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理论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效用理论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一、效用理论在风险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聂世坤[1](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刘晓东,刘力臻[2](2020)在《预期情绪影响投资组合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改进的后悔理论作为基础,提出了"情绪动机影响投资决策"的理论假说。该假说纠正了前景理论在基础假设中的谬误,使行为金融学对于情绪的研究得以在风险和收益的局部均衡框架下展开。在上述假设下,本文把预期情绪引导的投资偏差设定为避免后悔和追求欣喜两种投资动机所导致的结果。在一致性情绪动机的条件下,投资者投资组合的外边界发生了系统性的偏移,这导致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本文还在理论上证明了,在异质性情绪动机的条件下,投资者的投资边界产生了扭曲,投资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处置效应。

安强身[3](2020)在《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凭依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借贷曾以去中介化的“脱媒”优势在降低借贷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拓展交易范围以及提升社会资金配置效率上显示其价值。但自2007年网络借贷在我国出现以来,偏离信息中介定位的“异化”趋势日渐明显,风险不断集聚。基于市场风险频发、行业生态环境恶化的客观情况,理解、剖析网络借贷在我国的运行特征,分析风险根源,提出风险防范以及规范路径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诉求。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沿袭诺思(1994)“形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主角是组织及其企业家”以及马尔科姆·卢瑟福(1999)“众多个体相同目标下的决策行为将促进组织、系统甚至社会变迁”的理论思想,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网贷模式运行主角——“出借人”的决策行为。作为网贷风险的主要承接者,出借人的投资风险主要集中于平台和借款人违约风险、道德风险,考虑已有文献有关出借人对借款人、投资标的选择的研究异常丰富,加之平台在出借人投资决策中的首位性和重要性,本文将研究切入点定于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的选择决策及其风险防范。进一步地,考虑到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观模型并不适合信息不完全的网贷市场,借鉴行为金融学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相关理论,从信任这一借贷交易基石入手,分析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的信任倾向、选择决策成为本文与已有研究的区别所在。同时,将行为人个体决策分析引入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一个基于行为人决策分析视角下的制度变迁研究框架,融合并发展信任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羊群行为等不同学科理论,由个体的决策行为特征分析风险根源,进而提出市场风险防范与制度规范路径,成为本文在理论与实践上尝试性的边际贡献。在整体内容上,本文在考察我国网贷市场发展现状基础上,借助交易信任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网贷市场交易信任困境以及缓释机理;并借助网贷市场交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厘清影响出借人对异质化平台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信任倾向,研究出借人的平台选择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其是否理性;对信息披露与声誉约束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出借人资金安全风险的作用加以实证检验,最终提出规范网贷行业发展的具体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借助信任理论、模糊规避理论以及博弈论方法,本文首先就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影响因素加以理论分析,为后文实证检验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影响因素提供支撑;进而在平台交易信任理论模型构建基础上,分析出借人投资决策与交易信任倾向的关系,剖析“委托-代理”关系下平台与借款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行为,在理论上对出借人决策风险根源加以阐释,也为后文出借人在平台选择上的羊群行为及其理性判断提供理论支持;最后,通过信息披露机制、声誉约束机制等不同理论模型分析缓释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行为的作用机理,为本文相关建议提供理论依据。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利用网贷市场交易数据,验证影响出借人决策的平台因素及交易信任决策倾向;检验出借人在平台选择上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及是否理性;验证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缓释风险上具有的作用,从而为相关建议奠定实证基础。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不同平台因素对出借人投资均具有正向作用,但认知型信任对出借人投资决策的影响强于制度信任。本文将出借人对平台信息的信任类型划分为制度信任与认知型信任,实证检验出借人的平台决策影响因素以及两种信任在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的权重差异。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平台信息所对应的各解释变量对出借人投资均具有正向作用。网贷平台合规性以及风险保障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出借人的制度信任水平;网贷平台在规模、知名度以及背景上的特性差异,显着影响出借人的认知信任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虽然出借人的投资决策由制度信任与认知信任共同驱动,但认知型信任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要强于制度信任。(2)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决策存在显着羊群行为,且并非完全理性。本文基于市场不同平台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系统GMM估计检验出借人在网贷平台选择决策上是否存在羊群行为,并利用Logit模型检验出借人羊群行为的理性程度。实证结果表明:网贷市场中出借人的平台选择决策存在显着的羊群行为,而且该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羊群行为特征。虽然有银行托管、发展排名靠前、国资系、银行系等不同标签的平台在保障出借人资金安全上具有优势,但出借人在面对不同平台披露的信息时并不能选择最优平台,出借人根据平台属性进行投资时无法达到完全理性。(3)投资者基本能够有效识别平台披露信息的价值,因此,信号传递和声誉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平台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投资者识别和缓解决策风险。