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车辆碰撞计算机仿真方法

一种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车辆碰撞计算机仿真方法

一、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洋[1](2020)在《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飞速增长,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便捷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交通事故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在既有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特定地理地貌或单一路段类型,忽略了区域类型特征差异对高速公路事故致因分析、事故征兆因子识别以及交通安全水平评估带来的影响,并且缺乏各区域类型间并行层面比较。随着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静态、被动的传统高速公路安全提升方法逐渐被基于实时动态交通数据的主动安全控制技术取代,但在动态交通流特征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区域类型差异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此外,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路段层面,多以“事故强度分析”思路为主,缺乏考虑宏观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相关研究。因此,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方法难以对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精确指导。鉴于此,本文以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依照“事故致因差异判断—动态交通流事故风险识别—交通安全水平评价”的逻辑,逐层展开研究。重点解答如下关键科学问题: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风险因子与事故间的关联关系是否相同;事故维度及致因维度各变量间存在何种深层次的自相关规律;各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交通流运行状态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存在何种差异;如何利用高精度交通流数据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动态事故风险机理进行有效研判;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如何定量判别。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改进WODMI-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城区、乡区和山区高速公路,提出了一种考虑定向约束和指标赋权的多维度交互改进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Weighted Orientated Multiple Dimension Interactive-Apriori,WODMI-Apriori),以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和灰色关联度的主客观联合赋权模型对数据字段进行权重优化,应用改进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别对三个不同区域类型的高速公路进行了全映射事故致因角度、维度交互角度、事故维度自相关角度等多维度交互的关联规则挖掘计算。挖掘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事故发生机理,其中的各维度层次,也都具有不同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改进的WODMI-Apriori算法能更好的揭示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中事故致因和风险的差异性,其算法精确度较传统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在城区、乡区、山区高速公路条件下分别提高了82.7%、88.5%、80.5%。(2)区域类型特征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基于六级服务水平将交通状态划分为饱和流与非饱和流,结合三个区域类型的划分共建立了6个待评单元;进而应用病例—对照配对方法对交通流和事故数据进行了数据匹配和样本结构化设计;最后利用基于MCMC的条件Logistic回归定量评估了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结果表明:流量、速度和占有率与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及交通状态都具有高度相关性,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均与交通安全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运行在城区/饱和流状态下的事故风险最大,其事故风险是乡区/非饱和流状态下事故风险的29.6倍。(3)基于动态交通流特征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交通流基础信息、交通流中车队、车辆变道行为、交通流变量短时间内的突变、车辆跟驰行为等反映交通流动态特征的5个维度,共选取了20个相关的交通流变量;随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计算了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最后,根据随机森林分析结果中筛选的事故征兆变量,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分别以贝叶斯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建模,构建了交通流变量与事故风险在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统计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类型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各不相同,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区域类型中的重要度也存在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事故发生机理。此外,多个模型结果均表明,同时考虑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差异的实时事故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捕捉交通流动态特征与交通安全的关系。(4)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选取5个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作为待评单元,从安全、效率、经济、环境4个方面共考虑了8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应用信息熵权重理论,对传统的密切值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改进的密切值评价模型;分别从年度、季度划分两个视角对各区域高速公路进行了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年度视角与季度划分视角的结果中,各路段的优劣排序各有不同,各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重要程度,说明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此外,改进密切值法计算结果与传统密切值法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传统密切值法将评价指标进行了等权重处理,为避免造成结果偏差,有必要对传统密切值模型进行权重优化改进。密切值法无需确定主观参量、计算快捷、结果分辨率高,可作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论文共包括图75幅,表48个,参考文献235篇。

