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作文为载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田玉娟[1](2021)在《高考整本书阅读试题命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淼[2](2021)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一项明确提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英语写作是高中生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大力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向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类作文评价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虽然此类平台更加适合写作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平台互动性弱、信息传达缺乏即时性等。由此可知,如何借助作文评价系统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虚拟学习社区以虚拟性、学习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强教学互动等。因此,本研究利用知到教学平台和敏捷方舟易写作搭建集翻转课堂教学管理与英语写作教学于一体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16周的教学研究,以探索该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哈尔滨市某高中进行,选择高二学年的两个班级学生共计97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情况如何?第二,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使用访谈法对第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讨;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了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SPSS24.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四次写作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再次对实验班写作成绩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分析和讨论,旨在了解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写作教学的交互性,其中投票、抢答、作文互评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其次,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数据反馈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学情分析,促进个性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通对被试四次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通过对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为现阶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性和参考价值。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周期短、样本容量少等不足之处,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与优化。
许惠宽[3](2021)在《培养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文修改是初中生写作学习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初中生修改作文的过程是自我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培养初中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对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思维能力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笔者采用文献综合研究法、教育心理学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介绍研究缘起和目的,阐述研究意义。分析研究现状得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作文修改形式的改变上,缺少对学生作文修改前的必要心理引导,也很少将阅读与作文修改进行结合论述。因此,确定研究主要内容为初中生作文修改兴趣的培养和维持以及修改能力的锻炼。其次,对“作文修改能力”“作文批改”“写作”等概念进行界定,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迁移理论、输入输出假设理论为基础展开论述。在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分析了学生作文修改兴趣不高、不会修改等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培养原则。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初中生作文修改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策略。一是初中生作文修改兴趣的激发与维持,包括:通过合理的作文命题和相关分享的组织激发兴趣,通过灵活使用多种修改方式,组织相关作文展示,运用学生作文修改成长记录袋评价维持兴趣。二是在模块化训练中培养初中生的作文修改能力,包括书写模块,评价语言和修改符号使用模块以及文体意识模块,打牢学生作文修改基础。三是通过阅读培养初中生的作文修改能力,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小学和初中教材,将课内阅读和作文修改进行融和;带领学生多阅读中外经典名着和其他感兴趣的篇目,进行阅读量的积累。本文通过相关的探讨尝试,希望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周天宇[4](2020)在《初中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 ——基于语文课程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信息快速增长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在个体信息素养的提升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基于初中语文课程的视角,对初中语文学科中学生的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展开讨论。本研究在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素养与信息处理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概念定义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使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灵活获取、贮存语文课程中存在的信息,并能够为满足语文学习需求而进行对语文知识信息的加工、整合、评价、创新与应用的能力。本研究认为语文课程视域下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特征表现为联系性、内隐性与交互性。联系性指语文信息处理能力概念所包含的五种能力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内部联系;内隐性指学生难以主观意识到自身信息处理能力的存在;交互性指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间必然存在着信息的交互,且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始终伴随着信息的交互。