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oO_3对染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忠家,李德丽,田丽君,常玥,查飞[1](2021)在《Cd0.5Zn0.5S/MoO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文中研究说明以Mo O3、Cd0.5Zn0.5S、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原料,水热一锅法制备了Cd0.5Zn0.5S/Mo O3复合材料,通过XRD、XPS、SEM、UV-VisDRS及PL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以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将其用于甲基橙(MO)、罗丹明B、亚甲基蓝、孔雀石绿、酸性品红、结晶紫的光催化降解。结果表明,Mo O3/Cd0.5Zn0.5S复合材料对上述染料都具有光催化降解能力,其中,对MO的光催化活性最佳。可见光照射60 min,质量浓度0.67 g/L的10%Cd0.5Zn0.5S/Mo O3(Cd0.5Zn0.5S含量为10%,以Mo O3质量计)对质量浓度10 mg/L MO的降解率达到98.0%,表观速率常数为0.06725 min–1,分别约为MoO3和Cd0.5Zn0.5S的172倍和31倍。
夏振昊[2](2021)在《含钼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皮革、化妆品、造纸、印刷、纺织等行业使用的复合有机染料大部分有毒且不易被微生物分解,这些行业的废水处理不当会导致大规模的水污染。此外,废水中还存在大量的细菌(如海杆菌和芽孢杆菌等),即使死亡后依然会有残留,释放内毒素物质,引起伤寒和霍乱,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加。与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相比,新型生物材料的抗菌活性高、生物相容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众所周知,传统的TiO2光催化材料存在纳米粒子易团聚、表面区域小、光生电子-空穴对重组快、吸附性能差等缺陷,相比而言新型生物光催化材料在结构上更灵活,金属原子的选择性更多,因此,选用对可见光利用较高的钼元素进行接下来的实验探讨。本研究前半部分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微米级介孔SiO2稳定的物化性质、高热稳定性、大比表面积等优异特性作为载体,以水玻璃和碳酸氢钠作为硅胶原料,使用溶胶-凝胶法将斜方相MoO3负载到硅胶表面,制备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杂化光催化型抗菌材料(MoO3@SiO2),赋予一定性能的同时并没有改变硅胶的基本结构和形态。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为90℃,p H在5~6之间,反应时间为1 h,钼离子添加浓度为1.19 mol/L时制备得到的MoO3@SiO2杂化材料的性能最佳。同时利用XRD、ICP、SEM、EDS、XPS、BET等检测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表观形貌、负载形式、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未改变硅胶结构形态的基础上成功制备钼系光催化抗菌材料,且在最佳制备条件下对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可达99%以上;在紫外光持续照射240 min后可以将98%的染料降解,可见光在持续照射360 min后降解率为93.5%。在成功制备得到预期材料并进行性能检测后,发现相比于传统抗菌剂,钼基光催化抗菌剂存在抗菌机理不清晰,抗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故在本文下半部分结合前段实验结果,充分利用了钼元素带隙能小,可见光下催化效果好等优点设计了新的实验。使用简单的水热法引入了铜离子与银离子对材料进行改性以提升抗菌率,成功制备得到了棒状钼酸铜(Cu3Mo2O9)与层状钼酸银纳米材料(Ag2MoO4),并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元素组成和热稳定性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Cu3Mo2O9和Ag2MoO4相比杂化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抗菌性能和光催化活性。最后,结合脂质过氧化、呼吸链脱氢酶活性等实验结果综合判断材料的抗菌机理是以离子杀菌为主,辅助以材料产生的部分活性氧与介质酸化来进行协同杀菌。本实验设计的光催化抗菌材料有望成为一种可于清洁微生物污染水环境的抗菌剂,而且本文的工作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Cu/Ag-钼酸盐抗菌机理的认识。
赵子豪[3](2020)在《两种改性Ag3PO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纺织等行业排放的有机染料是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如何去除和降解这类污染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众多污染物处理技术中,光催化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降解染料、抗生素、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能耗低、二次污染少等优点,被视为有机污染物降解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光催化有机污染物降解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于高效光催化剂的设计及构建。在众多光催化材料中,Ag3PO4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可见光响应(禁带宽度约为2.4e V)以及合适的氧化能力,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该催化剂具有光生载流子容易复合、量子产率低等缺点。因此,在Ag3PO4的基础上,开发具有宽光谱响应和高载流子分离效率的新型光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在诸多催化剂改性策略中,构建Z型异质结可以在不降低半导体氧化还原能力的情况下有效提高载流子分离效率。基于此,本文采用Ag3PO4与氧化铋或氧化钼等金属氧化物复合构建出具有Z型异质结结构的光催化剂,同时引入Ag纳米颗粒作为两种半导体材料之间的电子介体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快速迁移,有效提升了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将Ag和Ag3PO4纳米颗粒沉积在BiO2-x纳米片的表面制备得到了具有Z型异质结的Ag3PO4-Ag-BiO2-x光催化剂。与纯Ag3PO4、BiO2-x以及Ag/BiO2-x相比,该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染料(罗丹明B,亚甲基蓝)的降解表现出出色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分析认为,催化剂表面的Ag纳米颗粒具有等离子共振(SPR)效应,能有效提高催化剂的光吸收能力;同时Ag3PO4-BiO2-x与Ag颗粒之间形成致密的异质结,可以有效地促进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抑制Ag3PO4材料的光腐蚀。2、采用快速相变加热方法制备了富含氧空位的超薄二维MoO3-x纳米片,然后将Ag纳米颗粒沉积在MoO3-x纳米片的表面上,最后与Ag3PO4复合,成功制备了Ag3PO4-Ag-MoO3-x三元Z型异质结结构。Ag纳米颗粒作为电子介质有利于光生载流子快速分离并抑制材料的光腐蚀,MoO3-x表面存在的氧空位增强了O2的吸附,提高了材料的氧化性能。