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跨世纪人才培养需要挫折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1](2021)在《新时代高中生挫折教育路径研究》文中提出
王妍[2](2021)在《积极心理视阈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文中提出
张静[3](2019)在《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以武汉市C小学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加上父母的娇惯,当代小学生享有安逸舒适生活同时,也出现了意志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耐挫能力低下、独立自主意识缺乏等问题。此外,小学高段的学生表现能力强、承载社会和家长的较高期望、就学压力和升学压力也越来越大。而需要注意的是此年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这就导致学生在面临挫折和困境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找到合适的办法。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生智力发展和成绩的提高,更应该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耐挫能力的提高。小学生高段学生耐挫能力到底如何?影响学生耐挫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学校中挫折教育应该如何更为有效地实施?本文将对以上三个主要问题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在绪论部分阐明问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创新之处。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法界定了耐挫教育的相关概念含义,阐述了的耐挫力的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耐挫教育的特征,明晰了培养小学生耐挫能力的的意义。意义包括:砥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然后引入逆商理论,从控制力、起因与承担、影响力、持久性四个维度对小学高段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耐挫能力水平。此外,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遭遇挫折的主要类型。并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影响学生耐挫能力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学生是否具有班干部经验、学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学生面对挫折的处理方式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都是影响其耐挫能力的重要因素。最后结合学生遭遇挫折的类型以及学生和教师访谈结果,为学校开展挫折教育,提高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依次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念。加强学科教师培养,学科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思想。重视班主任工作,学生日常管理中体现挫折教育。加强家校家庭合作,形成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合力。
朱文玉[4](2017)在《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中生的心理素质、挫折承受力和独立性的培养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高中生挫折问题的多样性与其自身抗挫能力弱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妨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开展高中生挫折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健全人格”这一基本要点的要求。本文以国家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通过对高中生抗挫折能力和高中生挫折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剖析高中生挫折教育问题的缘由,意在综合高中生自身、同辈群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推动挫折教育的开展与实施,从而提高高中生的挫折认知和挫折承受力,促使高中生全面、和谐、多样化、自由地发展。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的现实境遇研究。当前高中生挫折教育面临一个日益开放复杂的环境,面对的问题日益新式多样,高中生的挫折遭遇与应对凸显出了在挫折情境上重点化与多元化并重、挫折认知上清晰性与模糊性并在、挫折反应上理智性与情绪性并存的特点,这使得加强高中生挫折教育变得日益紧迫和必要,出现新强度。第二部分是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施力度不够、对象层次缺乏区分、教育形式单一、教育效果不明显等,总结出高中生挫折教育的主要矛盾是学校实际实施程度与学生需要之间的矛盾,并对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国家社会、高中生自身、学校、家庭等层面进行了归纳分析。第三部分是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的实施原则与策略研究。明确实施高中生挫折教育必须坚持主体性与引导性相结合、广泛性与重点性相结合、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灌输性与渗透性相结合、补遗性与预防性相结合的原则。并指明在高中生挫折教育中,学生自身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积极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同辈群体的示范作用、家庭的关键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社会的助推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中生健康成长。
徐鸿远[5](2015)在《长沙初中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我国古代文学乃至哲学着作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炼、挫折教育的思想。《周易·乾》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的就是君子应效法天体积极主动、坚韧不拔的运行,自信自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当代初中生都是00后一代,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人生中情感最丰富、最强烈、最微妙、最动荡的时期,同时也处于个体心理疾病产生的高峰期和危险期,一旦遭受挫折,便易陷入长期不良情绪的困扰而不能自拔。因此,加强对初中生心理耐挫力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叛逆期,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是进行挫折教育最佳的选择,它可以根据学生性格、爱好、身体条件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设置不同的运动难度、强度、在合理的挫折情景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长沙市市区10所初中,300名学生,5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各校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的实施情况并分析现状,探讨影响产生挫折感的各种因素及应对方式与策略,以期寻找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通过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主要包括:从学生所面临的主要挫折、挫折情景以及面对挫折的反应来看,男生和女生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独生之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同年级之间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挫折情况女生比男生严重,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严重,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严重,低年级比高年级的情况严重。挫折教育教学情况看出,不同性别、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的体育教师对挫折教育的认知度不一样;女性的认知程度比男性好一些;职称越高认知程度越高;学历越高认知程度越高。实施情况也学历,职称也成正比,学历越高,职称越高实施挫折教育实施情况越好。