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进入“蛰伏期”

“新经济”进入“蛰伏期”

一、“新经济”进入“冬眠期”(论文文献综述)

张曙光,张弛[1](2019)在《奥地利经济学:是非功过及其复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地利经济学150年的发展史历经三代(门格尔、维塞尔、庞巴维克是开创和奠基的一代,米塞斯和哈耶克是发展创新、走向巅峰的一代,罗斯巴德和德索托是坚持和深化的一代),其理论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个体主义方法论为前提,以主观主义价值论为基础,以行为学为主体和核心,三者构成该理论的"硬核";交换理论、生产理论、商业周期理论是其理论展开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环节,经济制度理论以及规则和秩序理论是人的行为面临的制度环境以及行为遵从的准则和形成的秩序。进而从主客观方面揭示了奥地利经济学未能成为经济学主流的原因,包括奥地利学派孤芳自赏,自我放逐,自处于主流之外;像一个封闭的"要塞",而不是一个开放的城镇;长于纯粹的逻辑演绎,疏于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学术批评的态度和方法偏颇;否定运用数学方法;工业化时代经济理论的历史局限等。

彭璟玮[2](2017)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提高,地位凸显且相关政策日臻完善,但对其发展历史分期观点不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五大特征,即注重创意创造,形成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融合其他产业,相关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提高;潜在需求巨大,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日益形成;面临同质危机,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传承文化;国际地位增强,文化创意产品进军国际市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问题在于文化资源利用率低,传统资源潜力尚待开发;缺乏完善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文化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技术创新人才匮乏,培养机制严重制约发展;创意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

张弢[3](2017)在《今世缘酒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白酒行业发展日渐饱和,行业内和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今世缘作为江苏高档酒领导品牌,在激烈的全国市场竞争环境中抢占市场,必须加强战略管理,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电子商务模式日渐成熟,传统行业纷纷加入“互联网+”的策略当中,并且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因此,今世缘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把握企业战略选择,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契机,为企业转型升级和实现未来不断发展的创造有利条件。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基于战略管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今世缘企业现状,并针对企业的机会、威胁、优势和劣势构建SWOT战略选择矩阵,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战略管理的对策和保障措施。在文章的结构安排方面,本文首先梳理战略管理发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把握相关研究的方向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其次,利用PES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分析法对今世缘企业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互联网+政策支持、居民收入结构变化等为今世缘企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机会,同时面临宏观经济变化、行业内竞争等威胁;再次,从内部资源、企业发展能力、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今世缘企业内部环境发现,企业拥有品牌、技术、资源等优势,同时存在发展能力下滑、营销成本过高等劣势;最后,基于内外部环境分析,本文构建SWOT战略选择矩阵,今世缘企业保持优势抓住机遇、挑战威胁,需要从精准战略定位,培育核心竞争力,发展适度多元化和借助互联网技术方面制定对策;从保障措施来看,需要企业制定战略布局,完善企业制度,加强营销激励和企业员工培训,制定基于互联网+的定价和营销策略。

本刊编辑部[4](2017)在《小城镇之路在何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学术笔谈会》文中研究表明自19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问题"以来,小城镇的发展一直作为中国城镇化方针的战略重点。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亦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然而在城镇化发展实际中,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却差强人意:层级化的行政管理体系加之税收、土地等政策因素,导致小城镇发展资源被剥夺、发展活力不足。近两年来,小城镇建设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住建部等部委发出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和建设的指示后,引发了广泛的政策探讨和积极的建设实践活动当前的特色小镇"热",更需要学界的理性探讨。为此本刊编辑部以"小城镇之路在何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为主题,特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本次学术笔谈(依收稿时间排序,内容因篇幅略有删改)。

