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路长贵,耿其明,陈焕,李薇,蒋维维,吕小逢,张杰,唐维兵[1](2020)在《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先天性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10例,手术采用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未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11例,手术方法采用系膜成形,同时术中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系膜成形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首次经肛门排便时间、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系膜成形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2.8(1.7,3.5)d与5.0(5.0,6.0)d,P<0.05;14.0(13.0,15.3)d与19.5(18.3,20.8)d,P<0.05;30.0(29.5,56.3)d与57.5(56.3,66.3)d,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但系膜成形组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与75%,P=0.009;0与62.5%,P=0.007],直接胆红素最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4.3(12.1,44.3)μmol/L与60.3(21.5,69.0)μmol/L,P<0.05]。随访12~72个月,两组患儿生长发育位于正常儿童生长发育中位数以下、-2个标准差以内。结论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留置空肠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减少静脉营养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随访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
左都霜[2](2020)在《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常规筛查未能确诊的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的病因、临床特点、并发症和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07.01至2018.06.3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呕吐”为主诉,且通过常规筛查(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胸部平片/腹部平片/腹部彩超)未能明确呕吐病因的住院患儿,排除出院时仍未确诊的病例,回顾性分析确诊病例的一般资料及病因;按病因分组,例数≥20例的组作为主要病因组,分析各主要病因的临床表现、并发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出院时病情;按年龄分组,分为新生儿组、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期儿童组、学龄期儿童组、青春期儿童组,分析不同年龄组的病因分布、并发症及出院时病情;按病程分组,分为病程≤2周组和病程>2周组,分析不同病程组的病因分布、呕吐频率、呕吐物性质、并发症及出院时病情;分析696例呕吐儿童发生并发症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选入病例1489例,排除病例793例,最终纳入696例确诊病例,其中男性441/696例,女性255/696例。呕吐病因中单一病因有57种共623/696例,以消化系统疾病(578/623例)为主,非感染性疾病(530/623例)多于感染性疾病(93/623例);多种病因导致呕吐的患儿共73/696例,其中主病因有16种,合并病因有20种,也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2.按病因分组,主要病因组有9个,分别为胃食管反流组(91/69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组(85/696例)、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组(64/696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组(41/696例)、急性胃炎组(38/696例)、先天性巨结肠组(30/696例)、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组(29/696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组(24/696例)和环状胰腺组(23/696例)。各主要病因组相互比较,在就诊年龄、病程、呕吐频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呕吐进食物、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呕吐胆汁、腹胀、腹痛、腹泻、血便/黑便、胎便排出延迟、头痛/头晕、并发呼吸道感染、并发电解质紊乱、并发脱水、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等18个项目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周期性呕吐综合征的中位数就诊年龄(108月)最大、中位数病程(750天)最长,中位数呕吐频率(15次/天)、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的发生率(37.93%)、腹痛的发生率(62.07%)及头痛/头晕的发生率(31.03%)均最高。先天性巨结肠腹胀的发生率(86.67%)、胎便排出延迟的发生率(30.00%)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23.33%)均最高,中位数确诊时间(12天)及中位数住院时间(经手术治疗为32.5天;未经手术治疗为13天)均最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呕吐胆汁的发生率(77.65%)最高,急性胃炎的腹泻发生率(15.79%)最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血便/黑便发生率(8.82%)最高,胃食管反流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92.31%)最高,先天性肠闭锁/肠狭窄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43.75%)最高,环状胰腺并发脱水的发生率(17.39%)最高。3.按年龄分组,新生儿组398/696例,婴儿组127/696例,幼儿组67/696例,学龄前儿童组33/696例,学龄期儿童组57/696例,青春期儿童组14/696例,不同年龄组排名前三的病因不同。