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医学工程技术人才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丽,贝翠琳,高小涛,杨金鹏,许士奇[1](2021)在《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现况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得很多技术先进的医疗设备进入医疗机构,而想要科学采购相关医疗设备,需要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养,并积极促进其综合能力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临床医学工程师的作用及培养意义;其次,讲述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现况;最后,阐述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优化策略,希望可以以此促进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形式不断优化和革新,也能以此有效推动临床医学工程长效发展。
李晨旭[2](2021)在《医疗设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参与到临床的诊治工作中。为了确保医疗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及有效性,对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目前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与处境,提出了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的多元化发展,对师徒制、绩效及职称改革等作出了讨论。
刘艳[3](2021)在《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以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民随之对于健康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正因此,人们对健康需求与人们现拥有的卫生人力资源的间的矛盾就变得日渐突出。地区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医疗卫生人力资源产生失衡,这种失衡现象在城市地区差异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于医务人员配备的失衡而间接引发的医患矛盾及诸多社会问题也屡见不鲜,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若要谋求医疗长远发展,基础工作就是抓好卫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医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则是作为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的基础。本研究是在医疗改革的大背景下,将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兰州LD大型公立综合医院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本研究从案例医院内部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视角出发,结合外部就诊患者满意度调查。首先,从案例医院内部视角来运用SWOT分析明确该医院的发展战略目标,利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及双因素理论对该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建立案例医院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生数量、医生服务质量与医生素质、医生职称结构与医生岗位管理匹配、卫生服务工作负荷与医生满意度及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五个维度的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等法针对LD医院医生对医生配比满意度调查,分析医院内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再从院外患者视角,设计患者对医生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然后,综合内外部调查结果以及SWOT分析出医院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所面对的威胁得出:在卫生服务需求方面,该院医生人力资源在岗位方向划分上儿科及部分临床科室医生配置过剩;内科系统及妇科等多数岗位的医生普遍缺乏;按照职称结构划分上,高级人员多于中初级医生,但却缺少“高精尖”优秀人才。依据工作强度划分,中级医生的配置不合理造成医生工作负荷很大、间接引起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针对案例医院医生配置问题,找出造成医生在医疗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原因,其中,外部原因是地区差异造成的;而内部原因之一是医务人员供给数量不足,使得单个医务人员分担工作压力和精神负荷都挺大;原因之二是临床医务人员不堪重负转向相对轻松的行政管理及后勤岗位较多,使得医务人员供给下降。原因之三是综合医院人员身份管理臃肿,同工待遇不等同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根据案例医院医生配置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设计科学合理的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方案。第一,优化院内管理体系,拓宽院外医生人力资源招录渠道;第二,合理配置医生人力资源以提高医生卫生服务质量;第三,健全医院岗位管理制度;第四,合理调配医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工作负荷;第五,完善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评估制度。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案例医院的卫生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医疗投诉;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降低医生负荷;通过科学设计招聘及医生人才储备计划,提高案例医院整体医生专业素质,降低离职率,从而达到患者满意的卫生服务需求标准,实现案例医院长远稳固发展的战略方针。
马成群,毛一荐,郭宇峰,郭海涛,王子洪,廖婧容[4](2021)在《探索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院三级计量站建成十几年,基本能保障医院医学装备的安全可靠,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计量工作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通过对本院医学计量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几个较突出的问题,例如:重视程度不够,人才匮乏、缺乏系统规范培训,计量标准配备不足,台账管理不规范。接着针对这些问题,从加强重视程度、专业人才培养、扩增检测标准与区域化联合、融合5G通信技术加快信息化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此文为提升本院医学计量管理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可参照的办法,有助于促进本院医学计量工作的不断发展。