在所有复合物中,Ag3PO4含量为65 wt%的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最高,在可见光照射下对染料(罗丹明B,亚甲基蓝及其混合物)和环丙沙星的降解表现出出色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孙培培[4](2020)在《新型锌基和钼基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染料废水的净化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光催化技术在应对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本论文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碱处理Co0.01Zn0.99S(CZS)对Rh B染料废水的催化活性性能研究;二是相结构对Mo O3催化活性的影响及其在室内清除污染物的潜在应用的研究。(1)采用了一种简易的碱处理方法以提高Co0.01Zn0.99S(CZS)的光催化活性。由于锌的双亲性质,使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Na OH)水溶液作为溶剂来对Co0.01Zn0.99S进行后处理,形成Zn空位。而处理后的样品5M-Co0.01Zn0.99S(5M-CZS)比表面积增加了2.8倍(12.8 vs 3.4 m2g-1),价带的氧化电位(EVB)也大大增加(2.55 vs 2.19 V),也具有更高的提高电荷分离效率。最后,实验制备的样品降解Rh B,发现与未处理的CZS相比,5M-CZS的降解活性提高了3.4倍。这种后处理的合成策略简单,且成本低,可用于批量生产有效的光催化剂,用于降解染料废水。(2)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首次讨论了晶相的不同对Mo O3催化活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正交三氧化钼(α-Mo O3)和六方三氧化钼(h-Mo O3)。在环境条件下,α-Mo O3对亚甲蓝(MB)具有较高催化湿空气氧化(CWAO)活性,而h-Mo O3没有活性:60 min后,MB的降解率为64%。从氢的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氧的程序升温脱附(O2-TPD)结果分析,α-Mo O3的氧化能力强于h-Mo O3。通过对其进行晶体结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α-Mo O3具有较大的Jahn-Teller畸变。而Jahn-Teller畸变可以导致Lewis酸位点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光催化活性。这种环境CWAO工艺具有节能、低成本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净化工艺。
陈小燕[5](2020)在《糠醛渣基材料的制备、结构特征及其应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有效的解决水污染问题,人们研发了各种治理方法,其中,吸附法因为具有低成本、高效、操作简便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以各种生物质资源为基体,经过不同的掺杂改性,实现对水中污染物的有效吸附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目前报道的生物质直接作为吸附剂吸附量不高,重复使用性能不好,或者制备的多孔生物质炭虽然有一定的吸附性能,但是孔径与抗生素类大分子匹配性不高,而且表面仅有少量含氧基团等不足制约了其实际应用。此外,光催化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也是人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一种常用的可见光催化剂,具有吸收光谱范围宽、成本低等优势。但g-C3N4在应用中存在比表面积较小、光生电子-空穴易复合、量子效率低等不足,如何对其能带结构进行调控,进而增强对可见光的吸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论文以大宗的生物质糠醛渣(FR)为基体,以其本身具有的结构特性,针对有机污染物的结构特点,直接使用或者改性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特性的生物质炭吸附剂,以调控生物质炭材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和表面吸附位点,从而增强对特定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性能,并深入研究了吸附作用机理。此外,利用FR的高含碳量,将其液化作为碳源,对可见光催化剂g-C3N4进行碳掺杂,调控g-C3N4表面形貌和结构,提高对染料和抗生素的光降解性能。与此同时,基于FR液化物的组分为疏水性的活性小分子,将其改性为与低阶煤种适配的水煤浆添加剂,研究了其与煤粒间的作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 FR直接作为吸附剂去除水中甲基橙(MO)和罗丹明B(RhB)两种染料。通过各种表征方法对吸附染料前后的FR形貌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R表面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以介孔为主,通过静电作用、介孔填充、氢键和π-π作用协同吸附两种染料。FR对MO和RhB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4.95 mg/g和37.93 mg/g,比其他生物吸附剂分别高出43.7%和39.5%。吸附剂可重复使用5次以上。因此,FR对废水中不同类型染料的吸附去除具有应用潜力。(2)以FR和尿素为原料,采用低温热解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N掺杂生物炭(NBC),用于对水中金霉素(CTC)的吸附和水热催化降解。通过表征发现NBC具有表面含氮官能团和较大介孔的类石墨结构。吸附研究表明,NBC比其他生物炭吸附剂更快地达到吸附平衡。NBC对CTC的最大吸附量为44.3 mg/g,可循环使用。对CTC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机理可归结为孔填充作用、π-π作用、静电作用和氢键的协同作用。此外,在水热条件下,NBC对CTC具有催化降解作用,分析了 CTC的降解途径。因此,NBC是一种吸附水中金霉素类抗生素的很有潜力的生物炭材料。(3)以FR为原料,经过碳化和化学沉淀法制备了磁性生物质炭(MBC),并用于水中四环素(TC)的吸附去除。当最佳配比为mFe:mBC=2:1时,制备的MBC对TC的吸附率最高。经测试分析可知,MBC形成了更大的孔道结构,饱和磁化强度为5.38 emu/g,表面Zeta电位为-21.14 mV。与生物炭相比,MBC在水中更分散。TC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及溶液的pH值均对TC的吸附有影响,在溶液的pH值为6.0时,吸附量最大(40.2 mg/g)。此外,MBC对TC的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吸附量为43.5 mg/g,并分析了吸附机理。MBC能磁性分离,循环使用,在吸附水中抗生素方面显示出了应用潜力。(4)以FR的液化物为碳源,成功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碳掺杂(3%-15%)的氮化碳(g-C3N4)光催化剂。由表征分析可知,C掺杂可调控g-C3N4的团聚,但并未改变g-C3N4的晶体结构。通过对水中罗丹明B(RhB)和四环素(TC)的光催化降解研究证实,与纯的g-C3N4相比,5%C掺杂的氮化碳(5%CCN)对两种有机物均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此外,5%CCN光催化剂在对RhB和TC循环光催化降解的中呈现出较好的稳定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催化剂对其他染料甲基橙、碱性品红和亚甲基蓝也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性能。催化降解TC的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种为·O2-。所以,本研究为提高g-C3N4的光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策略。(5)将FR的苯酚液化物用硫酸磺化及碱中和后,作为水煤浆添加剂(FRS)。以低阶煤种的成浆性能为评价指标,对FRS的磺化工艺进行优化。并且将FRS与3种市售添加剂(NDF、ASDF、ZM-19)的结构特性和对水煤浆的成浆性能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水煤浆添加剂均含有亲水性的磺酸基团和疏水性的芳环。在添加剂存在下,煤粒表面的Zeta电位与添加剂的磺化度变化趋势一致;FRS对煤表面的润湿性最好。在相同制浆条件下,FRS对低阶煤种制浆的稳定性最好,并且提出了 FRS与煤粒表面的作用机制。总之,本论文以低成本的糠醛渣为主体,利用其本身具有的结构特性,改性设计了一系列不同的吸附剂或者光催化剂以及水煤浆添加剂,为来源广泛的糠醛渣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应用前景。
