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一体化中的克什米尔问题

民族国家一体化中的克什米尔问题

一、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克什米尔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丽萍[1](2021)在《印度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央—地方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史学编撰传统不同,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之前,除了完成于12世纪的克什米尔纪年《诸王流派》外,印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纪年史料。因此,帝国学派史学家提出印度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是英国殖民者给印度带来了统一的国家。(1)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但它指出了印度现代民族国家建设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这一点。在英国殖民统治之前,印度少有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即使孔雀王朝和莫卧儿王朝时期,其统治鼎盛期的影响也主要限于印度北部。

齐仁达[2](2021)在《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合法性危机及其政策形成与发展》文中认为自1947年以来,克什米尔争端始终是印巴关系的焦点问题之一。英国关于印巴分治的方案中规定土邦既拥有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的自由,也拥有保持独立的自由,但未明确到底是土邦统治者还是土邦人民拥有决定土邦政治地位的权力。印巴在朱纳加德土邦归属问题上,就争议土邦的归属问题的解决方式达成共识,即应尊重土邦人民的意愿,因此印度在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王公签署《合并协议》后仍承诺需通过公投确认查谟和克什米尔的未来,但公投一直未能举行造成了印度的合法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成为塑造印度克什米尔政策的重要动因。2019年,印度人民党政府强行废除宪法第370条,印度的强势行动对其主权声索造成了新的合法性危机。

时佳希[3](2020)在《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基斯坦应该被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该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也是长期困扰其国民乃至每个海外观察者的价值叩问。作为在殖民帝国退却之后重新构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曾被其建立者们规划为一个世俗、民主、统一的联邦政治体,以追赶上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发展,早日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但在随后的国家构建进程中,巴基斯坦在宗教、军队和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偏离了最初的建国蓝图,并日益陷入对国家自身定位的怀疑心态。本文选取从1947年建国到1988年齐亚军政府结束的41年间为主要考察时段,试图从巴基斯坦的早期历史中发掘出政教矛盾、军政矛盾、认同矛盾三条并行交织的发展脉络,以发掘蕴含在其国家构建进程中的长期特征和未来趋势,并为该进程的诠释搭建起由国体、政体、认同三种维度构成的立体图景。本文的导论,主要提出该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巴基斯坦国家构建各领域、国家构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一章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本章旨在为巴基斯坦建国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定位,以解释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于何种目的而寻求独立,新建立的巴基斯坦国家又承载了何种先天条件与历史使命。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穆斯林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史,着重解释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尖锐矛盾的历史根源,但同时也指出某种近乎可被称为“印度-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复合体也在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塑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包括“后期莫卧尔”(1707-1857)和英属印度(1857-1947)两段时期的历史,剖析南亚穆斯林在此时期遭遇的殖民危机,重点探讨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主张“伊斯兰复兴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第三部分发掘伊斯兰现代主义在20世纪政治领域的成果,即南亚穆斯林政治意识的觉醒,并以穆斯林联盟成立、“两个民族”理论成型、“巴基斯坦”概念提出、《拉合尔决议》签署的时间线索,梳理出穆斯林政治理念从自治到独立的转变过程。第二章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本章旨在探索世俗国家与宗教国家两种道路选择,围绕对巴基斯坦国家性质定义权的争夺进程,重点论述了宗教路线优势地位的逐步确立。第一部分追溯英属印度时代的印穆宗教矛盾,指出印度教意识形态的上升和英印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加重了穆斯林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其内部因而分别在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两条路径上开始了各自的理论重建、社会动员,并论述了“伊斯兰大会党”(JI)和“伊斯兰圣哲会”(JUI)作为该时期动员成果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以1947年至1977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从真纳提出的世俗主义特点及其衰落原因入手,进而通过分析《目标决议》(1949)与前后三部宪法(1956、1962、1973)中关于伊斯兰国家性质的文本,阐明宗教势力在此时期的政治诉求。第三部分以1977年至1988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指出齐亚·哈克政府主导的伊斯兰化是一场超出宪法层面的全面宗教运动,理清其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着重探讨这十一年在教派政治和原教旨主义领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本章主要探讨巴基斯坦政治体制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军队对其宪法和政体造成的长期破坏,并梳理在此期间的军政府建设。第一部分重点剖析军队如何在建国初期逐渐具备干预政治的能力和意志,以及军队在1958年军政府建立之前对政治的介入行为。第二部分以两段长期的军政府时期(1958-1971、1977-1988)和中间短暂的文官政府复辟时期(1971-1977)为脉络,探究军方发动政变的多种原因与巩固军政府的行为模式,并且将关键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也纳入考察范畴。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宪法文本的更替,试图揭示紧张的军政关系为政体构建带来哪些影响,特别是军方与政党之间在宪法层面拉锯的重点,以及宪法被频繁地修订、中止、废除和重颁为宪政建设留下的长期影响。第四章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本章旨在揭示一个关键命题:巴基斯坦国家虽已建立,国家认同的构建却任重道远。阻挡在国家认同工程面前的,是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教派、部落、城乡等在内的非国家认同。第一部分论述1971年以前巴基斯坦东西两翼之间的矛盾,指出这种矛盾既是先天存在于其地理、文化层面的隔绝,也是西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不愿意将权力放与东巴分享,导致双方在1971年的内战和分裂。第二部分则着眼于西巴内部各民族的主张,分别讨论了信德、普什图、俾路支民族认同的历史源头,以及它们在现代巴基斯坦的政治诉求。基于西巴各民族的诉求演变,该部分还试图表明1971年东巴脱离在西巴引起了广泛的“链式反应”,并将70年代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作为第四个考察对象。第三部分立足于土邦、部落、城乡等多种认同,并指出它们分别与文化民族认同存在的具体关联,从而进一步证明巴基斯坦非国家认同的复杂特性,以及国家认同构建的艰巨性。本文的结论部分,分四个步骤对主题“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了总结归纳和进一步的提炼升华。第一,总结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指出其对南亚穆斯林群体的意义所在,以及该意义在现实政治层面带来的影响。第二,归纳国体、政体、认同这三种国家构建的维度,并论述三种维度在巴基斯坦分别表现为三组结构性矛盾(世俗主义与伊斯兰化、军人干政与民主诉求、国家认同与非国家认同)。第三,试图发现三种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这些交互作用归纳为“逻辑关联型”和“现实策略型”两个模式,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立体图景。第四,基于巴基斯坦与印度共同的历史背景,通过比较同时期两国的构建成果,来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出评价。