本文使用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衡量信号传递,使用平台有无提供高管信息衡量声誉约束,采用Logit模型和OLS分别进行回归,实证检验信号传递和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上的作用。研究发现:平台信息披露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平台为问题平台的概率越低、投资者人数越多,由此表明,投资者借助平台的信号传递识别了平台信息和风险;另一方面,主动披露高管信息且高管教育背景越好,平台是问题平台的概率越小,且投资者人数越多,这表明投资者可识别高管声誉约束价值,并以此来辨别平台风险。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认为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出借人决策理性,健全网贷监管相关制度是防范网络借贷风险、规范网贷行业发展和良性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具体上,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网贷平台的信息披露主体责任,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导投资者由认知信任向制度信任转变;二要加强网贷金融消费者教育,强化投资者风险意识,提高出借人决策理性水平,并积极推进网贷平台纳入第三方征信系统,完善平台信息报送管理制度。同时,要建立监管沙盒制度,发展数字化监管科技,从源头入手防范网贷风险。借鉴己有研究成果,本文创新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引入制度变迁思想,借助不同学科理论,研究出借人的平台信任倾向、平台选择决策行为以及风险缓释机制,构建了一个基于个体决策分析视角下的网贷规范发展理论研究框架;二是有别于己有研究更多集中于出借人对借款人及借款标的选择决策的现状,本文在交易信任理论基础上构建了网贷市场交易信任理论模型,探讨了网贷交易的信任困境和缓释机制,并选取出借人对平台的信任倾向、选择决策行为及理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更为真实地解释当前的网贷市场风险;三是针对现有研究主要在理论上分析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信息不对称中的作用,实证研究不足的现状,本文在实证上分别检验了信号传递、声誉约束在降低网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缓释市场风险的价值,不仅完善了该领域研究,对网贷平台、监管者和投资者的运营、监督与决策也具有积极意义。

杨中滢[4](2020)在《HF房地产公司项目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世界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着更加动荡不安和难以预料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且,还包括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流行病毒传播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人类经营与生活,甚至直接摧毁一个行业的发展好和企业的生存。如此一来,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全面地分析和高效地科学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所流行的古典决策理论的“理性人”假设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质疑,这些学者们注意到理性决策模式的假设条件在现实决策中难以被满足,并与现实情况不符,学者们开始修补经典理论。在1939至1942年间,由赫伯特·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的管理决策理论为日后的管理决策问题打开了探索的大门,着名学者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和理查德·泰勒的理论对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影响作了进一步解释与研究。而本文将基于决策学前景理论的视角,试图发现和分析在房地产行业中的投资决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及企业的影响,因为现阶段,随着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增加和融资渠道变窄等现金流的各方压力,无形加大了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就前阶段房产行业观察,有一些企业为了能在房地产市场火热的时期下获取开发项目,投资主体对各个决策环节的分析和判断较为乐观和激进,在本文分析中发现,一方面是调研的数据有所失真,另一方面是在价格判断上存在明显的风险偏好,由其运用的决策工具或分析模型得出的结果也会与现实情况不符。导致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决策者是在一个不完全理性地状态下进行的投资决策,为了达到其预期目标依赖于直觉性经验反馈,追求风险,在决策过程中就出现一系列不完全理性的投资决策行为,同时会不自觉地在预测投资风险上存在价值偏好等现象,这印证了卡尼曼教授所提出的前景理论相关原理。这些不完全理性决策动作给现代企业的决策管理提出挑战,同时务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研究思路是基于前景理论和决策管理相关原理的视角下对真实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决策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梳理案例公司的基本情况及拿地动机等现状,以此作为对本文研究背景的回顾。通过对已完成的项目初步研判及决策环境的成果,发现本文将要研究的存在问题;其次,通过决策者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状,利用前景理论相关原理提出不完全理性的假设,并结合假设设计出心理测试题给受试者,经结果反馈后验证其假设;再次,利用比较分析法对已完成的项目投资前初步测算和投资后运营阶段的经济测算结果进行分析,结合前景理论和决策理论相关原理去分析测算中差异结果的源头,找出原因,说明这些不完全理性决策对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实际已存在的影响,导致企业收益远低于预期或给企业造成直接损失的结果;最后,本文围绕房地产企业管理开发的角度提出一些防范不完全理性决策的实际措施和专业性管控对策,尽可能规避或减少出现不完全理性的决策行为,进而优化决策管理体系,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研究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实践意义,研究的前提假设,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从国内外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中有关决策和认知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多个学科视角下对不完全理性决策作了深入的解析,其中有属于较新的理论和学科,有着前沿的理论和观点,有助于解释不完全理性决策所产生的深层原因。其次,对房地产投资基础概念和投资方法进行汇总,梳理了房地产投资类型和投资获取土地方式,阐述房地产企业获取项目的途径。从已有的文献中得到一些启示并发现不足之处,针对我国在房地产决策管理中对不完全理性决策的认识不够充分,理解不够到位,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和探索方向。第三章HF公司案例项目回顾及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分析投资房地产项目前时,各个阶段、各专业条线的决策过程和判断依据,分析出项目拿地前决策时所存在的问题,再进一步提出决策者在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不完全理性假设问题,并结合假设问题设计出心理测试题给受试者。