根据挫折教育中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高体育教师对挫折教育的认识程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选择合理的挫折教育方法,创设合理的挫折教育情景,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欧阳勤[6](2014)在《新课程实施下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挫折教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与挫折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挖掘与利用历史学科人文性,有效实现历史新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增强中学生认识、理解与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心理及活动能力。全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方面的论述,从当前中学生对于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挫折教育实施状况,以及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学历史课程的目标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渗透挫折的原因;同时就研究课题对前人进行的相关研究做出综述和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立足于中学历史教学的探索,探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的问题。首先,着眼于理论与实践意义层面,探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从五个角度并运用丰富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系统论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基本策略;再次,本文提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可借鉴与参考的八种教学方法,以增强渗透挫折教育的力度;再其次,立足于挫折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梳理与总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则;最后根据相关的研究,形成对挫折教育的渗透成效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结合挫折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的渗透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上,梳理与挖掘并形成了相应的可资开展挫折教育的历史课程资源,并从中形成可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由此而对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实施有较强的参考与借鉴功能。
蔡金霞[7](201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河北省保定市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而高校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地。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转型时期,成长环境比较优越,但身心发展不够成熟,承受挫折能力比较弱。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思想教育,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在借鉴原有的国内外大学生挫折研究的基础上,表明了笔者的写作背景及意义,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意义及必要性。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前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访谈及比较研究对河北省保定市6所高校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遇到的主要挫折有学业挫折、就业挫折、恋爱挫折、交往挫折,其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外界因素只是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在环境,根本原因还是大学生内在因素:个性品质不完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期望过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暴自弃,缺乏自我向上积极创新精神;身心发展不够健全,责任感意识不强。分析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弱的原因之后,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更好的加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新途径,即①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人生态度,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大学生意志品质,使其建立良好心态。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学生,坚定信念,确立科学的抱负水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挫折自控承受能力。③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学生,完善自我,提高领悟能力,超越自我。④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以德修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责任感。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力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更好的增强大学生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史雯雯[8](2013)在《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以山东某小学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通过观察和访谈法了解山东小学生所受挫折的现状,进而探明山东小学生在应对挫折方面的真实需要,然后,利用文本文析法来研究泰山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回应这种需要方面提供的资源以及教师对这种德育资源的课堂使用情况和教学的效果,最后分析得失,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阐述了山东小学生挫折教育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对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加,而人们的心理承受力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全球自杀率、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心理承受力相关的疾病也在不断增多。要想青少年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求,势必在社会生存力、意志力等方面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遭遇挫折不气馁的抗挫折意识,还要有迎接各种挑战的坚强意志和社会适应力,因此,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部分以山东省新泰市Q①小学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着重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管理方面都存在着挫折,他们的感受和应对方式消极的居多,积极的占少数。第三部分用文本分析法对泰山版《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挫折教育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教科书中挫折教育资源类型多样,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呈现方式丰富,注重“做中学”,但是内容分布不均,问题不够全面、深入,挫折教育局限于课堂。第四部分是主要在课堂导入、课文讲授、习题讲解、课堂进度和作业布置这五个方面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挫折教育的课堂实施的实录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在这五个方面对挫折教育资源的利用都有所欠缺,在课文讲授方面尤为严重。第五部分是在教材、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方面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提出建议。如教材的设计要使挫折教育走出课堂,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家长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怀,小学生自身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挫折承受力,社会也要做好各方面的协调作用等。