姜彦杨[4](2020)在《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文中认为南亚与中国西部接壤,是中国贸易和发展的合作伙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地区。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和南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联系不断深入,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日益凸显。马克思和恩格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以及西方学者均对地缘因素进行了深刻分析,形成了诸多地缘思想,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基于以上地缘思想展开。中国同南亚的交往源远流长,追溯中国和南亚交往历史,探寻中国和南亚交往历程,分析中国和南亚交往现状,进一步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展开研究。当前,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南亚地缘优势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另一方面,由南亚地缘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路”的推进。其中,“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具有破坏政治稳定倾向、阻碍经济发展倾向和威胁地区安全倾向三个方面。这些不利因素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从政治方面看,南亚地区国内政局不稳定、跨界民族问题不断以及域内外大国间的博弈;从经济方面看,南亚地区经济水平总体落后、域内合作往来低效、域外经贸活动受限:从安全方面看,南亚地区暴力恐怖事件频发、外交环境遭遇破坏、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针对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产生的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应对。首先要坚持平等权力观,开创政治新局面: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其次是要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最后是要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总之,中国应与南亚国家深化合作,共同面对南亚地缘因素带来的风险,一起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为实现地区共同繁荣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方乾妞[5](2020)在《印度人民党政府的穆斯林政策及演变》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印度人民党成立。成立之初,印度人民党继承了其前身——人民同盟的教派主义思想。1989年,印度人民党进一步将“印度教特性”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该思想的核心内容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即旨在建立一个印度教文化基础上的国家。因此,印度教民族主义是以印度教文化为中心的,排斥其他宗教文化。在该思想的指导下,印度人民党迅速崛起,已三度上台执政。而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因教义、宗教场所等问题爆发了多次教派冲突,教派对立情绪十分严重。目前,穆斯林是印度第一大宗教少数派,人口达1.8亿,约占总人口的14%。穆斯林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关系到印度社会的政治整合进程。在印度教民族主义指导下,印度人民党政府推行了哪些穆斯林政策呢?不同时期的穆斯林政策有什么变化呢?因此,本文拟探讨不同时期印度人民党政府的穆斯林政策,并分析其变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分析印度国内处理政教关系的宪法性规定,尤其是涉及到穆斯林的宪法性规定,包括世俗主义原则、统一民法目标和对印控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保护。第二章主要介绍1980年以来印度国内在穆斯林问题上的主要争议,包括穆斯林的宗教教育权争议、穆斯林的伊斯兰教法问题、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围绕宗教圣地的争论和印控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问题等。第三章主要论述两方面内容:一是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二是瓦杰帕伊执政时期的穆斯林政策,主要有教育文化的“橘黄色化”、积极应对印穆教派骚乱和克什米尔三精神。第四章主要探讨2014年以来莫迪执政时期的穆斯林政策,包括基于宗教的公民身份政策、重建穆斯林与国家关系和推行多数主义民主政治。总体而言,与瓦杰帕伊政府相比,莫迪政府在穆斯林政策上更为激进,损害了穆斯林的政治利益、教派利益。

