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素质对游泳训练、比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邓绍伸[1](2021)在《柔韧、灵敏训练对7-8岁女童爬泳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鑫彩[2](2021)在《广州市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
卜星月[3](2021)在《跆拳道品势运动员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张子良[4](2021)在《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技战术分析及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近几年,我国在男子200m自由泳项目中不断突破,在亚运会、世锦赛和奥运会,都出现了中国队的身影,特别是孙杨的成绩领衔,引领着我国男子200m自由泳项目的蓬勃发展。但除了孙杨以外,后续队员实战经验少、竞赛水平不佳,国家队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等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本研究对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中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旨在通过优秀运动员自身的纵向比较和彼此之间的横向比较,总结出制胜的一定规律,找出我国运动员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提高成绩的对策,为后续训练的优化与改进、比赛技战术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备战日本东京奥运会。研究方法:1.收集2009--2019年期间举办的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和世锦赛(自国际泳联颁布“快速泳衣限制令”以来)男子200m自由泳决赛中所有运动员每50m的分段成绩。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分段成绩与最终成绩的相关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比赛、名次的优秀运动员分段成绩差异的显着性,P<0.05为显着水平。2.对2019年3月青岛全国游泳冠军赛、2019年4月Fina冠军游泳系列赛(广州站)、2020年1月Fina冠军游泳系列赛(深圳站)和2020年1月Fina冠军游泳系列赛(北京站)中男子200m自由泳决赛进行现场拍摄,采集9名优秀运动员的比赛技术录像。使用Edius软件进行技术录像解析,得出9名优秀运动员出发、途中游、转身、冲刺四个阶段的时间、划频、划幅、游速等技战术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2009-2019年,全运会中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整体的平均成绩提高率为1.45%,亚运会中平均成绩提高率为1.04%,世锦赛和奥运会中平均成绩提高率为0.51%。2.全运会与亚运会中的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在第1个50m分段成绩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与世锦赛和奥运会中的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在4个50m分段成绩上均存在显着性差异,但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第3个50m分段成绩与最终成绩均呈最高的相关性。3.名次靠前的运动员基本上在每个50m分段成绩上均具有优势,且分段成绩百分率的波动更小。4.SY的台上时间为0.76±0.01s,出发时间为6.13±0.05s,转身时间为22.88±0.02s,冲刺时间为2.52±0.06s;RAPSYS Danas的台上时间为0.64±0.02s,出发时间为5.69±0.04s,转身时间为21.89±0.02s,冲刺时间为2.57±0.03s;冠军赛中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台上时间为0.67±0.04s,出发时间为6.03±0.22s,转身时间为22.95±0.29s,冲刺时间为2.65±0.14s。5.SY的途中游平均游速为1.82±0.02m/s,速度系数标准差为2.44%,平均划频为40.71±0.38划/min,平均划幅为2.69±0.01m/划;RAPSYS Danas的途中游平均游速为1.78±0.01m/s,速度系数标准差为3.10%,平均划频为41.22±1.25划/min,平均划幅为2.62±0.06m/划;冠军赛中2--3名运动员的途中游平均游速为1.79±0.02m/s,速度系数标准差为2.86%,平均划频为38.83±0.78划/min,平均划幅为2.77±0.08m/划;冠军赛中4--8名运动员的途中游平均游速为1.76±0.02m/s,速度系数标准差为3.73%,平均划频为39.99±2.04划/min,平均划幅为2.65±0.15m/划。6.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第4个50m分段的途中游平均划频均大于第3个50m分段的途中游平均划频,第4个50m分段的途中游平均划幅均小于第3个50m分段的途中游平均划幅。研究结论:1.我国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与世界级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仍存在差距,但我国优秀运动员十年间的进步幅度是领先的,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2.第1个50m分段成绩可能是造成全运会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与亚运会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第3个50m分段成绩可能是造成不同名次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3.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全程整体上采用两种体力分配模式:先快速出发再匀速游进和先快速出发再匀速游进最后加速冲刺,且获胜的运动员在每个50m分段均处于领先位置,体力分配得更均匀。4.与国外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RAPSYS Danas相比,我国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在出发转身阶段处于劣势,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5.快速的途中游速、稳定的游程节奏以及良好的后程冲刺能力是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应该具备的技战术特征。6.世界级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SY和RAPSYS Danas途中游阶段呈划频快的特点,2019年全国冠军赛男子200m自由泳决赛中2--3名的运动员呈划幅大的特点,4--8名运动员的划频划幅还应改善。但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在第4个50m分段的途中游均呈划频加快,划幅减小的特点。
