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indows系统搭建IPv6/IPv4实验网络

基于Windows系统搭建IPv6/IPv4实验网络

一、基于Windows系统组建IPv6/IPv4实验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张恒[1](2018)在《基于6LoWPAN协议的物联网自组网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基于IP网络技术,由电池供电,资源严格受限且要求低功耗的无线嵌入式设备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之一。这些无线嵌入式设备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大量部署,组成无线传感网络(WSN)。目前WSN采用的无线通信技术多为非IP的,其并不能实现节点与IP网络的通信,而6LoWPAN协议实现了 IEEE 802.15.4协议和IPv6协议的转换通信,其可运行在电池供电、资源受限的低功耗WSN无线嵌入式设备中,实现节点与IPv6网络的通信,是物联网发展的一个潜力点。但目前6LoWPAN协议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的应用还不是很多。因此,研究基于6LOWPAN协议的物联网自组网平台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6LoWPAN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栈进行研究。根据6LoWPAN网络的三种网络类型,即自组织的无IP网络通信、基本IP网络通信和具有本地服务器链路的IP网络通信,设计了一种在自组织网络通信网络类型基础上的基本IP网络通信的组网方案。在该组网方案的组建过程中,对网内节点和网关节点进行了软硬件设计。分析了现有的三种硬件设计方案,采用单芯片模型以降低成本和体积。在节点运行的软件方面,选择Contiki系统作为节点软件。在网关节点设计中,分析了目前流行的边界网关实现模式及相应的软件结构,选择6LBR开源网关软件实现网关节点的软件设计。最后,对设计的6LoWPAN自组网平台进行系统测试,测试过程包括移植测试和通信测试。移植测试通过串口打印信息的方式验证了 Contiki系统内核和协议栈的成功初始化。通信测试使用客户端一服务器模型验证了节点端到端通信的成功,并通过定时发送定量数据包的方式统计了网络的各项参数。通过Ping网关节点和节点IPv6地址、使用Wireshark软件分析通信的数据包、使用火狐浏览器Copper插件对网关节点CoAP服务访问的方式验证了自组网平台的成功运行。实验的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6LoWPAN物联网自组网平台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

李国领[2](2018)在《IPv9过渡技术研究及测试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及其各种业务增长,IPv4协议促进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繁荣发展,也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如IP地址资源的枯竭、网络的体系结构扩展性不强、缺乏安全性、发展的不均衡、无法公平公正、缺乏QOS支撑以及难以支持移动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IPv4协议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相关组织研究新一代互联网协议,其中IPv6协议与IPv9协议引起了专家的高度关注。IPv6协议是由IETF设计,主权一直由美国手控制;IPv9协议是由上海十进制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完全归属中国。首先,本文围绕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IPv9协议进行阐述,并介绍IPv9报头格式、IPv9地址协议、数字域名等相关知识点。研究分析IPv9报头格式、IPv9地址协议、数字域名等相关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一些相关技术标准,并对比分析IPv4、IPv6和IPv9三种协议。其次,在从IPv4向IPv9过渡的过程中,过渡方案的设计与在过渡方案中采用的过渡技术是本文重点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针对过渡时期,在研究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网络地址-协议转换技术过渡技术的基础上,本文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一种使用隧道技术、网络地址-协议转换技术的过渡方案。根据设计的过渡方案,本文使用专用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搭建一个IPv9实验网测试环境。然后,为解决用户不能使用Windows系统访问IPv9网站的问题,本文设计IPv9协议栈的扩展程序插件。在windows系统运行LwIP协议栈基础上,本文对LwIP的文件与代码进行修改,将IPv9相关协议移植到LwIP中。Windows客户端通过运行此软件,能够访问IPv9网络的相关的服务。最后,在所搭建的IPv9试验网络平台中,本文使用Wireshark测试软件对IPv9协议的报文格式、IPv9/IPv4协议转换功能、IPv9/IPv4协议逻辑隔离功能、IPv9 over IPv4隧道功能进行简单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IPv9达到了预期性能,设计的IPv9协议栈的插件达到了使用效果。随着IPv9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IPv9协议能够解决IPv4所面临的问题,逐步满足人们对互联网发展的需求。

靖小伟[3](2017)在《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是现代社会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成为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基于IPv6的工业生产网建设和应用,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对于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基于IPv6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项目由中国石油承担(文号:发改办高技[2012]1468号),在大庆油田开展了基于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安全防护研发及应用试点工程,是大型国有企业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示范试点。