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中位数的确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馨然[1](2021)在《设计洪水不确定性来源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水文频率分析中,是洪水频率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关于不确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方面,而对样本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如何定量评价洪水频率计算过中数据和模型因子来源对水文频率分析推断不确定性的影响,提出可靠的设计洪水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泰晤士河为例,考虑洪水样本容量的不确定性和概率分布的模型不确定性,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建立五种样本容量情景与八种概率分布组合的两因子多水平正交实验,将洪水频率计算获得的200年一遇的设计流量做为响应值,通过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识别模型因素和数据因素不确定性对设计流量的影响,识别不同设计值和不同设计区间响应对因子不确定性来源的变化特征,并揭示数据因子和模型因子对设计洪水不确定性影响中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定量计算数据和模型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等来源对设计流量影响的显着性,明晰了不同因子来源对设计值和设计置信区间长度的影响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年最大日流量总样本进行再抽样,通过线型矩估计不同样本容量和不同分布线型组合的参数,K-S检验方法评价参数估计结果均通过检验,拟合优度评价指标绝对值误差和拟合系数结果均较小,表示样本预测值和实测值差异较小,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表现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Gev)、广义逻辑斯谛分布(Glo)、广义正态分布(Gno)、广义帕累托分布(Gpa)、P-Ⅲ型分布(Pe3)、三参数对数正态分布(LN3)、伽马分布(Gam)和耿贝尔分布(Gum)等概率分布模型均可拟合泰晤士河日最大流量子样本。(2)样本因子和模型因子对设计流量和设计区间不确定性存在影响。在相同样本容量条件下,各线型模型预测的设计流量值的表现不同。研究表明Gum线型不论在非异常极值区间长度、四分位距长度、设计流量中位数方面表现均优秀,是描述泰晤士河年最大日流量的最优线型。在相同的线型模型条件下,研究表明随样本容量增加不确定性减少。各线型的非异常极值和四分位距长度减少,设计流量中位数的波动也随之减小。(3)方差结果量化了不同因子来源对设计值和设计区间不确定性的影响。样本因子、模型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来源对不确定区间和设计值的影响结果均显着(P<0.01,设计均值样本主效应除外)。线型因子来源即频率分布对设计值的贡献率占主导,样本因子来源即样本容量对设计值不确定区间的贡献率占主导。在设计值的贡献率划分中,频率分布线型的贡献率较大,超过95%;在设计区间的贡献率划分中,样本容量对设计区间长度变化的贡献率较大,贡献率接近80%。
宋颜群[2](2021)在《相对贫困视角下财政扶贫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近些年逐渐形成了以政府扶贫为主、其他部门联合扶贫的多方扶贫格局。从扶贫资金来源上看,中国的扶贫资金分为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等,财政资金是众多扶贫资金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形式,这也表明了中国扶贫工作以政府部门为主导。财政扶贫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财政扶贫政策一方面直接给予贫困人口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或给予贫困地区一定数量的财政扶贫资金,以期直接提升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进而解决贫困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补助、技能培训、文化下乡等途径提升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和脱贫志向进而解决贫困问题。可见,财政扶贫政策不仅包含直接财政扶贫政策,还包含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直接财政扶贫政策与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直接财政扶贫政策主要发挥“输血”功能,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主要发挥“造血”功能。鉴于财政扶贫在消除贫困上的重要作用以及两种政策在解决贫困问题上发挥功能的不同,本文将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探讨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情况,厘清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解决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提出财政扶贫政策优化路径。本文的相关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贫困和财政扶贫的相关理论,还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采用数理推导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宏微观数据对我国财政扶贫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首先构建财政扶贫政策影响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影响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厘清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机理。其次,本文对中国的相对贫困以及财政扶贫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再次,论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论文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讨论了财政扶贫的政策优化问题,并提出了改善财政扶贫效果的具体政策建议,以期解决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目标、研究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文主要从相对贫困和财政扶贫政策两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对相对贫困而言,本文对贫困的内涵和测度进行了相关回顾。对财政扶贫而言,本文从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两个方面对财政扶贫的减贫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三章是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理论分析。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最终目的相同,但作用机制却存在差异。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直接作用于个体收入从而达到减贫目的,但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则通过影响个体的志向水平和脱贫能力来解决贫困问题,同时两者还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对收入水平不同的个体进行补助以及不同的财政资金分配方式都会影响最终的减贫效果;瞄准偏误对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产生负向影响。本文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构建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理论模型,模型中涉及人力资本、志向水平(努力程度)、家庭教育支出等变量,志向水平是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财政扶志政策旨在提升子代的努力程度,进而提升子代的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财政扶智政策旨在通过教育补助提升家庭教育支出,进而提升子代的人力资本和收入水平,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可能会对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效果产生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志向水平和家庭教育支出均会影响子代人力资本,初始人力资本水平低的家庭不愿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这将造成代际贫困;不管是否包含外生冲击,财政扶志政策(提高努力程度)和财政扶智政策(提供教育补贴)均能起到减贫作用,只是财政扶智政策的减贫效应大于财政扶志政策的减贫效应,且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联合减贫效应优于两者单独作用下的减贫结果;与不含外生冲击相比,含外生冲击情况下需要更强的财政扶志扶智政策才能发挥减贫作用。第四章是典型化事实分析。本文使用现有宏微观调查数据库对中国的相对贫困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扶贫办等部门的扶贫资料整理了财政扶贫现状。结果发现:中国的相对贫困现状较为严重,两级分化现象也较为严重;从城乡和东中西部来看,城镇地区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低于农村地区,东部地区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省份层面来看,不同省份的相对贫困率存在异质性,经济发达省份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较低,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相对贫困率大体上较高。中国财政扶贫资金规模近些年稳步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在不同省份的分配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财政扶贫资金数额也存在差异,中国政府近些年逐渐重视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这为脱贫成果可持续提供了重要保障。尽管中国财政扶贫政策近些年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财政扶贫政策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诸如财政扶贫资金存在瞄准偏差、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分散、财政资金扶贫绩效有待提升等等。第五章是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分析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扶贫效率以及财政资金扶贫绩效。本文的扶贫效率从微观层面展开,涉及政府转移支付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等指标,而扶贫绩效则从宏观层面展开,主要使用数据包络方法(DEA)估算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是否达到有效率状态以及效率动态演化趋势。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应结果显示:瞄准方式影响减贫效应;与等比例分配方式相比,等额资金分配方式的减贫效应更大;随着贫困线的上升,特困户补助和五保的减贫效应先上升后下降。政府转移支付的扶贫效率结果显示:五保、低保、特困户补助和失业救济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相对更高,将养老金看作市场收入结果变化不大;各项政府转移支付在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瞄准效率和减贫效率存在差别。