梁路文[5](2021)在《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在耐力素质方面。耐力素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意志力、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本文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原则,丰富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为目的,探索艺术集体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影响,对90名无舞蹈及专业体育训练经验的学生(实验对象n=90;平均年龄19.24岁;平均身高162.17厘米;平均体重53.70千克)进行身体形态、最大摄氧量、呼吸及循环功能指标测试。研究结果:(1)对比实验前后有氧耐力、肌肉耐力、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指标数据,实验对象实验前后呈现出显着差异,实验后优于实验前,且不同组别实验对象数据对比并没有显着的差异。(2)胸围、BMI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性,而肩宽、腰围与臀围与最大摄氧量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胸围与最大摄氧量呈正相关,最大摄氧量与BMI呈负相关。BMI受身高和体重的影响,成年身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体重。(3)肺活量、静息心率与最大摄氧量存在显着相关。但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呈显着正相关且属于弱相关。静息心率与耐力素质指标存在显着负相关,即最大摄氧量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大而减小。研究结论:(1)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及肌肉耐力素质具有显着提高作用。(2)艺术集体操项目对高校女大学生呼吸及循环系统的机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3)分析实验前后三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得出,最大摄氧量与BMI、静息心率(非病理性)存在负相关,与胸围、肺活量存在正相关。
魏鑫[6](2021)在《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田径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普及程度高、涵盖单项最多,涉及人体各项基本活动能力与运动技能的基础性运动项目,其实力水平对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影响甚大。通过了解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可以为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的成长路径提供参考,有助于了解各类运动员未来的竞技水平发展特点,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生涯竞技水平。然而,目前对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研究成果仍然偏少,诸如参赛成绩、参赛年龄、参赛频次等相关因素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影响目前学界尚未得出明确结论。目的:本研究将探究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的特征,包括变化特征(增长阶段增速、下降阶段降速)、顶峰特征(生涯最优成绩、峰值年龄、峰值表现窗口期)、时长特征(退役风险、运动寿命)。具体为:1)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项目、性别特点;2)优秀田径运动员各阶段参赛年龄、参赛成绩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关系;3)各阶段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应用策略。方法:本研究通过对1993-2008年间2600多名跻身国际田坛先进行列的优秀运动员在1993-2019年间的参赛成绩及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考察性别、项目、参赛年龄、参赛成绩、参赛频次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关系。具体而言,采用分层线性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采用一般回归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顶峰特征;采用Cox回归模型考察竞技水平发展时长特征。结果:1)女性运动员在增长阶段的年度增速比男性高0.008(标准差,σ)(P<0.001);峰值年龄比男性高0.31岁(P<0.001);运动寿命比男性长0.84年(P<0.001);退役风险比男性高14%(P<0.001)。在其它指标上,男女间无明显差异。2)投掷类与跳跃类项目运动员在增长阶段增速上明显高于其他项目(P<0.001);长跑类项目运动员下降阶段降速明显低于其他项目(P<0.001);投掷类与长跑类项目运动员的峰值年龄明显高于其他项目(P<0.001);投掷类项目运动员的峰值表现窗口期最长,短跑类项目最短;跳跃类与投掷类项目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明显长于其他项目(P<0.001);各类项目运动员的退役风险没有明显区别(P=0.215)。3)初次参赛年龄每提高1岁,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05σ(P<0.001),生涯最优成绩降低0.019σ(P<0.05),峰值年龄提高0.17岁(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05年(P<0.001),退役风险降低9.8%(P<0.001);首次大赛年龄每提高1岁,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02σ(P<0.05),生涯最优成绩降低0.070σ(P<0.001),峰值年龄提高0.27年(P<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03年(P<0.05);最优成绩年龄每提高1岁,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046σ(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增加0.03年(P<0.01),退役风险提高25.5%(P<0.001)。4)初次参赛成绩每提高1σ,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5(P<0.001),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04σ(P<0.01),峰值年龄降低0.70年(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增加0.25年(P<0.001);首次大赛成绩每提高1σ,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5σ(P<0.001),生涯最优成绩提高0.68σ(P<0.001),峰值年龄降低0.65年(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27年(P<0.01);生涯最优成绩每提高1σ,峰值年龄提高1.57岁(P<0.001),峰值表现窗口期减少0.23年(P<0.01),退役风险降低38.5%(P<0.001)。5)积蓄期参赛频次每提高1次,增长阶段年度增速减慢0.005σ(P<0.01),生涯最优成绩下降0.008σ(P<0.05),峰值年龄提高0.06岁(P<0.01);爆发期参赛频次每提高1次,增长阶段年度增速提高0.005σ(P<0.01),下降阶段年度降速加快0.002σ(P<0.01),峰值年龄降低0.04岁(P<0.01),退役风险提高3.1%(P<0.001);持续期参赛频次每增加1次,下降阶段年度降速减缓0.005σ(P<0.001),退役风险下降5%(P<0.001)。结论:不同性别、项目、不同参赛年龄成绩组合的运动员其竞技水平发展特征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特征的组合方式也对运动员运动生涯不同阶段的竞技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可依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特征进行训练调控(或参赛),以增强(顺应)其竞技水平发展的特征优势或弥补(避免)其特征劣势,进而提升运动员的生涯竞技表现。具体而言,在竞技高峰积蓄期,田径各类项目运动员均应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提高运动员的生涯最优成绩与增长阶段增速,进而利于积蓄期与爆发期的竞技表现。在竞技高峰爆发期,短跑项目多数运动员应适当增加参赛频次,以提高生涯最优成绩与增长阶段增速,进而利于爆发期的竞技表现;中跑类与长跑类项目多数运动员在爆发期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减缓下降阶段降速、降低退役风险,进而利于持续期的竞技表现;跳跃类与投掷类项目则需要根据运动员具体的竞技水平发展特点采用相应的训练安排。在竞技高峰持续期,短跑类、中跑类、跳跃类、投掷类项目运动员应适当增加参赛频次,长跑类项目运动员则应适当减少参赛频次,以减缓下降阶段降速,降低退役风险,进而利于持续期的竞技表现。
