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谭青丝[1](2020)在《基于PLC的数控铣床电气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当前PLC在数控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不断提高了电气设备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结合PLC控制器的应用优势,对电气控制参数采样输入和数控铣床电气设备动作互锁控制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PLC的数控铣床电气控制方法。对其控制参数进行采集并输入,再对数控铣床进行动作互锁控制,实现基于PLC的数控铣床电气控制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控制方法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可以有效缩短对数控铣床电气设备控制动作的延迟时间,提高对电气设备控制的同步性,进一步提高工艺生产企业的机械加工水平。
骆伟超[2](2020)在《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控机床是工业生产的母机,是制造业最核心的基础装备。随着数控机床面向高速、高精、智能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复杂。如何保障数控机床能够安全、可靠地稳定运行,以适应无人工厂/智能工厂的高自动化/智能化要求,直接关系到智能制造实施的成败。然而目前国产数控机床产品尤其在可靠性、稳定性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故障造成的非计划停机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其在汽车、国防军工等重点行业的应用。预测性维护可以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提高数控机床无故障运行时间,减少非计划停机的有效手段。目前预测性维护主要有基于历史统计概率、基于传感数据驱动和基于物理模型的三种方法,但上述单一方法均存在局限性和缺陷,如模型保真性差、数据有效利用率低、预测算法精度差等问题。Digital Twin虚实实时客观映射、时间/空间多维度多层次虚实融合的理念,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本文基于Digital Twin的理念和方法,对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关键技术进行了以下研究:(1)研究了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的体系结构。基于系统工程思想,分析了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的功能和关键技术问题。设计了包括数控机床Digital Twin的模型构建、场景感知、智能预测性维护的体系结构。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系统层面制定了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的方案,基于模糊评价法制定了方案的有效性评价机制。(2)研究了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了面向对象的增量式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多领域统一建模方法。构建了数控机床Digital Twin的机械模型、电气模型、控制模型和液压模型,并实现了多领域模型耦合。设计了模型的精度验证方法与更新机制,实现了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模型的高保真性和一致性。(3)研究了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场景感知方法。设计了基于Hadoop、HBase与Map-Reduce的分布式数控机床大数据的智能场景感知软硬件结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的获取与存储、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特征选择等算法,从而降低了数据维度、缩减了机床感知数据量,解决了由于数据量大造成的数据使用效率低、有效信息挖掘困难的“大数据、小信息”问题,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了有效的多维度特征。(4)研究了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模型和数据融合的预测性维护方法。基于粒子滤波算法和迁移学习,研究了 Digital Twin模型和感知数据的融合方法,克服了传统预测性维护中模型方法一致性差和数据驱动方法适应性差的缺点,解决了预测性维护实验难的问题。从而实现了比单一预测性维护方法更加准确的预测与诊断结果,同时提高了预测性维护的可行性。(5)进行了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应用与验证。在模型/数据服务器上搭建了模型仿真平台和机床感知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分析平台;在高性能运算服务器上构建了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和寿命预测算法。最后基于粒子滤波算法和迁移学习实现了模型和数据融合的预测性维护,并将其应用于数控机床铣削刀具的寿命预测、主轴系统和进给系统的故障诊断。从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解决了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中,系统级体系结构的制定、高保真一致性模型构建、机床智能场景感知和融合型预测性维护算法等关键问题,为Digital Twin应用于数控机床以及其他复杂机电设备的预测性维护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朱龙飞[3](2019)在《数控铣床在电气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数控铣床是机械制造加工行业的重要设备之一,其将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进行集成,可有效提升加工精度,发挥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优势。文章对数控铣床构造特性进行分析,并从保护机构、控制机构、监控机构等方面对数控铣床在电气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王元生[4](2019)在《FANUC系统辅助功能与PMC在分度工作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辅助功能(M功能及B功能)与PMC功能,是日本FANUC数控系统实现数字化控制的关键功能。FANUC系统因此具备了高质量、高稳定性和全功能等卓越性能,在我国中低端数控机床市场占有较高的份额。结合国内外数控机床及其附件研发现状和市场状况,进行FNAUC系统的辅助功能及PMC功能在分度工作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工作,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现实需求,符合“中国智造2025”国家战略对企业制造工艺革新和数控装备升级的要求。本课题结合机械制造企业实际需求,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基于FANUC系统辅助功能与PMC功能的加工中心机床四轴控制系统功能研究工作。课题在综述数控技术发展及机床数控化改造状况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对XH714E加工中心机床进行增加旋转分度工作台的数控化改造方案,提出了利用FANUC系统的PMC和辅助功能对旋转分度工作台数字化控制的新方法,拓展了原有三轴联动数控机床的工艺能力,提高了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文献中所研究的内容及成果进行了评述。2.在对企业设备改造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FANUC系统对机床数控转台的四种控制方案,及其控制原理、硬件连接和优缺点比较分析,进而确认选择PMC控制方案。3.介绍了机床分度回转工作台的结构、原理和选型,结合生产需求,对拟选数控转台的载荷进行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校核分析,验证了所选择的气缸技术参数符合要求。4.阐述了基于FANUC系统的数控分度转台的PMC控制方案,完成了PMC程序设计,辅助功能代码的开发和运用。5.对改造后的数控机床进行机电联调和数控转台旋转精度测试,并进行实际加工试验,验证了的改造方案的正确性。
