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昆虫资源及害虫种类调查——鳞翅目

通辽市昆虫资源及害虫种类调查——鳞翅目

一、通辽市昆虫资源害虫种类调查——鳞翅目(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鹏[1](2021)在《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昆虫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研究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物种多样性较为理想的实验材料。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对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进行调查统计,对昆虫群落多样性和区系组成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保护区内共采集昆虫5523头,隶属于10目103科371种。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直翅目Orth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是优势目,4目科数之和占总科数的59.22%,种数占70.02%,个体数占75.14%。优势科为:天牛科(Cerambyc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蛱蝶科(Nymphalidae)、蝽科(Pentatomidae)等10科。(2)6种植被类型中,蒙古栎林、大针茅草原和柳灌丛三种植被类型下昆虫目的数量最多,均为9目。其中柳灌丛中科、种数均最多为73科,189种。柳灌丛中特有种最多达40种,兴安落叶松林最少仅4种。(3)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中,柳灌丛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4.88261,26.97769),兴安落叶松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低(3.57181,9.963702);兴安落叶松林优势度最高(0.045264),其它5种植被类型相差较小;蒙古栎林均匀度最大(0.94453),兴安落叶松林均匀度最小(0.88344)。(4)6种植被类型下昆虫群落相似性指数介于0~0.5之间,为极不相似类群和中等不相似类群。大针茅草原-黑桦白桦混交林和黑桦蒙古栎山杨混交林-柳灌丛相似性指数最低均为0.21,为极不相似类群,其它相似性介于0.25~0.5之间为中等不相似类群,由此说明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昆虫群落相差较大。(5)区系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昆虫以“古北界”分布种和广布种为主。在7类44种分布型中,以蒙新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和青藏区+蒙新区+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两种分布型为主,占比分别为10.78%和13.48%。

陈晨,敖特根,翟秀春,那顺勿日图,马洪波[2](2021)在《通辽市塞外红果园病虫害普查成果初报》文中指出2018~2020年,在通辽市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塞外红苹果主要病虫害普查工作。普查结果表明:危害塞外红苹果的害虫有20种,隶属于5个目、16个科;自然界天敌昆虫有3种;病害有10种。

张航,杨安沛,田明昭,喜献珍,叶新宇,李广阔,王锁牢[3](2020)在《新疆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及时间动态》文中指出为研究新疆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2018年5至9月份在昌吉市滨湖镇应用智能测报灯诱集昆虫,系统调查分析了灯下昆虫群落的结构组成、个体数量、群落特征参数及其时间动态。共收集到昆虫8847头,隶属7目19个类群,灯下植食性昆虫亚群落中,黑额喙丽金龟累计数量最大,而旋幽夜蛾在各月均为优势类群,灯下捕食/寄生性昆虫亚群落中,草蛉类累计数量最大,且在各月均为优势类群。6、7月份灯下昆虫群落个体数量、类群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较高,均匀度指数较低,8月份灯下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较高,优势度指数最低,9月份灯下昆虫群落个体数量、类群数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灯下昆虫群落、植食性昆虫亚群落结构特征时间动态变化趋势相似,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明显下降,优势度指数则明显上升。灯下捕食/寄生性昆虫亚群落结构特征时间动态波动较大。

白光耀[4](2020)在《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多样性调查》文中提出对通辽市科尔沁区苜蓿田和大豆田常见传粉昆虫6个目的类群进行多样性调查,以明确当地大豆田与苜蓿田传粉昆虫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分析其特点及各自优势传粉类群,揭示不同气象因子对主要传粉昆虫类群发生数量动态的影响。可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粉昆虫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还可为当地大豆与苜蓿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地苜蓿田传粉昆虫共有30科65属95种,其中膜翅目9科22属40种,双翅目6科10属13种,鞘翅目6科15属20种,鳞翅目5科9属9种,半翅目2科6属7种,缨翅目2科3属6种。大豆田传粉昆虫有23科42属61种,其中膜翅目6科11属22种,双翅目6科9属12种,鞘翅目5科12属16种,鳞翅目3科3属3种,半翅目1科3属4种,缨翅目2科4属4种。两种豆科作物田各目传粉昆虫个体数量最多的物种组成极为相似,但其它物种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多样性分析显示苜蓿田传粉昆虫各目的Shannon-Wiener信息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高于大豆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为苜蓿田高于大豆田;在鳞翅目、半翅目和缨翅目则是大豆田高于苜蓿田。对膜翅目与双翅目传粉昆虫的发生动态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年份,苜蓿田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的平均密度均高于大豆田这两类传粉昆虫的平均密度,峰值均出现在七月第三周,且膜翅目昆虫峰值密度显着高于双翅目密度。而大豆田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密度峰值出现在七月第四周。苜蓿田膜翅目与双翅目传粉昆虫的密度动态变化较为稳定,而大豆田传粉昆虫的密度动态变化较起伏。对不同气象因子与主要传粉昆虫类群的发生密度进行回归分析,显示大豆田膜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与光照时长呈显着相关关系;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在两类作物田均与三个温度因子显着相关。总的来讲,苜蓿田传粉昆虫的多样性高于大豆田;膜翅目传粉蜂在大豆田发生密度与光照时长关系显着;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与温度因子显着相关。

魏鹏[5](2020)在《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黄芪为常用大宗药材之一,素有十药九方的说法,随着蒙古黄芪种植规模的扩大,病虫草害化学防治造成的农药残留日趋严重。针对蒙古黄芪主要的病虫草害,选用低毒、安全的生物源农药以及物理方法进行了防治试验,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药材的根部性状、以及主要活性成分进行了评价。论文研究结果如下:1、黄芪育苗田杂草防除效果依次为人工除草>灭草松>豆施乐>除草布>CK;黄芪移栽田主要为禾本科杂草,田间杂草防除效果依次为人工除草>高盖>烯草酮>拿捕净>除草布>对照;各处理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并没有显着差异,但黄芪甲苷含量各处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物理除草处理的黄芪甲苷含量高于除草剂处理。2、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能够诱集黄芪田害虫,诱杀益虫数量占比极小。利用黄板粘虫能够有效防除蚜虫,黄板摆放方式对于诱集昆虫量无显着影响,但黄板投放密度对除虫效果有影响,以555块/公顷最佳。3、杀虫剂防控蚜虫施药一次防治效果不佳,二次施药处理防治效果可达到100%;其中阿维菌素处理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平均含量最高,较对照组高出35.45ug/g;黄芪甲苷含量最高为苦参碱处理,较对照组平均含量增加43.9ug/g。4、奈曼旗试验区,蒙古黄芪种植基地白粉病平均发病率为21.9%,根腐病平均发病率为18.4%,针对白粉病进行杀菌剂处理的防治效果依次为百菌清>蛇床子素>小檗碱杀菌>对照组CK,但施药处理差异不显着(P<0.01);各药剂处理的种苗产量较对照组有极小的增长,但差异不显着(P>0.05)。

