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徐淑玲[1](2021)在《工作效率时变的调度与优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消费者也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高端化、个性化和品质化的产品。但传统的自动化生产线主要实现单一品种、大批量的生产,这一生产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解决需求变动所带来的生产问题,考虑到高端化、个性化和品质化产品的多品种、小批量、到达时间随机等特点,企业往往采用工作台的生产方式,安排员工各自加工,然后根据工艺要求,将加工的半成品送往装配线进行最后组装,实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企业大批量生产的有机结合。在传统车间调度的研究中,工件加工时间、设备的生产速率以及员工的工作效率等参数通常被假定为常量。但在工作台生产方式下,工件加工时间不仅受到机器设备的影响,还受到员工个体因素的影响,并且员工的工作效率成为影响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围绕考虑学习效应、遗忘效应、疲劳效应以及疲劳恢复的调度和优化问题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了员工工作效率恒定的调度与优化问题。充分考虑机器设备个体差异带来的能源消耗成本及维护成本,假设加工速率相同的机器设备具有不同的单位使用成本。在考虑员工工作效率恒定的情形下,研究了一类考虑成本的最小化最大延迟时间的平行机调度问题。首先,本文提出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接着,提出了一个基于改进的最早工期优先规则的启发式算法。最后运用大量随机数据进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性能。所提模型和算法实现了生产效率与能源消耗成本的协调。(2)研究了考虑学习效应的员工工作效率实时递增的调度问题。以员工工作效率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员工学习效应对其工作效率的影响,假设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是与时间相关的通用型指数递增函数,研究了一类考虑学习效应的单个员工调度与优化问题。首先,在限定工作量的前提下,本文给出了工件的实际最大完工时间的计算方法。然后,依次理论证明了最短加工时间优先规则、加权最短加工时间优先规则以及最早工期优先规则分别是实现工件的总完工时间最小化、工件的加权总完工时间最小化以及工件的最大延迟时间最小化的最优算法。该结论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研究了考虑疲劳效应的员工工作效率实时递减的调度问题。以员工工作效率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员工疲劳效应对其工作效率的影响,假设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是与时间相关的指数递减函数,研究了一类考虑疲劳效应的单个员工调度与优化问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为了统一管理,假定在限定的休息时长内,员工工作效率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在这一特殊情形下,为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以及利润最大化,本文构建了相对应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运用大量随机数据进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4)研究了考虑学习效应和遗忘效应的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先增后减的调度问题。以员工工作效率为研究对象,结合员工学习效应和遗忘效应对其工作效率的影响,在假设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在其工作区间内随时间呈线性递增的趋势,而在其休息区间内随时间呈线性递减的趋势以及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在其工作区间随时间呈现指数递增的趋势,而在其休息区间内随时间呈线性递减的趋势这两种情况下,研究了一次中断情形下的员工的实际产出量,并引申研究了多次中断情形下的员工的实际产出量。案例分析结果为企业生产计划策略的选择提供了定量的参考依据。(5)研究了考虑疲劳效应与疲劳恢复的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先减后增的调度问题。以员工的休息次数为决策变量,假设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在其工作区间内随时间的推移呈指数递减的趋势,而在其休息区间内随时间的推移呈线性递增的趋势,研究了目标函数为最小化实际最大完工时间的员工调度与优化问题。针对小规模问题,本文构建了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针对大规模问题,由于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较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优值,故设计了一个基于最短加工时间优先规则的启发式算法,并运用大量随机数据进行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提模型和算法为员工制定合理的工作休息时间表提供了决策支持,保证生产计划的坚决贯彻和执行。研究考虑学习效应、疲劳效应、同时考虑学习效应和遗忘效应以及同时考虑疲劳效应和疲劳恢复的员工调度与优化问题,不仅有利于企业制定合理的员工调度策略,提升员工个体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滑振宇[2](2020)在《寒地中学普通教室空间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以铁岭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用眼过度、阅读疲劳、看不清黑板等不良现象,由此引发的视力问题愈加明显,教育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用眼环境,教育建筑的研究已是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以青少年感知体验为依据研究基础性设计指标相对较少。本篇文章主要概括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内容:(1)基础与理论研究,阐述了研究背景,提出了中学生视觉舒适问题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结合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归纳出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总结了青少年视觉特征并对视觉舒适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普通教室内影响中学生视觉舒适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梳理了研究框架。(2)实地调研部分,根据铁岭高中学生一天的视觉活动行为,进行了调查总结,提炼出了铁岭高中学生看书、看黑板两项主要视觉行为。并结合主要视觉行为以及普通教室影响中学生视觉健康的因素进行了视觉行为满意度问卷调查,针对学生所反映的实际视觉问题进行铁岭高中普通教室视觉环境实地调研,最后总结出铁岭高中普通教室视觉环境存在的问题,包括空间亮度、空间距离以及空间色彩环境三部分。(3)核心部分,针对和视觉相关的空间行为,分别进行实验研究并提出设计建议,(1)关于空间亮度研究部分,针对中学生读书的行为进行人因实验,采集皮肤电反应指标,结合主观打分问卷得出视觉舒适的光照亮度指标,针对指标进行普通教室采光模拟,对铁岭高中现有光环境提出了优化建议;(2)关于空间距离研究部分,针对中学生看黑板的行为进行人因实验,采集皮肤电反应指标,结合主观打分问卷得出视觉舒适的最佳视距,结合铁岭高中普通教室空间现存的平面布局问题,给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尺寸。并对教室进行了标准化模型研究;(3)关于普通教室空间颜色使用研究部分,针对中学生对颜色的辨识和喜好,用眼动实验法,采集中学生的总注视时长和瞳孔直径眼动指标,结合主观打分问卷得出中学生最喜欢色彩排序,针对分析结果,提出舒适色彩搭配的颜色设计建议。