曲乙澍[5](2018)在《万能铣床电气控制中PLC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我国的PLC已经在数控产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自动化与机械化的水平。PLC在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系统中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数控产业生产的效率,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但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PLC在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系统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深入性的研究。因此,本文对万能铣床电气控制中PLC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曾阳[6](2018)在《快速切换数控系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控加工目前广泛运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领域,数控系统作为数控加工中核心控制部件,其功能、性能、可靠性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为了选择合适的数控系统生产,有必要对其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然而,由于硬件设施与实际生产条件,当下对数控系统的评价多数是采用不同机械床身来进行的。不同的床身由于材料工艺、制造工艺及装配工艺的不同,使得不同床身间存在机械特性上的差异,进而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需要将数控系统与机械床身配合进行基于生产现场的评价,采用同一床身搭载多套数控系统,在不同数控系统间切换测试,消除由不同机械床身的机械特性差异所引起的系统测试结果误差。然而由于数控系统控制复杂,电缆数量较多,切换耗时较长,容易引起环境变化并造成测量结果误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将完成一套基于生产现场的快速切换数控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通过数控系统对床身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将信号分为伺服电机动力信号、电机编码器反馈信号、外置编码器反馈信号以及PLC输入输出信号,提出“数控系统的切换实质是完成对以上控制信号的切换”,通过对不同信号控制方式理解,制定合适的切换方案,实现数控系统的快速切换。伺服电机动力信号采用接触器切换控制方式;电机编码器与外置编码器由于信号干扰问题的存在,采用直接交换方式;而PLC输入输出信号采用PLC“转译”方式处理,整套切换装置基于西门子公司开发的S7-300PLC模块及对应的控制电路完成,通过S7-300完成数控系统选择,实现电机动力信号的切换,同时对S7-300编写程序,可实现PLC输入输出信号的“转译”,以完成数控系统切换装置的搭建。使用Winccflexible软件对触摸屏开发后嵌入切换装置,完成测试装置的搭建。最后将需要测试的数控系统与该装置连接,完成测试平台的搭建。该测试平台能够通过触摸屏以及简单操作,实现15min内完成数控系统的快速切换,避免了由于切换时间长造成的环境温度变化以及大量电缆更换时出现的错误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通过测试平台对国产数控系统与进口数控系统测试,能够客观评价国产数控系统与进口数控系统间的差距,对国产数控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姬广磊[7](2018)在《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曲线铣边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内饰加工设备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市场需求,汽车木壳挡位面板作为汽车内饰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然而我国现有的汽车木壳挡位面板加工设备多为半自动化加工设备,并且具有加工形式单一化,加工精度低,自动化程度低的特点,不能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因此急需研制开发一种专用于汽车木壳挡位面板的专用加工设备,来满足汽车木壳挡位面板的高精度、高效率的加工需求。本文主要对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的加工工艺、总体布局、主要技术参数和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分别对挡位面板加工工艺,对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曲线铣床主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对铣床的切削力、切削功率以及随动压辊夹具的夹紧力进行了计算分析。设计了铣床的主机铣削系统,完成了电主轴与铣刀的选用。对数控铣床的随动压辊机构进行了工作原理设计,并对随动压辊驱动步进电机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对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的升降轴结构进行了设计分析,完成步进电机的计算选型以及滚珠丝杠副的设计和强度校核。在对铣床的切削力、切削功率以及对随动压辊夹具夹紧力的分析基础上完成并验证了机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其刚度、强度等均满足工作使用要求。还对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曲线铣边机夹具的随动压辊进行静态分析,同样验证了随动压辊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其刚度、强度等均满足设计使用的要求。完成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主机部分的模态性能的分析,得到前六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避免汽车木壳档位面板数控铣床在工作时发生共振变形,防止影响挡位慢板加工质量及数控铣床的寿命。