财政资金的扶贫绩效结果显示:财政资金扶贫绩效在近些年整体上呈现出递增趋势,但扶贫绩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扶贫绩效相对更高;不同省份的扶贫绩效和扶贫绩效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个别省份的扶贫绩效亟须提高;地区经济发展可促进扶贫绩效提升,基尼系数对扶贫绩效的影响为负。第六章是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分析财政扶志政策紧迫性(囿于财政扶志政策数据的缺乏,本文无法直接实证研究财政扶志政策的增志效应)、财政扶智政策的增智效应以及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合力作用。财政扶志政策的紧迫性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邻里效应和福利依赖现象;贫困存在邻里效应且贫困环境对个体志向水平的影响显着为负,志向水平和努力程度也存在邻里效应,志向水平和努力程度对收入带来负向影响;获得转移支付的家庭子女志向水平更低;以上结果表明财政扶志政策亟须实施。财政扶智政策的增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扶智政策(财政教育支出)可显着提高个体学历水平,财政教育支出对个体学历的作用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财政扶智政策对高收入群体的学历影响较显着,对极低收入群体的学历影响不显着。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合力作用显示,个体志向水平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为正,个体志向水平通过学习时间(努力程度)影响学业成绩,以上结果表明财政扶志政策能够促进财政扶智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七章是直接财政扶贫政策与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财政扶贫政策的优化。给予家户过度的政府转移支付可能会带来福利依赖现象的发生,财政扶贫资金带来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对个体人力资本产生外溢效应,个体人力资本和志向水平反过来影响政府转移支付的减贫效果。本文从财政扶贫瞄准优化、财政扶贫支出结构优化和其他公共政策配套统筹三方面阐述了财政扶贫政策的优化路径。第八章是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本文第七章的财政扶贫政策优化与第八章的政策建议不同,财政扶贫政策优化主要是指财政扶贫政策本身,想要提升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效果,首先应当提高政策的瞄准效率,其次应当合理分配财政扶贫资金,最后还应当使得其他公共政策与财政扶贫政策相互配套。而政策建议则主要根据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提升减贫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三点。首先,本文构建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的理论模型。以往财政扶贫的相关研究主要使用实证研究方法,鲜有学者构建财政扶贫政策减少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分析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的主要机理,尤其是财政扶志扶智政策影响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本文以世代交叠模型为基础,将志向水平纳入人力资本累积方程,设计财政扶志扶智政策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并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从理论上比较两种政策的减贫效果差异,研究方法较为科学。其次,本文研究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和扶贫效率。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也即财政扶贫政策是否能够减少贫困,很少有学者关注财政扶贫政策的效率问题。本文系统研究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情况,剖析财政扶贫的各个方面,为财政扶贫工作提供实践指导。最后,本文关注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往研究主要关注直接财政扶贫政策(政府转移支付等)的减贫效果,鲜有学者研究间接财政扶贫政策(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减贫效果,更少有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财政扶志扶智政策以及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相互作用。
李益萍[3](2021)在《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主学习贯穿人的一生,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从小抓起。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初中阶段自我意识高度发展,从数学学科出发,研究初中生自主学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能加深教师对初中生学习情况的认识,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D市初中生自主学习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通过改编的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量表和影响因素量表,对D市66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对2名初中数学教师和9名学生进行访谈,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得到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整体上看,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城镇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强于乡镇学生,且差异较大,不同生源地初中生在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7个维度均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民族初中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及7个维度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显着强于男生,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环境5个维度女生显着强于男生;城区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7个维度显着强于乡镇学校学生;从年级的角度分析初中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乡镇学校学生中八年级显着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七年级与九年级不存在显着差异,城区学校学生七年级显着高于八年级;数学学优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于潜能生。(2)对自主学习与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目标设置、学习策略、学校环境、自我效能感、师生关系5个因素对数学自主学习具有显着预测力。基于调查结果,提出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4条建议:(1)培养学生主动意识;(2)指导学生学习方法;(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4)创设优质学习环境。
李晓峰[4](2021)在《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字经济和信息消费的带动下,我国信息服务业规模稳步增长,步入稳中向好的发展阶段。在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6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3.3%;在2020年,其增加值达到38214亿元,同比增长16.9%,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3.76%。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部分,是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中间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不断渗透,信息服务业呈现服务网络化、应用平台化、软件服务化,产业融合化发展态势。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业的供给能力,持续深化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效率效益双提升,对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实现信息服务业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效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服务业自身发展演变有何规律,包括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及信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演变特点;二是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作为信息服务业重要组成之一软件部分在总量以及细分行业生产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是否已然成为与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增值;三是从产业关联角度,细分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供给推动和消耗拉动作用是否在不断增强;四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信息服务业如何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厘清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其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进步与信息服务新业态涌现进行归纳总结,研究了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科技型、生产型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发展特点以及科技型、生产型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发展特点。二是以投入产出视角,研究了 2007年至2018年期间信息服务业与三次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细分部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演变特征。在研究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时,分别计算了2007年至2018年期间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分配与消耗的分布概率、偏斜系数,构建了分配与消耗的洛伦兹曲线以及帕累托曲线,从而揭示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分配和消耗的演化特点。通过构建完全消耗累积-完全供给曲线探析了细分部门之间间接分配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构建完全分配累积-完全消耗曲线探析了细分部门之间间接消耗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产业波及分析,揭示了信息服务业及其子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演变规律。