本研究论述了语文课程视域下信息处理能力所展现出的价值:提升初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帮助建构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全方面成长,而语文学科能力正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一种高水平的学习能力,语文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进行的语文知识体系建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以汉语、汉字为载体传播的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也同样需要依靠学生的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因此,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有着难以撼动的价值与作用。本研究依据语文信息处理能力的定义、特征与价值提出了通过设置目标导向,训练学生“善于捕捉信息,多种资源并用”;通过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追求深度理解,贮存管理信息”;通过组织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能够思维发散,联系生活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平台的搭建,促使学生“擅长得体交流,分享感悟情感”;通过在语文知识实践应用中进行指导,实现学生“强化自主学习,创作发表信息”;通过组织互动测评,培育学生“勇于评价信息,内化反思自我”等初中阶段学生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六项具体培养目标与内容。并且,提供了与语文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的结合、合理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等三项可供教师参考的中学生语文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马素文[5](2020)在《普通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演讲在当今社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演讲和口才更是被世界公认为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之一,中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更应该掌握演讲技能。而今演讲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施行,具体体现在:教师对演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演讲教学不成体系、随意性很强;学生对演讲认识不到位,在演讲学习中不得要领,缺乏兴趣和系统的学习,演讲能力不高,这些问题在演讲教学的现状调查中也得以证实。目前,对普通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演讲教学现状的分析,寻求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构建演讲教学体系,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演讲教学无丰富案例和教学情境进行支撑、仅限分析和说理,演讲教学策略实施部分多重理论、轻实践。本论文则从具体教学情境和演讲案例出发构建演讲教学实施策略体系,又考虑到以往研究中对高中生健康演讲心理的建设几乎无提及,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演讲心理等相关策略。演讲教学的理论基础部分,“教育心理学理论”“语言学理论”“交际语境理论”三大理论对演讲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基于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及教学现状,结合笔者实习期间对演讲教学的实地考察,制定了相应的演讲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围绕演讲阅读鉴赏、演讲稿写作训练、演讲活动三环节构建的演讲“三基”目标策略体系,有针对性的确定演讲教学目标实施策略;对各个版本语文教材演讲内容编排进行梳理整合,明确方向以期改进演讲教学内容实施策略;同时演讲教学内容下设两大环节进行研究,其一是演讲稿写作教学训练环节,围绕赏析精彩案例明确演讲重心、笔下耕耘秀出自我演讲风采、立足现实体验走向公众演讲等环节展开写作训练,其二是演讲教学的具体展示环节,重在对学生的演讲心理进行建设,围绕健康积极的演讲心理开展演讲展示训练;最后围绕评价内容的多量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学生的各项演讲指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演讲教学评价策略。以上演讲教学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师生之间良性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演讲兴趣和热情,提升了教师教学演讲的素质和水平,实现了演讲教学的价值所在,真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演讲能力。
潘志伟[6](2020)在《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写话教学是教师引导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为重点的写话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们不断实践探索的话题。但在写话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写话教学过于形式化、学生写话兴趣不高、缺乏真情实感等问题。教育戏剧是指运用戏剧的形式和技巧从事教育的一种方法。实践中,教育戏剧与写话教学有相通之处,二者都注重从学生自身经验出发,强调多元化、个性化表达,力求真情实感的抒发。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师写话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写话兴趣,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本研究深入教育戏剧教学现场,一线教师Z教师为实践者,笔者作为研究者与Z教师的合作者,以Z教师执教X班的写话教学为研究对象,采取行动研究范式,辅以访谈法、观察法等分析该教师在写话教学中设计与实施教育戏剧的情形和个人省思,试图梳理可用的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策略,为小学教师优化写话教学方法提供借鉴。具体而言,本研究试图探讨以下问题: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有何意义?如何将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中?本文首先剖析了当前写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教育戏剧在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意义。其次,通过追踪一位一线教师的教育戏剧实施行动,深入了解她在实施教育戏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改进实践的举措,通过描绘真实的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实施原貌,以写话需求确认阶段、写话教学设计阶段、写话教学实施与改进阶段来分析本次行动研究。在写话需求确认阶段,通过进入教学现场,了解学生现有写话情况与对教育戏剧的认知情况,确认“提升写话内驱力、建构语言层次、抓住重点写话”的需求;在写话教学设计阶段,通过确定写话教学目标、挖掘教育戏剧元素,用“以戏剧魅力让学生爱上写话、以剧本创作提升语言层次、以戏剧冲突抓住写话重点”的三大理念制定写话教学总计划。在写话教学实施与改进阶段,忠实记录教育戏剧实施之情形,通过空间的调整与改变、合作学习单的设计、课堂秩序调控等方面进行持续修正与调整,并以两轮行动研究案例窥探写话问题是如何在行动研究中解决的。最后从两方面得出研究结果与反思:在学生表现与改变方面,学生产生了兴趣之变、行为之变与表达之变。具体而言,教育戏剧在提升写话内驱力方面有显着效果,教育戏剧调动了学生的表现力以及教育戏剧提升了学生的写话层次。在教师省思与成长方面,教师产生了由保守到开放的理念之变与由高控到低控的行动之变。同时,研究者就一线教师应用教育戏剧时可能面临的教学环节设计、教育戏剧与写话教学如何融合等问题,归纳出可用的教学策略,包括抓住戏剧元素制定教学目标、抓住戏剧冲突建构文字内容、抓住戏剧过程指导写话练习、立足写话要求创建适度评价。期以真实教育戏剧案例为教师开展写话教学提供参考,并提出对教师自身、学校与后续研究的建议。
