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展示肽在血管定向治疗中的应用

噬菌体展示肽在血管定向治疗中的应用

一、噬菌体展示肽在血管导向治疗方面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州[1](2021)在《多肽药物筛选及基于肿瘤细胞膜的多肽运载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多肽通常指不超过50个氨基酸构成的肽链,分子量介于小分子和蛋白之间。多肽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和蛋白类似的性质,例如,很多激素,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就是多肽类物质。多肽作为功能分子,具有合成工艺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因此在药物研发领域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本论文针对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热门靶点蛋白进行了多肽药物的筛选和开发,以期获得具有临床应用潜能的多肽药物。肿瘤免疫疗法由于其卓越的临床治疗效果,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的手段之一。肿瘤免疫治疗包括过继性细胞治疗,肿瘤疫苗和针对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的生物治疗等等,其中针对免疫检查点之一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1/PD-L1)的抗体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如此,由于抗体的高成本以及高的免疫原性,需要我们寻找更多能够替代抗体的生物分子。我们通过细菌表面展示技术筛选获得了 PD-1特异结合多肽,并对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的可能性进行了检测。具体来说,我们运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从随机多肽库中获得6条能与PD-1结合的多肽。序列比对发现两类保守序列DDCWXD(X代表:D/E/H)和DGW。经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与PD-1结合效果最佳的多肽被命名为PBP-1。实验证明了该多肽与PD-1的结合具有特异性以及阻断PD-1/PD-L1相互作用的功能。在以上结果初步显示PBP-1多肽可以作为拮抗PD-1的候选分子,参与肿瘤的免疫治疗。2019 年底至今,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全球迅速蔓延,造成了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乱和经济损失。文献报道,COVID-19病毒进入人体细胞是由病毒细胞膜表面的S(Spike)蛋白与人体细胞中的ACE-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受体介导的。因此,阻断S蛋白与ACE-2受体的结合的药物有可能遏制COVID-19的蔓延。基于此,我们首次运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对ACE-2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多肽的筛选。经过多轮筛选最终得到12条与ACE-2特异性结合的多肽,经序列比对没有发现这些多肽的保守序列。通过流式验证并选择与ACE-2结合效果最佳的多肽,命名为TAP-1。利用荧光ELISA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 TAP-1与ACE-2结合的特异性。通过竞争实验和假病毒试验,确认了 TAP-1多肽可以与S蛋白竞争结合ACE-2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以上结果得出TAP-1多肽可以有潜力阻断COVID-19进入细胞,新冠肺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由于多肽本身具有半衰期短和易降解等特点,因此限制了其临床的广泛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结合纳米递送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利用肿瘤细胞膜纳米载药体系运输多肽药物。我们构建了基于肿瘤细胞膜的多肽传递系统(SPIO NP@M-P),用于运载课题组前期获得针对PD-L1的拮抗性多肽TPP1。实验证明,H460细胞膜囊泡具有优越的同源靶向能力,可以介导纳米囊泡在肿瘤部位的富集。该系统中的SPIONPs(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可以用于肿瘤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便于对多肽药物的肿瘤治疗效果进行监控。表面修饰TPP1多肽的SPIO NP@M-P不但仍然具有阻断PD-LI和PD-1相互作用的能力,而且具有了较长的半衰期(是游离多肽的60倍)。SPIO NP@M-P中含有的MMP2酶(Metallomatrix protease 2)的底物肽有助于TPP1肽在肿瘤微环境的释放。肿瘤细胞膜的SPIO NP@M-P多肽传递系统的成功构建,为多肽药物的临床转化提供了新途径。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细菌表面展示技术对PD-1和ACE-2的两个靶点进行多肽筛选,分别得到结合效果较好的多肽序列,并验证了多肽具有较好的分子靶向能力以及阻断功能。在多肽应用方面,成功构建了基于肿瘤细胞膜的多肽传递系统(SPIO NP@M-P),延长多肽半衰期,同时赋予了多肽在肿瘤中的诊疗功能,为多肽提供临床转化的可能性。