陈冰[6](2019)在《莫迪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体上看,巴印之间当前发生大规模持续性对抗战争的概率不高。但印度国内2亿多穆斯林的不安和不满情绪在逐渐积累。莫迪的冒险举动留给克什米尔地区的将是难以消除的动荡与不安。国际社会竭力避免的"让克什米尔变成另一个加沙"恐怕也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现实。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日,卡拉奇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8月15日,印度迎来独立日,

孙雯[7](2019)在《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国家,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政治架构形式,具有主权独立,民族统一,民族与国家认同一致,人民拥有主权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形态的本质特性。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成为人类社会政治变迁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形态,国际社会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民族国家世界体系。中国,也在民族国家世界体系和西欧强大民族国家的外在压力下,在数千年王朝国家的历史基础上,被动建立起民族国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一个以中华民族为国族的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自民族国家建立以来,中国的国家进程和民族进程都比王朝国家时代发生了质变性的飞跃:国家主权得以明确;中华民族得到统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得以建立;中华民族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成为现代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中华民族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而成为现代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建设民族国家,追求民族复兴的能力日益增强。作为典型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主权还未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民族构成也相对复杂,中国在民族国家的框架中构建国家认同的时间还不长,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程度也有待提高。可以说,中国的民族国家,自建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国家建设的重任,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和民族国家建设是不间断的历史接续过程。当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国家主权疆域内,以统一的国族为基础,通过国家认同建设与族际政治整合,构建一个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高度统一的国族化政治共同体,以弥合民族国家内部民族、地域、宗教等结构层面的异质性,从而使中国在民族国家时代的世界体系中,实现国家主权的统一与人民主权的巩固,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正处在国家建设、国家治理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而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历史民族的聚居区,是中国内陆疆域的边缘区域,是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地缘与民族结构异质性最为突出的地区,既是中国民族关系与国族构建最为关键的区域,也是中国认同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更是中国主权风险最为集中的区域。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对中国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对中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影响特殊而重大。目前,关于中国边疆及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研究日渐得到重视,但研究成果远不能满足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实需求,全面、系统分析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研宄成果也并不多见,与边疆在民族国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以及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性和紧迫性的现实很不匹配。当前中国理论界关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观念、方略、政策以及效果进行讨论,其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传统治理经验对现代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适用性及借鉴意义,这种实用主义倾向的研究路径,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任何具体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方略要想发挥作用,都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为支撑,必须把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放到当下的时代条件中去,放到国家的现实情况中去,才能更有益、有效地探索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规律并获得经验上的启示。中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就是现代民族国家,但当代中国学界从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视角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几乎付之阙如。本文以民族国家构建的普遍逻辑为研究起点,以中国现代民族国家为研究背景,以当代中国边疆及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实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在中国统一多民族的民族国家中的特殊地位,探索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在国族建设、国家认同建设、族际政治整合、国家主权建设方面的特殊规律,提出“国家主义”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理念,强调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在国家主权、国族建设、国家认同、族际整合方面对中国民族国家的特殊责任,建议强化中国共产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国族建设、国家认同、族际整合、主权安全等方面的政治功能,创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文拟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导论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述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阐释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民族国家背景,对民族、民族国家、边疆民族地区、国族、国家认同等核心概念进行辨析,对民族国家理论、治理理论、国族理论等进行铺陈,为整体研究奠定基础。正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梳理民族国家作为一种国家形态的创立及全球扩展的历史,从中归纳民族国家的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国家的本质属性——主权独立、国族统一、民族与国家认同统一、人民主权——为线索,分析中国民族国家构建的特殊历程,指明国族建设、国家认同建设、族际政治整合、国家主权建设是当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主要历史任务。第二章,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阐释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在国族、国家认同、国家主权层面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在要求,分析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在民族国家中地缘与民族结构的异质性特征,概括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中国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集中区域、国家认同统一的关键场域、国家主权安全的保障区域的特殊重要地位。第三章,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实挑战。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族建设、国家认同、族际政治整合、国际地缘博弈、宗教治理形势五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实挑战,探索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特殊规律。第四章,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国家战位。明确中国边疆及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在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地位与目标,论述“国家”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首要价值,强调从加强执政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功能与创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促进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与民族国家建设目标相一致。

