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电算化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曦[1](2021)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实操培养策略探索》文中研究表明
周英[2](2021)在《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改革迎来重大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也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中,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学生就业方向十分宽泛,且应用到各个领域,都能够有着自己突出的价值,更符合国家对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学情况,了解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优化策略,旨在为更好地提高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
刘丽丽[3](2021)在《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文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中职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质量事关我国教育发展大局。教育质量依赖于教师质量,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探究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问题。首先,基于OBE理论,明确了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及目标遵从,确认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形成亦应遵循课程生成逻辑与目标。目前,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存在升学、就业、证书(证书制度)3重导向。据此,比较《会计基础》和《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标准》要求,发现不同导向下课程内容具有一定差异,需要中职专业教师予以适当增减。其次,调查了河北省Y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实状况,确认中职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依然较弱。主要表现在:课程“诊改”认知仍不够全面,“诊改”实践能力依然不强,课程“诊改”适应能力、信息反馈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均未达到“较好”的状态。做好专业课程“诊改”工作,推进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教师持续提升课程“诊改”能力水平。再次,立足调查结果,按照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求,并借鉴域外经验,遵循科学性、发展性和实用性3项原则,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具体包括课程“诊改”认知、“诊改”实践、“诊改”适应、“诊改”反馈、“诊改”发展能力等5项一级指标,下设14个二级指标,可用于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实践。最后,基于河北省Y校课程“诊改”实践,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建设与发展存在的弱项,提出了专业课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的行动建议,具体包括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发展活力、提升实践功力、凝聚发展合力和寻求外部助力等5个方面,供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建设和发展课程“诊改”能力实践参考,供同类院校专业教师提升课程“诊改”能力借鉴。
胡君[4](2021)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合作学习的思想都蕴含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众多学者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作出了具体的实验研究,形成了成熟的思想体系。通过在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学的认知和情意功能,推动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全方面发展。不过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中小学课程比较常见,针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应用相对较少。但是当前这类实训课的课堂管理陷入困境,亟需寻找一种既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能动性的方式来改善现状。鉴于此,本研究尝试把具有历史韵味的小组合作学习与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帮带”结合起来,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突破口,立足于会计电算化课堂,选取两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班采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管理,对照班继续采用传统的课堂管理,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课堂实验研究。研究发现可以利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改善对课堂环境、课堂纪律和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合作意识和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等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本研究针对可能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进一步探讨“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策略和模式,深入挖掘“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实训课程中的价值,希望能够提供给其他实训课程借鉴和经验,对中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的课堂管理有所启迪。
邢鹏程,陈建学,穆红欣[5](2021)在《会计电算化发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电算化用电子计算机设备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记账、算账、报账工作,简化了大量的会计人员的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效率,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它的推广应用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层对电算化的认识不足、电算化的制度不完善导致财务风险等。试通过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分析,找出现存主要问题,尝试提出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完善档案管理机制等相关解决方法,期望能对我国企业电算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
徐逸凡[6](2021)在《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分析与对策》文中指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企业通过应用会计电算化能够有效地提升财务工作的质量,也能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以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以及对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如今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应用的背景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董宋行[7](2020)在《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风险及其防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会计电算化概念发端于20世纪末期,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产生和界定了其独有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企业会计电算化所必然产生和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是由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人员素质、软件质量、管理制度、操作过程和环境等因素产生的,针对这些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杨芳蕊[8](2020)在《任务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通过对中职学生的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教学成果不理想,针对这一系列的现状,总结出有关体验式的一种任务教学法,分层全面地探究了任务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的必要性,对教学模式的整体过程提供强有力依据,最后也提到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中需要关注的一些要点和事项,从多个方面对会计电算化进行研究。