薛晋[6](2020)在《内蒙古长蝽总科Lygaeoidea昆虫(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DNA条形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蝽总科Lygaeoidea,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异翅亚目Heteroptera蝽次目Pentatomorpha。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各地,其中大多数种类为经济害虫,可对农田、草原和森林构成较大威胁。多数种类体色暗、体型微小,形态学特征相似,物种鉴定有一定难度,分类关系存在争议。本研究首次利用DNA条形码对内蒙古长蝽总科昆虫进行分类研究,扩增长蝽总科COI基因序列96条并从GeneBank数据库中下载31条,共127条序列,隶属于6科27属39种,分析了长蝽总科COI基因序列的特征,探究了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长蝽总科昆虫物种鉴定中的适用性,采用邻接法(NJ)、最大简约法(MP)、贝叶斯推论法(BI)讨论长蝽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并对谷子小长蝽Nysius ericae6个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GeneBank数据库和BOLD数据库相似度比对,并与形态学鉴定相结合,发现Lamproplax picea为中国新纪录种,大盐长蝽Henestaris halophilus为内蒙古新纪录种,Emblethis vicarius和Emblethis branchynotus可能为同物异名关系。长蝽总科COI基因序列分析表明:A+T的平均含量(65.6%)明显大于G+C的平均含量(34.6%),碱基表现为明显的A+T偏向性,与大部分昆虫的碱基偏向性一致;在氨基酸组成上也存在偏向性,亮氨酸UUA(L)使用密码子的编码频率最高(11.4),半胱氨酸UGU(C)、UGC(C)密码子使用频率最低(0),在39种长蝽总科昆虫中色氨酸Trp(2.94)、组氨酸His(1.96)、半胱氨酸Cys(0)含量完全一致;碱基替换分析中,转换主要发生在T与C之间(80%),颠换主要发生在T与A之间(20%)。采用K2P模型计算COI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种内最大遗传距离(4.41%)小于种间最小遗传距离(6.56%),种内、种间遗传距离不存在交叉现象,平均种间遗传距离/平均种内遗传距离大于173,远超过10倍准侧;构建NJ树,同一物种均形成单系,与传统分类学结果一致;使用Species Identifier 1.0中Best match、Best close match和All species barcodes 3种方法准确鉴定成功率分别为100%、87.61%、92.03%,Cluster方法将数据序列划分为40组;jMOTU分析物种划分成功率为95.28%,41组。ABGD分析物种划分成功率为93.70%,38组。PTP分析,物种划分成功率为97.64%,40组。以上5种方法中仅基于K2P遗传距离模型构建NJ树所得到的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结果一致,其他方法均与传统分类学结果有差异,表明目前运用的长蝽科分类可能存在待完善的地方。以红蝽总科中小斑红蝽Physopelta cincticollis作为外群,研究39种长蝽总科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在39种长蝽中,共有7属有2个及以上物种,其中5属,均形成单系;直缘长蝽属整体嵌套在小长蝽属Nysius中,与沙地小长蝽Nysius senecionis亲缘关系最近,对此应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分类地位。地长蝽科Rhyparochromidae中的Plinthisus lativentris在NJ、MP、BI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变化较大,分别与长蝽科Lygaeidae中桦穗长蝽Kleidocerys resedae、尖长蝽科Oxycarenidae中淡色尖长蝽Oxycarenus pallens、杆长蝽科Blissidae中高粱狭长蝽Dimorphopterus spinolae聚合,而与地长蝽科其他物种关系较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将全缝长蝽亚科Plinthisinae从地长蝽科Rhyparochromidae中独立出去,提升为全缝长蝽科Plinthididae的观点。COI基因序列进行长蝽总科昆虫系统发育研究时,在属级阶元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但在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关系较为混乱,说明COI基因可以作为分析长蝽总科属间、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分子标记。谷子小长蝽Nysius ericae 6个不同地理种群(呼和浩特、通辽市、赤峰市、乌海市、锡林郭勒市、鄂尔多斯市)的遗传分析表明,总群体的Tajima’s D为-0.7780(P>0.10),Fst为0.75,基因流Nm为0.21,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之间;采集自通辽市大青沟(TL)的谷子小长蝽独享单倍型H2。

张若男[7](2020)在《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小流域是典型的人类持续发展和区域健康生态环境互作的复杂体系,流域内部资源持续开发与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昆虫多样性作为生态环境稳定的最重要指标,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本研究在2019年7月至8月,利用扫网采集和灯诱采集对商洛市柞水县东川流域和延安市志丹县吴堡川流域的昆虫类群进行了调查统计,首次对两个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特征、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总结了两个流域昆虫科级分类特征,并初步筛选了不同功能的环境监测指示昆虫。最后,还对调查的方法和结果的局限性进行了简要讨论。(1)两个流域鉴定到昆虫标本7421头,隶属于19目213科。其中东川流域鉴定到16目137科1366号标本,吴堡川流域鉴定到16目190科6055号标本。两个流域内均为双翅目昆虫的科级类群占比最高,半翅目昆虫的采样个体数比例最高。(2)利用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目级优势类群为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科级优势类群为长蝽科,亚优势类群为茧蜂科;吴堡川流域目级优势类群为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科级优势类群不明显,亚优势类群为叶蝉科、茧蜂科、叶甲科。(3)利用Marg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昆虫类群丰富度半翅目、蜻蜓目、脉翅目高于吴堡川流域,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低于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多样性东川流域鞘翅目、鳞翅目、蜻蜓目高于吴堡川流域,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低于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均匀度东川流域直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蜻蜓目、脉翅目高于吴堡川流域,仅半翅目均匀度低于吴堡川流域。(4)利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流域和吴堡川流域昆虫类群的相似性指数在0.3~0.7之间,没有极相似类群和极不相似类群。所有类群中,鳞翅目、膜翅目的相似性指数最接近两个流域的昆虫相似性指数。东川流域三大分支流域的昆虫相似性指数和膜翅目相似性指数进一步证实膜翅目可作为昆虫相似性比较的指示昆虫。(5)对人为干扰因素的研究中,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是正向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表明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高于非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负向的,远离人群活动的区域发现了更多的昆虫种类以及一些不常见的昆虫种类。膜翅目可作为干扰指示昆虫。(6)Ind Val值法(indicator value)对两个流域膜翅目指示种类进行筛选,泥蜂科、钩土蜂科可作为东川流域环境指示昆虫,茧蜂科、蚁科、金小蜂科可作为吴堡川流域环境指示昆虫。