张震[7](2020)在《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中等教育的深入改革,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开始对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展开研究,尤其希望能够利用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水平。但是,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高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性仍然普遍较低,创新意识不足。因此,本文将立足高中语文学段,运用项目教学法,针对影响学生作文创新水平的有关问题,制定五个项目策略,为提升高中生作文写作的创新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正文主要有三章内容。第一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为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旨在介绍并证实项目教学法与作文创新教学结合的可行性。第二节为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情况调查,是以烟台三中高中组教师与学生为调查主体,以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为研究方法,旨在探讨制约高中生作文创新的有关问题,进而为制定策略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经过实地调查发现,首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作文评价体系单一、作文教学重视不足等等问题;其次在学生方面,主要是作文基础知识薄弱不会创新,合作能力欠缺难以创新,思维能力固化阻碍创新,细节观察能力薄弱不会创新以及实践能力差不愿创新等原因,致使学生作文创新水平低,创新能力薄弱。第二章主要是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笔者以五个主题项目为依据,依次解决基础知识薄弱、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不足、思维能力固化、实践探索能力薄弱等问题,并以实际课例的形式展示了项目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从而进一步证实项目教学法与作文创新相结合的可操作性。这五类项目分别为基础巩固类项目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思维提升类项目解决学生思维创新力固化、合作学习类项目提升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学习观察类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习惯、实证调查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创新表达。第三章主要是项目教学法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课例与分析。以项目教学法在公开课《“感动”话题作文》的应用为依据,分析其三个课时六个环节中教学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此更好的了解项目教学法在作文教学应用中的实际操作,及时查缺补漏,更改完善。本文中的项目教学法是在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项目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依据,进而发展与完善,打破了传统作文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合作写作,开发创新潜能,激活创新思维,从而不断的提升高中学生的作文创新水平。
陈喆[8](2020)在《《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语教学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涌现出大量知名的语文教育家。但在先进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师个体差异、学情等诸多因素而无法实现优秀经验的大范围推广与实践。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与分析推理相结合的方法,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订的《教育家成长丛书》为依托,使用内容分析法,得出就方式层面而言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语教学现状,探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采用教学方法的行为倾向。对《丛书》中涉及的27位语文教学名家开展的频次统计,以频次定量化的手段分析出朗读法和追问法在所有学段中都具有极高的使用频次,而又由于学段的各不相同,各学段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与培养价值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就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重点字词分析法等在不同学段体现出不同的使用倾向,需要调动多样能力的、能力层级较高的情景模拟法、小组讨论法在初高中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小学。通过对《丛书》的研究,不仅仅可以获得方法的使用频次,更可以在对比中发现相同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教师身上并不完全相同的使用形式,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了朗读法大类下多种实现形式的不同倾向、追问教学法运用中的教师引导力平衡问题以及规避小组讨论低效化的路径。从部编本新教材推出及2017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代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出发,结合27位语文名师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以承前启后的方式,进一步思考在教材变动、课标变动、理论变动的语文教育新时代,教法应当如何在传承语文教育先进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求,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多媒介素养的养成,新教材课后引导部分对于教学方法选择的建议,都成为了基于教学方法统计考量之后的教法选择创新方向。教学方法的统计并不是研究的目的,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方法并将它们放到当代语文教学环境中探讨才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旨在分析教学方法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新时代中语教学的教学方法变革路径,帮助教师在新课改以来的语文教学中吸取经验,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要帮助一线语文教师跟紧语文教育变革的潮流,就必须要在师生最直接互动处的教学方法层面下功夫,本课题在探讨新课改后教法层面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赵漫铃[9](2020)在《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是我国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考自身的使命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颁布,对高考考试内容提出了新要求,自此,新一轮高考改革拉开序幕。2018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发布,科学定义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充实了课程内容,对考试评价的方式提出指导性建议。