彭东辉[8](2019)在《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关注“不可思议的印度”,关注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坚持“有声有色大国”的诉求下,国家安全战略完成了由传统安全战略向综合安全战略的转变。一是由以往的国防建设为中心,向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为中心转变。二是谋求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成为“有声有色大国”。三是视核武器为大国“标配”,奉行“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战略。四是重视印度洋安全,实施“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五是缓和与邻国关系,整合南亚力量。印度国家安全战略是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确立、国家安全威胁的判断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谋划而布局的。从英属印度时期的“三个缓冲区”战略,到印度独立后的“两个同心圆”战略及冷战结束后的综合国家安全战略,在“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指引下,不同时期国家安全威胁和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不尽一致,但总体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框架。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具有强烈的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色彩。利用印度半岛“北背雪山、三垂大海”的地缘优势,印度在“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中“一超”地位突出。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印度,信仰非暴力的宗教和频发的教派主义冲突是印度安全最大的挑战之一,印度社会的世俗主义转型还远未结束。印度国家安全的维护和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印巴冲突及中印关系几大战略问题密切相关。印度要在放权和自治间做出选择,以应对东北部的分离主义运动,完成国家整合。克什米尔问题是南亚的顽疾,70余年以来,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发生了“三场半”战争。战争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加剧了印巴对抗。印巴虽有缓和迹象,但不具备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条件。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邻国之一,中印边境线2000余公里,有争议的领土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对推进中印关系具有深远影响。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印太”战略对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亦不可等闲视之。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对全球格局来说,印度认同多极格局,通过“入常”和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加速了多极化趋势,推动了全球治理力量对比的变化。对地区一体化进程来说,印巴安全困境造成南亚一体化进程缓慢。印度在大力推进南亚次区域合作的同时,同东盟开展全方位合作。对中印关系来说,中印在南中国海、印度洋等主要海洋通道亟须通过战略对话,培育战略互信。对跨境水资源分配,沿江水文观测、水利建设等敏感问题要及时沟通,消除分歧。这些问题不仅是印度,也是中国需要认真思考和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赵昌[9](2018)在《约翰·霍华德政府的“平衡外交”研究》文中指出约翰·霍华德执政时期在澳大利亚外交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其推行的“平衡外交”战略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效应,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概括而言,“平衡外交”战略的推出是由澳大利亚国家利益决定的,体现了澳大利亚在文化传统与地缘现实间、经济发展与政治联盟间、国际公义与国家利益间的矛盾现实和利益取向。“平衡外交”是澳大利亚独立外交的发展成果和新形式,标志着澳大利亚外交政策的成熟。霍华德政府的“平衡外交”是在战后澳大利亚外交政策调整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中工党的“中等强国外交”的实践为“平衡外交”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而在吸收柏克、孟希斯、撒切尔、里根等着名保守主义思想家政治思想基础上,霍华德的“新保守主义”思想为“平衡外交”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衡理念的指引下,霍华德上台后即对澳大利亚外交政策进行了大幅调整。一方面通过加强与欧美国家传统关系的方式对前任基廷政府的亚洲政策进行纠偏,变“亚洲唯一”为“亚洲第一”,实现外交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奉行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强调澳大利亚的特质和地位,以增强外交政策的自信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地区安全形势的新变化也要求澳大利亚推行更加均衡的外交政策,以全方位地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实施“平衡外交”,霍华德领导的联合政府改变了工党对多边路径的依赖,把美、中、日、印(尼)四大国双边外交关系作为澳大利亚的外交支柱,并时刻注意以国家利益为准则平衡经济发展、政治联盟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在多边外交上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注意国家利益与国际形象的平衡、国家安全与国际公义的平衡、融入与自主的平衡以及多边与双边的平衡。此外,在全球性热点事务中推行平衡政策、在多元文化外交、人权外交、价值观联盟外交和经济外交等方面霍华德政府保持了原则性与实用性的平衡。因此,平衡是霍华德时期澳大利亚外交的基本逻辑,经过长期的政治实践,霍华德政府的“平衡外交”基本定型,并产生了良好的政策反响。当然“平衡外交”也面临一些挑战,澳大利亚的地缘、文化和社会舆论都会使其出现波动,但总体来讲平衡策略不失为澳大利亚外交的最佳选择,具有稳定的政策空间。霍华德政府时期形成的这种外交平衡的战略思想在陆克文政府“亚太共同体”倡议和特恩布尔政府出租达尔文港等政治实践中被沿用,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平衡理念贯穿了霍华德时期的外交实践,也为我们深刻认识澳大利亚的外交特性和利益取向提供了完整个案,对我们把控现任澳大利亚政府的外交趋向提供了分析依据,具有显着的国际政治意义。

