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双向时间对比与双通道终端的缩减方法

卫星双向时间对比与双通道终端的缩减方法

一、双通道终端进行卫星双向法时间比对的归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雯[1](2018)在《转发式卫星测轨系统地面站设备时延标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卫星测定轨精度直接影响着系统定位、授时、测速的精度。因此对于卫星导航系统而言,提高卫星定轨精度是全球各大导航系统一直研究的热点。目前存在的各大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测定轨均是基于无线电测距。在无线电测距系统中,地面站设备时延的标定精度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测距精度。为了保持转发式测轨技术上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其测定轨精度,提高转发式测定轨系统设备时延标定水平就成为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指标的重要手段。提高转发式测定轨系统设备时延标定水平主要从降低随机误差和提高系统误差测量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基于该目的,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分析目前转发式测轨系统地面站设备时延标定方法——小天线时延标定法、射频有线时延标定法、移动站时延标定法——的系统时延标定原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影响地面站设备时延标定的随机误差的功率、载噪比、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与设备时延的关系,给出减小随机误差的控制、观测方案;(2)分析以往各种测量设备时延数据,发现数据连续性好、稳定性好的设备时延数据获得轨道精度最优;(3)利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转发式卫星测轨系统的GEO 3.7米天线观测MEASAT-2卫星和APSTAR 7卫星,分别进行了小天线时延标定、射频有线时延标定、移动站时延标定试验;(4)处理试验数据,进行精度评估,从测轨误差、定轨残差、定轨精度等多种角度分析比较三种时延标定方法的标定结果的准确性、稳定性,最终确定连续性、稳定性更好的小天线时延标定法是最优的时延标定方法。

孟志军[2](2017)在《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作为中国航天目前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也是第一个在国际上与其它导航系统同台竞技的系统,其系统设计必须着眼未来20-30年的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限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地面控制部分只能境内布站,严重束缚了北斗卫星的运控和管理,解决导航星座脱离地面站运行的关键途径为发展星间链路。引入导航星座星间链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将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位置、速度、授时精度以及自主导航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星间距离测量数据作为其原始输入。要实现米级的定轨与时间同步精度,星间测距精度与准确度要达到分米甚至厘米量级,而对星间测距值的在轨校正则是保证精度与准确度的基本前提。为抢占未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制高点,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星间链路,精密测距在轨校正技术则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需要解决。围绕这一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了以下关键技术问题:1、针对导航星座卫星钟相位变化引起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频因子零相位失真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构建出卫星钟调频调相、开关机相位变化模型,基于分频因子n的相位区域转换特性及数字锁相环的相位跟踪特性,既有效解决了导航系统基准频率调频调相以及卫星钟开关机相位不确定性导致的星间测距偏移问题,又成功克服了传统校正方法在基准频率跨周区域的相位补偿模糊难题,确保卫星钟相位变化引起星间链路测距偏移的一致性校正。2、针对导航系统卫星温度变化引起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感知零相位漂移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基于星间链路载荷设备的时延温度特性,构建出温度影响的时延分布模型,采用了地面预处理与星上实时校的结合方案。相对传统方法在系统校正误差、资源占用和设计复杂度三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系统增加功耗从大于2W缩小至90mW,校正电路占用面积只需15mm×12mm,无需规划建链时隙,不引入系统误差。在温变90℃的情况下,该方法校正后的发射时延与接收时延残差均方根分别为0.0084ns和0.0399ns,均小于星间链路伪码测量随机误差。3、针对导航系统时间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导致星间链路建链失效难题,提出了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原理与系统设计,并针对自主时间同步下的测距偏移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合成频率钟差自适应分解的时延校正方法。该方法基于TWRTT伪距与钟差模型以及DDFS频率合成原理,将钟差时延分解为合成频率的整数+小数相位,然后实行频率计数与相位控制,有效解决卫星调整残留钟差以及星载原子钟漂移产生的时间累积偏差,校正后的时间同步精度小于0.2ns,单向测量伪距精度小于0.15ns。4、针对我国北斗试验卫星首个星间链路载荷精密测距在轨测试与验证难题,统筹考虑系统需求与建设成本,提出了“一个固定站+两个移动站”的试验系统架构,创造性地构建了星间链路系统天地一体的综合试验环境。通过星地双向伪距实测数据、人卫激光站实测数据以及三站一星联合定轨数据的分析与评估,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方法在技术上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最后,对论文的关键问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在北斗新一代导航试验卫星星间链路载荷及地面综合试验支持系统中得到了实现,并通过卫星在轨测试得到全面的试验验证,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组网卫星星间链路系统及未来PNT系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文俊,张虹,广伟,张继海,董绍武,李焕信[3](2017)在《利用AM22进行国际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2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德国物理技术研究所利用俄罗斯AM22卫星重新开通了已停止两年六个月的欧亚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链路。为降低该时间传递链路的不确定度,利用国际权度局的GPS移动校准站对其进行了直接校准,使其总不确定度达到了1.5 ns。选取2016年8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和德国物理技术研究所的国际卫星双向比对数据对其分析,结果表明:利用AM22通信卫星实现的欧亚卫星双向时间比对链路1 d内的频率相对不确定度和时间不确定度分别可以达到10-15和1 ns。