郑磊[2](2020)在《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靶向胰腺癌细胞肽段并利用凋亡—靶向融合肽段抑制胰腺癌生长》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PC)在消化系统中属于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早期胰腺癌由于其非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及早期筛查指标缺乏特异性,通常难以诊断,从而失去了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而晚期胰腺癌对临床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的敏感性较低,而且放化疗副作用对病人身体影响较大,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很差。我们想通过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物对胰腺癌的疗效并降低对机体正常细胞的损伤。在靶向性问题上,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进行筛选。在抗肿瘤药物上,我们选择了KLA((KLAKLAK)2)凋亡肽作为治疗肽段,KLA凋亡肽段与化学治疗药物相比,具有分子量小、肿瘤穿透能力强、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作用小、易于合成和修饰等优点[12-13],是理想的抗肿瘤药物。但KLA凋亡肽很难透过细胞膜,无法进入细胞后就不能破坏线粒体膜以诱导细胞凋亡[16]。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能特异性作用于胰腺癌细胞的靶向肽段。利用该肽段的靶向性,实现对胰腺癌的影像学诊断。并利用该肽段结合凋亡肽段KLA,以期实现融合肽段对胰腺癌细胞具有靶向性并对胰腺癌细胞及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对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本研究选取人源胰腺癌细胞系PANC-1作为靶细胞。首先,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出靶向PANC-1细胞的噬菌体。接着,将筛选到的噬菌体进行扩增后、DNA提取,然后测序。通过与试剂盒提供的简要遗传密码表进行比对,推算出氨基酸序列。利用得到的氨基酸序列合成靶向肽段HMNPWSD,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FITC)标记,并与PANC-1细胞共孵育后,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及流式细胞仪对其靶向性进行了评估。然后,将靶向肽段HMNPWSD与KLA肽段进行了共轭,并再次利用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及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n vivo imaging system,IVIS)对融合肽段HMNPWSD-KLA进行了体外细胞及体内肿瘤的靶向性评估实验。我们通过MTT法检测了HMNPWSD-KLA融合肽段对PANC-1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并利用流式细胞凋亡分析、Western Blot以及线粒体膜电位评估等方法对其抑制PANC-1细胞生长机制进行了研究。最后我们建立了荷载PANC-1肿瘤的裸鼠模型,然后,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融合肽段HMNPWSD-KLA在体内对PANC-1肿瘤生长影响。并通过裸鼠器官组织切片及相关血液指标对融合肽段HMNPWSD-KLA的副作用进行了评估。结果:我们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的靶向PANC-1细胞的肽段HMNPWSD,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及流式细胞荧光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其对PANC-1细胞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荧光及IVIS实验结果证实了融合肽段HMNPWSD-KLA对PANC-1细胞及肿瘤的靶向性。MTT法证实了融合肽段对PANC-1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凋亡分析、Western Blot以及线粒体膜电位评估等结果证实了对其抑制PANC-1细胞生长机制是通过破坏细胞线粒体,诱导细胞凋亡。利用融合肽段HMNPWSD-KLA作用于荷载PANC-1肿瘤的裸鼠模型实验结果证明了融合肽段对PANC-1肿瘤生长起到明显抑制作用。此外,通过检测裸鼠的器官组织切片及血液学参数证明融合肽段对裸鼠机体影响不大。结论:融合肽段HMNPWSD-KLA对胰腺癌细胞系PANC-1细胞及肿瘤具有靶向特异性,而且该融合肽段通过破坏PANC-1细胞线粒体,诱导细胞凋亡,对细胞及肿瘤的生长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此外,该融合肽段对于裸鼠重要器官及血液学参数影响不大。