张静[10](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二、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克什米尔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克什米尔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印度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央—地方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印度联邦制的确立及初期的稳步运行
二、 后尼赫鲁时代联邦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 印度人民党和联邦制
四、 联邦制的未来

(2)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合法性危机及其政策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巴分治与英国关于土邦问题的政治安排
二、争议土邦政治地位问题的发展与印度合法性危机的产生
    (一)朱纳加德土邦问题与争议土邦问题解决模式的确立
    (二)克什米尔问题的形成与印度的公投承诺
三、合法性危机与印度克什米尔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合法性危机与印度宪法第370条的出台
    (二)合法性危机与宪法第35A条款的出台
    (三)合法性危机与印度克什米尔政策的转型
    (四)印度人民党强势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特殊地位与新的合法性危机
四、结论

(3)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意识
        (二)现实考量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二)国外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三)国家构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论文结构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
    一 前现代时期:南亚穆斯林政权的出现
    二 西方殖民时代:穆斯林的危机与应对
        1.殖民主义对穆斯林社会的冲击
        2.伊斯兰复兴主义者的探索
        3.伊斯兰现代主义者的探索
    三 20世纪前叶: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观念和实践
        1.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和发展
        2.“巴基斯坦”概念的形成
        3.“两个民族”理论的形成
        4.《拉合尔决议》的通过
        5.《拉合尔决议》之后的建国过程
    小结
第二章 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
    一 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条件
        1.殖民体制下的伊斯兰教危机
        2.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动员
        3.泛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动员
    二 国体伊斯兰化时期(1947-1977)
        1.国家的世俗主义起点
        2.《目标决议》的伊斯兰化转向
        3.三版宪法对伊斯兰化的确认
        4.政策领域的伊斯兰化倾向
    三 全面伊斯兰化时期(1977-1988)
        1.全面伊斯兰化政策
        2.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一——教派政治
        3.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二——原教旨主义
    小结
第三章 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
    一 军队干预政治的历史基础
        1.新生国家对军队的依赖
        2.军队的建设与扩张
        3.军队介入政治的开端
    二 军队对政治的直接领导
        1.第一次军政府时期(1958-1971)
        2.人民党政府时期(1971-1977)
        3.第二次军政府时期(1977-1988)
    三 宪政建设的坎坷及其成因
    小结
第四章 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
    一 东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71)
        1.东巴-西巴的并立格局
        2.东巴-西巴的长期矛盾
        3.东巴基斯坦的分离
    二 西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88)
        1.信德民族主义
        2.普什图民族主义
        3.俾路支民族主义
        4.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
    三 多元认同:其他次国家行为体问题
        1.土邦
        2.部落
        3.城乡
    小结
结论
    (一)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
    (二)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的三种维度
    (三)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维度间的关系网络
    (四)印巴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构建成果评价
附录一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重要事件
附录二 巴基斯坦史常用缩略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4)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一章 南亚地缘因素概述
    第一节 地缘因素
    第二节 南亚地缘因素
    第三节 南亚地缘因素的主要特征
        一、陆海兼备属性形成的地缘环境独特性
        二、“印度中心”带来的地区结构不对称性
        三、长期印巴冲突导致的区域合作低效性
        四、暴恐事件频发造成的地区安全脆弱性
第二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依据
    第一节 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缘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地缘思想
        三、西方学者的地缘学说
    第二节 历史基础
        一、古丝绸之路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二、冷战时期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三、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和南亚交往
    第三节 现实条件
        一、自然资源禀赋,基础条件良好
        二、经济活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三、文化根基雄厚,人文环境优越
        四、交往态势良好,实践成果显着
第三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不利因素
    第一节 破坏政治稳定的倾向
        一、国内政局较为动荡
        二、跨界民族问题不断
        三、域内外大国间博弈
    第二节 阻碍经济发展的倾向
        一、经济水平总体落后
        二、域内合作往来低效
        三、域外经贸活动受限
    第三节 威胁地区安全的倾向
        一、暴力恐怖事件频发
        二、外交环境遭遇破坏
        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第四章 “一带一路”在南亚推进的策略
    第一节 坚持平等权利观,开创政治新局面
        一、深化交流对话机制,增强政治互信
        二、重塑跨界民族关系,促进民心相通
        三、摒弃“零和博弈”思想,实现政策沟通
    第二节 坚持共同利益观,促进经济一体化
        一、消除贫困经济根源,带动经济发展
        二、深化区域交流机制,推动合作共赢
        三、加强多边合作互动,促进互联互通
    第三节 坚持综合安全观,构建安全共同体
        一、发挥联合反恐机制,打击暴恐势力
        二、打造良好外交平台,实现开放包容
        三、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保障信息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印度人民党政府的穆斯林政策及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处理政教关系的宪法性规定
    第一节 世俗主义原则
    第二节 统一民法目标
    第三节 印控克什米尔的特殊地位
第二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国内在穆斯林问题上的主要争议
    第一节 穆斯林与宗教教育权
    第二节 穆斯林与伊斯兰教法
    第三节 阿约迪亚寺——庙之争
    第四节 查谟-克什米尔邦的特殊地位问题
第三章 瓦杰帕伊政府的穆斯林政策
    第一节 印度人民党的教派思想
    第二节 温和化的穆斯林政策
第四章 莫迪政府的穆斯林政策
    第一节 推行基于宗教的公民身份政策
    第二节 重建穆斯林与国家关系
    第三节 推行多数主义民主政治
总结
参考文献

(6)莫迪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论文提纲范文)