李建柱[5](2014)在《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核心问题在于研究: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这一发展战略上所存在的宏观和微观两大层面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经济和非经济的多重制约因素,以及为摆脱上述问题而应该采取的可行对策。根据这一研究设想,全文六章分别解决了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制约因素、国外经验借鉴和本地应对措施等六大问题。导论认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是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突破资源瓶颈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保存、传承、创新关东特色地域文化的可行之举,也是增强东北地区文化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必将对区域文化产品生产与消费方式、区域经济文化综合竞争力,乃至区域特色文化文明的保存和传承等产生长期、持续而显着的影响。第2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西方思想家的若干文化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南,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同时,应该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特殊语境和特殊指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当代西方思想界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权利理论、思想市场理论等新观点,应深入研究上述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大胆吸收其理论精华,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第3章从历史演进的视角梳理了东北地区文化产业从萌芽到繁荣的历史。东北文化产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现代印书馆和新式报纸,其后经过民国初期、伪满洲国时期、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等五大发展阶段,形成了表演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动漫游戏等四大优势产业部门,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新经济增长点奠定了产业基础。第4章将产业经济学、文化地理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引入到对制约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生长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分析中,认为制约东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文化因素;既有体制性问题,也有制度性缺陷;既有自然地理区位原因,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该章主要讨论了自然地理区位、人才队伍、资本、文化体制、投融资渠道等五大制约因素,创造性地论述了文化产业观念和文化产业环境两大因素。东北特殊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特殊的文化品格,这种包容开放、多元一体的关东文化品格属于典型的北方文化涵养出来的文化品格,它正面表现为诚恳直爽、热情泼辣、幽默风趣的文化性格;反面则表现为知足常乐、小富即安、过度粗放的缺陷,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这种具有双重性的文化品格衍生出了一些错误的文化产业观念,例如“文化技术化”思维、“文化泛经济化”思维,文化管制思维等,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上述认识误区。针对当前东北地区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保守氛围,在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和创意阶级理论创始人佛罗里达观点的启发下,本文分析了文化环境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作用,提出科学理想的文化产业环境应该具有“自由宽松、包容开放、竞争激励”的特征。受上述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东北地区在培育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面临如下五大问题。一是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产业法规不健全;二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竞争力不强;三是文化产业产品链条不完整,价值链条低端化;四是文化产业还存在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和农村、骨干大型文化企业和中小微型企业之间的三大发展不平衡现象;五是文化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第5章探讨了文化产业强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培育文化产业的举措和启示。日韩两国政府在健全政府文化职能机构、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等方面,美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开放思想市场等方面的做法,都为东北地区振兴文化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第6章尝试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对策。东北地区要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首要之举在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力边界,确定双方各自的职责角色,坚持发挥政府的先导性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防止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过度干预和不当干预,发挥价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杠杆作用,引导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有序进入文化产业资金紧缺的环节,同时要提高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防控文化产业风险,防止文化资源浪费。第三,东北文化产业要超越其他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关键还在于多出文化艺术精品,实现文化作品的商业化、产业化。第四,要逐步推进文化开放,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平和结构,发挥对外出口特殊区域对文化开放的支持作用。

吴浪,齐尚[6](2011)在《专家解读林蛙养殖相关问题》文中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进入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发展新阶段。随着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机械、大量农药和化肥等的使用创造了农业增产的奇迹,但随之也带来了土壤侵