第四章问卷结果与案例项目测算分析。本章通过前文假设问题,在引用前景理论和相关决策原理等研究,设计出问卷心理测试题给受试者,并汇总了测试结果后验证了相关不完全理性决策假设,再利用案例项目的投资前初步测算和投资后运营阶段的经济测算进行结果对比,结合前景理论和决策理论相关决策原理去分析测算中差异结果的源头及决策效应,说明这些不完全理性决策对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中存在的影响。第五章总结、建议与展望。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在总结了全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梳理了房地产投资决策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及对策,应用前景理论在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行为,尽可能规避或减少出现不完全理性决策,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展望。

张吉鑫[5](2020)在《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多维出行联合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逐年走高,不断膨胀的出行需求无疑使得整个城市交通变得愈发复杂,并最终使得整个交通系统演化成一个带有不确定性的系统。城市路网当中所发生的各类不稳定的交通流形态其根本上都是大量的出行者通过采取不同的出行决策方案所产生的实质结果,因而出行决策研究需要不断深入。目前对交通出行行为的研究多数建立在出行者同质的基础上,忽视了出行者之间存在异质性,且研究多集中在单一决策行为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多维联合决策研究较少。不同出行者的特性不同,因而有必要对出行群体进行差异化研究,以构建不同类别出行群体的多维联合出行决策模型,从而为制定精细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首先,对出行决策行为概念进行阐述,从主客观两种角度分析影响出行者进行出行决策的因素;随后就出行决策方法中的理论选择问题,比较了期望效用理论与前景理论的不同与优劣,探讨前景理论在出行行为问题当中的适用性;其次,阐述了出行者的特性差异,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出行基础数据,利用SPSS相关性分析检验影响因素的可靠程度,通过二阶段聚类取得出行群体的分类特征。然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确定参照点组成因素为到达时刻和行程时间,并用最早到达时刻eT、最迟到达时刻wT和最佳到达时刻Tp作为参照依据,从必要出行和非必要出行两个层面建立出行者的参照点函数;利用贝叶斯理论对参照点函数进行更新,提出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多维出行联合决策模型,构建了价值函数、主观感知概率函数以及决策权重函数,以描述出行者各个备选方案的前景值,从而确定出行方案。选取重庆市主城区六公里至财富中心的路网作为研究算例,利用所得数据及不同类别出行群体差异性,构建出多维联合出行决策模型。将模型得到的联合决策方案与实际调查的出行决策结果相比较,证实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偏离程度较低,模型适用性及精确度更高,能够较为精准地表现出不同类别出行群体的出行选择方案。

但鹏飞[6](2020)在《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文中指出铁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大动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铁路同时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关键基础设施,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选择是一项统筹全局的总体性决策工作,直接关系整体线路技术经济、实施难度、国家战略以及国民经济,线路方案一旦确定,铁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可靠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及社会接纳性等已基本定格。传统铁路线路方案评价方法均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未考虑决策者的认知情况以及决策者的偏好态度,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决策环境,提高决策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从考虑决策者偏好作为研究视角,以认知有限、环境复杂、追求优化为决策前提。因此,本文研究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问题,力争构建最佳的决策模型来契合决策者的偏好特征和偏好习惯,减少决策结果误差,提高决策质量和水平,为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从决策者偏好角度提供理论参考价值,增添新的研究思路。首先,分析决策偏好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以及决策偏好的理论渊源,阐述决策偏好与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关系,形成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和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两类问题,并探讨决策偏好理论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然后,研究直觉模糊集表达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度,阐述直觉模糊数运算法则、距离测度公式、直觉模糊数比较方法、直觉模糊集结算子的相关定义,进一步阐述直觉模糊熵及直觉模糊交叉熵的相关概念,以更加精确测量直觉模糊数的距离。其次,构建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运用直觉模糊交叉熵和TOPSIS—灰色关联投影分析法的思想构建优选评价模型,考虑指标权重完全未知和部分未知两种情况时,分析决策者属于确定型偏好类型下的线路方案优选。再次,构建基于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运用直觉模糊熵和直觉模糊加权平均算子的思想构建优选评价模型,利用基于风险偏好的直觉模糊得分函数,分析决策者分别属于风险追逐、风险保守、风险中立三种不同风险偏好类型下的线路方案优选。最后,选取某艰险山区铁路(康定至八宿段)经甘孜、昌都方案,经理塘、昌都方案和沿G318国道方案作为线路方案优选实例,通过实例验证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和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为其他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经豪[7](2020)在《基于非期望效用理论的决策树模型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期望效用理论现世以来,很快受到了主流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青睐,期望效用理论被应用到不确定性决策活动的理论基础研究中。但是,最近几十年来,伴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且逐渐融入到主流研究中,陆续出现了大量与期望效用理论相矛盾的实证性证据。所以,期望效用理论作为不确定性决策活动的理论基础,受到了广大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广泛的质疑。