毛洁[6](2020)在《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难题。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光催化技术的应用,其能有效利用太阳能降解污染物,且具有反应过程快速高效,耗能少,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光催化技术中的重点是研究高效率且稳定的光催化剂。聚酰亚胺(PI)是具有可见光响应的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因其独特的化学稳定性和易于调控结构等特点,使其在光催化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论文设计合成系列聚酰亚胺基复合光催化材料,通过紫外-可见光催化降解染料溶液评估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并对光催化剂的稳定性及光催化机理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沉淀法制得ZnO,再采用一锅煅烧法制备了PI/WO3/ZnO(PWZ)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FT-IR、SEM、EDS等表征手段对光催化材料的物相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测试。以罗丹明B(RhB)染料溶液作为水污染模型,探讨了PWZ复合光催化剂制备中ZnO的添加量、升温速率、反应温度对其光催化降解活性的影响,优化得到性能最佳的复合光催化剂PWZ(0.2 g,3°C/min,325°C)。即当ZnO含量为0.2 g,升温速率为3°C/min,反应温度为325°C时,所制得的光催化剂的降解活性最佳。在紫外-可见光下,对于50 m L、20 mg/L的RhB溶液,照射50 min时,PWZ(0.2 g,3°C/min,325°C)对RhB的降解率达到99.6%。经过五次循环,降解率仍然高达96.8%,说明PWZ复合光催化剂具有高的稳定性。PWZ(0.2 g,3°C/min,325°C)复合光催化剂对刚果红(CR)染料也表现较好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光电化学测试表明,PWZ(0.2 g,3°C/min,325°C)复合光催化剂能实现光生电子和空穴更有效的分离,从而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活性。对PWZ(0.2 g,3°C/min,325°C)降解RhB过程中活性物种的捕获实验证明,·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2)采用煅烧法和溶剂热法分别制得PI和Bi2WO6,再采用超声辅助沉积法制备得到PI/Bi2WO6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FT-IR、SEM、EDS等表征技术对光催化材料的物相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测试。以RhB染料溶液作为水污染模型,探讨了在水(DW)、乙醇(EA)、乙二醇(EG)三种不同的溶剂中制得的Bi2WO6及其相应的复合物PI/Bi2WO6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优化得出性能最佳的复合催化剂1:2 PI/Bi2WO6(DW)、1:1 PI/Bi2WO6(EA)、1:1 PI/Bi2WO6(EG)。在紫外-可见光下,对于50 mL、20 mg/L的RhB溶液,照射24 min时,1:1 PI/Bi2WO6(EG)对RhB降解率达到99.2%。循环实验表明,PI/Bi2WO6复合光催化剂与相应单体Bi2WO6相比具有更高的光催化稳定性,经过四次循环,1:1 PI/Bi2WO6(EG)对RhB降解率仍可达到95.6%。光电化学测试表明,PI/Bi2WO6复合光催化剂上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明显提高,从而催化活性得以增强。活性物种的捕获实验表明,1:1PI/Bi2WO6(EG)复合光催化剂降解RhB的过程中·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3)采用煅烧法分别制得PI、PI/MoO3和g-C3N4,再采用沉积法制备得到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利用XRD、FT-IR、SEM等表征技术对光催化材料的物相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测试。以RhB染料溶液作为水污染模型,探讨了制得的PI/MoO3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降解活性,优化得出性能最佳的PI/MoO3-C(C指钼酸铵含量为0.1 g)。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比例的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降解活性,优化得出性能最佳的1:1 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在紫外-可见光下,对于50 mL、20 mg/L的RhB溶液,照射10 min时,1:1 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对RhB降解率达到98.4%,表明1:1 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光催化活性。循环实验表明,1:1 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与PI/MoO3-C相比具有更高的光催化稳定性。光电化学测试表明,1:1 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上光生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明显提高,从而催化活性得以增强。活性物种的捕获实验表明,1:1 PI/Mo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降解RhB的过程中·O2-是主要的活性物种,而h+是次要的活性物种。
谢治杰,冯义平,张钱新,曾泳钦,王枫亮,刘国光,吕文英,颜幼平[7](2019)在《Z型MoO3/g-C3N4复合催化剂用于可见光降解萘普生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一种简单的搅拌焙烧方法成功制备了MoO3/g-C3N4复合材料,通过SEM、TEM、XRD、FTIR、UV-vis和PL等技术对材料进行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表征.结果表明,MoO3与g-C3N4成功复合,使g-C3N4吸收发生红移,扩大了g-C3N4的可见光吸收范围,有效地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以非甾体抗炎药萘普生(NPX)为目标污染物,对MoO3/g-C3N4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光催化剂MoO3/g-C3N4对萘普生的去除率是相同条件下纯g-C3N4的1.75倍.MoO3负载量、pH值、催化剂MoO3/g-C3N4的使用量和NPX的初始浓度等因素的研究表明,3%的MoO3复合量和酸性条件更有利于NPX降解,加大MoO3/g-C3N4的使用量和减少NPX的初始浓度也能加快NPX的降解速率.通过猝灭实验确定了单线态氧和超氧自由基是反应的主要活性物种,ESR测定单线态氧的存在验证了Z型MoO3/g-C3N4降解NPX的机制.