师甜[2](2020)在《基于车身变形的汽车二维碰撞速度计算与仿真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加,导致道路事故的发生率迅速增长,更多的人开始把视线放在交通安全等问题上。调查研究显示,在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中,有3/5以上是车辆的碰撞事故,因此,在交通安全方面,最为迫切的需求和共同愿望就是快速、准确的分析交通事故。而在事故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就是对碰撞车速进行计算,如何进行车速计算则成为了事故鉴定中最为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根据Crash准则所提出的六点测量法,对六个特征点C1~C6的变形量进行测量,计算出在碰撞过程中事故车辆发生的变形量。以碰撞车辆所发生的残余变形为依据,利用变形与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对车辆在发生碰撞过程中所损失的塑性变形能进行求解。运用动量守恒原理,将恢复系数对模拟分析的影响考虑在整个碰撞过程中,建立所需的小型轿车碰撞二维模型。提出了对所建模型中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分析车辆的碰撞及碰撞后运动状态,构建出相应的碰撞仿真模型,利用反推法对车辆的碰撞前速度等参数进行计算。最后依据Matlab GUI仿真工具编制出一套简洁的小型轿车碰撞模拟仿真系统,并将一起实际的轿车正面碰撞案例在本文所建立的仿真系统中进行仿真分析,模拟碰撞后车辆的运动轨迹,对比实际的运动轨迹,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使得碰撞事故的图形再现尽可能接近于事实。将其事故再现的最终结果与PC-Crash软件中的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利用PC-Crash软件对本文所设计的仿真系统进行验证分析,证实了所编制仿真系统的准确性,为有关部门对小型轿车发生正面碰撞交通事故的处理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及依据。

张佐[3](2020)在《基于痕迹的汽车与二轮车碰撞事故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和城市交通系统的迅猛发展,在2014-2018年间汽车保有量以及私人汽车的拥有量较以往大幅的增加,便捷,机动性强的二轮车成为了居民短距离出行的第一选择,在荆州地区二轮车的数量十分庞大,加之二轮车驾驶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的缺乏,因此小汽车与二轮车的事故频发,该类型的车辆碰撞事故是我国特色的交通事故类型。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纠纷也日益增多,不仅对执法部门的执行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对交通事故分析与鉴定的专业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鉴定,同时还原交通事故发生的过程,明确事故双方的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的方法。交通事故研究方向多是以如何计算车速为主,研究内容对于整个案情的解决过于单一,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对了解整个事故发生的过程有更多的困惑和需求,以往的研究者们忽视了车辆事故痕迹分析与鉴定的重要性,它对解决绝大多数交通事故有着独有的优势,但是往往痕迹的分析与鉴定内容是笼统的,没有科学的定论,主要是以司法鉴定人长年累月对事故痕迹的认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案例,它是一种非定量计算的分析方式,这样导致分析结果过分依赖鉴定人的实际经验来判断,导致非专业人士很难通过痕迹分析,了解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鉴于此,本文将系统的探索,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将司法鉴定人长年累月积累的车辆痕迹鉴定的经验,用科学的语言,阐述出事故痕迹鉴定与分析的方法与流程,摒弃经验判断,结合软件仿真模型的建立,对事故过程进行仿真,得出的结果与车辆事故痕迹进行对比,以求公正,科学地总结出从痕迹鉴定角度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本文首先研究了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基本理论,从基础的牛顿三大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定律在交通事故中的应用着手,以汽车与二轮车碰撞事故为研究对象,定义交通事故碰撞发生的三个阶段,对碰撞过程进行描述,引入有效碰撞速度的概念,将车辆变形程度与有效碰撞速度联系在一起,定义碰撞形式的三种类型,对碰撞类型特点进行说明,引入弹性恢复系数的概念,来定量的表示三种碰撞形式,阐述了制动摩擦的相关系数,其中制动力系数的变化对路面轮胎痕迹改变的影响过程,影响制动力因素的条件,探讨了各类影响碰撞计算的摩擦力系数,为后续事故痕迹分析与鉴定,奠定了理论计算的基础。其次研究了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关键方法,将交通事故痕迹进行分类总结,包括车体痕迹的形成机理和特点,分析流程和鉴定的方法,对路面痕迹系统介绍,并结合了事故现场典型图片进行说明,确定了整个事故痕迹勘验时应着重掌握的流程和方法,承上启下的为软件仿真的分析奠定了痕迹数据的基础。最后选用了PC-crash软件,运用该仿真软件构建了汽车与二轮车事故碰撞的仿真模型以及事故环境模型,对仿真所需要的参数值,例如:对小汽车与二轮车碰撞时车速的所有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将手绘的事故现场图中所包含的现场信息,绘制成电子版的图形,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不断修改有关参数,科学的还原事故碰撞的过程,仿真结果与痕迹鉴定分析结果所得吻合度较高,证明软件仿真的正确性与可靠性。研究结果旨在突出现代交通事故分析中痕迹鉴定的重要性,结合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以痕迹鉴定数据为基本参数,参考国内外的研究内容,针对以往痕迹鉴定依靠司法鉴定人的经验来处理事故,从而尝试系统性的研究该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痕迹鉴定与软件仿真结合的分析手段,让执法部门,以及非专业人士都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并为有意向从事交通事故司法鉴定职业的普通人提供了理论参考。

刘虹伯[4](2019)在《基于视频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确的交通事故分析对于提高事故处理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监控系统的大量应用,利用视频进行交通事故分析已成为一种便捷的技术手段。利用视频数据对事故车辆的碰撞全过程进行分析是进行事故综合分析的难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使用价值。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事故分析方法的研究,针对国内现行基于视频的事故鉴定标准中的不足,建立了考虑帧间加速度的车速计算模型,将车辆在相邻两帧之间的加速度融入到模型中,形成了改进的时间插值法,提高了事故前的车速计算精度并且可以获得车辆的连续速度。利用了计算机视觉中的透视变换理论建立了事故车辆的轨迹分析模型,计算得到了车辆的质心位置、车辆方位角、车辆横摆角速度等运动参数,提出了碰撞后车速的求解方法。使用动量守恒和动量矩守恒定理,将碰撞前和碰撞后的车速、方位角以及角速度等参数作为输入求解车辆碰撞时的车速。其次,为了验证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在长安大学渭水试验场进行了五组实车试验。对比事故前阶段计算方法准确性,分析了车辆在不同车速、不同运动状态以及车辆曲线行驶状态下的计算模型精度,结果表明车辆在较高的减速度进行制动时,精度改善效果明显。测量出车辆转弯时刻的实时坐标和车辆的实时方位角,与计算所得质心位置和实时方位角进行了对比后知,轨迹计算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在5%以内,证明了轨迹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再次,使用C#语言开发了基于视频的事故分析软件,包括视频播放模块、车速计算模块、轨迹分析模块以及结果输出模块。根据时间插值法设计了车速计算模块,获得车辆连续车速;通过轨迹分析模块,将车辆的位置、方位角输出并将车辆轨迹绘制,实现事故过程轨迹与车速连续输出。