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管道和光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木[1](2021)在《物联网环境下,弱电管网模式应需而变》文中研究指明基于物联网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校园弱电管网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对校园弱电通信资源进行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整合,改变了传统弱电管网管理模式。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弱电通讯管网的作用越发重要,管网总量和内容物复杂度也不断提高。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弱电管网管理以人工巡查方式为主,存在井口位置分散、井内状态无法及时获知、光缆数量庞大、纤芯路由复杂、管理查询困难及缺乏统计分析等问题,
吴安安[2](2020)在《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及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用户对通信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光纤通信因其具有高速率、高带宽、保密性能优良等特点已成为当前最为主流的有线通信方式。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光纤网络应用于建设通信基础设施之中,而且近年来很多网络运营商直接提供光纤到户的服务,光纤网络的复杂度急剧性地增大,使得对光纤网络意外故障等问题的监测难度越来越大。为了分析网络状况,数据库中已经积累了海量的监测数据,而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地增加,为了使得光纤网络自动监测系统具有更加准确的定位故障与处理海量动态数据的能力,需要对光纤网络中的基础设施及设备(例如:局站、光缆、人井、标石、接头、人井标石间的光缆段、保护装置、告警信息)进行建模,构建GIS系统,使得光纤网络的基础设施的管理更加便捷,且定位更加精准,减少故障修复时间。而对于存储的历史监测数据与实时产生的当前监测数据,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难以快速地处理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本文结合当前一些利用机器学习的算法(例如SVM、MLP等),使得系统能够快速地处理大量数据,系统更加智能化。本文致力于使得光纤网络自动监测系统更加高效、智能,主要对以下几点内容进行研究,首先详细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光缆主要故障的种类,主要的光缆监测技术,并简要介绍了GIS技术以及介绍了本文使用的几种机器学习算法,并指出了当前光缆监测系统的不足之处;其次对光缆网络中的设施进行建模,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IS故障定位显示功能;最后,将上述二者融合与一个系统之中,实现了一个完整的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系统。
李子木,陆川,王继龙,李风华[3](2020)在《基于IoT+GIS技术的校园弱电管网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校园弱电管网在信息化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结合智慧校园发展的实际需要,设计基于IoT+GIS技术的弱电管网智能监控管理系统,建立校园地理空间信息库和弱电管网基础数据库,实现地下管道铺设、光缆路由分析、光纤熔接关系、楼内综合布线及井口异动监控等弱电通信资源的三维可视一体化管理,大幅度提高校园弱电管网资源的管理维护效率,并为合理有效使用这些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胡彦博[4](2020)在《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在全国煤炭资源开发布局调整阶段,为了保证国家煤炭供给安全,东部矿区仍需保持20年左右的稳产期,许多矿井进入深部开采不可避免。围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通道动态形成过程机理、水害评价防治的科学技术问题,以华北型煤田东缘代表矿井为例,采用野外调研、理论分析、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按照华北煤田东缘矿区的赋煤地质结构特征→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变形破坏的动态监测方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岩层变形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和突水模式→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预测方法和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深部煤层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序列验证评价方法的思路开展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提出了利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对深部煤层开采底板变形破坏的动态监测方法。根据研究表明BOTDR系统监测的动态变形量及应变分布状态与煤层底板岩层应力应变特征具有一致性,是有效监测煤层底板岩层变形破坏的新方案。BOTDR系统对煤层底板岩层监测显示,在采动过程中煤层底板岩层从上向下是呈现压-拉-压的应变趋势;同时获得了有效的煤层底板岩层的最大破坏深度,为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的精准预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原位测试数据。