设计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的PLC控制系统,完成整机控制系统的功能描述及资源需求分析、电气原理图设计、硬件的选择及触摸屏等软件设计开发,并以挡位面板数控铣床上下料机工作过程的控制为例,进行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本文研发的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及控制系统,满足了汽车内饰厂家对木壳挡位面板加工质量及数量的要求,为我国汽车木壳挡位面板专用加工设备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沈斌[8](2017)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数控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得到极大提高,市场对数控设备的维护保养及维修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相融通,培养出符合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的数控维修人才已成为职业院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需要考虑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围绕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数控维修技能人才的要求,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之路做出一定贡献。本论文针对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市场调研,阐述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明确了专业定位、建设内容以及发展方向,为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分析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以及岗位工作内容与职责,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按照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了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通过召开数控维修行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对数控装调维修工的工作内容进行分析,提取了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再将实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而开发出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资源,最终创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以及市场发展要求的技工院校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并对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情况加以反思与总结,希望为技工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许晓东,雷福祥,王伟,弋晓康,廖结安[9](2016)在《基于PLC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控机床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床,基于PLC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通过探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提高数控机床安全可靠性、加工精度及生产率的方法,以期为PLC在数控机床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申正佳[10](2016)在《浅谈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将传统机械加工制造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数控自动加工,已经成为当前工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数控铣床能够高精度、高效率、大批量的加工各种复杂零件,对于推动国内机电行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指出了数控铣床的基本结构和PLC控制要求,随后简述了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主要优势,最后结合工作经验,对PLC控制软件设计进行了系统分析。
二、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LC的数控铣床电气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PLC的数控铣床电气控制方法设计 |
1.1 基于PLC的电气控制参数采样输入 |
1.2 数控铣床电气设备动作互锁控制 |
2实验论证分析 |
3 结语 |
(2)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复杂设备预测性维护的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可靠性统计概率的方法 |
1.2.2 基于物理模型的方法 |
1.2.3 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 |
1.3 Digital Twin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Digital Twin的概念 |
1.3.2 Digital Twin的研究现状 |
1.3.3 机电设备建模的研究现状 |
1.3.4 机电设备场景感知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本文研究目标 |
1.4.2 本文研究内容 |
1.4.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体系结构 |
2.1 预测性维护体系结构制定思路 |
2.2 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需求及功能分析 |
2.2.1 数控机床系统分析 |
2.2.2 数控机床故障分析 |
2.2.3 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难点分析 |
2.2.4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功能分析 |
2.3 基于Digital Twin的预测性维护体系结构设计 |
2.4 基于Digital Twin的预测性维护方案制定 |
2.4.1 预测性维护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
2.4.2 预测性维护层次判断矩阵构建 |
2.4.3 判断矩阵特征向量求解 |
2.4.4 预测性维护层次总排序 |
2.5 基于Digital Twin的预测性维护方案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模型构建方法 |
3.1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模型构建原则 |
3.1.1 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
3.1.2 多领域统一的建模方法 |