最后,使用所开发的事故分析软件分析了一起事故案例,将事故车辆的轨迹与车速同时输出,并使用PC-Crash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该系统为解事故全貌、分析碰撞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诗波[5](2019)在《道路交通人车碰撞事故再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日益增多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的逐渐规范,专业化的事故分析需求正在显着增加。事故再现是事故分析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其主要任务是基于事故发生后的各种信息,运用适当的方法对事故发生过程和碰撞状态进行解释说明和重现。人车碰撞类事故是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类型,对这类事故的再现一直缺乏系统的方法体系,本文主要针对人车碰撞事故再现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论文整体上提出并构建了人车碰撞事故再现的方法体系,包括五大关键技术问题,分别为:事故深度调查方法、事故仿真建模方法、行人被抛运动规律分析、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和事故再现优化方法。论文第2章以自2011年以来参与的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的构建与数据采集为背景,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面向事故再现的人车事故深度调查工作体系;设计了事故现场勘查无人机系统及其图像矫正程序,构建了基于照片还原事故现场的方法,探讨了检测道路线形、路面附着系数、人与路面摩擦系数的方法;阐述了四种相对直接的车辆碰撞速度分析方法,包括基于视频的方法、基于车辆制动距离的方法、运动学解析法和基于EDR的方法;对NAIS数据库中20112016年度181例人车事故进行了整理分析,得到了致命级人车碰撞事故的特征和致因机理。论文第3章研究了两种面向运动学事故再现的人车事故仿真建模方法,分别为单刚体建模方法和多刚体建模方法;探讨了这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核心算法和建模方式;结合一真实人车事故案例,分别利用ARAS和PC-Crash实现了事故碰撞的单刚体和多刚体仿真建模。论文第4章针对中国道路上人车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矮长头车、高长头车和面包车等三种车型,通过大量仿真试验,研究探讨了在20 km/h110km/h车辆碰撞速度下,三种车型与行人标准碰撞中行人抛射角度、抛射高度、第一落点距离以及总抛距等方面的形态规律,阐述了卷绕型、顶推型、拱推型三种碰撞形态,构建了新的抛距公式;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接触位置、车型参数、行人速度、行人碰撞姿态等参数对行人被抛运动形态的影响;结合295例NAIS事故深度数据(含91例有监控视频的案例)和108例澳大利亚CASR事故深度数据验证了新提出的抛距公式的有效性,并与其他抛距模型进行了对比。论文第5章在对人车事故再现不确定性问题进行界定描述的基础上,研究了可用于人车事故再现不确定性分析的上下界法、差分法、不确定度评价法等三种常规方法和蒙特卡洛法;提出了适用于事故仿真条件下人车事故再现不确定性分析的隐式仿真-蒙特卡洛法(ISMC法),给出了ISMC法的实现步骤,进行了实际的案例应用;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验证了以上五种方法的有效性,并对比了其适用范围、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论文第6章在对人车碰撞事故再现优化问题进行界定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仿真试验条件下人车事故再现人工调整优化的黄金分割搜索法、复合形法和随机试验法等三种方法,研究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迭代步骤和流程,并以实际的案例应用加以了验证。

贺伟[6](2018)在《基于视频信息的二轮车事故中骑车人的运动学及头部损伤分析》文中提出二轮车骑车人作为道路使用者中的弱势群体在交通事故中极易受到伤害。近些年来,汽车安全技术和道路安全法规的发展对交通事故中的人员损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二轮车事故人员伤亡有所降低,但是总体的伤亡人员数量还是较大的。相比于行人保护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法规加以规范,然而骑车人的保护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保护法规出台,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中国,目前有超过3.7亿的自行车和2.5亿的电动自行车,而且随着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在中国混合式道路上对骑车人的保护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汽车安全技术对二轮车骑车人的保护这个问题需要被更多的关注。本文基于真实的二轮车交通事故视频分析,建立了二轮车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库,然后通过视频信息统计分析的结果,选取重要参数,利用多刚体软件和有限元软件来深入地分析了影响骑车人碰撞过程中运动学响应和头部损伤的关键因素,可为今后的骑车人主被动保护设计提供参考。本研究从视频数据库VRU-TRAVi(VRU-Traffic Accident Videos)随机筛选了200个二轮车交通事故视频,并基于CIDAS数据采集目录建立针对于二轮车事故视频信息的骑车人交通事故数据库。对二轮车骑车人碰撞前后的运动学响应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二轮车事故发生最多的情形是在十字路口处,车辆与二轮车发生垂直碰撞的情形最多。而在二轮车事故中,有53%的骑车人在碰撞前做出应急姿态,有25%的骑车人保持正常姿态。另外,我们在视频中发现了道路上的车辆可能是造成驾驶员视觉障碍的重要因素,有42%的事故中驾驶员的视野受道路上其他车辆的影响。多刚体动力学模型是研究骑车人损伤的重要工具。在事故视频中选择一例有损伤报告的事故案例进行重建,从视频分析中选取几个影响较大的参数,建立多刚体仿真试验,研究多参数对二轮车骑车人的运动学及一次、二次损伤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汽车速度和碰撞位置是影响骑车人运动学和头部损伤的关键因素。事故视频中我们发现车辆转向操纵性对骑车人的运动学及头部损伤的影响不可被忽视。从视频数据库中单独选取了100个自行车交通事故进行分析来研究车辆碰撞前转向操作性的影响。运用人体有限元模型THUMS和共享单车模型OFO对视频中得出来的转向影响参数进行仿真试验,研究转向对自行车骑车人的运动学和脑部损伤的影响。仿真结果得出,车辆转向造成骑车人的脑部损伤更加严重。

罗川[7](2017)在《混合式假人建模方法及其在两轮车交通事故仿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每年的交通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其中行人和骑车人的伤亡率远高于汽车乘员,因此交通事故中的弱势者如摩托车、两轮电动车和自行车骑车人等成为交通安全保护中的重点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外针对两轮车交通事故尤其是电动两轮车的分析较少,此外大部分研究采用多刚体模拟骑车人的碰撞动力学响应,难以反映受害者的人体力学属性以及碰撞导致的损伤状况。基于多刚体动力学和显示有限元计算理论,本文利用多刚体假人模型库,提出混合式数字假人建模方法,通过与标准钝器撞击试验以及真实汽车-行人碰撞交通事故对比,对混合式假人模型进行了力学分析和验证。该方法可以快速建立刚体-有限元耦合的人体模型,具有多刚体计算时间少效率高的特点,同时能够准确反映具体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生物力学响应状况。基于刚体和有限元的接触计算理论,本文将混合式假人模型应用于两轮车交通事故分析。两轮车采用的轮胎模型可以准确模拟车辆行驶的操纵稳定性,并考虑骑车人与两轮车复杂的相互作用如接触以及手把抓握力等,建立了骑车人-两轮车耦合系统。针对3起真实的两轮车交通事故案例,本文采用摄影测量等手段,获得碰撞初始时刻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然后建立基于混合式假人的两轮车-汽车碰撞模型,结果表明,混合式骑车人的碰撞运动响应、碰撞位置以及人体受伤位置和程度等与现场监控录像和调查报告的结果基本相符,表明本文提出的混合式假人建模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仿真的计算效率,而且能够很好地应用于两轮车交通事故分析。