王艳[7](2021)在《游泳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体育运动的整体水平较过去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运动员之间综合能力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障运动员实力在赛场上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是训练的一项关键内容。本文将以游泳项目为例,探讨运动员心理素质对其训练和比赛的影响,针对性的提出一定的建议为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提供参考。
魏莹[8](2020)在《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08年北京残奥会之后,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得到蓬勃地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体育强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残疾人体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的发展稳步提升,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比赛中,都有着优异表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就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整体发展情况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本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运动员、教练员的基本情况、训练情况、运动队管理及运动员保障等多角度对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总结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在发展中成功经验,找出阻碍发展的问题,立足于理论和实践,提出合理有效地解决策略,以期为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的持续发展,推动河南省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如下:1.自2014年9月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正式成立以来,经过六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明显的成绩,基本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训练道路,得到了社会、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认可。2.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运动员年龄结构较合理,小学学历的运动员较多,大部分运动员参加训练年限集中在2-4年;参训动机积极向上;由于省内举办比赛次数少,运动员缺乏比赛经验。3.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男女比例悬殊,仅有一名女教练员;在年龄结构上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缺少中年教练;教练员人数严重不足,教练员队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拥有丰富的运动经历和执教经验,但科研方面还需提高。4.河南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人才选拔机制不健全,不能做到科学选材。5.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经费投入不足,暂无配备科研和医疗团队;运动器械老旧损坏不能够及时更新维修;运动员生活补助金额偏低,奖金及补助发放不到位。建议:1.提高社会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度,扩大残疾人游泳项目的影响力。2.完善激励机制,激发运动员训练和教练员执教的积极性。3.建立完善的训练、科研、医疗一体化的训练体制,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重视运动员的恢复训练和运动员营养状况。4.制定相关政策制度解决好运动员退役后出路问题。
马骁骏[9](2020)在《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南京市青年男性社会人群为例,通过年龄、身高的筛选,并选择有一定游泳运动基础的4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实验前后的体重、骨骼肌、体脂肪、BMR、PBF、WHR等身体成分指标检测,以及俯卧撑、1.5英里测试等耐力素质指标测试,旨在探究两种不同游泳训练方法对青年男性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的影响,从而为社会人群的日常锻炼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与实践依据。并为游泳健身提供一种科学有效有规律的详细训练内容。方法:研究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南京市喜玛拉雅游泳健身会所的泳客进行的两种不同方式游泳训练的效果进行分析。对对照组成员进行为期12周的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实验组成员进行为期12周的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两组成员在实验期间,都要求正常饮食,除训练外不得进行其它运动和重体力劳动,维持正常作息。实验结束后对受试者实验前后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果。结论:12周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体脂肪的降低有明显作用,并且通过体脂肪含量大幅降低,引起实验组受试人员体重、PBF、WHR的明显下降;但12周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于男性青年骨骼肌并无太大影响,仅可以略微降低骨骼肌含量;以及通过骨骼肌与体脂肪含量的减少,降低了人体BMR数值。12周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年男性肌肉耐力素质与心血管耐力素质,即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耐力素质的提高具有显着效果。12周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身体成分的影响并无太大影响,仅通过略微的骨骼肌增加引起体重增加,并且在体脂肪略微下降的情况下,从而引起受试者PBF具有显着下降的表现;并且短负荷充分休息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肌肉耐力仅有略微提高无太大变化,对心血管耐力的的提升较为明显。