栾惠洁[7](2011)在《关系经济背景下的顾客资产量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彼得·德鲁克曾明确指出“企业的目标就是造就顾客”,而顾客作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企业只有通过为其提供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确保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顾客终身价值(CLV)和顾客资产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顾客关系管理理论体系。本文依据顾客资产现有的研究成果,针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拟从关系经济的背景下,对顾客资产的性质进行全面分析,对顾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对顾客资产的现有研究和关系经济的定义及特点进行概述,在借鉴其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找出现有研究中对顾客资产价值的评估不合理的地方,将其作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接下来以顾客资产价值评估为目的,将衡量顾客资产的各个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以顾客资产评估的基础模型为基础,结合关系经济对维系顾客关系产生的影响,逐一对其调整。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的顾客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大小不同,由此结合顾客资产价值和生命周期理论,将顾客价值作为为判断的标准,将顾客进行分类,据此对不同类型顾客分别进行价值评估。在顾客分类的基础上,参照资产评估的要求和顾客资产的相关特点,建立起关系经济背景下的顾客资产价值评估模型,并依次确定公式中的参数;最后,对模型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如何应用顾客关系价值理论制定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张望[8](2011)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自然资源约束威胁,就业难,制造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增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则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因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过程,并分析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创意产业和创意人才主要集中于华北、华东、中南地区,我国初步形成了六大创意产业集群。其次,我们分析发现,社会资本、金融市场效率、创意资本、传统产品供需状况、消费者偏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是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资本,金融市场效率与创意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丰富的社会资本与高效而发达的金融市场有助于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创意资本与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只有当创意资本存量大于某一临界值时,创意资本才能促进创意产业发展。传统产业供需状况和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依创意产品中文化含量的不同而异。消费者偏好对于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它与传统产业供需状况以及创意产品中文化含量的多少息息相关。通过比较英美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我们将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分为市场演化型和政府驱动型发展模式两种,并根据实际总结出这两种模式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并从形成的主导力量、创意的来源、发展目的、效果范围及速率等四个方面比较两种模式的异同。接着我们通过创意企业和政府的博弈模型分析发现,无论政府是否扶持创意产业发展,只要创意企业合作的收益大于一临界值,创意产业集群就会自然形成;无论创意企业是否倾向于合作创新,只要扶持创意产业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大于政策运营的成本,政府就会支持创意园区建设。我们发现创意氛围是影响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因素。当一个区域具有良好的创意氛围时,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协调共生关系;当区域内创意氛围缺失时,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应本区域的总产出水平而异。创意氛围、创意人才、城市化水平、公共产品供给是决定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耦合效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创意氛围有助于提高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效率。创意人才对于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耦合效率的作用是不明确的,依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总量而异。城市化水平、公共产品供给对于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耦合效率的作用是不明确的,依各地区创意氛围状况而异。在市场演化型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下,地租水平和实际工资水平是创意产业在何处萌芽的重要诱因,但这些因素对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呈现递减之势。住房问题是关乎创意产业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住房面积越大的地区,创意人员越多,创意产业集聚水平越高。技术外溢效应越大,实际工资水平越高;创意产业集中度越高,技术外溢效应对实际工资的拉升作用越明显。由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前景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在发展初期难以获得政府政策的扶持,企业网络规模较小,政府的信息平台建设,融资支持等措施有助于企业网络规模的扩大。创意产业是否可以通过集群的方式来发展主要取决于创意产品之间的差异度,只有当创意产品之间的差异度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创意产品才适合通过集群的方式加以发展。运输成本较低,政府的政策措施较为完善,收入(支出)水平相当,两地都生产制成品与创意产品,无制成品与创意产品贸易发生;否则,一地生产制成品与创意产品,制成品与创意产品贸易市场形成。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与创意产业发展是相互替代的,政府基础设施投资比重越大,创意产业发展越慢。政府用于文化发展的专项资金越多,越有利于创意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创意产业发展。当两区域的创意人才分布接近于1/2时,政府鼓励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于培育创意产业集群作用有限;当一区域较另一区域具有明显的创意人才优势时,政府鼓励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对于后发地区培育创意产业意义重大。

沈铁冬[9](2010)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后,借助于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社会财富,在不断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遭遇了工业化带来的人口爆炸式增长、物种灭绝、废弃物污染等诸多问题,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困于自身过度发展的恶果,在此情况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各国共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处于前列,这些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实现本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并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中国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中国目前处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人口数量众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在国内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在国外面临发达国家的环保压力,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较高的紧迫性。中国循环经济在经历了理念倡导、国家决策、全面试点示范三个发展阶段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与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在消费环节发展循环经济不同,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环境污染主要产生在工业环节,生态资源承载空间极为脆弱,发展基础较低,同时面临发达国家较大的环保政治压力。处于较低水平、起步阶段的中国循环经济,急需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本文运用DEMATEL数学模型,借鉴典型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建立动态性、差异化、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目前阶段,东部全面建设循环型社会,东北地区以循环型城市为主,中西部资源性大省以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园为主,欠发达地区主要发展农业生态工业园;在未来实现工业化后,实施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从政府规制措施、税收调控措施、废物处理措施、法律配套措施四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配套措施体系。

马犁[10](2009)在《香港去工业化:特点及路径》文中认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去工业化”常常被用来直观的描述一系列相关的现象,例如因为制造专业化而闻名的大城市、在许多工业化城市里明显缩小的基本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转型的服务业。在国外很多发达城市已经完成“去工业化”的过程,喜忧参半。有些国家获得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有些国家因为制造业突然的衰退,导致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作为中国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港口-----香港是最早接触国外先进思想和技术的地区。香港作为国际瞩目焦点时已经以先进的服务业展示在人们面前。它的发展轨迹是怎样呢?是一直都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还是在它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某些转变?是不是存在一个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的过程,即去工业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对我们了解目前经济形势以及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参考的范例。在探讨“去工业化”问题上,笔者从捋清香港经济发展脉络入手,将香港经济结构大致分为了三阶段,从中发现在产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香港经济发展作为引起世界关注,且与内地地区联系最为紧密。在深入分析产业发展第三阶段时,笔者发现其与欧美地区普遍盛行的“去工业化”现象惊人的相似,而且相比新加坡等金融城市看,去工业化的规模及速度均超过前者。对“去工业化”形成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去工业化”对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造成了香港整体产业结构中,物质类生产逐渐低于服务类生产这一变化,更为深刻地是这种变化完全是建立在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基础上,香港实现了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就业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就业结构的转变,由加工工业社会发展成为服务业社会。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正是香港去工业化形成之际,两地经济往来也愈来密切,通过两地从1978年到2008年间大量数据的搜集,并立足于香港和中国内地两个角色来分析香港去工业化过程及对两地经济产生的影响。这是本文所关注的另一个命题。最后,得出结论。香港去工业化过程是“正面”的且成功的。它是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常衍生的结构特指。它是大势所趋,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去工业化在给香港经济本身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通过产业转移,向内陆地区经济渗透,给内地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新经济”进入“冬眠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经济”进入“冬眠期”(论文提纲范文)