程显扬[5](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沈良[6](2020)在《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随着医学技术与电子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也迅速更新换代。医疗设备政府采购逐渐成为医院采购工作的关键环节。从2000年政府实施集中招标采购,医疗设备也在招标范围内。把握医疗设备的技术性能、市场特点,选择适当的政府采购方式,并且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采购,是现阶段公立医院都遇到的普遍问题。从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营造了公平、公开的模式,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升,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我们政府采购实行不久,加上公立医院政府采购起步更晚,尚处于政府采购初级阶段。公立医院实施政府采购面临采购制度不健全、预算编制质量差、采购效率低下、采购人力资源短板、风险控制不力等一系列挑战。本文针对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入手,基于内部控制、寻租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以苏州A公立医院为样本,通过访谈调研,分析医疗设备政府采购现状,归纳提炼医疗设备政府采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产生的根源,并从完善医疗设备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科学完善采购预算、实行精细化管理、加强采购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全流程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研究对临床科室选择适宜的医疗设备,促使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科学高效,以及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颜梦平[7](2020)在《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医院对疾病的诊查与治疗的准确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因此,医疗设备管理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设备安全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承担着守护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社会责任。随着民营医院的崛起,公立医院所处的外部竞争日趋激烈。公立医院如何优化医疗设备管理,降低医疗成本,不断提高公立医院竞争力,对于实现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社会效益意义重大。本文以LD医院为具体研究对象,研究了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初期收集并整理出国内外相关的医疗设备管理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有医疗设备生命周期理论、大型医疗设备ABC分类法、模糊数学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对经典进行了回顾,为全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分别从LD医院简介、外部环境分析、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指出当前LD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是设备档案管理效率低下、医疗设备资产管理混乱、医疗设备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医疗设备中期管理体系不完善、医疗设备后期报废残值率高等问题。并分析其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设备质量管理意识薄弱、设备管理信息平台落后、设备管理制度缺位、设备管理技术能力落后等。再次,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为主线,设计了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包括完善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构架和设备管理制度体系,优化了医疗设备管理流程,流程具体到医疗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报废处置等各个环节,明确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信息传递、风险评估等职责,极大提高了医疗设备管理水平。最后,从积极培育企业文化、激发人力资源活力、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实施设备全面质量管理为出发点,提出了实施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希望本文能给LD医院更好地开展设备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决策参考,同时能帮助其他医院构建出适合自身的医疗设备科学管理模式。
钟明[8](2020)在《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产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人口大国,我国面临日益加剧的老龄化压力,对高端医疗设备的使用需求已经位于世界前列。高端医疗设备的有效使用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而相关设备企业能否提供良好的客户培训服务,保证医疗产品的操作者能够快捷、顺畅的完成医疗过程,也越来越得到企业和社会大众的关注。OLY公司是一家成立超过百年的日资医疗器械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微创医疗、影像系统和生命科学三个方向。其中医疗领域是最大的业务领域,占据集团公司近80%的业务份额。伴随着企业发展进入第二个百年的重要时期,现有的客户培训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OLY公司面临的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不及时做出变革与改善,未来将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通过结合相关培训理论,在查阅企业内部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了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调查分析了 OLY企业的客户培训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现有培训体系不完整、培训课程安排不合理、对客户培训需求的分析以及执行均不到位、培训后评估跟进不到位以及培训内容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相关培训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了 OLY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现有问题优化客户培训体系,通过制定企业培训服务的目标,全面细致的设计课程体系,优化培训方案、培训评估反馈等措施,形成了一套闭环的客户培训体系。