蒋锋[9](2012)在《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化,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广大中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当前中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精神环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下成长,加之社会、媒体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教师、家长、社会带来的过度压力以及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广大中学生各种问题日益增多,面对挫折不能理性对待,以不正确形式或极端形式表现的人数不断增加。很多的事实证明,社会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需要进行抗挫折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当前中学生而言,尤其需要对他们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这既是我国当代社会现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自我目标实现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机制逐渐形成。这既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大量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惑和压力,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尤其是处在心理、生理快速成长的当代中学生更是如此。然而,多年以来,家长、学校、社会在关注当代中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他们的吃苦耐劳等坚强意志的培养,忽视了他们勇敢面对挫折、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一部分中学生通过了各种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遇到挫折的时候,常常成为了生活的弱者,在挫折面前,不知所措,麻木不仁,甚至一蹶不振,绝望轻生。当前中学生作为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要培养当前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使其拥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法国着名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当代社会不仅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也是不断创新和激烈竞争的时代,抗挫折能力培养作为当前中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任务,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始终,以造就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何振方[10](2012)在《我国当前中学生挫折教育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使得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作为社会一员的中学生也未能幸免,他们在享有先进生产力创造的丰富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现象。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挫折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以及不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举措。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挫折教育概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挫折和挫折教育的基本含义,挫折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在分析挫折和挫折教育含义的基础上,教育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提高中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提高中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节和培养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同时,广大教育者要认识到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为我国当前中学生挫折教育现状。这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国家高度重视中学生挫折教育,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政策保障中学生挫折教育的实施;各级学校积极开展挫折教育活动,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中学生挫折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从中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四方面分析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原因。第三部分为中学生挫折教育举措。这一部分在分析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基础上,从中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措施。中学生挫折教育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如知行合一原则、预防补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适时适度原则;同时,中学生挫折教育应采取多样形式,如中学生加强自我挫折教育、家庭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挫折教育和社会社区辅助中学生挫折教育。中学生挫折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学生挫折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体系,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二、跨世纪人才培养需要挫折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世纪人才培养需要挫折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3)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以武汉市C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 教育背景 |
2. 学生压力 |
3. 政府政策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情况 |
2. 国内研究情况 |
(四)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五)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的概述 |
(一) 耐挫能力的相关概述 |
1. 挫折 |
2. 耐挫能力 |
3. 耐挫教育 |
(二) 耐挫教育的特点 |
1. 耐挫教育具有年段性 |
2. 耐挫教育具有渗透性 |
3. 耐挫教育具有实践性 |
4. 耐挫教育具有学生主体性 |
(三) 培养小学生耐挫能力的意义 |
1. 挫折教育有利于砥砺学生的意志品质 |
2. 挫折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 |
3. 挫折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
4. 挫折教育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工具 |
1. 调查问卷 |
2. 访谈提纲 |
三、小学高段学生遭遇挫折的类型和耐挫能力的现状 |
(一) 学生遭遇的挫折类型 |
1. 学习方面的挫折 |
2. 生活方面的挫折 |
3. 交往方面的挫折 |
(二) 学生耐挫能力现状 |
1. 耐挫能力总水平 |
1. 控制力水平 |
2. 起因和承担水平 |
3. 影响力水平 |
4. 持久性水平 |
(三) 调查结论 |
四、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 耐挫能力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
(二) 耐挫能力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相关性分析 |
(三)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与班干部经历的相关性分析 |
(四)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
(五)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与挫折处理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
(六)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与同学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