各个学科在努力寻找期望效用理论的替代理论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非期望效用理论。其中,范围依赖效用理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虽然由于期望效用理论在实际决策中表现出的种种局限性,出现了很多悖论,如共同比率效应、共同后果效应、保险与赌博并存,导致人们替换或者弱化了其中的多数理性偏好条件,但一阶随机占优这一理性要求是人们一直所不愿放弃的。范围依赖效用理论出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为了解释这些悖论,有必要引入某种概率权重(评估函数具有非线性概率)。而范围依赖效用模型不需要概率加权,就可以解释这些悖论,这也是范围依赖效用理论相较于非线性概率非期望效用理论的优势所在,因为这样更加容易满足一阶随机占优这一理性要求。在解决复合前景相关问题时,经常需要将其简化为简单前景,这将为问题解决提供必要的简便性。西格尔提出的复合独立公理与传统的复合前景简化公理不同,不改变复合前景的基本结构,不会造成诸多异象,是一种比较客观且实用的简化方法。本文以范围依赖效用理论为基础,依托于复合独立公理,构造了基于范围依赖效用的决策树模型。模型基本思想就是在分析决策树的底层前景时,以范围依赖效用模型中决策效用函数求出前景的评价值,由于复合独立公理的存在,可以将所有底层前景评价值作为上层前景的结果,故而将上层复合前景简化为又一个简单前景,再次使用范围依赖效用模型中的决策效用函数求得上层前景的评价值。根据这个思路依次从决策树的低端往上递归,最终可以求得决策树的决策枝对应的各个方案的评价值,最终决策人可以通过选优来选择评价值最大的那个方案。在第四章模型案例应用中,利用以上基本思想将模型应用在实际决策案例中,得出决策方案的最优选择,并分析阐述了模型对传统基于期望效用理论的决策树模型的改进之处。如上所言,本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将非期望效用理论引入决策树模型中,更加贴合实际决策过程。

宋业臻[8](2020)在《腐败犯罪思维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主要体现在我国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以及形成腐败现象成因的复杂性上。采用腐败的主观测量方法、客观测量方法并引入传染病学的传播动力学模型,计算、估计十八大之后,我国腐败与反腐败发展趋势的“三高悖论”现象,对腐败现象的查处力度高、查处绩效高以及个别地区和行业系统性腐败发生风险高。在“牛顿——实证主义”范式指导下的“方法论中心主义”心理学研究,由于缺失“本体论问题”,个体层面解释腐败现象时,难以形成与政治社会环境层面的呼应,故在解释系统性腐败成因方面面临宏观政治社会层面解释与微观个人层面解释的“两层隔离”困局。为了破解“三高悖论”之谜,突破“两层隔离”困境,本研究在吸纳心理学前沿理论的基础上,重塑了犯罪思维概念,采用“整体关联主义”范式指导下的质性量化混合研究方法的“探索式”、“解释式”与“嵌入式”设计,分别得出了以“权力”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权力型”、以“风险”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风险型”、以“利益是否合理”为核心概念进行推理与决策的“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三类型模型。从政治社会背景与个体差异性两层结合的角度分析,“功能性分权”背景下的“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生成了“权力的心理效应”,进而塑造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心理补偿”机制与“时代性焦虑”构成了“权力型”腐败犯罪思维的生成动力。“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机制与“重监督、轻制约”权力安排、“运动式廉政治理”塑造了“环境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进而塑造了“风险型”腐败犯罪思维,“公平交易”、“上级庇护”的风险信息线索加工机制,与“相对随机”结构、体制结构组织化的腐败网络形态与政治资源经营化交易机制互相对应。社会转型造成的多元价值混合、“道德价值一元论”、“常识理性”推理机制与社会关系网络的耦合系统塑造了“利益合理性型”腐败犯罪思维,“合理”的腐败犯罪思维与腐败网络共同组成了利益交换的信任机制。在揭示出腐败犯罪思维的三类型理论及其多层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其特征、成因与前沿科技成果,提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技术支撑建议。在“不敢腐”层次上,应当加强“执法威慑”与“技术威慑”,改变腐败分子的腐败决策衡量标准;在“不能腐”层次上,应当借助信息公开平台与协同办公系统断绝腐败分子的腐败机会;在“不想腐”层次上,应当从源头上通过先进技术辅助杜绝“带病提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党员干部心理健康、心理平衡的辅助配套措施。

干伟明[9](2020)在《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资产定价理论和模型是现代金融学中投资理论和投资实践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理论与实证目前主要以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为主导。现有研究虽然已相当深入,取得了大量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一些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因此本文从多因子定价模型为切入点,针对以下几个问题开展了公式推导与实证研究:(1)影响A股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因素有哪些?(2)A股市场最佳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是由哪些定价因子所组成?(3)这些定价因子背后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在公式推导方面,本文以FF多因子模型中股利折现模型中的股票收益率公式为参考,通过对A股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成因分析,进而从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的角度出发推导出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一般形式,并对其背后的经济含义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A股市场中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的因子组成设想,即一个有效的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至少应当包含能够反映上市公司当前优劣程度、未来增长潜力和个股投资者情绪等三方面的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A股20072018年月度数据为样本,验证了公式推导中得出的一系列设想和结论,得到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结果:在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A股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与其股票收益率之间存在显着联系;A股上市公司分红率与其市净率(PB,即账面市值比倒数)存在较强负相关关系;A股小市值公司较大市值的规模增长速度更快主要不是来源于其自身业绩内生增长而是更多的来源于收购、并购、增发等外源式增长;此外本文还从A股市场整体经营基本面的视角发现了A股市场整体走势对于国内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晴雨表”预测作用。在投资者情绪因素方面。