽喘康颗粒冲剂在M411:1倍稀释组、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侏儒胚加蜷曲胚的比率较病毒灵组分别低20个、26.67个、20个百分点,1:10倍稀释组、1:100倍稀释组间差异极显着(P<0.01)。雏鸡免疫第7d、14d、21d,禽喘康颗粒冲剂组与药物对照组抗体效价均较疫苗对照组低,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免疫第28d,试验组较左旋咪唑组和疫苗对照组高0.93个和0.01个滴度,前者差异显着(P<0.05);左旋咪唑对照组抗体效价除免疫第7d高于试验组外,其它均低于试验组,且28d达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抗体效价始终低于疫苗对照组,免疫第7d差异显着(P<0.05)。禽喘康颗粒冲剂与左旋米唑均能显着提T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P<0.05);禽喘康颗粒冲剂组法氏囊指数低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而脾脏指数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胸腺指数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禽喘康颗粒冲剂对呼吸型IB的临床预防效果优于治疗效果。预防组的保护率为93.3%,极显着高于感染不治疗组的46.4%;禽喘康颗粒冲剂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4.6%、83.3%、78.6%,比鸡清瘟散组分别高15.4个、14.1个、9.4个百分点,均具显着差异(P<0.01)。试验用药组发病率明显低于攻毒对照组(P<0.01)。人工感染肾型IB的试验结果表明,禽喘康颗粒冲剂预防(I、II)组的发病率分别比攻毒对照组低46.14%和50.06%,差异极显着(P<0.01);治疗(I、II)组的死亡率分别比攻毒对照组低82.66%和86.96%,且差异极显着(P<0.01);治愈率均达80%以上。
谭兴智[10](2011)在《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认为自两个鸡场发病鸡群分离到两个肾型IBV毒株,分别命名为F1、F2株,并对其培养特性、理化特性、血凝性、致病性、免疫学特性以及对新城疫病毒的干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毒株均能导致鸡胚感染,引起鸡胚出血、萎缩、绒毛尿囊膜增厚;IBV分离株对乙醚敏感,对酸碱有一定的耐性,属有囊膜病毒,该病毒不耐热,56℃ 30min即能灭活;分离株均能抑制鸡新城疫病毒B株在鸡胚中繁殖;分离株回归42日龄雏鸡后从第3天开始发病,发病率为100%,病死率为20%~30%。此外,用本病毒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基本上可抵抗该毒株的攻击。
二、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鸡痛风的多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痛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1.1 鸡痛风简介 |
1.2 鸡痛风的致病因素 |
1.2.1 鸡痛风的非传染性致病因素 |
1.2.2 鸡痛风的传染性致病因素 |
1.3 鸡痛风发病机制研究 |
1.4 鸡痛风的病理学变化及诊断 |
1.5 鸡痛风的预防及治疗 |
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
2.1 IBV病原学 |
2.2 IBV的流行病学调查 |
2.3 IBV的病理学研究 |
2.4 IBV的致病性研究 |
2.5 IBV的检测及诊断 |
3 多组学技术及其应用 |
3.1 转录组学及其应用 |
3.2 代谢组学及其应用 |
3.3 肠道微生物组学及其应用 |
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1.4 试剂、培养基的制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 |
1.2.2 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血清尿酸检测 |
1.2.3 各组织中病毒载量的测定 |
1.2.4 肾脏代谢组检测 |
1.2.5 肾脏转录组测序 |
1.2.6 16S rRNA测序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临床病理变化及血清尿酸检测 |
2.2 各组织中病毒载量测定 |
2.3 NIBV感染状态下肾脏代谢组学特征 |
2.3.1 肾脏代谢组主成分分析(PCA) |
2.3.2 肾脏代谢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
2.3.3 肾脏差异代谢物分析 |
2.3.4 肾脏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 |
2.4 NIBV感染对肾脏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
2.4.1 测序数据质量整体分析 |
2.4.2 转录组测序重复相关性评估 |
2.4.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4.4 GO功能富集分析 |
2.4.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2.5 NIBV感染状态下鸡盲肠菌群的影响 |
2.5.1 16S rRNA测序数据处理与质控统计 |
2.5.2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 |
2.5.3 Alpha多样性分析 |
2.5.4 Beta多样性分析 |
2.6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NIBV感染对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 NIBV感染对过氧化物酶体的影响 |
3.3 NIBV感染对机体代谢水平的影响 |
3.4 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 |