2020年初,《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其说明出版,详细阐述了“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并特别说明和强调了情境这一载体在高考评价当中的重要地位。在这样的高考改革背景下,试题情境化成为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大考查要求、达成“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内容目标的重要载体。如何使“情境”更好地发挥载体作用,如何将其融入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测评框架当中,如何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设计不同类型的情境,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立足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借鉴国际大规模测评在构建素养框架、营造试题情境与设计典型任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在深入分析近年高考全国卷情境试题的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试题情境化应遵循以价值为引领的理念,以真实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为命题原则,旨在实现考试测量的科学水平。为使“情境”载体贯穿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这“四层”内容之中,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这“四翼”考查要求,本文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依照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构建出试题情境化的命制框架,突出考查内容的基础地位、情境的载体地位以及考查要求的导向地位。在理念与原则的指导下,提出设计情境与典型任务的若干策略,从考查目标、情境主题、素材选择、任务形式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建议,用于指导命题实践。
周云[10](2020)在《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试机构的责任不仅仅是开发考试,还要证明对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的有效性,也就是效度。效度是评价考试开发质量的核心指标。论文以美国SAT考试作为研究对象,以SAT历次改革与效度的关系为基础展开研究。以2014年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为研究重点,通过凯恩(Kane)的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对SAT考试开发进行效度验证。在总结SAT考试开发特征的基础上,思考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效度理论的发展对教育心理测量标准和考试改革都有影响作用。通过对SAT历次改革分析发现,当SAT考试的效度验证模式没有及时跟上最新的效度理论时,SAT考试结果的解释和使用就会引起质疑。2014年新一轮SAT改革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地高中毕业生没有为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本研究介绍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形成路径和内涵,明确了对SAT考查目标的认识。然后通过介绍SAT考试的测量目标、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论述SAT考什么和怎么考两个问题。并通过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理论的解释论证框架,梳理要实现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目标,SAT考试要收集的证据。最后根据效度论证框架和SAT考试开发的逻辑过程,验证新一轮改革的SAT考试开发能否真正收集到考试分数预期解释的证据,也就是SAT考试能否有效测量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这一目标。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改革后的SAT考试开发总体上是有效的。SAT考试的基于证据的目标确立,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和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使得SAT考试从目标到结果呈现都有理有据,证据层层传递,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但是由于SAT是一个商业化的考试,成本—效益的追求导致其考查形式单一,能测量的学术能力相对有限。相比于SAT考试,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设计多了一层价值引导,考查内容更丰富,考查方式也更加多样,这同时也增加了我国高考开发的难度。但是,考试效度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必然会影响高考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落实的有效性。因此我国高考评价体系应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以此提高考试开发的效度。通过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提高考试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二、以作文为载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作文为载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支持翻转课堂教学 |
(二)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翻转课堂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与现实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基本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
(三)国外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发展 |
(三)国外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四)国内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一)国外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二)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三)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
(二)建构主义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二、合作学习理论 |
(一)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
(二)合作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合作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 |
(一)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
(二)深度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
四、三种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一)高中英语写作测试卷 |
(二)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四)访谈提纲 |
(五)知到教学平台 |
(六)敏捷方舟易写作平台 |
(七)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 |
四、研究过程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二)研究前测阶段 |
(三)研究阶段 |
(四)研究后测阶段 |