(2)揭示了深部煤层开采完整底板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a.采前高应力区超前影响范围大约在煤壁前方38 m附近;b.开采底板岩层第一破断点的位置在采煤工作面煤壁前方29.07 m,煤层下方垂距9.24 m处,煤层底板破坏是从脆性岩层开始破断;c.开采底板破断发展趋势是从第一破断点首先向上发展破断,然后再同步向下破断。d.煤层开采底板破断的最大深度处于采前高应力区内,并且最大破断深度在采前高应力区内的峰值应力传播线附近(一般情况下)。根据煤层开采底板破坏的时空演化特征,对比分析了完整底板和含断层底板两种条件下煤层开采底板岩层破坏特点;同时对煤层开采底板进行横向分区,区域名称依次为原岩应力平衡区、采前高应力区、采后应力释放区、采后应力再平衡区。(3)利用BP神经网络、煤层开采底板应力螺旋线解析、气囊-溶液测漏法、经验公式法、多因素回归及分布式光纤实测等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得到了对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进行有效的预测模型及方法;研究表明,多因素回归中模型III预测值更接近分布式光纤监测和气囊-溶液测漏法等实测数据,预测误差较小的预测方法依次为新的数学理论模型解析法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4)利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结合深部煤层开采破坏后有效隔水层厚度和其他多种影响底板突水的因素,对深度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得到了层次分析和熵权法(AHP-EWM)综合算法评价模型和基于改进型层次分析脆弱性指数(IAHP-VI)法两种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模型,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择优选其一,也可以根据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取并集,能够进一步提高评价安全程度。(5)基于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通道的形成机理和突水模式,提出了“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协同超前块段治理”模式并进行了定义。在现有的深部煤层开采水害的治理技术上,根据注浆改造目的层的构造、区域地应力、原岩水动力场等因素对地面受控定向钻进顺层钻孔方位和钻孔展布间距的设定进行科学有效的优化研究。(6)提出了“深部煤层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效果序列验证评价方法”,利用对改造目的层的渗透系数和透水率、煤层底板阻水能力、矿井电法检测、检查钻孔数据等结合GIS系统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科学系统化的评价方法。(7)利用“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协同超前块段治理”模式对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深部煤层底板水害进行了治理,结果显示治理效果良好,研究矿区深部煤层工作面实现了安全回采。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华北型煤田东缘矿区下组煤开采底板水害防治提供参考。
王山岭[5](2020)在《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电网提出大力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战略,电力光缆通信凭借其容量大、低损耗、高速率等优点在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中将起着信息交换枢纽的作用。由于电力光缆通信承载着极大的信息量且检修光缆故障点困难,如果光缆线路发生故障,将会给电力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现有的光缆监测方式利用OTDR对故障光缆线路进行检测,只能得到光缆故障点位置与检测点位置之间的光缆直线距离,并不具有地理位置属性;由于光缆敷设的方式、光缆走线、光缆预留等现实工程问题,导致光缆故障直线距离并不能与光缆故障点的实际地理位置相匹配;如何有效地监测光缆线路工作状态、实现对光缆故障点定位并利用VR-GIS精确显示其所在的实际地理位置、缩短光缆故障历时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研究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针对电力光缆故障实际地理位置精确定位问题,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基于OTDR曲线分析的光缆线路故障模式识别方法。OTDR作为监测光缆线路的主要器件,其检测曲线得到的光缆故障点到监测点之间的距离的准确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定位到光缆故障实际地理位置的精度。本文通过小波包对OTDR曲线进行时频域分解,提取归一化的小波包能量作为光缆故障模式的特征向量,最后建立基于粒子群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特征向量进行训练和测试实现故障模式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光缆故障事件的正确分辨率为98.89%。与传统支持向量机方法相比,准确率提高32.22%,与RBF神经网络方法相比,准确率提高0.56%。(2)构建基于VR-GIS的虚拟电力光缆线路信息。基于VR-GIS的虚拟电力光缆线路信息的构建是实现电力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的基础;虚拟电力光缆线路信息包含了被测光缆线路的实际地理位置信息,借助于VR-GIS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空间定位的能力实现对光缆故障实际地理位置的计算和显示。