李雪[8](2020)在《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类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文中研究表明储藏物拟步甲是一类生活于人居住地,对藏储生物原料及其产品直接或间接造成危害的甲虫资源,是构成甲虫多样性的重要成分之一。该类甲虫全球已记录9亚科98属277种(亚种),分别占世界拟步甲科物种总数的1.11%。迄今为止,中国的储藏物拟步甲记录了5亚科32属72种(亚种),分别占世界储藏物甲虫的24.0%和世界储藏物昆虫的4.3%。与世界储藏物昆虫一样,储藏物拟步甲是整个拟步甲科分类研究的重点,对其生物多样性、分类学与系统生物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分布学、行为学、有害生物监控和综合治理领域的研究工作居多,成果也最为丰硕。在分类学方面,国际上对储藏物拟步甲的研究历史久远,记载丰富,大约71.8%的物种被命名于1800—1899之间,晚期的命名种仅占了12.7%,对其分类修订的研究工作层出不穷,越加精细和完善。我国学者长期重视储藏物拟步甲的害情调查和应用防治技术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果。但就其分类整体水平而言,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物种名称使用混乱,缺少分类性修订工作,分类研究工作不能满足分类鉴定和有害种类防治技术的需要。为此,加强对我国储藏物拟步甲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和分类修订研究,极力缩小与世界各国研究差距,是本专项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的归纳整理,对储藏物拟步甲在全球范围内的基本分类状况、物种多样性、分布与发生为害情况等做了综述性介绍;基于河北大学昆虫标本馆长期积累的储藏物拟步甲标本并采用经典分类学手段,对中国该科种类进行了比较完整地分类修订,并采用国际公认度高的分类体系对其进行分类编排。全文包含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储藏物拟步甲的研究历史和现况、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材料与方法、成虫及幼虫的外部形态特征,重点介绍了储藏物拟步甲的经济意义与生物学特性,并对这类甲虫的潜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做了展望。各论部分对中国储藏物拟步甲的5亚科20族32属72种(亚种)一一做了规范记述,包括:描述成虫72种、幼虫36种、卵20种、蛹19种;编制了各级(亚科、族、属、种)阶元的分类检索表及特征,列出各种的有效名称和同物异名及其引证,以及它们的分类归属、经济意义、生活习性,检视标本信息及世界分布等信息。研究新记录10种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别是:扁片甲Cossyphus(Cossyphus)depressus(Fabricius,1781)、短脊龙甲Leptodes brevicarina Ren,1999、喀什琵甲Blaps(Blaps)kashgarensis Baters,1879、侏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granulatum pusillum(Fabricius,1792)、无齿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schneideri Reitter,1898、小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pygmaeum(Steven,1829)、直胫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hadroide(Fairmaire,1888)、小瘤土甲Gonocephalum(Gonocephalum)tuberculatum(Hope,1831)、邻卵齿刺甲Oodescelis(Ovaloodescelis)affinis(Seidlitz,1893)、类卵齿刺甲Oodescelis(Ovaloodescelis)similis similis(Kaszab,1938)。

曾娟[9](2020)在《中国小地老虎种群动态与发生为害演化趋势分析》文中认为小地老虎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杂食性农业重大害虫,由于成虫具有远距离迁飞行为、幼虫为害具有隐蔽性,常常出现突然暴发的现象,造成作物生产的重大损失。像其它重大农业害虫一样,小地老虎的种群发生受种植模式、气候环境、防治手段等因素影响。研究明确中国小地老虎种群动态及其发生为害的演化趋势,对于深入揭示小地老虎区域性灾变规律和发展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小地老虎23个监测点2014-2017年空中成虫种群迁飞动态,15个监测点1991-2017年地面种群发生动态,以及2008-2017年全国地老虎危害损失和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小地老虎空中迁移活动频繁,各地季节性蛾峰具有明显的时空相关性。小地老虎春季北迁沿3条主要路径,即3-4月从华南地区沿东线迁入江浙沿海、华北南部,或沿中线迁入江南、江淮、华北南部,或沿西线迁入西南地区,5月继续沿东北方向迁入华北中北部和东北大部,或沿西北方向迁入西北地区。2.中国小地老虎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生态区划特征,黄淮华北主发区的种群由华南种群迁入形成。中国小地老虎发生区可按1月月平均气温10℃、4℃、0℃、-6℃等温线划分为5个生态区,在黄淮华北主发区跨越的4个生态区内,地面种群与高空种群数量动态均呈一元线性正相关(P<0.01)。在黄淮华北主发区(31.6°N-41.2°N),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关键发生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纬度每升高1°,越冬代成虫始见日、第一峰日、主峰日和一代成虫主峰日分别推迟2.61 d、3.72 d、3.58 d和1.26 d。不同监测点间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一代幼虫种群密度及其为害株率和致死株率差异显着,其中山西汾阳、晋源和盐湖的常年平均值偏高,是小地老虎常年发生为害较重的地区。3.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显着北移,成虫发生期明显提前。1991年以来,以1月10℃、4℃、0℃等温线为指示的小地老虎主要越冬区(I区)、次要越冬区(II区)、零星越冬区(III区)北界,分别向北(高纬度)移动了154.31 km、232.38 km和58.66 km(即1.4、2.1和0.5个纬度);而2015-2017年小地老虎成虫高空种群的捕获地已到达黑龙江省富锦市等东北边界地区,比20世纪80-90年代记录的迁飞北界北移了702 km(即6.4个纬度)。27年来,随黄淮华北地区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第一峰期、主峰期和一代成虫主峰期内日平均气温(DMAT)逐日平均值分别升高2.31℃、2.01℃和0.51℃,越冬代成虫第一峰日、主峰日和一代成虫主峰日分别提前15.35 d、17.05 d和7.87 d。4.全国地老虎发生面积和实际损失呈上升趋势发展,经济损失和用药成本增加。2008-2017年,我国8种(类)作物上地老虎年均发生面积2511.63千公顷,年均防治面积3053.81千公顷,年均实际损失14.19万吨,年均挽回损失53.97万吨;经年均投入2.73亿元农药成本进行大规模化学防治,农产品年均实际损失2.89亿元,年均挽回损失10.99亿元。小地老虎为害模式可分为偶然暴发型(汾阳模式)和常年平稳型(盐湖模式):汾阳模式中,常年发生面积占比25%以下,但重发年份的重发面积占比超过70%、产量损失率超过50%;盐湖模式中,常年发生面积占比80%以上,但重发面积占比25%以下。本研究佐证了东亚迁飞场内小地老虎的常年大规模远距离种群迁飞行为,明确了小地老虎春季从主要越冬区迁入主要发生区的3条迁飞路径和虫源数量关系,以1月等温线划分了中国小地老虎的5个生态区,阐明了黄淮华北主发区内小地老虎发生期随纬度升高而推迟、发生量存在地域差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小地老虎异地测报提供了理论基础、预测方法和数值模型;首次证明了气候变暖导致中国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北扩、北迁时期提前,预示了迁入期提早对黄淮华北玉米主产区的影响,以及迁飞范围北扩对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威胁,为重大迁飞性害虫的超长期预测提供了借鉴;总结提出了近年来全国地老虎危害损失上升、经济重要性增加的趋势,以及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的不同模式,为制定综合防控决策与区域性防治对策提供了参考。

