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盈宁”的亲和美——用生态美学解读“盈宁”

论“盈宁”的亲和美——用生态美学解读“盈宁”

一、试论《婴宁》的亲和美感——用生态美学解读《婴宁》(论文文献综述)

刘心依[1](2020)在《《徐霞客游记》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文中指出《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撰写的一部散文游记。作者以游历过程作为整部作品的的主干,描写了许多具有审美情趣的自然意象;交叉有作者的情感起伏和精神走向,达到以主体精神体验反衬客观景物审美的效果。本文主要探讨这部游记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

周婷婷[2](2020)在《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里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任务群里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是教育界重点讨论的话题。但是在2017年版新课标实施以前,一直有着整本书阅读只作内容辅导、把已有的阅读鉴赏成果灌输给学生的现象;同样,也依然存在着教师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忽视思维品质培养的现象。如何确保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发生?又如何真正落实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阅读过程亦是思维活动过程。结合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提倡、高中生语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需要,及创新教育下整本书阅读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呼吁,本论文尝试以整本书阅读为途径,以批判性思维为重点,探究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确保整本书阅读真实发生的同时,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论文具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分别阐述整本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然后从2017年版新课标的重视、整本书阅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欠缺两方面论述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从语文课程的特殊性、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殊性两方面论述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第二部分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南京与常州两所四星级高中,以高中学生及相应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得出教师仍然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忽视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深度依然较浅、缺乏一定的批判性阅读精神的现状;结合这一现状,笔者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学校管理制度、教师知识结构、学生知识储备四个方面分析原因,并就这些原因进行相关反思,对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进行展望。第三部分结合余党绪老师等人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母题”“议题”“问题”等,从以“母题”确定阅读角度与理解范畴、“议题”确定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问题”确定教学抓手与思维动力出发,探究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开发策略。第四部分结合2017年版新课标,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发展现状,及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开发策略,从原生态阅读、创造性发现、实效性思考、完整性解读、思辨性表达五个方面,探究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教学策略。其中,第三、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也是创新点。在这两部分,笔者尝试结合高中阶段推荐阅读的整本书及前人的课堂教学案例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究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希望能为后人的相关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龙欣欣[3](2019)在《中国“二次元”文化中的狐女形象研究》文中认为“狐女”作为一种普遍而独特的女性艺术形象,拥有着强大的创作生命力与艺术魅力。从古至今,她们以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审美内涵活跃于艺术世界之中。在中国“二次元”文化中,漫画、动画、游戏等多种艺术或娱乐表现形式中都存在狐女形象的创作与改编。狐女以视觉化、虚拟化、萌化、青春化的状态呈现在观众眼前,受到了青年受众与二次元爱好者的普遍喜爱。狐女形象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继承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对狐女的审美想象。但在独特的时代环境与新的文化背景下,狐女的形象创造与改编带有这一时代与文化背景所特有的符号的与审美的特质。中国二次元文化背景下狐女形象的研究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狐女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性格来呈现二次元文化中的狐女形象塑造;第二、通过古今的狐女形象塑造的对比,来分析二次元文化中狐女形象的变化及其视觉化、萌化的主要特征;第三、从媒介、受众、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三个角度来分析狐女的演变成因;第四、对中国二次元文化中狐女的这种演变进行评价。从当下女性的生存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天然的人格构建等多个方面挖掘其现实意义与价值。通过对二次元文化中狐女形象全面的、立体的、深入的研究,反映、折射出大众的审美文化、女性意识与生态意识,并给予人们一定的启示,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进步;体现不同时代环境与文化背景下这一女性艺术形象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意义。

于师号[4](2018)在《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文中研究说明《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个女性形象,二者有着诸多的共性。二者都爱花成癖,亲和自然,诗意地栖居;一为狐妖所幻,一为仙姝降凡,自具"返魅"的神秘性和灵性;一个爱笑,一个爱哭,共同散发着生命本真的自由美。二者皆为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其内外共性特质都对当今的生态美学范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闪耀着作者超前、原朴的生态审美智慧。对这两个文学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领会《聊斋志异》《红楼梦》的文学魅力。

