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18S20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

DS18S20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

一、DS18S20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敏[1](2018)在《桥梁病害检测无人机避障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桥梁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它不仅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非常显着的地位,而且也是确保道路、铁路、公路等畅通的枢纽,在交通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导致交通运输量飞速增长,随之导致桥梁承重量增大,各种桥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使得桥梁的检测和维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因此,确保桥梁正常安全运行已经成为保障人民生命乃至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对桥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而言,常规的桥梁安全检测设备比较单一,主要检测设备有人工望远镜、远程拍照、桥检车、预置轨道视频检测等。这类传统检测手段几乎都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对检测人员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等问题。为此,开发无人机进行桥梁安全检查不仅效率上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保障人身安全。无人机避障技术是指无人机飞行器在自动飞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时候,通过自动提前识别、有效规避障碍物,达到飞行安全的效果,是无人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桥梁病害检测实际背景下,围绕无人机桥梁病害检测过程中的避障问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首先设计无人机避障控制系统方案,包括系统整体结构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并对避障相关的传感器进行了选型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精度的改进。(2)其次,根据无人机飞行区域障碍物分布情况,采用栅格法构建无人机避障模型。然后,根据桥梁特殊结构,在避障模型基础上模拟各类桥梁相关结构。(3)接着,在栅格法以及A*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A*算法的无人机避障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对A*算法规划出的路径按较小的步长进行分割细化,从而得到一组相关路径节点。最后,在避障路线绕开障碍物的前提下,用直线将起点和终点依次连接起来,剔除中间的路径节点,达到优化路径长度和减少转折角度次数目的。(4)最后,将无人机避障系统与桥梁相关复杂结构模型结合,并设计一个桥梁避障算法模拟仿真系统,可以对桥梁的主要复杂结构进行避障检测,使避障算法达到通用性,并在无人机上完成了初步的避障测试以及相关的桥梁检测。仿真及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避障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为无人机在检测桥梁病害避障的工作中提供了参考意见。