政治冒险
经济隐忧
后果堪忧

(7)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
    一、民族国家的内涵与本质
        (一)主权独立
        (二)民族与国家的二元关系
        (三)民族与国家的认同统一
        (四)人民主权
    二、民族国家在中国的建立
        (一)王朝国家时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二)国家主权的独立
        (三)中华民族的形成
        (四)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的统一
        (五)人民主权的建立
    三、当代中国民族国家建设
        (一)国族建设
        (二)国家认同建设
        (三)族际政治整合
        (四)国家主权建设
第二章 中国的边疆民族地区
    一、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集中区域
        (一)民族关系纷繁复杂
        (二)国族建设任重道远
        (三)族际政治亟待整合
    二、民族国家认同统一的关键场域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二)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
        (三)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
    三、民族国家主权安全的保障区域
        (一)主权统一的战略要冲
        (二)人民主权的建设高地
        (三)世俗秩序的维护屏障
第三章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现实挑战
    一、国族建设相对匮弱
        (一)传统民族的“实体化”与中华民族的“虚拟化”
        (二)西化分化势力对中华民族的解构
        (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建设的脱离
    二、国家认同亟待加强
        (一)认同结构与认同顺序
        (二)认同危机与认同整合
    三、族际政治整合乏力
        (一)族际政治整合理念落后
        (二)族际政治整合机制滞后
    四、国际博弈形势严峻
        (一)边疆争夺与地缘战略博弈
        (二)分化渗透与认同政治博弈
        (三)领土分裂与主权安全博弈
    五、宗教管理复杂紧迫
        (一)宗教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生活影响广泛
        (二)外部势力对边疆民族地区宗教渗透加剧
        (三)宗教极端主义对现代国家世俗化原则的挑战
第四章 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国家站位
    一、明确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在民族国家建设中的地位与目标
        (一)“国家”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最高价值
        (二)边疆民族地区在民族国家中的战略地位
        (三)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与民族国家建设目标的一致
    二、加强执政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功能
        (一)明确党的国族建设策略
        (二)发挥党的国家认同整合功能
        (三)推进党的族际政治整合功能
        (四)强化党的国家主权建设功能
    三、创新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族价值
        (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国家认同整合机制
        (三)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族际政治整合优势
        (四)强调民族自治地方特殊的国家主权安全责任
结论 在治理中塑造认同
参考文献
致谢