本文研究表明:A股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变化总体上与组合或个股的收益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个股投资者情绪重要代理变量换手率、上月超额收益率等指标与个股股票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相当显着;进一步分析还表明A股小市值公司更易受到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影响,A股中存在针对小市值公司较为明显的投机炒作现象和较为明显的短周期反转效应。在定价因子分析方面。本文从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和投资者情绪两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A股市场中包含股票价格变动信息较多的因子有:反映上市公司当前优劣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因子、反映上市公司规模增长的市值Smb因子、反映上市公司内生增长的净利润增长Net因子、综合现金分红率和市净率因素后对FF模型中Hml因子补充和完善的HmlR因子;同时研究表明反映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的因子对反映投资者情绪因素的因子可以发挥主要解释作用,这表明驱动A股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归根结底还是上市公司经营基本面因素。在A股市场多因子定价模型方面。本文研究表明:总体而言,A股市场的最佳多因子定价模型是三因子模型Mkt+Smb+Net组合;最佳四因子模型是Mkt+Smb+Net+HmlR组合;最佳五因子模型则是Mkt+Smb+Net+HmlR+Cma/Roe组合;不同定价因子组成的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不同时期的表现则证明了A股市场整体定价效率在得到逐步提升,这说明A股市场在逐渐走向成熟和有效。此外,本文还通过将定价模型和定价因子纳入配对交易的改进中,研究表明:依靠本文提出的A股市场Roe、Smb、Net和HmlR等定价因子作为控制变量进行配对交易策略设计,配对组合的均衡关系描述更加稳定和全面,模型发散的风险得到了规避,从而能够显着减少套利风险,提高配对交易的盈利。本文关于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中的上述研究成果一方面与金融学理论中的有关思想吻合,另一方面也可对资产定价研究,投资实践和市场建设提供借鉴和补充。

邵瑜[10](2019)在《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决策同群效应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企业的投资经常在某个行业集中出现投资过度的情况,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列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任务之首。然而自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后,我国仍存在对部分行业投资热度持续的现象。有学者发现这种投资过热源于企业投资存在同群效应。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2015年在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将“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产融合作,建立产融信息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现如今,我国资本市场日益完善,企业融资渠道越来越多,这也促使了我国制造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学者发现,大部分企业的投资活动并未达到最优投资水平,在经营过程中会出现投资决策同群所导致的非效率投资问题,从而使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这可能一部分是由于资源错配导致的。融资结构作为影响企业投资的重要因素,关于企业投资决策同群效应的影响研究有很多,而融资结构是否会对企业投资决策趋同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基于此,本文从企业投资决策同群效应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企业的投资决策。本文选取2008-2018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证实了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中存在投资同群行为,其次对投资同群程度进行度量,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制造业上市企业中并非所有企业投资都存在同群效应。因此,本文根据投资同群程度的标准差大小进行划分,确定同群群体,这相较于行业层面的同群区分更为准确。最后通过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检验,论证融资结构会如何对企业投资同群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仅仅基于行业分类来划分同群的方式,不能有效识别投资同群的企业,行业里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存在同群效应,在用投资同群程度这一变量进行划分后找出了投资同群的企业,结果显示出这些企业的投资同群程度更高。(2)在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投资决策中存在同群效应,具体表现为企业当年的新增投资与制造业中其他企业投资的平均值呈正相关关系。(3)内源融资会对跟随型企业投资同群效应产生正向影响,外源融资对跟随型企业投资同群效应的影响不显着;内源融资会对学习型企业投资同群效应产生正向影响,外源融资对学习型企业投资同群效应产生正向影响。(4)股权融资会对跟随型企业投资同群效应产生正向影响;债权融资会对跟随型企业投资同群效应产生负向影响;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均会对学习型企业投资同群效应产正向影响。本文在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我国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治理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1)在研究对象上,与一般的按照制造业二级行业划分同群企业不同,本文借鉴Kwangho(2017)、叶玲等(2012)的研究,构建投资同群程度指标,并以标准差值划分同群企业与非同群企业,根据描述性统计发现,这样区分的同群企业更具代表性。这相较于以往文献根据行业、地区划分同群标准时更为准确,这是本文创新点之一。(2)探究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同群效应的影响,已有国内外文献发现,关于企业投资同群效应的影响大部分集中在管理者权力、行业竞争程度、企业年龄等宏观层面,缺乏从微观层面的影响研究,忽视了融资结构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本文以融资结构这一角度出发,研究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同群效应的影响,这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二。

二、效用理论在风险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效用理论在风险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预期情绪影响投资组合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及文献综述
    (一) 心理学关于决策问题的基本理论
    (二) 行为金融学关于情绪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三) 文献研究总结
二、 改进的后悔理论及本文的基础假设
    (一) 改进的后悔理论
    (二) 投资决策行为中的预期情绪和即时情绪
    (三) 基于预期情绪的基础假设
    (四) 对基础假设的简化
三、 单一情绪动机下投资组合的变化