五、课堂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确定教学目标 |
(三)确定课程内容 |
六、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
(一)课前阶段 |
(二)课中阶段 |
(三)课后阶段 |
七、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
一、研究数据分析 |
(一)研究样本的情况分析 |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
(三)研究后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成绩 |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研究反思与启示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启示 |
三、研究的局限 |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四次英语写作测试试题 |
附录二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
附录三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及转写记录 |
附录五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测试成绩汇总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培养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选题来源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培养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作文修改能力 |
二、作文批改 |
三、作文修改能力与作文批改 |
四、写作 |
五、作文修改能力与写作 |
六、阅读 |
七、作文修改能力与阅读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 |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原则 |
第一节 初中生作文修改情况调查(学生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时间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内容 |
五、调查数据 |
第二节 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教师卷)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时间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内容 |
五、调查数据 |
第三节 现状分析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第四节 培养原则 |
一、关爱激励原则 |
二、因材施教原则 |
三、循序渐进原则 |
四、巩固强化原则 |
第四章 初中生作文修改兴趣培养和能力提升策略 |
第一节 初中生作文修改兴趣的激发与维持 |
一、合理进行命题,激发兴趣 |
二、组织交流分享,激发兴趣 |
三、灵活修改方式,维持兴趣 |
四、组织作文展示,维持兴趣 |
五、成长记录袋评价,维持兴趣 |
第二节 在模块化训练中培养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 |
一、书写模块 |
二、评价语言和修改符号使用模块 |
三、文体意识模块 |
第三节 通过阅读培养初中生的作文修改能力 |
一、语文教材 |
二、课外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学位论文 |
三、期刊 |
四、其它 |
附录 |
附录1 初中生作文修改情况调查(学生卷) |
附录2 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3 作文修改学习记录单 |
致谢 |
(4)初中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 ——基于语文课程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启示 |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一、初中语文课程视域下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界定 |
二、语文课程中信息处理能力的基本特征 |
1.关联性 |
2.内隐性 |
3.交互性 |
三、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价值 |
(一)提升初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
(二)帮助建构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 |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四、初中语文课程视域下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内容 |
(一)训练学生“善于捕捉信息,多种资源并用” |
1.强调“快速、准确”的课堂内信息捕捉训练 |
2.强调“多样、有效”的课堂外信息获取训练 |
(二)培养学生“追求深度理解,贮存管理信息” |
1.以“概念获得”为目标的信息识别指导 |
2.以“学习习惯养成”为目标的信息贮存指导 |
(三)引导学生“能够思维发散,联系生活经验” |
1.强调“归纳思维”的课堂内研究学习 |
2.强调“自主探究”的课堂外研究学习 |
(四)促使学生“擅长得体交流,分享感悟情感” |
1.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课堂内合作平台搭建 |
2.以“网络社交软件”为主的课堂外交流平台搭建 |
(五)实现学生“强化自主学习,创作发表信息” |
1.强调“多方面自主学习”的写作实践指导 |
2.强调“多渠道、多平台”的信息发表实践指导 |
(六)培育学生“勇于评价信息,内化反思自我” |
1.以“确认有效信息”为目的的信息测评 |
2.以“内化反思自我”为目的的互动测评 |
五、初中语文课程视域下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
(一)与语文教材紧密结合 |
(二)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课程的结合 |
(三)合理开发、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普通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的具体问题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关于演讲教学的意义研究 |
1.2.3 关于演讲教学目标的研究 |
1.2.4 关于演讲教学内容的研究 |
1.2.5 关于语文教材中演讲选编内容研究 |
1.2.6 关于演讲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 演讲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教育心理学理论 |
2.1.1 认知心理学 |
2.1.2 当代建构主义教学观 |
2.2 语言学理论 |
2.2.1 现代语言学理论 |
2.2.2 西方语言学理论 |
2.3 交际语境理论 |
2.3.1 语境功能理论 |
2.3.2 情境教学理论 |
3 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的现状分析 |
3.1 关于语文演讲教学学生调查情况 |
3.2 关于语文演讲教学教师调研情况 |
3.3 关于语文演讲教学现状调查的结论分析 |
3.3.1 学生调查层面 |
3.3.2 教师调研层面 |
4 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的实施策略 |
4.1 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目标的确定策略 |
4.1.1 演讲“三基”目标的实施策略体系构建 |
4.1.2 演讲教学目标策略的具体实施 |
4.2 高中语文演讲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
4.2.1 各版本演讲教学内容的梳理整合 |
4.2.2 演讲教学内容策略的具体实施 |
4.3 高中语文演讲稿写作教学训练策略 |
4.3.1 演讲稿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体系构建 |
4.3.2 演讲稿写作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
