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血管疾病防治新进展

糖尿病大血管疾病防治新进展

一、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中群[1](2022)在《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评估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残严重影响国计民生的多个方面。如何积极高效地开展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及外周血管病等的评估和防治,是医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特组织本领域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工作基础阐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评估与防治,组成"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专栏",希冀为奋战在该领域的广大基础、转化与临床专家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尤良震,潘海娥,代倩倩,钟长鸣,魏旭煦,蒋寅,石兆峰,张晓雨,赵晨,商洪才[2](2021)在《糖尿病心脏病中医病机述要》文中指出中医学对糖尿病心脏病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与变化。在梳理糖尿病心脏病中医病机认识的历史源流和现代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糖尿病"虚""热""瘀"的病变特点是糖尿病心脏病的病机基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心络痹阻是基本病机,其中气阴两虚是形成糖尿病心脏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互结是糖尿病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心络痹阻是糖尿病心脏病的表现形式;阴火病机、少阴枢机病机、伏邪病机、浊邪病机等经典病机理论对糖尿病心脏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医病机从发,糖尿病心脏病防治关口前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建立、病证结合研究新模式的构建等科学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成林[3](2020)在《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整体、组织等综合评价不同干预方式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的影响,其中尤以AGEs为重点、对以伏邪理论为指导的参芪复方干预代谢记忆,保护大血管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2.实验方法:将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STZ的方法进行造模;正常组大鼠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72小时后检测大鼠血糖,并以血糖值>16.7mmo1/L为标准判断模型是否成功。随后将血糖达标的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模型组、参芪复方组和二甲双胍组,并采用灌胃的方式对大鼠进行药物干预,具体剂量如下:参芪复方组1.44g/kg.d,二甲双胍组0.1g/kg.d,正常及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5.0ml/kg.d。8周后取材,对各组大鼠行胸主动脉形态学、血脂、OX-LDL、PAI-1、MDA、SOD、AGEs等病理检测。3.实验结果:1.一般情况: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精神差、毛发干、行为反应慢,饮水与摄食量显着增多;治疗组一般情况虽不及正常组,但相较于模型组而言呈好转趋势。2.大鼠的胸主动脉形态:相较于正常组大鼠,模型组可见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且出现泡沫细胞;治疗组大鼠胸主动脉形态均得到相应改善,内皮细胞稍肿胀,可见少量泡沫细胞,受损状况介于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3.大鼠空腹血糖及血脂:药物干预前,和正常组对比后发现,造模组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显着提高(P<0.01);药物治疗后,相较于模型组而言,治疗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血脂方面,相较于正常组而言,模型组TC、TG含量增长明显(P<0.05);和模型组对比后发现,治疗组血脂水平虽出现下降,但并无显着差异(P>0.05)。4.大鼠OX-LDL、PAI-1、MDA、SOD、AGEs水平:相较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OX-LDL、AGEs含量显着增加(P<0.01),PAI-1含量明显增加(P<0.05),MDA水平虽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P>0.05),SOD含量则显着减少(P<0.01);相较于模型组而言,二甲双胍组OX-LDL含量显着减少(P<0.01),SOD含量增长明显(P<0.01),PAI-1、MDA及AGEs水平虽有下降,但差异并不明显(P>0.05);相较于模型组,参芪复方组PAI-1含量下降明显(P<0.05),血清OX-LDL、MDA、AGEs浓度减轻,SOD含量提升,但均与模型组接近(P>0.05)。4.结论:1.参芪复方能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的精神状况、行为反应等一般情况产生影响,并减轻相应症状。2.以伏邪理论为指导的参芪复方可通过降低AGEs水平阻断代谢记忆,发挥保护大血管的作用。

姬丽丽[4](2019)在《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8周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干预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功能、糖脂代谢、炎症反应及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干预效果的异同,为有氧运动改善糖尿病血管早期病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选用80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一周。随机分为正常组(24只,N)和2型糖尿病造模组(56只,D)。正常组在整个实验周期内以普通饲料喂养。2型糖尿病造模组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以40mg/kg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T2DM)模型,正常组注射同等剂量的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分为糖尿病对照组(DC)、糖尿病有氧运动组(DA)、糖尿病二甲双胍组(DM)、糖尿病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组(DAM),继续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分为正常对照组(NC)和正常有氧运动组(NA)。运动组先进行一周适应性运动,之后以75%最大摄氧量进行8周有氧运动干预。二甲双胍组以200mg/kg/天剂量进行灌胃。干预期间每周检测小鼠随机血糖。干预结束后运用相应试剂盒检测脂质代谢指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内皮素-1、TNF-α和IL-1β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eNOS、ox-LDL、LOX-1、NF-κB p65、VCAM-1和Caspase-3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4周高脂饲料喂养加腹腔多次小剂量注射STZ诱导的D组小鼠AUC和FINS水平较N组显着升高(P<0.01)。2型糖尿病小鼠造模成功后,D组TC、TG、LDL-C较N组显着升高(P<0.01),HDL-C显着降低(P<0.05);D组主动脉eNOS、VCAM-1和Caspase-3蛋白表达较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ox-LDL、LOX-1、NF-κB p65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或P<0.05)。2、干预前,NA组血糖水平较N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NC组显着升高(P<0.01),且DC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在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NA组血糖水平较NC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NC组显着升高(P<0.01);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DC组显着升高(P<0.01),且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在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NC组、NA组、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较干预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血糖水平较干预前显着升高(P<0.01)。