徐志明[2](2018)在《小卫星高精度热控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持航天器在轨正常工作,需要热控系统为它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随着航天技术发展,星载电子技术的进步,对控温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达到了毫K级,甚至更高。近年来,随着小卫星及微纳卫星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利用热控技术结合辅助结构的机热一体化设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小卫星及微纳卫星对热控系统高精度、高可靠性、轻重量和低成本的苛刻要求。为了解决当前微纳卫星星上热控资源和小卫星高精度控温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对新型低成本高精度测温方法、某星敏感器系统高精度热控方案和高精度热控系统总体分级结构设计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仿真和实验研究,由局部到整体,为小卫星高精度热控方法提供解决思路。首先,为了解决微纳卫星星上测温路数不足问题及减轻测温电缆网重量,本文首先探讨了利用数字温度传感器代替热敏电阻测温的新型低成本测温方案,搭建了空间环境多点测温的适应性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研究了基于1-Wire商用数字测温传感器DS18B20在空间环境下的测温性能及空间适应性,并将DS18B20测温方法应用于XW-2微纳卫星,开展了基于微纳卫星的星载接口、硬件和软件设计,对该测温系统进行了地面和在轨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真空条件下,基于1-Wire商用数字测温器件DS18B20在-50℃~100℃温度范围内与热电偶的测温结果一致,测温精度高,稳定性能好;通过地面和在轨实验数据分析表明,该低成本测温技术可以满足星上测温要求;并且相对于传统热敏电阻,该测温方法节省了近32%的测温电缆网重量。本文的研究为星上设备测温提供一种新的测温手段,为数字温度传感器在卫星的精确测温奠定了基础。针对某一具体星敏感器组合体系统,本文通过对所提出的三种热控设计方案分析和比较,得到了基于高热导率结构一体化星敏感器组合体系统热控设计方案为最优热控设计方案。针对最优热控设计方案,从多层隔热材料当量辐射率、高导热结构厚度和高热导率材料热导率大小三方面开展了热控参数影响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多层当量辐射率影响较小,而结构厚度和热导率影响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采用4mm厚的C-C石墨材料代替铜条,可使得星敏支架上两点最大温差由3.18℃减少到2.43℃,控温效果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使得导热材料重量也由2.5Kg降到0.7Kg。因此,本文提出选择采用4mm厚的C-C石墨材料作为高热导率结构设计材料,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热控设计方案,可实现星敏支架在轨预示温差不大于2.43℃,星敏安装法兰在轨预示温度为7.47℃~8.93℃,能很好地满足星敏感器组合件系统温度指标要求,设计方案合理可行。该热控设计方案可以为同类具有较高控温精度的设备热控设计提供参考。为了满足未来小卫星高精度热控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热控方法,并通过建立虚拟卫星模型对该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研究。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卫星热控区域划分为外围热控区、过渡热控区和核心热控区,根据不同的热控指标要求将设备放置在对应热控区域,将具有高精度指标的设备放置在核心热控区,各热控区采用隔热设计相互独立;在上述分级结构热控基础上结合PID控温算法实现核心区敏感单元的精确控温。基于上述原理建立了虚拟卫星中敏感单元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控温局部模型,对其开展了理论和仿真分析,对影响分级热控的关键参数进行了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分级结构和PID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热控方法可以实现的敏感单元控温精度优于±0.01 ℃。影响控温精度的关键参数包括过渡热控区内表面发射率εt、核心热控区外表面发射率εc、核心热控区内表面发射率εt、核心热控区内部等效发射率εi/o、设备表面发射率εeq、安装底板发射率εd、设备安装隔热垫热导率λ、设备质量m、设备热耗Pe以及带PID控温算法补偿加热功率u(t)(KP/TI(s)/TD(s))。其中参数εt,εeq和εd越大,温度水平越低,平衡时间越短;参数εi/o越大,平衡时间越长,控温精度越差,温度水平越低,参数εi/o对控温精度影响最大;参数εi和εc越大,温度水平越低;热导率λ越大,控温精度越差,温度水平低;参数Pe越大,温度水平更高,平衡时间越长;参数m越大能,平衡时间越长;带PID控温算法补偿加热功率u(t)(KP/TI(s)/TD(s))仅仅影响控温精度,合理选取其参数可获得更好的控制精度。为了更进一步验证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控温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制了高精度温控单元原理样机,并用实验方法对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控温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控温方法可实现控温精度优于±0.025℃,高精度温控单元原理样机性能满足指标要求;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性好,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高精度热控方法的有效性和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仿真分析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成果可为卫星高精度热控的结构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安凯[3](2014)在《DS18S20温度传感器的高精度测温及校正算法》文中指出文献[1]中给出一种DS18S20数字式温度传感器测温修正算法,但这种算法还不能充分利用DS18S20寄存器所给出的数据,最大限度地反映温度传感器的测量数值。其次是没有考虑算法给出的温度的校准问题,这里提出一种精确的测温算法,可以无误差地表示传感器给出的温度值,同时还研究了传感器输出值的校准问题,给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校准公式。在仿真过程中,以高精度的测温仪器为标准,给出了算法的校正公式,结果表明校正公式的误差优于0.01℃。