杨志亭[10](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在我国取得了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之后,其任务更显艰巨。近年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发展较快,已经接近世界先进国家运动员水平,但他们却由于体能不足原因,常在世界大赛的最后时刻功亏一篑。体能不足主要是体能训练效率较低问题。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训练效率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缺乏精准的了解,缺少对运动员体能特征进行评价的标准,导致无法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使体能训练效果大打折扣。为了探析我国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尝试制定适合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评价标准,以加强对运动员体能监控能力体系建设,增强运动员体能训练效果,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体能及体能特征的内涵与外延,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69项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测试初选指标;其次,运用德尔菲法,对初选测试指标进行了2轮专家筛选,最终得到了30项测试指标;第三,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冬管中心随机抽取了70名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30名运动健将、40名一级运动员)为测试对象,并对其进行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第四,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参加测试的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第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以参加测试运动员具体项目(500米、1000米、1500米等奥运项目)的运动成绩为因变量,以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测试结果为自变量,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三个方面对测试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综合运用测试法、因子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评价标准是可行的、有效的。2、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臀部肌肉发达等身体形态特征,较强的无氧代谢供能与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快速消除疲劳能力等生理机能特征,强大的蹲屈滑行无氧耐力与两腿交替蹬伸的爆发力、较快的滑行速度、良好的单腿支撑平衡能力、快速调整身体姿势能力等运动素质特征;其中蹲屈滑行无氧耐力、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身体充实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3、我国优秀男子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臀部肌肉发达、磷酸原系统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强、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两腿连续蹬伸爆发力、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4、我国优秀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实度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疲劳恢复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强、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5、我国优秀男子1500米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为:身体充度实大、体脂率低、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能力强、蹲屈姿势无氧耐力好、移动速度快、综合力量大、灵敏柔韧性好等特征,其中蹲屈姿势无氧耐力、糖酵解系统供能能力、移动速度等特征对其运动成绩影响较大。
二、心理素质对游泳训练、比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理素质对游泳训练、比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4)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技战术分析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学术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游泳运动员体力分配规律的研究 |
2.2 关于游泳运动员出发技术的研究 |
2.3 关于游泳运动员途中游技战术的研究 |
2.3.1 关于速度分配规律的研究 |
2.3.2 关于划频、划幅的研究 |
2.4 关于游泳运动员转身技术的研究 |
2.5 关于游泳运动员冲刺技术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技术录像采集法 |
3.2.3 技术录像解析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3 相关术语说明 |
3.4 误差控制 |
4 研究结果 |
4.1 2009-2019 年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成绩变化特征 |
4.1.1 整体特征 |
4.1.2 不同名次特征 |
4.2 2009-2019 年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分段成绩特征 |
4.2.1 整体特征 |
4.2.2 不同名次特征 |
4.2.3 分段成绩与最终成绩的相关性 |
4.3 2009-2019 年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分段成绩百分率特征 |
4.3.1 整体特征 |
4.3.2 不同名次特征 |
4.4 2019-2020 年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出发技术参数特征 |
4.5 2019-2020 年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途中游技战术参数特征 |
4.5.1 SY四场比赛的途中游技战术参数特征 |
4.5.2 RAPSYS Danas三场比赛的途中游技战术参数特征 |
4.5.3 冠军赛中我国优秀运动员的途中游技战术参数特征 |
4.5.4 优秀运动员途中游技战术参数特征的对比 |
4.6 2019-2020 年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转身技术参数特征 |
4.7 2019-2020 年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的冲刺技术参数特征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比赛成绩的变化趋势 |
