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频扫描声阻抗检测对中耳病变的诊断价值

多频扫描声阻抗检测对中耳病变的诊断价值

一、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对中耳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牧耕[1](2021)在《基于电路模型的中耳声导抗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临床检测中耳相关疾病过程中,鼓室导纳测试是十分常用的手段。鼓室导纳测试是指改变外耳道压力的同时观测声导纳Y、声导G及声纳B的改变,即观测外耳道压力与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传统的鼓室导纳测试通常只在低频探测音下进行,图像呈较为简单的单峰形状,随着高频乃至多频鼓室导纳测试的出现,鼓室导纳图会呈现出较复杂的多峰。利用改进的中耳电路模型,适当的调整模型中的参数,可以通过计算机对不同中耳状态下的鼓室导纳测试、镫骨肌反射测试以及宽频声能量检测做出理论分析与图像模拟,并绘出与典型的临床图像相吻合的模拟图像。在正常耳状态下可以模拟出与临床数据相符合的三维鼓室导纳图,将改进的中耳电路模型推广到鼓膜萎缩与耳硬化症等疾病后,模拟图像仍与发表过的临床检测数据相一致,不仅说明了改进的中耳电路模型与相关假设的合理性,也可以加深人们对中耳相关疾病的认识与理解。另外,通过改进的中耳电路模型可以模拟出不同指示音频率时镫骨肌声反射的图像,模拟图像显示在220Hz指示音时,镫骨肌声反射图像呈“凹”型;在1000Hz时,图像呈“凸”型,该结果与临床测试结果相吻合,部分解释了不同指示音频率下镫骨肌反射图像形状不同的原因。以改进的中耳电路模型为基础,根据理论推导,还可以利用高频鼓室导纳图中声纳B与声导G出现的多峰值,估算外耳道声导纳与长度。该方法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但仍需进一步与临床数据相结合。本研究还通过不同的模型对宽带声能量反射图像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在低频(小于1000Hz)与实验结果符合的较好,在高频时则开始变得复杂。对不同中耳状态下不同声导抗检测方法的理论分析与模拟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中耳系统各部分在声音传输中的作用,以及不同中耳疾病下的检测图像差异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进而可以有助于中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周广杰[2](2020)在《宽频声导抗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黏稠度及气骨导差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我国临床目前主要使用的声导抗测试方法仍然是单一频率的传统声导抗测试(成人及儿童226 Hz,婴幼儿1 k Hz),它对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中耳积液的判断主要是根据鼓室导抗图来判定的。单一成分声导纳测试法是用单一的探测音频率记录声导纳,是测量声导纳的最简单且最常用的方法。然而,近年来相关研究已表明,在反映疾病引起的中耳压力改变这方面,宽频声导抗中的能量反射较传统的单一频率声导抗测具有明显的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宽频声导抗吸收率、共振频率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黏稠度、气骨导差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经临床体检、电子耳镜、声导抗、纯音测听等检查以及最终术中证实明确诊断的28例(46耳)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前进行纯音测听、传统声导抗检查、WBT,获得频率-吸收率(EA值)曲线图以及中耳共振频率值;统计并计算0.5~2k Hz平均EA值及共振频率值;术中耳内镜下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并探查鼓室,观察中耳积液的性质。比较分析吸收率、共振频率与中耳积液黏稠度以及气骨导差的相关关系。应用线性相关分析对吸收率、共振频率与气骨导差进行分析,应用等级相关分析对吸收率、共振频率与中耳积液黏稠度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后会得出对应的相关系数r,r值有正值也有负值,正值侧代表正相关,反之,负值则表示负相关,它的范围为-1~1,且当r值的绝对值越接近1时,表示两变量的关系越密切,越接近0时则表示关系越不密切,等于0时,则表示无相关关系。按α=0.01水准对相关系数进行假设检验,P<0.01时,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果吸收率与中耳积液黏稠度以及气骨导差之间的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为r1=-0.943,P1<0.001;r2=-0.960,P2<0.001;吸收率与中耳积液黏稠度以及气骨导差具有负相关关系。共振频率与中耳积液黏稠度以及气骨导差之间的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r3=-0.942,P3<0.001;r4=-0.941,P4<0.001;共振频率与中耳积液黏稠度以及气骨导差也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吸收率、共振频率与中耳积液黏稠度以及气骨导差之间关系密切,呈负相关,吸收率越小,积液越黏稠,气骨导差越大;同样,共振频率越小,积液越黏稠,气骨导差越大。宽频声导抗吸收率、共振频率能够客观地对积液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病情做出初步的判断,能够简单、快捷、客观地评价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成嘉明[3](2020)在《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及宽频声导抗吸收率特点》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临床症状、226Hz声导抗、纯音听阈及宽频声导抗声能吸收率的特点,绘制并分析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声能吸收率曲线的特点。方法:1.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我院疑似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年患者共121例,其中男性59例(占48.76%),女性62例(占51.24%)平均年龄为54.25±6.87岁,平均病程为18±12天。按照年龄,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中青年组(n=66例,18≤年龄<65岁)(66耳)和老年组(n=55例,65岁≤年龄<75岁)(55耳)。2.采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记录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无耳闷胀感、耳闭塞感、听力下降、耳鸣及耳痛等)。每位患者入院后均行纯音听阈、226Hz声导抗、宽频声导抗检查,后每位患者均行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置管手术。3.分析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226Hz声导抗、纯音听阈;分析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宽频声导抗(WBT)声能吸收率的特点。4.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SOM)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疑似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121例。其中男性59例(占48.76%),女性62例(占51.24%),平均年龄为54.25±6.87岁,平均病程为18±12天。将两组患者分为中青年组(n=66例,18≤年龄<65岁)(66耳)和老年组(n=55例,65岁≤年龄<75岁)(55耳)。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平均年龄为:44.99±7.16岁vs.65.39±6.74岁,p=0.000两组患者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的男性比率为:中青年组vs.老年组:48.48%(32/66)vs.49.10%(27/55)p=0.474,两组患者男性比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性别上无差异。中青年组和老年组的平均病程分别为:中青年组vs.老年组:13±10天vs.23±15天.p=0.03;两组患者的平均病程有差异,老年组的平均病程较中青年组长。2.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出现耳闷(耳闭塞感)症状的人数比率为:中青年组vs.老年组:48.48%vs.58.18%,p=0.2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及中青年组SOM患者均较多表现出耳闷(耳闭塞感)的症状;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出现听力下降症状的人数比率为:中青年组vs.老年组:53.03%vs.27.27%,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较老年组更多出现听力下降的症状;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出现耳鸣症状的人数比率为:中青年组vs.老年组:31.82%vs.50.90%,p=0.0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中青年患者,老年患者更多表现出耳鸣的症状;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出现耳部疼痛不适症状的人数比率为:中青年组vs.老年组:3.03%vs.1.81%,p=0.6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较少出现耳部疼痛不适的症状。3.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226Hz声导抗、纯音听阈检查(1)226Hz声导抗检查两组患者226Hz声导抗提示:中青年组B型图的比例显着高于老年组,老年组较中青年组的226Hz声导抗图更多表现为C型图(B型图:中青年组vs.老年组:90.91%vs.63.64%,p=0.000)。(2)纯音听阈检查两组纯音听阈结果提示:老年组的混合性聋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老年组在纯音听阈检查中较中青年更多的表现为混合性聋,(中青年组vs.老年组:12.12%vs.34.54%,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宽频声导抗(WBT)(1)两组患者在324、364、1414、1587、1782、2245、2520、2828、3175、3564、4000、4490、5040、5657Hz等14个频率的吸收率均有差异(P<0.05)。(2)两组患者宽频声导抗(WBT)吸收率折线图提示:在低频率324、364Hz有差异,中青年组略低于老年组;随后在1000-2000Hz左右,中青年组略高于老年组;在3000-5000Hz左右,中青年组显着高于老年组,在其他频率段,两组患者吸收率没有显着差异;曲线图趋势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相一致。5.两组患者的鼓膜穿刺术或鼓膜切开置管术两组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均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下行鼓膜穿刺术或鼓膜切开置管手术,术中均抽吸出患者患耳的鼓室积液,两组患者均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结论:1.两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老年SOM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闷、耳鸣的症状,而中青年SOM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的症状;2.老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与中青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226Hz声导抗、纯音听阈、宽频声导抗检查方面有一定差异;3.宽频声导抗对中青年和老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真辉,罗一柳,张铮[4](2019)在《耳声导抗测试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前,随着电子学与听觉病理研究的不断发展,作为客观测听法之一,声导抗既为定位、定性、定量诊断耳聋的提供了参考数据,又为确诊耳聋提供了可信的判断依据,从而促进了诊断耳疾病准确率的提升。先进耳声阻抗测试现已十分广泛地应用在临床中,且已发展成为中耳功能病变诊断的有力工具。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声导抗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在临床诊断耳科疾病中这种技术的应用,仅供参考。