张岩[4](2014)在《风电变流器IGBT器件实时温热状态无线监测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被广泛应用于在风力发电系统当中。大功率IGBT模块身为核心器件,其失效故障极可能造成相关风机脱网,进一步还有可能给风力发电系统整体造成运行故障,情况严重还会引发停电事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在包含大容量风力发电的电网中,其可靠性以及寿命预测关系到整个电网的稳定。所以,IGBT模块的可靠性问题尤为重要。大量实验数据表明,IGBT器件的失效与其结温长期过高或温度频繁变化有着紧密联系,通过对其热模型分析模拟,可以通过其外封料表面特殊点的温度来推测其内部结温。目前,IGBT器件的温度在线监测工作在国内外还没有通用的标准产品,由于风机内部结构复杂,工作条件特殊,在不干扰既有内部环境的条件下想要测得有参考价值的温度数据还比较困难。本课题设计开发了以无线传输方式采集和处理数据的IGBT实时温热状态无线监测装置,选取内嵌单片机的系统级无线收发芯片nRF9E5作为控制和无线收发器件,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作为测温器件,对硬件电路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分为测温模块和接收模块两部分,文章详细分析了电路模块各器件使用特性和电路连接原理,完成了电路的硬件接口电路设计。在软件设计方面,利用Keil C语言对主控制器进行编程,完成了温度数据采集、无线通信程序以及串口传输的软件设计。本课题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检查测温系统的运行状况并评估了其测温准确度和灵敏度。通过实验证明本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能够满足测量需要。该装置硬件结构设计简洁且整体功耗较低,便于维护且可靠性高,采用无线通讯传输测温信号,彻底解决布线改线问题,因此能够很好地适应风机内部IGBT器件的工作环境。

王佳[5](2013)在《基于MLX90615和STM32的多点红外温度测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数字式红外传感器MLX90615的多点红外测温方法。STM32微处理器通过SMBus总线协议与MLX90615进行通信,首先分别对每个MLX90615地址进行修改,确保其地址编号在总线上的唯一性,然后根据不同地址编号获取不同点上MLX90615所测温度值,结果送至上位机温度监测软件显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温精度高,响应速度快,且非接触式测量有效降低了危险系数,为多点测温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谭亮[6](2012)在《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针对隔离和战地病区在监测生命体征过程中的特殊需求,以提高监测效率、节点可灵活组网、非接触数据采集、降低医生患者交叉感染率为原则,设计一种基于无线短距离传输技术的人体生理参数监测传输系统。该系统以低成本、普适性好的STC89C52单片机为信号处理单元,结合nRF2401短距离无线传输模块,实现患者体温和脉搏两个生理参数的多点对一点的实时采集、无线传输和动态显示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高效地反映患者状况,满足特殊病区的需求,同时该系统为下一步开发具有心电、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参数的无线监护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生理参数监护系统的发展情况、无线技术在监护系统领域的应用、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短距离医疗监护的发展;其次结合系统设计的要求详细的分析了实现多点温度、脉搏采集与无线传输方案的器件选型;再次具体的阐述了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过程。系统结构简单,误码率低,可靠地实现了数据的无线传输。

陈菲,邹涛[7](2011)在《多路温度测量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89C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温度传感器DS18B20组成的多路温度测量系统,具有硬件简单,测量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主要设计了多路温度测量系统所需要的硬件设计,并编写了软件设计的部分程序。

潘丹青,潘矜矜[8](2011)在《基于单总线器件的多点温度检测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多点测温系统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论文介绍了以单总线数字温度计为检测元件构造的测温系统的原理及特点,分析了DS18B20构造的多点测温系统的优缺点,并针对其物理位置与序列号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不利于更换等问题,给出了带顺序检测和PIO的数字温度计DS28EA00与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电路。文中对软件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具有通用性的子函数,简化了ROM操作命令及存储器操作命令的使用。