各年龄组合并病因和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组的并发症发生率(94.72%)最高,其次为婴儿组(81.89%),学龄期儿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2.63%)最低,其中新生儿组最易并发呼吸道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婴儿组和幼儿组最易并发脱水。4.按病程分组,病程≤2周组有513/696例,病程>2周组有183/696例。病程≤2周组有449/531例为单一病因,64/531例为多种病因;病程>2周组有174/183例为单一病因,9/183例为多种病因。与病程>2周组比较,病程≤2周组合并病因、呕吐胆汁、呕吐粪汁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12.48%vs 4.92%、46.98%vs 34.43%、4.29%vs 1.09%和89.67%vs 73.77%),呕吐进食物的发生率更低(90.25%vs 99.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呕吐频率、呕吐咖啡色物质/血丝及近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年龄为新生儿期是并发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低出生体重和胃食管反流均不是并发呼吸道感染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年龄为学龄期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保护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危险因素(P=0.001),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电解质紊乱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消化道畸形、年龄为婴儿期和幼儿期是并发脱水的危险因素(P<0.05),呕吐频率每增加1次/天,并发脱水的风险增加15.3%(P<0.001),性别、病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脱水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年龄为新生儿期是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病程、呕吐频率、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消化道畸形均不是并发酸碱平衡紊乱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病程>2周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保护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和NEC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呕吐频率、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均不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消化系统畸形和严重并发症是发生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年龄、病程、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多种病因均不是近期预后的显着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童呕吐的病因种类多而复杂,通过常规筛查未能确诊的呕吐病因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不同病因的临床表现各有差异,并发症、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及近期预后也不相同。不同年龄的常见病因不同,新生儿期最易出现呕吐,也最易出现并发症,特别是呼吸道感染、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呕吐胆汁及粪汁、有合并病因及并发症等情况在病程≤2周的呕吐患儿中更易见到。年龄是并发呼吸道感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影响因素,呕吐频率是并发脱水的影响因素,病程和NEC是并发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消化系统畸形是并发水电解质紊乱和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消化系统畸形和严重并发症是发生近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陈云[3](2020)在《不同方法治疗获得性气管/支气管食管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总结获得性气管/支气管食管瘘(Acquired Tracheo-bronchoesophageal Fistula ATEF)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方法治疗 ATEF的临床疗效,探讨不同治疗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3例ATEF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即外科手术组9例、介入治疗组29例和保守治疗组5例。通过整理各组ATEF病因、瘘口大小和位置、临床症状和治疗过程等数据,总结ATEF的临床特点;对比不同治疗组治疗技术成功率、死亡率、临床症状缓解率,评估短期疗效;观察对比随访期不同治疗组瘘口愈合/封堵效果、主要并发症、生存期等,进而评估中远期疗效。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数据对比采用T检验,K-M法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分析通过log-rank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全组43例,其中气管食管瘘31例(72.1%),支气管食管瘘12例(27.9%),根据起病性质分为良性ATEF17例(39.5%),医源性损伤为良性ATEF最常见病因,恶性ATEF26例(60.5%),食管癌为恶性ATEF最常见病因。瘘口位于食管中段29例(67.4%)和气管Ⅲ区22例(51.1%)最常见,食管瘘口平均9.1±3.9mm,气管瘘口 8.7±3.9mm,食管瘘口和气管瘘口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9例共采用5种手术方式进行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肺部感染(44.4%),1例二次开胸,无死亡病例,经治疗后全部出院;介入治疗组29例共植入食道覆膜支架22例(75.9%),气道覆膜支架17例(58.6%),双支架植入10例(34.5%),技术成功率96.6%,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胸部不适22例(75.9%),痰液潴留18例(62.1%),支架移位3例(10.3%);保守治疗组5例均采用常规治疗方式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组经治疗后,呼吸困难指数(mMRC)和行为状态评分(ECOG)均有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组缓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内评价瘘口愈合/封堵效果,外科手术愈合率最高(CR 88.9%),介入治疗组愈合率(CR)13.8%,临床完全缓解率(cCR)70.0%,保守治疗无CR和cCR,无效率(NR)40%。