阮小微[5](2018)在《基于FPGA多频耳声导抗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耳声导抗测试是一种中耳功能检测的客观方法,其在临床耳科和听力学诊断方面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临床医生的公认,是提高耳部疾病诊断准确率的一种先进手段。目前,临床上常采用226Hz、678Hz和1000Hz纯音信号作为耳声导抗探测音进行耳声导抗测试,但采用226Hz单一低频率纯音作为探测音信号时,耳声导抗特性取决于中耳的劲度因素,因此只能反映以劲度声纳改变为主的中耳病变;当采用678Hz或1000Hz高频率纯音信号作为探测音进行耳声导抗测试时,耳声导抗特性只取决于中耳的质量因素,因此只能反映质量声纳改变为主的中耳病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当探测音的频率接近于中耳共振频率时,中耳病变才能全面的反映出来,所以采用扫频声探测音信号做耳声导抗测试也成为检测中耳功能的方法之一,其价值渐渐为国内学者利用于中耳功能临床测试上。本文研制一种基于FPGA的多频耳声导抗测试系统,具备多频耳声导抗测试和中耳共振频率测试的中耳功能测试系统。该系统包含一个以FPGA为核心的下位机和以Visual C#平台开发的计算机程序。系统通过计算机控制下位机的功能模式、探测音频率和强度以及密闭耳道内气压值,传感器采集数据后将数据经过下位机上传至计算机分析处理,计算机进行检测结果的呈现和存储等。本文详述耳声导抗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等。耳声导抗测试系统硬件设计以高集成度和低噪声为原则。耳声导抗测试系统的硬件部分在功能上可以分为探测音产生部分、气压控制部分、声压信号采集部分、气压信号采集部分、FPGA主控部分、电源部分、计算机部分。系统软件包括FPGA程序设计和基于Visual C#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FPGA程序采用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将FPGA程序分为顶层模块、控制模块、PLL模块、AD转换模块、串口模块、电机控制模块、探测音产生模块。基于Visual C#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按照功能可以可分为串口通信模块、测试模式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等。本文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多频耳声导抗测试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分别进行探测音频率测试,多频耳声导抗测试和中耳共振频率测试。实验结果稳定并与理论值符合,表明系统设计正确和工作可靠。