干预周期内,NC组和NA组血糖水平维持基本稳定;DC组血糖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DA组、DM组和DAM组血糖水平在干预前5周内维持基本稳定,从第5周开始呈现下降趋势。3、8周有氧运动后NA组FBG、FINS、HOMA-IR和INS水平较NC组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周期结束后,DC组、DA组、DM组和DAM组FBG、FINS和HOMA-IR较NC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INS水平显着降低(P<0.01)。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干预后,DA组、DM组和DAM组FBG、FINS和HOMA-IR较DC组显着降低(P<0.01),INS水平显着升高(P<0.01)。DA组FBG、FINS、HOMA-IR和INS水平较DM组和DA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FBG较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FINS和HOMA-IR显着降低(P<0.05),INS显着升高(P<0.01)。4、8周有氧运动后NA组TC、TG较NC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LDL-C无显着性差异(P>0.05),HDL-C显着升高(P<0.01)。DC组、DA组和DM组TC、TG和LDL-C较NC组均显着升高(P<0.05或P<0.01),HDL-C显着降低(P<0.05或P<0.01);DAM组TC较NC组显着升高(P<0.05),TG、LDL-C和HDL-C较N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组TC、TG、LDL-C和HDL-C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TC较DA组显着降低(P<0.01),较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TG、LDL-C较DA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较DM组显着降低(P<0.01);DAM组HDL-C较DA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较DM组显着升高(P<0.05)。5、8周有氧运动后NA组TNF-α较NC组显着降低(P<0.05),IL-1β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TNF-α、IL-1β较NC组显着升高(P<0.05),DA组、DM组和DAM组TNF-α、IL-1β水平较N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DA组、DM组和DAM组TNF-α、IL-1β水平较DC组均显着降低(P<0.05或P<0.01)。DA组TNF-α、IL-1β水平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TNF-α水平较DA组显着降低(P<0.05),较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IL-1β水平较DA组和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FINS与TNF-α、IL-1β均具有显着正相关(P<0.05或P<0.01),HOMA-IR与TNF-α具有显着正相关(P<0.05),与IL-1β不具有相关性(P>0.05)。6、8周有氧运动后NA组NO、NO/ET-1较NC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ET-1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NO水平较NC组显着降低(P<0.01),DA组、DM组和DAM组NO水平较D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DA组、DM组和DAM组ET-1水平较NC组显着升高(P<0.01),NO/ET-1显着降低(P<0.05或P<0.01)。干预结束后,DA组和DAM组NO、NO/ET-1较DC组显着升高(P<0.05或P<0.01),ET-1显着降低(P<0.01);DM组NO、NO/ET-1较D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T-1较DC组显着降低(P<0.01)。DA组NO、NO/ET-1水平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T-1显着降低(P<0.01)。DAM组NO水平较DA组和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ET-1水平显着降低(P<0.01),NO/ET-1显着升高(P<0.01)。7、8周有氧运动后,NA组eNOS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1),ox-LDL、NF-κB p65、VCAM-1显着降低(P<0.05或P<0.01),LOX-1、Caspase-3蛋白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DC组eNOS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降低(P<0.01),较DA组和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M组eNOS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1)。DC组、DA组、DM组和DAM组ox-LDL、LOX-1、NF-κB p65、VCAM-1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5或P<0.01),DC组和DM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NC组显着增加(P<0.05或P<0.01),DA组和DAM组Caspase-3蛋白表达较NC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结束后,DA组、DM组和DAM组eNOS蛋白表达较DC组显着增加(P<0.01),ox-LDL、LOX-1、NF-κB p65、Caspase-3较DC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DA组和DAM组VCAM-1蛋白表达较DC组显着降低(P<0.01),DM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DA组和DM组相比,DAM组eNOS蛋白表达显着性增加(P<0.01),ox-LDL、LOX-1、NF-κB p65、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显着性降低(P<0.05或P<0.01);DAM组VCAM-1蛋白表达较DM组显着降低(P<0.01),较DA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DA组eNOS、NF-κB p65、Caspase-3蛋白表达较DM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ox-LDL、LOX-1、VCAM-1蛋白表达较DM组显着降低(P<0.05或P<0.01)。研究结论:1、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紊乱,主动脉存在一定程度的炎症状态。2、有氧运动、二甲双胍以及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干预4周后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出现平稳下降。3、有氧运动、二甲双胍以及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干预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抑制血管细胞凋亡,改善血管舒张功能。4、有氧运动在降低血管炎症方面较二甲双胍作用效果显着,有氧运动联合二甲双胍干预较单一有氧运动或二甲双胍干预在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代谢,降低机体炎症,改善血管舒张功能方面效果更佳。

张翕宇[5](2019)在《参芪复方调节糖尿病GK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脾胰同源”理论,以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为研究对象,应用基因芯片及微生物16Sr DNA基因测序技术,旨在深入探讨参芪复方调节胰岛细胞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只GK大鼠适应性喂养1周,筛选出两次随机血糖≥11.1mmol/L的大鼠,将其纳入本实验,并且根据随机原则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模型组、西药组、参芪复方高剂量、中剂量、以及低剂量组。另设Wistar大鼠为正常组。Wistar大鼠每日予普通饲料喂养,GK大鼠每日予高脂饲料喂养,连续4周,从GK大鼠各组中随机选取大鼠检测随机血糖,验证糖尿病模型成功。造模成功后,参芪复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高、中、低剂量参芪复方浸膏灌胃,西药组予西格列汀混悬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每周定时测量大鼠体重,并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灌胃量。干预期间每周一次测定一日内8:00,10:00,14:00,16:00,18:00五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根据五点血糖值,用平均血糖水平(mean blood glucose,MBG)、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日内血糖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反映干预4周、8周后大鼠血糖波动的情况。