郭超[3](2020)在《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人髓样乳腺癌细胞Bcap-37特异性结合肽》文中指出目的: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体内筛选法获得人髓样乳腺癌细胞Bcap-37特异性结合肽,为乳腺癌早期诊断提供分子靶向探针。方法:制备人髓样乳腺癌Bcap-37细胞荷瘤裸鼠模型,采用噬菌体环七肽库进行3轮体内筛选。免疫组化检测筛选过程中噬菌体在肿瘤及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单克隆噬菌体对Bcap-37细胞的亲和力。提取阳性单克隆噬菌体DNA并测序,选取重复率高的序列合成多肽,制备光学分子探针。MTT法检测多肽及光学分子探针对Bcap-37细胞的毒性。用荧光倒置显微镜术和流式细胞术鉴定光学分子探针与Bcap-37细胞的特异性。最后在荷瘤裸鼠模型体内验证其对乳腺移植瘤的特异性和靶向性。结果:1经过三轮体内筛选,获得了特异性结合Bcap-37细胞异体移植瘤的噬菌体。随着每轮筛选,噬菌体的回收率不断提高,第三轮的回收率是第一轮的107.2倍。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筛选轮数的增加,肿瘤组织中结合的噬菌体数依次增加,肿瘤组织中噬菌体结合数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切片扫描图像的吸光度(A)值均较正常组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经ELISA鉴定,随机选择的50个噬菌体克隆中有22个是阳性单克隆噬菌体(亲和力≥2)。4阳性单克隆噬菌体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重复出现两次及以上的氨基酸序列有4条,CSPLNTRFC的重复率最高,而且与数据库中已知的氨基酸序列均无同源性,被命名为BCSP1。5化学合成多肽(BCSP1)、FITC标记的多肽(FITC-BCSP1)及FITC标记的对照肽(FITC-svBCSP1),通过质谱鉴定,所合成肽的纯度≥98%。6 MTT结果显示:导向肽BCSP1、光学分子探针FITC-BCSP1及FITC-svBCSP1在不同浓度下对Bcap-37细胞的增殖及活性基本无影响。7光学分子探针FITC-BCSP1和FITC-svBCSP1分别与Bcap-37细胞孵育后,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FITC-BCSP1与Bcap-37细胞特异性结合,而FITCsvBCSP1与Bcap-37细胞基本不结合。8流式细胞术结果:根据Bcap-37细胞空白组检测结果设置阴性阈值为0.18%。经FITC-BCSP1孵育的细胞中,Bcap-37细胞的阳性细胞百分比为94.53±2.26%明显高于其它细胞(P<0.05),表明FITC-BCSP1能与Bcap-37细胞特异性结合。9将200μL浓度为280μmol/L的光学分子探针(FITC-BCSP1)从尾静脉注入Bcap-37细胞荷瘤裸鼠模型体内2.5h后,FITC-BCSP1能明显富集在乳腺移植瘤组织,活体肿瘤区的荧光信号强度达到最强(灰度值78.68)。离体肿瘤组织可检测到较强荧光信号(灰度值80.43),正常组织除胆囊外几乎看不到荧光信号。结论:本实验通过噬菌体展示体内筛选获得了能够特异性结合人髓样乳腺癌细胞Bcap-37的多肽BCSP1(CSPLNTRFC),并在体外和体内初步验证了其特异性及靶向性,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沈志伟[4](2020)在《多肽自组装超分子的生物功能化材料设计及其应用》文中提出自组装超分子生物材料相较于传统高分子材料具有众多优势,包括结构功能可调性、响应性、可逆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蛋白质是生命体所有活动的执行分子,利用多肽链来构建自组装超分子生物材料,除了具备一般超分子材料的优点,也能最大化地实现其活性与功能,具有丰富的生物应用场景,为新型生物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尽管已有了很大进展,人们仍然对多肽自组装超分子体系的设计、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缺乏规律性的认识。本论文聚焦于多肽自组装超分子的生物功能化材料的设计及应用,希望能为制备更安全有效的生物材料提供一些解决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概述如下。第一部分:设计了靶向细菌膜的自组装抗菌肽。抑菌肽作为天然的抗菌分子,可作用于微生物磷脂膜,因其能抵抗细菌产生耐药性而备受关注。其中,聚合阳离子肽能与病原菌的负电微生物膜相互作用,导致细菌死亡。但共价聚合阳离子肽成本高、效率低,对细菌磷脂膜的靶向作用和破坏作用也不强。本文基于多肽自组装超分子,开发了一种可增强抗菌活性的抗菌肽。我们在六价阳离子肽的序列中插入具有自组装功能的双苯丙氨酸(FF)的核心基序,得到新型抑菌肽KRRFFRRK(FF8)。FF8在中性环境下表面具有大量的正电荷,能稳定地溶于水中而不发生聚集。当遇到病原菌带负电微生物膜时,FF8通过长程静电力吸附到细菌膜上,多肽表面电荷被屏蔽而发生去质子化,暴露出疏水的自组装核心序列,响应性的诱发FF8在微生物膜上自组装成多肽纳米纤维。FF8多肽纤维的张力导致膜发生无法修复的破裂,由此对病原菌产生致命性伤害。通过对比FF8与无自组装序列的六价阳离子八肽GG8(KRRGGRRK),FF自组装基序的嵌入能提高抑菌肽近32倍的抗菌性能。这种全新的自组装抗菌肽的设计思路与理论机制,为新型抗菌肽的开发提供新的可能,并能进一步推动抗菌肽的应用。第二部分:设计了具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可生物降解的多肽自组装水凝胶用于心肌细胞的三维培养。心肌缺血再灌注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从而造成心肌组织的持续性损伤。清除心肌组织中的过量ROS将减少组织损害,但全身性ROS的清除会引起代谢紊乱。传统的具自由基清除功能的高聚物水凝胶可定点清除局部过量ROS,但存在着不明确的毒性、难以体内降解等问题。在本文中,利用多肽自组装序列结合具有活性的巯基短肽,得到的五肽分子ECAFF(ECF-5)可自组装成超分子水凝胶,具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可生物降解。ECF-5多肽水凝胶不影响心肌细胞的正常活力,且能显着减少ROS对细胞造成的损伤。另外,多肽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能,避免难降解水凝胶对毛细血管造成栓塞的风险。ECF-5水凝胶高效的ROS清除能力使其能用于治疗因活性氧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并且可用作心肌细胞的三维培养,使得心肌细胞在短时间内生长成组织样细胞球。ECF-5水凝胶的这些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心肌组织工程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第三部分:基于多肽自组装超分子纤维构建了特异性吸附外泌体的微流控芯片。外泌体是由细胞主动分泌到胞外环境中的完整的磷脂囊泡,携带了包括蛋白质和核酸在内的众多生物活性分子,含有大量母细胞的信息,参与和其他细胞交流的过程。但当前外泌体的分离手段极为有限,获得的不均质外泌体缺乏稳定性,限制了其在液体活检中的应用。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淘选得到能与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分子特异性亲和的多肽(D17)。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具有自组装功能的、包含D17序列的多肽Fmoc-FH13。多肽Fmoc-FH13自组装后形成纤维,将CD63特异性结合表位(D17)展示在多肽纤维表面。这种自组装超分子聚合平台,放大了CD63亲和表位,提高了结合效率。该多肽纤维能响应pH进行CD63阳性外泌体的高效分离。我们还将CD63特异亲和的多肽纤维固定在微流控芯片内部,分离捕获CD63阳性外泌体,通过ELISA检测肿瘤细胞外泌体的PD-L1含量。