本论文针对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及其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1)提出并设计了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专网覆盖油田13个采油厂,69个作业区,近800个小队,规划申请/21位的IPv6地址空间,其地址空间仅次于运营商,是全国最大的IPv6工业生产专网;专网规划设计多种技术,为油气生产数据传输和视频监控提供了网络支撑,实现IPv4到IPv6的平滑过渡,形成了16项企业标准。(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IPv6的生产专网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在专网中,划分网络安全域,设计部署无线接入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行为审计、防病毒,构建安全、可信的DNS服务,定制实现网络过渡的DNS64域名转换。按照等级保护第三级的要求,制定测评指标、测评方法,设计测评过程,完成测评,符合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3)设计实现了油气生产数据加密传输的轻量级分组密码算法。设计了在IPV6环境下数据传输的加解密LIC算法,同时实现了对接入终端的安全管控。考虑RTU功能、性能、安全要求,包括物理设计、插槽设计、无线传输等,加密板卡的工作温度区间为低温-40摄氏度,高温70摄氏度,在性能方面能够适应大庆油田极端环境,确保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信号稳定传输。(4)验证了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结合产品参数验证了IPv6技术在生产环境中业务数据采集、传输、展示等性能。通过网络测试、设备测试、软件测试、无线加密测试等验证了IPv6生产网的传输性能和安全性。

李杰[4](2015)在《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作为整个网络基础协议之一的IPv4协议,由于其自身的缺陷而即将走到历史尽头。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部署IPv6,已成为各国的期盼。高校在我国的科研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IPv6校园网是一个很好的试验田,它的建设能够为大规模的IPv4/IPv6过渡提供经验,起到借鉴作用。本文首先详细分析了IPv6的报文结构、地址体系结构、ICMPv6、路由技术、安全性等关键技术,对IPv4向IPv6过渡的机制进行了阐述,重点研究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转换机制,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的方法,设计仿真实现了静态NAT-PT,动态NAT-PT和隧道过渡等实验,均得到了正确的实验结果,验证了IPv4向IPv6过渡的可行性,为高校过渡期间可能遇到的情况提供了第一手数据。此外,对IPv6下的即时通信进行了探索,利用Socket接口编程技术,在Windows环境下进行了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实验成功。最后,针对校园网从IPv4到IPv6的升级过渡,对过渡期间校园网不同时期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并以某大学为例提出了设计方案,给出了升级后的校园网架构,解决了在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起步阶段下的IPv4/IPv6网络互通及IPv6小岛间通信,并对其中的IP地址分配和设备升级做了探讨。此外,部署了支持IPv6协议的DNS、WWW、FTP等应用服务。总的来讲,IPv6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我们要认真的从各个角度去关注它。希望我们能利用好IPv6大力发展的良好契机,为中国开展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建设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朱晨[5](2014)在《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IPv4协议相比,IPv6协议具有众多无可比拟的优点。下一代因特网(NGI)和下一代网络(NGN)采用IPv6协议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由于IPv4协议和IPv6协议互不兼容和一些网络应用上原因,影响了IPv6过渡的进程,迫切需要进行IPv6过渡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技术途径和实现方法,尽早解决IPv6过渡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IPv6过渡的相关技术,详细分析了三种过渡技术的工作原理;接着深入研究了ISATAP隧道技术和IVI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新设计了ISATAP双栈系统结构的整体框架,并对ISATAP隧道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然后设计了IVI翻译网关的整体框架,并对IVI翻译网关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进行了设计和实现;最后通过实验对ISATAP隧道和IVI翻译网关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本文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IPv4的局限性,并对IPv6的产生和优势、IPv6协议的技术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对三种过渡技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翻译技术。(2)深入研究了ISATAP隧道技术,包括ISATAP地址格式、ISATAP工作原理和ISATAP邻居发现机制;深入研究了IVI翻译技术,包括IVI地址格式、IVI路由和IVI工作原理。(3)设计了新的ISATAP双栈系统结构的整体框架,该ISATAP双栈系统增加了三个ISATAP隧道功能模块,即ISATAP数据报接收模块、ISATAP数据报发送模块和ISATAP数据报处理模块。(4)详细设计和编程实现了ISATAP隧道的功能模块及其函数,其中ISATAP数据报接收模块负责对收到的数据报进行解析和处理,ISATAP数据报发送模块负责对需要发送的数据报进行解析和处理,ISATAP数据报处理模块负责对数据报进行封装和解封。(5)设计了新的IVI翻译网关的整体框架,该IVI翻译网关主要由四个功能模块组成,即IVI系统控制模块、IVI DNS模块、IVI地址翻译模块和IVI协议翻译模块。(6)详细设计和编程实现了IVI翻译网关的功能模块及其实现函数,其中IVI系统控制模块负责整个IVI翻译网关系统的控制,IVI DNS模块负责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域名解析的翻译,IVI地址翻译模块负责数据报的IPv4地址和IPv6地址之间的翻译,IVI协议翻译模块负责数据报的IPv4协议和IPv6协议之间的翻译。目前,诸多IPv6过渡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对ISATAP隧道和IVI网关整体框架设计、功能模块、实现函数的设计等有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少。