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论的作家与对象

明清小说论的作家与对象

一、明清小说理论中的作家与对象(论文文献综述)

许多娇[1](2021)在《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895年至1911年的晚清时期,伴随着民族主义思想的高涨,呼吁进行大众动员成为知识界的共识。小说因其通俗易懂、受众广泛,被认为具有群治功用。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是,考察林林总总的晚清小说是如何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的,以及晚清小说在文本中贯彻群治观念时出现了哪些主旨之下的变奏。第一章讨论民族主义思想与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以及晚清知识界对小说群治功用的强调。晚清的群治观念是晚清民族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群治观念影响了对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严复、夏曾佑、康有为、梁启超等众多知识分子都从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出发,把小说的政治功用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知识分子对小说寄予的热望,无疑是助推晚清小说创作高峰到来的重要推动力,发挥群治功用成了许多晚清小说的创作主旨。但在具体的小说创作实践中,所表达出的群治观念要比政论文章或小说理论中所探讨的群治观念更为复杂和多元,既有对群治这一主旨的细化,又出现了主旨之下多声复议式的变奏。第二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晚清诸多小说都存在对公众道德的批判,对革新民众思想和观念的期盼。尤其在面临1895年之后的危局时,晚清知识分子普遍感受到了社会的病态,道德堕落被认为损害了社会活力,国家思想缺失被认为影响了合群,观念愚昧落后被认为影响了社会发展,虚假维新则成了多方面问题的集合式展现。晚清小说家们希望通过批判道德状况,呼唤生成国家思想,批评落后观念,发挥小说的刺激作用,推动公众道德、思想、观念的内在重塑。甚至为了达到刺激作用,个别作者不惜在小说中故意夸大晚清社会的弊端和扭曲真实的社会道德状况。在晚清小说家那里,国家思想的塑造、新观念的养成,基本上需要通过引入西学、学习域外经验来完成,而道德重塑则更多指向儒家道德准则的践行与恢复。第三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这是晚清小说家们为推动群治对个体外在重塑的思考。晚清鸦片泛滥、女子缠足等问题被认为不仅损害了个人身体,也损害了国家肌体,通过体育、体操等规训与重塑国民身体因此和国家强大紧密关联在一起,尚武精神、侠客精神与冒险精神的提倡是对身体叙事的进一步演绎。在晚清小说中还有大量关于女权的论述,但女权在晚清小说家那里主要是群治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为使女性与男性担负起同样的国家责任。晚清小说家还喜欢塑造英雄,从民族主义叙事来讲英雄的塑造应该指向英雄群体,但在晚清小说文本中,英雄叙事往往塑造的都是被神化的个人英雄,希望以个人英雄完成救国壮举。身体、女权与英雄叙事都服务于群治思想,但细剖文本我们又会发现一些吊诡之处,比如有的女权小说仍在闪现男权的影子,新式英雄的描摹却又有复制传统帝王将相传奇叙事的痕迹,形成了群治主旨之下的变奏。第四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1895年后的晚清政府,已经在知识分子那里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传统君主专制也已面临诸多批判。晚清小说在倡导群治时亦多畅想进行实质性的政体变革,这也是群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当时多元社会思潮与复杂社会现实影响,晚清小说家在小说文本中言说政体变革时,一定程度上充满了犹疑、徘徊。一方面因晚清小说家大多属于改良派,支持立宪成为很多小说在政体言说上的共同立场;另一方面,不少小说家又认为当时民众的政治素养难以达到立宪所需程度,因此又不断强调塑造国民应当先从自治做起。当一些小说家对现实政体变革充满无奈时,他们又开始在乌托邦小说中塑造理想政体。而设想理想政体时,君主制思想的残余、殖民思想的引入,却在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从小说文本中流露出来,使对政体变革的言说又呈现出了变奏。第五章研究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观念。这几种观念生发于群治观念,却又是群治观念的悖反。在排满小说中,或因于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曲解,或因于对推翻专制王权的功利主义诉求,华夷之辨重新出现,把“群”的边界变得狭隘和窄化;在种战小说中,晚清小说家基本都认为黄种人与白种人终有一战,黄种应该联合,尤其同属黄种的中日两国应当亲近,小说家笔下“群”的边界又超出了中华民族范围或中国范围,黄种之群不再是群治最初所指的国家之群;在乌托邦小说中,作者们大多认为群治的终点并不是中国自身的强大,而要经由中国的强大走向世界的联合,倡导世界主义,迎来大同世界的实现,但在大同世界叙事中,国家边界消失,种群分别不再具有意义,小说的群治功用也同时被消解。