3.1.3 增量式的建模方法 |
3.2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机械模型构建 |
3.2.1 机械几何模型构建 |
3.2.2 机械多体运动学/动力学模型构建 |
3.2.3 机械性能衰减模型构建 |
3.3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电气模型构建 |
3.3.1 整流器电气模型构建 |
3.3.2 逆变器电气模型构建 |
3.3.3 伺服电机电气模型构建 |
3.4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控制模型构建 |
3.4.1 位置控制器和速度控制器 |
3.4.2 电流控制器和解耦控制器 |
3.4.3 Clark/Park正逆变换及整体模型 |
3.5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液压模型构建 |
3.6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多领域模型耦合 |
3.6.1 多领域建模要素分析 |
3.6.2 多领域模型耦合方法 |
3.7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精度验证与模型更新方法 |
3.7.1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模型精度验证方法 |
3.7.2 基于工况数据的数控机床Digital Twin更新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场景感知方法 |
4.1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场景感知软硬件结构 |
4.2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场景数据获取与存储 |
4.2.1 数控机床场景数据分析 |
4.2.2 数控机床场景数据获取 |
4.2.3 数控机床场景数据分布式存储与运算 |
4.3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场景数据预处理 |
4.3.1 场景数据数值变换与缺失值补充 |
4.3.2 场景数据趋势项消除 |
4.3.3 场景数据平滑与降噪 |
4.3.4 场景数据属性编码与变换 |
4.4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场景数据特征提取 |
4.4.1 数控机床场景数据时域特征提取 |
4.4.2 数控机床场景数据频域特征提取 |
4.4.3 数控机床场景数据特征自动提取 |
4.5 数控机床Digital Twin场景数据特征选择 |
4.5.1 标准相关系数分析 |
4.5.2 基于T-test的特征值排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Digital Twin模型与数据融合的预测性维护方法 |
5.1 基于Digital Twin的融合型预测性维护方案 |
5.1.1 基于滤波算法的模型与数据融合方法 |
5.1.2 基于迁移学习的模型与数据融合方法 |
5.2 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据驱动算法构建 |
5.2.1 随机森林算法特点分析 |
5.2.2 长短期记忆网络算法特点分析 |
5.2.3 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特点分析 |
5.2.4 数据驱动算法选择 |
5.3 基于迁移学习的融合型预测性维护 |
5.4 基于滤波算法的融合型预测性维护 |
5.4.1 基于滤波算法的融合原理 |
5.4.2 基于滤波算法的融合方法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应用验证 |
6.1 方案制定与实验环境搭建 |
6.1.1 预测性维护方案制定 |
6.1.2 存储与运算平台搭建 |
6.2 基于Digital Twin的预测性维护方案验证 |
6.2.1 基于Digital Twin的刀具寿命预测 |
6.2.2 基于Digital Twin的主轴系统故障诊断 |
6.2.3 基于Digital Twin的进给系统故障诊断 |
6.3 预测性维护措施与结果评价 |
6.3.1 预测性维护措施 |
6.3.2 预测性维护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专利及参与的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数控铣床在电气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铣床的构造特性 |
2 数控铣床在电气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
2.1 保护模块 |
2.2 自动控制模块 |
2.3 测量模块 |
2.4 监控模块 |
3 结束语 |
(4)FANUC系统辅助功能与PMC在分度工作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机床数控技术概述 |
1.2.1 数控机床的特点 |
1.2.2 数控机床的组成 |
1.2.3 数控机床的分类 |
1.3 机床数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数控转台未来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来源及要解决的问题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分度转台控制方案设计 |
2.1 设备状况与工艺要求 |
2.1.1 机床结构与技术参数 |
2.1.2 机床改造任务 |
2.2 工件装夹方案制订 |
2.3 分度转台控制方案拟定 |
2.3.1 CNC直接控制方案 |
2.3.2 PMC轴控制方案 |
2.3.3 I/O Link轴控制方案 |
2.3.4 PMC控制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控分度转台选型 |
3.1 数控分度回转工作台简介 |
3.1.1 数控分度转台的功能与分类 |
3.1.2 数控分度转台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 数控分度转台的选择 |
3.3 分度转台齿轮齿条机构有限元分析 |
3.3.1 有限元法分析理论 |
3.3.2 齿轮齿条副有限元仿真 |
3.4 小结 |
第四章 PMC控制程序设计 |
4.1 FANUC0i系统PMC介绍 |
4.1.1 数控机床PLC信息交换 |
4.1.2 I/O Link地址分配 |
4.1.3 PMC顺序程序及结束指令 |
4.2 辅助功能开发应用 |
4.2.1 FANUC辅助功能简介 |
4.2.2 B代码功能开发应用 |
4.2.3 M代码功能开发应用 |
4.3 PMC控制程序设计 |
4.3.1 输入/输出地址分配 |
4.3.2 辅助功能M代码译码 |
4.3.3 分度台转位控制 |
4.3.4 分度台转位到位判别 |
4.4 小结 |
第五章 机床调试与试切验证 |
5.1 机床调试概述 |
5.2 机械调整 |
5.3 PMC控制程序联机调试 |
5.4 机床试运行 |
5.5 试切验证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万能铣床电气控制中PLC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PLC的工作原理 |
1.1 采样输入阶段 |
1.2 程序的执行方式 |
2 PLC在数控铣床中的电路以及软件设计 |
2.1 PLC的系统设计 |
2.2 PLC的控制软件设计 |
3 结束语 |
(6)快速切换数控系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系统切换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意义和价值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数控系统测试平台设计 |
2.1 整体方案设计 |
2.2 技术创新点与技术难点 |