本文以ISATAP隧道技术和IVI翻译技术为基础,新设计了ISATAP隧道和IVI网关的整体框架,并详细设计了ISATAP隧道和IVI网关的每一个功能模块,设计和编写出新的用于ISATAP隧道和IVI翻译网关的多个功能模块函数。所研究的内容均属于IPv6过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设计与实现的ISATAP隧道和IVI网关是切实可行的,可以有效地解决IPv4/IPv6过渡时期IPv4网络和IPv6网络的通信问题,对今后IPv4/IPv6过渡时期中IPv6过渡技术关键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方涛[6](2013)在《基于ZigBee和IPv6的远程监控网络通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开始逐渐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并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变革。“感知中国”战略口号的提出,使物联网成为中国十二五计划的三大战略规划之一,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物联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ZigBee作为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技术,以其短距离、低数据传输率、低成本、低功耗、高安全的优势,正在悄然兴起并逐渐走上成熟,成为物联网领域最有广阔前景的新技术之一。与此同时,基于IPv6与ZigBee相融合的互联网接入方案正成为当前业界研究的热点,并成为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重要推动引擎。本文对ZigBee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做了简要阐述,并与物联网几种主流的无线短距离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合IEEE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栈规范对ZigBee技术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详细阐述了IPv6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ZigBee协议栈和IPv6协议栈为基础,系统的研究了ZigBee与IPv6融合技术,根据典型的基于IPv6的ZigBee接入互联网方案提出了ZigBee-IPv4/IPv6双栈远程监控系统方案,并从ZigBee低功耗、低速率的特性出发,以学校能源监控为研究背景,采用ZigBee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作为数据传输媒介,结合TI CC2530芯片及Z-Stack协议栈设计了终端传感器通信节点,以校园IPv4/IPv6栈网络为实验环境,并选取温度电压为实验数据对象,给出了ZigBee-IPv4/IPv6双栈远程监控的系统设计实验模型,实现了ZigBee网络与IPv4/IPv6双栈网络的互通互联。本文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架构设计模型及系统组网方案,完成了ZigBee网络组建、协调器与基站串口通信设计、IPv4/IPv6网络通信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监控平台功能设计。ZigBee传感节点以CC2530为ZigBee射频芯片,采用Z-Stack为ZigBee的协议栈,完成了协调器组建网络、设备加入网络和设备间绑定的功能,实现了ZigBee网络通信;ZigBee协调器采用异步串行接口UART模式,基站串口采用CSerialPort多线程串口通信类,实现了ZigBee协调器与基站的串口通信;监控平台与基站通信采用C/S模型,通过IPv4/IPv6异步sokcet通信方式,完成了IPv4/IPv6环境的验证测试;数据库采用ADO技术实现对数据的存储;监控平台以数据化和图形化的方式对温度电压进行了直观的显示,并提供报警控制、历史查询等功能。在本文最后对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测试,很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李震宇[7](2012)在《IPv6技术应用及Windows平台下的通信测试》文中研究说明自最后一批IPv4地址的分配完毕后,Internet不得不加快IPv6的部署进程。在中国,随着CERNET2的开通,IPv6的部署也走向飞速发展期。由于IPv4/IPv6的互不兼容和IPv4庞大的应用基础,IPv6的过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漫长过程。大多数网络工作者,尤其是在中小型网络的管理者,对IPv6这一新的网络协议还不太熟悉。因此互联网中数量庞大的中小型网络如何向IPv6过渡,现有的网络应用怎样向IPv6迁移是众多中小型网络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国内中小型网络中,大多均采用Windows系统平台,所以本文针对性的研究Windows系统中的IPv6协议,旨在设计一个适用于中小型网络的低成本、易操作的IPv6过渡和IPv6网络应用迁移方案。本文详细阐述了IPv6协议及相关ICMPv6协议、IPv6路由协议,对双协议栈、隧道技术、翻译机制等典型IPv6过渡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IPv6技术应用及现有网络应用向IPv6迁移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本文最后在分析了Windows系统对IPv6协议的支持情况之后,设计了一个基于隧道技术,使用IIS7、Xlight FTP Server/turbomail等软件提供IPv6应用服务的IPv6过渡方案。该方案成本低,配置简单,对现有IPv4基础改动很小,包含完整的IPv6网络应用迁移方法。最后,建立基于Windows平台的实验环境,针对该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性通信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罗新[8](2012)在《IPv6实验环境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根据实验室现有网络设备,设计并实现了多个IPv6实验环境及方案,包括IPv6的地址配置、应用服务器的配置、资源共享及隧道配置等实验,并对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实践表明,学生在经历这些实验过程之后,IPv6理论水平及应用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胡隽一[9](2011)在《基于IPv6的网络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IPv6是针对现有的IPv4网络的种种缺陷开发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IETF在讨论IPv6协议时,专门在IPv6中定义了流的概念,通过设置流标签的方法,为高效处理数据分组提供了一种机制,增强了对实时系统的支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普及校园数字化的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和局域网带宽优势,创建以数字影音采集、制作、发布、学习、交流为特点的校园视频点播网站,成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中,建设起自己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本文以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网络信息中心作为研究实践基地,大多硬件条件和环境均来自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的支持与提供。