三是将软件资本存量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进行研究,构建了劳动-传统资本-软件资本三要素两级嵌套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在我国当前技术水平下,软件要素、传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在总量生产函数以及细分部门生产函数中的替代关系以及各自的贡献率。对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增长率与经济指标增长率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以检验结果为目标函数,研究了软件资产在经济指标中的占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时,采用构建的1995年至2002年期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以及国家发布的2003年至2017年期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作为投资序列,分别对我国1995年至2017年共23年时间跨度的总量、三次产业以及细分部门的固定资本存量进行了系统估算并验证了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和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CES生产函数参数估计时,分别采用了非线性局部优化、全局优化以及局部-全局优化相结合的迭代算法,提高了估算的准确性。在研究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占比对其发展的影响时,对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完整披露软件资产情况且披露数据呈平稳序列的539家上市公司的软件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利润收入比增长率以及增加值增长率等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而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为目标函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在经济指标中占比的范围以及占比的增长率对细分部门发展的影响。四是以产业关联理论为指导,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探析了 2007年至2018年期间三次产业以及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前向推动和后向拉动作用的变化趋势,测算了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供给在细分部门中间需求中占比以及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在细分部门中间供给中占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加准确的揭示了细分部门与信息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发展特点。五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编制了 2017年宏观SAM和对应的39部门微观SAM。在对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进行细致分析后,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指导,以前四个部分研究成果为基础,引入价格激励机制以及不完全替代关系,构建了以劳动要素、传统资本要素和软件要素作为初始投入的开放型信息服务业CGE模型,分别模拟了人民币贬值2.59%,出口受挫(国际商品价格下降5%),资本要素价格上涨5%,劳动要素价格上涨5%等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对信息服务业进行税收优惠,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等政策冲击单独以及复合叠加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市场供需、进出口、生产要素需求、居民收入、居民福利、企业收入以及政府收入等指标的影响并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探讨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型信息服务业CGE模型的建立,将价格激励机制以及不完全替代关系引入模型,量化了各部门在经济约束范围内最优化行为。通过对信息服务产业政策的模拟,探明信息服务业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为信息服务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信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持续进步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进步与信息服务新业态涌现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即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信息服务新业态的涌现,而信息服务新业态的广泛渗透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催生出新的信息技术需求。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科技型、生产型以及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总量均呈增长趋势,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在三种信息服务业态中均呈增长趋势。科技型信息服务业与生产型信息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占比呈增加趋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即信息传输服务业占比在逐渐降低,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在逐渐提高。与科技型信息服务业和生产型信息服务业相比,我国消费型信息服务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消费类型主要以信息传输服务为主。消费型信息服务主要供给对象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消费规模较低。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电信、广播和卫星传输等业务正在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增值服务迁移,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服务业态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第三产业在信息服务业总供给和总消耗中所占份额显着增加。信息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间接经济联系更紧密,而与第三产业主要以直接经济联系为主。信息服务业具有非常强的内生增长性,其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对自身的直接消耗增长约5.5倍,完全消耗增长了约5.8倍。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存在不均等分配和不均等消耗且不均等程度在逐渐加大。由于间接分配和间接消耗的存在,信息服务业直接分配和直接消耗的不均等程度均高于完全分配和完全消耗的不均等程度。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的间接分配差异来源于细分部门完全消耗累积的不同,而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的间接消耗差异来源于细分部门完全供给累积的不同。在信息服务业的子行业中,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而拉动作用不显着,属于强制约部门。三是采用本文构建的1995年至2002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和国家统计发布的2003年至2017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作为投资序列对我国1995年至2017年期间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更加合理准确。软件要素在总量和部分细分部门生产函数中提高了要素间的替代弹性,促进了要素资源高效合理流动,发挥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当软件资本存量作为独立要素进入总量生产函数时,劳动要素与传统资本要素的替代弹性,技术效率参数以及规模报酬参数均提高。当软件要素与劳动要素进行合成时,将提高劳动要素的贡献率。在细分部门生产过程中,随着软件资产占比的不断提高,软件要素、劳动要素以及传统资本要素之间由不显着替代关系逐渐演变为显着替代关系,由弱替代关系逐渐演变为强替代关系。在539家上市公司中,软件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等经济指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比例高达82.2%,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比例达到40.1%。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占比对经济的影响呈现“回归”特点。软件资产在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中占比过高,将存在软件资产占比上限,如果继续追加对软件要素的投资,将会出现“过度投资”问题;软件资产在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中占比过低,则存在软件资产占比下限,如果不能及时追加对软件要素的投资,将会出现“投资不足”问题。四是第三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直接分配均显着高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直接分配。而由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效应较第三产业更强,从而缩小了第三产业对信息服务业完全消耗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完全消耗的差距。整体来看,细分部门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程度呈现逐渐加深趋势。五是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总供给中的出口供给而抑制了国内总需求中的进口需求,提高就业,但会造成物价上涨,存在通胀的风险。国际商品价格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总供给中的出口供给而促进了国内总需求中的进口需求,导致失业率提高,经济发展趋缓。资本要素价格上涨或劳动要素价格上涨均使生产成本上升,进而使国内总需求下降。细分部门因分属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要素间替代关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变化趋势。对信息服务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或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均对国民经济产生正向作用。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将通过“政府让利信息服务类企业”,进而惠及对信息服务高消耗类产业,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径实现。在实施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力度的政策时,则通过提高信息服务业需求,进而带动信息服务业高消耗类企业发展,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实现。在劳动要素价格上涨或资本要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者抵消因要素价格上涨而对经济产生的负向作用。