针对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春地区某光缆线路,通过利用3DMax与Super Map.Net软件构建基于VR-GIS的虚拟电力光缆线路信息;再利用Super Map.Net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将多元数据融合在三维虚拟光缆线路中,使其具有被测光缆线路的位置信息;最后通过Super Map object.Net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实现对Super Map的二次开发,实现基于VR-GIS的虚拟电力光缆线路信息的构建。(3)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该方法是在基于VR-GIS的虚拟电力光缆线路信息构建和基于OTDR曲线分析的光缆故障模式识别方法的前提下实现的。该方法通过将被测光缆线路中的各个特殊位置点的信息存入VR-GIS数据库中,将实际测得的距离与存入数据库中的特殊点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不断迭代分析故障点的实际地理位置范围,最终获取故障点实际地理位置的经纬度,VR-GIS根据故障点实际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显示出故障点的实际地理位置信息。实验证明该方法定位光缆故障实际地理位置的精度能控制在15m的范围内,定位速度只需要5.9秒,提高了光缆维护人员确定光缆故障实际地理位置的速度和光缆运维的可视化程度。
荆瀛[6](2020)在《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网是整个城市的经济命脉,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以至于城市地下管线种类、数目都大大增加,实时性管理复杂繁多的地下管线状态和信息,使这个城市经济命脉安全稳定的为人民服务,是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多还是用着二维平面化的平台对地下管线进行管理,这样非但不立体,并且在对地下资源进行施工开发的时候,由于没办法直观、清晰地看到地下的管线分布情况,以至于经常导致事故的发生,轻则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重则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或是产生人员伤亡,所以,地下管网的3D可视化管理势在必行。本文基于日常生活中工作人员对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需求,采用三维GIS技术设计并开发了一个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本论文所做工作如下:首先,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分析目前主流的数据转换平台,最终采用了Arc GIS平台;其次再通过Terra Builder以及Terra Explorer Pro对地上3D场景进行搭建,实现了地图的三维展示;最后对Terra Explorer Pro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系统对地下管线的管理与空间分析;在传统地下管网的爆管分析中,发现大多的关阀决策都未管体流向考虑进去,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后,根据管体流向是否有效分别对爆管进行关阀分析。本论文设计并开发的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可以将城市地下管线直观、清楚的向用户显示出来,不仅可以对地下管线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查询、编辑和统计,而且也具有自己的空间分析能力;在系统的爆管分析功能中,根据地下管线是否具有流向,或流向是否具有实际意义,给出不同的爆管关阀方法,加快事故抢修效率。本系统可以做为决策工具为信息化城市规划建设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城市的规划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王如钰[7](2020)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研究 ——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交通变得越来越拥挤,管道的不断扩容、维护、更新,导致道路开挖随处可见,为地面空间带来巨大压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应运而生,国家及各省市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综合管廊指导意见和配套政策,不少地方对其发展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但是综合管廊的巨大建设成本、各参与方的不同需求使得收费定价成为阻碍管廊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双层规划模型对我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收费定价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阅读分析国内外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的研究现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已建成的综合管廊项目的收费定价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的问题现状,最终对综合管廊的经济属性、各参与主体的目标需求及决策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当前管廊项目收费定价大多采取直埋成本和费用分摊的方式,但管廊项目参与方众多,目标各不相同且相互矛盾,具有层次决策的特点,现有的研究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由此建立收费定价基本原则,明确双层多目标决策的定价特点,并通过比较准公共产品的收费定价方法,确定使用双层规划模型进行研究。