(七) 研究小结 |
五 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培养的策略 |
(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应对挫折 |
1. 创设挫折的真实情境,深化学生的挫折认知和体验 |
2. 排遣压力的方法指导,有效地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 |
3. 人际交往的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应对交往方面挫折 |
(二) 加强学科教师培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思想 |
1. 语文课借用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勇面挫折 |
2. 体育课利用体育训练,磨练学生坚强意志 |
3. 科学课通过动手实验,教会学生解决问题 |
(三) 重视班主任工作,在学生日常管理中体现挫折教育 |
1. 创建民主宽松的班级氛围 |
2. 开展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 |
3. 指导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 |
(四)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培养学生耐挫能力的合力 |
1. 采用合适的教养方式,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
2.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提高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
3. 给予孩子适度的期望,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小学生挫折教育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4)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 论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评析与研究前景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面,临的新境遇 |
(一) 高中生挫折遭遇与应对凸显出新特点 |
1. 挫折情境:重点化与多元化并重 |
2. 挫折认知:清晰性与模糊性并在 |
3. 挫折反应:理智性与情绪性并存 |
(二) 高中生挫折教育面临环境与问题出现新变化 |
1. 挫折教育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开放复杂 |
2. 挫折教育面对的问题更加新式多样 |
(三) 高中生挫折教育需求出现新强度 |
1. 国家教育部门政策方针的基本要求 |
2. 高中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
3. 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迫切需要 |
二、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 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实施力度不够,与学生需要形成明显反差 |
2. 对象层次缺乏区分,对特殊团体关心不足 |
3. 国家起步晚、研究少,受重视程度低 |
4. 教育形式以班会为主,说教明显多于实践 |
5. 缺乏评估反馈体系,总结反馈不到位 |
6. 教育效果不明显,难以真正育心励志 |
(二) 高中生挫折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国家组织层面: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社会支持 |
2. 高中生自身层面:青春动荡时期身心发展不成熟 |
3. 学校教育层面:应试教育成为挫折教育“绊脚石” |
4. 社会层面:竞争开放的社会氛围增加了挫折教育难度 |
5. 家庭层面:偏颇的家教观阻碍学校挫折教育的持续性 |
三、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的实施原则与策略 |
(一) 高中生挫折教育的实施原则 |
1. 主体性与引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
2. 广泛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 |
3. 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
4. 灌输性与渗透性相结合的原则 |
5. 补遗性与预防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 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的实施策略 |
1. 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参与挫折教育 |
2. 挖掘同辈群体的示范作用:引导良性竞争,建立挫折帮扶小组 |
3. 明确家庭的关键作用:培育子女阳光心态,关注特殊受挫子女 |
4. 强化学校的主导作用: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挫折教育 |
5. 增强社会的助推作用:健全社会关爱组织,拓宽挫折教育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挫折教育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挫折教育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长沙初中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挫折教育的基本结构 |
1.2.1 挫折 |
1.2.2 挫折情景 |
1.2.3 挫折认知 |
1.2.4 挫折教育 |
1.2.5 挫折教育形成的条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可行性分析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研究创新之处 |
2 研究综述 |
2.1 挫折教育的理论研究 |
2.2 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 |
2.3 体育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研究 |
2.4 个人见解及应用前景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学习中的挫折教育 |
4.1.1 初中生的基本情况 |
4.1.2 体育学习中的受挫情况 |
4.1.3 体育学习中的挫折 |
4.1.4 体育学习中的挫折情景 |
4.1.5 体育学习中的挫折反应 |
4.1.6 体育学习中的挫折认知 |
4.1.7 体育学习中挫折教育的效果 |
4.2 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
4.2.1 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
4.2.2 体育教师挫折教育认知 |
4.2.3 体育教师挫折教育意识 |
4.2.4 体育教师挫折教育方式 |
4.2.5 体育教师挫折教育内容 |
4.2.6 体育教师挫折教育影响因素 |
5 初中体育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策略及问题 |
5.1 初中体育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策略 |
5.1.1 提高师生对挫折教育认识 |
5.1.2 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
5.1.3 为学生提供成功机会 |
5.1.4 创设合理的挫折情境 |
5.1.5 运用恰当的挫折教育方法 |
5.2 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
5.2.1 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 |
5.2.2 目标设置合理 |
5.2.3 情意结合进行熏陶 |
5.2.4 注意心理疏导 |
5.2.5 创设交流机会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课程实施下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挫折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 当前中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挫折教育的开展 |
(二) 挫折教育在中学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
1. 挫折教育在国家教育战略层面的新提升 |
2. 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状况 |
3. 挫折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执行尚有待加强 |
4. 挫折教育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认识尚有误区 |
(三)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挫折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挫折教育目标的提出 |
2.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关于挫折教育要求的完善 |
3. 历史新课程对挫折教育的重视 |
(四) 中学历史课程蕴含挫折教育的丰富内涵 |
1. 历史课程具有开展挫折教育的价值内涵 |
2. 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蕴含丰富的挫折教育之功能 |