刘欢欢[10](2020)在《基于模式标本数据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模式标本在保障命名体系稳定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包含详细的物种采集地、采集日期、标本采集数量及性别等信息,其收藏量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分类学研究程度,整理利用模式标本数据,对于开展一个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具有指示作用,可作为评估物种分类工作的参考依据。半翅目昆虫分布广泛、多样化程度高且大多为植食性,是农业和林业的重要害虫,而膜翅目昆虫作为昆虫纲第三大目,大多数种类是对人类有益的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在害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整理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的模式标本数据用于分析物种分类趋势的研究几乎没有。为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通过建立我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模式标本数据库,运用内容分析法、Arcgis分析、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评估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阐明这些新种在中国地区的时空分布现状,全面了解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的物种组成中发现:(1)中国半翅目模式标本数据集中共计3780种,隶属于3亚目87科1306属;中国膜翅目模式标本数据集中共计3334种,隶属于2亚目55科864属;(2)含种和属数最多的科是叶蝉科Cicadellidae(253属、1119种)和茧蜂科Braconidae(156属、816种);含物种数最多的属是木虱科的喀木虱属Cacopsylla(68种)和叶蜂科的叶蜂属Tenthredo(131种)。2.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中发现:(1)正模标本有记录保存单位的半翅目共3735种,共涉及67个保存单位,膜翅目共3317种,涉及55个保存单位;(2)收藏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正模标本量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共计收藏1004种半翅目昆虫和835种膜翅目昆虫,收藏主要类群是蚜科Aphididae(225种)和姬蜂科Ichneumonidae(133种)。3.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评估中的发现:(1)1949-2017年,有420个作者参与半翅目新种发表;1949-2010年,有354个作者参与膜翅目新种发表;发表半翅目和膜翅目新种数量及参与物种描述的作者数随时间均呈增长趋势,在20世纪80-90年代新种发表量最多,2007年之后发表新种数下降较快;(2)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从采集到发表,橱柜时间均值为12年左右,滞后性明显;超过半数的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发表时仅基于单个标本;(3)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在20%的科和作者各分配了约80%的数量,呈现类似“二八规律”所述的不平衡现象。4.在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地理分布格局中的发现:(1)1949-2017年,共计整理中国半翅目所有新种的地理分布点10120条;1940-2010年,共计整理中国膜翅目所有新种的地理分布点12221条。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地区,在西南山地(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东缘、云贵高原)、秦岭、武夷山、五指山等山区;(2)不同采集时间段下,1970年之前采集记录较少,1971-1994年种采集记录最多,进入21世纪后采集记录明显减少。(3)33省份共计采集中国半翅目昆虫模式标本42148份,膜翅目昆虫模式标本29428份,不同地区之间采集的模式标本数有明显差异,采集类群集中在叶蝉科Cicadellidae(10238份),木虱科Psyllidae(10116份),茧蜂科Braconidae(7007份)。通过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对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进行分析,从时间上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工作在不断增强,但物种描述趋势变缓,仍有许多物种有待描述,我国昆虫α分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空间上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采集的地域和类群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应该重视采样不足的地区。本研究不仅对分类工作者开展下一步分类学研究有一定启示,而且对中国昆虫物种多样性保护、天敌昆虫利用、有害生物治理提供资料。

二、通辽市昆虫资源害虫种类调查——鳞翅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辽市昆虫资源害虫种类调查——鳞翅目(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生物多样性
    1.2 昆虫多样性
    1.3 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1.3.1 国外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1.3.2 国内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1.4 内蒙古昆虫多样性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调查方法
    2.3 样地设置
    2.4 昆虫采集方法
    2.5 标本处理、保存和鉴定
    2.6 优势科、种
    2.7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多样性
    2.8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相似性
    2.9 区系组成
3.结果与分析
    3.1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群落结构
        3.1.1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组成
        3.1.2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优势科
        3.1.3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优势种
    3.2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结构
        3.2.1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组成
        3.2.2 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特有种
    3.3 高格斯台罕乌拉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
    3.4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相似性
    3.5 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分析
4.结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通辽市塞外红果园病虫害普查成果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1.1 粘虫板(色)诱法
    1.2 糖醋液诱法
    1.3 灯诱法
    1.4 性信息素诱法
    1.5 捕虫网抓捕法
    1.6 症状(危害状)调查法
2 标本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害种类
    3.2 害虫种类
    3.3 天敌昆虫
4 结论

(3)新疆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及时间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植食性昆虫亚群落和捕食/寄生性昆虫亚群落的结构与组成
    2.2 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植食性昆虫亚群落和捕食/寄生性昆虫亚群落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
    2.3 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植食性昆虫亚群落和捕食/寄生性昆虫亚群落的结构特征参数
    2.4 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植食性昆虫亚群落和捕食/寄生性昆虫亚群落的结构特征时间动态
3 讨论
4 结论