本文以文华学院校园教学视频点播应用需求为研究背景,首先对多媒体点播系统的发展及IPv6在多媒体应用方面的优势进行深入分析,如IPv6支持实时数据传输、改善了传输的延迟和抖动、对多播的改进、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指出了IPv6在支持多媒体传输方面的特性。然后从IPv6协议本身出发,研究分析了从IPv4过渡到IPv6几种技术,在此基础上实现IPv6组网,并探讨搭建了基于IPv6的流媒体点播应用环境,包括WWW、VOD等IPv6的基本应用,为后面系统的研究及开发提供运行环境及测试平台。接着对视频点播系统的原理及技术作系统分析,为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作理论研究。最后,在IPv6实验平台上获取足够的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IPv6的教学视频点播系统,并进行了测试和试用。本文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在建立基于IPv6的流媒体应用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一套满足学校需要的基于IPv6的教学视频点播系统。

罗平娟[10](2010)在《基于双协议Web服务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目前IPv4协议已经成为Internet的基石,拥有着十分成熟的技术。但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IPv4越来越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点,特别是地址空间的严重不足等问题迫使人们开始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因此,IETF专家组设计了新一代的核心通信协议IPv6来替代IPv4。但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所有从IPv4到IPv6的转换工作,因此研究IPv4向IPv6协议的转换技术以及两种协议的长期共存成为首要课题。各高校不仅应该看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更应该首当其冲地成为这个新领域的开拓先锋。本文首先介绍了IPv4的局限性以及IPv6的发展优势,然后从两种协议的地址和报文格式上进行分析和阐述,从理论上论证了IPv4向IPv6过渡的必然性。介绍了三种常用的过渡技术和IPv6协议的相关内容,并重点分析了双协议栈技术。介绍了Windows平台下IPv6协议的实现和Socket编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拟用五台电脑搭建了实验环境,实验基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VC++6.0集成开发环境,深入研究基于Socket接口的网络编程,在双栈节点上实现协议无关的Web服务器。最后介绍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校园网结构,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步晚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下一代互联网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所以在我校新校区网络组建之初,作者根据实验结果设计校园网平滑过渡的初级方案,用双栈技术设计一个IPv4/ IPv6校园网的应用服务体系,对我校的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较好的现实意义。以期望将来能顺利实现校园网的平滑过渡,实现IPv4/ IPv6网络的共存共通。

二、基于Windows系统组建IPv6/IPv4实验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indows系统组建IPv6/IPv4实验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6LoWPAN协议的物联网自组网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内容安排
2 6LoWPAN技术概述
    2.1 6LoWPAN技术优势
    2.2 6LoWPAN协议剖析
    2.3 本章小结
3 Contiki操作系统
    3.1 Contiki开发优势
    3.2 Contiki系统概述
    3.3 内核原理
    3.4 Contiki编程开发
    3.5 本章小结
4 自组网平台设计
    4.1 总体设计方案
    4.2 节点硬件设计
    4.3 基于Contiki系统的软件设计
    4.4 自组网搭建
    4.5 边缘网关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系统移植测试
    5.2 通信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2)IPv9过渡技术研究及测试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第2章 IPv9协议的理论知识
    2.1 IPv9报头格式
        2.1.1 IPv9的报头
        2.1.2 IPv9的扩展报头简介
    2.2 IPv9地址协议
        2.2.1 IPv9地址空间
        2.2.2 IPv9地址分类
        2.2.3 IPv9地址的文本表示
        2.2.4 IPv9地址前缀表示
        2.2.5 IPv9地址的分层
    2.3 数字域名技术介绍
        2.3.1 数字域名工作原理
        2.3.2 数字域名结构
    2.4 过渡技术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9过渡机制的研究
    3.1 IPv9过渡机制概述
    3.2 试验网与十进制网络中心的互通方案
        3.2.1 隧道技术的原理
        3.2.2 隧道的基本结构
        3.2.3 隧道的配置方式
        3.2.4 隧道技术的实现
        3.2.5 OpenVPN搭建
    3.3 实验局域网的内部结构
        3.3.1 NAT-PT技术原理
        3.3.2 NAT-PT技术的实现
        3.3.3 客户端获取IP地址的方式