闫东旭[3](2020)在《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关系,同时进一步探究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完成本研究。被试人员为某队速滑运动员,选取短距离组(其中男生3人,女生3人)运动员等级均为国家级健将及国家一级运动员,训练年限四年以上的现役速度滑冰运动员,作为被试对象。结果:1.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年度训练周期生理疲劳血尿素与轮滑上冰距离呈极显着相关关系(r=0.355,P<0.01);血尿素水平与力量训练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300,P<0.05);年度训练周期生理疲劳血红蛋白值与各项训练量无显着相关关系(r=-0.002,P>0.05;r=-0.008,P>0.05;r=-0.44,P>0.05);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生理疲劳血尿素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中的疲劳期与非疲劳期累计力量训练存在显着性差异(t=-2.938,P<0.01),疲劳期运动员累计力量训练量明显高于非疲劳期;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生理疲劳血清肌酸激酶、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中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的关系。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程度之间的差异性检验中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年度训练周期心理疲劳与生理疲劳的关系。年度训练周期中心理疲劳程度与生理疲劳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值无显着相关关系(r=-0.127,P>0.05;r=-0.085,P>0,05;r=0.143,P>0.05)。结论:1.全年训练周期负荷各阶段安排较为合理,其生理疲劳及心理疲劳程度虽然有曲线趋势,但基本符合项目特点及教练员对负荷量和强度的总体安排;2.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中轮滑上冰及力量训练累计量是引起速度滑冰运动员生理疲劳血尿素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3.年度训练周期中对疲劳期运动员力量训练量进行调节可缓解生理疲劳现象的出现;年度训练周期中训练量的变化并不是引起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主要原因;4.本研究结果显示年度训练周期中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
张涵[4](2020)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在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情形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运动员产生了运动性心理疲劳,严重影响个体的运动成绩和生活状态,甚至会对其身心健康造成难以去除的阴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备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般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完成指定任务前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该任务的自我判断和评价。对于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来说,自我效能感水平关乎其在专项训练和比赛中的应对方式,如若其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其所持有的自信和付出努力的动机水平越高,也会有相应卓越的运动成绩。相反,如若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便会对训练和比赛中产生的负性事件产生抵触情绪,将其视为一种威胁,逐渐避而远之,其运动成绩也会随之下降。在持有消极情绪,运动成绩无法提高反而下降的情况下,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极易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因此探讨如何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并降低其运动性心理疲劳水平是十分有意义的。本研究将探究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并深入分析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目标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修订适用于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研究对象选取以河北省为主的全国各大少年体育学校和羽毛球俱乐部的12至18岁羽毛球运动员,初测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复测回收有效问卷289份。经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第二部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现状研究。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了河北省部分市级少年体育学校和羽毛球俱乐部的302名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在人口学变量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并分析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设计并验证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对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其运动性心理疲劳水平的有效性。设计三个组别进行实验对比,对实验组被试实施以自我效能感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与此同时,对安慰剂组被试实施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对照组被试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再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安慰剂组的前后测数据以及三组之间的对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第一,修订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量表》共含有十项题目,包含“比赛效能”和“训练效能”两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第二,在运动等级这一人口学变量上,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总体自我效能感和比赛效能维度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第三,在年龄这一人口学变量上,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总体自我效能感及比赛效能维度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第四,在性别、年龄和运动等级这三个人口学变量上,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总分和成就感维度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着差异,其中,性别在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也存在显着差异,运动等级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也存在差异。