林平[5](2019)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双环肽配体》文中研究表明双环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骨架分子,可以用于设计有效的蛋白结合配体以及新型的多肽治疗药物。双环肽主要包括自然界中富含二硫键的多肽以及通过有机小分子交联的合成肽。虽然近年来基于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骨架开发了许多蛋白结合配体,但是由于天然多肽序列的保守性,因此在针对新的靶标蛋白发展结合配体时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体外通过有机小分子交联的双环肽的结构刚性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特别是那些缺乏α螺旋、β折叠二级结构以及疏水核心的多肽,这不利于得到与蛋白具有高亲和力的双环肽配体。因此,具有有序的空间结构并且耐受序列改造的新型双环肽骨架分子对于设计有效的蛋白结合配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针对靶标蛋白MDM2筛选后得到了一类具有有序但不规则二级结构的双环肽骨架分子。这些多肽具有保守的半胱氨酸/脯氨酸框架结构,可以指导多肽氧化折叠形成具有一个310螺旋和四个不规则转角的熔环型双环肽。本论文共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多肽在靶向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界面中的潜力、环肽限制性结构带来的优势以及环肽药物的发展。其次综述了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的结构特点以及药理活性。然后主要介绍了两种发展新型环肽结合配体的方法:基于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骨架的表位嫁接;构建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针对感兴趣的靶标进行亲和筛选。最后在相关研究背景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意义。第二章:通过噬菌体展示双环肽库(骨架序列:GCXCX5CX5C)针对靶标蛋白MDM2进行筛选,实验组单克隆菌落基因测序后得到了一组具有保守序列的多肽。随机挑选部分序列进行体外合成,氧化折叠后通过荧光偏振竞争实验测定双环肽产物与MDM2的结合活性。结果发现这组含有四个半胱氨酸的多肽可以精准配对,生成单一的折叠产物(产率>90%),双环肽产物与靶标蛋白的亲和力都在纳摩尔级别(Ki=62~1450 nM)。第三章:氨基酸突变实验和NMR结构表征揭示了序列中规则嵌入的脯氨酸对半胱氨酸残基的精准配对和最终刚性有序的双环结构具有关键作用。pb-13和pb-18的NMR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结构中含有一个310螺旋以及4个不规则的转角。两条双环肽具有相似的构象并展示出整体的结构刚性,刚性结构主要通过两对二硫键,四个主链氢键和保守的脯氨酸共同驱动。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王强[6](2019)在《靶向FGFRs的新型抗肿瘤12肽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子受体(FGFRs)属于酪氨酸酶受体家族成员,其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的信号激活,故是抗肿瘤的重要靶点。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噬菌体展示肽库获得靶向FGFRs的特异性结合肽,并探究其治疗肿瘤的潜力和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利用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以FGFR2Ⅲc胞外段重组蛋白为靶标,经过4轮淘选获得高亲和力的噬菌体,测序获得具体的氨基酸序列,以此合成多肽。细胞增殖实验初步检测各亲和肽的抑增殖能力,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检测各肽与FGFR2Ⅲc胞外段的亲和力,从中筛选获得具有抗癌潜力和与FGFRs高亲和力的T1肽。进一步的,细胞增殖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T1肽对多种癌细胞的抗增殖能力,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T1肽抑制人胃癌移植瘤生长的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T1对FGFRs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磷酸化的影响;转录组测序实验检测T1肽处理后肿瘤细胞内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分析T1肽和FGFR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筛选获得的T1肽与FGFR1-4的胞外段蛋白均具有高亲和力。T1肽能显着地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和克隆形成;并能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的生长。T1肽能够降低bFGF诱导的FGFRs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改变了包括Wnt等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在内的多个基因的转录表达。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T1肽与FGFR2的结合位点可能位于FGFR2的D2和D3的连接区(即FGFR2的活性口袋)。结论:从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中成功筛选到了对FGFRs具有高亲和力的T1肽。T1肽通过与FGFRs结合发挥抗肿瘤生长的作用。该研究将为开发FGFRs多肽类拮抗剂奠定研究基础。