3. 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三维一体之目标有利于挫折教育的开展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与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挫折 |
2. 挫折教育 |
3. 历史教学与挫折教育 |
(二) 相关的理论基础 |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2. 人本主义理论 |
3. 认知发展理论 |
第二部分: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挫折教育的探索研究 |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1. 完善素质教育的理论要求 |
2. 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多种路径 |
3. 拓宽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应用 |
(二) 实践意义 |
1. 全面落实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
2. 实现历史学科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
3. 推动素质教育在历史学科的有效落实 |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策略 |
(一) 立足于历史学科特色开展挫折教育 |
1. 基于历史学的人文特性渗透的策略 |
2. 基于历史学的资政与鉴诫作用开展的策略 |
3. 基于历史学服务现实的功能与特性的运用策略 |
(二) 基于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渗透挫折教育 |
1. 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挫折意识的育人功能 |
2. 在发展历史学科能力中实现学生面对挫折的承受力 |
3. 在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中提高学生挫折的应对能力 |
4. 在历史情感态度的渲染里形成学生预防挫折的机制 |
(三) 立足于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多途径渗透挫折教育 |
1. 基于历史自身艰辛历程的挖掘去体会挫折的客观存在 |
2. 在体验与感悟历史辉煌历程中感受未来的希望 |
3. 在历史的启迪中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
4. 在深化历史人物意志品质的教育中树立学习的榜样 |
5. 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智慧里铸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
(四) 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确保挫折教育渗透的成效性 |
(五) 基于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考察挫折教育的成效性 |
三、增强挫折教育渗透力度的方法 |
(一) 运用历史人物的榜样激励学生的方法 |
(二) 创设历史情境形成对挫折的感受与体验的方法 |
(三) 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感受与体验挫折的方法 |
(四) 在讨论与辨析历史现象中认识挫折的方法 |
(五) 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应对挫折能力的方法 |
(六) 运用及时评价的手段增强抗挫自信的方法 |
(七) 适度惩罚的运用丰富学生抗挫心理的方法 |
(八) 开展历史实践活动直接亲身体会挫折的方法 |
四、历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的原则 |
(一) 全面性原则 |
(二) 发展性原则 |
(三) 学科特色原则 |
五、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反思 |
(一) 成效分析 |
1. 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得到多方面培养 |
2. 学校挫折教育得到多途径开展 |
3. 新课程改革目标得到多层次实现 |
(二)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河北省保定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概述 |
2.1 相关内涵界定 |
2.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
2.1.2 抗挫折能力的内涵 |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意义 |
2.2.1 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
2.2.2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
2.2.3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
2.3 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
2.3.1 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 |
2.3.2 提高大学生心理素养的需要 |
2.3.3 贯彻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的需要 |
2.3.4 是进一步完善传统挫折教育体制的需要 |
3 当前大学生面临挫折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问卷的设计和调查 |
3.1.1 问卷设计 |
3.1.2 调查目的 |
3.1.3 调查对象概况 |
3.2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及分析 |
3.2.1 学业挫折 |
3.2.2 恋爱挫折 |
3.2.3 交往挫折 |
3.2.4 就业挫折 |
3.3 大学生面临挫折时的行为反应 |
3.3.1 消极行为 |
3.3.2 积极行为 |
4 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因素分析 |
4.1 客观因素 |
4.1.1 家庭因素 |
4.1.2 学校因素 |
4.1.3 社会环境因素 |
4.2 主观因素 |
4.2.1 个性品质不完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 |
4.2.2 期望过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
4.2.3 缺乏积极向上自我创新精神 |
4.2.4 身心发展不够健全,责任感意识不强 |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抗搓折能力培养的路径对策 |
5.1 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端正人生态度 |
5.1.1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抗挫折自觉性 |
5.1.2 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正确的挫折意识 |
5.1.3 培养意志品质,建立良好心态 |
5.2 用共同理想凝聚学生,坚定信念,确立科学的抱负水平 |
5.2.1 树立信念,确立科学抱负水平 |
5.2.2 加强“理想”教育,提高挫折自控能力 |
5.2.3 加强“信念”教育,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
5.3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学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
5.3.1 创新挫折教育形式 |
5.3.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心”教育,提高领悟能力 |
5.3.3 以创新理念武装大学生头脑,超越自我 |
5.4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以德修身,增强责任感 |
5.4.1 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抵御挫折的道德能力 |
5.4.2 健全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责任感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以山东某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挫折的涵义 |
(二) 挫折教育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过程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访谈框架 |
(三)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四) 研究的限制 |
四、研究方法 |
(一) 访谈法 |
(二) 观察法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一章 小学生应对挫折的需要研究 |
第一节 小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 |
一、学业上的挫折 |
二、生活上的挫折 |
三、人际交往的挫折 |
四、自我管理方面的挫折 |
第二节 小学生面临挫折时的感受 |
一、消极感受 |
二、积极感受 |
第三节 小学生面临挫折时的应对方式 |
一、消极应对 |
二、积极应对 |
第四节 关于小学生所受挫折的原因分析 |
一、学业方面 |
二、生活方面 |
三、人际交往方面 |
四、自我管理方面 |
第二章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挫折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