第五,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存在负性相关关系。第六,针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其运动性心理疲劳水平。综合以上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其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且训练效能和比赛效能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有着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在改善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和运动性心理疲劳方面可以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应对训练和比赛。
黄雅慧[5](2019)在《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田径运动是一项高强度、高负荷、竞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因其项目的特殊性,导致田径专选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而引起运动成绩不理想,增加运动损伤,缩短学生的训练年限和运动寿命。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体育学院的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随机调查,对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出了解决方式,旨在降低和缓解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出现的程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减少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的损伤,延长田径专选生的运动寿命,为科学化的训练和比赛提供信息支持。本文数据采用SPSS.20数据统计软件包和EXCEL软件进行科学地统计、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调查现状的数据知田径专选生有轻微的运动性心理疲劳,平时注意及时调整,不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性别变量上,整体的男女生心理疲劳程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仅男女生在成就感降低这个维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性。(3)年级变量上,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整体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不同年级田径专选生仅在成就感降低这一个维度上存在着显着性差异,其他两个维度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院系变量上,运动训练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存在显着性差异。运动训练专业三个维度的平均分都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运动性心理疲劳比体育教育专业的程度高。(5)专项变量上,健美操专项与田径和网球专项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健美操专项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维度上的P值较低,存在显着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网球专业在三个维度的P值最低,差异程度最高,田径在二者之间。(6)最终得出三个核心因子集,分别为训练因素,学习因素和生活因素,其中对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最重要的是训练因素中的教学方式和训练情况。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从提高学生的参与动机,加强人际关系的融合,注重课训时间的安排,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重视伤病的恢复训练,保证每天充沛的精力,克服情绪周期的影响,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等方面可以有效降低和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和程度。
喻玲[6](2017)在《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汉语阅读过程中心理疲劳的现状及成因》文中提出现今国内学术界关于汉语阅读教学的研究已较丰富,为一线汉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帮助。目前,关于留学生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产生疲劳状况的研究还非常少,而留学生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疲劳现象对其自身和教师教学都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东南亚留学生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数众多,产生阅读疲劳的情况与其他地区的留学生存在差异。针对这一状况,本文编制了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在汉语阅读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自评问卷和影响因素问卷,旨在调查留学生在汉语阅读过程中心理疲劳的状况和成因,并对这两者进行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两者的相关性和其成因对心理疲劳状况的解释力,结论如下:(1)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总体呈中度疲劳,我们要予以重视,防止情况恶化。(2)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的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在性别、国籍、是否华裔等变量上并未呈现出显着差异,在性格、对汉语的感兴趣程度以及对汉语的重视程度这些变量上呈现出了显着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的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呈较显着的正相关。(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从总体来说,自身因素是留学生汉语阅读过程中产生心理疲劳的最主要预测因素,其次是文本因素,再次是教师因素。从各分项来说,留学生产生认知性阅读疲劳的主要预测因素是自身因素,其次是文本因素;留学生产生情绪性阅读疲劳的主要预测因素是自身因素,其次是教师因素;留学生产生意志性阅读疲劳的主要预测因素是自身因素。