各组大鼠于药物干预8周后处死,采集血液标本,运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的水平;运用Dead End TM TUNEL荧光法检测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正常组、模型组、参芪复方中剂量组、西药组中每组检测3只大鼠的胰腺组织50-100mg,运用Agilent4*44k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全部样本的RNA进行差异基因检测,结合GO、Pathway富集,并对关键差异基因GCG、KCNN4、PIK3R1、AKT1、CRY1、DBP行PCR验证;无菌采集正常组、模型组、参芪复方中剂量组、西药组每组5只大鼠粪便1-2粒,运用微生物16Sr D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结果:1.宏观表现---干预8周后,参芪复方可改善GK大鼠一般情况,其毛色、色泽及精神状态较模型组更佳。随药物干预时间延长,参芪复方可降低大鼠日摄食量、日饮水量,对大鼠体重无明显影响。参芪复方高、中剂量与西药均能有效降低TC水平;参芪复方高、中、低剂量与西药均能有效降低TG水平;参芪复方各剂量及西药均能升高GLP-1水平;参芪复方高、中剂量及西药均能降低hs CRP水平;其中,参芪复方中剂量效果最显着。参芪复方各剂量及西药均能一定程度改善INS、GC水平,其中,参芪复方高剂量及西药效果最显着。参芪复方各剂量及西药均能一定程度降低MBG、SDBG、LAGE水平,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其中,参芪复方中剂量及西药改善血糖波动的效果最为显着。干预8周后,参芪复方中剂量及西药均能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其中,参芪复方中剂量效果最显着。参芪复方高、中剂量可一定程度改善胰腺组织病理形态。2.基因芯片及PCR结果---基因芯片差异基因筛选发现: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共有差异基因349条,其中211条基因表达下调,128条基因表达上调。参芪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共有差异基因77条,其中23条基因表达下调,54条基因表达上调。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共有差异基因95条,其中49条基因表达下调,46条基因表达上调。差异基因经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的差异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过程、细胞分泌、凋亡、昼夜节律、对光刺激的反应等。参中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对胰岛素刺激的反应、凋亡、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昼夜节律、对光刺激的反应等。西药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胰岛素分泌、凋亡、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昼夜节律、稳态过程的调节、调节炎症反应等。差异基因经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差异基因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依次为代谢途径、阿米巴病、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孕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精氨酸及脯氨酸代谢、糖鞘脂生物合成-乳糖和新乳糖系列。参芪复方中剂量组与模型组差异基因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依次为胰腺癌、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m TOR信号通路、局部粘着、肾细胞癌、细菌侵入上皮细胞、VEGF信号通路、小细胞肺癌、Erb B信号通路、FcγR介导的吞噬作用、Gn RH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轴突指导、癌症途径、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弓形体病。西药组与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依次为精氨酸及脯氨酸代谢、唾液分泌、Gn RH信号通路。大鼠胰腺组织基因芯片差异基因结合GO功能和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参芪复方及西药均可上调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GCG的表达,下调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KCNN4的表达,且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一致。与模型组相比,参芪复方可上调胰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IK3R1、AKT1的表达,且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基本一致。与模型组相比,参芪复方及西药均可上调生物钟节律相关基因CRY1、DBP的表达,且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一致。3.肠道菌群结果---大鼠粪便16Sr D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GK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较高,其中,西药组菌群丰富度高于模型组及参芪复方中剂量组。门水平上,各组大鼠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均占有较高比例,为主要优势菌群。与正常组相比,各GK大鼠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下降,而经参芪复方干预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增加。属水平上,与模型组相比,参芪复方中剂量组、西药组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丁酸菌属(Butyricimonas)、Blautia菌属(Blautia)、罗氏菌属(Roseburia)丰度相对升高。结论:参芪复方可改善GK大鼠一般情况,降低大鼠日摄食量、日饮水量,降低血清TC、TG、GC、hs CRP水平,升高INS、GLP-1水平,减少血糖波动幅度,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改善胰腺组织病理形态。推测参芪复方防治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其调节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GCG、KCNN4,胰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PIK3R1、AKT1,生物钟节律相关基因CRY1、DBP的表达;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比值,增加产丁酸菌的相对丰度,进而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维持血糖稳态相关。体现了参芪复方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的治疗特点,其优势可能与中医学“脾胰同源”的理论相关。

李玲玲[6](2019)在《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对“虚”“痰”“瘀”三期患者的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从而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方法:此次临床研究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气阴两虚证(“虚”期)、气阴两虚夹痰证(“痰”期)、气阴两虚夹瘀证(“瘀”期)各44例,每个证型病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组,即每个证型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2型糖尿病基础治疗,而治疗组根据“虚”“痰”“瘀”三期证型分别加用参芪复方一、二、三号方汤剂口服,治疗周期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患者各类血液流变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1、全血粘度切变率200、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变形指数在治疗后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P<0.01);(2)“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全血粘度切变率5、红细胞刚性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优势(P<0.05);(3)“虚”、“痰”、“瘀”三期治疗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且与对照组相比较优势显着(P<0.01)。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加用参芪复方序贯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综上,说明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具有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损伤的作用。