张婵[5](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桓仁流域洪水预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洪水灾害每年都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河流众多、地形复杂、季风性气候特征显着,年降水量十分集中,防洪减灾任务艰巨。洪水预报作为防洪减灾的重要非工程措施之一,在流域防洪减灾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构建预报精度高、适用能力强、计算简单且易于推广的洪水预报模型对提高洪水预警实效、应急管理水平以及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桓仁流域为背景,基于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堆叠架构和数据整合技术,构建了不同输入因子条件下的不同预见期LSTM洪水预报模型,比较了不同输入下单输出和多输出LSTM模型的预报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为分析数据整合对LSTM模型预报精度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仅输入降雨的单输出LSTM洪水预报模型和基于数据整合的单输出LSTM洪水预报模型,并将二者与新安江模型的预报效果进行比较。首先,通过对比三种模型整体的纳什系数和相关系数,发现在仅输入降雨时的单输出LSTM模型预报效果比新安江模型差,经过数据整合后LSTM模型的预报效果得到了较大改善,且好于新安江模型;其次,对比场次洪水预报洪峰、峰现时间和NSE,发现LSTM模型对洪峰预报偏低,但数据整合后的单输出LSTM模型预报精度能达到甲级标准。(2)为分析单输出LSTM模型和多输出LSTM的差异,本文构建了不同预见期下仅输入降雨的LSTM模型和基于数据整合的LSTM模型。通过比较相同输入条件下的单输出和多输出LSTM模型,发现仅输入降雨时多输出模型比单输出模型的预报效果好;数据整合后,由于模型输入因子中流量数据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单输出模型比多输出模型预报效果好;相同预见期下,经过数据整合后的单输出或多输出LSTM模型均表现地更好。(3)通过分析多输出LSTM模型在不同输入因子条件下预见期内各个时段的预报效果,发现在仅输入降雨时,模型在预见期内最后一个时段的预报效果最好,且在降雨预报信息可用范围内,随着预见期的延长预报精度越高,这是因为在模型输入因子的连续性没有遭到破坏的前提下,输入因子序列越长模型学习效果越好;在数据整合后实测流量对预见期内第一个时段的预报流量校正最明显,各种预见期下第一个时段的整体纳什系数高于0.89,对后续时段的校正效果依次降低。
叶子平[6](2021)在《基于需求角度的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递增,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成为重要议题。作为提高医药资源分配效率的决策工具,药物经济学评价,尤其是成本-效用分析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成本-效用阈值是成本-效用分析的经济性判定标准,其科学合理与否决定备选方案的取舍,进而直接影响医药资源配置科学程度。我国开展的成本-效用分析往往采用WHO 2003年推荐的1-3倍人均GDP作为阈值标准。虽然此阈值为我国的成本-效用分析提供了经济性判断标准,但是其本身存在许多弊端与局限性。国外关于成本-效用阈值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重点同时关注理论层面也关注实证层面。在判断干预措施是否具有经济性时,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以其机会成本作为衡量标准,另有大量学者认为应该以健康的消费价值作为衡量标准,前者为供给方视角,后者为需求方视角,后者代表的是社会愿意为额外的健康收益所支付的最大金额,常表示为对一个额外QALY的最大意愿支付值(Willingness-to-pay for a QALY gain,WTP/Q)。分析相关国内研究发现,我国关于阈值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方法学和应用现状的探讨上,实证研究较少,且往往样本往往不具有代表性,或健康结果的测量方式不是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用的QALY。研究目的及内容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总目的是从需求角度出发,探索以QALY作为健康结果指标、能够指导实际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成本-效用阈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①系统阐述成本-效用阈值研究的背景、现状、概念理论、阈值测量方法和意愿支付调查法;②对基于需求角度的成本-效用阈值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总结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情境,同时利用meta回归探索WTP/Q的影响因素;③结合理论分析和文献计量研究,构造需求角度阈值设置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采用配额抽样,对中国人群的成本-效用阈值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两部分回归构造阈值的多重决定因素模型。研究方法首先,基于概念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方法进行梳理总结,详述以1~3倍人均GDP作为成本-效用阈值的弊端,探讨最佳成本-效用阈值的设置方式,并对意愿支付调查法进行系统研究。其次,本研究采用系统综述和meta回归技术,对需求角度的成本-效用阈值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情境,为本研究的后续开展提供基于证据的方法学指导。本部分应用随机效应meta回归模型,采用矩量法评估经过Knapp-Hartung修正的真实研究间方差,通过用4分位数代替WTP/Q极值进行敏感性分析,以减少异常值对研究结论的影响。第三,基于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的结果,构建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研问卷由引导词、生命质量评估、虚拟健康状况展示、意愿支付、个体特征等5大部分组成。本研究最终采用配额抽样结合滚雪球抽样的方式,以受教育程度、年龄、收入、性别和常住地类别作为配额变量。以《中国统计年鉴2020》的我国人口数据的分布为基准,设定本研究的样本配额比例。本次调研的访问员均为在校本科生或硕士生。所有访问员均需参与为期两次的调查员培训,在调查员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正式调查。最后,以如下方式展开数据分析:对于个体特征数据,连续变量以平均值、标准偏差(SD)、中位数、四分位数范围(IQR)和实际取值范围表示,而分类变量则由每组中样本的数量和比例表示;区分实际零值、抗议值及非理性值,在后续数据分析中不纳入抗议值和非理性值;基于前景理论调整概率值,描述各虚拟情境WTP/Q的均值;依据医疗服务需求理论,采用基于probit模型和广义线性函数的两部分回归模型构造阈值的多重决定因素模型。主要研究结果概念分析与理论研究结果:①以1-3倍人均GDP作为成本-效用阈值的局限性主要有:健康结果指标为DALY而非药物经济学评价中常用的QALY;WHO推荐的阈值为平均成本效果比的阈值,其与成本-效用分析中增量成本效用比的阈值为不同概念。②最佳成本-效用阈值的设定方式应结合供需两方视角。依赖单一来源的阈值最终必导致社会资源的次优分布。③针对意愿支付调查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在开展调研时应设置尽可能多种类的问卷,以使调研数据更具有代表性;而针对引导技术的改善,详细且贴近实际的支付卡数值设置更能引导出受访者真实的意愿支付值。关于意愿支付调查法的数据分析方式,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对抗议值的区分和对0意愿支付值的处理。系统综述和Meta回归结果:本研究在系统综述中纳入33篇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多数研究仅以提高生命质量作为虚拟情境中健康结果,且健康结果往往具有确定性。同时,超过一半的研究使用支付卡法作为其意愿支付引导技术。Meta回归结果表明,WTP/Q值与不同种类的健康结果(提高生命质量或延长生命)、健康结果的确定性(概率性健康结果,风险性健康结果或其二者的混合)、QALY值的大小和样本的平均年龄等因素相关。为了获得具有代表性的WTP/Q值,相关研究人员在开展阈值调研时,应该同时包含提高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命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虚拟情境,还应该纳入不同概率、QALY大小不同的健康结果。并且,应保证样本的社会人口学数据具有代表性。基于需求角度的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样本2008人,样本的性别构成、年龄组成、受教育程度、常住地和收入分布基本符合我国人群的特征,整体样本代表性良好。本次调研结果共包含4016个意愿支付回答,其中抗议值共270个,非理性值298个。剔除抗议值和非理性值,共3058个意愿支付值纳入后续数据分析。最终结果表明WTP/Q平均值为113,987元,中位数为36,236元。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WTP/Q平均值为96,760元。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WTP/Q,平均值82,204元,而对于延长生命情境WTP/Q平均值为174,838元。基于需求角度的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研究以WTP/Q值为因变量,以社会人口学、受访者健康状况和虚拟情境三大类变量为自变量,在考虑聚合效应的基础上,应用probit和广义线性模型对影响WTP/Q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年龄越大,人们选择去花钱购买医疗干预措施的概率越低,但年龄对于WTP/Q的大小没有显着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WTP/Q值越大;同时,受访对象的身体感受如疼痛、抑郁也会影响WTP/Q结果;虚拟情境的QALY越大,WTP/Q越小。绝症情境的WTP/Q值显着高于可治愈疾病的WTP/Q。在其它变量一致的情况下,和50%健康结果概率的虚拟情境相比,在100%的可能获得健康的情境下WTP/Q更低。未来研究展望首先,应对以QALY作为健康结果的供给角度成本-效用阈值进行研究;其次,鉴于受访对象对绝症情境的WTP/Q远远高于普通可治愈疾病,未来研究应对癌症和罕见病等特殊疾病领域的成本-效用阈值进行研究;最后,应综合供给和需求角度,建立成本-效用阈值的长期研究视角。
雷利民[7](2021)在《基于不同暴露情景的居民空气中金属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认为空气污染尤其是空气颗粒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金属作为空气颗粒物的主要组分之一,长期吸入负载金属的空气颗粒物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由于不同暴露情景下金属的暴露水平以及居民空气暴露行为模式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健康风险不尽相同。为了解不同暴露情景下居民空气颗粒物中金属暴露及健康风险,本文首先对兰州市居民进行空气暴露行为模式调查,基于空气综合暴露系数差异性检验结果,筛选并确定兰州居民典型暴露情景;然后采集不同暴露情景下的空气颗粒物样品(PM10),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测定金属Pb、Cd和As浓度,分析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暴露水平;最后结合兰州居民空气暴露行为模式调查的暴露参数,评估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暴露量及健康风险。主要结果如下:(1)兰州地区居民暴露行为模式和不同空气综合暴露系数存在差异。兰州城市和农村居民每天室内停留时间超过75%,分别为19.87 h/d和18.61h/d;城市和农村居民室内空气综合暴露系数分别为0.1773 m3/(kg·d)和0.1664m3/(kg·d)、室外空气综合暴露系数分别为0.0258 m3/(kg·d)和0.0444 m3/(kg·d)、交通空气综合暴露系数分别为0.0140 m3/(kg·d)和0.0093 m3/(kg·d);而且城乡、不同年龄和性别居民室内空气综合暴露系数呈显着差异(p<0.01),室外空气综合暴露系数仅存在城乡和性别间差异(p<0.01),交通空气综合暴露系数仅城乡呈显着差异(p<0.01)。(2)基于空气综合暴露系数,筛选并确定18种兰州地区居民典型空气暴露情景。基于空气综合暴露系数差异性检验结果,筛选出18种典型空气暴露情景,分别为城市18~44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城市18~44岁女性室内空气暴露、城市45~59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城市45~59岁女性室内空气暴露、城市60岁及以上男性室内空气暴露和城市60岁及以上女性室内空气暴露;农村18~44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农村18~44岁女性室内空气暴露、农村45~59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农村45~59岁女性室内空气暴露、农村60岁及以上男性室内空气暴露和农村60岁及以上女性室内空气暴露;城市男性室外空气暴露、城市女性室外空气暴露、农村男性室外空气暴露和农村女性室外空气暴露;城市交通空气暴露和农村交通空气暴露。