侯帅,王后雄[7](2016)在《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成因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度学习导致疲劳是教育畸变的结果,化学学习疲劳现象非常普遍,给化学教学带来很大困扰,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化学学习疲劳的成因复杂,从学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有:化学学习负荷过重、化学学习难度偏大、化学教学形式单一、化学学习品质不良和外界环境压力过大。缓解化学学习疲劳要立足学习过程,优化化学教育系统,主要措施有:建设积极班级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切实立足科学素养,降低学习认知负荷;重组化学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内容难度;突出学生问题意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学校带动家庭减压,建立联动互助机制。
周游,柳其红[8](2015)在《教学疲劳的产生、调控与预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教学疲劳的概念入手,全面分析了产生教学疲劳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了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四化"调控教学疲劳、运用"四心"预防教学疲劳的主要方式与机制。
张志园[9](2013)在《中学生学习疲劳的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文中提出学习疲劳是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活动而引起相应的躯体症状与学习能力下降,以及不良情绪反应的现象。学习疲劳不仅威胁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对学生的学习疲劳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对以往国内学习疲劳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中学生群体的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测量工具,并对学习疲劳进行干预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2~2013年间中国期刊网收录的国内学习疲劳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从当前学习疲劳的研究热点、研究方式、论文属性等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然后,以整群抽样法在辽宁省沈阳市随机抽取923名中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结合理论分析形成问卷项目;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内部一致性信度等统计方法,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并探索和确定中学生学习疲劳的构成维度。最后,运用简易肌肉放松技术对沈阳市的308名中学生的学习疲劳进行干预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国内关于学习疲劳的文献数量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研究力量的区域分布差异显着,文献发表源多以一般省级刊物为主,且研究以理论探讨和经验归纳为主,实证研究相对不足,总体研究水平有待提高。(2)中学生学习疲劳症状自评量表由躯体症状、情绪失调和认知障碍3个维度构成,共包含24个项目。量表结构清晰、信度和效度良好,可用于中学生学习疲劳程度的测量。(3)简易肌肉放松技术对中学生的学习疲劳及其各个维度(躯体症状、情绪失调、认知障碍)具有显着的缓解作用。
江一飞[10](2012)在《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六年级小学生处于压力和心理变化的一个特殊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问题,并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工作的正常发展。本研究以无锡市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的心理疲劳调查问卷对8所不同类别小学的525位六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现状总体状况呈现一个正态分布的情况,差异显着是在其不同科目和不同成绩的这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着是在学校类别和性别的维度上。学校的老师们和学生的家长们需要重视那些心理疲劳严重的六年级小学生。2.六年级小学生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担心自己不能考到好的中学这一因素成为引起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诸多因素中的主导。3.六年级大部分学生通过本次调查,对自己心理疲劳的现状有了清晰地认识,并且对如何有效缓解自己心理疲劳的措施和对策有了全面的了解。作为教师和家长们,还需要更多关注和帮助他们。因此,本文针对教师、家长这两个重要的角色分别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来缓解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症状。
二、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1)工作效率时变的调度与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调度与优化问题概述 |
2.1.1 调度问题 |
2.1.2 研究领域 |
2.1.3 优化方法 |
2.2 基于工作效率的调度与优化问题综述 |
2.2.1 工作效率恒定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2.2.2 考虑学习效应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2.2.3 考虑遗忘效应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2.2.4 考虑疲劳效应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作效率恒定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3.1 问题描述 |
3.2 问题模型 |
3.3 优化算法设计 |
3.3.1 问题分析 |
3.3.2 算法设计 |
3.3.3 算法分析 |
3.4 数值实验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学习效应的工作效率实时递增的调度问题 |
4.1 问题描述 |
4.2 工作效率函数模型构建 |
4.3 考虑学习效应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4.3.1 工件的实际最大完工时间最小化 |
4.3.2 工件的实际总完工时间以及最大延迟时间最小化 |
4.3.3 工件的加权总完工时间最小化 |
4.4 数值实验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疲劳效应的工作效率实时递减的调度问题 |
5.1 问题描述 |
5.2 问题分析 |
5.2.1 工作效率函数模型的构建 |
5.2.2 工件的实际最大完工时间表达式的确定 |
5.3 考虑疲劳效应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5.3.1 工件的实际最大完工时间最小化 |
5.3.2 完成工件总量最大化 |