在实施效果的保障方面,本文从OLY公司的企业文化保障、平台保障和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设计了各项保障环节的管理措施。本文设计的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结合了作者在OLY公司从业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职业生涯成长经历,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充分分析了 OLY企业客户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相信能够有效帮助OLY公司解决目前客户培训中面临的问题,为全面提升OLY公司的客户培训和员工工作水平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的共赢。同时,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的打造对医疗设备领域其他相关企业的客户培训工作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杨[9](2020)在《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我国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核心,分级诊疗制度在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化、医疗卫生服务平衡化、就医秩序科学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推进分级诊疗的力度,但是医疗服务体系“倒三角”的形态并未完全扭转,“大医院拥挤,小医院冷清”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基层首诊是分级诊疗的基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分级诊疗运行机制中重要载体之一,是落实基层首诊的重要支撑,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是构建规范有序的分级诊疗秩序的关键。但是,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与分级诊疗制度对其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使原本应该在基层得到诊疗的患者挤占了上级医院的资源。因此,从多维角度出发,研究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有效发挥和提升的因素,找出提升其服务能力的路径,对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良好就医格局,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理论为基础,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展开研究,聚焦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难点问题,提出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第一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是理论分析,对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分级诊疗体系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研究,回顾解读了国家对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政策要求,分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分级诊疗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探索和实践;第四章是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现状分析,分析了分级诊疗背景下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第五章分别基于ISM解析结构模型和SEM结构方程对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首诊影响因素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进行了分析,以如何引导居民社区首诊和提高首诊满意度为导向,找出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的因素;第六章借鉴总结了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经验;第七章针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基层首诊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不完善,双向转诊通道不顺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能力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医疗设备不齐全;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认同度和知晓率低等问题,归纳提出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源下沉;着力优化能力素质,打造专业化队伍;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增强居民信任等四个方面八项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有效的拓展了研究维度,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入分级诊疗整体格局中,分别从管理者、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三个维度,通过解析结构模型对居民选择社区首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结构方程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进行研究,提高了对策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张桂蕾[10](2020)在《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改善,与此同时,人们也更加关注健康问题,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大型医疗设备在医疗活动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医疗技术的改革创新推进了我国医疗水平发展。