谭乔燕[7](2018)在《FGFR1特异结合多肽的筛选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药物靶点的筛选主要集中在细胞膜受体和代谢相关的酶类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属于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之一,具有自身酪氨酸磷酸化活性,与其相应配体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结合调节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和存活等。目前已发现4种FGFR,即FGFR1-4。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关节软骨老化、变性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僵硬、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慢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药物治疗主要围绕缓解疼痛、抑制炎症等方面,如口服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理治疗主要对持续性的疼痛采取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类固醇激素与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等,但这些治疗难以从根本上缓解OA的进展。全关节置换是晚期OA患者仅有的有效治疗措施,但到此阶段,患者生活质量已长时间受到严重影响,且并发症多。因此,深入研究OA退变的机制,寻找和开发有效防治OA退变的药物与措施是我国当前健康领域重大的战略需求。课题组前期利用他莫昔芬可诱导关节软骨特异性敲除Fgfr1小鼠模型,通过分析3种关节炎模型(衰老模型、抗原诱导的关节炎模型(Antigen-induced arthritis,AIA)、创伤诱导的内侧半月板不稳定模型(Destabiliz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的关节病理及量化评分,结果显示关节软骨细胞敲除Fgfr1能够延缓衰老模型、AIA模型导致的关节软骨基质蛋白多糖的丢失并减轻DMM模型导致的关节软骨结构破坏。同时发现拮抗FGFR1的小分子化合物GL-141可阻止DMM模型诱导的OA的病理发展,达到保护关节软骨的目的。上述研究结果提示靶向抑制FGFR1可能是缓解或治疗关节软骨损伤和退变的新策略。当前在全球范围内,肺癌依然是人类癌症致死的重要原因。统计分析发现大于90%的肺癌患者都有吸烟史或曾长期使用烟草制品。不过,诸如氡气,石棉,空气污染物暴露以及慢性感染之类的其它因素也在肺癌的形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人们也发现了多种遗传性及获得性易感机制。根据组织病理学特点肺癌主要分为两类,即小细胞型肺癌(Small-cell lung carcinomas,SCLC)和非小细胞型肺癌(Non small-cell lung carcinomas,NSCLC)。过去25年间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有一些进步,但肺癌患者的预后仍不乐观。目前标准治疗方案对肺癌的效果十分有限,仅对一些极为局限的肺癌有较好的效果。有研究表明FGF2和FGFR1在多数肿瘤中高表达,并且与某些肿瘤的分期、分级、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FGF2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刺激肿瘤细胞,FGFR1和FGF2结合后发生自身酪氨酸磷酸化,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血管发生,对肿瘤发展、转移和预后起重要作用。提示靶向抑制Fgfr1可能是治疗肿瘤的新策略。本课题以FGFR1为靶蛋白,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FGFR1特异结合的12肽,研究其在缓解或治疗OA和延缓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经过三轮“吸附-洗脱-扩增”淘选,得到3个与FGFR1特异结合的12肽序列。多肽与FGFR1结合,通过MAPK信号通路抑制FGFR1及下游ERK1/2信号。进一步在小鼠膝关节行DMM手术,关节腔注射多肽R1-P1的小鼠关节软骨退变和基质丢失程度显着性降低,提示R1-P1多肽可以缓解DMM模型导致的小鼠关节炎表型。另外,体外建立鸡胚绒毛尿囊膜模型和Tube模型,R1-P2多肽处理可抑制血管发生。进一步在裸鼠皮下注射A549细胞建立在体成瘤模型,腹腔注射R1-P2多肽可显着减小成瘤组织块的体积和质量,提示R1-P2多肽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发生抑制肺癌发展。因此,FGFR1特异结合多肽可能是调节FGFR1活性的新型抑制剂,为进一步研制用于治疗OA和肺癌的高靶向性药物奠定了实验基础。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FGFR1特异结合的多肽1.以FGFR1为靶蛋白,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随机12肽。2.ELISA检测阳性单克隆与FGFR1的亲和力及与FGF2的竞争洗脱率。3.基于氨基酸序列分析12肽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网址:http://www.expasy.org/tools/protparam.html)。第二部分:FGFR1特异结合多肽R1-P1缓解OA的进展1.ELISA和分子对接分析多肽R1-P1和FGFR1的亲和力。2.IL-β1处理人股骨头全层软骨组织块,番红O染色检测多肽R1-P1存在或不存在情况下胞外基质着色情况。3.qRT-PCR分析小鼠原代软骨细胞中多肽R1-P1对软骨稳态维持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4.WB分析小鼠原代软骨细胞中多肽R1-P1对FGFR1及其下游信号的影响。5.8周小鼠膝关节行DMM手术,术后连续4,8,12周关节腔注射R1-P1肽,小鼠关节软骨损伤组织学评估参考关节炎研究学会推荐方法进行评分。6.IHC和TUNTL法检测术后连续8周关节腔注射R1-P1肽对胞外基质代谢相关蛋白表达及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第三部分:FGFR1特异结合多肽R1-P2抑制肺癌进程1.ELISA和分子对接分析多肽R1-P2和FGFR1的亲和力。2.WB分析A549和NCI-H460细胞中多肽R1-P2对FGFR1及其下游信号的影响。3.MTT法、TUNEL法、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小室法检测多肽R1-P2对A549和NCI-H460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在体建立裸鼠成瘤模型,腹腔注射多肽R1-P2检测对裸鼠成瘤的影响。5.体外建立Tube模型和CAM模型,检测多肽R1-P2对血管发生的影响。实验结果:第一部分: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3个与FGFR1特异结合的多肽1.经过三轮“淘选”,得到23个阳性噬菌体单克隆,进行DNA测序分析,得到3个与FGFR1结合的多肽序列,分别命名为多肽R1-P1,R1-P2和R1-P3。2.3种噬菌体单克隆与FGFR1均具有较高亲和力,且FGF2对这三种噬菌体单克隆与FGFR1的结合具有竞争作用。3.多肽R1-P1相对分子质量为1462.65,分子式为C68H91N19O16S1,不稳定系数为33.87,理论等电点为6.92,总平均亲水性为-1.350;多肽R1-P2相对分子质量为1388.50,分子式为C63H89N17O19,不稳定系数为25.22,理论等电点为6.74,总平均亲水性为-0.883;多肽R1-P3相对分子质量为1523.76,分子式为C72H106N20O17,不稳定系数为89,理论等电点为8.60,总平均亲水性为-1.483。第二部分:FGFR1新型抑制剂R1-P1多肽可缓解或治疗OA1.多肽与FGFR1形成FGFR1/R1-P1复合物,总体评分和C评分分别是7.87和5。另外,根据RMSD图,RMSD在70 ns后波动接近2.5 A,且R1-P1肽可通过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稳定结合到FGFR1上。2.R1-P1肽与FGFR1有较高的结合OD450值,但与FGFR2和FGFR3的结合OD450值较低。随着R1-P1肽浓度增加到50和100 mM,与FGFR1的亲和力逐渐增强。另外,25和50 mM R1-P1多肽显着抑制FGF2激活的磷酸化ERK1/2活性。3.20 ng/ml IL-1β处理人股骨头软骨全层组织块,25和50 mM多肽R1-P1处理后能显着减少胞外基质丢失,并能显着减少释放到培养基中的GAG含量。4.IL-1β处理后,小鼠原代软骨细胞中基质分解代谢相关酶Adamts5和MMP13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基质合成代谢相关基因Aggrecan和Col II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多肽R1-P1处理后恢复胞外基质代谢相关基因稳态的维持。同时,R1-P1肽可降低小鼠原代关节软骨细胞MMP13的表达和增加Aggrecan的表达,并抑制FGFR1下游信号ERK1/2的磷酸化水平。5.DMM术后4周呈现OA样表型,软骨基质丢失和关节软骨破坏。DMM术后8周OA样表型更加显着。连续8,12周关节腔注射R1-P1肽可显着缓解DMM所致关节软骨基质丢失和关节软骨破坏。另外,H&E染色和滑膜组织学评分提示连续8,12周关节腔注射R1-P1肽可显着缓解DMM所致滑膜炎症。6.DMM术后8周关节软骨组织增加基质水解酶Adamts5和MMP13的表达,减少软骨细胞基质Aggrecan和Col II的合成,增加Col X阳性细胞比率和凋亡阳性细胞比率,连续8周关节腔注射R1-P1肽可显着缓解DMM所致关节软骨基质Aggrecan和Col II丢失和减少基质水解酶Adamts5和MMP13的表达,减少关节软骨组织Col X阳性细胞比率和凋亡阳性细胞比率。第三部分:FGFR1特异结合多肽R1-P2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发生抑制肺癌进展1.多肽R1-P2分别以A、B链结合位点与FGFR1蛋白胞外段特异结合,且亲和力为1.538×10-77 M。2.FGF2激活A549和NCI-H460细胞的FGFR1活性及其下游ERK1/2信号的磷酸化水平,多肽R1-P2处理后显着抑制FGFR1的磷酸化水平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3.体外细胞实验中,多肽R1-P2抑制FGFR1活性,包括降低A549和NCI-H460细胞的增殖活性,促进凋亡,并降低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4.裸鼠皮下注射A549细胞有显着的肿瘤包块形成,腹腔连续注射R1-P2多肽28 d显着抑制肿瘤包块的质量和体积。5.多肽R1-P2抑制血管发生和降低肿瘤组织中α-SMA,SM22和CD31的表达。结论:1.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得到3个与FGFR1有较高亲和力的12肽序列。2.关节腔局部注射多肽R1-P1可缓解DMM引起的小鼠关节软骨退变。3.腹腔注射多肽R1-P2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发生抑制肺癌进展。