杨琨,杨希林,王燕,徐勇,蒋涛,孙建军[6](2017)在《美国听力学会儿童听力筛查指南》文中研究表明委员及编着者:主席:Karen L.Anderson,PhD,Karen L.Anderson听力学咨询,Minneapolis,MN成员:Candi Bown;Nebo学区,史普林维尔,犹他州;Melissa R.Cohen,AuD.,Cobb县公立学校,亚特兰大,佐治亚州;Susan Dilmuth-Miller,AuD,东斯特劳斯堡大学,东斯特劳斯堡,宾夕法尼亚州;Donna Fisher Smiley,

何荣萍,郑芸,李刚[7](2016)在《新生儿中耳共振频率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重点研究新生儿中耳共振频率(RF)正常值范围,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新生儿中耳功能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Titan 3.0测试符合纳入标准的正常中耳功能状态的新生儿中耳RF,统计分析其平均值、标准差、95%的参考值范围。结果:61例(103耳)321d的新生儿的中耳RF均值为(283.32±37.87)Hz,95%的参考值范围209.09357.55Hz;37d组、814d组、1521d组间的中耳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性别、耳别及分娩方式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中耳RF的正常值低于学龄儿童及成人,提示该年龄阶段中耳正处于一个发育阶段。由于新生儿中耳RF正常值范围数值较低,如果出现中耳炎异常,其下降值有限,其应用于新生儿中耳疾病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学文,冯永,王风君,梅凌云,贺楚峰,陆小净,崔湘凝,陈红胜[8](2014)在《鼓膜完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的听力学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鼓膜完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的听力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确诊的30例(42耳)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鼓室探查结果分析其术前纯音测听、静态声导抗、中耳共振频率及CT结果。结果 42耳中术前CT显示3耳耳硬化,2耳听骨链畸形,而鼓室探查结果显示耳硬化症30耳、听骨链中断12耳;所有患者纯音测听示0.5、1、2kHz平均骨导阈值为27.5±1.3dB HL,平均气导阈值为67.0±1.8dB HL,平均气骨导差为39.5±1.1dB;42耳中,鼓室A型导抗图占50.0%(21/42),As型占42.9%(18/42),Ad型占7.1%(3/42);耳硬化症患者的平均中耳共振频率为1 079.0±67.4Hz,比听骨链中断患者的平均中耳共振频率(633.3±43.6Hz)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结论鼓膜完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中耳硬化症最常见,耳硬化症患者的中耳共振频率高于听骨链中断患者。