5.4 数值实验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学习与遗忘的工作效率先增后减的调度问题 |
6.1 问题描述 |
6.2 考虑学习与遗忘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6.2.1 工作效率按线性变化情形的产量优化 |
6.2.2 工作效率按非线性变化情形的产量优化 |
6.3 案例与解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考虑疲劳与恢复的工作效率先减后增的调度问题 |
7.1 问题描述 |
7.2 工作效率函数模型构建 |
7.3 考虑疲劳与恢复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7.3.1 单次休息的调度与优化问题 |
7.3.2 多次休息的可中断调度与优化 |
7.3.3 多次休息的不可中断调度与优化 |
7.4 数值实验及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寒地中学普通教室空间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以铁岭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视觉舒适基础研究及教室视觉环境实态调研 |
2.1 视觉舒适识别 |
2.1.1 视觉舒适识别分类 |
2.1.2 本文视觉舒适识别方法 |
2.2 青少年的视觉行为及特征 |
2.2.1 青少年主要视觉行为 |
2.2.2 青少年视觉行为特征 |
2.3 教室空间内影响青少年视觉舒适的因素 |
2.3.1 光环境 |
2.3.2 空间布局 |
2.3.3 色彩环境 |
2.4 铁岭高中普通教室视觉环境调研 |
2.4.1 辽宁地区光气候特征 |
2.4.2 铁岭高中概述 |
2.4.3 学生视觉依赖行为观察及满意度调研 |
2.4.4 教室视觉环境调研 |
2.4.5 教室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三章 空间亮度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
3.1 空间亮度测试实验 |
3.1.1 实验内容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过程 |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5 小结与讨论 |
3.2 铁岭高中空间亮度优化 |
3.2.1 反光板的分类及作用 |
3.2.2 反光板的设置及效果 |
3.2.3 模拟软件的选择 |
3.2.4 软件准确性验证 |
3.2.5 模型的建立 |
3.2.6 模拟优化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距离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
4.1 空间距离视觉舒适实验 |
4.1.1 实验内容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过程 |
4.1.4 实验结果分析 |
4.1.5 小结与讨论 |
4.2 铁岭高中普通教室空间优化建议 |
4.2.1 教学空间优化 |
4.2.2 储物空间优化 |
4.2.3 生活空间优化 |
4.3 教室标准化模型研究 |
4.3.1 模拟模型的建立 |
4.3.2 模拟结果分析 |
4.3.3 教室标准化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
5.1 空间色彩视觉舒适实验 |
5.1.1 实验内容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过程 |
5.1.4 实验结果分析 |
5.1.5 小结与讨论 |
5.2 铁岭高中颜色优化建议 |
5.2.1 色彩环境的配色原理 |
5.2.2 空间配色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
6.3 研究内容的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 |
2.1.2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年度训练周期 |
2.1.3 短距离速滑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的概念 |
2.1.4 运动性疲劳 |
2.1.5 运动性疲劳的测试方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短距离速度滑冰年度训练周期的现状 |
2.2.2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负荷量的现状 |
2.2.3 运动性疲劳研究的现状 |
2.2.4 现状总结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测试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研究结果 |
4.1 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负荷量结果 |
4.1.1 年度训练周期训练负荷量总体情况 |
4.1.2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阶段训练负荷量结果 |
4.2 年度训练周期运动员生理疲劳结果 |
4.2.1 年度训练周期血红蛋白水平总体情况 |
4.2.2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血红蛋白水平 |
4.2.3 年度训练周期血尿素水平总体情况 |
4.2.4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血尿素水平 |
4.2.5 年度训练周期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总体情况 |
4.2.6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血清肌酸激酶水平 |
4.3 年度训练周期运动员心理疲劳结果 |
4.3.1 年度训练周期运动员心理疲劳总体情况 |
4.3.2 年度训练周期不同训练阶段心理疲劳水平 |
4.4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 |
4.4.1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 |
4.4.2 年度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特点分析 |
4.5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
4.5.1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程度的关系分析 |
4.5.2 年度周期训练不同阶段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特点分析 |
4.6 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
5.分析与讨论 |
5.1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生理疲劳的关系 |
5.2 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
5.3 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的关系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4)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综述 |
1.1.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 |
1.1.2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1.1.3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1.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综述 |
1.2.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 |