孙洋洋[4](2013)在《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技术中若干参数测定与研究》文中指出时间服务是国家的基本技术支撑,高精度的时间传递和同步问题是时间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际原子时的稳定延续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技术(TWSTFT)已证明是准确度和稳定度都很好的时间传播手段,在短期时间内其稳定度测试结果与理论一致,现在正在进行长期稳定性的研究。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技术中有很多可操作参数,其中射频频率和扩频码速率是最重要也最有可能影响到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稳定度和准确度的两个参数。为了研究该参数对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的影响程度,采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CAPS地面测轨网和中卫卫星等设备进行试验所得的试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得出结论。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简单介绍了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发展情况和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2.阐明了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技术的原理并对其误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本次试验的两种方法——三站闭合法和零基线法,并介绍了其原理;3.基于三站闭合法和零基线法对试验所得的关于不同射频频率的双向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射频频率为6047M是双向卫星时间传递技术中比较理想的射频频率,但是两种射频频率的精度和准确度差异很小,在同一个量级,所以在实际的双向卫星时间频率比对中,可以考虑整体的性价比,再决定采用哪种射频频率;4.基于三站闭合法和零基线法对试验所得的关于不同扩频码速率的双向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相同扩频码速率的条件下,精度基本保持一致,系统差也在同一水平;在不同扩频码速率的条件下,精度值随着扩频码速率的增大而提高,不同扩频码速率对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的系统差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没有明确的规律。

王常何[5](2013)在《可调参数对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在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two-way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TWSTFT)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两大部分工作。一是数据预处理部分,首次将拟准检定法(Quasi-Accurate Detection of Gross Errors, QUAD)应用在TWSTFT试验数据的预处理中;二是试验分析部分,为了研究扩频码速率和射频频率等可调参数对TWSTFT的影响,分别进行了零基线试验和三站闭合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测量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寻求有效的对付粗差的策略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试验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试验的观测值难免会有粗差。这些粗差的存在,会使得平差结果不理想,进而会降低站间钟差的比对精度。因此,对观测数据进行粗差检测并剔除或改正是非常必要的。与以往残差检验的方法不同,本文首次将QUAD法用于TWSTFT试验数据的预处理中。QUAD法是欧吉坤研究员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检测粗差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地定位粗差并求得粗差的估值。在数据预处理部分,本文建立了关于观测值真误差的数学模型,但该模型是秩亏的。为了有效地克服模型的秩亏问题,首先设计了参数合并算法;然后将QUAD法应用到数据预处理中,设计了适当的计算流程,解决了粗差检测问题。最后分别用仿真和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数据的处理结果和以往利用残差检验方法的结果精度在同一量级,但拟准检定的方法更容易检测出观测值中的较小粗差项,为TWSTFT试验数据的预处理又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了研究两种可调参数对TWSTFT的影响,本文采用中科院TWSTFT观测网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零基线试验以及三站闭合试验。由零基线试验的比对结果可知,TWSTFT的稳定度随着扩频码速率的增大越来越好;相对于射频频率为6366MHz时的试验结果,当射频频率为6047MHz时,试验结果的TWSTFT稳定度要好一些。由三站闭合试验的比对结果可知,随着扩频码速率的不断增大,TWSTFT各链路的RMS值越来越小,即TWSTFT的稳定度随着扩频码速率的增加而提高;不同的扩频码速率对双向时间传递的系统差也有一定的影响。两种射频频率的切换对双向时间传递的稳定度基本没有影响;但不同的射频频率对双向时间传递的系统差有一定的影响。