张冰[5](2018)在《荒野审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荒野审美思想是伴随着人与荒野审美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从人与荒野的关系演变史来看,以时间顺序为轴线,从古代到现代的荒野形象主要呈现为四个类型:一是,作为敌对力量的荒野,它一方面是令人恐惧与厌恶的对象,是一种负价值的存在,另一方面是被人征服与改造的对象,是一种低价值的存在。二是,作为德性象征的荒野,它具有与人相等同的道德价值,具体是指荒野因具有与人相通的完美德性,是与人同一的存在。三是,作为精神启示者的荒野,它作为困厄文明的避难所和苦厄心灵的净化所,对于人的精神有启示和引领作用,具有高于人的价值。四是,作为生存家园的荒野。这种荒野也具有高于人的价值,但是,与第三种类型的荒野有所不同,它不仅对于人的精神有启示价值,更是作为人类的生存家园,对人有原生性栖居价值。上述荒野审美形象的每一个面相,都构成了当代荒野审美面相研究和探索的历史背景和学术基础。当代荒野审美思想主要强调荒野对于人的生态价值,强调荒野与人的共生,然而,它在强调荒野与人的共生关系时,却又强调荒野的自生,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理论矛盾,这是荒野审美思想发展到当代所面临的最大的理论障碍,其在罗尔斯顿的着述中有最为集中地体现。荒野审美思想发展到当代,所呈现的生态转向,对于显现荒野的本真美和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都有重大的意义,但同时其所呈现的内在矛盾也导致了荒野审美思想发展的当代困境。从整体上,重新反思当代的荒野审美思想,在实践中既坚持人的绝对主体地位,又寻求人与荒野的和谐共生,这可能是当代荒野审美的出路所在。人与荒野之间的张力关系决定了人的命运,也即荒野的命运,荒野审美的未来一定不能没有荒野,更不能没有人。荒野的未来就是人的未来,反之亦然。

袁红莉[6](2018)在《《聊斋志异》书生与女性的生态和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聊斋志异》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内容详尽、风格独特、蕴藉深远,在上个世纪已风行全国,并且传布海外。这部文言小说中人与自然之间奇异的对话,洋溢着丰富多样的生态表达内容,在蕴含生态思想的古典文本中,可谓是绿色典范之作。近年来,生态批评打开了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探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生态关系。《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与女性形象被蒲松龄反复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张力。这两类人物形象文化蕴涵深刻,生态关系纷繁多样,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中的生态意识。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去研究蒲松龄笔下书生与女性的生态和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书生与女性生态平等;二是书生与女性和谐共生;三是书生与女性生态中和。蒲松龄主要以书生形象和女性形象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立足于生态平等的基础和前提,在书生和女性多样化的互动中完成和谐共生,产生了生态中和之美的效果,最终呈现了作者的生态和谐理想。作者在颂扬生态思想的同时,对“非生态”思想也给予了有力的批判,有利于生态表达的全面性。沿着平等、共生再到中和这一理论生发路径对《聊斋志异》中书生和女性的生态和谐进行逐层的系统化分析,可见蒲松龄通过《聊斋志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进行了具象化的演绎和承继。然而,从个别的篇章中我们也看到了蒲松龄思想的矛盾性,应秉持公允的态度。