5.2 分段成绩的差异和相关性 |
5.3 分段成绩百分率的波动 |
5.4 出发转身技术的改进 |
5.5 途中游的速度及节奏 |
5.6 途中游划幅划频的配比 |
5.7 冲刺能力的培养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艺术集体操简介 |
2.1.2 艺术集体操项目特征 |
2.1.3 艺术集体操发展现状 |
2.2 耐力素质概念阐述与分类 |
2.2.1 耐力素质的概念阐述 |
2.2.2 耐力素质的分类 |
2.2.3 耐力素质对艺术集体操项目的重要性 |
2.3 国内外耐力素质的研究现状 |
2.3.1 国内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
2.3.2 国外耐力素质科研研究现状 |
2.3.3 耐力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3.1 影响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物学因素 |
2.3.3.2 影响耐力素质的遗传学因素 |
2.3.3.3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的研究 |
2.3.3.4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的研究 |
2.3.3.5 耐力素质与力量、速度的研究 |
2.4 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现状 |
2.5 耐力素质训练对机体的重要性 |
2.6 艺术集体操相关耐力素质的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结果及分析 |
4.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与机能分析 |
4.1.1 实验对象身体形态分析 |
4.1.2 实验前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实验前实验对象循环机能基本情况分析 |
4.2 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
4.2.1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呼吸与循环机能分析 |
4.2.2 实验后实验对象呼吸机能及循环机能分析 |
4.3 实验对象耐力素质分析 |
4.3.1 实验前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
4.3.2 实验前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及肌肉耐力分析 |
4.3.3 实验后实验对象有氧耐力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对比分析 |
4.4 耐力素质与身体形态相关性分析 |
4.4.1 BMI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
4.4.2 身体围度、宽度与耐力素质相关性分析 |
4.5 耐力素质与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相关性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附录 |
(6)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
2.1 文献综述 |
2.1.1 优秀田径运动员峰值年龄的研究 |
2.1.2 优秀田径运动员生涯最优成绩的研究 |
2.1.3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增长阶段增速的研究 |
2.1.4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下降阶段降速的研究 |
2.1.5 优秀田径运动员峰值表现窗口期的研究 |
2.1.6 优秀田径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研究 |
2.1.7 竞技水平发展模型的研究 |
2.1.8 研究述评 |
2.2 理论依据 |
2.2.1 周期训练理论 |
2.2.2 项群训练理论 |
2.2.3 竞技能力发展 |
2.2.4 系统论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4 竞技水平发展的阶段划分 |
2.5 相关变量操作定义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研对象 |
3.2.2 分层线性模型 |
3.2.3 模型设定 |
3.2.4 数据预处理 |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3.1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各阶段特点 |
3.3.2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轨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特征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假设 |
4.2 研究方法 |
4.2.1 调研对象 |
4.2.2 模型设定 |
4.2.3 数据预处理 |
4.3 研究结果 |
4.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特征 |
4.3.2 竞技水平变化特征模型结果 |
4.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变化特征模型结果 |
4.4 分析与讨论 |
4.4.1 性别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变化特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顶峰特征 |
5.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假设 |
5.2 研究方法 |
5.2.1 调研对象 |
5.2.2 模型设定 |
5.2.3 数据预处理 |
5.3 研究结果 |
5.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顶峰特征 |
5.3.2 竞技水平顶峰特征模型结果 |
5.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顶峰特征模型结果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性别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顶峰特征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时长特征 |
6.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6.1.1 研究目的 |
6.1.2 研究假设 |
6.2 调研对象与模型设定 |
6.2.1 调研对象 |
6.2.2 模型设定 |
6.2.3 数据预处理 |
6.3 研究结果 |
6.3.1 不同性别、项目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时长特征 |
6.3.2 竞技水平时长特征模型结果 |
6.3.3 不同项目竞技水平时长特征模型结果 |
6.4 分析与讨论 |
6.4.1 性别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4.2 项目类别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4.3 参赛年龄、成绩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4.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时长特征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应用策略 |
7.1 基于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的应用策略提出 |