舒秀兰[9](2010)在《拓展承载一线式温度传感器能力电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ALLAS公司的一线式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耐磨耐碰,体积小,使用方便,封装形式多样,特别是采用数字技术,适用于在各种狭小空间和常温领域作温度传感器。我系率先在国内粮库采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用的温度传感器即为DS18B20。但是在众多的测温系统中,尚未能妥善解决用一线式器件实现远距离多点测温的问题。关键是对制约DS18B20的传输距离、以及承载DS18B20的个数的因素还不清楚,本论文主要就是致力于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论文阐述了DS18B20的特点和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指出在我国使用最多的粮仓测温领域,由于多点和长距离的问题未妥善解决,不得不在粮仓内增加电子元件组成的采温节点,以及增加敷设传递信息的信号线,前者在密闭不严的情况下,在粮仓熏蒸杀虫期间电子器件容易被腐蚀,后者增加了老鼠啃咬的机会致使信号电缆断损,这些问题在全国各地的粮库普遍存在。因此论文对不同型号的电缆的电抗特性、对不同拓扑形式的DS18B20分布网的电抗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试图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电路特性,从而找出制约的因数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本研究做了大量的试验,并动态地监测信号传递的波形,与静态测温网络的电容电感的检测结合,来验证和修订数学模型,使之更符合实际。根据研究的结果,制约的主要因素是分布电容,因此采用具有大的电流驱动能力的电路,采用合理节距的双绞线,以及采用无分支的一线网络,可以较大程度地延伸信号传输的距离和增加一线式温度传感器的采集点数。根据分析和试验,目前采用74ACT244三态线驱动芯片,采用直线式的拓扑方式,一线网上挂接62个DS18B20,距离可达280m。但是不能采用带多个T型接头分支的拓扑结构,有分支存在会产生信号的反射,导致通信失败。而且,如果进一步改进一线式驱动能力,选用更高品质的电缆,负载能力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本研究为DS18B20的应用作了较全面的验证,并为此温度传感器在农业大棚、桥梁道路建设、矿山、以及储备库领域的温度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的方案。例如在粮库中,虽然不能采用T型拓扑,但可以采用多分支的星型拓扑的布线方式,通过将温度采集的信号线直接引出仓外,避免了磷化氢对电子元器件的腐蚀,和减少了鼠咬的概率,极大地增强测温系统的可靠性。

王建伟[10](2009)在《基于ARM与GPRS智能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Internet。GPRS无线通信网络已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成为一种可持续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嵌入式系统也由于功耗低、性能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控制等领域。本文利用嵌入式系统和GPRS网络,设计和实现了GPRS无线数据终端。该终端以S3C2410微处理器为中心,通过驱动GPRS通讯模块,由GPRS无线网络连接到Internet,从而实现数据传输。硬件方面由USB摄像头与S3C2410处理器组成的嵌入式图像采集模块,DS18820报警模块,GPRS收发模块组成。软件方面分为系统软件的移植和应用软件开发两方面。系统软件方面包含ARM平台的BootLoader和嵌入式Linux的移植;应用软件方面包含前端ARM平台嵌入式图像采集软件设计,GPRS模块程序设计,SMTP邮件服务程序设计三个部分。论文内容主要涉及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系统功能分析;并全面介绍了系统设计方案,包括微处理器选型、嵌入式Linux内核分析与移植、Linux下V4L图像的采集、JPEG图像压缩、GPRS协议。系统构建过程中所用到的某些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讨和研究。