(8)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和研究动态评述
        一 关于南亚地区的研究
        二 关于印度安全战略的研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结构和创新
        一 论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结构
        三 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家安全的相关界定
        一 安全的内涵
        二 安全观的流变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
        一 安全战略研究的兴起
        二 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容
    第三节 战略文化对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 战略文化及其内涵
        二 战略文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要件
    第一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文化渊源
        一 现实主义:考底利耶《政事论》思想
        二 理想主义:阿育王“达摩”思想
        三 等级秩序:印度教的秩序观
    第二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塑造
        一 全球诉求:“有声有色大国”的地位
        二 地区诉求:南亚次大陆的霸主
        三 双边关系:中国是主要竞争对手
    第三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手段
        一 奉行经济实力优先的政策
        二 “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胁
        三 “确保海洋安全”的海洋战略
        四 提升与世界性大国的关系
    第四节 国家安全战略的决策体系
        一 国家安全决策的机构设置
        二 国家安全决策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突出特点
    第一节 半封闭的地缘政治为依托
        一 相对隔绝的次大陆
        二 “众星拱月”的南亚格局
        三 日趋重要的战略要冲
    第二节 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一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基本理念
        二 印度教主要的教派组织
        三 频发的教派冲突
        四 尚未完成的世俗主义转型
    第三节 “东向政策”到“东向行动”
        一 “东向政策”:向东盟主动出击
        二 “东向行动”:经济与安全并举
        三 “东向行动政策”的多维影响
第四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变量
    第一节 东北部分离运动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东北部与中央关系长期紧张
        二 东北部主要的分离运动
        三 以国家统一整合分离运动
    第二节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
        二 印巴克什米尔战争
        三 克什米尔问题走势
    第三节 中印边界问题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
        二 中印边界问题的交涉
        三 中印边界洞朗对峙事件
        四 中印边界问题解决机制
    第四节 “印太”战略与印度国家安全
        一 美日印澳战略利益的再塑
        二 “印太”战略的战略意图
        三 印度对“印太”战略的认知
        四 “印太”战略的基本走势
第五章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巩固了新兴大国的国际地位
        一 以实力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 申请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
    第二节 对南亚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一 战略互信缺失,区域合作进展缓慢
        二 印巴安全困境,次区域合作异常顺利
        三 整合南亚邻国,缓和地区安全局势
    第三节 对中印关系的影响
        一 国际海洋通道问题
        二 跨境水资源治理问题
        三 中印高层交流机制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档案
    英文档案
    中文着作(含译着)
    英文着作
    中文论文(含译文)
    中文学位论文
    访问网站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9)约翰·霍华德政府的“平衡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平衡外交”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等强国”思想与澳大利亚的平衡实践
    一、澳大利亚与“中等强国”概念
    二、“中等强国”的平衡外交
第二节 “新保守主义”思想与澳大利亚的平衡理念
    一、柏克对霍华德的影响
    二、孟希斯对霍华德的影响
    三、里根、撒切尔对霍华德的影响
    四、霍华德的“新保守主义”思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衡外交”的实施背景
第一节 对亚洲政策:由“亚洲唯一”到“亚洲第一”
    一、调整“亚洲唯一”政策
    二、实行“亚洲第一”政策
第二节 同美欧关系:由疏远同盟到恢复活力