(4)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多样性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传粉昆虫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传粉昆虫
        1.3.2 膜翅目传粉昆虫进展
        1.3.3 双翅目传粉昆虫进展
        1.3.4 鞘翅目传粉昆虫进展
        1.3.5 其它传粉昆虫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材料来源
    2.3 调查和采集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种作物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组成(科或属级)
        3.1.1 苜蓿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组成(科级)
        3.1.2 大豆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组成(科或属级)
    3.2 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主要类群的物种多样性组成
        3.2.1 膜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1.1 苜蓿田膜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1.2 大豆田膜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2 双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2.1 苜蓿田双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2.2 大豆田双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3 鞘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3.1 苜蓿田鞘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3.2 大豆田鞘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4 鳞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4.1 苜蓿田鳞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4.2 大豆田鳞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5 半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5.1 苜蓿田半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5.2 大豆田半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6 缨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6.1 苜蓿田缨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2.6.2 大豆田缨翅目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3.3 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分析
    3.4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动态
        3.4.1 不同年份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密度发生动态
        3.4.2 同一年份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动态
    3.5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4 讨论
    4.1 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各类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组成
    4.2 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物种多样性特点分析
    4.3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密度的动态分析
    4.4 不同气象因子对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影响分析
5 结论
    5.1 明晰科尔沁区苜蓿田和大豆田各类传粉昆虫多样性组成
    5.2 科尔沁区苜蓿田和大豆田传粉昆虫多样性特点
    5.3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发生动态
    5.4 两种豆科作物田盛花期膜翅目和双翅目传粉昆虫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黄芪基原植物记载及特征
        1.1.2 蒙古黄芪种子种苗研究进展
        1.1.3 蒙古黄芪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1.1.4 蒙古黄芪害虫及防治
        1.1.5 蒙古黄芪草害发生规律及防治
        1.1.6 蒙古黄芪主要药用成分
        1.1.7 蒙古黄芪主要活性成分提取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蒙古黄芪育苗田杂草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2 蒙古黄芪移栽田杂草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3 蒙古黄芪害虫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4 蒙古黄芪病害防治方法与防效评价
        1.3.5 蒙古黄芪主要成分提取方法优化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及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实验材料
        2.1.2.1 供试蒙古黄芪种子与种苗
        2.1.2.2 供试农药
        2.1.2.3 试验仪器试剂
    2.2 试验设计
        2.2.1 杂草防治试验设计
        2.2.2 害虫防治试验设计
        2.2.2.1 杀虫灯利用试验
        2.2.2.2 蚜虫防治试验
        2.2.3 白粉病防控研究试验
        2.2.4 主要活性成分测定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病害调查、防治方法与统计
        2.3.1.1 病害调查
        2.3.1.2 病害防治
        2.3.1.3 病害统计及防治效果评价
        2.3.2 虫害调查、防治方法与统计
        2.3.2.1 害虫调查
        2.3.2.2 虫害防治
        2.3.2.3 虫害统计及防治效果评价
        2.3.3 草害调查、防治与评价
        2.3.3.1 杂草调查
        2.3.3.2 杂草防治
        2.3.3.3 杂草防除研究评价
        2.3.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测定
        2.3.4.1 LC/MS/MS条件
        2.3.4.2 黄芪甲苷提取及测定
        2.3.4.3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及测定
        2.3.4.4 方法学考察实验
3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蒙古黄芪草害及防治效果分析
        4.1.1 黄芪育苗田除草
        4.1.1.1 奈曼旗基地育苗田杂草及种苗调查
        4.1.1.2 不同除草处理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4.1.1.3 不同除草处理对地上部分长势的影响
        4.1.1.4 不同除草方法对黄芪根系的影响
        4.1.1.5 不同除草方法的成本机效益核算
        4.1.2 蒙古黄芪移栽田除草
        4.1.2.1 呼和浩特试移栽验地杂草状况调查
        4.1.2.2 不同除草方法对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
        4.1.2.3 不同处理对移栽田蒙古黄芪根部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2.4 不同除草处理对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的影响
        4.1.2.5 不同处理对黄芪甲苷平均含量的影响
    4.2 蒙古黄芪害虫及防治效果分析
        4.2.1 频振式杀虫灯对黄芪田害虫防控效果
        4.2.2 黄板诱虫种类及对蚜虫的防治结果
        4.2.3 不同杀虫剂对蚜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4.2.4 蚜虫不同防治方法对蒙古黄芪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影响
        4.2.5 蚜虫不同防治方法对黄芪甲苷的影响
    4.3 蒙古黄芪病害及防治效果分析
        4.3.1 蒙古黄芪主要病害及发病情况
        4.3.2 不同药剂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药剂对于蒙古黄芪种苗产量的影响
    4.4 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4.4.1 黄芪甲苷提取方法优化
        4.4.2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提取方法优化
5 讨论
    5.1 关于蒙古黄芪生产田除草方法对产量和活性成分的影响
    5.2 杀虫灯及黄板使用技术
    5.3 杀虫剂及黄板防治蚜虫效果
    5.4 蒙古黄芪白粉病防治
    5.5 蒙古黄芪主要成分提取及检测技术优化
6 结论
7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内蒙古长蝽总科Lygaeoidea昆虫(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DNA条形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1.1 长蝽总科昆虫研究概况
        1.1.1 长蝽总科昆虫研究进展
        1.1.2 长蝽总科昆虫的分类系统
        1.1.3 长蝽总科昆虫的经济意义
    1.2 DNA条形码概述
        1.2.1 DNA条形码技术的提出
        1.2.2 DNA条形码的发展
        1.2.3 DNA条形码原理和技术流程
        1.2.4 DNA条形码技术的优势
        1.2.5 DNA条形码的应用
        1.2.6 DNA条形码在昆虫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标本来源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2.2.2 DNA的提取
        2.2.3 凝胶电泳检测DNA
        2.2.4 COI基因PCR扩增
        2.2.5 扩增产物检测及测序
        2.2.6 数据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鉴定结果
    3.2 总DNA提取结果
    3.3 PCR扩增及测序结果
    3.4 序列比对与物种确定
    3.5 序列收集
    3.6 序列特征分析
        3.6.1 碱基组成
        3.6.2 碱基替换分析
        3.6.3 密码子使用频率与氨基酸组成分析
    3.7 DNA条形码物种鉴定分析
        3.7.1 遗传距离及NJ树分析
        3.7.2 Taxon DNA分析
        3.7.3 jMOTU分析
        3.7.4 ABGD分析
        3.7.5 PTP分析
    3.8 长蝽总科昆虫系统发育分析
        3.8.1 发育信号检测
        3.8.2 构建系统发育树
    3.9 谷子小长蝽Nysius ericae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析
四、结论
五、讨论
    5.1 DNA条形码在物种划分上有效性
    5.2 DNA条形码与传统分类方法结合鉴定物种
    5.3 基于COI序列的系统发育
    5.4 谷子小长蝽Nysius ericae的遗传多样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部分COI基因序列
    附录2 GeneBank下载序列信息
    附录3 长蝽总科氨基酸组成表
    附录4 Cluster结果
    附录5 jMOTU分子种划分结果
    附录6 ABGD鉴定结果
    附录7 PTP鉴定结果
致谢