4.4 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的展示策略 |
4.4.1 演讲心理建设的实施策略体系构建 |
4.4.2 演讲心理建设策略的具体实施 |
4.4.3 演讲心理影响下的演讲展示环节 |
4.5 高中语文演讲教学评价的策略 |
4.5.1 演讲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体系构建 |
4.5.2 演讲教学评价策略的具体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个人研究旨趣 |
(二)教育戏剧与语文写话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
(三)基于小学写话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
二、研究综述 |
(一)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
(二)教育戏剧融入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 |
(四)已有研究不足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范式与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的理论探析 |
一、教育戏剧的特征 |
(一)以戏剧手段发挥教育功能 |
(二)重过程轻结果 |
(三)艺术性的审美特质 |
二、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意义 |
(一)增强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
(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
(三)培育学生的审美力 |
三、教育戏剧应用于写话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注重体验、强调表达的目标需求 |
(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三)关注人际交往的育人环境 |
第二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的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情境说明 |
(一)研究场域与对象 |
(二)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
(三)研究范围与限制 |
三、研究流程与进度 |
四、资料搜集与分析 |
(一)资料搜集与编码 |
(二)资料信效度分析 |
第三章 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的研究过程 |
一、写话需求确认阶段 |
(一)进入教学现场,了解学生现有写话情况 |
(二)了解对教育戏剧的认知情况 |
(三)确认学生写话需求 |
二、写话教学设计阶段 |
(一)确定写话教学目标 |
(二)挖掘教育戏剧元素,组织写话教学内容 |
(三)制定写话教学总计划 |
三、写话教学实施与改进阶段 |
(一)实施教育戏剧之情形 |
(二)持续修正与调整 |
(三)案例呈现:《猜猜他是谁》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反思 |
一、学生表现与改变 |
(一)兴趣之变:教育戏剧在提升写话内驱力方面有显着效果 |
(二)行为之变:教育戏剧调动了学生的表现力 |
(三)表达之变:教育戏剧提升了学生的写话层次 |
二、教师省思与成长 |
(一)理念之变:由保守到开放 |
(二)行动之变:由高控到低控 |
第五章 教学策略与建议 |
一、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
(一)抓住戏剧元素制定教学目标 |
(二)抓住戏剧冲突建构文字内容 |
(三)抓住戏剧过程指导写话练习 |
(四)立足写话要求创建适度评价 |
二、建议 |
(一)对教师的建议 |
(二)对学校的建议 |
(三)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3 学生自评表 |
附录4 写话评价量表(此为 Z 老师与 W 老师共同商议的打分标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及教学应用情况调查 |
第一节 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 |
一、项目教学法与作文教学结合的理论依据 |
二、项目教学法与作文教学结合的流程 |
三、项目教学法与作文教学结合的意义 |
第二节 高中作文教学创新方面的情况调查 |
一、教师和学生访谈的情况调查 |
二、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
第三节 高中作文教学创新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作文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
二、学生作文现状及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思维提升项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
(一)重新解读经典作品,开发创新潜能 |
(二)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
(三)重新解读经典项目课例 |
[课例分析] |
二、观察学习项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
(一)开展校内观察,培养创新习惯 |
(二)延伸生活观察,积累创新素材 |
(三)校园观察项目课例 |
[课例分析] |
三、合作学习项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
(一)训练学生彼此合作,激发创新思维 |
(二)引导学生与课文信息合作,获取创新灵感 |
(三)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合作,学习创新方式 |
(四)生生合作项目课例 |
[课例分析] |
四、基础巩固项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
(一)补充作文的基础知识,积累创新语言 |
(二)完善作文的基础框架,借鉴创新思路 |
(三)基础知识项目课例 |
[课例分析] |
五、实证调查项目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
(一)鼓励开展校园调查,丰富创新体验 |
(二)鼓励延伸社会调查,引导创新表达 |
(三)社会调查项目课例 |
[课例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课例与评析 |
一、公开课《“感动”话题作文》课堂实录 |
二、项目教学法在《“感动”话题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评价 |
(一)项目教学法在《“感动”话题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二)项目教学法在《“感动”话题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现状 |
(一) 从历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二) 从共时角度看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 |
(三) 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总结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以《丛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情况 |
第一节 分析方法的介绍 |
一、抽样:材料的范围与选择 |
二、界定观察类别:划分学段和课型 |
三、界定记录单位和语境单位:频次的统计单位 |
四、界定点算体系:归纳与结论的判定 |
第二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梳理 |
一、选择范围 |
(一)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
(二) 《于漪与教育教学探索》 |
(三) 《王崧舟与诗意语文》 |
(四) 《刘金玉与阳光语文》 |
(五) 《孙双金与情智教育》 |
(六) 《杨一青与和谐教育》 |
(七) 《李元昌与乡土教育》 |
(八) 《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 |
(九) 《张桂蕊与语文拓展式教学》 |
(十)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
(十一) 《钱梦龙与导读艺术》 |
(十二) 《唐江澎与体悟式教学》 |
(十三) 《黄厚江与语文本色教学》 |