(3)兰州地区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暴露水平不尽相同。兰州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暴露水平表现为Pb>As>Cd。不同暴露情景中除农村60岁及以上男性室内暴露情景外,其余暴露情景As浓度均有不同程度超标;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室外空气暴露情景下Cd浓度超标。不同暴露情景中城市和农村交通空气暴露情景下As的暴露水平较高,中位数分别为0.033μg/m3和0.032μg/m3;城市女性室外、城市交通和农村交通空气暴露情景下Pb的暴露水平较高,中位数分别为0.091μg/m3、0.084μg/m3和0.084μg/m3;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室外空气暴露情景下Cd的暴露水平较高,中位数均为0.006μg/m3;城市女性和男性室外空气暴露情景下三种金属的总暴露水平较高,中位数分别为0.135μg/m3和0.133μg/m3。(4)兰州地区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暴露量存在数量级差别。兰州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非致癌和致癌暴露量均表现为Pb>As>Cd。不同暴露情景中农村45~59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As的非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为2.67×10-6mg/(kg·d);城市18~44岁和45~59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Pb的非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分别为1.31×10-5mg/(kg·d)和1.16×10-5mg/(kg·d);城市18~44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Cd的非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为6.49×10-7mg/(kg·d);城市18~44岁和45~59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三种金属的总非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分别为1.59×10-5mg/(kg·d)和1.47×10-5mg/(kg·d)。城市60岁及以上女性和农村60岁及以上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As的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分别为2.21×10-6mg/(kg·d)和1.92×10-6mg/(kg·d);城市60岁及以上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Pb的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为1.02×10-5mg/(kg·d);城市60岁及以上男性和女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Cd的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分别为4.97×10-7mg/(kg·d)和4.76×10-7mg/(kg·d);城市60岁及以上男性和女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三种金属的总致癌暴露量较高,中位数分别为1.24×10-5mg/(kg·d)和1.14×10-5mg/(kg·d)。(5)兰州地区不同暴露情景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兰州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表现为As>Cd>Pb,其中仅城市45~59岁女性、城市60岁及以上女性、农村18~44岁女性和农村60岁及以上男性等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As的非致癌健康风险低于1,其余暴露情景均不同程度超出安全值1(HQ>1),Cd和Pb非致癌健康风险均低于1。不同暴露情景中农村45~59岁男性和女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As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分别为0.69和0.61;城市18~44岁和45~59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Pb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分别为0.25和0.22;城市18~44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Cd的非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为0.25;城市18~44岁男性、农村45~59岁男性和城市45~59岁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三种金属的总非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分别为1.07、0.99和0.99。(6)兰州地区不同暴露情景空气颗粒物中金属具有一定的致癌健康风险。兰州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致癌健康风险表现为As>Cd>Pb,其中As和Cd的致癌健康风险介于10-6~10-4,Pb的致癌健康风险低于10-4。不同暴露情景中城市60岁及以上女性和农村60岁及以上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As的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分别为3.76×10-5和3.27×10-5;城市60岁及以上男性和60岁及以上女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Pb的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分别为4.69×10-7和3.87×10-7;城市60岁及以上男性和女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Cd的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分别为3.43×10-6和3.28×10-6;城市60岁及以上女性和农村60岁及以上男性室内空气暴露情景下三种金属的总致癌健康风险较高,中位数分别为3.98×10-5和3.45×10-5。综上所述,兰州地区不同暴露情景空气颗粒物中金属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室内暴露情景下金属的暴露量及健康风险较高,室外次之,交通最低。不同暴露情景中仅城市男性室外、农村女性室外、城市交通和农村交通等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总非致癌健康风险低于1(HI<1),其余暴露情景均不同程度地超出安全值(HI≥1);而金属的总致癌健康风险介于10-6~10-4。不同空气暴露情景中室内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总非致癌和总致癌健康风险均高于室外和交通;男性高于女性;不同年龄段中18~44岁居民金属的总非致癌风险较高,60岁及以上居民金属的总致癌风险较高。因此,应倡导深入开展典型暴露情景下空气颗粒物中金属的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为健康风险的精准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朱蓉[8](2021)在《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变化探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国际上陆续对审计政策和准则做出了相关的修订,我国审计准则委员会顺应国际发展态势,也对审计准则进行了适当的完善。新修订的审计报告准则于201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施行。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中针对审计报告明确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即要求上市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报告中需含有关键审计事项段,目的是丰富审计报告中表达的信息,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的信息诉求,让社会公众更清晰地了解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实施了哪些工作。本文以2018-2020三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发布的2017-2019年度上市公司年报作为该篇论文研究分析对象,探索了新修订的审计报告准则自2018年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以来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对关键审计事项揭露的全貌及其发展态势。本文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形式、原因、类别以及应对措施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自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以来关键审计事项发展情况。在研究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形式和原因时主要运用了描述性统计量以及非参数检验方法中的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法和中位数检验法,在研究关键审计事项披露的类别及应对措施时首先运用了文本分类技术将文本进行分类后再进行相关分析。通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基本遵循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中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添加关键审计事项段落,进一步增加了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信息量以及促进公众对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中进行过哪些工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不过存在着揭露数量趋同、揭露类型较为集中等问题,兴许会产生往后审计报告中含有的信息量日益减少的后果。
周颖,沈隆[9](2020)在《基于Brown-Mood中位数检验的小企业债信评级体系》文中提出债信评级是通过挖掘评级数据与违约风险的关系,评价一笔债务回收的可能性及不同等级违约损失率的大小。基于Brown-Mood中位数检验建立小企业债信评级体系。创新与特色:①根据某个指标的非违约样本中位数显着大于违约样本的中位数,则该指标越能将非违约与违约样本区分开的思路构造Brown-Mood中位数检验统计量值,遴选通过检验、即违约鉴别力显着的指标。改变了绝大多数现有研究未以违约鉴别力显着为指标遴选标准的不足。②在相关系数大的一对指标中,删除Brown-Mood中位数检验统计量值小的指标,在避免了指标反映信息冗余的同时,也避免了指标的误删。③根据指标的违约鉴别力越强、指标权重就应越大的思路对指标赋权,确保了违约鉴别力越大的指标,权重也越大。④根据非违约样本的债信得分中位数显着大于违约样本的债信得分中位数,则债信得分越能显着区分违约状态、债信评分体系越合理的思路,检验债信评分体系的合理性,开拓了债信评分体系检验的新思路。实证表明:包括资产负债率、恩格尔系数等24个指标的小企业债信评级体系具有显着的违约鉴别力,在债信评级时,应重点关注恩格尔系数、行业景气指数等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因素以及法人代表汽车及不动产价值、担任该职务时间等法人代表基本情况因素。