(7)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1.1.2 昆虫多样性的重要性
    1.2 昆虫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2.2 国内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流域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指示生物研究概述
        1.3.1 指示生物的概念及类群
        1.3.2 指示昆虫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本研究的内容
        1.4.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昆虫多样性调查方法
        2.1.1 调查流域环境特征
        2.1.2 调查时间、地点
        2.1.3 调查方法
        2.1.4 标本制作与鉴定
    2.2 昆虫多样性评估方法
        2.2.1 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D)
        2.2.2 Simpson多样性指数(L)
        2.2.3 Marglef丰富度指数(D')
        2.2.4 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H)
        2.2.5 Pielou均匀度指数(J)
        2.2.6 Jaccard相似性系数(I)
    2.3 指示生物筛选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3.1.1 东川流域昆虫群落结构组成
        3.1.2 吴堡川流域昆虫群落组成
        3.1.3 流域昆虫群落结构差异
        3.1.4 流域昆虫名录
    3.2 小流域昆虫多样性分析
        3.2.1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优势度差异
        3.2.2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差异
        3.2.3 不同研究区域昆虫种类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指示昆虫初探
    3.3 小流域昆虫多样性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3.3.1 自然保护区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
        3.3.2 人类活动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及干扰指示昆虫初探
        3.3.3 不同流域膜翅目环境指示类群初探
        3.3.4 小流域昆虫目科昆虫图示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附录 小流域昆虫目科特征总结
    1 直翅目
    2 半翅目
    3 鞘翅目
    4 膜翅目
    5 双翅目
    6 鳞翅目
    7 蜻蜓目
    8 脉翅目
    9 缨翅目
    10 蜚蠊目
    11 毛翅目
    12 长翅目
    13 襀翅目
    14 啮虫目
    15 螳螂目
    16 蜉蝣目
    17 革翅目
    18 广翅目
    19 竹节虫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8)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类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总论
    第一章 概述
        1.1 储藏物拟步甲含义与分类地位
        1.1.1 储藏物拟步甲
        1.1.2 分类地位
        1.1.3 物种多样性及部分种名修订
        1.2 世界储藏物拟步甲分类概况
        1.2.1 国外概况
        1.2.2 国内概况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科学问题
        1.3.1 研究目的意义
        1.3.2 研究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生物学特性与经济意义
        2.1 生物学特征
        2.1.1 食性
        2.1.2 生活史
        2.2 经济意义
        2.2.1 发生与为害
        2.2.2 综合治理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1.1 标本来源
        3.1.2 文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物种搜集与名录整理
        3.2.2 分类鉴定与描述
        3.2.3 拍照与绘图
        3.2.4 分类研究
    第四章 形态术语
        4.1 成虫(图 1、2)
        4.2 卵(图 3)
        4.3 幼虫(图 4)
        4.4 蛹(图 5)
    第五章 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区系组成与分布
        5.1 区系组成特点
        5.2 地理分布特点
    第六章 研究展望
各论
    拟步甲科 Tenebrionidae Latreille, 1802
        伪叶甲亚科 Lagriinae Latreille, 1825
        Ⅰ 片甲族 Cossyphini Latreille, 1802
        片甲属 Cossyphus Olivier, 1791
        1. 扁片甲 Cossyphus (Cossyphus) depressus (Fabricius, 1781)(图 6;图版Ⅰ)
        Ⅱ 垫甲族 Lupropini Ardoin, 1958
        垫甲属 Luprops Hope, 1833
        2. 东方小垫甲Luprops orientalis (Motschulsky, 1868) (图 7;图版Ⅰ)
        3. 云南垫甲 Luprops yunnanus (Fairmaire, 1887) (图 8;图版Ⅰ)
        漠甲亚科 Pimeliinae Latreille, 1802
        Ⅲ 砚甲族 Akidini Billberg, 1820
        砚甲属 Cyphogenia Solier, 1837
        4. 中华砚甲 Cyphogenia (Cyphogenia) chinensis (Faldermann, 1835) (图 9;图版Ⅰ)
        5. 肩脊砚甲 Cyphogenia (Cyphogenia) humeralis Bates, 1879(图 10;图版Ⅰ)
        6. 齿砚甲 Cyphogenia (Cyphogenia) rugipennis (Faldermann, 1835)(图 11;图版Ⅰ)
        Ⅳ 沟甲族 Cnemeplatiini Jacquelin du Val, 1861
        沟甲属 Philhammus Fairmaire, 1871
        7. 李氏沟甲 Philhammus (Philhammus) leei Kaszab, 1962 (图 12;图版Ⅰ)
        Ⅴ 掘甲族 Lachnogyini Seidlitz, 1894
        掘甲属 Netuschilia Reitter, 1904
        8.郝氏掘甲Netuschilia hauseri (Reitter, 1897)
        Ⅵ 龙甲族 Leptodini Lacordaire, 1859
        龙甲属 Leptodes Dejean, 1934
        9.短脊龙甲Leptodes brevicarina Ren, 1999
        10. 中华龙甲 Leptodes chinensis Kaszab, 1962 (图 13;图版Ⅰ)
        11. 沟胸龙甲 Leptodes sulcicollis Reitter, 1889(图 14;图版Ⅰ)
        12. 谢氏龙甲 Leptodes szekessyi Kaszab, 1962(图 15;图版Ⅱ)
        13.莱氏龙甲Leptodes (Proleptodes) reitteri Semenov, 1891
        Ⅶ 漠甲族 Pimeliini Latreille, 1802
        卵漠甲属 Ocnera Fischer von Waldheim, 1822
        14. 皮氏卵漠甲 Ocnera sublaevigata przewalskyi Reitter, 1887(图 16;图版Ⅱ)
        宽漠甲属 Sternoplax J. Frivaldszky, 1889
        15. 谢氏宽漠甲 Sternoplax (Sternoplax) szeehenyi J. Frivaldszky, 1889(图 17;图版Ⅱ)
        16.光滑胖漠甲Trigonoscelis (Chinotrigon) sublaevigata sublaevigata Reitter, 1887
        Ⅷ 鳖甲族 Tentyriin Eschscholtz, 1831
        小鳖甲属 Microdera Eschscholtz, 1831
        17.姬小鳖甲 Microdera (Dordanea) elegans (Reitter, 1887) (图 19;图版Ⅱ)
        18.蒙古小鳖甲 Microdera (Microdera) mongolica mongolica (Reitter, 1889) (图 20;图版Ⅱ)
        拟步甲亚科 Tenebrioninae