然后对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的构成、影响因素进行刨析,将政府部门、社会资本方及管线单位的目标需求转化为模型的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建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双层规划模型。最后,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通过KKT条件算法及模糊规划算法测算入廊费及日常维护费,并与传统分摊模型及各城市指导价格标准对比,验证双层规划模型测算结果的可行性。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及测算结果对比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收费定价提供参考,促进我国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制度的完善。
宋宇[8](2020)在《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铁路车站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国家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同时开工建设铁路新车站1000余座,建成804座。”沈阳铁路局作为规划的实施单位之一,管辖范围内需要建设很多铁路车站,而其中中小型车站就占了规划的70%以上。因此,本论文对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阐述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并简述铁路车站相关概念及划分、车站类型。通过剖析中西方及日本铁路车站的发展现状,从中提炼出对我国铁路车站有价值的设计和思路。最后界定中小型铁路车站及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第二章主要对地域性相关理论进行简要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地域性相关概念的阐释,建筑地域性所包含的要素,探索出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在立面、平面以及建筑技术方面的地域性表达。这些基础理论及探索为本文客站建筑地域性设计策略的得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第三章通过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零星分散房屋现状问题,分析车站建筑集中整合的原则及必要。用典型车站进行设计研究,总结出集中整合的优点。第四章通过提出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建筑老旧无特色的问题。进而分析沈阳铁路局中小型车站改造的原则及必要性。最后通过典型车站的设计,研究出改造车站一些有价值的方法。第五章以岫岩铁路车站作为设计实践,将以上章节总结出的理论、方法、研究应用到本实例中进行分析解读。第六章作为结论,对全文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本文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方法,为今后中小型铁路车站尤其是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车站设计及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熊智超[9](2019)在《IODN与RFTS技术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撑,光纤接入网络不仅为各类业务提供了数据传输通道,同时也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网络服务。随着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运营商现有光分配网络(ODN)在故障排查、网络规划、网络管理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优化ODN网络和提高网络运维效率是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论文针对智能光分配网络与光缆自动监测系统及其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简述了光接入网原理,包括OAN及PON典型网络结构;详细阐述了ODN和智能ODN的主要功能,分析了不同PON标准及其应用现状。论文重点分析了智能ODN的需求及建设方案,讨论对比了不同应用场景及实现方案。论文结合运营商网络现状和需求分析,给出了结合IODN和RFTS建设思路策略及具体设计方案。论文设计提出的方案经现网实际项目实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杨洋[10](2020)在《三维GIS管廊模型运维管理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管廊”的迅速发展,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运行的稳定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及研究人员的重视。针对目前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三维可视化程度不高以及三维地理信息查询分析研究不足等问题,利用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综合管廊三维可视化和管廊管线运维管理平台的智慧化,保障管廊后期运维系统的稳定。在三维GIS平台的基础上,选用Revit作为建模软件对城市综合管廊的三维模型进行创建,并利用自带的族编辑器选择可载入族的类型,创建出所需的地下综合管廊相关的各种参数化族构件,完成管廊模型的创建。将创建的管廊BIM模型的数据(Revit格式的BIM数据)和属性,通过模型IFC标准到GML标准的数据转换,融合到三维GIS运维管理平台中,实现管廊BIM模型和GIS平台的融合。