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长会可以这样开(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梅[1](2021)在《家长会应该这样开》文中研究说明家长会是家长和班主任、学校之间联系的桥梁。为了有针对性地召开家长会,满足家长的需求,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我在班上开展了一次关于家长会的问卷调查(如下图)。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家长喜欢开家长会,是因为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只有极少数家长不喜欢开家长会。从家长的需求和意见中,我深切感受到,新时代的家长会迫切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
丁楠[2](2021)在《家长义工组织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以H区A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赵星[3](2020)在《中小学家校共育中的家长观念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Q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水平的必然趋势。目前,家校共育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家校共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济南市某学校家长的教育观念及家校共育实践,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校共育实效。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结合交叠影响域理论,现代化文化变迁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围绕家长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家校共育的观念进行调研。通过回溯传统的家长教育观念特征和形成基础,概述了当代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特征,并对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的重大意义作出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研究选取济南市Q学校为个案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家长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家校共育观念三个维度进行实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Q学校家长教育观念整体表现为对家庭教育拥有相对开放的态度,能够接受他人或学校的建议,对学校教育具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学校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质量整体很高,对家校共育拥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和参与家校共育活动的积极性。Q学校家长观念呈现对家庭教育观念的传统与当代相糅合、对学校教育的服从与反对并存,对家校活动评价的乐观与悲观共存的特征。与此同时,由于Q学校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水平限制、个人经验建构偏差、传统观念束缚、教育知识不足和家校观念的相互作用影响,再加上学校制度安排、教育资源和创新能力不足和社会经济条件、国家教育政策和文化环境氛围等因素影响,Q学校学生家长整体上存在不恰当的人才观、模糊的教育观、忽视个体差异性的儿童观、高估学校教育的作用、消极评价家校活动的作用等问题,建议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家长从建立正确的人才观、理顺模糊的教育观、树立尊重个体差异的儿童观、摆正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调整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几个方面着手,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家校共育实效。
龚慧[4](2019)在《初中家长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单靠学校教育也不能单靠家庭教育,必须通过双方合作帮助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家长会是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它是我国出现较早并且最为家长和学校所熟悉的家校合作形式。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现今家长会多流于形式或者被片面化加以实践,严重挫伤家长的积极性和教师的热情。笔者以上海市S中学家长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调查研究S中学家长会的参与主体、教师与家长参加家长会的目的及参与度、家长会的形式和内容、家长会的后续反馈及成效等。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调查表和访谈内容的整理分析,深入剖析该校家长会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教师在会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2、会议内容固化、形式单一;3、参与主体中忽视了副课老师与学生;4、家长虽然重视家长会,但参与感不强;5、家长会后续反馈简单草率。笔者在分析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后,分别从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提出一系列完善初中家长会的对策及改进建议。