        Ⅸ 粉甲族 Alphitobiini Reitter, 1917
        粉甲属 Alphitohius Stephens, 1829
        19.黑粉甲Alphitohius diaperinus (Panzer, 1796) (图 21;图版Ⅱ)
        20.小菌虫Alphitobius laevigatus (Fabricius, 1781)
        21.暗红褐菌虫Alphitobius viator Mulsant et Godart, 1868
        Ⅹ 琵甲族 Blaptini Leach, 1815
        琵甲属 Blaps Fabricius, 1775
        22. 拟步行琵甲 Blaps (Blaps) caraboides caraboides Allard, 1882(图 23;图版Ⅲ)
        23. 中华琵甲 Blaps (Blaps) chinensis (Faldermann, 1835) (图 24;图版Ⅲ)
        24. 达氏琵甲 Blaps (Blaps) davidea Deyrolle, 1878(图 25;图版Ⅲ)
        25. 步行琵甲 Blaps (Blaps) gressoria Reitter, 1889(图 26;图版Ⅲ)
        26. 日本琵甲 Blaps (Blaps) japonensis japonensis Marseul, 1879(图 27;图版Ⅲ)
        27. 戈壁琵甲 Blaps (Blaps) kashgarensis gobiensis Frivaldszky, 1889(图 28;图版Ⅲ)
        28. 喀什琵甲 Blaps (Blaps) kashgarensis Baters, 1879(图 29;图版Ⅲ)
        29. 细长琵甲 Blaps (Blaps) oblonga Kraatz, 1883(图 30;图版Ⅲ)
        30. 磨光琵甲 Blaps (Blaps) opaca (Reitter, 1889) (图 31;图版Ⅲ)
        31. 皱纹琵甲 Blaps (Blaps) rugosa Gebler, 1825(图 32;图版Ⅳ)
        Ⅺ 土甲族 Opatrini Brullé, 1832
        土甲属 Gonocephalum Solier, 1834
        32. 二纹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bilineatum (Walker, 1858)(图 33;图版Ⅳ)
        33. 侏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granulatum pusillum (Fabricius, 1792)(图 34;图版Ⅳ)
        34. 直胫土甲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hadroide (Fairmaire, 1888)
        35. 突厥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patruele turchestanicum Gridelli, 1948(图 35;图版Ⅳ)
        36. 毛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pubens (Marseul, 1876) (图 36)
        37. 小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pygmaeum (Steven, 1829)(图 37;图版Ⅳ)
        38. 网目土甲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reticulatum Motschulsky, 1854
        39. 无齿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schneideri Reitter, 1898(图 39;图版Ⅳ)
        40. 小瘤土甲 Gonocephalum (Gonocephalum) tuberculatum (Hope, 1831)(图 40;图版Ⅳ)
        41. 扁毛土甲Mesomorphus villiger (Blanchard, 1853)沙土甲属Opatrum Fabricius, 1775
        42. 沙土甲 Opatrum (Opatrum) sabulosum sabulosum (Linnaeus, 1760) (图 42;图版Ⅴ)
        43. 类沙土甲Opatrum (Opatrum) subaratum Faldermann, 1835
        Ⅻ 帕谷甲族 Palorini E. G. Matthews, 2003
        帕谷甲属 Palorus Mulsant, 1854
        44. 小粉甲 Palorus cerylonoides (Pascoe, 1863)
        45. 姬粉甲 Palorus ratzeburgii (Wissmann, 1848)(图版Ⅴ)
        46. 亚扁粉甲 Palorus subdepressus (Wollaston, 1864) (图版Ⅴ)
        47. 深沟粉甲 Ulomina carinata Baudi di Selve, 1876(图版Ⅴ)
        48. 龙骨粉甲 Ulomina martinae Scupola, 2002(图版Ⅴ)
        ⅩⅢ 扁足甲族Pedinini直扁足甲属Blindus Mulsant & Rey, 1853
        直扁足甲属 Blindus Mulsant & Rey, 1853
        49. 瘦直扁足甲 Blindus strigosus (Faldermann, 1835) (图 44;图版Ⅴ)
        ⅩⅣ 刺甲族 Platyscelidini Lacordaire, 1859
        齿刺甲属 Oodescelis Motschulsky, 1845
        50. 邻卵齿刺甲 Oodescelis (Ovaloodescelis) affinis (Seidlitz, 1893) (图 45;图版Ⅴ)
        51. 卵形齿刺甲 Oodescelis (Ovaloodescelis) ovalis (Ballion, 1878)(图 46;图版Ⅴ)
        52. 类卵齿刺甲 Oodescelis (Ovaloodescelis) similis similis (Kaszab, 1938)(图 46;图版Ⅵ)
        ⅩⅤ 拟步甲族 Tenebrionini Latreille, 1802
        53. 小点拟粉甲 Ariarathus atronitens (Fairmaire, 1891)(图版Ⅵ)
        54. 大点拟粉甲 Neatus picipes (Herbst, 1797)(图版Ⅵ)
        拟步甲属Tenebrio Linnaeus, 1758
        55. 黄粉虫 Tenebrio molitor Linnaeus, 1758(图 48;图版Ⅵ)
        56. 黑粉虫 Tenebrio obscurus Fabricius, 1792(图版Ⅵ)
        57. 大黑甲 Zophobas opacus (Sahlberg, 1823)(图 49;图版Ⅵ)
        ⅩⅥ 拟粉甲族Triboliini
        58. 长头谷盗 Latheticus oryzae Waterhouse, 1880(图版Ⅵ)
        拟粉甲属 Tribolium W. S. Mac Leay, 1825
        59. 赤拟粉甲 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1797)(图 50;图版Ⅵ)
        60. 杂拟粉甲 Tribolium confusum Jacquelin du Val, 1861(图版Ⅵ)
        61. 弗氏拟粉甲 Tribolium freemani Hinton, 1948(图版Ⅶ)
        菌甲亚科 Diaperinae Latreille, 1802
        ⅩⅦ 隐甲族 Crypticini Brullé, 1832
        隐甲属 Crypticus Latreille, 1817
        63. 瘦隐甲Crypticus (Crypticus) latiusculus (Ménétriès, 1849)(图版Ⅶ)
        64. 淡红毛隐甲Crypticus (Seriscius) rufipes Gebler, 1829(图 51;图版Ⅶ)
        65. 小隐甲 Ellipsodes (Anthrenopsis) scriptus (Lewis, 1894)(图版Ⅶ)
        ⅩⅧ 菌甲族 Diaperini Latreille, 1802
        66.二带粉菌甲Alphitophagus bifasciatus (Say, 1824)
        67. 刘氏菌甲 Diaperis lewisi lewisi Bates, 1873(图 53;图版Ⅶ)
        68. 细角谷盗 Gnatocerus (Echocerus) maxillosus (Fabricius, 1801)(图版Ⅶ)
        69. 阔角谷盗 Gnatocerus (Gnatocerus) cornutus (Fabricius, 1798)(图版Ⅷ)
        70. 洋虫 Ulomoides dermestoides (Chevrolat, 1878)(图版Ⅷ)
        ⅩⅨ 皮下甲族 Hypophlaeini Billberg, 1820
        71. 毕氏粉甲 Corticeus (Tylophloeus) curtithorax (Pic, 1924)(图版Ⅷ)
        窄甲亚科 Stenochiinae Kirby, 1837
        ⅩⅩ 轴甲族 Cnodalonini Oken, 1843
        72. 弯胫大轴甲 Promethis valgipes valgipes (Marseul, 1876)(图 54;图版Ⅷ)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与科研活动经历

