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关于2003年5月第六次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的公告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关于2003年5月第六次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的公告

一、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 关于2003年5月举行第六次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的通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煌[1](2018)在《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茶艺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茶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茶艺对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无可替代的显着作用,是促进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中华茶艺内部特质使其成为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进步的源流和精神动力。论文首先对中华茶艺和茶文化产业进行简要概述,阐明有关中华茶艺和茶文化产业的概念、特点、分类及发展现状。对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开发、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价值进行阐述,其中,经济开发价值,包括促进茶叶销售,助力茶叶品牌宣传与塑造,构建茶文化产业经济链,提升产业,做大做强茶产业;文化传播价值,再现茶俗民风,弘扬中华茶艺思想,传播科学跑赢知识;社会教育价值,创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样式,追求美好生活,推崇“和”思维和“养气、养心、达礼、求美”的文化基因,优化饮食习俗。在此基础上,以天福集团为例,重点剖析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与茶学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天福集团以中华茶艺为纽带传播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和中华茶文化,品牌内涵不仅局限于茶叶销售,而且也涉及教育、旅游、文化、科研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宣传企业文化内涵,促进港台茶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加大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中华茶艺的开展有利于茶学教育和教学,可激发学生浓厚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升涉茶专业人才的从业水平,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养,激发爱国情怀,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最后,基于论文对中华茶艺价值实现困境的剖析,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中华茶艺,以生活为基础、服务为宗旨编创中华茶艺,深层次开发整理中华茶艺与茶文化资源以及茶行业标准化等实现中华茶艺价值的建议。

盛敏[2](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谯欣怡[3](2016)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但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目前仍然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回顾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演变历程,它曾经有过人人争抢的黄金期,也有过无人问津的衰退期。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如规定高中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致相当;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政策等。这些改革措施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2011-2014年招生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又一次面临需求下滑的趋势。2015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应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也就是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即我国经济发展应从“供给侧”发力。然而,供给侧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事,也是教育领域的事,教育领域不能置身事外。本文正是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依据新供给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转变以往从“需求侧”的视角探讨其需求问题,而是从“供给侧”的视角分析中职教育需求问题。依据上述逻辑思路,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按照新供给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从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出发,最终解决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问题。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演变历程,同时也呈现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状况;然后,分析了供给方式和供给质量对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影响;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经验,从“供给侧”的角度提出了增强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的建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的结论是:(1)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需求处于下滑趋势,并且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失衡;(2)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不断萎缩,发展缓慢;(3)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意愿在进入中职学校前后有很大变化,并且学习成绩对学生需求意愿的影响起关键作用。经济条件不再是影响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主要因素,而学校的就业保证对学生职业教育的选择正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4)中等职业教育的三种供给方式各有优劣,政府应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企业是中等职业教育供给的有益补充,应主要举办具有特色的学校;职教集团是中职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倡导职教集团的发展;(5)中等职业教育供给的质量与学生的需求存在差异。根据两者的差异,学校急需提高的项目应是高需求度、低满意度项目;学校继续维持的优势项目应是高需求度、高满意度的项目;学校尽力改善的服务项目应是中等满意度、中等需求度的项目;学校暂缓改进的服务项目应是低需求度、高满意度的项目和低需求度、低满意度的项目。依据研究结论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从“供给侧”的视角,本文对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提出了增强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选择的建议。(1)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多样化的中等职业教育供给;(2)企业应积极参与办学,履行提供中等职业教育供给的社会责任;(3)中等职业学校应不断提高供给质量,满足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范兴坤[4](2010)在《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文中认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针对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时特别强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我国实现社会管理的规则是党的政策,而非法律,即使是在已改革开放30年、提倡“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今天,长期以来依靠政策和行政系统实现社会管理的传统仍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管理包括图书馆事业在内的各项社会事业的首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在图书馆事业领域制定颁布的地方法规、行政法规及各种制度,都仍然是在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和各级政府社会发展政策框架下发挥作用。因此,对当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和了解,必须在对党的政治指导思想、对政府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指导政策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和社会环境政策的了解,需要有适用的科学方法。政策科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创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了一门基础雄厚、专业系统、研究手段多样的成熟学科,并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和学科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图书馆学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起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问题,也开始尝试结合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期望通过借助政策科学的帮助加强图书馆事业的研究,但惜乎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深度也稍嫌不够。该论文是在宏观上将我国1978-2008年三十年间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作为考察对象,以政策科学研究的模式和方法作为工具,在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政策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及政策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论文第一章《导论》部分,定义了研究的相关背景,对以政策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国内外情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介,介绍了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作为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的综合性介绍部分,分别以阶段性方式和综述性方式介绍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特点,认为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的指引下,图书馆事业通过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开始形成符合事业客观规律的政策体系,逐步实现了事业政策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效率化和效益化的发展;在篇章结构上,第三、四、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三章全面介绍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社会环境,包括建国后三十年(1949-1978)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史及挫折,介绍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图书馆发展的总体情况,介绍了1949-1978年间的政策演变及相关影响因素;改革开放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事业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直接引导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图书馆界的努力方向;该章并结合我国图书馆系统现实状态,分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四个方面讨论了中观政策对图书馆事业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四章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主体情况,分别介绍了国家立法机关、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各级行政及事业管理部门、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图书馆的情况,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种类及政策特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部分,根据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制定情况,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建设、技术建设、建筑等几个方面,对我国30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政策进行了分类缕析和总结述评,使各领域的政策沿革通过研究变得更为清晰,并据此总结出这些政策在变化过程中的特点;第六章是研究的实证部分。图书馆立法是我国当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界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结合论文的研究方向,以政策分析的过程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的问题,按照政策过程划分模式,以立法的提出、法律的制定、法律实施、法律监测、法律效果评价、法律修正和终止的六个阶段讨论了我国图书馆法立法过程,对立法在不同阶段的观点、立法背景、立法理论研究及立法进度进行了汇总和综述性研究,认为我国当前的图书馆法建设在立法基础、立法程序和进度发展上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客观现实的,图书馆界和社会在《图书馆法》立法上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在结束语部分,以从制度建设角度考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三个部分陈述了作者对我国1978年以来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的总体认识,认为政策建设的基础在于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设计,需要从事业制度设计的基本点着手解决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为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教科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未来,图书馆事业政策需要检讨、完善、优化,基于法制的图书馆事业政策体系更需要新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设想,是通过借用政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建设实践与图书馆理论,以“政策科学”方法研究“图书馆事业”;在研究图书馆政策的过程中,实现“政策内容”和“政策形式”的有机结合;在覆盖领域上,实现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各领域政策的全面概括;在纵向政策整合上,实现对30年间主要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变化沿革的条理化分析;在研究目标上,实现对我国1978-2008年间图书馆事业政策承前启后的价值论证;在体系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但种种研究设想,受研究者理论水平、专业背景和研究时间、研究手段、资料完整度、资料取舍标准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方面都只能部分地实现,而且在个别问题的研究上还逃不出“剪不断理还乱”的窘境,深感自己以后还需要更多地潜心学习,并在该论文研究方向上继续努力。对于已完成论文的不足,欢迎各位老师和同行批评指正。