3.5 NIBV感染对盲肠菌群的影响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及病症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现状 |
1.1 IBV病原学 |
1.2 IBV流行病学 |
1.3 IB的临床分型 |
1.4 IB诊断方法 |
1.5 防治措施 |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感染模型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建立与病症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病毒复壮 |
1.4 人工造模攻毒途径及剂量筛选 |
1.5 人工模型病症的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人工造模攻毒途径及剂量筛选结果 |
2.2 人工模型病症的观察结果 |
2.3 模型病症的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2.4 免疫组化结果 |
2.5 血清生化结果 |
2.6 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炎性因子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讨论 |
3.2 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切片结果讨论 |
3.3 血清生化结果讨论 |
3.4 组织中炎性因子结果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3)养鸡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科学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流行特点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及其诊断 |
5 科学免疫防控 |
5.1 免疫疫苗的选择 |
5.2 使用疫苗免疫的注意事项 |
5.3 使用疫苗的免疫程序制定 |
(4)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临沂地区禽病流行情况 |
2 材料 |
2.1 试验动物 |
2.1.1 发病鸡只 |
2.1.2 SPF鸡胚 |
2.2 试验主要仪器及药品 |
2.2.1 试验仪器 |
2.2.2 试验药品 |
3 方法 |
3.1 临床诊断与剖检 |
3.2 病料采集处理 |
3.3 鸡胚传代 |
3.4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 |
3.4.1 样本要求 |
3.4.2 RNA提取 |
3.4.3 反转录 |
3.4.4 聚合酶链式反应 |
3.4.5 核酸电泳 |
4 结果 |
4.1 临床及剖检观察 |
4.2 鸡胚传代 |
4.3 PCR |
5 防治 |
5.1 预防 |
5.2 治疗 |
6 总结和讨论 |
(5)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对照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
1 病原学 |
1.1 发现、命名与分类 |
1.2 生物学特性 |
1.3 基因组结构与主要功能蛋白 |
1.4 生活周期 |
1.5 致病机理 |
1.6 毒株分型 |
2 流行病学 |
2.1 自然宿主 |
2.2 实验室宿主 |
2.3 传播方式 |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3.1 呼吸道 |
3.2 肾脏 |
3.3 生殖道 |
3.4 消化道 |
3.5 其它 |
4 诊断 |
4.1 病原的分离鉴定 |
4.2 血清学诊断技术 |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
5 防治 |
5.1 免疫预防 |
5.2 治疗 |
综述二 传染性支管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现状 |
1 亚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
2 欧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
3 非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
4 北美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
5 南美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
6 大洋洲国家IBV流行现状 |
综述三 禽冠状病毒纤突蛋白研究进展 |
1 禽冠状病毒S蛋白概述 |
1.1 结构特点 |
1.2 序列多样性 |
1.3 其它禽类冠状病毒S蛋白 |
2 禽冠状病毒S蛋白功能 |
2.1 组织吸附中的作用 |
2.2 细胞亲和性中的作用 |
2.3 体内组织嗜性与致病性中的作用 |
3 病毒吸附中宿主影响因素 |
3.1 唾液酸 |
3.2 蛋白受体 |
3.3 凝集素 |
3.4 硫酸肝素 |
3.5 宿主蛋白酶 |
4 禽冠状病毒S蛋白引起宿主天然免疫反应 |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试剂与载体 |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 |
2.2 病毒增殖 |
2.3 病毒总RNA提取 |
2.4 S1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 |
2.5 S1基因序列分析 |
3 结果 |
3.1 病毒分离结果 |
3.2 分离株S1蛋白长度与裂解位点的多样性 |
3.3 分离株S1基因分型的多样性 |
3.4 新分支New-Ⅰ与New-Ⅱ基因型IBV S1基因的来源 |
4 讨论 |
第二章 2001~2016年间我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组序列重组分析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试剂与载体 |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离株全序列扩增引物设计 |