1.2.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 |
1.2.3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 |
1.3 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 |
1.4 有关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
1.4.1 团体心理辅导 |
1.4.2 针对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
1.5 问题提出 |
1.5.1 选题依据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假设 |
1.5.4 研究流程 |
2 研究一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修订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研究工具 |
2.3.3 研究程序 |
2.3.4 统计工具 |
2.4 研究结果 |
2.4.1 项目分析 |
2.4.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2.4.3 效度分析 |
2.4.4 信度检验 |
2.5 讨论 |
3 研究二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现状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3.3 数据处理 |
3.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4.1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
3.4.2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差异分析 |
3.4.3 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之间的关系 |
3.4.4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对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3.5 分析与讨论 |
3.5.1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结果分析 |
3.5.2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结果分析 |
3.5.3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分析 |
4 研究三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工具 |
4.3.3 干预设计 |
4.3.4 研究工具 |
4.4 研究过程 |
4.4.1 准备阶段 |
4.4.2 干预过程 |
4.4.3 后测 |
4.5 实验组干预的个案观察记录 |
4.5.1个案资料介绍 |
4.5.2 被试父母及教练访谈摘要 |
4.5.3 观察记录与分析 |
4.6 结果分析 |
4.6.1 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变化 |
4.6.2 运动性心理疲劳水平的变化 |
4.7 讨论 |
4.8 研究结论 |
5 总讨论 |
5.1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现状分析 |
5.2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分析 |
5.3 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干预分析 |
6 建议 |
6.1 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
6.2 提高青少年运动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和途径 |
6.3 加强教体结合,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沿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提高田径专选生学习的积极性 |
1.2.2 有助于缓解田径专选生心理疲劳程度 |
1.2.3 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
1.2.4 有助于减少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机率 |
1.2.5 有助于相关领域更加深入研究的参考 |
2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田径运动 |
2.1.2 心理疲劳 |
2.1.3 运动性心理疲劳 |
2.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研究 |
2.2.1 运动性心理疲劳在教学训练中的研究 |
2.2.2 运动性心理疲劳在相关体育领域的研究 |
2.2.3 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因素和测量评价的研究 |
2.3 研究中的不足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1.1 文献资料法 |
3.1.2 问卷调查法 |
3.1.3 心理测量法 |
3.1.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任务 |
3.4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现状分析 |
4.1.1 整体水平的情况分析 |
4.1.2 男女生差异性比较 |
4.1.3 不同年级差异性比较 |
4.1.4 体教生与运训生差异性比较 |
4.1.5 田径专项与健美操、网球专项的差异性比较 |
5 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影响因素 |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三级指标的构建 |
5.1.2 KMO检验测定值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
5.1.3 特征值、因子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分析 |
5.2 核心因子的分析 |
5.2.1 公因子 |
5.2.2 主因子 |
5.3 公因子标准化线性关系式的建立与评价 |
6 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应对方式 |
6.1 提高学生的参与动机 |
6.2 增强人际关系的融合 |
6.3 注重课训时间的安排 |
6.4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
6.5 重视伤病的恢复训练 |
6.6 保证每天充沛的精力 |
6.7 加强认知结构的建立 |
6.8 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件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汉语阅读过程中心理疲劳的现状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 研究综述 |
2.1 心理疲劳的概念 |
2.2 心理疲劳的研究 |
2.3 阅读中心理疲劳的研究 |
3 心理性阅读疲劳自评问卷和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
3.1 心理性阅读疲劳自评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
3.1.1 问卷编制目的 |
3.1.2 问卷编制的结构 |
3.1.3 问卷编制与调查过程 |
3.2 心理性阅读疲劳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与调查 |
3.2.1 问卷编制目的 |
3.2.2 问卷编制的结构 |
3.2.3 问卷编制与调查过程 |
4 留学生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