李爽[9](2020)在《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电算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从客观上产生了改革手工会计处理形式的需要,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由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较慢,同时当前会计电算化的使用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前的会计电算化逐渐出现了许多的潜在问题,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意见。
李紫毅[10](2020)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文中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层次高移趋势明显。与此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诉求也愈加呈现高端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征,中职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推进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对人才质量的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课程体系的衔接作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是中高职衔接的重中之基。本研究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仅针对中高职衔接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进程、实施保障等方面来研究探索,深入探讨影响、制约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因素和存在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策略和改进措施。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是:(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不能准确的适应企业对岗位人才的需求;(2)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保障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连续性,连贯性;(3)教学进程安排不科学,理论课和实训课存在脱节现象;(4)教学实施保障部到位,部能充分保障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以及院校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引起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问题的根本原因,经过科学分析与研究认为:(1)培养目标层次精准化,在中高职两个分阶段培养目标基础上,要有一个总的培养目标,这个总的培养目标对接职业标准;(2)课程设置结构规范化,课程内容的设计需要结合中高职专业自身体现的特点与属性,制定符合两者共同特点的课程标准,针对差异化的培养目标建立相关职业岗位群,通过不同层次知识结构的分析与研究,实现各个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尽快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3)教学进程安排合理化,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即使已经进入了高职院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涯,但是大多数都无法满足高职教育入学需求,因此应制定中高职各阶段合理化的相关联的教学进程;(4)教学实施保障系统化,教学离不开教师,中高职衔接需要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学生需要能够满足技能实训需求的实习实训设备,因此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建设“区域公共实训中心”。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会计电算化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会计电算化概述 |
二、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资源滞后性 |
(二)教师能力急需提升 |
(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
三、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优化策略 |
(一)丰富教学资源 |
(二)构建高质量教师团队 |
(三)丰富教学模式 |
结语 |
(3)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教学“诊改”研究 |
1.3.2 课程“诊改”研究 |
1.3.3 教师能力发展研究 |
1.3.4 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研究 |
1.3.5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核心概念 |
1.5.1 中职学校 |
1.5.2 课程诊改 |
1.5.3 专业课程教师 |
1.5.4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 |
第二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
2.1 内部:中职学校专业课程的生成逻辑 |
2.1.1 OBE理论及其应用现状 |
2.1.2 OBE视域下的课程生成 |
2.1.3 OBE理论的“诊改”价值 |
2.2 外部: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三重导向 |
2.2.1 升学导向 |
2.2.2 就业导向 |
2.2.3 证书导向 |
2.3 差异:同门课程之间内容及标准比较 |
2.3.1 《基础会计》与《会计基础》比较 |
2.3.2 《会计基础》与《考试标准》比较 |
2.3.3 比较分析的结果与结论 |
2.4 目标: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向度 |
2.4.1 基于普通教育课程实施能力的分析 |
2.4.2 基于中职课程“诊改”要求的分析 |
2.4.3 基于中职教育三重目标要求的分析 |
第三章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调查 |
3.1 案例学校及专业 |
3.1.1 案例学校的基本情况 |
3.1.2 会计电算化专业情况 |
3.1.3 课程“诊改”实践情况 |
3.2 调查过程及方法 |
3.2.1 调查过程 |
3.2.2 调查方法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访谈对象情况 |
3.3.2 访谈内容编码 |
3.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框架与能力发展 |
4.1 课程诊改能力框架的设计 |
4.1.1 设计依据 |
4.1.2 设计原则 |
4.1.3 框架内容 |
4.2 课程诊改能力现状分析 |
4.2.1 诊改认知能力 |
4.2.2 诊改实践能力 |
4.2.3 诊改适应能力 |
4.2.4 诊改反馈能力 |
4.2.5 诊改发展能力 |
4.3 教师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
4.3.1 激发内生动力 |
4.3.2 增强发展活力 |
4.3.3 提升实践功力 |
4.3.4 凝聚发展合力 |
4.3.5 寻求外部助力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前瞻 |
5.1 主要结论 |
5.1.1 确定了中职学校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目标向度 |
5.1.2 调查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现状 |
5.1.3 设计了中职学校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的框架 |
5.1.4 提出了中职教师发展课程“诊改”能力的行动建议 |
5.2 存在不足 |
5.3 研究前瞻 |
5.3.1 普及职业教育评价知识 |
5.3.2 创建职业教育改进学科 |
5.3.3 课程“诊改”能力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证书(初级)考试标准》 |
附件2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中职任课教师) |
附件3 中职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现状访谈提纲(面向校长、财经部主任、任课教师) |
致谢 |
(4)“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
二、历史发展潮流的推动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
二、关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管理的研究 |
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会计电算化结合的研究 |
四、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与“传帮带”结合的研究 |
五、简要评析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基础 |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二、已具备的研究基础 |
第二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实验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人本主义理论 |
三、动机理论 |
四、学习金字塔理论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组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 |
二、 “传帮带”概念的界定 |
三、课堂管理概念的界定 |
第三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实施 |
第一节 实验目的、对象与内容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内容 |
第二节 实验实施过程 |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