唐晶[7](2016)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和女性主义的蓬勃发展,都是值得关注的现象,二者在20世纪70年代得以结合,形成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这是一个尚在发展中的思潮,并构成了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它批判西方文化将人与自然、理性/社会性与感性/自然性、男人与女人对立起来并区分优劣的等级二元论,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现代技术理性,认为在人与生态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两性关系上的男性中心主义是内在一致的,自然受到的掠夺、破坏与女性受到的压迫、奴役也是内在一致的,都以此为合理性、合法性基础。生态女性主义很快与文学结合,产生了以女性-母性原则、生态-生命原则为重要内涵的生态女性主义文论及文学批评。如果以这一精神内核为标志,那么早在生态女性主义诞生之前,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就存在了。狭义地说,自19世纪以来就有女性作家将女性精神与自然精神整合起来书写,20世纪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女作家的自然文学、环境文学更是形成一个创作潮流。广义地说,生态女性主义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是打破二元对立,寻求人与自然、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文化性的融合,珍视生命,倡导平等、包容、博爱、和谐的“母系价值观”和有机联系、共生共荣的生态智慧。这种精神内涵不仅存在于20世纪女性写作的生态主义作品,也广泛存在于20世纪作家(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其他类型的作品中,甚至存在于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学中。但是,即使狭义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也是直到生态女性主义文论与文学批评产生,才得以命名并作为一个类型纳入研究视域;而广义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是可以扩容的。特别是建构中国本土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更可以借鉴生态美学的经验而发挥中国文化的优势。目前,生态女性主义文论已是西方的一门显学,但在中国,这类研究还刚刚起步,存在着不够系统化、以欧美为依托而缺少本土发掘、研究对象限制在当代女性写作的“自然文学”而缺少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精神内涵的视域扩展等问题。生态女性主义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是打破二元对立,寻求人与自然、人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文化性的融合,珍视生命,倡导平等、包容、博爱、和谐的“母系价值观”和有机联系、共生共荣的生态智慧。这种精神内涵不仅存在于20世纪女性写作的生态主义作品,也广泛存在于20世纪作家(无论女性还是男性)其他类型的作品中,甚至存在于传统的男性中心文学中。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是可以扩容的。特别是建构中国本土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主义资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贵生的生命伦理、“仁”的道德追求与“和”的价值取向,都是与生态女性主义原则相一致的。女性同自然、女性原则同生态原则的联系,一方面来自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女性作为孕育、抚养和守护生命的性别,比男性更多地体验着生命的自然性、平等性、互融性和整一性,也具有更加生态化的生存模式;另一方面来自社会文化的塑造,男性将女性在繁衍中的作用定位为“质料”、比喻为“土壤”,认为女性更少理性、社会性因为更接近动物与自然。后者对男性中心文学中女性形象“生态化”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男性中心主义文学传统中也可以发掘出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资源,如拒绝婚姻的自由处女、以自然性情挑战父权制的恋人、以母性原则化解父性原则的母亲等,她们给男性社会带去了自然、自由、平等、和谐等生态化特质;另一方面,这种生态化特质的介入又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限制,处女维护自由必须以放弃做母亲为代价,“爱情同盟”中女性通常也是附属方,而母亲只有内置于父权制统治秩序中并在不同程度上遵从其统治原则,才能更多地发挥作用。在当代文化中,父权制统治所倡导的等级、统治、优胜、理性/逻各斯中心、西方中心、人类中心、男性中心等价值观衰落了,整个文化着回归自然、爱护生命、重视自然情感、倡导爱与宽容等女性化、生态化价值观认同。这种观念相对于仍然严重的生态危机及仍然未被放弃的现代“工具理性”来说,具有超前性。因此,当代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实际上,作为整体的当代文化、当代文学也开始表现出某种生态化特质。这种生态化特质首先表现在当代文学的“自然性”,自然被“返魅”、重新获得灵性,那种将自然视为资源与获利工具的观念受到了批判;物种间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遵从自然规律与保持自然节制等生态主义的核心信念也渗入当代文学中。其次是人的自然性/感性与社会性/理性的关系得到了重整。20世纪哲学对逻各斯中心的解构及对非理性因素的推重并行,使20世纪文学也呈现出重视潜意识、梦境、欲望、情绪情感、内心冲突等非理性因素的旨趣。另外,生命意识、生态平等性、生态整体性等生态化、母性化价值观也在当代文学中得到彰显,甚至在一些文化群体中已成为文学旨趣合理性的基础。目前,这种倾向在西方文学中比在中国文学中表现更为突出,但不能否认,这与中国的文化基因相一致,因此,中国文学有可能发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女性主义。