二、DS18S20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S18S20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桥梁病害检测无人机避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人机桥梁避障系统方案设计
    2.1 无人机避障系统总体结构
    2.2 超声波测距模块
        2.2.1 超声波测距简介
        2.2.2 DS18B20温度传感器
        2.2.3 DS18B20温度校正
        2.2.4 软件设计
        2.2.5 实验测试
    2.3 红外测距模块
        2.3.1 红外测距原理
        2.3.2 红外发射管的选择
        2.3.3 红外发射电路的设计
    2.4 传感器的布局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桥梁避障系统空间模型
    3.1 栅格避障空间建模
        3.1.1 避障边界线的确定
        3.1.2 多边形避障柱体的建立
        3.1.3 各种障碍物的避障柱体的建立
    3.2 无人机避障模型的建立
        3.2.1 无人机和障碍物模型
        3.2.2 避障判定
        3.2.3 目标的跟踪以及矢量场旋转方向的选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人机桥梁病害避障规划方法研究
    4.1 无人机工作环境模型建立
    4.2 A*算法的研究
        4.2.1 A*算法介绍
        4.2.2 A*算法的原理
        4.2.3 改进A*算法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人机桥梁避障仿真及测试
    5.1 开发环境介绍
        5.1.1 Visual Studio2012 的集成开发环境
        5.1.2 MFC框架的介绍
    5.2 基于MFC无人机桥梁避障仿真系统实现
        5.2.1 系统类的成员函数实现
        5.2.2 程序界面设计
        5.2.3 桥梁避障工况分析
    5.3 飞行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小卫星高精度热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小卫星发展趋势及微纳卫星特点
        1.2.2 测温方法及其在航天的应用
        1.2.3 高精度控温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新型低成本高精度测温方法研究
    2.1 本章简介
    2.2 微纳卫星低成本测温方法需求分析和测温方案研究
    2.3 商用数字温度传感器测温原理及其特性分析
    2.4 商用数字温度传感器地面实验测温系统设计
    2.5 商用数字温度传感器空间环境适应性试验
        2.5.1 热试验工装设计
        2.5.2 加热器加热能力仿真分析
        2.5.3 实验系统设计
        2.5.4 热试验工况设计
        2.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基于商用数字传感器微纳星应用设计及地面验证
        2.6.1 基于商用数字传感器微纳卫星星载应用设计
        2.6.2 基于微纳卫星的测温实验
        2.6.3 地面实验结果及分析
    2.7 商用数字温度传感器在轨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敏感器组合体系统高精度热控方法研究
    3.1 本章简介
    3.2 星敏感器组合体系统简介
        3.2.1 物理模型
        3.2.2 星敏感器工作模式及指标需求
    3.3 星敏感器组合体系统热设计
        3.3.1 外热流分析
        3.3.2 星敏感器组合体系统热设计
    3.4 分析计算
        3.4.1 工况分析
        3.4.2 模型及简化
        3.4.3 仿真分析结果
        3.4.4 设计方案比较
    3.5 热控参数影响分析
        3.5.1 多层当量辐射率的影响分析
        3.5.2 厚度的影响分析
        3.5.3 用其他材料替代铜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热控方法研究
    4.1 本章简介
    4.2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热控方法
        4.2.1 基于分级结构的热控原理
        4.2.2 PID高精度控温方法研究
        4.2.3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热控结构设计
    4.3 虚拟卫星模型及热控指标
        4.3.1 虚拟卫星物理模型
        4.3.2 虚拟卫星指标需求
    4.4 传统热控系统设计方法研究
        4.4.1 外热流计算分析
        4.4.2 基于传统方法的虚拟卫星热控系统设计
        4.4.3 虚拟卫星热分析计算
    4.5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控温设计验证
        4.5.1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算法相结合的热控设计
        4.5.2 仿真分析
        4.5.3 实验验证
    4.6 基于分级结构热控的理论分析
        4.6.1 理论分析
        4.6.2 分级热控关键参数影响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高精度控温实验研究
    5.1 本章简介
    5.2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高精度控温实验方法研究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环境模拟
        5.2.3 实验模型和温度测控方法
    5.3 高精度温控单元原理样机设计
        5.3.1 功能指标
        5.3.2 硬件方案设计
        5.3.3 控温算法设计
        5.3.4 软件方案设计
        5.3.5 原理样机
    5.4 基于分级结构和PID控温算法相结合的实验系统设计
        5.4.1 实验系统
        5.4.2 分级结构热控实验系统设计
        5.4.3 误差分析
    5.5 实验工况设计
    5.6 实验结果分析
        5.6.1 实验结果
        5.6.2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表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3)DS18S20温度传感器的高精度测温及校正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DS18S20温度传感器特性
2 高精度测温算法
3 测温公式的校正
4 仿真
5 结论