(1)奥地利经济学:是非功过及其复兴(论文提纲范文)

    1. 由主观主义、个人主义、过程思想和“人类
    2. 由交换理论、价格理论、机会成本概念以
    3. 由货币与银行理论, 资本、利息与时间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构成的商业周期理论。
    4. 由企业家才能概念、主观主义方法和知识问题构成的市场过程理论。
    5. 由法律、自由伦理、演化思想和自发秩序思想构成的政治哲学。
    6. 由产权理论、经济计算思想和企业家才能构成的经济体制理论。
    7. 由福利国家批判、无政府资本主义思想构成的国家理论和政治理论。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历史分期的文献综述
    (二)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提高
    (三)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地位凸显及政策日臻完善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特征
    (一) 注重创意创造, 形成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 融合其他产业, 相关产品和服务附加值提高
    (三) 潜在需求巨大,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日益形成
    (四) 面临同质危机, 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传承文化
    (五) 国际地位增强, 文化创意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三、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基本问题
    (一) 文化资源利用率低, 传统资源潜力尚待开发
    (二) 缺乏完善政策体系,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三)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文化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四) 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培养机制严重制约发展
    (五) 创意产业链不完整, 产业集群效应有待提升

(3)今世缘酒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4 创新点
2 今世缘战略管理外部环境分析
    2.1 PEST分析
    2.2 五力模型分析
3 今世缘战略管理内部环境分析
    3.1 今世缘酒业内部资源分析
    3.2 今世缘酒业发展能力分析
    3.3 今世缘互联网+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4 今世缘战略管理的对策研究
    4.1 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4.2 精准战略定位
    4.3 培育核心竞争力
    4.4 适度多元化
    4.5 借助互联网+
5 今世缘战略运行的保障措施
    5.1 精准战略定位保障措施
    5.2 培育核心竞争力保障措施
    5.3 借助互联网+保障措施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3 研究成果述评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成果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文化产业
        2.1.2 经济增长点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理论
        2.2.1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生产思想
        2.2.2 列宁文化革命思想
        2.2.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
        2.2.4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
    2.3 西方学者关于文化资本和文化软权力的理论
        2.3.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
        2.3.2 约瑟夫·奈的软权力学说
        2.3.3 科斯的思想市场理论
    2.4 几点评论
第3章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3.1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
        3.1.1 清末和民国前期(—1931 年):东北文化产业的萌芽
        3.1.2 伪满洲国时期(1931—1945):虚假繁荣表象下的扭曲发展
        3.1.3 解放战争与建国初期(1945—1955):由灰烬走向繁荣
        3.1.4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56—1978):文化生产的全面非商业化
        3.1.5 改革开放时期(1978—2007):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重新起步
    3.2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3.2.1 表演艺术产业
        3.2.2 广播影视产业
        3.2.3 新闻出版产业
        3.2.4 动漫游戏产业
第4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4.1 面临的问题
        4.1.1 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配套规制不完善
        4.1.2 产业规模较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4.1.3 产品链不完整;价值链低端化
        4.1.4 存在业态、区域、市场主体三大不平衡
        4.1.5 发展动力不足:文化消费、文化贸易和区域增长极
    4.2 制约因素
        4.2.1 自然地理区位与历史文化资源
        4.2.2 区域文化品格与产业发展误区
        4.2.3 人力资源储备与人才成长环境
        4.2.4 高新技术与创新能力
第5章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借鉴与启示
    5.1 日本
        5.1.1 日本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5.1.2 日本内容产业崛起背后的密码
    5.2 韩国
        5.2.1 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5.2.2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的支撑措施
    5.3 美国
        5.3.1 美国版权产业发展概况
        5.3.2 美国促进版权产业繁荣的举措
    5.4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4.1 突出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是文化产业振兴的根本前提
        5.4.2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克服文化产业资金瓶颈的必由之路
        5.4.3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提供文化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5.4.4 推动国际文化贸易是提高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渠道
第6章 东北地区培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对策选择
    6.1 明确政府和市场权力边界,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6.1.1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先导作用
        6.1.2 要协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6.2 创新投融资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
        6.2.1 完善投融资相关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
        6.2.2 畅通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主体结构
        6.2.3 提高文化资产监管水平,防控文化产业投融资风险
    6.3 注重创意特色融入,打造区域文化产业精品
        6.3.1 为文化产品提供先进的“内容”来源
        6.3.2 将东北特色文化资源转化成创意特色
        6.3.3 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6.3.4 培育特殊产业技能人才
    6.4 推动文化开放,使区域文化走出去
        6.4.1 提高东北在国际文化贸易中的市场份额
        6.4.2 加强集聚区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