方胜勇[8](2015)在《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深度分析及其再现的参数影响权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汽车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交通也日益拥堵,道路交通事故率也节节攀升。二轮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因其具有灵活便捷、经济节能、使用方便的特点,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在混合出行的交通方式下加剧了二轮车事故发生几率,而且二轮车骑乘人员为事故中易受伤害人员,故对其的伤害保护研究和进行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再现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采取事故现场分析与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事故现场勘查、碰撞车速计算、碰撞系统参数影响权重、计算机仿真四个方面来进行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再现研究;同时对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得到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的统计规律。首先从事故现场勘查、过程再现、再现结果分析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交通事故鉴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接着对汽车-二轮车碰撞交通事的事故调查方法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一套完整的事故现场调查流程,结合实际事故案例对各个调查步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利用逻辑回归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案例进行深度分析研究,得到了事故特征信息参数与二轮车骑乘人员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接着对不确定理论在汽车-二轮车碰撞车速计算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并以一起真实的事故进行了碰撞速度的不确定度计算和评定。然后基于PC-Crash软件对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再现系统的参数影响权重进行了排序,参照权重顺序调整PC-Crash中信息参数的输入能够较快的获得比较精确的再现结果。最后通过对三起真实的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的再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事故现场分析与计算机软件仿真相结合的事故再现方法的有效性。该研究成果对汽车-二轮车事故的处理和为二轮车骑乘人员损伤保护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赵晨[9](2012)在《基于Crashview的道路交通事故仿真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和交通安全系统性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事故总量逐年增加。传统道路交通事故分析计算方法对肇事车辆运动轨迹及行驶速度的判别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分析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均不高,事故处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质疑。随着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使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再现技术应用于事故分析处理领域成为可能,为实际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对国家标准《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PC-CRASH和Crashview的车速计算方法进行了分类研究,深入讨论了PC-CRASH和Crashview的理论计算模型、事故计算过程及软件实用性,重点比对了两套软件的操作过程、车辆加载、场景绘制、参数输入及输出结果,利用可精确控制条件下的5起实车碰撞试验数据验证了车对车碰撞解析计算模型的碰撞车速计算精度以及模拟再现的准确性,采用模拟检测法和现场行车试验法测量不同路面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附着系数,运用控制变量法定量界定了路面附着系数偏差对Crashview碰撞车速计算精度引起的误差程度,得到了适用于Crashview的不同路面附着系数推荐值。此外,实现了Crashview对6种典型事故形态案例的二维过程重构和三维模拟再现。

戴耀辉[10](2011)在《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过程中,事故发生时车辆速度的鉴定是事故认定中需要的重要依据。事故车速的确认是形成事故过程证据链中必要的环节,也是为办案机构提供事故方驾驶员在控制车速方面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的证据。事故车速的计算已有很多计算公式,因此,在进行车速鉴定时要根据事故的形态和采集的信息然后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本文首先讨论了以碰撞力学为理论基础的汽车正面、追尾、垂直侧面和斜碰撞工况下的力学规律和求解方法,得到了在处理复杂事故问题中,如何通过模型简化,充分利用原始勘查案卷信息,用理论分析测算法鉴定汽车肇事速度和碰撞角度等力学量的若干技术途径。然后利用经典碰撞力学方法,结合汽车碰撞事故的特点,研究了几种常见的比较实用的事故车辆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详细研究了每个公式的使用范围和所涉及参数的取值范围及影响程度。针对实际发生的碰撞事故,提出在分析时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车辆运动的综合作用,可以采用多种计算方法相互验证。通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得出,对于有明显制动痕迹和侧滑痕迹,同时也有大量散落物的事故,应优先采用制动痕迹或侧滑痕迹计算车辆速度,然后利用散落物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二、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相关理论方法发展动态和应用现状
        1.2.2 针对区域类型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和交通安全研究进展
        1.2.3 基于实时交通流状态的高速公路动态安全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依据
        1.3.1 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的必要性
        1.3.2 国内外高速公路常见的分类方法
        1.3.3 本文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依据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5 论文组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要素与特征分析
    2.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相关研究数据概述
        2.1.1 我国相关数据现状
        2.1.2 美国相关数据现状
        2.1.3 本文所应用数据的合理性