(4)风电变流器IGBT器件实时温热状态无线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IGBT 器件实时温热状态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分析
    1.3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IGBT 器件实时温热状态多点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的设计要求
    2.2 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
    2.3 温度传感器的确定
        2.3.1 温度传感器类型的确定
        2.3.2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4 无线芯片的选用
        2.4.1 无线通讯技术的选择
        2.4.2 无线收发芯片的选取—nRF9E5
    2.5 IGBT 多点无线测温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GBT 多点测温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无线测温发射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1.1 EEPROM 接口电路
        3.1.2 DS18B20 接口电路
        3.1.3 无线测温发射模块的整体电路
    3.2 无线测温数据接收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2.1 串口通讯电路
        3.2.2 天线电路
        3.2.3 无线测温接收模块的整体电路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GBT 多点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系统的开发环境和整体软件框图
        4.1.1 单片机 C 语言及开发工具 Keil u Vision4
        4.1.2 整体软件框图
    4.2 测温模块的程序设计
        4.2.1 DS18B20 的测温原理
        4.2.2 DS18B20 的时序
        4.2.3 DS18B20 测温指令
        4.2.4 DS18B20 的测温程序
        4.2.5 无线发射程序
    4.3 接收模块的程序设计
        4.3.1 无线接收程序
        4.3.2 串口通讯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
    5.1 Keil C 下的 ISD 在线调试简介
    5.2 系统实验
        5.2.1 DS18B20 测温程序的调试运行
        5.2.2 无线测温系统实验
    5.3 测量结果分析
        5.3.1 测温准确度分析
        5.3.2 测温灵敏度分析
    5.4 IGBT 测温实验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MLX90615和STM32的多点红外温度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外辐射测温基本原理
2 硬件设计
    2.1 红外传感器部分
    2.2 微处理器
3 软件设计
    3.1 MLX90615的传输协议
    3.2 温度采集模块
    3.3 上位机界面
4 实验结果
5 结语

(6)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监测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1.2.1 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1.2.2 无线医疗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3 远程医疗的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1.2.4 无线短距离医疗监测的发展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无线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2.1.1 系统的硬件设计思路
        2.1.2 系统的软件设计思路
    2.2 系统方案
        2.2.1 数据采集方案
        2.2.2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2.3 器件选型
        2.3.1 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2.3.2 脉搏传感器的选择
        2.3.3 无线射频收发芯片的选择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3.1 病房节点设计
        3.1.1 脉搏采集电路
        3.1.2 体温采集电路
        3.1.3 处理单元 STC89C52
        3.1.4 显示模块电路
    3.2 护士站节点设计与射频模块
        3.2.1 报警电路
        3.2.2 单片机和 PC 机接口电路设计
        3.2.3 电源转换电路
        3.2.4 射频模块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的通信协议
    4.2 病房节点程序
        4.2.1 发送端体温测试子程序
        4.2.2 发送端脉搏采集子程序
    4.3 护士站节点程序
        4.3.1 接收节点串口通信子程序
        4.3.2 接收节点报警子程序
    4.4 无线收发流程及程序
        4.4.1 nRF2401 无线收发流程
        4.4.2 nRF2401 无线收发程序
第五章 印制板的制作与实验
    5.1 制版
    5.2 实验结果
    5.3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多路温度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总体方案设计
2 温度传感器
3 硬件电路设计
4 系统的主要流程
5 结束语

(8)基于单总线器件的多点温度检测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总线数字温度计简介
2 DS18B20多点测温系统的研究
    2.1 硬件研究
    2.2 软件研究
        2.2.1 基本工作程序
        2.2.2 软件设计