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相关设备的辅助,并且大型医疗设备给医院带来的收入是医院总体收入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各大医院彼此之间激烈的比拼与竞争里,大型医疗设备可以帮助医院提高其医疗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使得医院可以在医疗市场越发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在医院对于大型医疗设备带来的多重效益趋之若鹜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一些医院不考虑设备引进后能否能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只是片面注重采购配置高端、技术进步、功能齐全的先进的医疗设备,而实际并不能发挥设备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文章通过结合管理学及财务管理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以作者所在医院的实际运营数据,对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和评价,最后利用评价得出的结论,希望可以为推进医院的设备购置及运营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同时解决M医院在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中缺乏具有数据支撑的可行性报告的问题。旨在为M医院提出有参考意义的建议,进而降低医院医疗设备运行的成本,提升医疗设备产生的经济利益。文章采用以上研究方法,对M医院的乙类大型医疗设备进行了成本与效益分析,也对医院进行相关医疗设备的采购提出了相应的意见。本文认为,采购和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要参考医院的实际情况,从实际角度出发要,也同样要考虑到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培养医学工程技术人才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医学工程技术人才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现况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医学工程师的作用及培养意义 |
(一)加强科学采购,并在验收中把关 |
(二)加强质量控制,提供精准保养和监测 |
二、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现况 |
(一)对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的重视有待加强 |
(二)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
三、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优化策略 |
(一)积极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师培养模式优化 |
(二)积极引导临床医学工程师接受再教育 |
(三)积极优化临床医学工程师绩效考核体系 |
四、结语 |
(2)医疗设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医疗设备管理工程师面临的处境 |
3 培养模式的探讨 |
3.1 多元化的发展 |
3.2 加强交流学习 |
3.3 新时代的师徒制 |
3.4 培养一支高质量的临床医学工程师团队 |
3.5 建立绩效评价、职称考核体系 |
4 结语 |
(3)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以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析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框架阐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公立医院 |
2.1.2 人力资源配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双因素理论 |
2.2.3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框架 |
2.2.3.1 卫生服务需求与医生数量维度 |
2.2.3.2 医生服务质量与医生素质维度 |
2.2.3.3 医生职称结构与医生岗位管理匹配维度 |
2.2.3.4 卫生服务工作负荷与医生满意度维度 |
2.2.3.5 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维度 |
第三章 兰州市LD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
3.1 兰州市LD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
3.1.1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战略分析 |
3.1.2 医院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目标分析 |
3.1.3 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概况 |
第四章 兰州市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
4.1.3 抽样方法 |
4.1.4 问卷设计 |
4.1.5 问卷回收 |
4.1.6 问卷1 的信度、效度、整体满意度及差异检验 |
4.1.7 研究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7.1 问卷1 调查分析 |
4.1.7.2 问卷2 调查分析 |
4.2 .访谈设计 |
4.2.1 访谈目的 |
4.2.2 访谈对象 |
4.2.3 访谈过程 |
4.3 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
4.3.1 医院内部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量化不足 |
4.3.1.1 儿科、发热、重症、及其它系统医生人力资源配置过剩 |
4.3.1.2 内科系统、妇科等相关专业医生人力资源配置贫乏 |
4.3.2 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与外部卫生服务质量不匹配 |
4.3.2.1 部分专业“高精尖”人才匮乏致使服务质量不佳 |
4.3.2.2 医学人文精神不够高 |
4.3.2.3 医生服务态度有待提高 |
4.3.3 医生职称结构与医生管理模式不匹配 |
4.3.3.1 医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合理 |
4.3.3.2 后备医生人员匮乏,加剧断层面 |
4.3.4 医生配置工作负荷偏高 |
4.3.4.1 医生人力资源配置,整体满意度不高 |
4.3.5 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评估制度不完善 |
4.3.5.1 评估模式单一陈旧,缺乏能力评估机制 |
4.4 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4.1 医院卫生服务量与医生数量配比失衡的原因 |
4.4.1.1 内外部因素致使部分科室医生岗位配置供需矛盾分析 |
4.4.2 造成医生专业素质与卫生服务质量有差距的原因分析 |
4.4.2.1 人才被“挖走”致使中坚力量流失严重 |
4.4.2.2 文凭与实操有差距造成实用性不强 |
4.4.2.3 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及考核机制缺失 |
4.4.3 管理模式不规范导致医生结构失衡 |
4.4.3.1 医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合理 |
4.4.4 案例医院卫生服务中医生承受工作负荷过重 |
4.4.4.1 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难以量化分配 |
4.4.4.2 缺乏医生职业精神评估及调节机制 |
4.4.5 医生使用效果评估制度单一 |
4.4.5.1 医生个人业绩考核维度单一 |