蒋建梅[8](2015)在《《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文中研究说明《婴宁》中的花草意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意象成为小说的一条重要脉络,反映了婴宁从世外桃源到世俗社会的环境转换、以及从自由自在的独立向依附命运的转化。

张玄[9](2013)在《《聊斋志异》艺术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继承了文言小说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美世界。全面总结该书在艺术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进行追本溯源式的深入发掘,则是此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缺。在广泛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和作品的实际出发,把《聊斋志异》的艺术美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艺术美表现、艺术美探源、艺术美阐微。首先,从语言、意境、悲剧、人物、形式五个方面对《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进行探析,总结该书艺术美的表现方式的同时,力图对其艺术成就重新分析、思考。其次,对艺术美表现的五个方面,进行“溯源”式的探索,从中国文言小说史的具体作品中考索其艺术成就的来源,分析它在文言小说史中“集大成”的原因。最后,将在前两章“源”“流”考论的基础上,在《聊斋志异》艺术美的价值方面,从文化、哲学、美学、文学史等角度,进行全方面的思考和深入挖掘,力图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此外,这一部分将充分展现《聊斋志异》艺术美价值的卓越性和丰富性,以期更清楚的认识其在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和创造性发展。

王秀秀[10](2013)在《《婴宁》研究史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对《婴宁》的研究为研究对象,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婴宁》的研究进行述论。论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是对研究成果的纵向总结;第二、三、四章是对研究成果的横断面纵向梳理;最后一章是对有关比较性研究的纵向分析。具体来看,第一章从宏观上把从《聊斋志异》问世以来三百多年间中国学界对《婴宁》研究的发展脉络分为四个时期:即评点期、发轫期、勃兴期和多元化发展期,客观的阐述了每个时期的基本研究状况,并对每个时期研究状况所呈现的阶段特征作出分析。第二章从人物命名的角度对有关的研究做横断面的纵向梳理,把众多研究中涉及《婴宁》人物命名的,进行分类总结,根据这一总结,把主流的意见归纳为三种观点:“复归婴儿说”、“婴鳞说”和“撄宁说”。对每种观点的兴起、发展、代表人物、影响等都做详细的说明,并对每种观点的是非做出判断。第三章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把学界的研究进行总结,该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学界对蒲松龄创作意图的研究,第二部分把从文化角度对《婴宁》的探讨做总结分析,第三部分就是把其他角度对《婴宁》的解读分门别类、梳理分析。第四章从叙事艺术入手,把学界对《婴宁》叙事艺术的研究进行梳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笑”为眼、以“花”立胎的结构模式,第二部分是“互补”“干预”的叙事模式。最后一章,主要从横向梳理了三百年间对有关《婴宁》的比较性研究,把众多的比较性研究分为同向对比和逆向对比两种,所以该章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同中求异的同向对比系列,第二部分就是异中存同的逆向对比系列。其中无论同向对比还是逆向对比,都包括与聊斋形象的对比、与聊斋外中国文学形象的对比、与外国文学形象的对比。同中求异、异中存同,从微处入手多层面展现人物性格形象及蕴含的思想意义。这样,通过对《婴宁》研究横向和纵向的梳理,从而达到对其宏观和微观的双重把握,分其源、述其流、评其功、判其过,力求全面系统的描述其研究状况,科学公正的评判其功过是非。

二、试论《婴宁》的亲和美感——用生态美学解读《婴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婴宁》的亲和美感——用生态美学解读《婴宁》(论文提纲范文)

(1)《徐霞客游记》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徐霞客游记》的创作背景
二、《徐霞客游记》的精神内涵
三、结语