武文俊,李志刚,李孝辉,杨旭海,陈亮,弓剑军[6](2013)在《转发式测距设备时延中的温度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为实现高精度卫星测距,测定了转发式卫星测距地面设备时延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利用已知发射通道和接收通道时延的调制解调器测定了待测调制解调器的接收通道和发射通道时延,使用转发式卫星测距地面设备测定了地面站设备整体时延。由地面气象仪器获得环境温度参数。利用测定的时延和温度数据研究了设备时延与温度之间的变化关系。统计分析表明: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设备时延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对于高精度卫星测距,温度对设备时延的影响不能忽略。

陈宁[7](2011)在《电力系统中基于SDH的时间同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现代电力系统具有三大要素:电压、电流、相位,它们是衡量电力系统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力系统的不断完善,时间同步对于电力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突出。针对电力系统中的时间同步问题,论文提出一种基于SDH的时间同步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对比目前常用的时间同步系统方案,选择电力系统中最成熟的SDH网络作为时间同步系统的媒介,提出一种时隙校准时间同步算法(TSA),并给出具体的FPGA+ARM硬件设计方案。在具体硬件设计中,FPGA负责实现TSA算法,ARM负责接口芯片的配置以及硬件电路的控制,通过FPGA和ARM的灵活设计,可以完成一块电路实现主从设备的功能,大大降低了系统开发成本。在该算法中,主从设备在SDH的E1某个时隙bit位向对方设备发送时间信息,主设备记录传输延时,从设备利用主设备提供的延时信息得到通道延时差,然后利用延时差校准从设备的时间,实现时间精确同步。通过理论分析,该算法可以达到250ns的时间同步精度。最终,通过真实环境和实际环境下的测试,验证了本设计的正确性。

焦群,马涛,何迎利,丁鼎[8](2011)在《基于光通信系统建立时间传递网络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电网时间统一系统的关键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时间传递网络,以及时间信号传递技术。文章分析了电网对时间传递的要求、SDH光传输系统的特点,以及高精度时间传递技术;研究了具有自适应补偿特性的实时双向脉冲法时间传递技术,适应E1通道的成帧编码和定位测量技术;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时间传递误差的原因,并给出实地测试数据的分析验证报告;全面阐述了时间传递过程中的各项关键技术。

朱利伟,文援兰,刘峰,潘汪华[9](2010)在《利用非GEO卫星进行地面站时间同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转发同步信号的双向时间比对法实现站间时间同步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利用拟合非GEO卫星转发信号的伪距实现时间同步的新方法。拟合伪距法消除了传播路径延迟和只能使用GEO卫星作为信号转发器的限制,扩大了双向时间比对的应用范围。仿真结果表明:该法有较高的精度,满足工程要求。

丁慧霞,卢锟,滕玲,汪洋[10](2010)在《SDH通信网的同步网解决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概述智能电网的快速推进,要求全网协调一致,对时间同步的要求日益迫切,需要准确、安全、可靠的时钟信号,为电力系统各类运行设备和业务提供精确的时间服务。但目前电力系统具有时间同步需求的站点多采用自建GPS天线获取时间信号,不成网络体系,无法统一管理,将无法满足智能电网建设的进一步要求。