(十四)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 |
(十五) 《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
(十六) 《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 |
(十七) 《窦桂梅与主题教学》 |
(十八) 《潘新和与表现——存在论语文学》 |
(十九) 《魏书生与民主教育》 |
(二十) 《王开东与深度语文》 |
(二十一) 《王君与青春语文》 |
(二十二) 《洪宗礼与母语教育》 |
(二十三) 《祝禧与文化语文》 |
(二十四) 《于永正与五重教学》 |
(二十五) 《杨屹与情趣教育》 |
(二十六) 《薄俊生与发展性教学》 |
(二十七) 《汪智星与本真教育》 |
二、总结 |
第三节 《丛书》的教学方法选择情况分析 |
一、对教学思维方式的分析 |
二、对教学行为方式的分析 |
(一) 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二) 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 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频次使用情况分析 |
三、总结 |
第二章 名师教法选择的分析与创新 |
第一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因分析 |
一、分析哪些方法 |
二、朗读法与追问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朗读法 |
(二) 追问法 |
三、活动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小组讨论法 |
(二) 情景模拟法 |
(三) 游戏、比赛法 |
四、特色尝试类方法中的深层理据 |
(一) 绘画法 |
(二) 听写法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使用中的创新性 |
一、学生成为交流中表达的主体 |
(一) 丁有宽、黄厚江等的追问法探索 |
(二) 王君、韩军等的朗读法探索 |
二、课堂成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
(一) 祝禧、赵谦翔等的情景模拟教学法探索 |
(二) 窦桂梅、钱梦龙等的小组讨论教学法探索 |
三、教材成为发散性探索的支架 |
(一) 于永正的绘画法使用探索 |
(二) 唐江澎的听写教学法探索 |
(三) 李元昌的乡土教育实践探索 |
第三章 新时代中语教学方法选择探讨 |
第一节 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
一、以语言和审美为核心的朗读教学法 |
二、以思维发展为重点的对话教学 |
三、从语言到文化的活动设计 |
第二节 名师教学方法选择倾向的启示 |
一、多样化的朗读教学法可以进一步细分 |
二、追问法中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的平衡点 |
三、小组讨论高效化离不开教师的支架 |
第三节 新教学思路下的教学方法选择 |
一、承前——在名师教法选择的思路上“守正” |
二、启后——在部编新教材编排体现的教法选择上“出新” |
三、展望——在语文数字化阅读教学的时代开掘“新路” |
(一) 内容上:提供更广域的知识获取面 |
(二) 形式上:基于多样媒介的教学 |
(三) 思维上:辩证思维的有意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9)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 高考语文改革研究 |
(二) 情境内涵及其特点研究 |
(三) 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化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一) 情境 |
(二) 典型任务 |
第一章 试题情境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
第二节 现实需求 |
一、高考评价体系的提出 |
二、情境“考查载体”地位的确立 |
三、试题情境化趋势的形成 |
第三节 国际测试试题情境化启示 |
一、科学构建素养框架 |
二、创新文本营造情境 |
三、整合读写设计任务 |
第二章 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化设计的理念与原则 |
第一节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情境化现状分析 |
一、情境内涵深度挖掘不够 |
二、情境类型广度分布不均 |
三、情境目的维度指向单一 |
第二节 遵循以价值为引领的理念 |
一、以评价素养为导向 |
二、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
三、以促进教学为追求 |
第三节 基于情境特性把握命题原则 |
一、真实性原则 |
二、综合性原则 |
三、创新性原则 |
第三章 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化设计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构建试题框架 |
一、必备知识 |
二、关键能力 |
三、考查要求 |
四、试题情境 |
第二节 情境和典型任务的设计策略 |
一、确立多维度的考查目标 |
二、采取多样化的主题形式 |
三、创造开放性的表达空间 |
第三节 情境化样题示例 |
一、以基础性为主的试题 |
二、以综合性为主的试题 |
三、以应用性为主的试题 |
四、以创新性为主的试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2.1 拓展高考研究者的国际视野 |
1.1.2.2 了解SAT考试开发的流程和质量 |
1.1.2.3 关照本土实践,为我国高考评价提供借鉴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何为SAT |
1.2.2 考试开发 |
1.2.2.1 考试开发的定义和流程 |
1.2.2.2 考试开发的测量学指标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文献检索说明 |
1.3.2 国内高考效度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对SAT考试的研究现状 |
1.3.4 国外对SAT考试发展及效度验证研究的现状 |
1.3.4.1 SAT考试发展研究 |
1.3.4.2 不同模式下的SAT效度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路线 |
1.5 研究价值 |
1.5.1 学术价值 |
1.5.2 应用价值 |
第2章 效度理论的发展及对SAT改革的影响 |
2.1 效度及效度验证 |
2.1.1 效度验证对象 |
2.1.2 效度验证模式 |
2.2 效度概念的演化 |
2.2.1 效标效度发展时期 |
2.2.2 分类效度发展时期 |
2.2.2.1 内容效度 |
2.2.2.2 构念效度 |
2.2.3 整体效度发展时期 |
2.2.4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时期 |
2.3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的效度思想 |
2.3.1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
2.3.2 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中效度概念的发展 |
2.4 效度理论的发展对SAT改革的影响 |
2.4.1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和考试机构的诞生 |
2.4.2 SAT考试诞生:天资可以测量 |
2.4.2.1 SAT考试的诞生 |
2.4.2.2 哈佛大学奖学金项目的证据 |
2.4.2.3 有效的大学预测补充工具 |
2.4.3 SAT第一次改革:增加学业测试作为补充 |
2.4.3.1 SAT考试的发展和完善 |
2.4.3.2 触发事件:哈佛评论的质疑 |
2.4.3.3 改革举措:考试一分为二 |
2.4.4 SAT第二次改革:增强内容一致性 |
2.4.4.1 分类效度理论的出现 |
2.4.4.2 触发事件:阿特金森的发难 |
2.4.4.3 改革举措:考试、课程和教学相一致 |
2.4.5 SAT第三次改革:重新设计满足升学和就业准备的考试 |
2.4.5.1 与新的教育目标相匹配 |
2.4.5.2 关键人物:科尔曼 |
2.4.5.3 改革举措:证据收集 |
2.5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
2.5.1 新一轮SAT的效度检验模式 |
2.5.2 基于论证的效度验证框架 |
第3章 SAT考查目标: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 |
3.1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定义 |