7.1.1 本研究应用策略的提出 |
7.1.2 指导本研究应用策略的基本原则 |
7.2 竞技水平发展的综合特征 |
7.2.1 不同性别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
7.2.2 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
7.2.3 不同参赛年龄、成绩组合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 |
7.2.4 参赛频次对竞技水平发展综合特征的影响 |
7.3 应用策略 |
7.3.1 短跑类项目 |
7.3.2 中跑类项目 |
7.3.3 长跑类项目 |
7.3.4 跳跃类项目 |
7.3.5 投掷类项目 |
7.4 个案应用举例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应用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各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18-32岁) |
附件2:各项目成绩标准分数——成绩对照表 |
附件3:本研究样本运动员在世界田联网站编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游泳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游泳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
1.1、游泳训练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影响 |
1.2、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影响 |
2、游泳训练中提升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有效策略 |
2.1、注重价值观的培养,为运动员树立正确的目标 |
2.2、注重运动员性格、情操的塑造和培养 |
2.3、建构科学的心理培训体系 |
3、游泳比赛中针对运动员心理状态的有效策略 |
3.1、游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控策略 |
3.2、游泳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心理状态调控策略 |
3.3、做好赛后的心理调整训练 |
4、结语 |
(8)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建队历程 |
3.2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
3.2.1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运动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
3.2.2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教练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研究 |
3.2.3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训练情况的调查研究 |
3.2.4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运动员参赛情况的调查研究 |
3.2.5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
3.2.6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保障条件的调查研究 |
3.3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选材途径不通畅 |
3.3.2 制度政策落实不到位 |
3.3.3 教练员队伍不稳定 |
3.3.4 缺少医疗团队和科研团队 |
3.3.5 运动员参赛机会较少 |
3.3.6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
3.4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发展对策 |
3.4.1 建立科学选材机制,优化选材路径 |
3.4.2 完善运动队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工作 |
3.4.3 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提高教练科研水平 |
3.4.4 建立完善的科研医疗保障体系,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 |
3.4.5 提高运动员实战经验,加强与外界交流合作 |
3.4.6 加强资金的支持,完善训练器材设施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效度表 |
附录 B 河南省残疾人游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运动员) |
附录 C 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教练员) |
附录 D 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游泳运动队访问提纲 |
致谢 |
(9)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游泳运动在全民健身中崛起 |
2.2 当代青年的亚健康状态与运动需要 |
2.2.1 当代青年的亚健康状态 |
2.2.2 当代青年的运动需要 |
2.3 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对人体的影响极其相互关系 |
2.3.1 身体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
2.3.2 耐力素质对人体的影响 |
2.3.3 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在健康体适能中的重要意义 |
2.4 发展性间歇训练的构成、原则及作用 |
2.4.1 发展性间歇训练的构成 |
2.4.2 发展性间歇训练的原则 |
2.4.3 发展性间歇训练的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 |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外研究现状 |
2.5.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对照组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前后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的变化 |
4.1.1 对照组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 |
4.1.2 对照组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前后耐力素质的变化 |
4.2 实验组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前后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的变化 |
4.2.1 实验组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前后身体成分的变化 |
4.2.2 实验组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前后耐力素质的变化 |
4.3 对照组与实验组不同游泳训练12 周前后测试结果对比 |
4.3.1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成分指标对比 |
4.3.2 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前后耐力素质对比 |
5 实验结果分析 |
5.1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青年男性身体成分的影响 |