陈荣浩[7](2018)在《血清Perilipin 1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初步估计,我国糖尿病病人已经超过1亿人。糖尿病会造成各种组织、器官的损伤,其中大血管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包被在脂肪细胞和甾体生成细胞脂滴表面。Perilipin 1是脂肪细胞特异性脂质包膜蛋白,参与脂质代谢平衡和炎症反应。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血清Perilipin 1可致动脉内膜增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测定正常人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erilipin 1水平,探究其与2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就诊于丹阳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T2DM患者268例。根据有无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nMVC)和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MVC)。另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NC组)。2.详细记录所有纳入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病程、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采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BG)、餐后2h血糖(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2hP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以上指标均在我院临床检验中心检测。用稳态模型(HOMA)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HOMA-IR=Fins(Uu/L))×FPG(mmol/L)/22.5。采用Philips公司的HP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IMT的测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perilipin1浓度。3.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效果;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方差齐的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性方差不齐的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分析被用来预测血清perilipin 1对T2DM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通过作图选择最佳截断点,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用以评价诊断效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3组人群的年龄、性别、舒张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史、BMI、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任意两组间进行比较,MVC组的吸烟史、BMI、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均高于nMVC组、NC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2.3组人群的AST、ALT、Cr、BUN、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MVC组和nMVC组的FBG、2hPBG、HbA1c、TC、LDL-C、perilipin 1、HOMA-IR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相比,MVC组和nMVC组的HDL-C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MVC组相比较,MVC组的TC水平无明显增高、HDL-C水平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MVC组相比较,MVC组的FBG、2hPBG、HbA1c、LDL-C、perilipin1、HOMA-IR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表明:perilipin 1水平与收缩压(r=0.27,P<0.01)、FBG(r=0.34,P<0.01)、HbA1c(r=0.31,P<0.01)、TC(r=0.43,P<0.01)、LDL-C(r=0.47,P<0.01)、HOMA-IR(r=0.17,P=0.04)呈正相关,与HDL-C(r=-0.36,P<0.01)呈负相关。以perilipin 1为因变量,以收缩压、FBG、HbA1c、TC、LDL-C、HOMA-IR、HDL-C为自变量,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A1c、LDL-C、HOMA-IR是perilipin1的危险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0.33、0.23、0.25,P<0.05)。4.以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为因变量,以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BMI、FBG、2hPBG、HbA1c、TC、LDL-C、HDL-C、TG、perilipin 1、HOMA-IR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DL-C是大血管病变的保护因素,年龄、HbA1c、LDL-C、perilipin 1、HOMA-IR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5.将纳入标准中T2DM大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作为金标准,对268例T2DM患者做出诊断。用ROC曲线评价perilipin 1在预测T2DM大血管病变的准确性,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P<0.001。结论:1.T2DM及T2DM大血管病变患者的血清perilipin 1水平明显升高,提示perilipin 1可能参与T2DM及T2DM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2.perilipin 1水平与收缩压、FBG、HbA1c、TC、LDL-C、HOMA-IR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3.血清perilipin 1可作为T2DM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T2DM大血管病变的一项有效监测指标。

任路平,宋光耀[8](2016)在《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文中指出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复杂,对大血管病变的防治必须注重危险因素的全面干预。本文针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血糖、血脂、血压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指明

贾华楠[10](2013)在《脉通方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多中心临床观察及推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多中心临床观察,探索脉通口服液及糖尿病足防治方案地区推广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空白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各中心选取的20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按原降糖方案,对症降压、调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同时予以脉通口服液内服治疗,对照组无其他特殊干预措施,以8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所有受试者的症状体征,血糖(FPG、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踝肱比(ABI),足部深、浅感觉变化,各中心疗效、研究人员构成及病例报告表完善情况比较、本期研究与前期研究疗效差异以及肝肾功相关安全指标。结果:1、各中心治疗前后比较:各中心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血糖、HbAlc、ABI以及浅感觉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各中心治疗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分中心与本中心比较:治疗组:绵阳、重庆分中心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血糖、HbAlc、ABI以及浅感觉改善与本中心水平相当(P>0.05);对照组:绵阳、重庆分中心血糖、HbAlc、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以及浅感觉改善与本中心水平相当(P>0.05),绵阳分中心ABI改善与本中心疗效水平相当,重庆分中心ABI值较本中心为差并具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心研究人员职称、学历无统计差异(P>0.05),但本中心研究人员各级人数均较分中心多,并以高学历研究人员居多;病例报告表完善情况:绵阳、重庆、遂宁分中心病例完善程度均较本中心为差(P<0.05)。3、本期研究与前期研究比较:治疗组:两期研究对中医证候积分,血糖、HbAlc、ABI值,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浅感觉都有显着疗效(P<0.05),并且在中医证候积分及浅感觉改善方面,本期研究优于前期研究。对照组:两期研究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中医证候积分、血糖、HbAlc、ABI值及浅感觉等级(P<0.05),并且在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ABI方面,本期研究优于前期研究。说明进一步优化后的糖尿病足防治方案较前有了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1、脉通方治疗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糖尿病高危足患者,疗效确切,未发现毒副作用。2、糖尿病足防治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患者依从性高。3、以糖尿病中心为基础,以本院方案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多中心科研协作是本研究的主要推广模式,技术培训,学术会议,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是本研究开展的具体推广措施,经初步地区临床观察,脉通方及糖尿病足优化防治方案非常具有可推广性。