苗婕,张瑞,杨晓峰[8](2016)在《肿瘤导向肽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很关键。鉴于目前大多数抗癌药物无法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研究有效的肿瘤特异性药物输送系统很有必要。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已经发现一类能够特异识别并结合到肿瘤细胞或肿瘤血管的多肽——肿瘤导向肽,它能够靶向在体肿瘤,特异性地传递抗癌药物、显像剂、无机纳米粒子、脂质体等到达肿瘤组织。肿瘤导向肽作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相比于抗体导向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小、渗透性高、特异性高、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已经在肿瘤靶向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本文将对肿瘤导向肽的研究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

张洋,张小明,刘刚[9](2015)在《噬菌体肽库技术筛选肿瘤靶向短肽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噬菌体展示技术是一项特殊的基因重组表达技术,亦是一种强大的筛选工具。1985年,Smith等成功地创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1990年,Scott等在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并构建了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噬菌体肽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药物发现工具[1],通过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获得的肽可以作为分子载体运载药物,起到生物导弹的功能。筛选的肽也可以直接与药物靶点分子特异性结合,起到生物治疗的作用。近年

郝葆青,车晨,李涵依[10](2014)在《肿瘤靶向多肽生物淘选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淘选肿瘤或癌细胞的各种特异性靶向多肽是探索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有效途径.特异性靶向多肽既可用于探测肿瘤细胞表型特征,又可将其与抗癌药物结合进行靶向治疗,同时还可作为体内肿瘤的成像制剂,用于肿瘤及肿瘤细胞微转移的早期探测.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生物淘选或识别出与癌或肿瘤细胞某一靶点连结的,具有特异性、高亲和性的多肽.近年来,利用体内或体外噬菌体展示肽库技术已成功地淘选或识别出一些癌细胞的靶向多肽.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阐述,重点介绍了癌或肿瘤细胞靶向多肽的体外和体内生物淘选最新技术和临床应用.