林泓竹[2](2021)在《明末清初小说理论的真实观研究》文中提出小说是明清时期代表文体,真实观是小说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末清初的理论家们对真实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对真实观的探讨推向了高潮。论文主要探讨了以金圣叹、毛宗岗与张竹坡为代表的明末清初小说理论家的真实观。第一章阐明明末清初小说真实观的形成基础,主要介绍真实观的政治时代背景以及小说真实观自身的流变情况;第二章阐述金圣叹的真实观,即以因缘生法为文字总持推崇虚构;第三章阐述毛宗岗的真实观,即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第四章阐述张竹坡的真实观,即要在真实的记述中蕴含深刻的寓意。明末清初小说理论中的真实观百花齐放,为后世探讨真实观奠定坚实基础。

汪佩[3](2021)在《《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叙事视角转换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英国都处在社会的转型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面临着新的变动,传统与新兴的事物互相碰撞和交融。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小说得到了新的变革。在众多小说中,《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具有突出的代表性,两者可被视为这一阶段小说艺术发展状态的集中体现。在《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身上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开始有意识地突破早期文学的藩篱,实现文体的进一步的成熟。它们不仅继承了以往小说叙事艺术的成功经验,同时又为后世创作奠定了基础。国内外分别对这两部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并不少,但在叙事视角及其转换的运用上则鲜有成果。叙事视角不仅决定着小说的叙述基调,同时也也反映了小说演变过程中的叙事变化。因此,从叙事视角及其转换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学心理学,文体学等方法,对《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以金圣叹等中国古典文论家和热奈特等西方理论家的诸多叙事理论作为基础,对两部作品平行的比较研究。以此探索中英小说的文体演变历程,了解文学发展的时代背景,明晰中英小说理论的发展脉络。首先,可以看出这两部着作都不再像早期文学那样固守于单一的叙事视角,而是选择在叙述时采用多重的角度。在《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中,叙述者具有多重的身份。叙述者既可以是隐含作者,也可以是小说中的人物。多重的叙述者不仅能够丰富通俗长篇小说的内容,同时也使得作者理论观点得以阐发。而两部小说在这方面又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水浒传》明显倾向于不同叙述者身份的自然转换,《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更加关注隐含作者的话语权,使得叙述者身份的切换频繁。在叙述方式上,《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都不局限于使用一种表达形式,都在小说中使用了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方式。这样的转换使得不同感官视角之间的渠道能够打通,小说叙事实现动态感。在具体过程中,《水浒传》偏向于使用听来代替视觉叙事,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以对话的方式来补充视觉叙事的内容。同时,这两部作品都使用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展现人物内在的情绪变化。《水浒传》善于使用这种方式来解释人物行为变化的心理动因,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更加关注人物心理本身的动态过程。其次,在比较的过程中,不仅要研究这些共同的因素,也应该关注差异性背后的原因。这两部小说之所以在叙事视角转换的表现方式上存在不同,得益于不同的文化传统。《水浒传》依托于史传文学,这使得它在叙述过程中更加注意对叙述者身份的控制,青睐于客观冷静的叙述风格。《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诞生在西方史诗的传统中,而史诗叙述的随意性使得《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不擅长把握叙述者的身份。这种早期文学叙事的影响同样也导致两部小说在叙事视听的转换上表现差异。脱胎于话本小说的《水浒传》在使用听觉叙事上很娴熟,擅长于用听的方式延伸小说叙事。孕育在戏剧文化中的《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则吸纳了戏剧的表现方式。在小说中常常出现以不同人物对话作为整个章节的例子,这使得在叙述过程中的对话性得到加强。此外,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身上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要求叙事应当遵循春秋笔法的原则,即微言大义,这使得《水浒传》在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时显得克制,更加注重读者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揣摩,追求叙述的隐约。18世纪盛行的启蒙思想同样也影响了《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的叙事。启蒙思想对人性重视使得小说家更注重对情感细微之处的挖掘。因此,《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更倾向于对小说人物心理内外转换内容和过程的描写。最后,这两部小说的作者都认识到叙事视角转换的审美效果。他们在创作时通过不同叙事视角之间的切换实现小说叙事的多样化。在这一过程中,小说不仅塑造了多元化的人物,也实现了陌生化和讽刺的叙事效果。