(9)中国小地老虎种群动态与发生为害演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迁飞性害虫研究概况
    1.2 种群动态监测在迁飞性害虫研究中的基础性作用
        1.2.1 全国尺度的迁飞性害虫种群动态监测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2.2 基于种群动态的行为参数和迁飞轨迹分析及宏观背景拟合
    1.3 东亚迁飞场中渤海湾通道的指示作用
        1.3.1 跨渤海湾迁飞的昆虫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
        1.3.2 明确多种昆虫的季节性跨区域迁飞规律
        1.3.3 证实多种昆虫自然种群的远距离迁飞现象
        1.3.4 对已有迁飞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1.4 小地老虎迁飞研究进展
        1.4.1 国外关于小地老虎远距离迁飞的现象和证据
        1.4.2 中国小地老虎远距离迁飞和发生区划的初步判断
        1.4.3 中国小地老虎跨海迁飞行为及其指示作用
    1.5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昆虫迁飞研究
        1.5.1 昆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
        1.5.2 远距离迁飞的重要农业害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目标与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迁飞动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监测地点
        2.1.2 监测工具
        2.1.3 监测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年度诱虫量
        2.2.2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年度性别比率
        2.2.3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季节性动态及其最优时间格局
        2.2.4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关键发生期
        2.2.5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季节性蛾峰诱虫量
        2.2.6 小地老虎高空种群春季蛾峰的对应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发生动态与区划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监测地点
        3.1.2 监测方法
        3.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中国小地老虎发生区划及其种群动态对应关系
        3.2.2 中国不同生态区小地老虎成虫地面种群与高空种群的数量相关性
        3.2.3 小地老虎成虫地面种群年度诱虫量
        3.2.4 小地老虎成虫地面种群季节性动态及其最优时间格局
        3.2.5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成虫关键发生期及其演变趋势
        3.2.6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成虫发生量及其演变趋势
        3.2.7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幼虫发生量和为害情况及其演变趋势
    3.3 讨论
第四章 气候变暖对小地老虎种群发生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监测地点
        4.1.2 监测方法
        4.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以1月份等温线指示的小地老虎越冬北界和北迁范围变化
        4.2.2 小地老虎地面种群关键发生期内的气温变化趋势
        4.2.3 气候变暖对小地老虎成虫关键发生期的影响
        4.2.4 气候变暖对小地老虎发生量及其为害情况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小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危害损失发展趋势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全国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危害损失统计
        5.1.2 主要农作物受害损失的经济价值测算
        5.1.3 防治地老虎投入的农药成本经济价值测算
        5.1.4 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实际损失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全国地老虎发生防治与危害损失概况
        5.2.2 主要农作物受害的经济损失
        5.2.3 防治地老虎投入的农药成本
        5.2.4 重发区小地老虎发生为害的两种模式
    5.3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6.1 全文主要结论
    6.2 亟待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基于模式标本数据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模式标本数据整理利用
    1.2 分类工作评估
    1.3 昆虫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1.4 中国半翅目昆虫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1.5 中国膜翅目昆虫多样性和地理分布格局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模式标本数据的收集
        2.2.2 模式标本数据库整理
        2.2.3 评估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
        2.2.4 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昆虫的空间分布
        2.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模式标本数据分析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的物种组成
        3.1.1 科级阶元组成
        3.1.2 属级阶元组成
        3.1.3 小结与讨论
    3.2 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
        3.2.1 中国半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
        3.2.2 中国膜翅目正模标本的收藏分布
        3.2.3 小结与讨论
    3.3 评估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分类工作
        3.3.1 新种发表的时间趋势
        3.3.2 参与物种描述的作者分析
        3.3.3 橱柜时间分析
        3.3.4 发表新种所用模式标本数及各期刊报道新种的情况
        3.3.5 小结与讨论
    3.4 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模式标本的空间分布
        3.4.1 模式标本的地域分布
        3.4.2 采集趋势和发表趋势分析
        3.4.3 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中心
        3.4.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通辽市昆虫资源害虫种类调查——鳞翅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格斯台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调查[D]. 李少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通辽市塞外红果园病虫害普查成果初报[J]. 陈晨,敖特根,翟秀春,那顺勿日图,马洪波. 林业科技, 2021(02)
  • [3]新疆昌吉市灯下昆虫群落结构及时间动态[J]. 张航,杨安沛,田明昭,喜献珍,叶新宇,李广阔,王锁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08)
  • [4]通辽市科尔沁区两种豆科作物田传粉昆虫多样性调查[D]. 白光耀.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
  • [5]蒙古黄芪病虫草害不同防治方法对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魏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6]内蒙古长蝽总科Lygaeoidea昆虫(昆虫纲:半翅目:异翅亚目)DNA条形码研究[D]. 薛晋.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陕西省小流域昆虫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D]. 张若男. 西北大学, 2020(02)
  • [8]中国储藏物拟步甲分类研究(鞘翅目:拟步甲科)[D]. 李雪. 河北大学, 2020(08)
  • [9]中国小地老虎种群动态与发生为害演化趋势分析[D]. 曾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10]基于模式标本数据探索中国半翅目和膜翅目物种分类趋势[D]. 刘欢欢.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通辽市昆虫资源及害虫种类调查——鳞翅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