    3.4 局域网通信测试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9扩展程序的设计
    4.1 IPV9扩展程序的设计
        4.1.1 LwIP介绍
        4.1.2 IPv9扩展程序的框架
    4.2 网络应用子模块
        4.2.1 用户编程接口
        4.2.2 相关参数的设置
    4.3 基于LwIP的IPv9协议栈模块
        4.3.1 线程
        4.3.2 通知与保护
        4.3.3 初始化
        4.3.4 IPv9/IPv4双协议栈
    4.4 IPv9网络驱动模块
        4.4.1 通信模块技术方案
        4.4.2 通信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平台的搭建与IPv9协议测试
    5.1 测试环境搭建
        5.1.1 测试系统硬件设备介绍
        5.1.2 测试平台的网络架构
    5.2 测试环境的配置
        5.2.1 IPv9万兆服务器的配置
        5.2.3 Windows系统下IPv9地址的配置
    5.3 IPv9协议测试
        5.3.1 IPv9联通测试
        5.3.2 IPv9协议报文格式测试
        5.3.3 IPv9/IPv4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5.3.4 IPv9/IPv4逻辑隔离功能测试
        5.3.5 IPv9over IPv4隧道功能测试
        5.3.6 IPv9客户端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3)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国家IPV6战略
        1.1.2 企业数字化油田战略
        1.1.3 油气水井生产物联网规划
        1.1.4 试点项目要求以及对国家和企业战略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主要贡献点
    1.4 文章体系架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IPV6技术发展现状
        2.1.1 IPV6网络应用技术
        2.1.2 真实源地址验证防护
        2.1.3 IPV4与IPV6的过渡技术
        2.1.4 IPV4与IPV6协议安全的差异分析
    2.2 国内外IPV6应用现状
    2.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业务需求分析
    2.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1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挑战
    3.2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遵循的原则
    3.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功能范围
    3.4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架构设计
        3.4.1 专网与企业网
        3.4.2 专网骨干网络
        3.4.3 采油厂IPV6网络
    3.5 IPV6地址规划
        3.5.1 IPV6地址申请
        3.5.2 IPV6地址规划
        3.5.3 IPV6地址分配策略
    3.6 IPV6与IPV4过渡设计
        3.6.1 IVI地址转换系统
        3.6.2 改进和定制开发
    3.7 专网网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安全体系设计
    4.1 安全需求
        4.1.1 面临的威胁
        4.1.2 业务安全要求
        4.1.3 法规依从性要求
        4.1.4 安全设计原则
    4.2 基于等级保护的安全体系框架设计
    4.3 安全区域的划分
        4.3.1 安全域划分
        4.3.2 生产数据采集传输区域
        4.3.3 边界安全防护
        4.3.4 无线接入加密安全防护
        4.3.5 数据中心区域
        4.3.6 接入源地址认证
    4.4 安全技术体系
        4.4.1 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架构
        4.4.2 网络边界防护
        4.4.3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数据中心边界防护
        4.4.4 无线接入防护
        4.4.5 SAVI技术方案
    4.5 安全管理和控制体系
    4.6 边界安全控制机制
        4.6.1 专网边界需求分析
        4.6.2 安全接入设计方案
    4.7 RTU端点安全接入
    4.8 RTU数据安全保障
        4.8.1 软硬件技术需求
        4.8.2 TF加密卡功能介绍
        4.8.3 RTUSAFELIB接口设计
        4.8.4 RTU的数据连接
        4.8.5 对RTU的改进
    4.9 标准和规范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轻量级分组加解密算法设计
    5.1 LIC算法的编制描述
    5.2 LIC算法的加密过程
    5.3 LIC算法的解密过程
    5.4 LIC算法的密钥扩展过程
    5.5 LIC算法的安全性分析
        5.5.1 差分/线性分析
        5.5.2 不可能差分/零相关线性分析
    5.6 LIC算法的实现效率
        5.6.1 硬件实现效率
        5.6.2 软件实现效率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IPV6油气水生产专网实施验证
    6.1 生产专网部署
    6.2 IPV6地址分配
    6.3 网络流量测试
        6.3.1 测试内容
        6.3.2 测试环境
        6.3.3 测试方法
        6.3.4 测试结果
    6.4 接入数据加密测试
        6.4.1 第一阶段测试
        6.4.2 第二阶段测试
        6.4.3 第三阶段测试
    6.5 信息安全等级测评
        6.5.1 测评指标
        6.5.2 测评方法
        6.5.3 测评过程
        6.5.4 测评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规划和设计得到验证的成果
    7.2 试点工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7.3 研究体会
    7.4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4)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IPv6研究应用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IPv6网络协议分析