二、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评估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现况
    1.2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概况
2 影响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若干因素与机制
    2.1 影响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因素
    2.2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
        2.2.1 胰岛素抵抗与糖脂代谢紊乱
        2.2.2 糖尿病脂肪组织及NGAL影响
        2.2.3 高血糖诱导的生化途径改变
        2.2.4 内皮功能紊乱与炎症、氧化应激
        2.2.5 表观遗传学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影响
3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评估
4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与管理
    4.1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
    4.2 慢病管理
5 结语与展望

(2)糖尿病心脏病中医病机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1 糖尿病心脏病中医病机认识的历史源流
    1.1 《黄帝内经》时期:消渴类病与心、脉病变的认识
    1.2 汉唐时期:消渴心病症状与初步病机理论的形成
    1.3 宋金元时期:“三消论治”的提出及消渴病心病理法方药的涌现
    1.4 明清时期:“上消消心”的提出与补充
2 糖尿病心脏病中医病机认识的现代发展
    2.1 糖尿病“虚”“热”“瘀”病机特点是糖尿病心脏病的病机基础
    2.2 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心络痹阻是糖尿病心脏病的基本病机
        2.2.1 气阴两虚是形成糖尿病心脏病的始动因素
        2.2.2 痰瘀互结是糖尿病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
        2.2.3 心络痹阻是糖尿病心脏病的表现形式
    2.3 经典病机理论对糖尿病心脏病病机认识的拓展
        2.3.1 阴火病机
        2.3.2 少阴枢机病机
        2.3.3 伏邪病机
        2.3.4 浊邪病机
3 基于病机认识的糖尿病心脏病未来研究方向

(3)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引言
2.实验研究
    2.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2 实验动物
    2.3 实验饲料
    2.4 实验环境
    2.5 实验药品
    2.6 实验仪器、耗材及试剂(见下表1,2)
3.实验方法
    3.1 分组及造模方法
    3.2 给药方法
    3.3 标本采集与处理
    3.4 观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1)一般情况
        (2)空腹血糖检测
        (3)血脂检测
        (4)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
        (5)免疫组化检测胸主动脉组织PAI-1蛋白表达
        (6)血清OX-LDL水平检测
        (7)血清MDA水平检测
        (8)血清SOD活力检测
        (9)血清AGEs含量测定
    3.5 统计学方法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大鼠的一般情况
    4.2 实验大鼠空腹血糖
    4.3 实验大鼠血脂水平
    4.4 实验大鼠血清OX-LDL水平
    4.5 实验大鼠胸主动脉组织PAI-1蛋白含量
    4.6 实验大鼠血清MDA水平
    4.7 实验大鼠血清SOD水平
    4.8 实验大鼠血清AGEs水平
    4.9 实验大鼠胸主动脉HE染色观察
    4.10 小结
5.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
        5.1.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因素
        5.1.2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变化
        5.1.3 代谢记忆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
        5.1.4 AGEs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5.1.5 AGEs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5.1.6 氧化应激的概念
        5.1.7 氧化应激水平的测定
        5.1.8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5.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知
        5.2.1 伏邪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形成的核心病机
        5.2.2 伏邪理论的溯源
        5.2.3 正虚络空、脏腑不调为伏邪产生之本
        5.2.4 .痰瘀内结为病情深化的重要潜在病理因素
        5.2.5 脉络受损是血管病变的中心环节
        5.2.6 “脉搏坚病”是伏邪引发的直接恶果
        5.2.7 伏邪与AGEs的关系
    5.3 药物选择
        5.3.1 参芪复方药物分析及方解
        5.3.2 参芪复方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前期机制研究
        5.3.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5.4 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模型的建立
        5.4.1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大血管病变模型的诊断标准
        5.4.2 本实验光镜结果
        5.4.3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评价
    5.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治疗的分析探讨
        5.5.1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5.5.2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5.5.3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
        5.5.4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OX-LDL水平的影响
        5.5.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胸主动脉PAI-1蛋白含量的影响
        5.5.6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MDA水平的影响
        5.5.7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SOD水平的影响
        5.5.8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血清AGEs水平的影响
        5.5.9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5.5.10 推测参芪复方可以益气健脾、养阴生津之功效促进抗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以活血化瘀、祛邪通络之功效促进氧化产物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排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引发血管损伤的机制探析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2 型糖尿病及其血管损伤
        2.2 2 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与脂代谢紊乱