二、双通道终端进行卫星双向法时间比对的归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通道终端进行卫星双向法时间比对的归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转发式卫星测轨系统地面站设备时延标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2.1 国内外GNSS的发展
        1.2.2 伪随机码测距技术
        1.2.3 高精度卫星测定轨系统和技术
        1.2.4 系统时延标定技术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转发式卫星测轨系统
    2.1 卫星测轨技术简介
    2.2 转发式卫星测轨系统
    2.3 地面站系统设备
        2.3.1 天线分系统
        2.3.2 发射分系统
        2.3.3 接收分系统
        2.3.4 终端分系统
    2.4 系统时延定义及影响因素
        2.4.1 发射设备时延
        2.4.2 接收设备时延
        2.4.3 系统时延影响因素
    2.5 小结
第3章 系统设备时延标定方法
    3.1 系统设备时延标定方法
    3.2 小天线时延标定法
        3.2.1 标定原理
        3.2.2 外部影响因素
    3.3 射频有线时延标定法
        3.3.1 标定原理
        3.3.2 外部影响因素
    3.4 移动站时延标定法
        3.4.1 标定原理
        3.4.2 外部影响因素
    3.5 小结
第4章 系统设备时延对定轨精度的影响分析
    4.1 定轨残差
    4.2 卫星精密定轨方案
    4.3 系统时延对定轨精度的影响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系统设备时延标定试验结果分析
    5.1 时延标定试验
        5.1.1 观测方案
        5.1.2 观测数据
    5.2 数据处理方法
    5.3 时延标定结果分析
        5.3.1 不同模式下观测APSTAR7卫星的时延标定结果
        5.3.2 不同模式下观测MEASAT-2卫星的时延标定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