    2.2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2.1 驾驶人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2 车辆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3 道路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4 外部环境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时空分布规律
        2.3.1 城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3.2 乡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3.3 山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4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统计
        2.4.1 城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4.2 乡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4.3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事故致因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介绍与数据收集处理
        3.2.1 研究区域介绍与研究数据来源
        3.2.2 样本数据集特征
        3.2.3 样本结构设计
    3.3 基于WODMI-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方法建模
        3.3.1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基本参数
        3.3.2 关联规则分类
        3.3.3 Apriori算法特性与基本步骤
        3.3.4 主客观联合赋权改进的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3.3.5 考虑定向约束和指标赋权的多维度交互改进的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WODMI-Apriori)
    3.4 实例分析
        3.4.1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全映射事故致因关联规则挖掘
        3.4.2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维度交互关联规则挖掘
        3.4.3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维度自相关关联规则挖掘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流状态与事故风险关系评估
    4.1 引言
    4.2 研究数据介绍与样本结构设计
        4.2.1 数据源文件介绍
        4.2.2 事故数据预处理
        4.2.3 交通流数据预处理
        4.2.4 病例—对照配对式样本结构设计
        4.2.5 数据匹配
    4.3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4.3.1 六级服务水平理论
        4.3.2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MCMC)
        4.3.3 基于MCMC的贝叶斯方法
        4.3.4 贝叶斯条件logistic回归
        4.3.5 随机森林算法
        4.3.6 贝叶斯logistic回归
    4.4 实例分析
        4.4.1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分析
        4.4.2 各区域高速公路事故征兆危险交通流变量识别
        4.4.3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发生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
    5.1 引言
    5.2 基于熵权改进的密切值法
        5.2.1 密切值评价方法概述
        5.2.2 信息熵赋权理论
        5.2.3 基于信息熵权重优化改进的密切值评价方法
    5.3 研究区域介绍
    5.4 基于熵权改进密切值法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建模
        5.4.1 评价矩阵建立
        5.4.2 模型基本假设
        5.4.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4.4 数值评价矩阵的建立
    5.5 实例分析
        5.5.1 年度视角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2 季节划分视角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3 年度视角下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5.4 季节划分视角下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5.5 考虑区域类型和季节差异的全样本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注释表
附录B 交通事故源数据字段注释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车身变形的汽车二维碰撞速度计算与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关键技术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变形量的测量方法研究
    2.1 变形量的测量方法
        2.1.1 手工测量法
        2.1.2 全站仪测量法
        2.1.3 摄影测量法
    2.2 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2.3 摄影测量的坐标系
    2.4 车身变形的测量准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身变形用于车辆碰撞事故再现
    3.1 车身残余变形求车辆变形能
        3.1.1 理论假设
        3.1.2 基于变形/能量的事故分析
        3.1.3 刚度系数的确定
    3.2 基于变形量的汽车碰撞模型
        3.2.1 碰撞动力学模型的假设
        3.2.2 构建碰撞动力学模型
        3.2.3 恢复系数的选取
    3.3 构建碰撞后动力学模型
        3.3.1 模型假设
        3.3.2 碰撞后动学模型的建立
    3.4 车辆相关参数的确定
        3.4.1 碰撞中心
        3.4.2 质心位置
        3.4.3 转动惯量
        3.4.4 坐标系的选取与变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碰撞仿真分析
    4.1 基于Matlab GUI开发交通事故再现仿真平台
        4.1.1 仿真思路及流程
        4.1.2 仿真界面设计
    4.2 基于PC-Crash软件的车辆碰撞模拟仿真分析
        4.2.1 PC-Crash仿真软件
        4.2.2 碰撞车辆模型参数的确定
        4.2.3 碰撞车辆运动轨迹的优化
        4.2.4 模拟仿真的结果及报告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研究与分析验证
    5.1 案例分析
    5.2 车辆变形能计算
    5.3 事故再现分析
        5.3.1 Matlab GUI分析
        5.3.2 PC-Crash仿真验证
    5.4 仿真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痕迹的汽车与二轮车碰撞事故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交通事故痕迹分析与鉴定的必要性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的理论基础
    2.1 经典物理学定律在交通事故中的应用
        2.1.1 牛顿第一定律
        2.1.2 牛顿第二定律
        2.1.3 牛顿第三定律
        2.1.4 动量守恒定律
        2.1.5 能量守恒定律
    2.2 有效碰撞速度的概念
        2.2.1 交通事故发生的三阶段
        2.2.2 车辆变形和有效碰撞速度的关系