        2.3 2 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与炎症反应
        2.4 有氧运动在2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2.5 二甲双胍在2型糖尿病血管损伤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3 问题提出与技术路线图
        3.1 问题提出
        3.2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2 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制备
        2.3 有氧运动训练方案
        2.4 给药方式和剂量
        2.5 胰岛素抵抗和腹腔糖耐量实验
        2.6 样品制备
        2.7 指标检测
        2.8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1 2型糖尿病模型构建
        1.1 空腹胰岛素水平
        1.2 腹腔糖耐量实验
        1.3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TC、TG、LDL-C、HDL-C水平
        1.4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
        1.5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NO和ET-1 水平
        1.6 正常组和2 型糖尿病造模组小鼠主动脉eNOS、ox-LDL、LOX-1、NF-κBp65、VCAM-1、Caspase-3 蛋白表达的变化
    2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3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小鼠TC、TG、LDL-C、HDL-C水平的影响
    4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小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的影响
    5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小鼠血清NO、ET-1 水平的影响
    6 有氧运动对2 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eNOS、ox-LDL、LOX-1、NF-κBp65、VCAM-1、Caspase-3 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2 型糖尿病小鼠造模评价
    2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3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5 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炎症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第四章 小结
    1 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参芪复方调节糖尿病GK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参芪复方调节糖尿病GK大鼠胰岛细胞功能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饲料
        1.3 实验饲养环境
        1.4 实验使用药品
        1.5 主要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实验检测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4 实验研究指标及检测方法
        2.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2.4.2 一日内血糖波动情况测定
        2.4.3 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检测
        2.4.4 血清胰岛素(INS)水平检测
        2.4.5 血清胰高血糖素(GC)水平检测
        2.4.6 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检测
        2.4.7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
        2.4.8 胰岛β细胞凋亡检测
        2.4.9 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2.4.10 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胰腺组织
        2.4.10.1 基因芯片技术
        2.4.10.2 本次基因芯片实验流程
        2.4.10.3 样本总RNA的抽提、质检与纯化
        2.4.10.4 荧光标记样本RNA
        2.4.10.5 芯片杂交
        2.4.10.6 芯片的洗涤
        2.4.10.7 芯片的扫描
        2.4.10.8 芯片质控情况
        2.4.10.9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2.4.11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关键差异基因
        2.4.1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11.2 实验步骤
        2.4.11.3 PCR扩增的基因引物序列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观察及检测结果
        3.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2 灌胃前、4周、8周各组大鼠日摄食量比较
        3.3 灌胃前、4周、8周各组大鼠日饮水量比较
        3.4 灌胃前、4周、8周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3.5 大鼠血脂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
        3.6 大鼠血清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水平
        3.7 大鼠GLP-1水平
        3.8 大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3.9 大鼠血糖波动情况
        3.9.1 灌胃前血糖情况
        3.9.2 灌胃4周血糖波动情况
        3.9.3 灌胃8周血糖波动情况
        3.10 大鼠胰腺组织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
        3.10.1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胰岛β细胞Tunel荧光双染图
        3.10.2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胰岛β细胞凋亡数水平
        3.10.3 各组大鼠胰腺组织胰岛素阳性IOD值/整个视野IOD值的比值
        3.11 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
        3.12 大鼠胰腺组织表达谱芯片结果与分析
        3.12.1 差异基因筛选
        3.12.2 基因与样本聚类程度分析
        3.12.4 各组间差异基因统计
        3.12.5 表达谱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3.12.5.1 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3.12.5.2 参芪复方中剂量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3.12.5.3 西药组VS模型组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3.12.6 差异基因的pathway富集分析
        3.12.6.1 模型组VS正常组差异基因的pathway富集分析
        3.12.6.2 参中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的pathway富集分析
        3.12.6.3 西药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的pathway富集分析
        3.12.7 关键差异基因GCG、KCNN4、PIK3R1、AKT1、CRY1、DBP的基因芯片及PCR验证结果
        3.12.7.1 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分析
        3.12.7.2 胰岛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分析
        3.12.7.3 生物钟节律相关基因分析
    4 小结
第二部分 参芪复方调节糖尿病GK大鼠肠道菌群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饲养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分组及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与处理
        2.3 微生物16SrDNA测序
        2.3.1 16SrDNA测序原理
        2.3.2 样本的抽提与质检
        2.3.3 样本测序流程
        2.3.4 测序文库的构建及质检
        2.3.5 上机测序