学校要落实关于家长会的教师培训工作,邀请副课老师与学生参与家长会,并建立家长会制度规范;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家长会准备工作,不断探索内容多变、形式新颖的家长会,更重要的是注重会后反馈工作;家长要增强与学校、教师合作的意识,并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需达成共识,以家长会为桥梁,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徐玲娇[5](2018)在《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扬州市XX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密不可分,从时间与空间上共同占据了学生的几乎整个世界,无论哪方面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家庭与学校应当联手,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如今,家校合作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既要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也要深化新型家校合作模式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新时期小学家校合作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在研究对象方面,本文主要挑选了笔者实习所在的扬州市XX小学做重点研究,具体分析该小学的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近几年小学家校合作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找出目前家校合作困境的共性与个性,帮助该小学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也希望能从宏观上为我国小学家校合作的研究尽一点绵薄之力。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在扬州市XX小学中选取310名家长与3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家长、教师与学校管理进行了访谈,从家校合作的意识、规章制度、方式、目的与内容、效果、影响因素等多方面了解扬州市XX小学的家校合作现状,并分析整合调查结果,归纳出目前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所在:家校合作意识薄弱、家校合作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家校合作方式较为传统、家校合作内容单一。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组织有效培训,增强合作意识;完善家校合作规章制度,加强考核;创新家校合作方式;丰富家校合作内容。以期待能推进家校合作更好地发展。
吴杰[6](2018)在《家长会可以这样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长会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工作的重要载体。但现在的家长会却变得面目可憎,让许多学生不愿意,许多家长不高兴。
夏星[7](2017)在《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教育领导学领域中日益凸显的问题是,原本有效的领导力,为何在另一种文化情境中遭遇制约?这是本篇论文《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的问题聚焦所在。研究问题定位于:跨文化情境中,在华国际学校的国际校长们如何掌握本论文所提议的归因能力和权变策略,从而提升领导力。本研究缘起于笔者与国际校长的共事经历中注意到的种种现实需求。以在华国际校长为研究对象发现,造成领导力瓶颈与困境的原因多种多样,然而,最深层、也最易被忽略的原因在于——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技能与权变技能的匮缺,也就是说,面对出现的问题,国际校长往往找错了原因,继而导致处理问题的方法出现偏误。反言之,提高对归因和权变这两种技能的认识和掌握,有助于从源头上提升跨文化领导力。因此,学术假说定位于“正确归因是合理权变之本”。提高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和权变技能,不仅针对在华国际校长,也是更广泛的跨文化领导者(国外来华的、本地出国的、各领域各机构的)都需要的领导力提途径。这些需求是本文研究价值的基础,也是其泛在应用价值所在。论文力求提出理论性兼具实践性的策略和主张,力求在如下几个方面尝试创新:1)开拓研究视角。现有的归因、权变、领导力研究,各循其道、缺乏关联,而在本文中,心理学的归因、领导学的权变,这两种种理论,形成有机结合——拓展出领导力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特别关注了“什么是权变的起点、什么是权变的终点、什么是跨文化权变的基本特质”等更彻底的问题。2)开发一手资料。基于专业学位“一手资料、紧扣实践”的要求(区别于学术学位侧重“认知深化、建构新论”的要求),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掘第一手资料—国际校长们在华的真实经历,包括工作、生活、跨文化融入等。在现有研究中,这些资料尚无先例可循。3)深究领导环境。跨文化环境对领导力的影响究竟深刻或者严重到什么程度?现有的领导环境学说尚无专项研究。反映在以国际校长为例的跨文化领导者身上,表现为,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想要支配甚至干预其所在的跨文化领导情境,使领导者陷入思维误区。4)多元的跨文化领导力提升策略。有别于领导力的一般性培训,本文更强调:第一,以国际校长为试点,将归因和权变技能的应知应会作为跨文化领导力建设的有机组成;其次,紧密配套“助手教程”,提供给跨文化领导者的助理(多为外语较强的本地助理),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跨文化桥梁”功能;第三,推向整个国际学校层面,建设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整体文化氛围。因此,优化跨文化领导力的构建对象具有“多元性”——既包括领导者,又涵盖被领导者。论文包含如下部分:[绪论]阐明选题由来、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并简介研究样本,对全文进行总括性介绍。[第一章-文献综述]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领导力基本理论,追溯与跨文化领导力密切相关的文化、价值观和权变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梳理校长领导力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发现并引出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研究领域的空白;第四部分,介绍本文着重运用的归因理论、以及归因与权变的关系。[第二章-研究设计]介绍研究思路、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与笔者工作及经历先关的观察法和访谈法的研究应用。在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结构性验证方面,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发现共性问题。并且,借鉴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精神,对本文研究进行指导。[第三章-研究发现: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发现]为了验证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内容结构,以问卷调查形式获取了中外文化差异下的校长跨文化领导力表现。配合数据,佐以实证,发现并陈述国际校长来华之后遇到的沟通问题、工作挑战、社交困境以及生活不适应等第一手资料。[第四章-研究分析: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权变论析]回顾国际校长发生归因倾向的真实过程,发现其对领导力效能造成的制约和阻碍,讨论跨文化归因倾向形成的思维和行为偏差,对权变操作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跨文化角度反思归因,从源头上寻求合理权变的思路,以此,响应“正确归因是合理权变之本”的学术假说。[第五章-建议:国际学校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回归教育学主旨,设计国际校长的跨文化领导力构建。建议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不仅需要面向国际校长,也需要扩大到校长助理和学校团队,全面建设健康的跨文化组织。[结语]回顾上述各章中的要点,总结论文的创新诉求,思考历史,展望跨文化领导力研究的未来。