(2)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
        一、整本书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二、整本书阅读的特点
        三、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第二节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二、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三、批判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新课标的重视
        二、整本书阅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欠缺
    第四节 整本书阅读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
        一、语文课程的特殊性
        二、高中生思维发展的特殊性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维深度较浅,缺乏批判性阅读精神
        二、教师重视知识与能力教学,忽视思维品质培养
    第二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束缚
        三、教师知识结构不完整
        四、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第三节 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调查结果反思
        一、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现状的反思
        二、整本书阅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展望
第三章 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程开发策略
    第一节 突出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批判性
        一、教学价值的审查评估
        二、教学目标的预设分层
        三、教学内容的理性引导
    第二节 以母题确定阅读角度与理解范畴
        一、母题提炼原则
        二、以母题为支点,确定阅读角度
        三、以母题为范围,确定理解范畴
    第三节 以议题确定课程内容与知识结构
        一、议题选定因素
        二、以议题为线索,确定课程内容
        三、以议题为中心,确定知识结构
    第四节 以问题确定教学抓手与思维动力
        一、问题确定方法
        二、以问题设计与呈现,确定教学抓手
        三、以问题解决与反思,引发思维动力
第四章 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节 在原生态阅读中重视思维独立性与主动性
        一、在浏览中奠定独立自主的思维基础
        二、在略读中加强独立自主的思维训练
        三、在精读中培养独立自主的思维习惯
    第二节 在创造性发现中关注思维开放性与创新性
        一、在关注细节中引发思维开放性与创新性
        二、在揣摩留白中发展思维开放性与创新性
        三、在比较异同中提升思维开放性与创新性
    第三节 在实效性思考中引发思维批判性与求真性
        一、在矛盾处质疑求真
        二、在不合情理处质疑求真
        三、在“无疑中”质疑求真
    第四节 在完整性解读中强调思维系统性与合理性
        一、在作品语言解读中强调思维系统性与合理性
        二、在作品美感审视中强调思维系统性与合理性
        三、在作品文化理解中强调思维系统性与合理性
    第五节 在思辨性表达中加强思维深刻性与反思性
        一、在口头性表达中澄清文本内涵
        二、在书面性表达中查找思维谬误
        三、在活动性表达中辨析作品题旨
结语
附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问卷(学生卷)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中国“二次元”文化中的狐女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二次元”文化中狐女形象
    第一节 二次元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
    第二节 二次元文化中狐女的外在形象
    第三节 二次元文化中狐女的内在性格
第二章 “二次元”文化中狐女形象的渊承及其特征
    第一节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狐女形象
    第二节 从文字到图像狐女形象的变化
    第三节 萌化:二次元狐女形象的主要特征
        一、萌的内涵与特征
        二、萌化与优美
        三、以妲己的动漫游戏改编为例
第三章 中国“二次元”文化中狐女的演变成因
    第一节 媒介:读图时代与电子网络的影响
    第二节 受众:萌文化中成长的一代
    第三节 后现代文化与娱乐化镜像
第四章 “二次元”文化中狐女形象的审美内涵与价值
    第一节 商业化与男权话语的消解
    第二节 角色消费与平民化审美
    第三节 生态整体观与对人类欲望的批判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4)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意地栖居———人与自然的亲和之美
二、返魅的灵性———人与自然关系的神秘美
三、肆意地哭笑———生命本真的自由美