        2.3.6 项目分析内容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OTU聚类分析
        3.1.1 OTU聚类生成
        3.1.2 组间OTU分布差异
        3.2 Alpha多样性分析
        3.2.2 Alpha多样性指数
        3.2.2 香农-威纳(Shannon-Wiener)曲线
        3.3 群落结构分析
        3.4 Beta多样性分析
    4 小结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1.1 消渴及其变证的文献记载
        1.2 祖国医学对消渴及其变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消渴及其变证的辨治
    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2.1 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2.2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3.1 胰岛细胞功能与2型糖尿病
        2.3.2 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
        2.3.3 生物钟与2型糖尿病
        2.3.3.1 生物钟及生物钟基因
        2.3.3.2 生物钟节律与2型糖尿病及胰岛细胞功能的相关性
        2.3.4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
        2.3.4.1 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
        2.3.4.2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多途径诱发糖尿病
    3 本实验动物模型评价
    4 药物选择
        4.1 参芪复方调节糖尿病GK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及肠道菌群的理论思考
        4.1.0 参芪复方单味药物分析
        4.1.1 消渴脾(胰)亏虚,布散失常,胰岛细胞功能受损
        4.1.2 消渴脾(胰)亏虚,邪气乘虚而入,肠道菌群失调
        4.1.3 参芪复方健脾益气,助脾(胰)散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扶正祛邪,调节脏腑亏虚,维持肠道菌群稳定
        4.2 参芪复方前期研究
        4.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3.1 改善胰岛细胞功能
        4.3.2 减少血糖波动
        4.3.3 调节肠道菌群
    5 参芪复方调节糖尿病GK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及肠道菌群的机制探讨
        5.1 参芪复方发挥作用的宏观指标评价
        5.1.1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一般状态、摄食量、饮水量、体重的影响
        5.1.2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影响
        5.1.3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影响
        5.1.4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血清hsCRP的影响
        5.1.5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血糖波动的影响
        5.1.6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5.1.7 参芪复方对糖尿病GK大鼠胰腺组织损伤的影响
        5.2 参芪复方调节胰岛细胞功能的微观机制分析
        5.2.1 胰岛素分泌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2.2 凋亡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2.3 生物钟昼夜节律与糖尿病胰岛细胞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5.3 参芪复方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分析
        5.4 参芪复方通过健脾益气,助脾(胰)散精,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扶正祛邪,调节脏腑亏虚,维持肠道菌群稳定,达到防治2型糖尿病的作用
    6 创新性及特色
    7 结论
    8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6)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及脱落情况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背景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4.2.1 血液流变学指标
        4.2.2 CIMT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6 技术路线
    7 结果
        7.1 一般情况
        7.1.1 性别比较(见表1)
        7.1.2 年龄、病程、BMI比较(见表2)
        7.1.3 治疗前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3-5)
        7.1.4 治疗前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比较(见表6)
        7.2 治疗前后各类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7-13)
        7.2.1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1 比较(见表7)
        7.2.2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5 比较(见表8)
        7.2.3 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切变率200 比较(见表9)
        7.2.4 治疗前后血浆粘度比较(见表10)
        7.2.5 治疗前后血沉方程K值比较(见表11)
        7.2.6 治疗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见表12)
        7.2.7 治疗前后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见表13)
        7.3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比较(见表14)
    8 小结
        8.1 一般情况
        8.2 血液流变学指标
        8.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
    9 讨论
        9.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9.1.1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现状研究
        9.1.2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影响因素和机制研究
        9.1.3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9.1.4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预防研究
        9.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认识
        9.2.1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基本认识
        9.2.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9.3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研究
        9.3.1 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反映指标
        9.3.2 血液流变学异常可以加速糖尿病大血管损伤进程
        9.4 糖尿病大血管损伤与CIMT的关系研究
        9.5 观测指标及研究结果分析
        9.5.1 血液流变学指标
        9.5.1.1 宏观流变性指标
        9.5.1.2 微观流变性指标
        9.5.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
        9.6 参芪复方分析
        9.6.1 参芪复方组方分析
        9.6.1.1 君药
        9.6.1.2 臣药
        9.6.1.3 佐药
        9.6.2 参芪复方序贯疗法分析
    10 结论
    11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进展
    1 糖尿病现状
    2 现代医学对血液流变学的认识
        2.1 宏观流变性
        2.1.1 全血粘性
        2.1.2 血浆粘性
        2.2 微观流变性
        2.2.1 红细胞聚集性
        2.2.2 红细胞变形能力
    3 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现状
        3.1 全血粘度
        3.2 血浆粘度
        3.3 红细胞分布宽度
        3.4 红细胞变形能力
        3.5 红细胞聚集性
    4 糖尿病血液流变学的传统医学研究进展