施金泉[8](2017)在《应对家长会常见“症状”的四项策略》文中提出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有效载体,如果开得好,能够有效促进家校育人合力的形成与发挥。然而,在实践中或因考虑不周全,或因安排欠妥当,家长会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症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家长会达到预期目标,笔者谈谈四种常见的"症状"及其应对策略。
万竹清[9](2017)在《伊宁初中家长参与家长会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在对教育寄予更多期望的同时,也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育对象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学校、家庭二者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教育人这一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家长会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最普通的一种形式。本论文对伊宁市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研究,旨在探明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上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论文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初中生父母与学校互动、与子女互动、与其他家长互动三个层面展开调查,从而了解伊宁市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存在问题以及影响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在与学校互动、与子女互动还是与其他家长互动均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初中生父母对家长会的参与。不同身份、民族、年级、文化程度的初中生父母对参与家长会的意愿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因素涉及家长、学校、和伊宁地区地域环境四个主要方面。影响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学校因素有三点即班级授课制的客观限制、学校与教师合作态度消极、学校对家长会认识偏差。本研究建议通过加强学校管理拓宽家长会形式与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父母沟通、尊重学生心理特征对学生正确引导、针对伊宁地域因素建议等来提高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水平。
康叶红[10](2016)在《与“心”交流 开好家长会》文中指出从所在九年级两次不同的家长会出发,从备好家长会的课,把握家长会的"度",精心设计家长会,做好回访四个方面作出分析思考。
二、家长会可以这样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长会可以这样开(论文提纲范文)
(1)家长会应该这样开(论文提纲范文)
家长会应开出知识性 |
家长会应开出开放性 |
家长会应开出综合性 |
家长会应开出主题性 |
家长会应开出现代性 |
家长会应开出互动性 |
家长会应开出现实性 |
家长会应开出故事性 |
(3)中小学家校共育中的家长观念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Q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中小学家校共育对中小学学生的重要意义 |
(二)中小学家长教育观念面临重大转变 |
(三)子女家庭教育是影响家校共育实效的重要因素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一章 家长观念的嬗变及其对家校共育的影响 |
一、家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家校共育观念的历史嬗变 |
(一)对家庭教育的观念由传统封闭神秘向现代开放实用转变 |
(二)对学校教育的观念由顺从权威向尊重科学转变 |
(三)对家校共育的观念由分离向合作转变 |
二、家长观念转变对家校共育的影响 |
(一)家长开放的教育观念为家校共育创造契机 |
(二)家长对科学教育观念的推崇为家校共育清除阻碍 |
(三)家长对家校关系的重新定义为家校共育提供广阔平台 |
第二章 Q学校家校共育中家长观念现状 |
一、数据收集 |
二、结果分析 |
(一)问卷信效度检验 |
(二)Q学校家校共育中家长观念的总体认知状况 |
(三)Q学校家校共育中家长观念的特征 |
三、Q学校家校共育中家长观念存在的问题 |
(一)不恰当的人才观 |
(二)模糊的教育观 |
(三)忽视个体差异性的儿童观 |
(四)高估学校教育的作用 |
(五)消极评价家校活动 |
第三章 Q学校家校共育中家长观念问题的影响因素 |
一、个体因素 |
(一)受教育水平限制家长的认知能力 |
(二)缺乏系统的教育知识 |
(三)个人经验影响家长观念的建构 |
(四)传统观念束缚 |
(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作用影响家长观念 |
二、学校因素 |
(一)家校共育制度安排不合理 |
(二)软硬件教育资源不足 |
(三)家校活动的创新能力不足 |
三、社会因素 |
(一)社会竞争激烈引起家长的焦虑情绪 |
(二)“重点”教育政策加重家长的教育压力 |
(三)广泛的社会不公平导致家长认知偏差 |
第四章 提升中小学家校共育中家长观念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正确的人才观 |
二、理顺模糊的教育观 |
三、树立尊重个体差异的儿童观 |
四、摆正对学校教育的认识 |