2.3 快速切换研究 |
2.3.1 数控机床概述 |
2.3.2 数控机床控制原理 |
2.3.3 数控机床控制信号 |
2.4 信号切换设计 |
2.4.1 伺服电机动力信号切换设计 |
2.4.2 电机编码器反馈信号切换设计 |
2.4.4 PLC输入输出信号切换设计 |
2.5 触摸屏搭建设计 |
2.5.1 WinccFlexible软件介绍 |
2.5.2 触摸屏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控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 |
3.1 测试平台床身情况介绍 |
3.2 测试平台搭载的数控系统介绍 |
3.2.1 西门子840DSL型数控系统 |
3.2.2 华中数控HNC848-C型数控系统 |
3.2.3 广州数控GSK25i型数控系统 |
3.3 S7-300硬件选型与搭建 |
3.3.1 S7-300模块的选型 |
3.3.2 S7-300模块的搭建 |
3.4 电机动力信号切换控制 |
3.5 PLC输入输出信号控制 |
3.6 反馈信号切换 |
3.7 触摸屏的嵌入 |
3.8 中央控制测试 |
3.9 中央控制与数控系统的电路连接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控系统测试平台的调试与应用 |
4.1 数控系统测试平台调试 |
4.1.1 测试平台切换功能测试 |
4.1.2 测试平台切换速度测试 |
4.1.3 测试平台切换稳定性测试 |
4.2 数控系统测试平台应用 |
4.2.1 急停功能测试 |
4.2.2 线性插补测试 |
4.2.3 暂停功能测试 |
4.2.4 RTCP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1 测试平台PLC输入信号清单 |
附件2 测试平台PLC输出信号清单 |
附件3 数控系统测试内容 |
(7)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曲线铣边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数控铣床研究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数控铣床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数控铣床研究现状 |
1.3 数控铣床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研究内容 |
2 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边机总体研究 |
2.1 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边机工艺研究 |
2.1.1 加工对象分析 |
2.1.2 加工工艺分析 |
2.2 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主要技术参数设计研究 |
2.2.1 生产效率的分析 |
2.2.2 数控曲线铣边机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2.2.3 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2.3 数控曲线铣床总体布局研究 |
2.3.1 铣床总体布局的基本要求 |
2.3.2 加工运动方式的分析 |
2.3.3 总体布局方案的确定 |
2.3.4 主机加工部分主轴系统的分析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3 木壳挡位面板铣床主机及自动上下料机结构设计研究 |
3.1 数控曲线铣边机各关键部分结构的分析 |
3.1.1 自动上下料机总体结构布局的原则分析 |
3.1.2 主机部分结构设计方案的分析 |
3.2 主机铣削加工主要机构的设计研究 |
3.2.1 随动压辊夹紧结构组件的结构设计 |
3.2.2 铣床龙门机架总成的结构设计 |
3.2.3 主机铣削力及功率的计算 |
3.2.4 铣床铣孔时钻削功率及力的计算 |
3.2.5 铣床电主轴的选择与装配 |
3.2.6 铣床电主轴Z向升降系统及Y向驱动系统设计 |
3.3 随动压辊夹具结构的夹紧设计研究 |
3.3.1 随动压辊夹具的工作原理 |
3.3.2 随动压辊夹具机构夹紧力计算分析 |
3.3.3 随动压辊驱动步进电机的选择分析 |
3.4 自动上下料机机构的设计选型 |
3.4.1 自动上下料机构的设计 |
3.4.2 上下料机驱动电机的选型 |
3.4.3 上下料机吸盘升降机构的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曲线铣边机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4.1.1 机床静力学分析原理 |
4.1.2 铣床有限元及仿真目的意义 |
4.1.3 机床有限元静态分析步骤 |
4.2 静力学分析 |
4.2.1 主机机架的有限元建模分析 |
4.2.2 随动压辊有限元建模分析 |
4.3 模态分析 |
4.3.1 有限元建模 |
4.3.2 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铣床控制系统设计分析 |
5.1 数控曲线铣床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5.1.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 |
5.1.2 控制系统控制顺序及分析 |
5.1.3 控制系统资源需求统计 |
5.2 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设计及硬件选型 |
5.2.1 控制系统的电气原理图设计 |
5.2.2 控制系统硬件的选型 |
5.3 挡位面板数控铣床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研究 |
5.3.1 控制系统操作面板的设计研究 |
5.3.2 控制系统PLC的I/O端子分配 |
5.3.3 控制系统PLC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的意义 |
1.4.1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
1.4.2 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
1.5 概念界定 |
1.5.1 工学结合一体化 |
1.5.2 课程体系 |
1.5.3 课程体系开发 |
1.5.4 实践专家 |
1.5.5 代表性工作任务 |
1.5.6 典型工作任务 |
1.6 理论基础 |
1.6.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6.2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 |
1.6.3 情境学习理论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方法 |
第2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与步骤 |
2.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
2.1.1 以人为本的思想 |
2.1.2 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 |
2.1.3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思想 |
2.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 |
2.2.1 人才需求及工作岗位调研 |
2.2.2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
2.2.3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
2.2.4 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2.2.5 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 |