    一、工党政府对澳美同盟的疏远
    二、霍华德政府修复澳美关系
    三、霍华德政府强化澳欧关系
第三节 冷战的终结:外交平衡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全球化与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转型
    二、政治多极化与澳大利亚的外交政策重构
    三、安全地区化与澳大利亚的安全环境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衡外交”下的双边外交
第一节 推行四大国支柱外交
    一、对日关系:相互借助
    二、对美关系:合作斗争
    三、对中关系:积极务实
    四、对印尼关系:追求稳定
第二节 推行双边协调外交
    一、东北亚问题:间接干预
    二、南亚问题:协调印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衡外交”下的多边外交
第一节 在联合国推行多边平衡外交
    一、推动联合国改革:国家实力与国际形象间平衡
    二、领导国际军控:国家安全与国际公义间平衡
第二节 在亚太推行地区平衡外交
    一、澳大利亚与东盟:融入与自主间平衡
    二、澳大利亚与亚太:双边与多边间平衡
第三节 在南太推行周边平衡外交
    一、平衡地区力量、主导地区议程
    二、平衡大国影响、维护传统地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平衡外交”下的全球外交
第一节 势力平衡外交
    一、台海问题上逐渐中立
    二、东帝汶问题上推行平衡
第二节 经济外交
    一、澳大利亚的经济外交理念
    二、霍华德政府的APEC经济平衡
第三节 多元文化外交
    一、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外交理念
    二、霍华德政府的文化平衡外交
第四节 价值观外交
    一、讲求实用的人权外交
    二、平衡利益的价值观联盟外交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平衡外交”的评价
第一节 霍华德外交的平衡逻辑
    一、执政方针的平衡性
    二、执政体系的平衡性
第二节 “平衡外交”的内涵
    一、文化传统与地缘现实间平衡
    二、经济发展与政治联盟间平衡
    三、国际公义与国家利益间平衡
第三节 “平衡外交”的效果
    一、“平衡外交”的政策反响
    二、“平衡外交”的战略空间
    三、“平衡外交”的历史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澳大利亚历任总理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1.1.1 “曼荼罗”理论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1.2.1 印度中心论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1.3.3 “古杰拉尔主义”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3.1.2 核心利益关切
        3.1.3 路径选择
        3.1.4 效用评估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3.2.2 核心利益关切
        3.2.3 路径选择
        3.2.4 效用评估
    3.3 西向——“西联”政策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3.3.2 核心利益关切
        3.3.3 路径选择
        3.3.4 效用评估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4.2 核心利益关切
        3.4.3 路径选择
        3.4.4 效用评估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5.2 核心利益关切
        3.5.3 路径选择
        3.5.4 效用评估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克什米尔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度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央—地方关系[J]. 宋丽萍. 世界历史, 2021(06)
  • [2]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合法性危机及其政策形成与发展[J]. 齐仁达. 边界与海洋研究, 2021(04)
  • [3]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D]. 时佳希. 吉林大学, 2020(01)
  • [4]南亚地缘因素对“一带一路”的影响和对策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地缘思想的视角[D]. 姜彦杨. 扬州大学, 2020(05)
  • [5]印度人民党政府的穆斯林政策及演变[D]. 方乾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莫迪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J]. 陈冰. 新民周刊, 2019(34)
  • [7]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D]. 孙雯.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冷战结束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研究[D]. 彭东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约翰·霍华德政府的“平衡外交”研究[D]. 赵昌.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10]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民族国家一体化中的克什米尔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