童海旭[4](2021)在《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往往以序跋、评点等形式呈现。前人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已收获可观成果。目前学界越来越关注到序跋对小说研究的重要性,并从序跋所涵盖的小说理论和功能、序跋的文体特征、序跋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以及序跋文本的史料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尤以明清小说序跋为主。经过前代的积累与沉淀,明清时期的小说创作繁复,其序跋内容也多姿多彩,学者多有研究。但是,关于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的研究尚未有过系统的论述。明末清初,以才子佳人类题材为主的世情小说蜂拥而起,其序跋创作也随之繁盛起来。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作为跨时代的成果,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多数序跋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他们在序跋中交代了创作目的以及与小说作者之交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序跋体现了“儒释道三合一”的影响,论述了小说对于社会的教化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思想内涵。同时,序跋沿着世情小说通俗化、大众化的创作倾向来描写明末清初的世俗风尚。序跋不仅从读者和作者两方面入手论述了小说娱情的社会作用与“劝百讽一”的客观效果,而且对于小说的审美批评进行了多方位解读。作为小说评点的形式之一,序跋秉承世情小说“极摩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艺术原则,并从修辞、虚实、奇与常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小说的创作技巧。序跋自身也有鲜明的文体特色,在坚持颂体“称美而不称恶”的创作原则的基础上,以骈散相兼的结构形式和雅俗融合的风格构成了序跋文体独特的艺术魅力。毋庸置疑,序跋在迎合时代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文体形式。关于序跋评价失衡以及序跋文字阙失等问题也不容被忽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对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展开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整合小说的理论系统,也有助于研究明末清初的世俗风尚、世情小说的发展情况以及序跋的整体价值,进而发掘序跋所隐藏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等。

孙婷婷[5](2021)在《1900-1937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00年到1937年间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作为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历史小说理论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性与重要性。论文以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理论文章为重点,并结合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这一时期历史小说理论在内容与地位上的独特性。具体来看,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探究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与理论概况,对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进行整体阐释。第二部分,探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体观念,包括小说观念、历史观念、时代精神与历史小说的关系。1900-1937年间,小说观念与历史观念发生了现代化的转变,促进了历史小说文体的独立与觉醒,推动了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转变。同时,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理论深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强调历史小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意识。第三部分,专注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创作论,包括创作动因、虚实关系与艺术构思方式。结合具体的历史小说创作实践,分析这一时期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兴起的动因,重点探究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关系及艺术构思。第四部分,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学价值,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历史小说理论有着“为社会”与“为人生”的双重现实性与社会功用目的。具体表现为历史小说理论家以借古鉴今的方式指涉社会现实、以古讽今批判社会现实,古为今用传达对现实与人生的积极关照。同时,将历史小说作为教育、启蒙、道德教化的武器,直接为社会所用。第五部分,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的价值与影响,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小说理论指导了现代历史小说创作,促进了现代历史小说理论的发展。