2.2 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RT-PCR |
2.3 病毒基因组5'与3'端序列扩增 |
2.4 分离株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分离株基因组结构 |
3.2 分离株CK/CH/2010/JT-1基因组的重组来源 |
3.3 分离株CK/CH/2014/QL1403基因组的重组来源 |
3.4 我国2001~2016年间IBV基因组重组现象普遍 |
4 讨论 |
第三章 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致病性分析及交叉保护研究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扩增 |
2.2 SPF鸡致病性实验 |
2.3 病毒中和实验 |
2.4 交叉保护实验 |
2.5 鸡IBV血清抗体ELISA |
3 结果 |
3.1 IBV分离株致病性 |
3.2 交叉中和实验结果 |
3.3 天然弱毒CK/CH/2014/QL1403对QX型IBV交叉保护实验 |
4 讨论 |
第四章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 |
1 材料 |
1.1 生物材料 |
1.2 试剂与载体 |
1.3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 |
2.2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CEKC的制备 |
2.4 CEKC的质粒转染 |
2.5 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分析 |
2.6 Western-blot |
2.7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相关因子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S1基因RT-PCR扩增结果 |
3.2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3.3 重组质粒转染CEKC后S1蛋白的表达 |
3.4 IBV 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 |
3.5 配体刺激后IBV S1蛋白引起CEKC天然免疫相关因子表达差异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所获成果 |
(6)5株IBV地方分离株临床优势毒株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概况 |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学 |
2.1 分类地位 |
2.2 形态学特征 |
2.3 理化特征和生物学特征 |
2.4 培养特性 |
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基因组与编码蛋白 |
3.1 基因组 |
3.2 编码蛋白 |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型 |
4.1 免疫型 |
4.2 临床分型 |
4.3 血清型 |
4.4 基因分型 |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疫苗分类 |
5.1 灭活疫苗 |
5.2 活疫苗 |
5.3 基因工程疫苗 |
5.4 DNA疫苗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血清分型 |
1 材料 |
1.1 毒株与SPF种蛋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增殖 |
2.2 病毒阳性血清的制备 |
2.3 气管环组织培养 |
2.4 TOC-ID50测定 |
2.5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
3 结果 |
3.1 各毒株TOC-ID_(50)检测结果 |
3.2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 |
3.3 血清交叉中和相关稀释 |
4 讨论 |
第三章 5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基因分型 |
1 材料 |
1.1 毒株与SPF种蛋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2 病毒RNA提取 |
2.3 反转录反应 |
2.4 PCR反应、测序及序列分析 |
3 结果 |
3.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扩增与测序结果 |
3.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
4 讨论 |
第四章 优势毒株筛选与动物实验 |
1 材料 |
1.1 SPF种蛋与公鸡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优势毒株的选择 |
2.2 动物验证试验 |
2.2.1 实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2.2.2 红细胞凝集试验(HA) |
2.2.3 血凝抑制试验(HI) |
3 结果 |
3.1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3.2 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
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S1基因测序结果 |
致谢 |
(7)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临床症状与诊断 |
3 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
4 治疗方法 |
5 预防方法 |
6 小结 |
(8)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主要仪器及药品 |
1.4 操作过程和方法 |
1.4.1 病毒分离 |
1.4.2 血凝特性试验 |
1.4.3 鸡胚矮小化试验 |
1.4.4 鸡新城疫干扰试验 |