(9)拓展承载一线式温度传感器能力电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一线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1 一线式的概述与其选择
        2.1.1 一线式概述
        2.1.2 一线式的选择
    2.2 一线式传感器 DS18B20
        2.2.1 DS18B20 的结构原理
        2.2.2 DS18B20 的序列码
        2.2.3 DS18B20 的命令
第3章 采用一线式传感器存在的问题
    3.1 概述
    3.2 采用一线式传感器存在的问题
        3.2.1 传输距离的问题
        3.2.2 负载个数问题
        3.2.3 一线式网络拓扑结构问题
第4章 一线式负载能力制约因素的分析
    4.1 制约因素分析
        4.1.1 电缆特性分析
        4.1.2 上拉电流特性分析
    4.2 电缆拓扑结构对一线式连接的影响
        4.2.1 直线式拓扑
        4.2.2 星形拓扑
        4.2.3 带多个 T 型分支的拓扑
第5章 改进的电路
    5.1 一线式温度传感器能力电路的软硬件系统搭建
        5.1.1 DS18B20 驱动能力电路硬件搭建
        5.1.2 DS18B20 驱动能力电路软件流程和编码
    5.2 系统试验和相关结论的验证
        5.2.1 DS18B20 一线式长线驱动能力电路试验
        5.2.2 本课题对粮库测温的指导意义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对单个 DS18B20 进行编号的程序
附录 B 一线总线上多个 DS18B20 读温的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基于ARM与GPRS智能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方向
        1.2.1 嵌入式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2 GPRS业务及其应用概况
    1.3 本论文的内容结构
第二章 课题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硬件整体方案设计
        2.1.1 嵌入式硬件系统
        2.1.2 摄像头的选择
        2.1.3 温度传感器DS18B20
        2.1.4 USB接口设计
    2.2 系统软件整体方案设计
        2.2.1 软件开发平台及工具的选择
        2.2.2 构建嵌入式软件平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RM微处理器的嵌入式系统
    3.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3.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3.3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3.3.1 常见嵌入式微处理器
        3.3.2 常见嵌入式操作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PRS无线数据终端
    4.1 GPRS系统概述
    4.2 GPRS数据业务的应用及特点
    4.3 GRPS终端
        4.3.1 GPRS终端的功能
        4.3.2 实现GPRS终端的关键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控制系统功能模块作用及设计
    5.2 图像采集处理模块软件设计
        5.2.1 移植Linux 2.6.14内核
        5.2.2 摄像头驱动的安装
        5.2.3 JPEG压缩标准
        5.2.4 V4L常用数据结构以及常用函数
        5.2.5 V4L视频采集编程实现过程
    5.3 温度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5.3.1 ROM操作命令及其含义
        5.3.2 存储器操作指令代码及其含义
        5.3.3 DS18B20驱动程序设计
        5.3.4 DS18B20的工作过程
    5.4 邮件服务模块实现
        5.4.1 SMTP模型
        5.4.2 SMTP命令
        5.4.3 SMTP响应
        5.4.4 函数实现
    5.5 GPRS收发模块软件设计
        5.5.1 AT命令
        5.5.2 PPP协议
        5.5.3 GPRS拨号接入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展望
    6.1 研究与开发工作的总结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DS18S20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桥梁病害检测无人机避障系统研究[D]. 杨敏. 广西科技大学, 2018(03)
  • [2]小卫星高精度热控方法研究[D]. 徐志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09)
  • [3]DS18S20温度传感器的高精度测温及校正算法[J]. 安凯. 现代电子技术, 2014(23)
  • [4]风电变流器IGBT器件实时温热状态无线监测系统设计[D]. 张岩.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5]基于MLX90615和STM32的多点红外温度测量系统设计[J]. 王佳. 现代电子技术, 2013(14)
  • [6]人体生理参数监测无线传输系统设计[D]. 谭亮. 长安大学, 2012(08)
  • [7]多路温度测量系统[J]. 陈菲,邹涛. 软件导刊, 2011(09)
  • [8]基于单总线器件的多点温度检测系统设计研究[J]. 潘丹青,潘矜矜.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 [9]拓展承载一线式温度传感器能力电路的研究[D]. 舒秀兰. 武汉工业学院, 2010(02)
  • [10]基于ARM与GPRS智能检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建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标签:;  ;  ;  ;  ;  

DS18S20在多点测温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