赵栢欣[6](2020)在《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古代神怪小说,源远流长,数量众多,它以神怪鬼魅等非人世、非现实事物为描写对象,以隐喻和折射现实生活的方式,寄寓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类对天地万物的关注。神怪小说发展至清初、中期,受“世情书”的影响发生了蜕变,诞生了一批“变种之作”。此间神怪小说的创作意图,与之前真正“为神怪而神怪”的小说有别,多是借神怪讽刺世态人情、寓意喻事,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本文以清中期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拟从背景分析、内容呈现和表达方式三个方面对清中期神怪小说的寓意讽刺主题进行研究,挖掘潜藏在文本中的深层寓意,并探寻创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深沉的救世意识。清中期寓意讽刺主题神怪小说的作者,面对清中朝表面繁荣昌盛,而实则腐朽没落的现实社会,介于森严的文化政策的羁绊,不得不以“曲笔”的形式,抱着“以文为戏”和“以文为哭”的创作心态,借助神怪小说的外衣,寄寓对现实社会的种种讽刺和批判。这些神怪小说的讽刺锋芒,触及市井、官场、寺庙、道观等众多场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着小说创作者对世人卑劣癖性、畸形的宗教观、以及腐败的官场的嘲弄与揶揄。神怪小说的作者们在传达这一寓意讽刺主旨时,还借助荒诞式和解构式的独特表达,在“消解”和“颠覆”中展现各自对当时社会的认知和感受,既传达出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愤懑与忧虑,也饱含其对未来朗朗乾坤、清明世界的殷切期望。

乌日汉[7](2020)在《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塑造理论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哈斯宝是蒙古族小说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论家、翻译家。他学习借鉴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理论家的丰厚理论,有力推动了蒙汉文学交流的同时,丰富了蒙古族文论遗产。毛宗岗是生活于清初的文学批评家。他对《三国演义》的评点成为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经典,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哈斯宝,影响深远。本文从小说人物塑造技巧入手,比较研究了哈斯宝和毛宗岗在人物形象创作思想上的异同。根据文学发展的继承与创新规律,将哈斯宝创作技巧、思想内涵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比较研究,对把握哈斯宝学习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轨迹以及挖掘其文论的独特性有重要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单梳理明清小说评点概况以及毛宗岗、哈斯宝研究的相关问题。正文分为四章内容,前三章分别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和人物出场安排等方面详细论述哈斯宝和毛宗岗在人物塑造技巧上存在的异同。第四章通过比较哈斯宝和毛宗岗在人物形象创作思想上的异同,总结出哈斯宝在学习借鉴金圣叹、毛宗岗等评点家的评点传统的同时,以独特的见解扩充并提升蒙古族小说批评内涵,构建了蒙古族小说文论。