(5)荒野审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现状
    四 本文的研究设想、思路
第一章 从古代到现代:荒野审美的四种类型
    第一节 作为敌对力量的荒野
    第二节 作为德性象征的荒野
    第三节 作为精神启示者的荒野
    第四节 作为生存家园的荒野
第二章 当代荒野审美的生态转向与罗尔斯顿荒野思想的内在矛盾
    第一节 与人共生的荒野
        一 荒野与物质生态
        二 荒野与精神生态
        三 人与荒野保存
    第二节 共生与自生:罗尔斯顿荒野审美观的二律背反
        一 荒野价值观的二律背反
        二 荒野目的观的二律背反
        三 荒野保存观的二律背反
第三章 荒野审美的当代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荒野审美的当代困境
        一 “人的绝对主体地位”消解的理论性困境
        二 “人的绝对主体地位”消解实践性困境
    第二节 荒野审美的当代出路
        一 坚持人作为审美主体的绝对地位
        二 坚持人作为实践主体的绝对地位
结语 荒野审美的未来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聊斋志异》书生与女性的生态和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书生与女性生态平等
    第一节 书生形象的概述及分类
        一、普通的书生
        二、“鬼书生”
        三、“狐书生”
    第二节 女性形象的概述及分类
        一、多具人情的花妖
        二、直率随性的狐女
        三、真诚至性的鬼魅
        四、和善可亲仙女
    第三节 书生与女性的生态平等
        一、物种平等
        二、性别平等
        三、人与自然平等
第二章 书生与女性和谐共生
    第一节 书生与女性共生
        一、竞生中完成互补
        二、书生与女性相互包容
        三、书生与女性互利共生
        四、生死与共的“至情”表达
    第二节 蒲松龄对共生理想的呼唤
        一、对“非共生”问题的批评
        二、“此生所恨无知己”的创作补偿
第三章 书生与女性生态中和
    第一节 “文性”与“野性”的中和之美
        一、文雅的君子
        二、豪放野性的“狂生”
        三、“文”与“野”的生态中和
    第二节 “物性”与“人性”的中和之美
        一、多元价值的中和
        二、欲望与礼教的中和
    第三节 书生与女性生态中和之美
        一、阴阳互动以致中和
        二、多重关系的生态中和
余论
    一、蒲松龄思想的矛盾性
    二、蒲松龄的浪漫情怀
    三、“异史氏曰”
参考文献
后记

(7)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
        1.2.1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
        1.2.2 中国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现状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论基础
    2.1 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
        2.1.1 从生态学到生态文艺学
        2.1.2 从女性主义到生态女性主义
        2.1.3 生态女性主义的观念与精神
    2.2 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研究
    2.3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本土化展望
第3章 社会人与生态人:性别隐喻中的生态主义内涵
    3.1 大地的隐喻:女性生命存在的生态化
        3.1.1 社会性与自然性
        3.1.2 对立性与互融性
        3.1.3 等级性与平等性
        3.1.4 分化性与整一性
    3.2 征服“大地”的历史:西方父权制社会的隐喻体系
        3.2.1 “种子”:父权之始
        3.2.2 “天父”:等级二元结构的稳定
        3.2.3 “处女地”:现代性的发轫
    3.3 天尊地卑:中国父权制社会的隐喻体系
        3.3.1 生态化:整体性、互构性与生命意识
        3.3.2 伪生态化:尊卑秩序的构入
第4章 男性中心文学中女性的生态化失落
    4.1 贞女:自我阉割的女性偶像
        4.1.1 “生育女神”的自我阉割
        4.1.2 “阿塔兰忒”的抗争
        4.1.3 从维斯太的贞女到基督的新娘
        4.1.4 中国文学中的拒婚女性
    4.2 恋人:“弑父”同盟中的附属方
        4.2.1 自然与自由:西方恋人的爱情体验
        4.2.2 存意之象与性灵佳人:中国恋人形象的特质
        4.2.3 同盟中的附属方
    4.3 母亲:内置于父权制秩序中的女人
    4.4 走上社会的女人:去性别的反抗者
第5章 当代文化及女性文学的生态化特质
    5.1 自然性:生命意识的觉醒
    5.2 理性与感性的关系重整
    5.3 生态化观念的觉醒
        5.3.1 生命意识
        5.3.2 生态化的平等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世外桃源之境到世俗社会的环境转换
二、婴宁从独立到依附命运的变迁