第一节 对《品德与社会》的理念解读 |
第二节 泰山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挫折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
一、直接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
二、间接教育资源的描述与分析 |
第三节 泰山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挫折教育内容的分析 |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挫折教育的内容分析之肯定方面 |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中的挫折教育的内容分析之不足之处 |
第三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挫折教育的实施实录分析 |
第一节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案例实录 |
第二节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一、课堂导入 |
二、课文讲授 |
三、习题讲解 |
四、课堂进度 |
五、作业布置 |
第四章 优化小学生挫折教育的建议 |
第一节 对完善教材中挫折教育资源的建议 |
一、挫折教育内容均匀化 |
二、挫折教育问题全面化、深入化 |
三、挫折教育走出课堂 |
第二节 对学校实施挫折教育的建议 |
一、提高教师素质,探索挫折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承受挫折的能力 |
三、利用学科优势,因势利导,全面提高挫折教育 |
四、提高学科地位,重视挫折教育 |
第三节 对教师实施挫折教育的建议 |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
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进行挫折监控 |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排除挫折障碍 |
第四节 对家庭中挫折教育的建议 |
一、挫折教育从小抓起 |
二、树立应对挫折的好榜样 |
三、培养孩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能力 |
四、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
五、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 |
第五节 对小学生提高承受挫折能力的建议 |
一、正确认识自己,建立合理的目标 |
二、正确看待挫折,不惧怕挫折 |
三、增加挫折的知识和经验,锻炼应对技能 |
四、提高调整情绪的方法,乐观面对挫折 |
第六节 对社会实施挫折教育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四、论文的研究特色和不足之处 |
引言 |
第一章 抗挫折能力的含义、类型及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
一、抗挫折能力的含义 |
(一) 抗挫折能力的基本定义 |
(二) 抗挫折能力的构成要素 |
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类型 |
(一) 抗学习挫折能力 |
(二) 抗交往挫折能力 |
(三) 抗社会挫折能力 |
三、中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的必要性 |
(一) 自身成长的教育需求 |
(二) 当代社会现状的必然要求 |
(三) 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二章 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现状探析 |
一、影响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之现状 |
(一) 家庭方面的影响 |
(二) 学校方面的影响 |
(三) 社会方面的影响 |
二、部分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原因分析 |
(一) 优越的物质环境 |
(二)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关系 |
(三) 媒体的负面影响 |
(四) 外部的过度压力 |
(五) 教育的局限性 |
第三章 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方向与对策 |
一、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方向 |
(一) 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
(二) 增强自我的竞争意识、判断意识和独立意识 |
(三) 培养优良的意志力 |
二、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对策 |
(一) 抗挫折能力的自我培养对策 |
(二) 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
(三) 学校教育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
(四) 社会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和获奖的论文 |
(10)我国当前中学生挫折教育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挫折教育概论 |
2.1 挫折教育的涵义 |
2.1.1 挫折释义 |
2.1.2 挫折教育的含义 |
2.2 挫折教育的基本内容 |
2.2.1 提高中学生的挫折认知能力 |
2.2.2 提高中学生受挫后的心理调节 |
2.2.3 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
2.3 中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
2.3.1 中学生挫折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
2.3.2 中学生挫折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
2.3.3 中学生挫折教育符合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 |
2.3.4 中学生挫折教育符合其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
第三章 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
3.1 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取得的成绩 |
3.1.1 国家高度关注中学生挫折教育 |
3.1.2 各级学校积极开展中学生挫折教育 |
3.2 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的不足 |
3.2.1 中学生挫折教育认识上的误区 |
3.2.2 中学生挫折教育流于形式 |
3.3 我国中学生挫折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
3.3.1 中学生自身因素 |
3.3.2 家庭因素 |
3.3.3 学校因素 |
3.3.4 社会因素 |
第四章 中学生挫折教育的举措 |
4.1 中学生挫折教育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
4.1.1 知行合一原则 |
4.1.2 预防补遗原则 |
4.1.3 因材施教原则 |
4.1.4 适时适度原则 |
4.2 中学生挫折教育应采取多样形式 |
4.2.1 中学生要加强自我挫折教育 |
4.2.2 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挫折教育 |
4.2.3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贯彻挫折教育 |
4.2.4 社会、社区辅助中学生挫折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跨世纪人才培养需要挫折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中生挫折教育路径研究[D]. 王潇. 长春理工大学, 2021
- [2]积极心理视阈下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 王妍.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3]小学高段学生耐挫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以武汉市C小学为例[D]. 张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时期高中生挫折教育研究[D]. 朱文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5]长沙初中体育教学中挫折教育研究[D]. 徐鸿远.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5)
- [6]新课程实施下中学历史教学渗透挫折教育的研究[D]. 欧阳勤.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0)
-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河北省保定市调查[D]. 蔡金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8]挫折教育的现状研究与对策 ——以山东某小学为例[D]. 史雯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9]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 ——以重庆地区为例[D]. 蒋锋. 西南大学, 2012(09)
- [10]我国当前中学生挫折教育探析[D]. 何振方. 鲁东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