苏迎春[8](2019)在《自组装法制备无机微纳米材料及其对刚果红的降解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优先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水污染问题,与饮用水息息相关,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许多技术可用于处理水体中的有毒污染物,其中,吸附、类Fenton催化和光催化等技术,以其简单、环保、去除率高等优点,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研究重心转向微纳米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微纳米材料作为吸附剂或催化剂可进行水处理,被认为是下一代水处理的理想材料。本论文主要基于无机微纳米材料,利用不同的自组装方法制备了磷酸钙空心微球、氢氧化铜空心微球、钼酸铁微纳米线及ZnO/Ag-Ag2O花球,并研究了这些无机微纳米材料对有机染料刚果红吸附和降解作用。发现了不同种类盐的水溶液与乙醇会形成一个暂态的界面,这与乙醇和水任意比例互溶的物理化学现象并不冲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特殊现象。在高浓度含氧酸根离子的盐溶液中,含氧酸根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将这一部分水紧紧地限制在附近,导致盐溶液在无水乙醇中完全不溶解,形成了特殊的盐溶液/乙醇界面。含氧酸根离子与乙醇间还存在着对水分子的争夺,导致了这种界面的暂态性质。基于这种特殊的、暂态界面,提出了界面自组装的方法,在该界面上制备了无机微纳米空心微球。利用这种暂态的盐溶液/乙醇界面,成功合成了碳酸钙空心微球和磷酸钙空心微球。对其动态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清晰地观察到了盐溶液/乙醇界面到无机微纳米材料微球的变化过程,证实了盐溶液/乙醇界面的存在。研究了沉淀剂的浓度和用量、界面引发剂的用量、盐溶液浓度、晶体搅拌时间对碳酸钙空心微球和磷酸钙空心微球形貌及尺寸的影响。该界面自组装在常温下进行,耗时极短,从加入界面引发剂到磷酸钙空心微球的形成仅需要0.3s。磷酸钙空心微球可作为环境友好、生物相容、无毒无污染的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的有机染料刚果红。受到盐溶液/乙醇界面的启发,盐溶液/丙酮界面也被用于Cu(OH)2无机空心微纳米球的制备。对其动态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清晰地观察到了盐溶液/丙酮的界面上Cu(OH)2空心微球的形成过程,证实了盐溶液/丙酮界面的存在。在CuSO4水溶液/丙酮界面上的反应需要2s,约为CuSO4水溶液/乙醇界面上形成空心微球所用的时间(0.6s)的3倍。相比于盐溶液/丙酮界面自组装,盐溶液/乙醇界面自组装反应更加快速。加入Cu(OH)2无机空心微球后,刚果红的降解效率提高了92.92%。Cu(OH)2无机空心微球可作为刚果红的吸附剂及类Fenton降解的催化剂。通过常温自组装和水热法,并控制反应物的温度及浓度对钼酸铁材料的形貌进行调控,得到微纳米线、蝴蝶结状微结构及海胆状微结构。其中常温自组装法极为简单,适合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浓度,可实现对所形成的钼酸铁微纳米纤维尺寸的调控。钼酸铁微纳米纤维可作为吸附剂和Fenton催化剂处理有机染料刚果红。在高浓度刚果红的条件下具有优异的降解效果,刚果红浓度为250mg/L时,降解效率高达92.56%,降解容量为231.41mg/g。钼酸铁微纳米线催化剂在高浓度有机染料处理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结合界面自组装和熟化过程,利用ZnSO4溶液/乙醇界面,通过界面自组装合成了Zn(OH)1.68(SO4)0.16·0.58H2O空心微球,而后通过熟化过程在Zn(OH)1.68(SO4)0.16·0.58H2O空心微球表面生长纳米片,形成了三维的Zn(OH)1.68(SO4)0.16·0.58H2O空心花球。与水热制备空心花球的方法相比,该方法降低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缩短了催化剂的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生产条件。在空气气氛下煅烧形成ZnO花球。利用原位合成法,表面修饰Ag-Ag2O纳米颗粒,提高了吸附和光降解的性能。对刚果红和亚甲基蓝的降解效率分别提高了13.07%和17.52%。ZnO/Ag-Ag2O花球对亚甲基蓝的总有机碳的去除率为94.28%,几乎完全被矿化。Ag-Ag2O纳米颗粒的修饰,有利于ZnO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
张含新[9](2019)在《锡钼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认为SnO2和MoO3因其在光催化、气体传感器、电容器材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而备受科研人员关注。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成功合成了具有新颖三明治形貌、Mo5+自掺杂的异质结SnO2/MoO3-x复合材料,对合成的SnO2/MoO3-x进行有机染料的光降解、抗菌和Li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等方面的探索,并获得了较高的有机染料去除率、良好的抗菌能力和较本征半导体SnO2和MoO3充放电能力提升的优异性能。详细的工作及成果如下:1.锡钼复合金属氧化物SnO2/MoO3-x的合成以SnCl2(氯化亚锡)和(NH4)6Mo7O24(钼酸铵)为合成初始材料,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以及静电自组装(electrostatic self-assembly)的合成工艺,在450℃下煅烧获得了半导体复合材料SnO2/MoO3-x,并通过XRD(X射线衍射)、TEM(透射电镜)、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表征了它的形貌、尺寸、结构、元素组成等性质。在电镜下可以看到,15 nm的SnO2微粒被嵌进了MoO3-x纳米片层之间,使得SnO2/MoO3-x呈现出新颖的三明治形貌。元素组成上,自掺杂的Mo5+以及氧空穴被合理引入到SnO2/MoO3-x复合体系中,并且Mo5+和Mo6+的分布比为90.66%:9.34%。此外,SnO2和MoO3-x复合形成的特殊异质结结构,向体系内引入了合适的内电场,控制了内部载流子的定向迁移运动,实现了电子-空穴对的高效分离。2.光催化剂SnO2/MoO3-xUV-Vis DRS漫反射光谱表明,较本征半导体SnO2和MoO3,催化剂SnO2/MoO3-x在400-800 nm范围内显现出了强烈的光吸收性能。强烈的光吸收能力也与SnO2/MoO3-x呈现较深的颜色相吻合。此外,荧光光谱也表明了催化剂拥有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和较好的分离效果。在7 h的有机染料可见光降解实验中,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和罗丹明B(Rhodamine B,RHB)能被SnO2/MoO3-x复合材料较快的降解去除,降解效率分别为98.7%和81.2%。SnO2/MoO3-x在酸性介质(pH=4)中的去除效果远远好于中性(pH=7)和碱性(pH=10)溶液。此外,SnO2/MoO3-x在5次循环之后依旧保存着较好的可回收性和催化活性。3.电池负极材料将SnO2、MoO3和SnO2/MoO3-x分别用作负极材料,并装配成锂离子电池测试其电池性能。发现SnO2/MoO3-x在前5圈充放电循环的容量保有率约为50%。SnO2/MoO3-x在1000 mA·g-1高倍率下放电比容量超过SnO2和MoO3。并且EIS谱表明SnO2/MoO3-x有着更低的Li离子传输阻碍。4.高效的抗菌材料SnO2/MoO3-x在近1个月时间的抗菌实验中,光照条件下霉菌在掺有抗菌组分SnO2/MoO3-x的培养基中不存在任何的生长与繁殖能力,表明SnO2/MoO3-x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趣的是,SnO2/MoO3-x在无光照条件下也能起到抑制霉菌生长的作用。此外,结合三氧化钼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SPR)较好的解释了SnO2/MoO3-x在无光环境下的抗菌性能。因此,SnO2/MoO3-x的高效抗菌性能是基于光催化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双重抗菌机制。