武凤梅[8](2020)在《明代文章学视域下的《金瓶梅》评点研究》文中指出《金瓶梅》作为我国第一部文人自创的白话小说,具有极大的开拓性,在中国小说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小说界研究的一大焦点,伴随着小说问世而来的,是《金瓶梅》评点的诞生,无名氏、张竹坡、文龙的评点使《金瓶梅》熠熠生辉。这些小说评点既显示了小说评论和研究的新发展,也与由宋代发展至明代的文章学的文论系统关系密切。因此,从明代文章学的视域下来窥探《金瓶梅》评点的文学价值就尤为重要,明代文章学研究古文与时文的写作技法、探寻写作规律、文学观念、时代背景等文体问题,是明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思想系统,《金瓶梅》的小说评点在诸多方面都深受这一文章思想系统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明代八股文作法起承转合对《金瓶梅》评点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情节设计技法上的影响;《金瓶梅》评点笔法、叙事法、结构法上对明代古文、时文评点文法的借鉴与转化;《金瓶梅》评点在文论、文体、鉴赏阅读模式方面对明代文章观的汲取纳用。本研究以新的视野和方法重审小说评点,使得研究成果已经很丰富的《金瓶梅》评点研究获得了一种新的阐释系统,走出了就评点研究评点,就小说研究小说的研究格局,对推动《金瓶梅》和小说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李春彩[9](2020)在《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渔作为传统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一位创作与批评兼擅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吸收了戏曲剧本的部分表现手法,自觉地运用自己的艺术才能为市民读者服务。又因他常年活跃于小说销售领域,重视读者和经济效益,使得他对小说的写作方式和艺术价值有了特殊的理解。本文围绕李渔的生平经历、创作要求、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其小说创作思想的独特个性。论文绪论部分梳理了和李渔小说研究的相关状况,说明了选题范围和意义,介绍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李渔的文学活动入手,呈现了在特殊社会环境中他通俗文学的创作方向,以及在特定时代影响下形成的文学观念的特色。第二章探讨了李渔在高度认同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后,他对小说创作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为小说创作需要围绕读者喜好展开,其中涉及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相关问题的论述。第三章从拟话本小说和民间说书活动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李渔小说独特的叙述方式,认为他延续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说书艺术,为读者呈现出了具有审美价值的叙述时空,展现出了他独具个性的叙述风格。第四章对李渔小说叙述表达中强烈的“有我”风格做了延伸,从中国传统文论的立场剖析了他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在原因是渴求作品传世。在此基础上他对小说创作主体提出了道德修养和艺术能力的要求。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总结。李渔的小说创作思想是从社会到个人,从创作到批评,从读者到作者的综合体,他吸收了戏曲、民间艺术乃至建筑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当中。和传统话本、拟话本的小说创作相比,李渔的创作始终与大众阅读倾向和时代潮流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体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性和创新性不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新走向,而且也为后世小说创作的发展带来了反思。

彭瑜[10](2020)在《明前“以诗论稗”现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诗论稗,是指以诗体形式进行古代小说相关批评的文学现象,它是少有关注的古代小说批评文献,亦是古代诗歌作品中较少受到正视的题材内容。这样一种两不关涉的存在与研究状况,使得有关“以诗论稗”现象的研究获得了相应价值。从小说文献角度而言,古代诗歌中的小说批评,具有丰富和补充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意义;从诗歌题材而言(所谓“涉稗诗”),古代小说批评赖以存在的这类诗歌,有助于研究者客观审视古代士人雅俗兼求的性情追求。就实际研究价值而言,本论题亦将有助于拓展当下古代小说批评研究的相应视野。本文绪论部分对“以诗论稗”的概念作出界定,交代研究对象的选定依据,梳理目前学界关于此论题的研究现状,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论文主体部分为三章。第一章旨在探求明前“以诗论稗”现象发生的缘由。将“以诗论稗”置于诗体批评与小说批评的双重框架内,分析小说批评寄生于当时所盛行的诗歌的缘由,并联系“论诗诗”与“咏剧诗”来看这种现象产生的外部原因。再从小说批评家与诗人一身二任的独特身份,以及小说自身为提高地位而用诗歌展开相应批评这两方面原因,来分析“以诗论稗”现象产生的内在因素。第二章主要论述明前“以诗论稗”所体现的小说批评内涵。首先从涉稗诗中探究在明前小说的几种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而论述涉稗诗所论及的小说功能认识。同时,通过分析涉稗诗所体现的小说“尚实”或“尚虚”的不同倾向,来探索古代小说家创作小说所把握的相应原则,以此揭示古代小说艺术的内在审美特质。此外,古人对于小说创作、传播以及接受的认识,在涉稗诗中同样有所体现,本章亦尽量作了相应阐析。第三章主要探讨“以诗论稗”这种小说批评形式的独特性。通过与明前小说序跋、评点、笔记等小说批评形式的比较,彰显“以诗论稗”的语言批评张力、形式批评容量以及情感批评力度。整体来看,“以诗论稗”现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了古代小说理论,而且在形式上拓展了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视角,对于我们了解明前的小说观以及感悟诗体批评形式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理应对此现象予以重视。