    2.3 碰撞的三类型和弹性恢复系数
        2.3.1 三种碰撞类型
        2.3.2 弹性恢复系数
    2.4 制动摩擦的相关系数
        2.4.1 制动力系数
        2.4.2 轮胎滚动阻力系数
        2.4.3 小汽车,摩托车翻倒,人体与路面的摩擦系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事故痕迹分析与鉴定
    3.1 车体痕迹
        3.1.1 车体痕迹的形成机理
        3.1.2 车体痕迹的特点
        3.1.3 典型车体痕迹的分析与鉴定
    3.2 路面痕迹
        3.2.1 轮胎痕迹
        3.2.2 路面的损坏痕迹
        3.2.3 路面散落物痕迹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汽车与二轮车碰撞事故仿真模型构建
    4.1 PC-CRASH概述
    4.2 相关参数的确定
        4.2.1 小汽车与二轮车碰撞车速的确定
        4.2.2 小汽车与二轮车碰撞始停位置的确定
    4.3 事故再现模型的构建
        4.3.1 汽车实体模型的构建
        4.3.2 二轮车实体模型的构建
        4.3.3 小汽车与二轮车事故碰撞过程的模型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小汽车与二轮车碰撞事故实际案例分析
    5.1 实际案例分析一
        5.1.1 实际案例一的描述
        5.1.2 实际案例一痕迹勘验结果
        5.1.3 基于痕迹分析实际案例一还原事故过程
        5.1.4 计算事发时车辆的行驶速度
        5.1.5 实际案例一的软件仿真
    5.2 实际案例分析二
        5.2.1 实际案例分析二的描述
        5.2.2 实际案例二痕迹勘验结果
        5.2.3 基于痕迹分析实际案例二还原事故过程
        5.2.4 计算事发时车辆的行驶速度
        5.2.5 实际案例二的软件仿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基于视频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视频的事故分析方法
    2.1 基于视频的事故分析方法论述
    2.2 基于视频的碰撞前车速分析方法
        2.2.1 时间插值法
        2.2.2 考虑帧间加速度的时间插值法
        2.2.3 车辆曲线行驶时的车速计算方法
    2.3 基于视频的轨迹分析方法
        2.3.1 图像透视变换
        2.3.2 世界坐标系、摄像机坐标系与图像坐标系的转换
        2.3.3 事故轨迹分析方法
    2.4 碰撞时车速的分析方法
        2.4.1 车辆对心碰撞动力学模型建立
        2.4.2 车辆非对心碰撞动力学模型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实验验证
    3.1 车速验证
        3.1.1 实验场地以及实验车辆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案
        3.1.4 实验结果
        3.1.5 实验结论
    3.2 车辆轨迹验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频的事故分析系统开发
    4.1 软件需求
        4.1.1 软件设计环境
        4.1.2 软件计算流程
    4.2 软件功能实现
        4.2.1 视频播放模块
        4.2.2 车速计算模块
        4.2.3 轨迹分析模块
        4.2.4 碰撞时车速计算
        4.2.5 结果输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视频的事故分析系统应用
    5.1 事故简要案情
    5.2 基于视频的事故分析系统计算结果
    5.3 基于PC-Crash的分析结果
        5.3.1 事故车辆参数输入
        5.3.2 仿真结果
    5.4 基于视频的事故复现系统与基于PC-Crash的分析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道路交通人车碰撞事故再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事故再现研究方法的研究
        1.2.2 事故深度调查的研究
        1.2.3 车速估算方法的研究
        1.2.4 仿真建模方法的研究
        1.2.5 事故再现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
        1.2.6 事故再现优化问题的研究
        1.2.7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人车碰撞事故深度调查方法研究
    2.1 深度调查工作体系
        2.1.1 调查内容
        2.1.2 工作流程
        2.1.3 深度调查装备
        2.1.4 数据库设计
    2.2 事故信息采集方法
        2.2.1 现场标记与照相方法
        2.2.2 基于照片还原事故现场的方法
        2.2.3 事故现场勘查无人机系统设计
        2.2.4 道路状况检测方法
    2.3 车辆碰撞速度分析方法
        2.3.1 基于视频的方法
        2.3.2 基于车辆制动距离的方法
        2.3.3 运动学解析法
        2.3.4 基于EDR的方法
    2.4 人车碰撞事故深度调查实践
        2.4.1 NAIS概况
        2.4.2 人车事故特征
        2.4.3 事故致因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车碰撞事故仿真建模方法研究
    3.1 单刚体建模方法
        3.1.1 单刚体模型描述
        3.1.2 单刚体碰撞动力学模型
        3.1.3 车辆单刚体模型
        3.1.4 行人单刚体模型
    3.2 多刚体建模方法
        3.2.1 多刚体模型描述
        3.2.2 多刚体接触算法
        3.2.3 车辆多刚体模型
        3.2.4 行人多刚体模型
    3.3 人车碰撞事故仿真建模案例
        3.3.1 案例案情介绍
        3.3.2 ARAS单刚体仿真
        3.3.3 PC-Crash多刚体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车碰撞行人被抛运动规律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标准碰撞规律
        4.2.1 矮长头车碰撞
        4.2.2 高长头车碰撞
        4.2.3 面包车碰撞
    4.3 其他因素的影响
        4.3.1 接触位置的影响
        4.3.2 车型参数的影响
        4.3.3 行人速度的影响
        4.3.4 行人碰撞姿势的影响
    4.4 对比验证
        4.4.1 基于事故视频验证
        4.4.2 基于NAIS和CASR真实事故数据验证
        4.4.3 与现有抛距模型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车碰撞事故再现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5.1 人车碰撞事故再现不确定性问题描述
    5.2 常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5.2.1 上下界法
        5.2.2 差分法
        5.2.3 不确定度评价法
    5.3 蒙特卡洛法
        5.3.1 蒙特卡洛法基本原理
        5.3.2 蒙特卡洛试验数生成及其检验
        5.3.3 蒙特卡洛不确定性表达
    5.4 隐式仿真-蒙特卡洛法(ISMC法)
        5.4.1 ISMC新方法的提出
        5.4.2 ISMC法实现步骤
        5.4.3 ISMC法应用案例
    5.5 算例及方法比较
        5.5.1 算例
        5.5.2 各方法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车碰撞事故再现优化方法研究
    6.1 人车碰撞事故再现优化问题描述
    6.2 黄金分割搜索法
        6.2.1 基本原理
        6.2.2 算法步骤
        6.2.3 应用案例
    6.3 复合形法
        6.3.1 基本原理
        6.3.2 算法步骤
        6.3.3 应用案例
    6.4 随机试验法