1.4.5 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
1.4.6 RT-PCR试验 |
1.4.7 动物回归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毒分离 |
2.2 血凝试验结果 |
2.3 鸡胚矮小化试验结果 |
2.4 鸡新城疫干扰试验 |
2.5 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
2.6 RT-PCR试验 |
2.7 动物回归试验 |
3 讨论 |
(9)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 引言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1.2 IBV 病原学研究的新进展 |
1.3 IBV 致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
1.4 IBV 感染的免疫机理研究 |
1.5 IBV 的易感性 |
1.6 IB 的临床症状 |
1.7 IB 的病理变化研究 |
1.8 病理组织学变化 |
1.9 IBV 的诊断技术研究 |
1.10 IB 的防治措施研究 |
2 中草药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综述 |
2.1 中草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理 |
2.2 中药对 IB 防治效果的研究 |
2.3 中兽药研究及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2.4. 抗病毒作用 |
2.5 抗炎作用 |
2.6 诱导干扰素产生 |
2.7 抗肿瘤作用 |
2.8 抗氧化作用 |
2.9 其他作用 |
2.10 中药对 IB 防治效果的研究 |
2.11 中兽药研究及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 |
3 禽喘康颗粒冲剂概述 |
二 禽喘康颗粒冲剂对 IBV 活性影响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三 禽喘康颗粒冲剂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四 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防治效果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效果判定 |
4 试验结果 |
5 分析与讨论 |
6 小结 |
五 禽喘康颗粒冲剂防治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与小结 |
4 小结 |
六 结论 |
七 参考文献 |
八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毒株 |
1.1.2 病料 |
1.1.3 鸡胚 |
1.1.4 化学试剂 |
1.1.5 试验设备 |
1.2 方法 |
1.2.1 病毒的分离 |
1.2.2 鸡胚的培养特性 |
1.2.3 病毒的理化特性鉴定 |
1.2.3. 1 乙醚敏感性试验 |
1.2.3. 2 p H3.0及p H11.0稳定试验 |
1.2.3. 3 热稳定试验 |
1.2.4 血清学试验 |
1.2.4. 1 琼扩试验(AGP) |
1.2.4. 3 血凝抑制试验(HI) |
1.2.5 IBV对NDV的干扰试验 |
1.2.6 病毒感染力的测定 |
1.2.7动物回归试验 |
1.2.8 免疫攻毒保护试验 |
2 结果 |
2.1病毒的分离 |
2.2鸡胚的培养特性 |
2.3 病毒理化特性的鉴定 |
2.3.1 乙醚敏感试验 |
2.3.2 p H3.0和pH11.0耐受性试验结果 |
2.3.3 热稳定性试验结果 |
2.4 血清学试验 |
2.4.1 AGP试验 |
2.4.2 HA试验 |
2.4.3 HI试验 |
2.5 IBV对NDV的干扰试验 |
2.6 病毒感染力的测定 |
2.7动物回归试验 |
2.8免疫攻毒保护试验 |
3 结论 |
四、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致鸡痛风的多组学研究[D]. 许普之.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人工模型及病症观察[D]. 沈元朝. 扬州大学, 2019(02)
- [3]养鸡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科学防控[J]. 夏道伦.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9(05)
- [4]山东地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防治[J]. 李浩然,李哲,孟凡生,刘世霞. 家禽科学, 2018(09)
- [5]2001~2016年间华东地区IBV分子流行病学、致病性及S1蛋白的天然免疫应答研究[D]. 周海生. 扬州大学, 2017(05)
- [6]5株IBV地方分离株临床优势毒株的筛选[D]. 陈盛星.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7]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及治疗[J]. 丁小梅. 当代畜牧, 2013(20)
- [8]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J]. 李晓峰,郑振宇,杨红瑞,许保疆,张怡磊,商艳红. 当代畜牧, 2012(11)
- [9]禽喘康颗粒冲剂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作用机理的研究[D]. 黄中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7)
- [10]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J]. 谭兴智. 家禽科学, 2011(07)
标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论文; 血清蛋白论文; 支气管炎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疫苗事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