陈康慷[10](2020)在《低轨纳米卫星的星载GNSS精密定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大地测量观测系统(GGOS)预期在2020年实现以相对精度为10-9或更高的精度在地球参考框架中监测大地测量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为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GGOS需依靠当前及未来的地面、空中和空间各类卫星组网构成综合立体的监测体系。立体监测卫星平台可以搭载多种传感器和仪器,监测陆地、海洋、冰川和地球重力场及其时间变化。低轨卫星(LEO)从空间观测地球可以覆盖地表大块区域,而且可以同时采用多光谱、雷达、电磁波、激光等多种技术手段均匀一致地采集数据,具有独特的测量优势。对地观测卫星(如测高、SAR和重力场测量)本身的轨道精度直接影响测地结果的精度。星载GNSS已经成为对地观测卫星精确轨道确定(POD)的重要手段。星载GNSS定轨的精度高,效率也高。近年来随着小卫星(如基于Cube Sat标准化的10cm大小单位的纳米卫星)的日益普及,适应纳米卫星轨道确定的GNSS有效载荷研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们采用现有商用单频GNSS接收机开发了一种小型通用GNSS板卡,作为纳米卫星的定轨载荷,具备重量轻(1.6 g),尺寸小(12.2 x 16.0 x 2.4 mm3),功耗低(100m W)等特点。两个原型板卡分别搭载在Astrocast-01(575 km)和Astrocast-02(500 km)两颗3 Unit纳米卫星上,已成功在轨运行,并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和定时服务。本文围绕一种适用于低轨纳米卫星POD的有效载荷,系统分析了GNSS接收机在热环境变化、真空和辐照测试中的结果和性能;然后,详细讨论了星载GNSS接收机在轨导航解(NAVSOL)实时定位、定速和定时精度的评估模型与方法,分析了各种在轨试验数据;利用星载实测GNSS伪距和相位原始观测数据,采用后处理模式进行了卫星精密轨道解算与分析;最后,成功地对纳米卫星实现了激光测距(SLR)观测,利用获取的激光观测数据对低轨卫星星载GNSS测定的轨道进行了外部检核。此外,GNSS精密钟差测定及其对精密单点定位(PPP)和LEO精密轨道确定的影响也做了附属研究。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详细介绍了Cube Sat精密轨道确定有效载荷的设计,包括GNSS板卡和SLR小型激光后向反射器阵列;升级改进商用现货GNSS接收机固件,并对接收机和天线进行真空、温度变化和辐射测试。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所选用的低成本接收机具备在预定轨道高度为卫星提供导航、定轨和定时的能力。(2)提出了约化动力学轨道拟合和卫星轨道高斯摄动方程相结合的Cube Sat卫星轨道沿迹向的经验加速度拟合模型,并采用卫星宏模型和大气密度模型建立了Cube Sat大气阻力先验改正模型,有效提高了卫星定轨和轨道预报精度。将上述改进算法,嵌入Bernese GNSS软件进行约化动力学轨道确定,评估了GNSS有效载荷的在轨表现和NAVSOL的质量。通过引入完整的动力学模型(包括高阶地球重力场、大气阻力和太阳辐射压力)改进轨道,并可添加随机脉冲参数逼近动态测量信息,有效提高了基于星载NAVSOL数据的定轨精度。计算结果表明,尽管有电离层误差和轨道模型剩余误差的影响,NAVSOL单天轨道拟合的RMS约在2~5 m之间。(3)试验分析了GNSS有效载荷的在轨性能。监测了星载接收机钟漂变化,并分析了其与GNSS板卡温度变化的关系;分别基于星载接收机导航解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定轨,分析了导航解卫星位置和速度含有的系统误差;分析了多GNSS系统组合相对于GPS单系统在轨导航定位及定轨精度的改进;利用高采样的NAVSOL数据估计了卫星轨道机动对卫星轨道和卫星速度变化的影响,进而评估了星载小型推进器的性能。结果表明:Astrocast-01在轨导航解的轨道误差(RMS)在径向、切向和法向分别为4.3m,2.6m和2.2m;Astrocast-02在轨导航解的轨道误差(RMS)在径向、切向和法向分别为2.9m,2.3m和1.1m。(4)研究了低成本单频GNSS接收机星载观测值载噪比(C/N0)对观测误差的影响,分析了星上实测GNSS原始观测值的数据质量。基于L1伪距和相位观测值的GRAPHIC组合,有效消除了电离层误差并削弱了伪距观测值噪声影响,显着提高了星载单频GNSS定轨精度。利用安装在纳米卫星底部直径为1cm的激光后向反射棱镜阵列,计算分析了激光观测链路预算,成功地对两颗纳米卫星进行了激光测距观测和轨道质量检核,为未来低轨大型纳米卫星星座多技术观测及定轨模型优化提供了解决方案。结果表明:采用星上实测GNSS观测值进行动力学定轨,单频伪距事后轨道的SLR检核精度约为0.9m。(5)提出了GNSS精密钟差产品综合的抗差最小二乘估计方案,该方法不仅顾及各分析中心不同参考钟影响,还有效补偿了各分析中心钟差产品的系统误差,并控制了异常误差的影响。利用LEO卫星精密定轨和PPP实验,验证了本文提供的GNSS精密钟差综合产品的性能。
二、论中位数的确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位数的确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洪水不确定性来源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传统水文频率分析的研究进展 |
1.2.2 洪水频率计算中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设计洪水计算结果规律的研究 |
1.4.2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的识别 |
1.4.3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的量化和划分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文气象条件 |
2.1.3 地质和植被条件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预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3 构建基于因子分设计洪水不确定性分析框架 |
3.1 水文频率分析计算方法 |
3.1.1 设计洪水计算的数据处理方法 |
3.1.2 考虑样本容量因子不确定性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
3.1.3 考虑线型类型因子不确定性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
3.2 因子分析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
3.2.1 析因设计 |
3.2.2 因子效应分析 |
3.3 方差分析 |
3.3.1 基本概念和原理 |
3.3.2 方差分析的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洪水频率计算结果分析 |
4.1 设计洪水频率实例分析 |
4.1.1 数据处理 |
4.1.2 样本抽样 |
4.1.3 参数估计及拟合优度检验 |
4.2 设计洪水不确定性的识别研究 |
4.2.1 构建水文风险分析基础 |
4.2.2 线型模型对设计流量影响研究 |
4.2.3 样本容量对设计流量影响研究 |
4.2.4 样本容量变化和不同线型对设计流量影响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研究 |
5.1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识别研究 |
5.1.1 设计流量中位数不确定性分析 |
5.1.2 设计流量平均值不确定性分析 |
5.1.3 设计流量极差不确定性分析 |
5.1.4 设计流量四分位距不确定性分析 |
5.1.5 因子主交互效应小结 |
5.2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量化研究 |
5.2.1 设计流量来源不确定性方差分析 |
5.2.2 设计流量来源不确定性贡献率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2)相对贫困视角下财政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概念界定 |
1.2.1 相对贫困 |
1.2.2 财政扶贫 |
1.3 研究方法、思路及目标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1.3.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贫困的内涵和测度 |
2.1.1 贫困的内涵 |
2.1.2 贫困的测度 |
2.2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研究 |
2.2.1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效应 |
2.2.2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扶贫效率 |
2.3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研究 |
2.3.1 财政扶志政策减贫研究 |
2.3.2 财政扶智政策减贫研究 |
2.4 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章 财政扶贫政策减贫理论分析 |
3.1 财政扶贫政策减贫机制 |
3.2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少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 |
3.2.1 理论框架 |
3.2.2 数值模拟 |
3.3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少相对贫困的理论模型 |
3.3.1 不含外生冲击的理论框架 |
3.3.2 包含外生冲击的理论框架 |
3.3.3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 |
3.3.4 数值模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化事实分析 |
4.1 相对贫困的结构性特征 |
4.1.1 全样本的相对贫困现状 |
4.1.2 城乡和东中西部的相对贫困现状 |
4.1.3 不同省份的相对贫困现状 |
4.2 财政扶贫现状 |
4.2.1 财政扶贫基本事实 |
4.2.2 财政扶贫成效 |
4.2.3 财政扶贫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实证分析 |
5.1 政府转移支付减贫效应 |
5.1.1 研究方法和数据 |
5.1.2 实证结果分析 |
5.1.3 贫困线对减贫效应的影响 |
5.2 政府转移支付扶贫效率 |
5.2.1 研究方法和数据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5.2.3 养老金视作市场收入 |
5.3 财政资金扶贫绩效 |
5.3.1 理论分析框架 |
5.3.2 研究方法和数据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3.4 财政资金扶贫绩效的影响因素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减贫实证分析 |
6.1 财政扶志政策的紧迫性 |
6.1.1 研究方法和数据 |
6.1.2 实证结果分析 |
6.2 财政扶智政策的增智效应 |
6.2.1 研究方法和数据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财政扶志扶智政策的合力作用 |
6.3.1 研究方法和数据 |
6.3.2 实证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财政扶贫政策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优化 |
7.1 直接和间接财政扶贫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
7.1.1 直接财政扶贫政策对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影响 |
7.1.2 间接财政扶贫政策对直接财政扶贫政策的影响 |
7.2 财政扶贫政策优化 |
7.2.1 财政扶贫政策优化理论模型 |
7.2.2 财政扶贫政策优化实施方案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8.1 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扶贫效率 |
8.2.2 提升财政资金扶贫绩效 |
8.2.3 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
8.2.4 促进财政与扶志扶智政策深度融合 |
8.2.5 推动扶贫与财政扶志扶智政策有机结合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3.1 研究不足 |
8.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发展需要自主学习 |
1.1.2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自主 |
1.1.3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的思路 |
1.5.1 研究计划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 |
2.2 自主学习的相关研究 |
2.2.1 自主学习的起源与发展 |
2.2.2 自主学习的内涵研究 |