3.2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形成的路径 |
3.2.1 成功标准项目:大学学习准备标准 |
3.2.2 文凭项目:高中毕业基准 |
3.2.2.1 文凭项目发起的背景 |
3.2.2.2 高中毕业基准的研制过程 |
3.2.2.3 文凭项目发起的行动议程 |
3.2.3 美国州际共同核心标准 |
3.2.3.1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行动的背景 |
3.2.3.2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开发采用 |
3.2.3.3 州际共同核心标准的特点和内容 |
3.2.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锚标准 |
3.3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提升为国家教育目标 |
3.4 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内涵 |
3.5 构成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的四个“关键”维度 |
第4章 SAT收集的证据:考试内容和形式 |
4.1 SAT的测量目标 |
4.2 SAT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
4.2.1 SAT考试内容结构 |
4.2.2 SAT各部分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
4.2.2.1 SAT阅读考试 |
4.2.2.2 SAT语法考试 |
4.2.2.3 作文考试(可选) |
4.2.2.4 SAT数学考试 |
4.2.3 SAT考试的总体框架 |
4.3 SAT考试的分数报告 |
4.3.1 SAT考试分数报告构成 |
4.3.2 SAT考试分数合成方式 |
4.3.3 SAT分数报告的呈现方式 |
4.3.4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和预期用途 |
4.3.4.1 评估学生的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情况 |
4.3.4.2 大学入学决定和大学课程安排 |
4.4 SAT收集的证据 |
4.4.1 SAT考试分数解释的逻辑过程 |
4.4.2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框架 |
4.4.3 SAT考试分数的解释论证 |
4.4.3.1 设计推断证据 |
4.4.3.2 评分推断证据 |
4.4.3.3 概化推断证据 |
4.4.3.4 外延推断证据 |
4.4.3.5 内涵推断证据 |
4.4.4 SAT效度论证框架:SAT要收集的证据 |
第5章 SAT证据收集的有效性:考试开发效度验证 |
5.1 SAT考试开发过程 |
5.1.1 SAT考试开发指导原则 |
5.1.2 SAT考试开发流程 |
5.2 设计推断的效度论证 |
5.2.1 假设1:考试内容规范与考试测量目标一致 |
5.2.1.1 SAT考试设计关键特征与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
5.2.1.2 考试内容规范与SAT考试测量目标的一致性分析 |
5.2.2 假设2:考试内容领域与课程标准一致 |
5.2.2.1 阅读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2.2 语法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2.3 数学考试内容领域与CCSS的一致性分析 |
5.2.3 假设3:试题内容规范与考试内容规范一致 |
5.2.3.1 SAT考试试题开发 |
5.2.3.2 SAT考试内容评审 |
5.2.4 假设4:试题质量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 |
5.3 评分推断的效度论证 |
5.3.1 假设5:评分规则是适当的 |
5.3.1.1 SAT考试的题型和答题方式 |
5.3.1.2 SAT考试的评分方式 |
5.3.2 假设6:原始分转化为量表分数的模型与观察数据是拟合的 |
5.3.2.1 量表的设计 |
5.3.2.2 量表的研究 |
5.4 概化推断的效度论证 |
5.4.1 假设7:试题是样本的有效单元 |
5.4.1.1 SAT考试试题编码 |
5.4.1.2 试题考查的内容领域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
5.4.1.3 试题考查的关键特征属于考试内容规范的范围 |
5.5 外延推断的效度论证 |
5.5.1 假设8:概化全域覆盖的内容领域与目标领域相一致 |
5.5.1.1 概化全域的内容种类与目标领域一致 |
5.5.1.2 概化全域的内容覆盖范围与目标领域一致 |
5.6 内涵推断的效度论证 |
5.6.1 假设9:考生分数结构能够反映考试要求考查的结构内涵 |
5.6.1.1 考试考查的子维度分数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
5.6.1.2 考试考查的跨学科主题结构与考试内容规范结构一致 |
第6章 结论及启示 |
6.1 SAT考试开发效度验证结论 |
6.2 SAT考试主要特征 |
6.2.1 基于证据的考试目标的确立 |
6.2.1.1 美国的证据文化 |
6.2.1.2 SAT考试目标确立的证据基础 |
6.2.2 基于标准的考试开发 |
6.2.2.1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程序 |
6.2.2.2 标准指导考试开发的规范 |
6.2.3 基于基准的分数报告方式 |
6.3 SAT考试与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比较 |
6.3.1 为什么考:“大学学习和职业生涯准备”和“一核” |
6.3.2 考什么:“七个子维度”和“四层” |
6.3.3 怎么考:“一级”和“四翼” |
6.3.4 考查载体:情境确定和不确定 |
6.3.5 比较结论 |
6.4 SAT考试改革和开发对我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启示 |
6.4.1 加大教育测量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
6.4.2 提高教育考试实证研究水平 |
6.4.3 加强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SAT阅读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B SAT阅读考试内容领域 |
附录 C SAT语法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D SAT语法考试的内容领域 |
附录 E SAT数学考试内容规范表 |
附录 F SAT数学内容领域 |
附录 G 分测验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H 子维度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I 主题分数转换量表 |
附录 J SAT样卷 |
致谢 |
四、以作文为载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考整本书阅读试题命制研究[D]. 田玉娟. 西南大学, 2021
- [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D]. 王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培养初中生作文修改能力策略研究[D]. 许惠宽.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4]初中生信息处理能力的研究 ——基于语文课程的视角[D]. 周天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5]普通高中语文演讲教学研究[D]. 马素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教育戏剧应用于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的行动研究[D]. 潘志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震. 鲁东大学, 2020(02)
- [8]《教育家成长丛书》折射的语文教学方法选择研究[D]. 陈喆.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9]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化设计研究[D]. 赵漫铃.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效度视角下的SAT考试开发研究[D]. 周云.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