二、明清小说理论中的作家与对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清小说理论中的作家与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1)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二 既有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晚清群治观念的生成:民族主义与小说动员
    第一节 民族主义思想与群治观念
    第二节 群体动员与小说群治功用的阐释
    第三节 小说实践:群治理念的构想与现实
第二章 群治的共识:晚清小说中的道德批判与观念重构
    第一节 道德的批判与重塑
    第二节 国家思想的缺失与培植
    第三节 提升民智与观念革新
    第四节 虚假维新批判:综合思想的呈现
第三章 群治求诸己:晚清小说中的身体、女权与英雄
    第一节 身体重塑及其演绎
    第二节 女权的阐扬与变形
    第三节 英雄叙事:人性与神性
第四章 群治与政体:晚清小说中的政体想象
    第一节 反专制与倡自治
    第二节 立宪:根本性变革的憧憬
    第三节 乌托邦中的理想政体想象
第五章 群治的悖反:晚清小说中的排满、种战与大同世界
    第一节 排满叙事与群治之界
    第二节 黄种认同与种战观念
    第三节 世界主义与大同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明末清初小说理论的真实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三、时间界定
第一章 明末清初小说真实观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时代基础
        一、政治与经济新变
        二、文学思潮新变
    第二节 小说真实观的流变
        一、先秦至六朝的小说真实观
        二、唐至元的小说真实观
        三、明代的小说真实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圣叹:因缘生法
    第一节 虚构基础:“亲动心”
        一、合因缘而真
        二、动心而真
    第二节 创作之法:“忠恕格物”
        一、格物而知真
        二、格物以忠恕为门
    第三节 艺术虚构:“因文生事”
        一、事之虚与实
        二、文之虚与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宗岗:“天然妙事凑成天然妙文”
    第一节 事件真:“叙一定之事”
        一、叙一定之事
        二、天然妙文
    第二节 人物真:“纪人事,非以纪鬼神”
        一、帝王之事
        二、奇人奇事
    第三节 过程真:“一篇为一句”
        一、撰此一篇
        二、总成一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张竹坡:寓言与情理
    第一节 寓言说:“似真有其事”
        一、“因物有名,托名摭事”
        二、“依山点石,借海扬波”
    第二节 情理说:“做文章不过情理二字”
        一、合情理而真
        二、情理不可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叙事视角转换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叙事视角转换研究的发展情况与启示
    第二节 《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考和架构
第一章 叙事视角转换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叙事与叙述
    第二节 视角的相关分类
    第三节 谁看与谁说
第二章 叙事视角转换的方式
    第一节 “作者笔端处”“尽是眼中事”:叙述的主体转换
        一、《水浒传》:克己慎言
        二、《汤姆琼斯》:事多颂宣
        三、缘起:史书与史诗的叙事影响
    第二节 “影灯漏月”:叙述的视听转换
        一、《水浒传》:以听代叙
        二、《汤姆琼斯》:以谈代叙
        三、缘起:说话与戏剧的叙事影响
    第三节 “当于此中阴察之”:叙述的聚焦转换
        一、《水浒传》:意在言外
        二、《汤姆琼斯》:辞无曲隐
        三、缘起:春秋笔法与启蒙主义的叙事影响
第三章 叙事视角转换的审美效果
    第一节 “急事多缓”:陌生化的效果
    第二节 “妙在不知其人”:人物多元化的效果
    第三节 “寓庄于谐,庄谐互现”:劝讽的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谢呈