(2)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导航星间链路发展概况
        1.1.3 课题来源与选题
    1.2 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1.2.1 星间链路测距原理与误差分析
        1.2.2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
        1.2.3 卫星温度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
        1.2.4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
        1.2.5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在轨测试与验证问题
    1.3 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现状
        1.3.1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研究现状
        1.3.2 卫星温度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研究现状
        1.3.3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校正问题研究现状
        1.3.4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在轨测试与验证问题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研究
    2.1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测距偏移模型与理论
        2.1.1 GNSS系统时间与卫星时间
        2.1.2 卫星钟调频调相的测距相位模型
        2.1.3 卫星钟开关机的相位模型
    2.2 卫星钟相位变化的时延校正方法设计
        2.2.1 数字锁相环原理与特性分析
        2.2.2 时延校正方法设计
        2.2.3 相位补偿误差分析
    2.3 校正方法效果评估
        2.3.1 仿真评估
        2.3.2 实验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卫星温度变化的测距偏移校正研究
    3.1 星间链路载荷设备的温度时延特性分析
        3.1.1 载荷设备的热控环境
        3.1.2 载荷设备的组成
        3.1.3 载荷设备的时延分布
        3.1.4 载荷设备的时延温度特性
    3.2 温度渐变引起的测距偏移校正方法
        3.2.1 基于时延自闭环校正方法分析
        3.2.2 基于温度感知时延校正方法研究与设计
    3.3 基于温度感知时延校正的实验分析
        3.3.1 实验模拟场景搭建
        3.3.2 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
        3.3.3 效果评估与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校正研究
    4.1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4.1.1 需求与适用范围
        4.1.2 导航星间链路卫星可见时间分析
    4.2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原理与系统设计
        4.2.1 信号互通分析
        4.2.2 基于TWRTT时间同步原理
        4.2.3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系统设计
    4.3 星间链路自主时间同步的测距偏移特性与校正方法
        4.3.1 测距偏移模型
        4.3.2 测距偏移校正方法设计
    4.4 校正方法效果评估
        4.4.1 仿真评估
        4.4.2 实验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在轨测试与验证研究
    5.1 星间链路在轨测试系统设计
        5.1.1 在轨测试系统架构设计
        5.1.2 参试设备技术状态与要求
        5.1.3 在轨测试总体流程设计
        5.1.4 在轨测试各阶段工作内容与预期成果
    5.2 星间链路精密测距的验证方法与结果评估
        5.2.1 自主时间同步的试验方法与结果评估
        5.2.2 星间链路单双向伪距测量的试验方法与结果评估
        5.2.3 星地联合定轨实测数据分析与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技术中若干参数测定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时间系统
    1.3 时间同步技术简介
        1.3.1 搬运钟时间传递方法
        1.3.2 GPS 共视时间传递方法
        1.3.3 激光时间传递
        1.3.4 光纤时间传递方法
        1.3.5 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方法(TWSTFT)
    1.4 双向时间传递技术的发展情况
    1.5 研究背景与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理、研究方法及误差分析
    2.1 TWSTFT 原理
    2.2 研究方法
        2.2.1 三站闭合法
        2.2.2 零基线法
    2.3 TWSTFT 观测误差
        2.3.1 系统误差
        2.3.2 偶然误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射频频率试验及数据分析
    3.1 不同射频频率的三站闭合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1.1 不同射频频率的三站闭合试验数据处理
        3.1.2 不同射频频率的三站闭合试验数据分析
    3.2 不同射频频率的零基线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2.1 不同射频频率的零基线试验数据处理
        3.2.2 不同射频频率的零基线试验数据分析
    3.3 不同射频频率的三站闭合方法和零基线所得结论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扩频码速率试验及数据分析
    4.1 不同扩频码速率的三站闭合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4.1.1 不同扩频码速率的三站闭合试验数据处理
        4.1.2 不同扩频码速率的三站闭合试验数据分析
    4.2 不同扩频码速率的零基线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4.2.1 不同扩频码速率的零基线试验数据处理
        4.2.2 不同扩频码速率的零基线试验数据分析
    4.3 不同扩频码速率的三站闭合方法和零基线所得结论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可调参数对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时间频率测量的概念
        1.1.2 时间频率传递方法的发展
        1.1.3 TWSTFT 的重要性
    1.2 研究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的主要工作
        1.2.2 论文内容安排
    1.3 小结
2 TWSTFT 的原理与误差分析
    2.1 TWSTFT 的基本原理
    2.2 影响因素及主要误差修正
        2.2.1 电离层时延
        2.2.2 对流层时延
        2.2.3 地面站设备收发时延
        2.2.4 Sagnac 效应
    2.3 小结
3 TWSTFT 数据预处理方法
    3.1 TWSTFT 试验平台介绍
    3.2 数据预处理的必要性
    3.3 试验数据的归类整理
    3.4 拟准检定法介绍(QUAD 法)
    3.5 观测方程的建立
    3.6 TWSTFT 试验数据算例分析
        3.6.1 仿真数据算例分析
        3.6.2 实测数据算例分析
    3.7 小结
4 可调参数对 TWSTFT 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扩频码速率对 TWSTFT 的影响
        4.1.1 零基线试验
        4.1.2 三站闭合试验
    4.2 射频载波频率对 TWSTFT 的影响
        4.2.1 零基线试验
        4.2.2 三站闭合试验
    4.3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公式
    B.表格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电力系统中基于SDH的时间同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电力系统中全网时间同步的意义
        1.1.2 电力系统中的时间同步方案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原理分析
        1.2.2 基于SDH的时间同步方法
    1.3 内容安排
2 电力系统中时间同步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电力系统中时间同步系统传输网络
        2.1.1 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网络
        2.1.2 基于电路交换技术的网络
        2.1.3 电力系统中时间同步系统传输网络的选择
    2.2 基于SDH的时间同步原理
        2.2.1 双向对时协议
        2.2.2 基于SDH网络的时隙校准时间同步(TSA)算法
    2.3 总体设计方案
        2.3.1 系统设计指标
        2.3.2 系统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时间同步系统硬件设计
    3.1 E1接口芯片选择及设计
        3.1.1 E1简介
        3.1.2 E1接口芯片简介
        3.1.3 E1接口硬件设计
    3.2 ARM芯片选择及设计
        3.2.1 ARM特点
        3.2.2 ATmega16简介
        3.2.3 ARM模块硬件设计
    3.3 FPGA芯片选择及设计
        3.3.1 FPGA简介
        3.3.2 Artix-7系列FPGA简介
        3.3.3 FPGA硬件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4.1 电源选择原理
        3.4.2 电源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时间同步系统FPGA设计
    4.1 FPGA设计总体方案
        4.1.1 总体设计方案
        4.1.2 利用Verilog HDL开发FPGA
    4.2 FPGA设计模块
        4.2.1 FPGA子模块
        4.2.2 子模块接口
    4.3 FPGA模块仿真
        4.3.1 ModelSim仿真软件
        4.3.2 FPGA模块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调试与测试
    5.1 调试平台
    5.2 系统调试
        5.2.1 硬件调试
        5.2.2 FPGA调试
        5.2.3 ARM调试
    5.3 系统测试
        5.3.1 实验室环境下测试的数据
        5.3.2 真实环境下测试的数据
    5.4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光通信系统建立时间传递网络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传递时间的通信系统
2 改进的实时时延补偿技术
3 通道适配技术
4 时间传递误差分析
5 传递时间实测结果分析
6 结语