4.1 留学生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的结果分析 |
4.2 留学生心理性阅读疲劳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
4.3 留学生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4 留学生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5 小结 |
5 综合讨论 |
5.1 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
5.2 心理性阅读疲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讨论 |
5.3 心理性阅读疲劳状况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与讨论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教学建议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尾注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汉语阅读中心理疲劳的自评问卷 |
附录二、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汉语阅读中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问卷 |
后记 |
(7)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及其表现 |
2 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的成因 |
2.1 化学学习负荷过重 |
2.2 化学学习难度偏大 |
2.3 化学教学形式单一 |
2.4 化学学习品质不良 |
2.5 外界环境压力过大 |
3 抑制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的教育对策 |
3.1 建设积极班级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
3.2 切实立足科学素养,降低学习认知负荷 |
3.3 重组化学学习内容,降低学习内容难度 |
3.4 突出学生问题意识,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
3.5 培养良好学习品质,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
3.6 学校带动家庭减压,建立联动互助机制 |
(8)教学疲劳的产生、调控与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 |
(一)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 |
(二)教学组织疲劳产生的原因 |
二、教学疲劳的调控方式 |
(一)巧用幽默的力量化解疲劳 |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化解疲劳 |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化解疲劳 |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化解疲劳 |
三、教学疲劳的预防机制 |
(一)教改安心防疲劳 |
(二)环境舒心防疲劳 |
(三)睡眠养心防疲劳 |
(四)训练强心防疲劳 |
(9)中学生学习疲劳的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综述 |
1.1 学习疲劳的概念 |
1.2 学习疲劳的发生机制 |
1.3 学习疲劳的理论 |
1.4 学习疲劳的测量工具 |
1.5 学习疲劳的干预研究 |
2 问题提出 |
2.1 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
2.2 本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
3 学习疲劳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4 中学生学习疲劳症状自评量表的编制 |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4.2 研究程序 |
4.3 量表的编制过程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5 简易肌肉放松对学习疲劳的干预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 |
6 分析与讨论 |
6.1 国内学习疲劳研究概况 |
6.2 中学生学习疲劳症状自评量表的编制 |
6.3 简易肌肉放松对中学生学习疲劳的干预研究 |
6.4 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的意义 |
6.5 研究创新 |
6.6 研究不足 |
6.7 研究展望 |
7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10)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有关疲劳的概念 |
2.2 有关心理疲劳的概念 |
2.3 有关疲劳的研究综述 |
第3章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调查问卷编制 |
3.1 编制问卷的目的和思考 |
3.2 编制问卷的过程 |
3.3 小结 |
第4章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状况的调查分析 |
4.1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 |
4.2 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成因 |
4.3 分析调查结果 |
第5章 缓解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措施 |
5.1 分析六年级小学生采用的缓解措施 |
5.2 减轻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对策 |
第6章 总结 |
6.1 调查研究中的发现和体会 |
6.2 调查研究中的不足 |
6.3 今后调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注意防止和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作效率时变的调度与优化问题研究[D]. 徐淑玲.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寒地中学普通教室空间视觉舒适实验与优化研究 ——以铁岭高中为例[D]. 滑振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3]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运动员年度训练周期负荷量与运动性疲劳关系的研究[D]. 闫东旭.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 张涵.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田径专选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的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D]. 黄雅慧.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6]中级水平东南亚留学生汉语阅读过程中心理疲劳的现状及成因[D]. 喻玲. 暨南大学, 2017(05)
- [7]中学化学课堂学习疲劳成因及对策研究[J]. 侯帅,王后雄. 化学教学, 2016(03)
- [8]教学疲劳的产生、调控与预防研究[J]. 周游,柳其红. 现代教育科学, 2015(01)
- [9]中学生学习疲劳的问卷编制与干预研究[D]. 张志园. 山西师范大学, 2013(S2)
- [10]六年级小学生心理疲劳的现状及对策[D]. 江一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