外科手术组出院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因肿瘤进展死亡,5例生存至今,中位生存时间42月。介入治疗组中恶性病因组22例(75.9%),良性病因组7例(24.1%),支架相关并发症较多,恶性病因组最常见并发症为持续胸部不适,其次为分泌物潴留和致死性大咯血/呕血,入院行支架调整/取出/再植比例较高,平均再次入院2.3±0.9次,22例随访期全部死亡,死因主要有肿瘤进展、肺部感染、咯血/呕血和窒息等,良性病因组肉芽组织增生为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7.1%,平均再次入院为4.5±2.9次,其中5例死于肺部感染或肿瘤进展,2例尚存活,中位生存时间4.5月。保守治疗组5例,其中2例因肺部感染死于院内,3例出院后因肺部感染死亡,中位生存时间0.8月。三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此外,外科手术良性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均高于介入治疗良性组,介入治疗恶性组,中位生存时间3.5±0.5月。[结论]ATEF以气管食管瘘多见,食管癌和医源性损伤是最常见的病因,瘘口位于食管中段和气管Ⅲ区最常见。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在ATEF治疗中短期内安全有效,中远期介入治疗支架相关并发症多,生存期短。良性ATEF首选外科手术,恶性ATEF以介入治疗为主,保守治疗不作一线治疗考虑。
SubspecialtyGroupofRhinology,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Otorhin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SubspecialtyGroupofRhinology,SocietyofOtorhin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4](2019)在《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文中研究指明
曾子芸[5](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李春光[6](2013)在《开放手术与腔内激光治疗男性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的临床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传统开放性手术与经尿道钬激光内切开术治疗男性创伤性后尿道狭窄及闭锁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12年6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7例男性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的患者。其中35例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切除狭窄段同时行尿道端端吻合术的患者,为开放手术组,32例采用经尿道钬激光内切开术的患者,为钬激光内切开组。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包括规范的术前、术后尿道镜、泌尿系造影、尿道动力学检查数据结果等),并结合与患者(或家属)面对面的咨询或电话咨询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手术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失血、术后住院时间、费用、再狭窄等。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1、开放手术组和钬激光内切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09.5±72.3min,45.3±23.8min,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42.6±64.9ml、23.1±10.5ml,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开放手术组和钬激光内切开组的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分别为17.3±5.8h,11.4±4.1h,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9±4.3d、4.7±2.5d。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分别是14077.3±6188.3元,11426.4±2830.3元,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术后12个月内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开放手术组和钬激光内切开组分别为1例,10例;分别占2.9%和31.3%;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尿道狭窄长度≤1cm的患者术后12月内开放手术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0.0%,钬激光内切组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尿道狭窄长度>1cm、<2.5cm的患者术后12月内再狭窄发生率开放手术组为4.8%,钬激光内切开组为75.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4.术后均随访12个月,开放手术组35例患者,34例治愈,占97.1%,钬激光内切开组32例患者,22例治愈,占68.7%,两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经尿道钬激光内切开术损伤小,恢复快,适用于治疗狭窄长度≤1cm的单纯性及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尿道狭窄的患者。(2)开放性手术在狭窄长度>1cm的男性创伤性后尿道狭窄及闭锁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明显地降低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3)开放性手术是治疗狭窄长度>1cm、<2.5cm的后尿道狭窄,尤其是复发性后尿道狭窄的最佳方法。
李春卫,王道才,刘凯,许玉军[7](2012)在《先天性小肠狭窄及肠闭锁的X线检查与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先天性小肠狭窄及肠闭锁X线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小肠狭窄及肠闭锁病例,15例均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其中6例行口服医用硫酸钡检查,9例行口服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检查。结果立位腹部平片显示12例高位肠梗阻,3例低位肠梗阻,造影检查显示十二指肠闭锁2例,空肠狭窄7例,空肠闭锁3例,回肠闭锁3例。结论 X线检查先天性小肠狭窄及肠闭锁具有重要价值。