董赤[5](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章宏伟[6](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1月14日国家出版局在北京邀请一些老同志座谈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以及三家出版社合并组成的三联书店的历史,批驳了所谓"30年代黑店"的谬论。

陈文华[7](2006)在《《中国茶文化学》后记》文中指出

刘文洁[8](2006)在《弘扬茶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文中研究指明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植根于我国农业文明,在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体现“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以及“和为贵”的民族魂。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定义、性质、精神内涵的分析,阐述了茶文化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以及它赋予的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国际性等特性,探讨了茶文化在当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具体体现、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对茶文化的客观需要,以及茶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并以长沙县为实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弘扬和发展茶文化,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当今全国人民奔向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并提出弘扬茶文化,倡导茶为国饮,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举措。

陈敏[9](2006)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在不少地区失业群体中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新失业群体”。在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工作。然而,目前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薄弱,人员来源杂、学历层次低、专业知识欠缺、专业化程度低,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差,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将提升师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为满足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合理配置人才,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聚焦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运用历史和比较的方法,阐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运用教师专业化理论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解读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的职业特性。 本课题注重实证研究。通过访谈和大量的问卷调查,阐述了师资队伍现状、相关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职业咨询师资格论证情况,并在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强调从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面,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对本论文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中外文献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研究的方法、论文的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发展沿革。回顾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历程,提出了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章:理论探索。教师专业化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主体性理论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撑。其中,教师专业化理论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和延伸;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师资队伍专业化的专业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和主体性理论是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必备的理论。 第四章:比较研究。通过介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指导及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服务机构,了解美国、澳大利亚的职业咨询等组织和职业咨询师专业化标准,分析美国高校职业咨询师的培养途径,咨询学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得出了对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几点启示。比