        6.4.3 创新东北文化产业对外合作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7)关系经济背景下的顾客资产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框架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3.4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综述及相关基础理论概要
    2.1 关系经济的定义及其特点
        2.1.1 关系经济的定义
        2.1.2 关系经济的特点
    2.2 顾客关系价值概念的提出
    2.3 国外顾客资产价值量化的研究评述
    2.4 国内顾客资产价值理论的研究动态
第三章 顾客资产价值评估与顾客分类方法
    3.1 资产评估方法
        3.1.1 市场价值法
        3.1.2 收益法
        3.1.3 成本法
    3.2 顾客关系价值的评估方法
    3.3 顾客分类方法
        3.3.1 ABC分类法
        3.3.2 顾客购买份额分类法
        3.3.3 客户价值评价方法
        3.3.4 顾客生命周期利润法
第四章 顾客资产价值评估的构成要素分析
    4.1 顾客资产收益的构成要素
    4.2 折现率的评估方法
        4.2.1 累加法
        4.2.2 资金利润率法
        4.2.3 市场比较法
        4.2.4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4.3 顾客生命周期的划分
第五章 顾客资产价值量化模型的因素修正及建立
    5.1 顾客关系价值量化模型建立的前提
    5.2 因素修正
        5.2.1 划分顾客类型
        5.2.2 确定顾客资产价值
        5.2.3 确定折现率
    5.3 模型的构建
    5.4 小结与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可能创新点
第二章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及研究现状
    第一节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一、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
        二、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第二节 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二、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及发展条件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
    第三节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现状
        一、创意阶层的研究
        二、创意园区的研究
第三章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市场需求演化型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二、政府推动型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第二节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一、美国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二、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节 国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经验
        一、美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
        二、英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
第四章 区域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动因
    第一节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演化过程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理论模型
        二、比较静态分析
        三、实证分析
    第三节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
        一、金融市场
        二、社会资本
        三、创意人才
        四、消费结构
        五、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第五章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及区域经济增长效应
    第一节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类型及比较
        一、中国创意产业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及其实现形式
        二、中国创意产业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一、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创意企业与政府
        二、创意企业与政府的博弈模型分析
    第三节 创意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一、模型
        二、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祸合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实证分析
第六章 市场演化型模式及其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第一节 地租、技术外溢与创意产业空间分布
        一、基本假设
        二、模型结构
        三、市场均衡
        四、数值模拟及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府导向性政策与创意企业网络规模
        一、无政府政策支持下创意企业网络规模
        二、政府支持下的创意企业网络规模
    第三节 市场力量主导下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演化
        一、文化创意企业网络演化机理分析
        二、集群因子与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三、集群因子变化与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演化
    第四节 案例分析:北京798文化艺术区
        一、北京798艺术区基本情况
        二、北京798艺术区演化过程
第七章 政府驱动型模式及其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第一节 政府政策、创意人才流动与创意产业区位
        一、消费者行为
        二、生产者行为
        三、市场均衡
        四、政府政策与产业布局
    第二节 政府政策、创意人才流动与公共文化空间重构
        一、理论模型
        二、均衡分析
    第三节 政府力量主导下创意产业空间组织形式
        一、高运输成本、政府导向性政策与创意产业空间分布
        二、低运输成本、政府导向性政策与创意产业空间分布
    第四节 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
        一、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二、张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的演化过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获奖以及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9)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循环经济思想的缘起
        2.1.2 工业生态学派的主要观点
        2.1.3 环境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2.1.4 环境经济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
    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3章 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3.1 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3.1.1 清洁生产理论的启示
        3.1.2 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借鉴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应用
    3.2 基于DEMATEL 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2.1 DEMATEL 方法及其计算步骤
        3.2.1.1 DEMATEL 方法