    5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各证型分级量化表
    糖尿病气阴两虚的分级量化表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痰浊证的分级量化表
    糖尿病气阴两虚兼血瘀证的分级量化表
附件二 随机分组表
附件三 临床研究受试者知情书
附件四 临床研究伦理审查批件
附件五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7)血清Perilipin 1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Perilipin1在动脉硬化预防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Perilipin1的基因结构和组织分布
    2.perilipin基因多态性
    3.perilipin1调控机制
    4.perilipin1与脂质代谢
    5.perilipin1与动脉粥样硬化
    6.展望与结束语
第二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erilipin水平与大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讨论
结论
文献综述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
2 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
    2.1 血糖控制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中的地位变迁
    2.2 血糖控制目标
    2.3 降糖药物研究进展
3 2型糖尿病的血脂控制
    3.1 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特点
    3.2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目标
    3.3 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的治疗
4 2型糖尿病的血压控制
    4.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流行病学
    4.2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及治疗
5 2型糖尿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10)脉通方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多中心临床观察及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
    2.1 观察病例来源
    2.2 病例完成情况
    2.3 治疗前均衡性分析
3. 研究方法
    3.1 诊断标准
        3.1.1 糖尿病诊断标准
        3.1.2 糖尿病高危足诊断标准
        3.1.3 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型诊断标准
    3.2 糖尿病高危足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方法
    3.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3.3.1 病例纳入标准
        3.3.2 病例排除标准
    3.4 病例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3.4.1 病例剔除标准
        3.4.2 病例脱落标准
        3.4.3 病例终止标准
    3.5 研究治疗方案
    3.6 观察指标与方法
        3.6.1 安全性指标
        3.6.2 疗效性指标
        3.6.3 各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水平比较
        3.6.4 研究方案执行情况比较
    3.7 疗效评价
        3.7.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7.2 糖尿病高危足踝肱比(ABI)疗效评定方法
        3.7.3 糖尿病足浅感觉变化及震动感觉阈值(VPT)疗效评定方法
        3.7.4 研究人员职称、学历分类标准
        3.7.5 病例报告表内容填充率评价标准
        3.7.6 安全性评价标准
    3.8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
    3.9 统计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各中心研究结果
        4.1.1 各中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1.2 各中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1.3 各中心治疗前后FPG、2hPG、HbA1c比较
        4.1.4 各中心治疗前后ABI值比较
        4.1.5 各中心治疗前后浅感觉结果比较
        4.1.6 本中心治疗前后足部深感觉结果比较
    4.2 分中心与本中心结果比较
        4.2.1 分中心与本中心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2.2 分中心与本中心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2.3 分中心与本中心FPG、2hPG、HbA1c结果比较
        4.2.4 分中心与本中心ABI值比较
        4.2.5 分中心与本中心足部浅感觉结果比较
        4.2.6 分中心与本中心研究人员职称构成比较
        4.2.7 分中心与本中心研究人员学历构成比较
        4.2.8 分中心与本中心病例完善情况比较
    4.3 本期研究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
        4.3.1 两期研究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3.2 两期研究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3.3 两期研究FPG、2hPG、HbA1c结果比较
        4.3.4 两期研究ABI值比较
        4.3.5 两期研究足部浅感觉结果比较
    4.4 本期研究安全性观察
    4.5 病例脱失及终止情况
    4.6 研究结果小结
5. 讨论
    5.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5.1.1 糖尿病高危足发病机制探讨
        5.1.2 糖尿病高危足治疗进展
        5.1.3 结语
    5.2 传统医学对糖尿病高危足的认识
        5.2.1 历史源流
        5.2.2 病因病机
        5.2.3 现代中医对糖尿病高危足的探讨
    5.3 导师治疗糖尿病高危足的学术思想
        5.3.1 关于糖尿病高危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5.3.2 关于糖尿病高危足治则治法的确立
    5.4 脉通方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
        5.4.1 脉通方方药组成
        5.4.2 现代药理研究
    5.5 本课题推广研究的些许体会
6. 研究结论
7. 问题
8.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四、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防治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评估与防治研究[J]. 王中群.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22(01)
  • [2]糖尿病心脏病中医病机述要[J]. 尤良震,潘海娥,代倩倩,钟长鸣,魏旭煦,蒋寅,石兆峰,张晓雨,赵晨,商洪才. 中医杂志, 2021(12)
  • [3]参芪复方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模型大鼠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影响[D]. 成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有氧运动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小鼠主动脉LOX-1、NF-κBp65和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D]. 姬丽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参芪复方调节糖尿病GK大鼠胰岛细胞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实验研究[D]. 张翕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从血液流变学及CIMT角度评价参芪复方序贯疗法防止2型糖尿病大血管损伤的研究[D]. 李玲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7]血清Perilipin 1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陈荣浩. 东南大学, 2018(03)
  • [8]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J]. 任路平,宋光耀. 临床荟萃, 2016(09)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脉通方治疗糖尿病高危足多中心临床观察及推广研究[D]. 贾华楠.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糖尿病大血管疾病防治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