2.2.3 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
2.2.4 自主学习的培养研究 |
2.2.5 针对数学自主学习的研究 |
2.3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
2.3.1 操作主义理论 |
2.3.2 社会认知理论 |
2.3.3 人本主义理论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2.1 预测对象 |
3.2.2 正式测试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研究法 |
3.3.2 问卷调查法 |
3.3.3 访谈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量表 |
3.4.2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影响因素量表 |
3.4.3 访谈研究设计 |
3.4.4 问卷的前测 |
3.5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3.5.1 数据的收集 |
3.5.2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3.6 研究的伦理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量表结果分析 |
4.1 数学自主学习整体情况分析 |
4.2 数学自主学习各维度具体分析 |
4.2.1 学习动机维度 |
4.2.2 学习内容维度 |
4.2.3 学习时间维度 |
4.2.4 学习方法维度 |
4.2.5 学习过程维度 |
4.2.6 学习结果维度 |
4.2.7 学习环境维度 |
4.3 不同维度下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性分析 |
4.3.1 生源地维度 |
4.3.2 民族维度 |
4.3.3 性别维度 |
4.3.4 学校类型维度 |
4.3.5 年级维度 |
4.3.6 数学成绩维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
5.1 数学自主学习影响因素量表结果分析 |
5.1.1 整体得分情况 |
5.1.2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5.1.3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与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
5.2 访谈结果分析 |
5.2.1 访谈目的 |
5.2.2 访谈对象 |
5.2.3 访谈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建议 |
6.1 培养初中生主动意识 |
6.2 指导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 |
6.3 关注初中生个体差异 |
6.4 创设优质学校环境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反思和展望 |
7.3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预测) |
附录 B 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 C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D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E 现状量表极端组比较结果 |
附录 F 现状量表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矩阵 |
附录 G 现状量表项目整体统计量 |
附录 H 影响因素量表极端组比较结果 |
附录 I 影响因素量表题项与总分相关系数矩阵 |
附录 J 影响因素量表项目整体统计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说明 |
1.3.1 研究对象 |
1.3.2 关键概念说明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本要素估计 |
1.5.2 替代弹性估计 |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1 信息化社会理论 |
2.1.2 产业关联理论 |
2.1.3 生产要素理论 |
2.1.4 一般均衡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信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
2.2.2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互动发展 |
2.2.3 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 |
2.2.4 信息服务业CGE的相关研究 |
2.3 相关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服务业态发展演变规律研究 |
3.1 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1.1 科技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1.2 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1.3 生产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
3.2 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 |
3.2.1 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经济指标表征 |
3.2.2 信息服务业态内部结构演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分析 |
4.1 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特征分析 |
4.1.1 信息服务业前向直接关联特征分析 |
4.1.2 信息服务业前向完全关联特征分析 |
4.1.3 信息服务业前向间接关联特征分析 |
4.2 信息服务业后向关联特征分析 |
4.2.1 信息服务业后向直接关联特征 |
4.2.2 信息服务业后向完全关联特征 |
4.2.3 信息服务业后向间接关联特征 |
4.3 信息服务业产业波及分析 |
4.3.1 推动力系数 |
4.3.2 影响力系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的生产要素性质 |
5.1 资本存量估算研究 |
5.2 软件资产在总量生产中的作用机制 |
5.2.1 总量CES生产函数构建 |
5.2.2 总量CES生产函数数据 |
5.2.3 总量CES生产函数估算结果 |
5.3 软件资产在细分部门生产中的作用机制 |
5.3.1 细分部门CES生产函数构建 |
5.3.2 细分部门格兰杰因果检验 |
5.3.3 细分部门决策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信息服务业产业融合研究 |
6.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 |
6.1.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需求 |
6.1.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完全需求 |
6.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供给 |
6.2.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供给 |
6.2.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完全供给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信息服务业CGE模型构建和政策模拟 |
7.1 国民经济科目划分与SAM编制 |
7.1.1 国民经济科目划分 |
7.1.2 SAM编制 |
7.2 CGE系统搭建 |
7.2.1 生产模块 |
7.2.2 收入和需求模块 |
7.2.3 价格模块 |
7.2.4 国际贸易模块 |
7.2.5 均衡闭合模块 |
7.3 模拟方案设计和软件执行 |
7.3.1 国内外环境因素 |
7.3.2 模拟说明 |
7.3.3 经济形势模拟 |
7.3.4 产业政策模拟 |
7.3.5 复合模拟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3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附录G |
附录H |
附录I |
附录J |
附录K |
附录L |
附录M |
附录O |
参考文献 |
(5)基于机器学习的桓仁流域洪水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机器学习洪水预报研究现状 |
1.2.2 LSTM洪水预报研究现状 |
1.2.3 数据整合研究现状 |
1.3 存在不足 |
1.4 研究内容 |
2 流域概况及建模准备 |
2.1 引言 |
2.2 流域概况 |
2.3 水文资料整编 |
2.3.1 场次洪水资料整理 |
2.3.2 典型场次选择 |
2.4 洪水预报建模准备 |
2.4.1 样本集的构建 |
2.4.2 模型输入输出特征值选择 |
2.4.3 预报精度评定 |
2.5 洪水预报模型介绍 |
2.5.1 LSTM模型 |
2.5.2 新安江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数据整合的单输出洪水预报 |
3.1 引言 |
3.2 输入降雨的单输出LSTM洪水预报模型 |
3.2.1 模型输入特征因子阶数确定 |
3.2.2 模型结构 |
3.2.3 模型训练 |
3.3 基于数据整合的单输出LSTM洪水预报模型 |
3.3.1 数据整合 |
3.3.2 模型结构 |
3.3.3 模型训练 |
3.4 新安江洪水预报模型 |
3.4.1 模型参数率定 |
3.4.2 模型训练 |
3.5 结果分析 |
3.5.1 NSE与相关系数 |
3.5.2 模型预报合格率 |
3.5.3 典型场次洪水 |
3.6 本章小结 |
4 不同预见期的机器学习洪水预报 |
4.1 引言 |
4.2 不同预见期下输入降雨的LSTM洪水预报 |
4.2.1 模型构建与训练 |
4.2.2 NSE与相关系数 |
4.2.3 模型预报合格率 |
4.2.4 典型场次洪水 |
4.3 不同预见期下基于数据整合的LSTM洪水预报 |
4.3.1 模型构建与训练 |
4.3.2 NSE与相关系数 |
4.3.3 模型预报合格率 |
4.3.4 典型场次洪水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需求角度的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遭遇挑战 |
1.1.2 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卫生资源配置决策工具在我国发展迅速 |
1.1.3 成本-效用阈值作为经济性标杆决定医疗资源的高效分配 |
1.1.4 以1-3倍人均GDP作为成本-效用阈值的局限性 |
1.2 现有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效用 |
2.1.2 健康效用 |
2.1.3 质量调整生命年 |
2.1.4 成本-效用分析 |
2.2 福利主义理论和超福利主义理论 |
2.2.1 对资源的高效分配:帕累托最优原则和帕累托改进 |
2.2.2 阿罗不可能定理 |
2.2.3 超福利主义 |
2.3 前景理论 |
2.3.1 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
2.3.2 价值函数 |
2.3.3 前景理论在健康价值测量中的应用 |
2.3.4 前景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
2.4 医疗服务需求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阈值测量方法概述 |
3.1 基于需求角度的成本-效用阈值测量方法 |
3.1.1 统计生命价值法 |
3.1.2 意愿支付调查法 |
3.2 基于供给方视角的成本-效用阈值测量方法 |
3.2.1 影子价格法 |
3.2.2 先例法 |
3.2.3 卫生费用效果法 |
3.3 最佳成本-效用阈值设置方式——结合需求方和供给方视角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需求角度的成本-效用阈值设定——意愿支付调查法 |
4.1 意愿支付调查法的产生 |
4.2 意愿支付调查法经济学理论基础 |
4.3 意愿支付调查法的引导技术概述 |
4.3.1 意愿支付调查法的引导技术分类 |
4.3.2 意愿支付调查法的可能偏差和解决办法 |
4.3.3 意愿支付调查法的统计分析方式 |
4.4 意愿支付调查法的研究进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角度成本-效用阈值研究的系统综述和META回归 |
5.1 背景 |
5.2 方法 |
5.2.1 数据来源和检索策略 |
5.2.2 文献筛选和纳入标准 |
5.2.3 信息提取和数据准备 |
5.2.4 Meta回归模型 |
5.3 结果 |
5.3.1 文献筛选过程 |
5.3.2 文献基本信息 |
5.3.3 WTP/Q的均数及中位数 |