刘敏[9](2012)在《226Hz和1000Hz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226 Hz、1 000 Hz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SOM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将146例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3~6个月、7~10个月及11~36个月3组,分别进行226 Hz与1 000 Hz声导抗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6个月婴幼儿226 Hz声导抗测试异常型占78.57%,异常型比率低于1 000 Hz声导抗测试结果(占9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个月、11~36个月婴幼儿的两种声导抗测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000 Hz声导抗测试:3~6个月与7~10个月、11~36个月患儿的异常型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婴幼儿的异常型比率明显低于7~10个月和11~36个月患儿(P<0.05)。结论对于3~6月患儿,1 000 Hz声导抗测试准确性明显优于226 Hz声导抗测试,而6个月龄以上婴幼儿,226 Hz或(和)1 000 Hz声导抗测试均能客观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许军,陈淑飞,郑周数,邵小飞,苏仁杰,史波宁[10](2012)在《正常婴儿1000Hz探测音及多频率扫描声导纳测试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正常婴儿1000 Hz探测音及多频率扫描声导纳检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64例正常听力婴儿(250耳)的1000 Hz探测音声导纳图,用基线法分型并测量正峰声导纳值;通过声纳差(ΔB)-频率函数曲线和相位角差(Δθ)-频率函数曲线检测中耳共振频率。运用SPSS11.0软件,分年龄段分别统计正峰声导纳、共振频率和相位角差(Δθ)的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5%分位数、95%分位数及95%置信区间。结果全部样本均可测得基线上正峰声导纳值,各年龄组的5%分位数均≥0.2 mmho;各年龄组共振频率从311.01~599.06 Hz递增,相位角差(Δθ)的绝对值平均值从44.52~22.84递减。结论高频率探测音声导纳检测和多频率扫描声导纳检测,充分反映婴儿中耳声学特性的转变过程,更适用婴儿的中耳功能评估。

二、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对中耳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对中耳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电路模型的中耳声导抗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振动与声波
        1.1.1 质点振动系统
        1.1.2 声的传播与媒质
        1.1.3 描述声波的物理量
    1.2 中耳的结构
    1.3 中耳声导抗
        1.3.1 定义
        1.3.2 正弦稳态电路简介
        1.3.3 力电声类比
    1.4 声阻抗的测量
        1.4.1 临床听力学简介
        1.4.2 声阻抗测量方法
        1.4.3 发展历史
    1.5 鼓室导纳图
        1.5.1 226Hz鼓室导纳图
        1.5.2 678Hz鼓室导纳图
        1.5.3 多频率多成分鼓室导纳图
        1.5.4 Vanhuyse模型
        1.5.5 共振频率
        1.5.6 宽带声导抗测量
        1.5.7 婴儿的声导抗测量
    1.6 镫骨肌反射测试
        1.6.1 镫骨肌反射原理
        1.6.2 相关指标
        1.6.3 镫骨肌声反射与听力缺失
    1.7 咽鼓管功能检测
    1.8 对于人类听觉的模型分析
        1.8.1 外耳模型
        1.8.2 鼓膜及中耳模型
        1.8.3 内耳模型
第2章 模型与公式
    2.1 中耳模型与参数
    2.2 外耳道声导纳与长度的估算方法
第3章 模拟结果
    3.1 对不同类型鼓室导纳图的模拟
    3.2 对鼓膜萎缩的模拟
    3.3 对耳硬化症的模拟
    3.4 对环境压强下宽频声能反射率的模拟
    3.5 对镫骨肌声反射的模拟
    3.6 外耳道声导纳与长度的估算
第4章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宽频声导抗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黏稠度及气骨导差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宽频声导抗的研究及其对中耳积液诊断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3)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及宽频声导抗吸收率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耳声导抗测试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耳声导抗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
2 在临床中耳声导抗测试技术的有效应用
    2.1 诊断分泌性中耳炎
    2.2 诊断耳硬化症
    2.3 诊断鼓膜穿孔
3 结 语