第五章 公立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策 |
5.1 优化院内管理体系、拓宽院外医生人力资源招录渠道 |
5.1.1 根据医院战略目标及医生人力资源配置需求量制定招录计划 |
5.1.2 首要解决稀缺岗位需求,并出台稀缺岗位人员支持鼓励政策 |
5.2 合理配置医生人力资源以提高医生卫生服务质量 |
5.2.1 完善医生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5.2.2 完善医生人力资源医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培训考核机制 |
5.2.3 创新招引“高精尖”医生人力资源的模式 |
5.2.4 探索医生职业精神评估体系 |
5.3 健全医院岗位管理制度 |
5.3.1 全面建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 |
5.3.2 健全职称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聘任评价管理 |
5.4 合理调配医生人力资源卫生服务工作负荷 |
5.4.1 做好岗位分析和评价,实现人岗匹配 |
5.4.2 精确测算门诊工作量,降低医生工作负荷 |
5.5 完善医生人力资源使用效果评估制度 |
5.5.1 构建双向评估,做到人岗相宜 |
5.5.2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
第六章 研究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医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案例医院医生就诊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及访谈人员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探索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军队医学计量发展历程和成效 |
2 目前本院医学计量存在的问题 |
2.1 重视程度不够 |
2.2 人才匮乏、缺乏系统规范培训 |
2.3 计量标准配备不足 |
2.4 计量信息化系统尚未建成,台账管理不规范 |
3 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 |
3.1 重视医学计量工作 |
3.2 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
3.3 扩充计量标准,工作区域化联合 |
3.4 结合5G通信技术完善本院计量工作信息化建设 |
4 结语 |
(5)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
1.4.1 文章结构 |
1.4.2 研究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
3.1 基本概念 |
3.1.1 健康 |
3.1.2 健康服务业 |
3.2 相关理论 |
3.2.1 健康需求理论 |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3.3.2 理论模型构建 |
3.3.3 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1 模型构建 |
5.1.2 变量选取 |
5.1.3 结果分析 |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
5.2.1 经济发展水平 |
5.2.2 政策规划 |
5.2.3 人口年龄结构 |
5.2.4 城镇化水平 |
5.2.5 科技创新 |
5.2.6 疾病谱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
6.2.1 美国 |
6.2.2 德国 |
6.2.3 加拿大 |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访谈法 |
(三) 个案分析法 |
五、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 |
(一) 公立医院 |
(二) 医疗设备 |
(三) 政府采购 |
二、理论基础 |
(一) 内部控制 |
(二) 寻租理论 |
(三)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二章 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现状分析 |
一、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概况 |
(一) 苏州A公立医院基本情况 |
(二) 医疗设备政府采购组织架构 |
(三) 医疗设备政府采购主要方式 |
(四) 医疗设备政府采购预算及金额 |
二、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政策 |
(一) 医疗设备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
(二) 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现行政策 |
三、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流程 |
(一) 立项与审批 |
(二) 编制招标文件 |
(三) 发布招标公告并接受报名 |
(四) 开标评标、签订合同 |
(五) 验收培训、入库付款 |
四、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
(一) 内部监督 |
(二) 外部监督 |
第三章 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存在的问题 |
一、采购制度滞后、条文模糊 |
(一) 制度滞后 |
(二) 规章条文模糊 |
二、预算编制质量差 |
(一) 预算脱节、计划外比重过大 |
(二) 预算申报随意性大 |
三、采购效率低下 |
(一) 采购周期冗长 |
(二) 多头采购 |
(三) 信息化程度低 |
四、采购人力资源短板 |
(一) 采购人员配备不足 |
(二) 采购人员积极性不高 |
(三) 采购人员专业化水平低 |
五、招投标各阶段风险控制不力 |
(一) 招标阶段的法律风险 |
(二) 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 |
(三) 评标阶段的法律风险 |
第四章 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
(一) 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不完善 |
(二) 配套制度不完善,细化程度低 |
二、预算管理难度大 |
(一) 市场调研缺乏 |
(二) 可行性论证与评估不充分 |
三、采购耗时长 |
(一) 采购流程耗时长 |
(二) 采购组织架构不合理 |
(三) 缺乏采购信息管理平台 |
四、采购人才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
(一) 领导对采购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
(二) 采购激励机制不完善 |
(三) 采购人员缺少专业化培训 |
五、采购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
(一) 缺乏全流程的监督机制 |
(二) 监督人员医疗专业知识欠缺 |
(三) 供应商、社会公众监督参与度偏低 |
第五章 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应对策略 |
一、完善医疗设备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
(一) 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 |
(二) 细化、完善配套制度 |
二、科学完善采购预算 |
(一) 遵循政府管理规范 |
(二) 结合医院发展方向 |
(三) 完善可行性分析论证报告 |