黄淑美,欧阳中一[10](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 关于2003年5月举行第六次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的通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 关于2003年5月举行第六次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的通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之处
2 中华茶艺、茶文化产业的基本理论
    2.1 中华茶艺概述
        2.1.1 中华茶艺的界定
        2.1.2 中华茶艺的分类
        2.1.3 中华茶艺的基本特征
        2.1.4 中华茶艺技能
    2.2 茶文化产业的概述
        2.2.1 茶文化产业的界定
        2.2.2 茶文化产业的分类
        2.2.3 茶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3 中华茶艺的价值研究
    3.1 中华茶艺的经济开发价值
        3.1.1 促进茶叶销售
        3.1.2 有助于茶叶品牌宣传与塑造
        3.1.3 构建茶文化产业经济链
        3.1.4 做大做强茶产业
    3.2 中华茶艺的文化传播价值
        3.2.1 再现茶俗民风
        3.2.2 弘扬中华茶艺思想
    3.3 中华茶艺的社会教育价值
        3.3.1 创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样式
        3.3.2 追求美好生活
        3.3.3 推崇“和”思维和“养气、养心、达礼、求美”的文化价值
        3.3.4 优化饮食习俗
4 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和茶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天福集团为例
    4.1 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1.1 中华茶艺促进港台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4.1.2 中华茶艺推动茶文化的传播
        4.1.3 中华茶艺加大茶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
    4.2 中华茶艺在茶学教育中的作用
        4.2.1 激发浓厚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4.2.2 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
        4.2.3 提升涉茶专业人才从业水平
        4.2.4 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4.2.5 锻炼学生社会交际能力
        4.2.6 提升个人素养
        4.2.7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
    5.1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的困境
        5.1.1 注重可视性成分而忽视内在
        5.1.2 缺乏深层次开发整理
        5.1.3 重文化敷衍轻内涵积淀
        5.1.4 商业化气息浓厚
    5.2 中华茶艺价值实现的途径
        5.2.1 以市场为导向开发中华茶艺
        5.2.2 以生活为基础、服务为宗旨编创中华茶艺
        5.2.3 深层次开发整理中华茶艺与茶文化资源
        5.2.4 茶行业标准化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中等职业教育
        (二) 教育需求
        (三) 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
        (四) “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
        (五) 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改革
    四、文献综述
        (一)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现状研究
        (二)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研究
        (三)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 增强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改革或建议
        (五) 文献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四) 案例法
        (五) 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问题的理论基础
    一、新供给经济学
        (一) 新供给经济学的缘起
        (二) 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三) 新供给经济学的核心观点
        (四) 新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五) 新供给经济学对本研究的启示
    二、公共产品理论
        (一) 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类型
        (二) 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
        (三)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四) 公共产品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演变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演变历程
        (一) 第一阶段:初建阶段(1949-1966)
        (二) 第二阶段:波动阶段(1966-1976)
        (三) 第三阶段:恢复阶段(1977-1984)
        (四) 第四阶段:黄金阶段(1985-1998)
        (五) 第五阶段:停滞阶段(1999-2001)
        (六) 第六阶段:复兴阶段(2002-2010)
        (七) 第七阶段:滑坡阶段(2011-2014)
    二、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比较分析
        (一)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较
        (二) 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地区差异分析
        (三) 中等职业教育公办与民办学校的比较
    三、广西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现状分析
        (一) 广西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总体概况和未来发展规划
        (二) 广西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差异分析
        (三) 广西地区中等职业教育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供给方式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方式
        (一) 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界定
        (二) 中等职业教育供给方式分析
    二、中等职业教育供给方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 分析框架
        (二) 典型案例分析
    三、中等职业教育供给方式的比较
        (一) 基于交易费用的比较
        (二) 基于学生需求满足的比较
        (三) 不同供给方式的比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给质量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影响