首先,以唐山市综合管廊平面图和管廊内部结构平面图等管廊数据为基础,进行管廊BIM模型的创建,并根据管廊数据融合转换的方法,实现了管廊模型到STARGIS EARTH运维管理平台的融合。然后,通过对GIS平台的综合利用,并结合视频监控设备、温感设备和空气质量检测等监测设备,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对管廊的运行状态进行展示。最后,通过GIS平台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管廊模型进行管线的多种数据分析,使地下综合管廊的运维管理工作更加的直接与简单,并提高后期运维管理平台运行的可靠性。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的稳定运行可以为管廊的运维阶段提供有效便捷的精细化管理手段,极大地节约了管理成本,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数据依据,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图42幅;表22个;参63篇。
二、地下管道和光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下管道和光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物联网环境下,弱电管网模式应需而变(论文提纲范文)
需求分析 |
1.了解相关空间要素分布 |
2.掌握井口运行状态 |
3.掌握管网路由资源分布 |
4.掌握管道管孔光缆使用情况 |
5.端到端路由管理一体化 |
6.形成具有标准结构的基础资料库 |
系统设计 |
1.设计目标 |
2.信息化改造 |
3.系统架构 |
4.支撑技术 |
应用效果 |
(2)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及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光缆监测系统基本原理 |
2.1 光缆主要故障分类 |
2.2 光缆监测技术 |
2.2.1 监测技术 |
2.2.2 监测方式 |
2.2.3 OTDR测试原理 |
2.3 GIS技术概况 |
2.4 相关机器学习技术基础 |
2.4.1 机器学习基础 |
2.4.2 常用机器学习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设计 |
3.1 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
3.2 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的功能分析 |
3.2.1 总体设计思路 |
3.2.2 设计目标 |
3.2.3 需求以及功能分析 |
3.4 系统框架 |
3.4.1 光缆网络的监测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GIS的光缆自动管理监测系统实现 |
4.1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分析 |
4.1.1 数据预处理以及网络特征提取 |
4.1.2 基于机器学习的故障管理系统 |
4.2 基于GIS的故障定位显示 |
4.2.1 故障定位显示设计 |
4.2.2 GIS数据库结构设计 |
4.2.3 警告消息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及展示 |
5.1 故障管理系统性能测试 |
5.2 GIS系统展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IoT+GIS技术的校园弱电管网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分析 |
1.1 了解相关空间要素分布 |
1.2 掌握井口运行状态 |
1.3 掌握管网路由资源分布 |
1.4 掌握管道管孔光缆使用情况 |
1.5 端到端路由管理一体化 |
1.6 形成具有标准结构的基础资料库 |
2 系统设计 |
2.1 设计目标 |
2.2 信息化改造 |
2.3 系统架构 |
2.4 支撑技术 |
1)IoT网络技术. |
2)GIS可视化技术. |
3 应用效果 |
结 语 |
(4)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华北型煤田东缘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2.1 区域赋煤构造及含水层 |
2.2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水源水文地质特征 |
2.3 煤系基底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3 深部开采底板变形破坏原位动态监测 |
3.1 分布式光纤动态监测底板采动变形破坏 |
3.2 对比分析光纤实测与传统解析和原位探查 |
3.3 本章小结 |
4 深部开采煤层底板破坏机理和突水模式研究 |
4.1 深部开采煤层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 |
4.2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突水模式 |
4.3 本章小结 |
5 深部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非线性预测评价方法 |
5.1 深部煤层开采底板破坏深度预测 |
5.2 下组煤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研究及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深部开采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及关键技术 |
6.1 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效果评价方法 |
6.2 底板水害治理模式和治理效果评价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电力光缆线路故障精确定位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VR-GIS技术的应用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光缆故障点定位原理及VR-GIS概述 |
2.1 电力光缆线路故障点定位原理 |
2.1.1 瑞利散射和菲涅尔反射原理 |