2.2.6 设计学习情境 |
2.2.7 确定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法 |
2.3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
2.3.1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2.3.2 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课业设计方案 |
2.3.3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高级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工作页 |
第3章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
3.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
3.1.1 师资队伍建设 |
3.1.2 教学资源建设 |
3.1.3 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
3.2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
3.2.1 进行企业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
3.2.2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校企职责 |
3.2.3 加强师资建设,引进企业力量 |
3.2.4 校企共享资源,共建实训基地 |
3.2.5 制定评价方案,实施多元评价 |
3.2.6 校企共同育人,共商教学安排 |
3.2.7 完善运行机制,实现互利双赢 |
第4章 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模式实践效果 |
4.1 课程体系改革初见成效 |
4.1.1 课程体系实现工学一体 |
4.1.2 师资队伍能力有所提升 |
4.1.3 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能力提高 |
4.1.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成保障 |
4.1.5 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提升 |
4.1.6 技能培训服务范围扩大 |
4.1.7 改革见成效,示范辐射广 |
4.2 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 |
4.2.1 对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
4.2.2 依托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学材 |
4.2.3 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数字化、企业化 |
4.2.4 多方式多途径建设教学资源库 |
4.2.5 三方评价,形成多维度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
4.2.6 增、改、扩建校内实训场所 |
4.3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4.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需在发展中完善 |
4.3.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还需不断深入 |
4.3.3 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
4.4 对开发与实施情况的反思 |
4.4.1 教师对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不积极 |
4.4.2 企业参与热情不高 |
4.4.3 缺乏法律层面保障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
附录 B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C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D 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9)基于PLC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系统概述 |
2 数控铣床电气控制系统 |
2.1 系统总体结构 |
2.2 系统强电回路 |
2.3 系统控制回路 |
3 PLC输入输出控制系统 |
3.1 数控机床PLC控制过程 |
3.2 PLC输入输出信号 |
4 数控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5 结语 |
(10)浅谈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控铣床的基本结构和控制要求 |
1.1 数控铣床的结构与分类 |
1.2 PLC控制要求 |
2 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功能特点 |
2.1 指令编写相对简单,程序调试运行方便 |
2.2 控制功能更强,性能价格比高 |
2.3 抗干扰能力强,故障率低 |
3 PLC选型及硬件电路设计 |
3.1 在铣床的软件设计中首先注意的就是强电关断优先的原则,既控制信号中只要有强电关断的信号,则不管其他信号的状态如何都要关断强电。如图1所示,只要关断信号X2=1,则无论启动信号状态如何,中间继电器M200都被关断,只有X2=0时,启动信号X1=1才可以启动M200,同时通过常开触点M200自锁,在X1=0以后,M200仍为保持状态。 |
四、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LC的数控铣床电气控制方法研究[J]. 谭青丝. 中国设备工程, 2020(22)
- [2]基于Digital Twin的数控机床预测性维护关键技术研究[D]. 骆伟超. 山东大学, 2020(01)
- [3]数控铣床在电气系统自动控制中的应用探究[J]. 朱龙飞. 南方农机, 2019(18)
- [4]FANUC系统辅助功能与PMC在分度工作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王元生. 江苏大学, 2019(03)
- [5]万能铣床电气控制中PLC的应用[J]. 曲乙澍. 中外企业家, 2018(35)
- [6]快速切换数控系统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曾阳.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7]汽车木壳挡位面板数控曲线铣边机设计研究[D]. 姬广磊.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8]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 ——以江西技师学院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专业为例[D]. 沈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9]基于PLC的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研究[J]. 许晓东,雷福祥,王伟,弋晓康,廖结安.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10)
- [10]浅谈PLC在数控铣床电气控制中的应用[J]. 申正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