二、噬菌体展示肽在血管导向治疗方面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噬菌体展示肽在血管导向治疗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肽药物筛选及基于肿瘤细胞膜的多肽运载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多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1.1 多肽在肿瘤治疗诊断领域中的概述
        1.1.2 多肽在新冠病毒治疗中的应用
    1.2 多肽药物的设计与开发
        1.2.1 依据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原理进行多肽设计
        1.2.2 多肽药物的设计方法
    1.3 表面展示技术功能多肽筛选
        1.3.1 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
        1.3.2 细菌表面展示技术
        1.3.3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
    1.4 用于多肽运输的细胞膜纳米载药体系
        1.4.1 细胞膜纳米载药体系
        1.4.2 诊疗一体化纳米载药体系
    1.5 课题设计思路与研究目标
第2章 PD-1多肽抑制剂的筛选
    2.1 本章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2.3 溶液配制
    2.3 实验操作流程
        2.3.1 PD-1蛋白的生物素标记,标记效率及标记后蛋白活性测定
        2.3.2 从细菌随机多肽库中筛选PD-1特异性结合多肽
        2.3.3 多肽理化性质测定
        2.3.4 游离多肽生理活性测定
        2.3.5 ZDOCK模拟PD-1靶向多肽与PD-1结合位点
        2.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PD-1蛋白生物素标记情况
        2.4.2 磁珠分选与流式分选
        2.4.3 PD-1结合多肽的保守序列分析
        2.4.4 多肽理化性质
        2.4.5 PBP-1多肽与PD-L1竞争结合PD-1
        2.4.6 PBP-1多肽阻断T细胞中PD-1与PD-L1结合
        2.4.7 PBP-1多肽与PD-1的结合位点预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CE-2多肽抑制剂的筛选
    3.1 本章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从eCPX库中筛选ACE-2特异性结合多肽
        3.3.2 多肽理化性质测定
        3.3.3 游离多肽生理活性测定
        3.3.4 ZDOCK模拟ACE-2靶向多肽与S结合位点
        3.3.5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从eCPX库中筛选ACE-2特异性结合多肽
        3.4.2 ACE-2结合多肽的保守序列分析
        3.4.3 细菌表面多肽理化性质
        3.4.4 游离多肽理化性质
        3.4.5 TAP-1多肽的生理活性
        3.4.6 多肽阻断ACE-2的假病毒入侵细胞
        3.4.7 TAP-1多肽与ACE-2/S的结合位点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肿瘤细胞膜运输多肽的载药体系建立
    4.1 本章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及配制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膜载药体系建立
        4.3.2 细胞膜包载铁磁粒子(SPIO NP@M-P)载药体系建立
        4.3.3 SPIO NP@M-P体内实验
        4.3.4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肿瘤细胞膜囊泡的合成与表征
        4.4.2 细胞膜包载铁磁粒子(SPIO NP@M-P)载药体系建立
        4.4.3 SPIO NP@M-P体内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讨论与展望
        5.2.1 多肽成为药物的关键要素
        5.2.2 肿瘤细胞膜载药体系用于的多肽运输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2)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靶向胰腺癌细胞肽段并利用凋亡—靶向融合肽段抑制胰腺癌生长(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序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靶向胰腺癌细胞肽段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凋亡-靶向融合肽段的靶向性验证及胰腺癌生长抑制作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噬菌体展示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人髓样乳腺癌细胞Bcap-37特异性结合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2.2 肿瘤组织特异性结合噬菌体的富集
    2.3 筛选中噬菌体在不同组织的分布情况
    2.4 阳性单克隆噬菌的鉴定
    2.5 阳性单克隆噬菌体DNA测序结果分析
    2.6 多肽及光学分子探针的合成
    2.7 多肽及荧光探针对Bcap-37 细胞毒性鉴定结果
    2.8 荧光倒置显微镜鉴定荧光探针对Bcap-37 细胞的特异性
    2.9 流式细胞术鉴定荧光探针与Bcap-37 细胞的特异性结合
    2.10 荧光探针FITC-BCSP1 的最适浓度及稳定性分析
    2.11 FITC-BCSP1 探针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特异性和靶向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多肽自组装超分子的生物功能化材料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体内的多肽自组装
    1.2 多肽超分子自组装机制
    1.3 多肽超分子生物功能材料的优点
    1.4 多肽超分子生物功能材料的应用
    1.5 多肽自组装超分子体系的设计
    1.6 多肽自组装纤维结构与形貌的常用研究方法
    1.7 本文的出发点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8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合理设计靶向细菌膜响应性自组装抗菌肽
    2.1 研究背景
    2.2 多肽在质子化和去质子化两种状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2.3 不同pH环境对多肽的形貌及其结构的影响
    2.4 磷脂膜与抗菌肽的相互作用研究
    2.5 抗菌肽对细菌内外膜渗透性的影响
    2.6 抗菌肽对细菌的影响
    2.7 抗菌肽的细胞毒性实验
    2.8 结论及展望
    2.9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多肽水凝胶的设计及应用
    3.1 背景介绍
    3.2 ECF-5自组装成纤维水凝胶
    3.3 ECF-5多肽纤维水凝胶的微观形貌
    3.4 ECF-5多肽纤维水凝胶的性质表征
    3.5 ECF-5水凝胶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3.6 ECF-5水凝胶降低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3.7 ECF-5水凝胶对心肌细胞的毒性测试
    3.8 ECF-5水凝胶对过量ROS环境中心肌细胞刮伤愈合的影响
    3.9 ECF-5水凝胶用于细胞的3D培养支架
    3.10 ECF-5水凝胶的细胞降解特性
    3.11 结论及展望
    3.12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多肽自组装超分子纤维构建特异性吸附外泌体的微流控芯片
    4.1 背景介绍
    4.2 使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特异靶向CD63的多肽
    4.3 以D17肽为基础设计具有自组装成纤维能力的多肽
    4.4 Fmoc-FH13 肽纤维特异吸附CD63 阳性外泌体
    4.5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制作
    4.6 定量检测CD63阳性外泌体上PD-L1
    4.7 总结与展望
    4.8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双环肽配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然界富含二硫键的多肽
        1.2.1 二硫键桥连的双环肽
        1.2.2 动物防御素
        1.2.3 具有半胱氨酸结基序的环肽
    1.3 基于自然界环肽骨架的分子嫁接
        1.3.1 分子嫁接提高稳定性
        1.3.2 分子嫁接增强亲和力
        1.3.3 分子嫁接促进胞内递送
        1.3.4 分子嫁接改善口服活性
    1.4 噬菌体展示技术
        1.4.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概述
        1.4.2 噬菌体展示单环肽库
        1.4.3 噬菌体展示双环肽库
        1.4.4 噬菌体展示天然环肽库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噬菌体展示双环肽库针对靶标蛋白MDM2进行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溶液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MDM2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2.3.2 以MDM2为靶标蛋白的噬菌体筛选
        2.3.3 ELISA实验鉴定噬菌体单克隆与MDM2的结合
        2.3.4 单克隆菌落的基因测序
        2.3.5 多肽氧化折叠
        2.3.6 荧光偏振竞争实验测定双环肽与MDM2的亲和力
    2.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附录
第三章 双环肽的性质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pb-13和pb-18脯氨酸突变肽的氧化折叠
        3.3.2 pb-13和pb-18双环肽结构的表征
        3.3.3 鉴定脯氨酸对多肽构象的影响
        3.3.4 序列分析
    3.4 小结
    第三章 附录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及奖励
致谢