(9)《聊斋志异》艺术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引言
一、 《聊斋志异》艺术美表现
    (一) 雅洁隽永的语言之美
        1.生动传神,优美雅洁
        2.幽默隽永,妙趣横生
        3. 文白兼蓄,雅俗共赏
    (二) 诗情浓郁的意境美
        1.含蓄蕴藉,虚幻朦胧
        2.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三) 真、善合一的人性之美
        1.善良、仁德,人性大美
        2.痴且不讳,一往深情
        3.勇敢斗争,美丑对照
    (四) 感伤命运的悲剧美
        1.孤愤之书,生命悲歌
        2.世事纷乱,时代感伤
    (五) 博取众长的形式美
        1.志怪传奇,熔铸创新
        2.文言白话,融会贯通
        3.述论结合,传承开拓
二、 《聊斋志异》艺术美探源
    (一)《聊斋志异》语言美探源
    (二)《聊斋志异》诗化意境探源
    (三)《聊斋志异》人性美探源
    (四)《聊斋志异》悲剧美探源
    (五)《聊斋志异》形式美探源
三、 《聊斋志异》艺术美阐微
    (一) 小说生命精神的阐释
    (二) 时代审美风尚下的雅俗转变
    (三) 审美的哲理化意蕴
    (四) 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突破
    (五) 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婴宁》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婴宁》研究史论的价值和意义
    二、 《婴宁》研究被关注的缺位与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1、 研究被关注的缺位
        2、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章 《婴宁》研究分期
    一、 1679-1949 年:评点期
        1、 基本研究状况
        2、 呈现的阶段特征
    二、 1950-1980 年:发轫期
        1、 基本研究状况
        2、 呈现的阶段特征
    三、 1980-1999 年:勃兴期
        1、 基本研究状况
        2、 呈现的阶段特征
    四、 2000 年——今;多元化发展期
        1、 多元化发展期的基本研究状况
        2、 多元化发展期呈现的阶段特征
第二章 《婴宁》人物研究史论
    一、 人物的命名
        1、 “复归婴儿说”
        2、 “婴鳞说”
        3、 “撄宁说”
    二、 关于人物性格形象的讨论
        1、 “有意为性格论”
        2、 “无意为性格论”与“自在审美说”
第三章 《婴宁》主题研究史论
    一、 关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 文化内蕴角度对《婴宁》的解读
        1、 “真情至性”的时代文化
        2、 “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
        3、 “封闭”与“开放”的地域文化
    三、 其它角度对《婴宁》的解读
        1、 生态美学角度
        2、 法学角度
        3、 色彩学等其它角度
第四章 《婴宁》叙事艺术研究史论
    一、 “笑”立胎、“花”为眼的结构模式
    二、 “互补”和“干预”的叙事模式
第五章 《婴宁》的对比研究史论
    一、 “同中求异”的同向对比
        1、 与中国文学形象的同向对比
        2、 与外国文学形象的同向对比:婴宁与雷梅苔丝
    二、 “异中求同”的逆向对比
        1、 与聊斋中逆向形象的对比:婴宁与青凤
        2、 与聊斋外逆向形象的对比:婴宁与林黛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后记

四、试论《婴宁》的亲和美感——用生态美学解读《婴宁》(论文参考文献)

  • [1]《徐霞客游记》的创作背景与精神内涵[J]. 刘心依. 汉字文化, 2020(22)
  • [2]整本书阅读中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研究[D]. 周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中国“二次元”文化中的狐女形象研究[D]. 龙欣欣.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诗性与灵性:林黛玉、婴宁形象的生态美学解读[J]. 于师号.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5]荒野审美思想研究[D]. 张冰. 西北大学, 2018(01)
  • [6]《聊斋志异》书生与女性的生态和谐研究[D]. 袁红莉.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7]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D]. 唐晶. 辽宁大学, 2016(12)
  • [8]《婴宁》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意蕴[J]. 蒋建梅. 蒲松龄研究, 2015(01)
  • [9]《聊斋志异》艺术美研究[D]. 张玄. 渤海大学, 2013(09)
  • [10]《婴宁》研究史论[D]. 王秀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论“盈宁”的亲和美——用生态美学解读“盈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