    一、中等职业教育供给质量的实证调查
        (一) 调查问卷设计及信效度检验
        (二) 调查样本选择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二、中等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个人需求优先序的实证调查
        (一) 调查问卷设计
        (二)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三、中等职业教育供给质量与个人需求优先序的对比分析
        (一) 学生满意度与需求度排序的差异分析
        (二) 学生满意度与需求度排序的相关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他山之石
        (一) 各国政府在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中的责任
        (二) 各国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供给中的责任
        (三) 各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政策建议
        (一)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多样化供给
        (二) 企业:积极参与办学,履行社会责任
        (三) 职校:不断提高质量,满足学生需求
    四、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职生调查问卷
附录2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3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关键词释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案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框架
    1.3.5 论文研究预期达到的目标
    1.3.6 论文研究实现的创新点
1.4 本选题背景、现实价值、学术意义
    1.4.1 本论文选题背景
    1.4.2 现实价值
    1.4.3 学术意义
1.5 本论文选题研究的难点及解决方法
    1.5.1 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1.5.2 对三大图书馆系统共性与个性政策的包容问题
    1.5.3 时间、空间、层次、内容四维关系的处理 第二章 30年来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
2.1 三十年以来我国图书馆政策建设特点
2.2 三十年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发展特征
2.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发展变化特征 第三章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发展环境
3.1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图书馆事业政策及环境
    3.1.1 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发展
    3.1.2 "文革"时期我国的图书馆事业
3.2 三十年来对外开放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2.1 我国学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方法
    3.2.2 我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3.3 三十年来我国社会环境对图书馆事业政策的影响
    3.3.1 政治环境对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的影响
    3.3.2 文化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3.3.3 教育政策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高校馆为例
    3.3.4 国家科技信息发展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及促进 第四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主体及所制定的政策
4.1 国家立法机关
4.2 中国共产党各级委员会
4.3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及事业部门
4.4 图书馆行业学会和协调组织
4.5 图书馆
4.6 其他 第五章 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各领域发展政策
5.1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客体的特点
5.2 管理现代化发展政策
    5.2.1 我国各类图书馆的宏观管理政策
    5.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划
    5.2.3 大众化服务的发展方向的确立
    5.2.4 以检查和评估促发展
    5.2.5 设置图书馆管理机构
5.3 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发展
    5.3.1 1978年后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主要相关法规政策
    5.3.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4 人力资源建设现代化政策
    5.4.1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相关法规政策
    5.4.2 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政策变迁中的特点
5.5 技术现代化政策
    5.5.1 改革开放后我国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发展政策环境
    5.5.2 图书馆技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政策
5.6 图书馆建筑的技术性规则和标准 第六章 以政策分析法解析我国《图书馆法》立法
6.1 本研究中政策过程阶段划分
6.2 《图书馆法》的立法相关问题
    6.2.1 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社会任务规定
    6.2.2 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社会预期及其实现
    6.2.3 以立法手段解决政策问题的思路来源
    6.2.4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政策对图书馆立法的促进
    6.2.5 《立法法》为图书馆法的制订提供了技术条件
    6.2.6 《图书馆法》立法的前期准备基础
    6.2.7 对以立法解决问题的预期
6.3 《图书馆法》的制订
    6.3.1 《图书馆法》的性质
    6.3.2 立法活动历程
    6.3.3 《图书馆法》立法法律案的提出
6.4 图书馆法立法原则及相关内容规定
    6.4.1 基于法理的立法原则
    6.4.2 元政策问题及指导思想的规定
    6.4.3 正确处理图书馆法规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6.4.4 《公共图书馆法》中条款规范侧重点的处理
    6.4.5 对各领域问题的规范明确性和深度问题
6.5 《图书馆法》的实施
    6.5.1 《图书馆法》实施的原则
    6.5.2 《图书馆法》执行的政策工具
6.6 《图书馆法》实施的监测、修订与终结
    6.6.1 《图书馆法》实施过程中的监测
    6.6.2 《图书馆法》的修订和终止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从制度建设角度观察我国图书馆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
7.2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7.3 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需加强的重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后记