    (一) 均值方差投资组合模型的隐含条件
    (二) 单一情绪动机下投资组合模型的求解
    (三) 单一情绪动机组合模型的理论含义
    (四) 单一情绪动机的投资组合模型对处置效应的解释
四、 异质情绪动机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五、 情绪动机影响投资组合的数值模拟
    (一) 样本数据的选择与处理
    (二) 比较静态分析的数据模拟结果
    (三) 动态分析的数据模拟结果
六、 总 结 与 思 考

(3)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信任、信任机制与出借人决策
        2.1.1 信任与信任模式
        2.1.2 网络信任与出借人决策信任影响因素
        2.1.3 网络借贷信任机制与出借人决策
    2.2 出借人行为与投资决策
        2.2.1 信息识别与出借人行为决策
        2.2.2 理性学习、羊群行为与出借人行为决策
        2.2.3 本地偏好的出借人投资行为偏差
    2.3 网络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3.1 网络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2.3.2 网络借贷市场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2.4 网络借贷风险与监管
        2.4.1 网络借贷风险的分类认识
        2.4.2 网络借贷风险防范与监管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的现实考察
    3.1 网络借贷在我国的发展及其特征
        3.1.1 网络借贷及其基本流程
        3.1.2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回顾
        3.1.3 我国网贷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3.2 我国网贷平台运营基本模式
        3.2.1 “纯线上+无担保”模式
        3.2.2 “担保机构担保/保险公司保障”模式
        3.2.3 “线上线下结合+风险缓释金”模式
        3.2.4 “抵押/质押借款”模式
    3.3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与存在问题
        3.3.1 监管层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相关政策演进
        3.3.2 我国网贷平台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问题考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信任理论分析
    4.1 信息不对称下的网贷市场出借人决策
        4.1.1 信息不对称下的模糊规避与出借人决策
        4.1.2 信息不对称与出借人决策信息甄别
    4.2 网贷市场交易信任理论模型
        4.2.1 出借人决策行为理论基础
        4.2.2 网贷平台交易信任理论模型
    4.3 网贷市场交易信任困境溯源
        4.3.1 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逆向选择与出借人信任
        4.3.2 委托-代理关系下出借人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分析
    4.4 信息披露、声誉约束与信任机制构建
        4.4.1 信息披露制度降低逆向选择的作用机制
        4.4.2 风险保障机制防范道德风险的作用机理
        4.4.3 声誉约束机制提升信任水平机理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平台异质性、信任倾向与出借人决策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分析
        5.2.2 研究假设
    5.3 样本选取、变量描述与模型设定
        5.3.1 样本选取与来源
        5.3.2 变量描述
        5.3.3 模型设定
        5.3.4 描述性统计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5.4.2 稳健性检验
        5.4.3 制度信任与认知信任的主成分分析检验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网贷市场投资者羊群行为与决策理性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3.1 出借人平台选择的羊群行为存在性检验
        6.3.2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羊群行为的理性检验
    6.4 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6.5 实证分析
        6.5.1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的羊群行为存在检验
        6.5.2 出借人平台选择决策中羊群行为的理性检验
        6.5.3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节
第7章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出借人决策风险缓释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信号传递与信息不对称
        7.2.2 声誉约束与信息不对称
    7.3 研究设计
        7.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信号传递、平台风险与投资者决策
        7.4.2 声誉约束、平台风险与投资者决策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HF房地产公司项目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安排
        1.研究方法
        2.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3.论文创新点
        4.技术路线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1.决策管理概述
        2.决策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3.投资决策相关研究及现状
    (二)理论基础
        1.前景理论
        2.前景理论的价值和缺陷
    (三)房地产市场投资决策概述
        1.投资类型与方式
        2.投资决策方法
三、HF公司案例项目存在问题
    (一)项目回顾
    (二)项目分析与存在问题
        1.土地市场
        2.商品住宅市场
        3.商业市场
        4.项目SWOT决策分析
    (三)项目决策问题与原因
四、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
    (一)存在问题假设
    (二)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整体思路
        2.问卷调查设计
        3.调查对象样本选取
        4.问卷调查收集与统计
        5.结果分析
    (三)投后运营阶段项目测算分析
        1.测算指标对比
        2.敏感性分析
    (四)实证检验小结
五、总结、建议及展望
    (一)总结
    (二)建议
    (三)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多维出行联合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前景理论在出行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2.1 出行决策行为
        2.1.1 出行决策概述
        2.1.2 出行决策节点及阶段