孔歌[10](2019)在《废旧二硅化钼的绿色回收及钼酸盐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在工业和实验室领域,随着MoSi2材料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扩展和深入,产生了大量MoSi2废料。MoSi2中的Mo是一种战略性稀有金属,在钢铁、电子、生物、医药、机械和国防军事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因此对废旧MoSi2中的Mo回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MoO3在电学、磁学、光学和化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多金属钼酸盐,如钼酸铜和钼酸铁等被广泛研究并用于催化、医学和磁化学领域,已经成为当代研究中一类新型功能类型的分子材料。本课题以废旧MoSi2作为Mo的二次再生资源,采用热蒸发法,研究以MoO3的形式回收废旧MoSi2中Mo的最佳工艺条件,对Mo资源实现有效回收;以回收MoO3为原料,采用烧结方法,探究Fe2(MoO4)3、Cu3Mo2O9-莫来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并将烧结制备产物用于有机染料的处理。结果表明:MoSi2在500℃氧化180min可以使MoSi2完全转化为MoO3和无定形SiO2,没有MoSi2剩余;在950℃对氧化产物进行热蒸发,可以实现MoO3完全分离,回收产物结晶度高,且回收剩余物中没有MoO3残留,表明混合粉末中的MoO3被完全回收;以回收MoO3作为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降解,暗处理30 min的吸附降解率达到42.15%,光照60 min其降解率达到99.25%,实现了回收产物在有机污染环境中的应用。以回收MoO3和Fe2O3为原料,PVA溶液为粘结剂,在600-800℃空气气氛煅烧180 min得到Fe2(MoO4)3。温度对烧结产物成分、形貌和光催化降解性能有重要影响,800℃烧结产物为纯Fe2(MoO4)3相,组织中存在直径10-50μm的明显孔洞;600℃烧结产物主要是MoO3,还有少量Fe2(MoO4)3;700℃烧结产物中不仅有Fe2(MoO4)3,还有MoO3存在,为两相复合物。以烧结产物作为催化剂,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纯Fe2(MoO4)3对染料吸附降解率达到51.5%,700℃烧结制备的Fe2(MoO4)3和MoO3混合相作为催化剂,禁带宽度为2.52 eV,暗处理30min降解率为30.5%,光催化50min降解率达到80.4%,四次循环之后光催化效率仍能达到65%以上。将废旧MoSi2粉末在500°C空气气氛煅烧240 min使其充分氧化,以氧化产物、Al2O3和CuO粉末为原料,PVA溶液为粘结剂,在1300-1500℃空气气氛中煅烧120 min得到Cu3Mo2O9-莫来石复合材料。CuO添加量和温度对烧结产物成分均有明显影响,Cu3Mo2O9的衍射峰随CuO添加量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尖锐;1300℃烧结时,Cu3Mo2O9的峰最为尖锐,随着温度升高,Cu3Mo2O9峰的强度逐渐减弱,1500℃烧结产物为单一莫来石相。对刚果红染料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可知,CuO添加量为12wt.%时,1300℃烧结产物对刚果红染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光照50 min降解率达到78.49%。
二、MoO_3对染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O_3对染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Cd0.5Zn0.5S/MoO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基橙(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Cd0.5Zn0.5S/MoO3复合材料的制备 |
1.3 光催化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材料表征 |
2.1.1 XRD分析 |
2.1.2 XPS分析 |
2.1.3 SEM分析 |
2.1.4 UV-Vis DRS光谱分析 |
2.1.5 光致发光光谱分析 |
2.2 光催化实验 |
2.2.1 10%Cd0.5Zn0.5S/MoO3对不同染料的光催化活性 |
2.2.2 不同Cd0.5Zn0.5S含量的Cd0.5Zn0.5S/MoO3复合材料对MO的光催化活性 |
2.2.3 10%Cd0.5Zn0.5S/MoO3的质量浓度对MO降解率的影响 |
2.2.4 Cd0.5Zn0.5S/MoO3光催化降解MO的可能机理 |
3 结论 |
(2)含钼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细菌等微生物及其危害 |
1.2 有机废水污染物及常见去除方法 |
1.3 抗菌材料简介 |
1.4 半导体光催化剂 |
1.4.1 传统半导体光催化剂TiO_2及改性TiO_2 |
1.4.2 非TiO_2 光催化剂 |
1.5 钼基材料研究现状 |
1.6 钼酸盐材料研究现状 |
1.6.1 制备方法 |
1.6.2 应用 |
1.7 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及内容 |
1.7.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抗菌性能检测方法 |
2.2.2 光催化性能检测方法 |
2.2.3 活性氧(ROS)检测 |
2.3 材料结构表征方法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3.2 X射线能谱(EDS) |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
2.3.4 激光粒度分析仪 |
2.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BET) |
2.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2.3.7 拉曼光谱仪(Raman) |
2.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 |
2.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3.10 同步热分析仪(TG) |
2.3.1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2.3.12 荧光分光光度计 |
第三章 钼基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3.1 钼基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制备 |
3.2 抗菌性能影响因素 |
3.2.1 pH值对抗菌率的影响 |
3.2.2 钼添加量对抗菌率的影响 |
3.2.3 反应时间对抗菌率的影响 |
3.3 最佳反应条件下所制备样品的表征 |
3.3.1 表观形貌分析 |
3.3.2 材料结构分析 |
3.4 材料的光催化活性 |
3.5 抗菌材料的循环利用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铜/银钼酸盐粉体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4.1 铜/银钼酸盐粉体材料的制备 |
4.2 制备样品的表征 |
4.2.1 表观形貌分析 |
4.2.2 材料结构分析 |
4.3 粉体材料的性能表征 |
4.3.1 光催化性能 |
4.3.2 抗菌性能 |
4.4 粉体材料的循环利用性 |
4.4.1 光催化循环性 |
4.4.2 抗菌循环性 |
4.5 粉体材料的热稳定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铜/银钼酸盐的抗菌机理探讨 |
5.1 粉体材料的杀菌方式 |
5.1.1 溶出杀菌 |
5.1.2 活性氧杀菌 |
5.2 介质酸化 |
5.3 材料对细菌作用 |
5.3.1 脂质过氧化 |
5.3.2 呼吸链脱氢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 |