2.1.2 OTDR原理及其测试曲线 |
2.1.3 传统的OTDR曲线分析方法 |
2.1.4 OTDR曲线分析相关算法 |
2.2 VR-GIS概述 |
2.2.1 VR-GIS的概念 |
2.2.2 VR-GIS关键技术 |
2.2.3 VR-GIS相关软件应用与发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OTDR曲线分析的光缆故障模式识别方法 |
3.1 基于OTDR曲线分析的光缆故障模式识别方法介绍 |
3.2 算法实例分析 |
3.2.1 数据采集 |
3.2.2 OTDR数据处理 |
3.2.3 算法实现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VR-GIS的虚拟光缆线路信息构建 |
4.1 虚拟光缆线路相关模型构建 |
4.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4.1.2 三维模型构建 |
4.1.3 纹理映射 |
4.2 虚拟光缆线路场景搭建 |
4.2.1 模型入库 |
4.2.2 场景制作 |
4.2.3 多元数据融合 |
4.3 基于VR-GIS的虚拟光缆线路信息功能实现 |
4.3.1 基于VR-GIS的数据管理 |
4.3.2 基于VR-GIS的三维场景漫游 |
4.3.3 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 |
5.1 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 |
5.2 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流程 |
5.3 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实现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及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系统开发所需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GIS技术 |
2.1.1 GIS技术简介 |
2.1.2 GIS软件技术的发展 |
2.1.3 GIS二次开发概述 |
2.2 GIS空间分析 |
2.2.1 叠置分析 |
2.2.2 缓冲区分析 |
2.3 管线碰撞分析 |
2.3.1 管线碰撞检测处理方法 |
2.3.2 基于三维空间几何的最短距离计算 |
2.4 爆管关阀分析 |
2.4.1 逻辑网络拓扑关系的建立 |
2.4.2 图的遍历搜索算法 |
2.5 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系统总体设计与管线数据库的建立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1.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1.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3.1.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2 综合管线数据库的建立 |
3.2.1 Geodatabase数据模型 |
3.2.2 地下管线数据预处理 |
3.2.3 地下管线数据模型的设计 |
3.2.4 地下管线数据结构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系统详细设计 |
4.1 3D可视化场景的构建 |
4.1.1 地上三维场景的构建 |
4.1.2 三维地下管网的构建 |
4.2 空间分析 |
4.2.1 剖面分析 |
4.2.2 开挖分析 |
4.3 爆管分析 |
4.3.1 爆管产生原因 |
4.3.2 爆管关阀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系统成果展示 |
5.1 系统主界面 |
5.1.1 载入地形 |
5.1.2 地下模式 |
5.2 管线管理 |
5.2.1 管线编辑 |
5.2.2 管点编辑 |
5.2.3 管线分类统计 |
5.3 空间分析 |
5.3.1 爆管分析功能 |
5.3.2 剖面分析功能 |
5.3.3 开挖分析功能 |
5.3.4 碰撞分析功能 |
5.4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研究 ——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研究现状 |
1.2.2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研究现状 |
1.2.3 准公共产品收费定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相关理论 |
2.1 综合管廊基本概念 |
2.2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参与主体及经济属性分析 |
2.2.1 参与主体分析 |
2.2.2 经济属性分析 |
2.3 我国主要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现状 |
2.3.1 我国主要城市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政策现状 |
2.3.2 我国已建综合管廊项目收费定价现状 |
2.3.3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存在的问题 |
2.4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方法选择 |
2.4.1 收费定价基本原则 |
2.4.2 传统收费定价方法 |
2.4.3 双层规划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建立 |
3.1 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 |
3.1.1 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用构成 |
3.1.2 综合管廊有偿使用费影响因素 |
3.2 双层规划模型理论 |
3.3 假设条件 |
3.4 建立下层决策函数 |
3.4.1 建立管线单位决策函数 |
3.4.2 建立社会资本方决策函数 |
3.5 建立上层决策函数 |
3.5.1 目标函数 |
3.5.2 约束条件 |