        6.4.1 基本原理
        6.4.2 算法步骤
        6.4.3 应用案例
    6.5 各方法比较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附表16)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基于视频信息的二轮车事故中骑车人的运动学及头部损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骑车人保护的研究内容和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数值假人和冲击器
        1.2.3 骑车人安全防护措施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重点
第二章 骑车人损伤生物力学
    2.1 头部解剖学结构
    2.2 常见的颅脑交通损伤
        2.2.1 头皮和脸部损伤
        2.2.2 颅骨骨折
        2.2.3 局灶性脑损伤
        2.2.4 弥漫性脑损伤
    2.3 颅脑损伤机理和耐受限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频信息的二轮车交通事故分析
    3.1 基于视频信息的交通事故调查数据库
    3.2 基于视频信息的交通事故调查方法
        3.2.1 案例收集
        3.2.2 基于视频的事故统计的方法
    3.3 统计结果
        3.3.1 一般事故信息
        3.3.2 视觉障碍
        3.3.3 骑车人应急姿态
        3.3.4 骑车人与车辆接触形式
        3.3.5 骑车人运动学轨迹
        3.3.6 骑车人落地姿态统计
        3.3.7 骑车人身体部位的落地顺序
    3.4 基于视频统计结果的参数相关性分析
        3.4.1 视觉障碍对车辆制动和转向的影响
        3.4.2 制动类型对骑车人运动方向的影响
        3.4.3 车辆类型对骑车人第一落地部位的影响
        3.4.4 车辆碰撞位置对骑车人运动轨迹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方法的骑车人运动学及损伤分析
    4.1 概述
    4.2 基于事故重建的模型验证及试验设计
        4.2.1 案例描述
        4.2.2 车辆模型的建立
        4.2.3 骑车人模型
        4.2.4 事故重建
        4.2.5 结果对比
        4.2.6 碰撞试验的设计
    4.3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车辆碰撞角度和碰撞速度对骑车人旋转角度的影响
        4.3.2 车辆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对骑车人一次碰撞的影响
        4.3.3 骑车人旋转角度和骑车人第一落地点的分布规律
        4.3.4 骑车人头部一次、二次损伤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辆转向操作对骑车人运动学及头部损伤的影响
    5.1 概述
    5.2 视频分析结果
        5.2.1 汽车-自行车碰撞情形
        5.2.2 车辆驾驶员应急反应
        5.2.3 骑车人头部碰撞位置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损伤评价方法
        5.3.1 车辆有限元模型
        5.3.2 自行车有限元模型
        5.3.3 骑车人有限元模型
        5.3.4 汽车-骑车人碰撞模型
        5.3.5 骑车人头部损伤评价方法
    5.4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5.4.1 骑车人运动学响应分析
        5.4.2 骑车人头部碰撞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分析
        5.4.3 骑车人颅脑损伤的分析
        5.4.4 脑部CSDM值的相关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所参与项目

(7)混合式假人建模方法及其在两轮车交通事故仿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摩托车交通事故仿真研究
        1.2.2 自行车交通事故仿真研究
        1.2.3 电动车交通事故仿真研究
        1.2.4 骑车人数字假人研究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混合式假人建模方法及验证
    2.1 引言
    2.2 多刚体和有限元分析理论
        2.2.1 多刚体动力学原理
        2.2.2 多刚体运动方程
        2.2.3 显式有限元计算方法
        2.2.4 显式计算稳定性条件
    2.3 混合式假人建模方法
        2.3.1 多刚体模型
        2.3.2 有限元模型
        2.3.3 混合式假人生成模块
        2.3.4 假人缩放模块
    2.4 混合式假人模型验证
        2.4.1 头部有限元钝器撞击试验
        2.4.2 下肢有限元局部钝器撞击试验
        2.4.3 汽车-行人真实事故验证
    2.5 小结
第三章 骑车人-两轮车耦合系统建模
    3.1 引言
    3.2 碰撞仿真的接触算法
        3.2.1 接触面的建立
        3.2.2 接触穿透计算
    3.3 两轮车建模方法
        3.3.1 多刚体两轮车模型
        3.3.2 两轮车轮胎模型
    3.4 骑车人-两轮车耦合模型
        3.4.1 人车碰撞接触
        3.4.2 铰链的调整
        3.4.3 骑车人与手把相互作用
        3.4.4 重力平衡
    3.5 骑车人-两轮车行驶动力学性能分析
        3.5.1 上坡行驶工况
        3.5.2 受侧向干扰行驶工况
        3.5.3 障碍物碰撞工况
    3.6 小结
第四章 骑车人-两轮车真实交通事故分析
    4.1 引言
    4.2 汽车与摩托车碰撞案例
        4.2.1 事故信息
        4.2.2 碰撞初始条件
        4.2.3 仿真模型
        4.2.4 仿真结果分析
    4.3 汽车与自行车碰撞案例
        4.3.1 事故信息
        4.3.2 碰撞初始条件
        4.3.3 仿真模型
        4.3.4 仿真结果分析
    4.4 汽车与电动车碰撞案例
        4.4.1 事故信息
        4.4.2 碰撞初始条件
        4.4.3 仿真模型
        4.4.4 仿真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深度分析及其再现的参数影响权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现场勘查
        1.2.2 过程再现
        1.2.3 再现结果分析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汽车-二轮车事故现场调查与研究分析
    2.1 概述
    2.2 事故调查方法设计
    2.3 汽车-二轮车碰撞交通事故深入调查步骤
        2.3.1 事故现场勘查
        2.3.2 信息数据记录
        2.3.3 事故现场图绘制
    2.4 汽车-二轮车事故深度分析
        2.4.1 样本数据的宏观统计分布
        2.4.2 样本数据的深度分析及其统计分布
        2.4.3 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特征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2.4.4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车速的不确定度评定
    3.1 概述
    3.2 不确定度理论评定方法
        3.2.1 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3.2.2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3.2.3 展伸不确定度评定
    3.3 汽车-二轮车碰撞速度的估算及其不确定度分析
    3.4 样本案例的不确定度评定
        3.4.1 车速的理论计算
        3.4.2 车速的不确定度评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汽车-二轮车事故再现的参数影响权重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PC-Crash的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再现