(3)两种改性Ag3PO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催化降解原理 |
1.3 光催化降解催化剂简介 |
1.3.1 二氧化钛系光催化剂 |
1.3.2 碳化氮系光催化剂 |
1.3.3 铋系光催化剂 |
1.3.4 磷酸银系光催化剂 |
1.3.5 其他光催化剂 |
1.4 光催化剂改性策略 |
1.5 Ag_3PO_4光催化材料的改性 |
1.5.1 与Ag或AgX材料复合 |
1.5.2 与碳化氮系有机半导体材料复合 |
1.5.3 与金属氧化物材料复合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Ag_3PO_4-Ag-BiO_(2-x)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催化剂制备 |
2.2.4 催化剂表征 |
2.2.5 催化剂性能评价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表征结果 |
2.3.2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
2.3.3 催化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Ag_3PO_4-Ag-MoO_(3-x)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催化剂制备 |
3.2.4 催化剂表征 |
3.2.5 催化剂性能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表征结果 |
3.3.2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
3.3.3 催化机理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新型锌基和钼基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染料废水的净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染料废水 |
1.2.1 染料废水特点 |
1.2.2 染料废水处理方法 |
1.3 光催化机理 |
1.3.1 非均相机制 |
1.3.2 均相机制 |
1.4 光催化研究进展 |
1.4.1 Co掺杂ZnS的研究进展 |
1.4.2 三氧化钼(MoO_3)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表征方法 |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催化剂表征仪器 |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3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
2.2.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2.2.5 表面光电压谱仪(SPV) |
2.2.6 光致发光光谱(PL) |
2.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2.2.8 总有机碳测量仪(TOC) |
2.2.9 电化学工作站 |
2.2.10 拉曼光谱(Raman) |
2.2.11 氧的程序升温脱附(O_2-TPD) |
2.2.12 氢的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2.3 光催化活性测试 |
第三章 碱处理对Co_(0.01)Zn_(0.99)S的光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CZS材料的制备 |
3.2.1 碱处理对CZS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2 碱处理对光电性质的影响 |
3.2.3 碱处理对样品催化活性的影响 |
3.2.4 碱浓度对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3.2.5 循环稳定性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相结构对MoO_3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h-MoO_3和α-MoO_3 材料的制备 |
4.2.1 材料组成与形貌分析 |
4.2.2 材料的光学性质分析 |
4.2.3 对材料氧化能力的分析 |
4.2.4 对材料晶体结构的分析 |
4.2.5 对材料成键性质的分析 |
4.2.6 对材料催化湿空气氧化(CWAO)性能的分析 |
4.2.7 光源与光强对材料催化湿空气氧化(CWAO)性能的影响 |
4.2.8 表面活性剂对材料催化湿空气氧化(CWAO)性能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糠醛渣基材料的制备、结构特征及其应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水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
1.1.2 吸附法处理水污染 |
1.2 生物质资源 |
1.2.1 植物类生物质及其特点 |
1.2.2 生物质直接作为吸附剂的研究 |
1.2.3 生物质炭在吸附方面的研究进展 |
1.2.4 磁性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对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
1.2.5 元素掺杂生物质炭对污染物的吸附进展 |
1.3 非金属元素掺杂g-C_3N_4光催化剂对污染物的降解研究 |
1.4 生物质基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
1.4.1 水煤浆添加剂的发展 |
1.4.2 生物质的液化研究 |
1.5 糠醛渣的产生及应用 |
1.5.1 用FR改良土壤 |
1.5.2 脱除FR的木质素生产乙醇 |
1.5.3 FR改性作为吸附剂 |
1.5.4 FR的前期研究 |
1.6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 |
1.6.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1.6.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生物质糠醛渣对甲基橙和罗丹明B的高效去除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R吸附两种染料前后的表征分析 |
2.3.2 吸附单因素实验研究 |
2.3.3 等温吸附模型研究 |
2.3.4 吸附动力学研究 |
2.3.5 吸附热力学研究 |
2.3.6 FR的再生和循环使用性能研究 |
2.3.7 FR与其他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对比 |
2.3.8 FR对染料的吸附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温构筑氮掺杂生物质炭吸附金霉素及水热催化降解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的表征分析 |
3.3.2 溶液的pH值对吸附量的影响 |
3.3.3 吸附时间对NBC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4 吸附等温线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
3.3.5 吸附机理研究 |
3.3.6 吸附剂NBC的吸附-再生研究 |
3.3.7 吸附剂与其他生物质炭吸附剂的对比 |
3.3.8 NBC对CTC的催化降解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糠醛渣基磁性生物质炭对水中四环素的吸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吸附剂MBC的表征 |
4.3.2 MBC的XRD表征分析 |
4.3.3 MBC的磁滞回线分析 |
4.3.4 吸附剂MBC对TC的吸附性能研究 |
4.3.5 吸附剂MBC的循环使用 |
4.3.6 MBC对TC的吸附机制研究 |
4.3.7 与其他吸附剂对TC的吸附性能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碳掺杂g-C_3N_4对四环素和罗丹明B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与试剂 |