五、转变对家校共育的认识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研究生期间完成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初中家长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家长会在促进初中生家校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
(二)目前初中家长会存在的弊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家长会 |
(二)初中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文献 |
(二)国外相关文献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S中学家长会的现状调查 |
一、S中学家长会个案概况 |
(一)S中学总体情况介绍 |
(二)S中学家长会开展情况介绍 |
(三)S中学家长会的特点 |
二、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工具 |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S中学家长会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
(一)基本信息 |
(二)参加家长会的目的与参与度 |
(三)家长会的参与主体 |
(四)家长会的内容和形式 |
(五)家长会后的反馈及成效 |
四、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中学家长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的会前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
二、会议内容固化、形式单一 |
三、参与主体中忽视了副课老师与学生 |
四、家长虽然重视家长会,但参与感不强 |
五、家长会后续反馈简单草率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完善初中家长会的对策及改革建议 |
一、对学校的建议 |
(一)落实关于家长会的教师培训工作 |
(二)邀请副课老师与学生参与家长会 |
(三)建立家长会制度规范 |
二、对教师的建议 |
(一)做好充分的家长会准备工作 |
(二)探索内容多变、形式新颖的家长会 |
(三)注重会后反馈工作 |
三、对家长的建议 |
(一)增强与学校、教师合作的意识 |
(二)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家长会的现状调查的教师问卷 |
附录 B 初中家长会的现状调查的家长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D 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 E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5)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扬州市XX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 选题的目的 |
(二) 选题的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家校合作的相关研究 |
1. 家校合作的内涵研究 |
2. 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研究 |
3. 家校合作实践情况的研究 |
(二)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 合作 |
2. 家校合作 |
二、家校合作的理论依据 |
1. 社会资本理论 |
2. 交互作用理论 |
3. 责权统一理论 |
三、小学家校合作的意义 |
第二章 扬州市XX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 |
一、调研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研方法 |
(三) 调研维度 |
二、扬州市XX小学家校合作现状 |
(一) 基本信息 |
(二) 家校合作的意识 |
(三) 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 |
(四) 家校合作的方式 |
(五) 家校合作的目的与内容 |
(六) 家校合作的效果 |
(七) 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家校合作意识薄弱 |
(一) 家长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不到位 |
(二) 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积极性 |
(三) 学校管理者不够重视 |
二、家校合作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 |
(一) 规章制度的制定过于草率 |
(二) 宣传力度不够,未能严格执行家校合作规章制度 |
(三) 缺乏相关评价体系 |
三、家校合作方式较为传统 |
(一) 合作途径相对传统 |
(二) 部分合作方式使用效果不佳 |
四、家校合作内容单一 |
(一) 交流内容以学习成绩为主 |
(二) 合作内容层次低 |
第四章 小学家校合作的优化策略 |
一、组织有效培训,增强合作意识 |
(一)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合作能力 |
(二) 多种途径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
二、完善家校合作规章制度,加强考核 |
(一) 健全制度法规 |
(二) 形成长效考评机制 |
三、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
(一) 革新家长会形式 |
(二)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
(三)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
四、丰富家校合作内容 |
(一) 设计高层次家校合作活动 |
(二) 针对热点问题对家长进行专业指导 |
参考文献 |
1. 参考书目 |
2. 参考论文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家长会可以这样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
二、会议的形式要多样 |
三、会后的总结要及时 |
四、会后的延伸要坚持 |
(7)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由来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样本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领导力和跨文化领导力 |
一、文化价值观与领导力 |
二、跨文化领导力 |
三、跨文化情境中的权变 |
第二节 校长领导力 |
第三节 校长跨文化领导力 |
第四节 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与权变 |
一、归因理论与跨文化 |
二、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与权变过程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思路 |