(9)利用非GEO卫星进行地面站时间同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利用GEO卫星的双向时间比对
2 利用其他卫星转发计算钟差
    2.1 算法
    2.2 仿真
3 非GEO卫星拟合钟差算法
    3.1 算法
    3.2 仿真
4 结束语

(10)SDH通信网的同步网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时间同步技术
    2.1 卫星系统同步技术
    2.2 短波收时和长波授时时间同步技术
    2.3 电话拨号时间同步技术
    2.4 互联网时间同步技术
    2.5 SDH网络时间同步技术
3 电力同步网现状
    3.1 电力时间同步网建设现状
    3.2 电力时间同步精度要求
4 电力通信网利用SDH链路传输时间同步方案分析
    4.1 资源优势分析
    4.2 IEEE1588V2协议
    4.3 网络结构
5 利用SDH传输时间同步测试研究
    5.1 测试环境描述
    5.2 测试内容及结果分析
        5.2.1 传输时间同步精度偏差测试
        5.2.2 时间服务器GPS与传输B码时间信号倒换性能测试
        5.2.3 SDH传输路径倒换性能测试
        5.2.4 电力系统二次设备对时测试
6 结束语

四、双通道终端进行卫星双向法时间比对的归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发式卫星测轨系统地面站设备时延标定方法研究[D]. 李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8(07)
  • [2]导航星座星间链路精密测距校正技术研究[D]. 孟志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利用AM22进行国际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J]. 武文俊,张虹,广伟,张继海,董绍武,李焕信. 时间频率学报, 2017(03)
  • [4]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技术中若干参数测定与研究[D]. 孙洋洋. 长安大学, 2013(06)
  • [5]可调参数对双向卫星时间频率传递影响的试验研究[D]. 王常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3(04)
  • [6]转发式测距设备时延中的温度效应[J]. 武文俊,李志刚,李孝辉,杨旭海,陈亮,弓剑军. 时间频率学报, 2013(02)
  • [7]电力系统中基于SDH的时间同步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宁. 南京理工大学, 2011(07)
  • [8]基于光通信系统建立时间传递网络技术的研究[J]. 焦群,马涛,何迎利,丁鼎. 电力系统通信, 2011(01)
  • [9]利用非GEO卫星进行地面站时间同步研究[J]. 朱利伟,文援兰,刘峰,潘汪华. 上海航天, 2010(06)
  • [10]SDH通信网的同步网解决方案研究[J]. 丁慧霞,卢锟,滕玲,汪洋. 电信科学, 2010(S3)

标签:;  ;  ;  ;  ;  

卫星双向时间对比与双通道终端的缩减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