(6)靶向FGFRs的新型抗肿瘤12肽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FGFR 与肿瘤
        1.1.1 FGFR的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1.1.2 FGFRs信号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1.3 FGFRs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现状
    1.2 多肽药物
        1.2.1 多肽药物简介
        1.2.2 抗肿瘤多肽药物
        1.2.3 靶向RTK家族的多肽
    1.3 噬菌体展示肽库
        1.3.1 基本原理
        1.3.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应用
        1.3.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优缺点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主要研究目的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主要意义与创新点
第二章 FGFRs高亲和12 肽的筛选和初步鉴定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2.1.3 主要试剂配制
        2.1.4 实验细胞株
    2.2 实验方法
        2.2.1 利用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筛选FGFR2 结合肽
        2.2.2 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候选肽与FGFRs的结合亲和力
        2.2.3 细胞增殖实验(Cell Counting Kit-8 法)
        2.2.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检测12 肽在细胞中的共定位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FGFR2 特异性亲和噬菌体的富集和测序
        2.3.2 候选肽与FGFR2 胞外段的亲和力检测
        2.3.3 候选肽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
        2.3.4 T1 肽与不同FGFR的亲和力
        2.3.5 T1 肽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能力
        2.3.6 T1 肽与细胞结合的定位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T1肽的抗肿瘤功能研究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3.1.3 主要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实验
        3.2.2 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给药实验
        3.2.3 移植瘤石蜡切片制备及H&E染色分析
        3.2.4 移植瘤组织切片的Ki67 表达检测
        3.2.5 Tunel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凋亡情况
    3.3 实验结果
        3.3.1 T1 肽抑制SGC-7901 细胞的克隆形成
        3.3.2 T1 肽抑制SGC-7901 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3.4 小结
第四章 T1肽抑制肿瘤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1.1 主要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和耗材
        4.1.3 主要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4.2.2 转录组测序实验及分析
        4.2.3 分子对接
        4.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4.2.5 统计及作图
    4.3 实验结果
        4.3.1 T1 肽抑制FGFRs及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
        4.3.2 T1 肽对SGC-7901 细胞多种基因转录水平影响
        4.3.3 T1 肽与FGFR2 胞外段的相互作用模式预测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FGFR1特异结合多肽的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FGFR1 特异结合的多肽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与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FGFR1 特异结合短肽在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FGFR1 特异结合短肽在肺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关节软骨干/祖细胞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绩
致谢

(8)肿瘤导向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导向肽的结构及其理化特性
2 肿瘤导向肽的筛选与分类
    2.1 靶向肿瘤血管的导向肽
    2.2 靶向肿瘤淋巴管的导向肽
    2.3 靶向肿瘤细胞的导向肽
    2.4 肿瘤穿膜肽
3 肿瘤导向肽的应用
    3.1 肿瘤诊断
    3.2 肿瘤治疗
    3.3 肿瘤的治疗诊断
4 肿瘤导向肽的临床进展
5 展望

(9)噬菌体肽库技术筛选肿瘤靶向短肽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噬菌体展示肽库
2 噬菌体随机肽库技术筛选肿瘤靶向短肽的研究
3 结  语

(10)肿瘤靶向多肽生物淘选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肿瘤靶向多肽生物淘选
    2.1 肿瘤细胞的全细胞淘选
    2.2 肿瘤靶向短肽体内淘选
    2.3 肿瘤靶向多肽的研究现状
3 挑战与展望

四、噬菌体展示肽在血管导向治疗方面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肽药物筛选及基于肿瘤细胞膜的多肽运载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 孟祥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靶向胰腺癌细胞肽段并利用凋亡—靶向融合肽段抑制胰腺癌生长[D]. 郑磊. 浙江大学, 2020(01)
  • [3]体内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人髓样乳腺癌细胞Bcap-37特异性结合肽[D]. 郭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4]多肽自组装超分子的生物功能化材料设计及其应用[D]. 沈志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5]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双环肽配体[D]. 林平. 厦门大学, 2019(07)
  • [6]靶向FGFRs的新型抗肿瘤12肽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强. 暨南大学, 2019
  • [7]FGFR1特异结合多肽的筛选与应用[D]. 谭乔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8]肿瘤导向肽的研究进展[J]. 苗婕,张瑞,杨晓峰. 生命的化学, 2016(02)
  • [9]噬菌体肽库技术筛选肿瘤靶向短肽的研究进展[J]. 张洋,张小明,刘刚. 重庆医学, 2015(08)
  • [10]肿瘤靶向多肽生物淘选技术研究进展[J]. 郝葆青,车晨,李涵依.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3)

标签:;  ;  ;  ;  ;  

噬菌体展示肽在血管定向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