    2.2 出行决策影响因素
        2.2.1 出行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2.2.2 主观因素对出行决策的影响
        2.2.3 客观因素对出行决策的影响
    2.3 前景理论在出行决策研究中的适用性
        2.3.1 出行者的风险偏好
        2.3.2 前景理论的适用性
        2.3.3 累积前景理论(CPT)概述
        2.3.4 累积前景理论的一般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出行群体异质性分类
    3.1 出行者异质性分析
        3.1.1 出行者的异质性
        3.1.2 出行者分类方法
    3.2 出行群体调查设计
        3.2.1 RP/SP调查方法
        3.2.2 出行群体特性统计分析
    3.3 基于两阶段聚类法的出行者异质性分类
        3.3.1 变量的降维处理
        3.3.2 两阶段聚类分析
        3.3.3 出行群体类别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多维出行联合决策模型
    4.1 出行群体参照点选取
        4.1.1 参照点要素分析
        4.1.2 参照点的确定
    4.2 参照点函数构建
        4.2.1 到达时刻
        4.2.2 行程时间
        4.2.3 出发时刻的选取
    4.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参照点更新模型
        4.3.1 出行前的更新
        4.3.2 出行后对出行经验的调整
    4.4 多维出行联合决策模型构建
        4.4.1 风险偏好系数
        4.4.2 价值函数
        4.4.3 主观感知概率函数
        4.4.4 决策权重函数
        4.4.5 前景值的计算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路网构建与数据获取
    5.2 多维出行联合决策模型参数确定
    5.3 多维出行联合决策结果分析
    5.4 决策模型准确性校核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决策偏好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艰险山区铁路选线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决策偏好理论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探讨
    2.1 决策偏好
        2.1.1 决策
        2.1.2 决策偏好
        2.1.3 决策偏好的影响因素
        2.1.4 决策偏好的形成机制
    2.2 决策偏好的理论渊源
        2.2.1 决策者偏好与期望值理论
        2.2.2 决策者偏好与期望效用理论
        2.2.3 决策者偏好类型
    2.3 考虑决策偏好在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中的适用性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觉模糊集理论
    3.1 模糊集与直觉模糊集
        3.1.1 模糊集
        3.1.2 直觉模糊集
    3.2 直觉模糊集
        3.2.1 直觉模糊数的运算法则
        3.2.2 直觉模糊集距离测度公式
        3.2.3 直觉模糊数的比较方法
        3.2.4 直觉模糊集结算子
    3.3 直觉模糊熵
        3.3.1 信息熵
        3.3.2 直觉模糊熵
        3.3.3 直觉模糊交叉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构建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4.1 构建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4.1.2 建立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指标体系
    4.2 构建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决策方法及步骤
    4.3 构建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评价模型
        4.3.1 问题描述
        4.3.2 决策方法及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实例研究
    5.1 某艰险山区铁路(康定—八宿段)线路方案
        5.1.1 方案概述
        5.1.2 方案分析
    5.2 基于决策者确定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
        5.2.1 建立直觉模糊矩阵
        5.2.2 计算直觉模糊交叉熵距离矩阵
        5.2.3 确定正、负理想方案
        5.2.4 计算正、负理想灰色关联系数矩阵
        5.2.5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5.2.6 计算正、负灰色关联投影值
        5.2.7 计算灰色关联投影综合偏好系数并排序
        5.2.8 决策结果分析
    5.3 基于决策者风险型偏好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
        5.3.1 建立直觉模糊矩阵
        5.3.2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5.3.3 计算直觉模糊综合评价值
        5.3.4 计算直觉模糊得分值并排序
        5.3.5 决策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基于非期望效用理论的决策树模型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期望效用理论(含决策树模型)研究综述
        1.3.2 非期望效用理论研究综述
        1.3.2.1 前景理论研究综述
        1.3.2.2 累积前景理论研究综述
        1.3.2.3 范围依赖效用理论研究综述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范围依赖效用理论
        2.1.1 基本介绍
        2.1.2 范围依赖效用
        2.1.3 决策效用函数
    2.2 复合前景的一阶随机占优
    2.3 复合独立性公理
第3章 基于范围依赖效用理论的决策树模型构建
    3.1 建模思路
    3.2 模型基本假定
    3.3 数学模型
        3.3.1 模型表达
        3.3.2 模型的随机占优性
        3.3.3 模型理性分析
第4章 模型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4.1 案例背景
    4.2 决策方案描述与决策基础数据的预测
    4.3 基于新决策树模型的项目决策方案评价
    4.4 基于传统决策树模型的决策方案评价
    4.5 新决策树模型与传统决策树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腐败犯罪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腐败现象发展的复杂性:“三高悖论”
    第二节 腐败成因解释的复杂性:“两层隔离”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腐败概念分析
    第二节 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一、传统犯罪思维概念分析
        二、系统梳理并重新界定犯罪思维概念
        三、犯罪思维的影响因素
    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混合研究方法的科学哲学讨论