(5)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8)弘扬茶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意义、依据与背景
        1.1.1 茶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
        1.1.2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蓬勃发展
        1.1.3 茶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人民需求层次的提升
    1.2 研究内容、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归纳和演绎法
        1.3.2 类比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3.4 社会调查
    1.4 研究进展
        1.4.1 茶文化
        1.4.2 和谐社会
第二章 茶文化内涵与功能
    2.1 茶文化的定义
        2.1.1 物态文化
        2.1.2 心态文化
        2.1.3 行为文化
        2.1.4 制度文化
    2.2 茶文化特性
        2.2.1 历史性
        2.2.2 时代性
        2.2.3 民族性
        2.2.4 地区性
        2.2.5 国际性
    2.3 茶文化的特点
        2.3.1 物质与精神的结合
        2.3.2 高雅与通俗的结合
        2.3.3 功能与审美的结合
        2.3.4 实用与娱乐的结合
    2.4 茶文化的功能
        2.4.1 茶文化的文化功能
        2.4.2 茶文化的经济功能
        2.4.3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2.5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2.5.1 入世精神
        2.5.2 乐道精神
        2.5.3 和合精神
第三章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性
    3.1 和谐社会的涵义及标志
        3.1.1 和谐社会的涵义
        3.1.2 和谐社会的标志
    3.2 当今社会的不和谐现象
    3.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和任务
第四章 茶文化的繁荣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4.1 现代茶文化的繁荣景象
        4.1.1 茶文化研究机构的兴建
        4.1.2 茶文化研讨会的召开
        4.1.3 茶博览会、茶文化节的举办
        4.1.4 茶艺师职业的国家认证及培训学校的开设
        4.1.5 茶文化书籍、影视的繁荣
    4.2 茶文化的繁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2.1 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4.2.2 茶馆业的复苏以及茶叶消费量的上升
        4.2.3 茶文化旅游发展
        4.2.4 茶业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
        4.2.5 茶饮料行业的快速成长
        4.2.6 茶医药保健业的兴起
    4.3 茶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
        4.3.1 茶道、茶德精神的新发展
        4.3.2 饮茶技艺——茶艺的创新与发展
        4.3.3 茶馆文化的新发展
    4.4 茶文化繁荣对当今社会生活的影响
        4.4.1 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4.4.2 茶文化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交往
第五章 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5.1 研究区概况
    5.2 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茶叶经济效益突出
        5.2.2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户生活,促进社会和谐
        5.2.3 继承优良传统,茶文化开发氛围浓厚
        5.2.4 以弘扬茶文化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5.2.5 提高品牌意识,让高雅又通俗的茶艺术融入到社会生活
    5.3 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内容简介
    七、创新之处
第二章 发展沿革
    第一节 师资队伍的发展历程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时期(1950-1985年)
        二、改革开放后由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期(1985-1993年)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型就业”时期(1993年至今)
    第二节 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
        二、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三、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探索
    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理论
        一、专业
        二、教师专业化
        三、教师专业化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一、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职业发展理论种类
        三、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应用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二、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
        三、大学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费用
        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主体性理论
        一、大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飞
        二、大学生主体性确立的必然性
        三、大学生主体性促使师资队伍专业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较研究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指导
        一、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指导
        二、美国等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三、日本的学生进路指导
        四、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第二节 美国、澳大利亚的职业咨询组织
        一、就业法规与职业咨询组织
        二、美国职业咨询师专业化标准
        三、澳大利亚职业咨询师专业化标准
        四、国际职业认证机构规定的专业化标准
    第三节 美国高校职业咨询师的培养
        一、美国高校开设的职业咨询专业
        二、职业教育和咨询证书
    第四节 几点启示
        一、专业化是师资队伍的必备条件
        二、制订标准是专业化队伍建设的基石
        三、学科建设是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样本及方法
        一、调查样本
        二、调查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二节 调查对象与内容
        一、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
        二、高校问卷调查
        三、大学生问卷调查
        四、学科建设与资格认证调查
        五、就业专业性社团调查
    第三节 调查结论与思考
        一、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高校方面:抓好学科和队伍建设
        一、完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
        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三、学科建设
        四、建立培养师资队伍的实习基地
        五、师资人体提升专业化水平
    第二节 政府方面: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
        一、制订和完善政策
        二、加大经费投入
        三、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教育体系
        四、培育和扶植就业专业性社团
    第三节 社会方面:建立专业性社团与专业化标准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促进会
        二、成立职业咨询师协会
        三、制订专业化标准
        四、开展资格认证与培训工作
    本章小结
附录
参考资料
后记

四、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 关于2003年5月举行第六次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的通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茶艺在茶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及价值研究[D]. 刘小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2]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问题研究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D]. 谯欣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1)
  • [4]中国大陆地区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1978-2008)[D]. 范兴坤. 南京大学, 2010(07)
  • [5]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6]改革开放30年出版大事记[J]. 章宏伟. 编辑之友, 2008(06)
  • [7]《中国茶文化学》后记[J]. 陈文华. 农业考古, 2006(05)
  • [8]弘扬茶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D]. 刘文洁.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1)
  • [9]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 陈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10]《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标签:;  ;  ;  ;  ;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职业技能鉴定站关于2003年5月第六次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的公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