3.6 收费定价双层规划模型求解方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简介 |
4.1.2 建设运营模式 |
4.2 各入廊管线占用管廊空间比例计算 |
4.3 各入廊管线使用强度系数确定 |
4.4 各入廊管线直埋成本c_i测算 |
4.5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目标函数参数取值 |
4.5.1 入廊费分摊系数a_i计算 |
4.5.2 日常维护费分摊系数b_i计算 |
4.5.3 综合管廊外部效益E估算 |
4.5.4 消费者剩余权重ω_1和生产者剩余权重ω_2取值 |
4.5.5 折现系数k_1和k_2计算 |
4.6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约束条件参数取值 |
4.6.1 各入廊管线单位年营业额 |
4.6.2 综合管廊运营单位合理营业利润率OPR取值区间确定 |
4.6.3 社会资本合理投资回报率ROI取值区间确定 |
4.6.4 政府补贴额度W估算 |
4.7 收费定价模型求解 |
4.7.1 KKT条件算法 |
4.7.2 模糊规划算法 |
4.7.3 KKT条件算法和模糊规划算法结果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5.1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对比 |
5.1.1 入廊费收费定价对比分析 |
5.1.2 日常维护费分摊模型对比分析 |
5.2 建设成本敏感性分析 |
5.3 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的对策建议 |
5.3.1 督促综合管廊建设单位进行建设成本优化 |
5.3.2 设置综合管廊收费定价动态调整制度 |
5.3.3 设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动态调整机制 |
5.3.4 设置综合管廊项目绩效评价机制 |
5.3.5 建立综合管廊管线数据库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研究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铁路车站简述 |
1.2.1 铁路车站概念及划分 |
1.2.2 铁路车站类型 |
1.3 国内外铁路车站发展及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
1.3.1 欧洲车站发展 |
1.3.2 日本车站发展 |
1.3.3 我国车站发展 |
1.3.4 中小型车站研究现状 |
1.4 概念界定及范围 |
1.4.1 中小型铁路站房界定 |
1.4.2 沈阳铁路局及其管辖范围 |
1.5 本章小结 |
2 中小型铁路车站的地域性表达 |
2.1 地域性基本概念 |
2.1.1 地域性 |
2.1.2 地域性建筑的概念 |
2.2 地域性所包含的因素 |
2.2.1 自然因素 |
2.2.2 文化因素 |
2.2.3 技术因素 |
2.3 中小型铁路车站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
2.3.1 建筑立面的地域性表达 |
2.3.2 建筑平面布局的地域性表达 |
2.3.3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表达 |
2.4 中小型铁路车站绿色节能设计策略 |
2.4.1 节约土地 |
2.4.2 节约能源 |
2.4.3 节材节水 |
2.5 本章小结 |
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
3.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现状分析 |
3.1.1 车站建筑零散分散问题 |
3.1.2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
3.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必要性及原则 |
3.2.1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必要性 |
3.2.2 对车站建筑集中整合新建的设计原则 |
3.2.3 依据沈阳铁路局相关文件 |
3.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集中整合新建设计研究 |
3.3.1 车站既有房屋整合概况 |
3.3.2 车站总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
3.3.3 车站建筑设计研究 |
3.3.4 车站配套设备设施设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
4.1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存在的问题 |
4.1.1 车站建筑老化严重 |
4.1.2 车站建筑缺乏特色 |
4.1.3 车站配套设施不全 |
4.1.4 对相关车站的调研 |
4.2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必要性及设计原则 |
4.2.1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必要性 |
4.2.2 对老旧无特色车站建筑改造设计原则 |
4.3 沈阳铁路局管辖内中小型车站改造设计研究 |
4.3.1 车站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
4.3.2 车站建筑特色改造设计研究 |
4.3.3 车站建筑配套设备设施改造设计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岫岩铁路车站设计实践 |
5.1 .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工程概况 |
5.2 总平面设计 |
5.2.1 总平面布局 |
5.2.2 竖向及道路设计 |
5.3 建筑设计 |
5.3.1 建筑规模界定及人员统计 |
5.3.2 建筑平面设计 |
5.3.3 建筑构造及建筑装修 |
5.4 建筑地域性表达 |
5.4.1 整体造型的地域性表达 |
5.4.2 当地气候的地域性表达 |