        一、“第三波方法论”运动与从“牛顿-实证主义”到“整体关联主义”范式变迁
        二、“三高悖论”、“两层隔离”、话语多元性与心理学“本体论问题”丢失
    第二节 采用怎样的混合设计模式
        一、总体混合设计模式
        二、具体混合设计方法1:“探索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三、具体混合设计方法2:“解释式”部分的混合设计
第四章 腐败认知表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参与者
    第二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探索式”混合设计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均衡性”分析
        三、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中心性”分析
        四、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凝聚子群”分析
    第三节 腐败认知表征“概念-特征”网络类型的“解释式”混合设计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结果
    小结
第五章 腐败决策表征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
        一、腐败决策表征维度探索
        二、腐败决策表征工具设计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结果
    小结
第六章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量化研究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结果
    第二节 腐败犯罪思维影响因素质化研究
        一、“权力型”不等于“一把手”:“功能型分权”下“结构赋权”与“关系赋权”
        二、““风险线索加工”与“政治资源经营化”的多重运作逻辑
        三、“合理”与“常识理性-关系社会”耦合系统的“圈子”运行机制
    小结
第七章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系的技术支撑
    第一节 反腐败技术建议的制度基础
    第二节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技术体系的建议
第八章 总讨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扩展“经济-社会结构”与“国家-社会”解释路径
        二、扩展“个体差异性”解释路径
        三、扩展反腐败技术支撑建议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1.2.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全文结构
    1.4.主要创新
第2章 资产定价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
    2.1.资产定价理论回顾
    2.2.资产定价主要方法
    2.3.资产定价文献综述
    2.4.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回顾
    2.5.本章小结
第3章 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和多因子资产定价
    3.1.FF多因子定价模型中的股票收益率
    3.2.公司股票收益率的成因分析
    3.3.公司股票收益率公式推导
    3.4.基于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多因子定价模型
    3.5.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中经营基本面因素研究
    4.1. “投资异象”的经营基本面因素分析
    4.2.A股经营基本面因素的对经济“晴雨表”的分析
    4.3.经营基本面因素与股票收益率横截面研究
    4.4.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中投资者情绪因素研究
    5.1.投资者情绪表现形式和度量指标
    5.2.A股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指数研究
    5.3.个股投资者情绪因素研究
    5.4.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检验
    6.1.A股市场发展及数据样本
    6.2.定价因子构建与分析
    6.3.定价因子比较与选择
    6.4.不同多因子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比较和分析
    6.5.稳健性检验
    6.6.本章小结
第7章 多因子定价模型在配对交易中的应用
    7.1.配对交易现状
    7.2.多因子模型在配对交易中的应用
    7.3.实证分析
    7.4.本章小结
第8章 论文总结
    8.1.结论与启示
    8.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10)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决策同群效应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拟解决的问题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企业投资决策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
    第三节 投资决策同群效应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理论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四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变量选择与研究模型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回归结果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效用理论在风险型投资决策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2]预期情绪影响投资组合的理论研究[J]. 刘晓东,刘力臻. 金融学季刊, 2020(03)
  • [3]信任视角下的网贷投资者决策行为及其风险缓释研究[D]. 安强身. 山东大学, 2020(08)
  • [4]HF房地产公司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 杨中滢.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多维出行联合决策方法研究[D]. 张吉鑫.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决策偏好理论的艰险山区铁路线路方案优选研究[D]. 但鹏飞.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基于非期望效用理论的决策树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经豪. 吉林大学, 2020(08)
  • [8]腐败犯罪思维研究[D]. 宋业臻.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9]多因子资产定价模型在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D]. 干伟明. 南京大学, 2020(09)
  • [10]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决策同群效应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D]. 邵瑜.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效用理论在风险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