        3.2.1.2 计算步骤
        3.2.2 基于DEMATEL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因素
        3.2.3 基于DEMATEL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
第4章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4.1 现阶段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4.1.1 生态因素的制约
        4.1.2 经济因素的影响
        4.1.3 技术因素的变化
        4.1.4 政治因素的需要
    4.2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阶段
        4.2.1 理念倡导阶段(1987-2001)
        4.2.2 政府推进阶段(2002-2004)
        4.2.3 全面试点示范阶段(2005-至今)
    4.3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5 主要成因
第5章 主要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比较与借鉴
    5.1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
        5.1.1 日本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
        5.1.2 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1.3 日本政府在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定配套措施中的作用
        5.1.4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措施
    5.2 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
        5.2.1 德国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
        5.2.2 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2.3 德国政府在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定配套措施中的作用
        5.2.4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措施
    5.3 美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
        5.3.1 美国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因素
        5.3.2 美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3.3 美国政府在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定配套措施中的作用
        5.3.4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措施
    5.4 日本、美国、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5.5 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第6章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体设计
    6.1 中国的确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背景
        6.1.1 经济发展水平
        6.1.2 经济发展阶段
        6.1.3 人口特征
        6.1.4 社会公众环境认知程度
        6.1.5 生态资源承载空间
        6.1.6 环境污染所处阶段
        6.1.7 环境污染产生环节
        6.1.8 国际政治压力
        6.1.9 政府态度
    6.2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设计
        6.2.1 差异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2.2 动态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2.3 分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2.4 未来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7章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配套措施
    7.1 政府规制措施
        7.1.1 建立政府自身规制体系
        7.1.2 明确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能
        7.1.3 建立政府绿色财政预算制度
        7.1.4 分类开发和保护产业政策
    7.2 税收调控措施
        7.2.1 自然资源开采环节的资源税收和价格政策
        7.2.2 生产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
        7.2.3 流通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
        7.2.4 末端处理处置环节的环境税政策
        7.2.5 分配环节的税收调控政策
        7.2.6 消费等环节的扶持奖励政策
    7.3 废弃物处理措施
    7.4 法律配套措施
        7.4.1 国家基础层次法律
        7.4.2 地方配套法规
        7.4.3 行业配套法规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全文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香港去工业化:特点及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概念的界定
1.3 理论解读
    1.3.1 "去工业化"来源及存在性研究
    1.3.2 "去工业化"与全球化关系研究
    1.3.3 宏观经济下有关去工业化问题的争论----向服务业转型的有关研究
    1.3.4 去工业化与就业问题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 2.香港地区去工业形成
2.1 香港近代经济发展特点
2.2 香港去工业化形成特点
    2.2.1 急速的去工业化
    2.2.2 全球化及两极化
2.3 香港去工业化得以成功实现特殊性
    2.3.1 经济利益差的存在------去工业化产生的内在动力
    2.3.2 工业生产力的提高------去工业化产生的内在需求 3.去工业化下香港地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3.1 去工业化对人口就业的影响
3.2 去工业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2.1 "前店后厂"模式
    3.2.2 CEPA:香港既是连接中国内地和世界的桥梁:也是中国内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领跑者,香港去工业化下经济转型中成功的制度安排 4.香港内陆两地未来发展之路展望
4.1 信息高科技产业在香港地区崛起之路
4.2 去工业化向内陆地区不断延伸扩张之路 5.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新经济”进入“冬眠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奥地利经济学:是非功过及其复兴[J]. 张曙光,张弛. 学术界, 2019(04)
  •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现状、特征及问题[J]. 彭璟玮. 经济师, 2017(10)
  • [3]今世缘酒业发展战略研究[D]. 张弢.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4]小城镇之路在何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学术笔谈会[J]. 本刊编辑部.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2)
  • [5]基于新经济增长点的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李建柱. 吉林大学, 2014(09)
  • [6]专家解读林蛙养殖相关问题[J]. 吴浪,齐尚.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1(12)
  • [7]关系经济背景下的顾客资产量化研究[D]. 栾惠洁. 青岛大学, 2011(06)
  • [8]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张望. 南京大学, 2011(10)
  • [9]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 沈铁冬. 辽宁大学, 2010(06)
  • [10]香港去工业化:特点及路径[D]. 马犁. 江西财经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新经济”进入“蛰伏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