5.2.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系列CCN光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5.3.2 CCN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5.3.3 催化降解的活性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糠醛渣基水煤浆添加剂对低阶煤成浆性能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仪器与试剂 |
6.2.2 糠醛渣基添加剂FRS的合成 |
6.2.3 水煤浆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
6.2.4 煤炭成浆难易程度的判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糠醛渣的液化产物的组成分析 |
6.3.2 磺化条件对低阶煤种成浆性能的影响 |
6.3.3 几种添加剂对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对比 |
6.3.4 不同添加剂的特征官能团组成分析 |
6.3.5 不同添加剂的磺化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对比 |
6.3.6 添加剂对煤表面的润湿性能及Zeta电位影响 |
6.3.7 FRS添加剂对水煤浆的成浆作用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全文总结 |
7.2 问题与展望 |
7.2.1 存在的问题 |
7.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光催化技术 |
1.2 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 |
1.3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发展 |
1.4 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
1.4.1 过渡金属氧化物 |
1.4.2 铋系化合物 |
1.4.3 其他无机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
1.5 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
1.5.1 聚酰亚胺(PI) |
1.5.1.1 聚酰亚胺的发展 |
1.5.1.2 聚酰亚胺简介 |
1.5.1.3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合成方法 |
1.5.1.4 聚酰亚胺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 |
1.5.2 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 |
1.5.3 多孔有机骨架(POF) |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PI/WO_3/ZnO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2.2.3 样品表征 |
2.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XRD物相分析 |
2.3.2 SEM形貌和结构分析 |
2.3.3 FT-IR谱图分析 |
2.3.4 紫外漫反射光谱图 |
2.3.5 光电化学性质 |
2.4 光催化活性研究 |
2.5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2.6 光催化机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PI/Bi_2WO_6 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3.2.3 样品表征 |
3.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XRD物相分析 |
3.3.2 SEM形貌与结构分析 |
3.3.3 FT-IR谱图分析 |
3.3.4 紫外漫反射及能带谱图分析 |
3.3.5 光电化学性质 |
3.4 光催化活性研究 |
3.5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3.6 光催化机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PI/MoO_3/g-C_3N_4 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染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光催化剂的制备 |
4.2.3 光催化剂表征 |
4.2.4 光催化降解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XRD物相分析 |
4.3.2 SEM形貌分析 |
4.3.3 FT-IR谱图分析 |
4.3.4 紫外漫反射及能带谱图 |
4.3.5 光电化学性质 |
4.4 光催化活性研究 |
4.5 光催化剂的稳定性 |
4.6 光催化机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7)Z型MoO3/g-C3N4复合催化剂用于可见光降解萘普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材料制备 |
1.4 实验方法 |
1.5 分析方法 |
1.6 活性物种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2.1 材料表征 |
2.1.1 g-C3N4, MoO3和MC 3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
2.1.2 g-C3N4, MoO3和MC 3的化学组分分析 |
2.1.3 g-C3N4, MoO3和MC 3的光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 |
2.2 光催化剂MC 3降解NPX研究及反应动力学 |
2.2.1 不同比例MoO3与g-C3N4的影响 |
2.2.2 不同催化剂用量和NPX初始浓度的影响 |
2.2.3 不同pH下的影响 |
2.3 活性物种检测与鉴定 |
2.4 可能遵循的机理 |
3 结论 (Conclusion) |
(8)自组装法制备无机微纳米材料及其对刚果红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有机污染物概述 |
1.2.1 有机染料污染 |
1.2.2 抗生素污染 |
1.3 微纳米材料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治理 |
1.3.1 微纳米材料在吸附有机染料方面的应用 |
1.3.2 微纳米材料在类Fenton降解有机染料方面的应用 |
1.3.3 微纳米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方面的应用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有机污染物的吸附 |
2.3.2 有机染料的类Fenton降解过程 |
2.3.3 有机染料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
2.4 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光学显微镜测试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2.4.4 X射线衍射(XRD)测试及分析 |
2.4.5 Zeta电位动态光散射(DLS)测试方法 |
2.4.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测试及分析 |
2.4.7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测试及分析 |
2.4.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测试 |
第3章 界面自组装磷酸钙空心微球对刚果红的吸附 |
3.1 引言 |
3.2 界面自组装法制备碳酸钙及磷酸钙空心微球 |