二、第二阶段:开发阶段 |
三、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一、学生上机实操成绩分析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三、访谈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五节 实验结论 |
第四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管理能力不足 |
一、划分学习小组缺乏科学性 |
二、进行教学评价缺乏全面性 |
三、推行合作课堂缺乏技巧性 |
四、实施课堂管理缺乏热情度 |
第二节 学生学习态度不佳 |
一、积极性不高,缺乏合作意识 |
二、参与度不够,缺乏主动精神 |
三、责任感不强,缺乏自律能力 |
第三节 学校管理重视不够 |
一、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管理 |
二、对“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 |
第五章 “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堂管理的改善建议 |
第一节 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保持教学热情 |
第二节 增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合理调控课堂 |
一、课堂环境管理方面 |
二、课堂纪律管理方面 |
三、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方面 |
第三节 建立良好的激励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
附录 B:当前课堂管理对课堂氛围的影响 |
附录 C:当前课堂管理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影响 |
附录 D:当前课堂管理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
附录 E:实验班学生前测访谈内容提纲 |
附录 F:实验班学生后测访谈内容提纲 |
附录 G: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会计电算化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现实意义 |
1.1 极大提高运算效率 |
1.2 降低出错概率 |
1.3 节约人力资源、提高总体效益 |
2 普及会计电算化的原因 |
2.1 信息技术进步 |
2.2 企业发展的需求 |
2.3 时代发展的要求 |
3 会计电算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
3.1 缺乏对会计电算化的全面认识 |
3.2 会计电算化制度不完善 |
3.3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
3.4 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
3.5 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机制不完备 |
4 解决对策 |
4.1 增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全面性认知 |
4.2 建立完备的会计电算化制度 |
4.3 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 |
4.4 提高专业化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
4.5 不断完善档案管理机制 |
5 结语 |
(6)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含义 |
二、会计电算化作用 |
(一)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
(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 |
(三)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
三、会计电算化现状 |
四、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分析 |
(一)设备问题导致的安全性威胁 |
(二)会计电算化人员的操作不规范 |
(三)财务软件模块衔接不畅 |
(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
五、会计电算化安全问题的对策 |
(一)提升设备安全水平 |
(二)提升会计电算化人员专业素质 |
(三)优化财务软件模块功能 |
(四)加强计算机安全建设 |
(8)任务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
二、建立体验式任务教学新型模式 |
(一)严谨地制订任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二)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及时提醒学生做好总结 |
(三)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评价和反馈 |
三、任务教学项目法的含义 |
(一)强化会计电算化有关教师的实施项目能力 |
(二)相应项目的选择和任务分配 |
四、会计电算化在具体任务教学中的注意要点 |
五、结语 |
(9)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电算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计形势及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概念 |
(一)会计形势 |
(二)会计电算化 |
二、会计电算化的优点及缺点 |
(一)会计电算化的优点 |
(二)会计电算化的缺点 |
三、建议 |
(1)加大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力度及安全性 |
(2)引进和培养会计电算化储备人才和管理人才 |
(3)利用查账软件进行自查 |
(10)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教育 |
(二)高等职业教育 |
(三)中高职衔接 |
(四)课程体系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现有研究评述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 |
一、课程体系的架构 |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
(一)政策依据 |
(二)理论依据 |
第二章 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调查 |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实施 |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调查结果统计 |
(一)学生问卷情况统计 |
(二)教师访谈情况统计 |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
(一) 培养目标层次不清晰 |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规范 |
(三) 教学进程安排不合理 |
(四)教学实施保障不足 |
第三章 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政策层面 |
(一)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管理机制不健全 |
(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亟待完善 |
二、社会层面 |
(一)社会对职业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
(二)行业对于职业教育参与度较低 |
三、院校层面 |
(一)中高职院校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 |
(二)中职院校自身运行体制存在问题 |
(三)高职课程难以满足不同生源需要 |
第四章 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
(一)具有操作性 |
(二)突出差异性 |
(三)注重衔接性 |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 |
(一)培养目标层次精准化 |
(二)课程设置结构规范化 |
(三)教学进程安排合理化 |
(四)教学实施保障系统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会计电算化存在的若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软件实操培养策略探索[D]. 王曦.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互联网时代下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J]. 周英. 财会学习, 2021(17)
- [3]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课程“诊改”能力研究 ——基于河北省Y校的实践[D]. 刘丽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传帮带”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课堂管理的实践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课堂为例[D]. 胡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会计电算化发展分析[J]. 邢鹏程,陈建学,穆红欣.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5)
- [6]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分析与对策[J]. 徐逸凡. 商业观察, 2021(05)
- [7]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风险及其防范[J]. 董宋行.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0(05)
- [8]任务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杨芳蕊. 现代职业教育, 2020(37)
- [9]浅谈大数据时代下的会计电算化[J]. 李爽. 数码世界, 2020(08)
- [10]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D]. 李紫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