5.4.3 民族文化的地域性表达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IODN与RFTS技术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二章 光纤接入网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2.1 FTTx网络结构与特征 |
2.2 主要实现技术 |
2.3 网络规划与应用分析 |
2.3.1 FTTx网络规划 |
2.3.2 应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源光纤网络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
3.1 PON网络结构与特征 |
3.1.1 PON网络结构 |
3.1.2 PON拓扑结构 |
3.1.3 PON的优势 |
3.2 主要技术分类 |
3.2.1 APON |
3.2.2 BPON |
3.2.3 EPON |
3.2.4 GPON |
3.2.5 GPON与 EPON的比较 |
3.3 网络规划与应用分析 |
3.3.1 企业用户应用 |
3.3.2 家庭用户应用 |
3.3.3 FTTB+WLAN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ODN需求分析及建设思路 |
4.1 ODN简介 |
4.1.1 光分配网络 |
4.1.2 拓扑结构及配纤方式 |
4.1.3 分光模式及部署策略 |
4.1.4 薄覆盖和全覆盖 |
4.2 智能ODN的发展现状 |
4.2.1 智能ODN系统组成 |
4.2.2 智能ODN中的电子化标签传感技术 |
4.2.3 电子化标签传感技术在智能ODN中的应用 |
4.3 典型建设方案分析 |
4.3.1 智能ODN部署场景研究 |
4.3.2 传统ODN智能化改造方案研究 |
4.3.3 智能ODN系统资源管理功能分析 |
4.3.4 智能ODN建设成本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ODN与 RFTS技术的融合应用 |
5.1 光缆自动监测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5.1.1 OTDR技术 |
5.1.2 GIS技术 |
5.2 IODN与 RFTS技术的融合建设思路 |
5.2.1 业务功能设计 |
5.2.2 性能需求分析 |
5.2.3 总体建设目标 |
5.3 武汉电信智能ODN系统与RFTS系统融合解决方案 |
5.3.1 整体设计方案 |
5.3.2 智能ODN系统与RFTS系统融合方案应用效果 |
5.3.3 融合方案应用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三维GIS管廊模型运维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综合管廊 |
2.1.1 管廊分类 |
2.1.2 管廊的重要性 |
2.2 软件对比与分析 |
2.2.1 建模软件的选择 |
2.2.2 Revit的特点 |
2.3 三维GIS平台 |
2.3.1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
2.3.2 GIS平台介绍 |
第3章 管廊三维建模 |
3.1 Revit管廊族概述 |
3.1.1 族的基本概念 |
3.1.2 族的分类 |
3.1.3 族的创建 |
3.1.4 族的参数 |
3.2 管廊模型的创建 |
3.2.1 管廊模型基础 |
3.2.2 模型族构件 |
3.3 Revit管廊模型创建 |
3.3.1 管廊模型标高与轴网的绘制 |
3.3.2 管廊模型族的创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管廊模型与GIS平台融合 |
4.1 管廊模型导出 |
4.2 融合方法 |
4.2.1 语义提取、过滤 |
4.2.2 映射关系 |
4.2.3 坐标系的转换 |
4.3 GIS平台下的管廊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廊GIS平台的运维管理 |
5.1 运维管理平台 |
5.2 管廊附属设施运维管理相关内容 |
5.3 管廊运维管理分析 |
5.3.1 场景交互 |
5.3.2 数据管理 |
5.3.3 管廊管线应用 |
5.4 管廊结构变形监测运维管理 |
5.5 管廊安全运维管理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地下管道和光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物联网环境下,弱电管网模式应需而变[J]. 李子木. 中国教育网络, 2021(01)
- [2]基于GIS的光缆线路故障监测及管理系统设计[D]. 吴安安.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基于IoT+GIS技术的校园弱电管网智能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J]. 李子木,陆川,王继龙,李风华.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0(S1)
- [4]深部开采底板破裂分布动态演化规律及突水危险性评价[D]. 胡彦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VR-GIS的光缆故障精确定位方法研究[D]. 王山岭.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GIS的地下管网3D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荆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7]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收费定价模型研究 ——以HZ南站综合管廊项目为例[D]. 王如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沈阳铁路局管辖范围内的中小型铁路车站设计与实践研究[D]. 宋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IODN与RFTS技术在光接入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 熊智超.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三维GIS管廊模型运维管理平台研究[D]. 杨洋.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