    2.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及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1.1 IPv4存在的若干问题
        2.1.2 IPv6协议的特点和优势
    2.2 IPv6报文结构
        2.2.1 IPv6基本报头
        2.2.2 IPv6扩展报头
        2.2.3 IPv6上层协议数据单元
    2.3 IPv6的地址体系结构
        2.3.1 IPv6地址的表示方式
        2.3.2 IPv6地址的类型
    2.4 ICMPv6协议
        2.4.1 ICMPv6报文的类型和格式
        2.4.2 ICMPv6错误报文
        2.4.3 ICMPv6信息报文
    2.5 IPv6路由技术
    2.6 IPv6安全性
        2.6.1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2.6.2 组成IPsec的三个重要协议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IPv4/IPv6过渡技术
    3.1 IPv6过渡机制概述
    3.2 双栈技术
    3.3 隧道技术
        3.3.1 配置隧道
        3.3.2 自动隧道
    3.4 转换机制
    3.5 几种过渡技术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校园网过渡技术仿真实现
    4.1 仿真实验环境的构建
    4.2 实现局域网内IPv6主机的连通
        4.2.1 实验环境及拓扑结构
        4.2.2 IPv6主机连通性测试具体配置
        4.2.3 其它操作系统的IPv6设置
    4.3 实现NAT-PT技术仿真
        4.3.1 静态NAT-PT仿真实验
        4.3.2 动态NAT-PT仿真实验
    4.4 实现IPv4/IPv6双协议栈技术仿真
    4.5 实现隧道技术仿真
    4.6 IPv6下的UDP通信测试
        4.6.1 基于Windows环境的Socket接.编程
        4.6.2 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大学IPv6校园网过渡设计方案
    5.1 校园网过渡需求
    5.2 IPv6校园网过渡方案
        5.2.1 核心校园网设计
        5.2.2 纯IPv6网设计
    5.3 方案实施
        5.3.1 地址分配
        5.3.2 设备选择
        5.3.3 方案评价
    5.4 IPv6应用部署的实现
        5.4.1 域名系统DNS在IPv6下的实现
        5.4.2 IPv6 Web服务器的实现
        5.4.3 FTP在IPv6下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 IPv6 研究现状
        1.2.2 国内 IPv6 研究现状
        1.2.3 IPv6 过渡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2章 IPv6 过渡相关技术研究
    2.1 IPv4 的局限性
    2.2 IPv6 的产生和优势
    2.3 IPv6 协议的技术特点
        2.3.1 IPv6 地址
        2.3.2 IPv6 协议首部
        2.3.3 ICMPv6 协议
        2.3.4 IPv6 邻居发现协议
        2.3.5 IPv6 路由
    2.4 IPv4/IPv6 过渡技术
        2.4.1 双协议栈技术
        2.4.2 隧道技术
        2.4.3 翻译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SATAP 隧道技术和 IVI 翻译技术的研究
    3.1 ISATAP 隧道技术的研究
        3.1.1 ISATAP 地址格式
        3.1.2 ISATAP 工作原理
        3.1.3 ISATAP 邻居发现机制
    3.2 IVI 翻译技术的研究
        3.2.1 IVI 地址格式
        3.2.2 IVI 路由
        3.2.3 IVI 工作原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ISATAP 隧道的设计与实现
    4.1 ISATAP 双栈系统结构的设计
    4.2 ISATAP 隧道功能模块的设计
        4.2.1 ISATAP 数据报接收模块的设计
        4.2.2 ISATAP 数据报发送模块的设计
        4.2.3 ISATAP 数据报处理模块的设计
    4.3 ISATAP 隧道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ISATAP 隧道的数据结构
        4.3.2 ISATAP 数据报接收模块的实现
        4.3.3 ISATAP 数据报发送模块的实现
        4.3.4 ISATAP 数据报处理模块的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VI 翻译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5.1 IVI 翻译网关系统结构的设计
    5.2 IVI 翻译网关功能模块的设计
        5.2.1 IVI DNS 模块的设计
        5.2.2 IVI 地址翻译模块的设计
        5.2.3 IVI 协议翻译模块的设计
    5.3 IVI 翻译网关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IVI 翻译网关的数据结构
        5.3.2 IVI DNS 模块的实现
        5.3.3 IVI 地址翻译模块的实现
        5.3.4 IVI 协议翻译模块的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ISATAP 隧道和 IVI 翻译网关的测试
    6.1 ISATAP 隧道的实验环境
    6.2 ISATAP 隧道的测试与分析
        6.2.1 ISATAP 隧道的实验过程
        6.2.2 ISATAP 隧道建立的测试与分析
        6.2.3 ISATAP 主机 B 全局 ISATAP 地址的测试与分析
        6.2.4 IPv6 主机 A 和 ISATAP 主机 B 可达性的测试与分析
    6.3 IVI 翻译网关的实验环境
    6.4 IVI 翻译网关的测试与分析
        6.4.1 IVI 翻译网关的实验过程
        6.4.2 IPv4 主机 A 和 IPv6 主机 B 可达性的测试与分析
        6.4.3 IVI DNS 的测试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6)基于ZigBee和IPv6的远程监控网络通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ZigBee 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ZigBee 技术的特性
    1.4 无线短距离通信技术