(5)基于FPGA多频耳声导抗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耳声导抗测试的原理及结构
    2.1 耳声导抗测试原理
    2.2 耳声导抗测试结构
第三章 耳声导抗系统硬件设计
    3.1 电源部分电路
    3.2 FPGA主控部分
    3.3 探测音部分电路
    3.4 气压控制部分电路
    3.5 信号采集部分电路
第四章 耳声导抗系统软件设计
    4.1 FPGA简介
    4.2 系统的FPGA程序设计
    4.3 C#程序设计
    4.4 系统的工作流程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探测音播放测试
    5.2 系统容积校准
    5.3 多频耳声导抗测试
    5.4 中耳共振频率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6)美国听力学会儿童听力筛查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委员及编着者:
行政摘要
听力筛查推荐要点
1简介
    1.1背景和基本概念
    1.2制定听力筛查指南的必要性
    1.3儿童听力损失的患病率
    1.4听力损失对经济的影响
    1.5听力损失的教育学影响
        1.5.1正常听力定义
        1.5.2最小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1.5.3单侧听力损失
        1.5.4高频听力损失
        1.5.5分泌性中耳炎导致的听力损失
    1.6儿童听力损失筛查人群
        1.6.1幼儿
        1.6.2学龄前儿童
        1.6.3学龄儿童
        1.6.4目标年级儿童
2方法
    2.1循证综述
    2.2敏感性和特异性
    2.3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测试所关于学龄儿童听力筛查
    2.4测试程序和方案综述
        2.4.1纯音听力筛查
        2.4.1.1强度
        2.4.1.2频率
        2.4.1.3给声次数
        2.4.1.4筛查环境
        2.4.2鼓室声导抗筛查
        2.4.2.1鼓室导抗测试
        (1)中耳压力(middle ear essure,MEP)
        (2)鼓室导抗图宽度
        (3)静态声导纳值(声顺值)
        2.4.2.2声反射与反射性测量
        2.4.3用言语声刺激材料筛查
        2.4.4耳声发射筛查(儿童早期和学龄儿童)
        2.4.4.1耳声发射的测量
        2.4.4.2 OAE筛查注意事项:环境和时间
        2.4.4.3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
        2.4.4.4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2.4.4.5耳声发射和儿童听力筛查研究总结
        2.4.4.6耳声发射筛查的局限性
        2.4.4.7耳声发射的未来需要
        2.4.5复筛
3讨论、结论和推荐
    3.1推荐流程*
        3.1.1纯音听阈筛查(表8)
        3.1.2声导抗
        3.1.2.1鼓室声导抗测试(表9)
        3.1.2.2声反射和反射测量仪
        3.1.3言语评估材料
        3.1.4耳声发射
        3.1.5复筛
        (1)按规定间隔时间后行鼓室声导抗复筛
        (2)对仅未通过纯音测听的儿童,无需等待,可立即开展第二阶段的筛查。
    3.2转诊与随访
    3.3听力筛查项目的管理
        3.3.1参与人员和员工培训
        3.3.2调度安排
        3.3.3设备选择
        3.3.3.1纯音测听筛查设备
        3.3.3.2鼓室声导抗筛查设备
        3.3.3.3耳声发射筛查设备
        3.3.4设备保养
        3.3.5感染防控
        3.3.6相关责任
        3.3.7评估
4总结

(7)新生儿中耳共振频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新生儿听力筛查
        1.2.2 声导抗测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中耳RF值
3 讨论

(8)鼓膜完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的听力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纯音听阈测试
    1.3 声导抗测试
    1.4中耳共振频率测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探查结果
    2.2 纯音测听结果
    2.3 声导抗结果
    2.4 中耳共振频率结果
3 讨论

(9)226Hz和1000Hz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正常婴儿1000Hz探测音及多频率扫描声导纳测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测试对象。
    1.2 测试方法。
    1.3 1000 Hz探测音鼓室导纳图的分型与测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四、多频率扫描声导抗测试对中耳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电路模型的中耳声导抗理论分析[D]. 李牧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6)
  • [2]宽频声导抗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积液黏稠度及气骨导差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 周广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不同年龄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及宽频声导抗吸收率特点[D]. 成嘉明. 南华大学, 2020(01)
  • [4]耳声导抗测试技术及在临床中的应用[J]. 黄真辉,罗一柳,张铮.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4)
  • [5]基于FPGA多频耳声导抗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阮小微.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6]美国听力学会儿童听力筛查指南[J]. 杨琨,杨希林,王燕,徐勇,蒋涛,孙建军.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7(02)
  • [7]新生儿中耳共振频率的初步研究[J]. 何荣萍,郑芸,李刚.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6(19)
  • [8]鼓膜完整的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患者的听力学特点[J]. 吴学文,冯永,王风君,梅凌云,贺楚峰,陆小净,崔湘凝,陈红胜.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4(05)
  • [9]226Hz和1000Hz声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诊断中的作用[J]. 刘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21)
  • [10]正常婴儿1000Hz探测音及多频率扫描声导纳测试分析[J]. 许军,陈淑飞,郑周数,邵小飞,苏仁杰,史波宁.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2(10)

标签:;  ;  ;  ;  

多频扫描声阻抗检测对中耳病变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