三、实行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采购效率 |
(一) 完善采购组织架构 |
(二) 实施采购绩效评价 |
(三) 加强采购信息化建设 |
四、加强采购队伍能力建设 |
(一) 增强医疗设备政府采购意识 |
(二) 选拔优秀人才,增加采购人员配备 |
(三) 组织采购人员培训 |
五、建立全流程监督机制,切实规避法律风险 |
(一) 保障采购公开、透明、阳光化 |
(二) 加强人员教育学习,建立岗位轮转机制 |
(三) 建章立制,加强内外部监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7)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论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三级甲等医院 |
2.1.2 大型医疗设备 |
2.1.3 医疗设备管理 |
2.1.4 大型医疗设备ABC分类法 |
2.2 医疗设备的生命周期理论 |
2.3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2.4 五阶六维的评价体系 |
2.5 模糊数学理论 |
第3章 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LD医院及设备管理外部环境 |
3.1.1 LD医院简介 |
3.1.2 LD医院设备管理外部环境分析 |
3.2 LD医疗设备现状 |
3.2.1 医疗设备概况 |
3.2.2 设备管理人员组成 |
3.3 LD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现状 |
3.3.1 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架构 |
3.3.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 |
3.3.3 设备基础管理 |
3.3.4 设备管理流程 |
3.4 LD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设备档案管理效率低下 |
3.4.2 医疗设备资产管理混乱 |
3.4.3 医疗设备前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 |
3.4.4 医疗设备中期管理体系不完善 |
3.4.5 医疗设备后期报废残值率高 |
3.5 医疗设备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3.5.1 设备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
3.5.2 设备管理信息平台落后 |
3.5.3 设备管理制度缺位 |
3.5.4 设备管理能力不足 |
第4章 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4.1 医疗设备管理体系设计目标和原则 |
4.1.1 管理体系设计目标 |
4.1.2 管理体系设计原则 |
4.2 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构架和设备管理制度体系 |
4.2.1 医疗设备管理组织构架 |
4.2.2 医疗设备管理制度体系 |
4.3 医疗设备管理流程设计 |
4.3.1 医疗设备管理流程框架 |
4.3.2 医疗设备管理ABC分类法 |
4.4 医疗设备基础管理 |
4.4.1 医疗设备资产管理 |
4.4.2 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优化 |
4.5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
4.5.1 设备前期管理 |
4.5.2 设备中期管理 |
4.5.3 设备后期管理 |
4.5.4 实施设备计划、采购、使用,报废一体化管理 |
第5章 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
5.1 积极培育企业文化 |
5.2 激发人力资源活力 |
5.2.1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
5.2.2 深化人力资源改革 |
5.2.3 强化人员绩效考核 |
5.3 搭建信息管理平台 |
5.4 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
5.5 实施设备全面质量管理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问卷调查表 |
个人简历 |
(8)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成人学习理论 |
2.2 学习型组织理论 |
2.3 系统化培训方法理论 |
2.4 柯氏培训评估模型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 |
3.1 OLY公司简介 |
3.2 培训部人力资源现状 |
3.3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现状 |
3.4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问题 |
4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方案设计 |
4.1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设计原则 |
4.2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设计目标 |
4.3 OLY企业客户培训流程设计 |
4.4 OLY企业客户培训课程设计 |
4.5 OLY企业客户培训形式设计 |
4.6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师资方案 |
4.7 OLY企业客户培训评估体系设计 |
5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保障 |
5.1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的组织保障 |
5.2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的文化保障 |
5.3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的平台保障 |
5.4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的制度保障 |
5.5 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的资金保障 |
6 结语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关于分级诊疗的研究 |
1.5.2 关于社区首诊的研究 |
1.5.3 关于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 |
1.5.4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及就医满意度的研究 |
1.6 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分级诊疗 |
2.1.2 医疗卫生服务 |
2.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
2.2.2 社会保障公平与效率理论 |
第三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研究 |
3.1 分级诊疗及基层首诊相关政策梳理 |
3.1.1 政策回顾 |
3.1.2 政策解读 |
3.1.3 总结与评价 |
3.2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分析 |
3.2.1 “过滤网”作用 |
3.2.2 “分类筛选器”作用 |
3.2.3 “兜底安全网”作用 |
3.3 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