5.3.4 Meta回归结果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意愿支付调查法的成本-效用阈值研究:问卷设计与调研设计 |
6.1 调查问卷设计 |
6.1.1 问卷结构 |
6.1.2 虚拟情境设计 |
6.1.3 意愿支付调查方法的设计 |
6.1.4 其它问卷内容设计 |
6.1.5 提高意愿支付问题有效性的相关举措 |
6.2 调研设计 |
6.2.1 抽样方法的确定和设计 |
6.2.2 数据收集过程 |
6.3 分析方法 |
6.3.1 个体特征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2 意愿支付基本情况统计 |
6.3.3 阈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调查结果描述性分析 |
7.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7.1.1 性别构成 |
7.1.2 年龄组成 |
7.1.3 受教育程度分布 |
7.1.4 调查对象常住地情况 |
7.1.5 调查对象收入分布 |
7.2 调查对象生命质量 |
7.2.1 EQ-5D-5L效用值描述性分析 |
7.2.2 EQ-5D-5L各维度描述性分析 |
7.3 意愿支付基本情况 |
7.3.1 零值、抗议值及非理性值描述 |
7.3.2 总体WTP/Q描述 |
7.3.3 提高生命质量WTP/Q描述 |
7.3.4 延长生命WTP/Q描述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基于需求角度的成本-效用阈值影响因素研究 |
8.1 单因素分析 |
8.1.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8.1.2 健康因素 |
8.1.3 虚拟情境因素 |
8.2 多因素分析 |
8.2.1 全样本分析结果 |
8.2.2 敏感性分析结果 |
8.3 讨论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与发现 |
9.2 未来研究与展望 |
9.3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调查问卷示例 |
附件 2 调查员手册 |
附件 3 督察员考察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不同暴露情景的居民空气中金属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暴露情景的研究进展 |
1.2.2 空气中金属的暴露水平 |
1.2.3 空气中金属的暴露评估 |
1.2.4 空气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2 行为模式调查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方法 |
2.2.3 调查内容 |
2.2.4 综合暴露系数 |
2.2.5 质量控制 |
2.3 样品采集 |
2.3.1 样品采集 |
2.3.2 样品预处理 |
2.3.3 样品测定 |
2.3.4 质量控制 |
2.4 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价 |
2.4.1 评估方法 |
2.4.2 参数选择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兰州居民典型空气暴露情景筛选 |
3.1 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
3.1.1 样本分布 |
3.1.2 体重 |
3.1.3 长期呼吸量 |
3.2 暴露行为模式特征 |
3.2.1 室内停留时间 |
3.2.2 室外停留时间 |
3.2.3 交通出行时间 |
3.3 典型暴露情景的确定 |
3.3.1 综合暴露系数 |
3.3.2 典型暴露情景筛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暴露情景下居民空气中金属暴露评估 |
4.1 不同暴露情景下空气中金属的暴露水平 |
4.1.1 空气中As的暴露水平 |
4.1.2 空气中Pb的暴露水平 |
4.1.3 空气中Cd的暴露水平 |
4.1.4 空气中金属的暴露水平 |
4.2 不同暴露情景下居民空气中金属暴露评估 |
4.2.1 空气中As的暴露评估 |
4.2.2 空气中Pb的暴露评估 |
4.2.3 空气中Cd的暴露评估 |
4.2.4 空气中金属的暴露评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暴露情景下居民空气中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
5.1 不同暴露情景下居民空气中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
5.1.1 空气中As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
5.1.2 空气中Pb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
5.1.3 空气中Cd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
5.1.4 空气中金属的非致癌健康风险 |
5.2 不同暴露情景下居民空气中金属的致癌健康风险 |
5.2.1 空气中As的致癌健康风险 |
5.2.2 空气中Pb的致癌健康风险 |
5.2.3 空气中Cd的致癌健康风险 |
5.2.4 空气中金属的致癌健康风险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变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据来源与章节安排 |
1.2.1 本文数据来源 |
1.2.2 本文章节组织及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
2.1 非参数检验 |
2.1.1 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 |
2.1.2 中位数检验 |
2.2 文本处理方法简述 |
2.2.1 文本预处理 |
2.2.2 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 |
第三章 基于非参数检验对描述形式及原因的研究 |
3.1 关键审计事项描述形式变化探析 |
3.1.1 关键审计事项数量变化探析 |
3.1.2 关键审计事项描述详略度对比分析 |
3.1.3 关键审计事项描述精确度对比分析 |
3.2 揭露关键审计事项原因比较探析 |
3.2.1 关键审计事项原因总体分布情况 |
3.2.2 不同年度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原因数量差异研究 |
第四章 基于文本分类对描述类别及应对措施的研究 |
4.1 关键审计事项描述类别对比研究 |
4.1.1 关键审计事项所属类别分布情况 |
4.1.2 不同类别关键审计事项在行业间的分布特征 |
4.2 关键审计事项应对措施对比分析 |
4.2.1 关键审计事项应对措施分类统计 |
4.2.2 关键审计事项审计结论的描述情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9)基于Brown-Mood中位数检验的小企业债信评级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小企业债信评级原理 |
2 小企业债信评级方法 |
2.1 指标数据标准化方法 |
2.2 基于Brown-mood中位数检验的指标第1次筛选 |
2.3 基于相关分析的指标第2次筛选 |
2.4 债信评价方程的建立 |
2.5 债信评级体系的合理性检验 |
2.6 债信等级的划分方法 |
3 小企业债信评级实证研究 |
3.1 债信评级指标的海选 |
3.2 样本及数据 |
3.3 评级指标数据标准化 |
3.4 基于Brown-Mood中位数检验第1次筛选指标 |
3.5 基于相关性分析第2次筛选指标 |
3.6 债信评价方程的建立 |
3.7 债信评级体系的合理性检验 |
3.8 债信等级的划分 |
3.9 债信评级模型特点分析 |
4 结论 |
(10)低轨纳米卫星的星载GNSS精密定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精密定轨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导航卫星精密定轨 |
1.2.2 星载GNSS精密定轨及低轨卫星介绍 |
1.2.3 轨道确定的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二章 低轨卫星轨道确定的理论基础 |
2.1 概述 |
2.2 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
2.2.1 时间系统 |
2.2.2 坐标系统 |
2.3 GNSS观测方程及其线性组合 |
2.3.1 基本观测模型 |
2.3.2 主要误差改正 |
2.3.3 观测值的线性组合 |
2.4 椭圆运动方程及开普勒轨道根数 |
2.4.1 椭圆运动的基本关系式 |
2.4.2 轨道根数与状态向量的相互转换 |
2.5 低轨卫星轨道确定 |
2.5.1 卫星运动方程及其数值解 |
2.5.2 初轨确定 |
2.5.3 精密定轨 |
2.5.4 Bernese GNSS软件及其改进 |
2.6 小结 |
第三章 一种适用于CUBESAT轨道确定的GNSS有效载荷 |
3.1 概述 |
3.2 CUBESAT轨道确定有效载荷的设计及试验分析 |
3.3 小卫星入轨快速识别 |
3.4 GNSS接收机星载导航解 |
3.4.1 导航解参数估计 |
3.4.2 导航解数据质量分析 |
3.4.3 基于导航解的接收机时钟在轨表现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GNSS有效载荷在轨导航试验及定轨分析 |
4.1 概述 |
4.2 低轨卫星轨道摄动 |
4.2.1 轨道摄动力的先验模型 |
4.2.2 高斯摄动方程 |
4.3 GNSS载荷在轨导航性能评估及定轨分析 |
4.3.1 星载导航解精度评估与分析 |
4.3.2 利用星载导航解卫星速度信息完善CubeSat轨道确定及系统误差分析 |
4.3.3 轨道沿迹向经验常加速度的估计 |
4.3.4 基于星载导航解数据的精确轨道预报 |
4.4 GNSS载荷在轨导航试验分析 |
4.4.1 四个GNSS接收机在轨并行运行试验 |
4.4.2 GPS+Galileo试验 |
4.4.3 GPS+GLONASS试验 |
4.5 卫星轨道机动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CUBESAT单频GNSS轨道测定及SLR轨道检核 |
5.1 概述 |
5.2 GNSS单频观测值的误差及改正 |
5.2.1 接收机测量误差 |
5.2.2 低轨卫星单频观测值的电离层误差及其改正 |
5.2.3 低轨卫星单频观测值的码偏差改正 |
5.3 事后轨道确定及结果分析 |
5.3.1 Kiwi原始观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5.3.2 Hawaii原始观测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5.4 SLR CAMPAIGN及轨道检核 |
5.4.1 SLR链路预算的模拟计算分析 |
5.4.2 预报轨道的精度分析 |
5.4.3 SLR观测值检核Cube Sat轨道 |
5.5 小结 |
第六章 精密钟差产品综合方法及综合产品在LEO定轨中的测试 |
6.1 概述 |
6.2 IGS钟差产品的综合及验证 |
6.2.1 IGS钟差综合的原理和方法 |
6.2.2 IGS钟差综合的数据处理和比较分析 |
6.2.3 IGS综合钟差的PPP试验 |
6.3 IGMAS四系统精密钟差产品的综合及验证 |
6.3.1 iGMAS钟差产品综合的问题及策略 |
6.3.2 iGMAS钟差综合的数据处理和比较分析 |
6.4 综合钟差用于LEO精密轨道确定的试验 |
6.5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
7.2 未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论中位数的确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洪水不确定性来源量化研究[D]. 刘馨然.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相对贫困视角下财政扶贫研究[D]. 宋颜群. 山东大学, 2021(11)
- [3]D市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研究[D]. 李益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 李晓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机器学习的桓仁流域洪水预报研究[D]. 张婵.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需求角度的我国成本-效用阈值研究[D]. 叶子平. 沈阳药科大学, 2021(01)
- [7]基于不同暴露情景的居民空气中金属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价[D]. 雷利民. 兰州大学, 2021(09)
- [8]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变化探析[D]. 朱蓉. 兰州大学, 2021(12)
- [9]基于Brown-Mood中位数检验的小企业债信评级体系[J]. 周颖,沈隆. 系统管理学报, 2020(06)
- [10]低轨纳米卫星的星载GNSS精密定轨研究[D]. 陈康慷. 长安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