        1.4.1 ZigBee 与蓝牙和 802.11 比较
        1.4.2 与其他 LR-WPAN 技术比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ZigBee 技术基础
    2.1 ZigBee 网络体系架构
        2.1.1 ZigBee 分层模型
        2.1.2 ZigBee 原语
        2.1.3 ZigBee 协议栈帧结构关系
    2.2 ZigBee 软硬件选型
        2.2.1 ZigBee 芯片及协议栈选型
        2.2.2 系统开发软件选择
    2.3 Z-Stack 协议栈分析
        2.3.1 Z-Stack 软件架构
        2.3.2 OSAL 任务框架
    2.4 串口通信技术
        2.4.1 windows 下串口编程工具
        2.4.2 ZigBee 串口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ZigBee 与 IPv6 融合技术研究
    3.1 ZigBee 与 IPv6 融合
        3.1.1 IPv6 的引入
        3.1.2 IPv6 与 ZigBee 融合分析
    3.2 基于 IPv6 的 ZigBee 接入方案
        3.2.1 基站代理接入方式
        3.2.2 协议网关接入方式
        3.2.3 ZigBee-IP 接入方式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ZigBee-IPv4/IPv6 双栈远程监控系统方案
    4.1 系统功能需求
    4.2 系统架构设计模型
    4.3 系统设备工作角色
    4.4 系统组网方案
        4.4.1 ZigBee 组网方案
        4.4.2 系统拓扑结构
    4.5 系统通信过程设计
        4.5.1 ZigBee 网络组网及通信过程设计
        4.5.2 ZigBee 网络与监控平台通信过程设计
        4.5.3 系统工作流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通信设计与实现
    5.1 ZigBee 节点硬件系统分析
        5.1.1 SmartRF04EB 开发板
        5.1.2 无线射频通信模块
        5.1.3 温度传感器
    5.2 ZigBee 网络组建
        5.2.1 设备工作流程
        5.2.2 协调器创建网络
        5.2.3 设备加入网络
        5.2.4 绑定的建立
        5.2.5 ZigBee 网络数据通信过程
    5.3 协调器与基站串口通信设计
        5.3.1 协调器接收节点数据过程
        5.3.2 串口数据格式设计
        5.3.3 协调器串口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5.3.4 基站串口接收程序设计
    5.4 IPv4/IPv6 网络通信设计
        5.4.1 通信模型设计
        5.4.2 网络通信程序设计
    5.5 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访问方式
        5.5.2 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
    5.6 监控平台界面功能设计
        5.6.1 软件平台功能模块
        5.6.2 软件类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测试过程及结果
        6.2.1 ZigBee 网络通信测试
        6.2.2 ZigBee 串口通信测试
        6.2.3 IPv4/IPv6 网络连通性测试
        6.2.4 监控平台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IPv6技术应用及Windows平台下的通信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IPv6协议研究
    2.1 IPv6寻址
        2.1.1 寻址模式
        2.1.2 IPv6地址的文本表示形式
        2.1.3 IPv6地址前缀的文本表示
        2.1.4 IPv6单播地址(Unicast Addresses)
        2.1.5 IPv6多播地址(Unicast Addresses)
        2.1.6 IPv6任播地址Anycast Addresses
        2.1.7 节点被要求的地址
        2.1.8 IPv6的子网划分
        2.1.9 IPv6的接口ID
        2.1.10 IPv4地址与IPv6地址的比较
    2.2 IPv6报头
        2.2.1 IPv6报头
        2.2.2 IPv6扩展报头
        2.2.3 上层校验和
        2.2.4 IPv6对最大传输单元(MTU)的要求
    2.3 ICMPv6
        2.3.1 ICMPv6报文结构
        2.3.2 ICMPv6报文类型
        2.3.3 邻节点发现
    2.4 地址自动配置
    2.5 IPv6的名称解析
    2.6 IPv6路由
    2.7 IPv6的安全
3 IPv4到IPv6的过渡
    3.1 IPv4向IPv6过渡的漫长过程
    3.2 IPv6过渡用地址类型
    3.3 IPv4/IPv6过渡策略
        3.3.1 双栈技术应用
        3.3.2 隧道技术
        3.3.3 协议转换技术
4 应用IPv6技术
    4.1 WWW
        4.1.1 HTTP协议的工作过程
        4.1.2 IPv6对WWW的影响
        4.1.3 WWW迁移方案
    4.2 E-mail
        4.2.1 E-mail的工作过程
        4.2.2 IPv6对E-mail的影响
        4.2.3 E-mail的迁移
    4.3 IM
        4.3.1 即时通信的工作过程
        4.3.2 即时通信的迁移
    4.4 IPTV
        4.4.1 IPTV工作机制
        4.4.2 IPTV过渡
    4.5 IPv6应用前景
5 基于Windows平台的中小型网络过渡策略
    5.1 Windows系统中的IPv6
    5.2 基于Windows平台中小型网络的IPv6过渡需求
    5.3 基于Windows平台的中小型网络实施性过渡方案
    5.4 过渡方案的测试
        5.4.1 构建过渡实验环境
        5.4.2 手工隧道
        5.4.3 部署IPv6应用服务
    5.5 通信测试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IPv6实验环境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IPv6的地址及路由配置实验
    1.1 地址配置实验
    1.2 路由配置实验
2 IPv6下资源共享及访问配置实验
3 应用服务器的配置实验
4 隧道配置实验
5 结束语

(9)基于IPv6的网络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多媒体点播系统的发展
    1.4 IPv6概述
    1.5 IPv6在多媒体应用方面的优势