        4.2.1 PC-Crash软件简介
        4.2.2 基于PC-Crash的重建方法
    4.3 碰撞系统参数提取
        4.3.1 侧面碰撞运动模型
        4.3.2 正面碰撞运动模型
    4.4 碰撞参数权重分析
        4.4.1 实验方案设计
        4.4.2 按照方案进行实验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案例分析
    5.1 概述
    5.2 案例1——轿车-二轮车事故
        5.2.1 事故介绍
        5.2.2 事故现场勘查
        5.2.3 碰撞车速估算
        5.2.4 车速不确定度分析
        5.2.5 软件仿真再现
    5.3 案例2——面包车-二轮车事故
        5.3.1 事故介绍
        5.3.2 事故现场勘查
        5.3.3 碰撞车速估算
        5.3.4 车速不确定度分析
        5.3.5 软件仿真再现
    5.4 案例3——货车-二轮车事故
        5.4.0 事故介绍
        5.4.1 事故现场勘查
        5.4.2 碰撞车速估算
        5.4.3 车速不确定度分析
        5.4.4 软件仿真再现
    5.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

(9)基于Crashview的道路交通事故仿真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1.1.2 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鉴定工作现状
        1.1.3 提高道路交通事故分析鉴定质量的关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事故再现车速计算理论模型研究
    2.1 典型交通事故车速计算理论研究
        2.1.1 典型交通事故车速计算模型
        2.1.2 实车碰撞试验验证及实用性分析
    2.2 PC-CRASH 事故再现理论研究
        2.2.1 PC-CRASH 碰撞仿真计算模型
        2.2.2 PC-CRASH 事故再现过程分析
    2.3 Crashview 事故再现理论研究
        2.3.1 Crashview 碰撞仿真计算模型
        2.3.2 Crashview 事故再现过程分析
第三章 基于 PC-CRASH 和 Crashview 的事故再现分析研究
    3.1 PC-CRASH 和 Crashview 事故再现操作
        3.1.1 操作步骤
        3.1.2 车辆加载
        3.1.3 事故场景绘制
        3.1.4 模拟计算操作
        3.1.5 计算结果输出
    3.2 模拟再现特征参数分析
        3.2.1 PC-CRASH 模拟再现特征参数分析
        3.2.2 Crashview 模拟再现特征参数分析
        3.2.3 特征参数分析比对
    3.3 模拟再现计算精度分析
        3.3.1 碰撞计算车速实车碰撞试验验证
        3.3.2 模拟再现轨迹实车碰撞试验验证
    3.4 PC-CRASH 和 Crashview 实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 Crashview 的参数敏感度分析研究
    4.1 路面附着系数影响因素
    4.2 路面附着系数试验研究
        4.2.1 路面附着系数测试方法
        4.2.2 路面附着系数模拟检测试验
        4.2.3 路面附着系数现场行车试验
    4.3 路面附着系数敏感度研究
        4.3.1 路面附着系数偏差的误差界定
        4.3.2 路面附着系数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rashview 事故再现案例分析
    5.1 汽车对汽车碰撞事故案例分析
        5.1.1 事故概况
        5.1.2 事故现场数据输入
        5.1.3 事故再现分析
    5.2 汽车碰撞自行车事故案例分析
        5.2.1 事故概况
        5.2.2 事故再现分析
    5.3 汽车碰撞行人事故案例分析
        5.3.1 事故概况
        5.3.2 事故再现分析
    5.4 摩托车碰撞摩托车事故案例分析
        5.4.1 事故概况
        5.4.2 事故再现分析
    5.5 汽车坠车事故案例分析
        5.5.1 事故概况
        5.5.2 事故再现分析
    5.6 三车碰撞事故案例分析
        5.6.1 事故概况
        5.6.2 事故再现分析
    5.7 本章总结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10)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汽车碰撞事故力学和车速鉴定方法分析
    2.1 汽车碰撞事故的力学分析
        2.1.1 汽车碰撞事故过程和力学特点
        2.1.2 正面碰撞
        2.1.3 追尾碰撞
        2.1.4 侧面垂直碰撞
        2.1.5 斜碰撞
    2.2 车辆碰撞速度鉴定方法分析
        2.2.1 事故现场痕迹内容的确认和测量
        2.2.2 根据制动拖印长度推算车速
        2.2.3 通过现场试验推算车速
        2.2.4 利用侧滑印记推算车速
        2.2.5 利用广义抛物理论推算车速
        2.2.6 对装有ABS车辆车速值的计算
        2.2.7 根据汽车功率平衡方程推算最高车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应用研究
    3.1 汽车与行人事故中车速鉴定方法的应用
    3.2 汽车与汽车事故中车速鉴定方法的应用
    3.3 汽车与两轮车事故中车速鉴定方法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案例分析
    4.1 轿车与货车正面碰撞案例
    4.2 轿车与货车追尾碰撞案例
    4.3 轿车与货车侧面碰撞案例
    4.4 轿车与货车斜碰撞案例
    4.5 轿车与摩托车正面碰撞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发展趋势
    5.1 传统交通事故车速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
    5.2 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应用
    5.3 基于计算机分析与再现系统的车速鉴定方法
        5.3.1 系统简介
        5.3.2 系统结构
        5.3.3 系统特点
        5.3.4 系统参数选取
        5.3.5 用于车速分析的信息表格制定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 杨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2]基于车身变形的汽车二维碰撞速度计算与仿真分析研究[D]. 师甜. 长安大学, 2020(06)
  • [3]基于痕迹的汽车与二轮车碰撞事故分析与研究[D]. 张佐. 长江大学, 2020(02)
  • [4]基于视频的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方法研究[D]. 刘虹伯. 长安大学, 2019(01)
  • [5]道路交通人车碰撞事故再现关键技术研究[D]. 张诗波.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6]基于视频信息的二轮车事故中骑车人的运动学及头部损伤分析[D]. 贺伟. 厦门理工学院, 2018(02)
  • [7]混合式假人建模方法及其在两轮车交通事故仿真中的应用[D]. 罗川.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8]汽车—二轮车碰撞事故深度分析及其再现的参数影响权重研究[D]. 方胜勇.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5)
  • [9]基于Crashview的道路交通事故仿真分析研究[D]. 赵晨. 长安大学, 2012(07)
  • [10]道路交通事故车速鉴定方法分析与应用研究[D]. 戴耀辉. 长安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一种用于交通事故分析的车辆碰撞计算机仿真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