廖国亮,叶文,廖彦宁[8](2011)在《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腹腔镜技术开展早期,急腹症中感染性、出血性疾病被列为腹腔镜手术的相对禁忌症甚至绝对禁忌症,但随着腹腔镜设备的改进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过临床外科医生的实践,一些相对禁忌症已变成适应证,绝对禁忌症已
朱萍[9](2011)在《90例新生儿肠闭锁的诊治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新生儿肠闭锁诊治的经验。方法分析30例新生儿肠闭锁诊治外科手术的过程。结果 90例患儿中,术后痊愈75例,死亡15例。其中1997~2002年为A组,共27例,死亡9例,治愈率66.6%;2003~2008年为B组,共63例,死亡6例,治愈率90.5%。结论手术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的主要方法,先天性肠闭锁与手术方法的选择、围手术期的管理及预后工作的完成情况密切相关。
叶祖萍,牛军,戴春娟,胡银莲[10](2002)在《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文中提出为探讨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的治疗和预后,回顾性总结18年先天性肠狭窄、肠闭锁153例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发生在空肠77例、回肠62例、空-回肠14例,其中多发性肠闭锁16例。全部病例手术治疗,治愈108例,术后存活率近年已达到87%。62例获随访,疗效满意。提示手术是治愈肠闭锁的唯一手段,治愈率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
二、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因分布 |
2.3 主要病因的临床分析 |
2.4 不同年龄的呕吐病例分析 |
2.5 不同病程的呕吐病例分析 |
2.6 儿童呕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
2.7 儿童呕吐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
3 讨论 |
3.1 儿童呕吐的病因 |
3.2 部分呕吐病因的临床特点 |
3.3 儿童呕吐的诊断思路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不同方法治疗获得性气管/支气管食管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获得性气管/支气管食管瘘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开放手术与腔内激光治疗男性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综述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基本资料 |
2.2 方法 |
2.3 疗效评价及随访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术中、术后各指标组间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后尿道损伤早期的治疗方式 |
4.2 后尿道外伤及狭窄的延期手术治疗 |
4.3 延期开放手术治疗与激光手术治疗的对比 |
4.4 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先天性小肠狭窄及肠闭锁的X线检查与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先天性肠狭窄和肠闭锁的病因及病理分型 |
3.2 先天性肠狭窄及肠闭锁的检查方法选择 |
3.3 先天性肠狭窄和肠闭锁的鉴别诊断 |
(8)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结果 |
2 讨 论 |
2.1 诊断 |
2.2 手术技巧 |
2.2.1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
2.2.2 阑尾炎 |
2.2.3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
2.2.4 卵巢囊肿 (蒂扭转) |
2.2.5 输卵管异位妊娠 |
(9)90例新生儿肠闭锁的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 |
1.3 手术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手术方法 |
3.2 围手术期管理 |
3.3 预后 |
(10)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一、一般资料 |
二、发生部位及分型 |
三、采用术式 |
四、伴发畸形与并发症 |
结果 |
一、治疗结果 |
二、随访 |
讨论 |
一、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
二、手术方法改进及技巧 |
三、建立新生儿外科专业的医师护士队伍[2],制定先天性肠闭锁的治疗、护理常规 |
四、肠闭锁疗效的评价 |
四、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J]. 路长贵,耿其明,陈焕,李薇,蒋维维,吕小逢,张杰,唐维兵.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20(12)
- [2]696例因呕吐住院患儿临床特征分析[D]. 左都霜.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不同方法治疗获得性气管/支气管食管瘘的临床疗效研究[D]. 陈云.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J]. SubspecialtyGroupofRhinology,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Otorhin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SubspecialtyGroupofRhinology,SocietyofOtorhinolaryngologyHeadandNeckSurger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2)
- [5]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6]开放手术与腔内激光治疗男性创伤性后尿道狭窄的临床比较[D]. 李春光. 吉林大学, 2013(04)
- [7]先天性小肠狭窄及肠闭锁的X线检查与诊断[J]. 李春卫,王道才,刘凯,许玉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11)
- [8]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临床应用[J]. 廖国亮,叶文,廖彦宁.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06)
- [9]90例新生儿肠闭锁的诊治体会[J]. 朱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1(16)
- [10]先天性小肠狭窄及闭锁153例疗效分析[J]. 叶祖萍,牛军,戴春娟,胡银莲. 临床儿科杂志,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