第四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现状研究--以宝山区为例 |
4.1 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概况研究 |
4.1.1 案例选取原因分析 |
4.1.2 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情况分析 |
4.2 分级诊疗视角下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问题研究 |
4.2.1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效果不佳 |
4.2.2 政府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
4.2.3 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4.2.4 医疗环境和设备存在短板 |
4.2.5 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首诊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首诊意愿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分析 |
5.1.1 解析结构模型简介 |
5.1.2 构建模型 |
5.1.3 模型结果分析 |
5.2 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满意度研究 |
5.2.1 调查数据 |
5.2.2 构建SEM结构方程模型 |
5.2.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6.1 国外经验 |
6.1.1 英国模式 |
6.1.2 德国模式 |
6.1.3 美国模式 |
6.2 国内经验 |
6.2.1 全科(家庭)医生工作室 |
6.2.2 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
6.2.3 以强基层为重点推进分级诊疗 |
6.3 国内外经验总结与启示 |
第七章 分级诊疗视角下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
7.1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强化顶层设计 |
7.1.1 提高政府对强基层重要性的认识,强化政府主导力度 |
7.1.2 把落实社区首诊作为推进分级诊疗的重点,提高双向转诊便利性 |
7.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资源下沉 |
7.2.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划建设,引进先进医疗设备 |
7.2.2 加快“智慧医疗”建设,破解资源下沉难题 |
7.3 着力优化能力素质,打造专业化队伍 |
7.3.1 提高待遇强化培训,全面优化队伍整体水平 |
7.3.2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医护人员服务意识 |
7.4 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增强居民信任 |
7.4.1 主动深入社区宣传,提升社区居民认同度及知晓率 |
7.4.2 以家庭医生签约为契机,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进社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相关专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和核心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直接效益分析理论 |
2.1.2 间接效益分析理论 |
2.2 核心概念界定 |
2.2.1 大型医疗设备的界定 |
2.2.2 大型医疗设备的分类 |
第三章 M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的运营成本效益现状 |
3.1 M医院简介 |
3.2 M医院在设备运营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
3.3 M医院在设备运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
3.3.1 数据记录不完整,缺乏联动性 |
3.3.2 缺乏动态进行实时监控 |
3.3.3 缺乏精准单机或单项目核算 |
第四章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成本效益分析 |
4.1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评价 |
4.1.1 数据收集 |
4.1.2 指标分析 |
4.1.3 设备效益分析方法 |
4.2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构成分析 |
4.2.1 设备直接成本分析 |
4.2.2 设备间接成本分析 |
4.3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效益分析 |
4.3.1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直接效益分析 |
4.3.2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间接效益分析 |
4.4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总体评价 |
第五章 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
5.1 建议进行设备购入前的市场环境及内部条件分析 |
5.1.1 外部市场环境分析 |
5.1.2 医院内部条件评估 |
5.2 设备购置前进行规范的设备成本效益分析 |
5.3 加强大型医疗设备购置之后的运营管理 |
5.4 加强对引入设备的横向比较 |
5.5 做好设备引入后的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培养医学工程技术人才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医疗机构临床医学工程师人才培养现况及对策分析[J]. 刘艳丽,贝翠琳,高小涛,杨金鹏,许士奇. 科技风, 2021(32)
- [2]医疗设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李晨旭. 中国设备工程, 2021(14)
- [3]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以LD医院医生人力资源配置为例[D]. 刘艳. 兰州大学, 2021(02)
- [4]探索本院医学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马成群,毛一荐,郭宇峰,郭海涛,王子洪,廖婧容. 中国医疗设备, 2021(02)
- [5]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6]苏州A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政府采购中的问题与对策[D]. 沈良. 苏州大学, 2020(03)
- [7]LD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颜梦平. 湘潭大学, 2020(02)
- [8]OLY企业客户培训体系研究[D]. 钟明. 山东大学, 2020(05)
- [9]分级诊疗视角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 徐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M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 张桂蕾.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