5.1.1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体重的影响 |
5.1.2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骨骼肌的影响 |
5.1.3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体脂肪的影响 |
5.1.4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BMR的影响 |
5.1.5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PBF的影响 |
5.1.6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WHR的影响 |
5.2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青年男性耐力素质的影响 |
5.2.1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肌肉耐力影响 |
5.2.2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与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心血管耐力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身体成分的影响 |
6.1.2 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耐力素质的影响 |
6.1.3 短负荷充分休息方式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的影响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喜玛拉雅游泳健身俱乐部青年男性健康问卷调查 |
附录三 耐力素质测试参考表 |
附录四 访谈提纲 |
(10)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短道速滑是我国冬奥会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 |
1.1.2 体能对现代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作用凸显 |
1.1.3 对体能特征准确了解是实施科学训练的前提 |
1.1.4 对体能特征科学评价是规划体能训练过程的基础 |
1.1.5 现有的短道速滑体能特征评价研究已满足不了项目发展需求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任务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思路 |
1.6.2 技术路线 |
2.文献综述 |
2.1 关于体能概念研究的综述 |
2.1.1 体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
2.1.2 国外体能概念的研究 |
2.1.3 国内体能概念的研究 |
2.1.4 对体能概念的辨析 |
2.2 关于体能特征与运动项目特征关系研究的综述 |
2.2.1 体能与技术的关系 |
2.2.2 体能与战术的关系 |
2.3 关于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研究的综述 |
2.3.1 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 |
2.3.2 生理机能特征的研究 |
2.3.3 运动素质特征的研究 |
2.4 关于体能评价研究的综述 |
2.4.1 体能指标的确定 |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2.4.3 评价标准的制定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德尔菲法 |
3.2.4 测试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理论分析 |
4.1.1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规则分析 |
4.1.2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技术分析 |
4.1.3 短道速滑体能特征的战术分析 |
4.1.4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具体项目体能特征关系分析 |
4.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2.1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指标的确定 |
4.2.2 整体项目体能特征 |
4.2.3 短道速滑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标准的制定 |
4.2.4 对整体项目体能特征评价结果的分析 |
4.3 具体项目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3.1 男子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3.2 男子10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3.3 男子1500米运动员体能特征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
4.4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模型的构建 |
4.4.1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整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
4.4.2 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具体项目体能特征模型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心理素质对游泳训练、比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柔韧、灵敏训练对7-8岁女童爬泳技术的影响研究[D]. 邓绍伸.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2]广州市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选材指标体系研究[D]. 陈鑫彩. 广州体育学院, 2021
- [3]跆拳道品势运动员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方法研究[D]. 卜星月. 延边大学, 2021
- [4]优秀男子200m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技战术分析及比较研究[D]. 张子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5]艺术集体操练习者耐力素质研究[D]. 梁路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6]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水平发展特征研究[D]. 魏鑫. 武汉体育学院, 2021(12)
- [7]游泳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影响[J]. 王艳.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10)
- [8]河南省残疾人竞技游泳运动队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魏莹. 河南大学, 2020(06)
- [9]发展性间歇游泳训练对于青年男性身体成分与耐力素质影响的研究[D]. 马骁骏.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10]我国优秀男子短道速滑运动员体能特征及评价标准研究[D]. 杨志亭.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