        1.5.1 IPv6与多媒体传输
        1.5.2 IPv6所支持的多媒体传输
第二章 基于IPv6的视频点播应用环境构建
    2.1 IPv6协议
        2.1.1 IPv6新特性
        2.1.2 IPv6报文结构
        2.1.3 IPv6的地址体系结构
        2.1.4 ICMPv6 协议
        2.1.5 IPv6单播数据通信
        2.1.6 IPv6路由协议
        2.1.7 IPv6安全机制
    2.2 IPv6过渡技术
        2.2.1 过渡的基本要求
        2.2.2 双协议栈技术
        2.2.3 隧道技术
        2.2.4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地址转换(NAT-PT)
    2.3 IPv6组网接入
        2.3.1 单主机接入IPv6
        2.3.2 IPv6实验网接入IPv6
    2.4 IPv6流媒体应用平台的建立
        2.4.1 基本应用的实现
        2.4.2 WWW 服务
        2.4.3 视频点播服务
第三章 视频点播系统的原理及技术
    3.1 流媒体系统的基本组成
    3.2 实时视频点播系统工作原理
    3.3 基于IPv6的流媒体视频点播的实现技术
        3.3.1 IPv6对流媒体技术的支持与改进
        3.3.2 IPv6的网络视频点播的关键技术
    3.4 在浏览器中嵌入播放器
第四章 基于IPv6的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基于IPv6的流媒体视频点播系统需求分析
        4.1.1 功能需求
        4.1.2 硬件设备需求
    4.2 基于IPv6的流媒体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
        4.2.1 总体设计
        4.2.2 详细功能模块设计
        4.2.3 服务器端网络通信接口模块的设计
        4.2.4 系统总体功能框图
    4.3 数据库设计及XML 数据存储
        4.3.1 实体关系图
        4.3.2 数据库表
        4.3.3 XML 数据存储
    4.4 系统实现
        4.4.1 数据连接的实现
        4.4.2 部分功能的实现
        4.4.2.1 web.xml配置
        4.4.2.2 首页代码实现
        4.4.2.3 视频点播系统后台管理的实现
    4.5 VOD视频系统硬件环境部署
        4.5.1 实验环境
        4.5.2 客户机配置
        4.5.3 服务器配置
        4.5.4 测试
    4.6 VOD视频点播系统的部署
        4.6.1 WEB应用服务器的部署
        4.6.2 VOD点播系统WEB应用的测试
    4.7 基于IPv6的视频点播系统的应用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双协议Web服务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IP 协议的过渡技术分析
    2.1 IPv4 的特点及局限性
    2.2 IPv4 地址的基本类型
        2.2.1 IPv4 地址的分类
        2.2.2 IPv4 报文格式
    2.3 IPv6 的特点及优势
    2.4 IPv6 地址的基本类型
        2.4.1 IPv6 地址的文本表示
        2.4.2 IPv6 地址类型及地址空间
    2.5 IPv4 到IPv6 平滑过渡的策略
    2.6 三种主要过渡技术的分析
        2.6.1 双协议栈技术
        2.6.2 隧道技术
        2.6.3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协议 Web 服务器的设计与实现
    3.1 双协议栈的工作方式
    3.2 Windows 平台下 IPv6 协议的实现
    3.3 Windows 下协议无关的 socket 接口编程
        3.3.1 初步认识 socket
        3.3.2 Socket 接口
        3.3.3 Socket 编程基本流程图
        3.3.4 Socket 接口相关的常用 API 函数说明
    3.4 一个简单协议无关的 Web 服务器的程序
        3.4.1 支持 TCP/UDP 传输的 Server/Client 测试程序分析
        3.4.2 一个简单协议无关的 Web 服务器的实现
    3.5 实验环境的建立
    3.6 Web 服务器实验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协议 Web 服务器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园网中的研究
    4.1 师院简介
    4.2 校园网建设
        4.2.1 师院市内校区校园网络
        4.2.2 师院新校址校园网络
    4.3 IPv6 过渡需求
    4.4 IPv6 的过渡方案设计
        4.4.1 IPv4 网络到 IPv6 网络迁移过程
        4.4.2 师院校园网初级过渡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Windows系统组建IPv6/IPv4实验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6LoWPAN协议的物联网自组网平台研究与实现[D]. 张恒.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2]IPv9过渡技术研究及测试验证[D]. 李国领.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3]基于IPv6的油气水生产专网建设与安全保障研究[D]. 靖小伟. 清华大学, 2017(04)
  • [4]基于IPv6校园网构建方案的研究与设计[D]. 李杰. 河北科技大学, 2015(03)
  • [5]基于隧道和ⅠⅥ机制的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D]. 朱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6]基于ZigBee和IPv6的远程监控网络通信研究[D]. 方涛. 北京工业大学, 2013(03)
  • [7]IPv6技术应用及Windows平台下的通信测试[D]. 李震宇. 西安工业大学, 2012(04)
  • [8]IPv6实验环境及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现[J]. 罗新. 实验室科学, 2012(01)
  • [9]基于IPv6的网络教学视频点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胡隽一.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1)
  • [10]基于双协议Web服务器的研究与设计[D]. 罗平娟. 云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基于Windows系统搭建IPv6/IPv4实验网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