3.2.1 水溶液/乙醇界面自组装法 |
3.2.2 碳酸钙及磷酸钙空心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3.2.3 合成条件对碳酸钙及磷酸钙形貌的影响 |
3.3 磷酸钙空心微球对刚果红的吸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界面自组装氢氧化铜空心微球对刚果红的吸附及类Fenton降解 |
4.1 引言 |
4.2 界面自组装法制备含铜的无机空心微球 |
4.2.1 CuSO_4水溶液/乙醇及CuSO_4水溶液/丙酮暂态界面 |
4.2.2 含铜的无机空心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4.2.3 合成条件对含铜无机材料形貌的影响 |
4.3 Cu(OH)_2无机空心微球对刚果红的去除作用 |
4.3.1 Cu(OH)_2无机空心微球对刚果红的吸附 |
4.3.2 Cu(OH)_2无机空心微球对刚果红的类Fenton降解 |
4.4 Cu(OH)_2无机空心微球对邻苯二酚的去除作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常温自组装Fe_2O_3·nMoO_3微结构对刚果红的吸附及类Fenton降解 |
5.1 引言 |
5.2 Fe_2O_3·nMoO_3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5.2.1 Fe_2O_3·3MoO_3微结构的制备 |
5.2.2 Fe_2O_3·3.9MoO_3微纳米线的制备 |
5.3 Fe_2O_3·nMoO_3微结构对刚果红的类Fenton催化 |
5.3.1 反应时间对于类Fenton催化反应的影响 |
5.3.2 H_2O_2浓度及刚果红的初始浓度对类Fenton催化反应的影响 |
5.3.3 Fe_2O_3·3.9MoO_3微纳米线类Fenton催化反应的催化机理 |
5.3.4 Fe_2O_3·3.9MoO_3微纳米线催化剂的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ZnO/Ag-Ag_2O花球对刚果红的吸附及光催化降解 |
6.1 引言 |
6.2 ZnO的制备及表征 |
6.2.1 Zn(OH)_(1.68)(SO_4)_(0.16)·0.58H_2O和 ZnO的制备及表征 |
6.2.2 Ag-Ag_2O纳米颗粒在ZnO空心花球表面的修饰 |
6.3 ZnO/Ag-Ag_2O光催化性能 |
6.3.1 刚果红的光催化降解 |
6.3.2 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 |
6.3.3 ZnO/Ag-Ag_2O空心微球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锡钼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溶胶-凝胶法制备锡钼复合金属氧化物 |
1.3 锡钼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应用 |
1.3.1 光催化剂 |
1.3.1.1 金属/非金属掺杂 |
1.3.1.2 半导体复合成异质结 |
1.3.1.3 形貌调控 |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1.3.3 新型无机系抗菌剂 |
1.4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SnO_2/MoO_(3-x)的合成与表征 |
2.1 SnO_2/MoO_(3-x)的合成 |
2.2 SnO_2/MoO_(3-x)的表征 |
2.2.1 TGA-DSC分析 |
2.2.2 XRD分析 |
2.2.3 TEM(HRTEM)分析 |
2.2.4 EDX分析 |
2.2.5 XPS分析 |
2.2.6 Raman分析 |
2.2.7 FT-IR分析 |
2.2.8 UV-Vis DRS分析 |
2.2.9 FL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nO_2/MoO_(3-x)作为光催化剂 |
3.1 光催化降解实验 |
3.2 光催化降解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nO_2/MoO_(3-x)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4.1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 |
4.2 电池性能检测 |
4.3 电池性能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nO_2/MoO_(3-x)作为抗菌材料 |
5.1 抗菌性能测试 |
5.2 抗菌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废旧二硅化钼的绿色回收及钼酸盐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Mo的性质与Mo矿资源概述 |
1.3 MoSi_2概述 |
1.4 MoO_3概述 |
1.5 钼酸盐概述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设备 |
2.3 工艺流程 |
2.4 材料表征 |
3 热蒸发法从废旧MoSi_2中回收MoO_3 |
3.1 实验设计 |
3.2 MoSi_2粉末的物相分析 |
3.3 MoSi_2粉末的氧化煅烧 |
3.4 MoO_3产物的回收 |
3.5 MoO_3产物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4 反应烧结法制备Fe_2(MoO_4)_3 |
4.1 实验设计 |
4.2 物相分析 |
4.3 形貌分析 |
4.4 光谱学分析 |
4.5 光催化降解性能 |
4.6 本章小结 |
5 反应烧结法制备Cu_3Mo_2O_9-莫来石复合材料 |
5.1 实验设计 |
5.2 复合材料的物相分析 |
5.3 复合材料的形貌分析 |
5.4 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分析 |
5.5 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的光谱学分析 |
5.6 复合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MoO_3对染料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Cd0.5Zn0.5S/MoO3复合材料光催化降解甲基橙[J]. 唐忠家,李德丽,田丽君,常玥,查飞. 精细化工, 2021(11)
- [2]含钼光催化抗菌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机理研究[D]. 夏振昊.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两种改性Ag3PO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D]. 赵子豪. 湖南大学, 2020
- [4]新型锌基和钼基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对染料废水的净化性能研究[D]. 孙培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5]糠醛渣基材料的制备、结构特征及其应用特性研究[D]. 陈小燕. 宁夏大学, 2020
- [6]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研究[D]. 毛洁.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7]Z型MoO3/g-C3N4复合催化剂用于可见光降解萘普生的机制研究[J]. 谢治杰,冯义平,张钱新,曾泳钦,王枫亮,刘国光,吕文英,颜幼平. 环境化学, 2019(08)
- [8]自组装法制备无机微纳米材料及其对刚果红的降解研究[D]. 苏迎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9]锡钼复合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应用[D]. 张含新.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10]废旧二硅化钼的绿色回收及钼酸盐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 孔歌. 中国矿业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