一、质性研究取向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进度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问卷调查 |
三、访谈法 |
第三章 研究发现: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情境中的归因发现 |
第一节 跨文化情境中的结构性验证结果 |
一、总体数据描述性统计 |
二、信度分析 |
第二节 对本地员工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员工职业程度 |
二、校长眼中的员工等级观 |
三、校长眼中的员工参与度 |
第三节 对当地机构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当地政府 |
二、校长眼中的合作单位 |
第四节 对境外上级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总部支持度 |
二、校长眼中的授权支配度 |
第五节 对当地生活与人的归因倾向 |
一、校长眼中的生活标准 |
二、校长眼中的中国物主 |
第四章 研究分析: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权变论析 |
第一节 权变起点的跨文化偏差及其矫正 |
一、权变起点的初始定位 |
二、权变起点的偏差分析 |
三、权变起点的纠偏对策 |
第二节 权变过程的文化偏差及其矫正 |
一、权变与归因的过程性特征 |
二、过程偏差的主要表现 |
三、过程偏差的纠偏对策 |
第三节 权变终点的跨文化偏差及其矫正 |
一、跨文化权变的双重使命 |
二、跨文化权变终点的双重效应 |
三、跨文化权变终点的文化汇融 |
第五章 建议:国际学校跨文化领导力的提升 |
第一节 国际校长跨文化领导力提升现状 |
一、国际校长来华前培训 |
二、国际校长来华后培训 |
三、培训缺位的几点分析 |
第二节 提升国际校长跨文化领导力的应知应会 |
一、培训目标 |
二、培训课程设计 |
三、沟通与交流 |
第三节 国际学校的组织跨文化建设 |
一、校长助理——跨文化的纽带 |
二、跨文化团队建设 |
三、组织文化再造 |
结语 |
一、基本观点 |
二、创新诉求 |
三、跨文化领导力的未来 |
四、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应对家长会常见“症状”的四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书面语不够亲切——不如多用口语交流 |
二、单向传递信息让家长被动——不如实现多向互动 |
三、老调重弹让家长失去兴致——不如翻新变化 |
四、过多批评让家长倍感压力——不如答疑解难 |
(9)伊宁初中家长参与家长会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家长参与的必要性 |
1.1.2 家长会重要性 |
1.1.3 民族地区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家长参与研究 |
1.2.2 关于家长会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二、调查研究设计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 |
2.2.1 预测样本 |
2.2.2 正式样本 |
2.2.3 研究工具 |
2.2.4 正式问卷调查 |
三、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现状及问题 |
3.1 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情况 |
3.1.1 初中生父母参与学校互动的情况 |
3.1.2 初中生父母参与子女互动的情况 |
3.1.3 初中生父母参与其他家长互动的情况 |
3.2 不同背景变项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差异分析 |
3.2.1 家长会参与人差异分析 |
3.2.2 家长参与家长会民族差异分析 |
3.2.3 不同年级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差异分析 |
3.2.4 不同学历背景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差异分析 |
3.2.5 访谈结果分析 |
3.3 小结 |
四、影响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原因分析 |
4.1 家长角色定位不明确 |
4.2 学校因素 |
4.2.1 班级授课制的客观限制 |
4.2.2 学校与教师合作态度消极 |
4.2.3 学校对家长会认识偏差 |
4.3 初中生身心发展不平衡 |
4.4 地区客观条件影响 |
五、完善伊宁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的建议 |
5.1 明确家长自身角色定位 |
5.2 学校方面 |
5.2.1 加强学校管理拓宽家长会形式与内容 |
5.2.2 加强教师与学生父母沟通 |
5.3 对学生正确引导 |
5.4 尊重与培训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调查问卷 |
附录2 初中生父母参与家长会访谈提纲 |
附件 |
(10)与“心”交流 开好家长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在了解,备好家长会的课 |
二、贵在沟通,捏好家长会的“度” |
三、精在设计,做好“桥梁式”的沟通 |
四、做好回访,用好这把双刃剑 |
四、家长会可以这样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家长会应该这样开[J]. 吴晓梅. 新班主任, 2021(08)
- [2]家长义工组织的发展与运行研究 ——以H区A幼儿园为例[D]. 丁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中小学家校共育中的家长观念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济南市Q学校为例[D]. 赵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初中家长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市S中学为例[D]. 龚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5]小学家校合作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以扬州市XX小学为例[D]. 徐玲娇. 扬州大学, 2018(12)
- [6]家长会可以这样开[J]. 吴杰. 学苑教育, 2018(11)
- [7]国际学校校长跨文化领导力实证研究[D]. 夏星.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8]应对家长会常见“症状”的四项策略[J]. 施金泉. 中小学校长, 2017(05)
- [9]伊宁初中家长参与家长会现状调查研究[D]. 万竹清. 伊犁师范学院, 2017(07)
- [10]与“心”交流 开好家长会[J]. 康叶红. 新课程(下),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