(4)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
    二、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三、研究现状
第一章 序跋与作者
    一、序跋的创作目的
        (一)自序者娱情述怀的创作心理
        (二)他序者多样的创作动机
    二、序跋作者
        (一)作者生平
        (二)创作内容
第二章 序跋中的“教化”思想
    一、儒家思想文化的主导
        (一)教化的目的——劝善惩恶,济世救人
        (二)教化的效果——“文近而旨远”
    二、佛道思想文化的融入
        (一)因果轮回与劝善惩恶的融合
        (二)入世与出世的个性态度
第三章 序跋中的世俗风尚
    一、世态人情的复杂多变
        (一)世风日下的社会
        (二) “情”与“理”的矛盾统一
    二、世风下的人之性情
        (一)娱情的审美体验
        (二)娱情的双向感知
第四章 序跋中的小说艺术理念
    一、 “极摹人情世态之歧”的艺术追求
        (一)文人主观创作意识加强
        (二)对小说人物关怀备至
        (三)认真安排小说的结构布局
    二、创作技法的文笔意趣
        (一)修辞技巧
        (二) “虚实”论
        (三) “奇”与“常”
第五章 序跋的文体特色
    一、序跋文体的艺术特征
        (一)骈散相兼的结构形式
        (二)雅俗融合的语言风格
    二、序跋文本的局限性
        (一)序跋评价的失衡
        (二)序跋文本的阙失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1900-1937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概述
    第一节 理论背景
    第二节 理论来源
    第三节 理论概况
第二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体观
    第一节 历史小说文体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现代史观与历史小说
    第三节 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与历史小说
第三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创作论
    第一节 历史小说的创作动因
    第二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
    第三节 历史小说的艺术构思方式
第四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中的文学价值论
    第一节 关切现实社会
    第二节 关注现实人生
    第三节 强调历史小说发挥社会功用性
第五章 1900-1937 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的价值与影响
    第一节 推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影响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主要历史小说理论篇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背景分析
    第一节 文学传统:对前代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与发展
        一、对清代以前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因袭
        二、对清代初年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为神怪小说寓意讽刺提供契机
        一、政治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科技环境
        四、文化环境
    第三节 主观因素:创作主体的心态
        一、以文为哭,忧世愤世
        二、以文为戏,寓教于乐
第二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内容呈现
    第一节 讥诮世间卑劣癖性的众生相
        一、贪婪癖性:对世道人心的腐蚀
        二、淫欲癖性:堕入欲壑难填之渊
    第二节 讽刺统治者操控下腐败的官场世相
        一、统治者残暴无德,对寻常百姓的戕害
        二、统治者昏聩暗昧,对饱学士子的埋没
        三、统治者懦弱无能,对群众起义的镇压
    第三节 嘲弄世人畸形的宗教观
        一、揭露儒士群体欺世盗名的丑态行径
        二、戳穿佛道门徒清心寡欲的虚伪假象
第三章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表达方式
    第一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荒诞式表达
        一、人物形象的荒诞色彩
        二、叙事情节的荒诞特质
        三、语言的荒诞风格
    第二节 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的解构式表达
        一、解构之一:反传统、反神圣、反权威话语
        二、解构之二:反结构的逆向诉求,开放式结尾的不确定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塑造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毛宗岗与哈斯宝相关问题说明
    (四)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人物性格塑造
    (一)哈斯宝“写众人,各具特色”
    (二)毛宗岗“人人不同,人人如画”
    (三)哈斯宝、毛宗岗塑造人物性格技巧比较
二、人物关系设置
    (一)哈斯宝“堪比丹青画”
    (二)毛宗岗“众才尤让一才之胜”
    (三)哈斯宝、毛宗岗设置人物关系技巧比较
三、人物出场安排
    (一)哈斯宝“一笔点睛”
    (二)毛宗岗“作三层出落”
    (三)哈斯宝、毛宗岗安排人物出场技巧比较
四、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创作理念比较
    (一)哈斯宝人物创作观(原则)
    (二)毛宗岗人物创作观(原则)
    (三)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创作观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毛宗岗与哈斯宝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比照表
致谢

(8)明代文章学视域下的《金瓶梅》评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明代文章学着作述略
        (二)明代文章学研究
        (三)《金瓶梅》评点研究
    三、本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明代文章学与明清白话小说之关系
    第一节 明代文章学兴盛的历史契机
        一、对宋元文章学的借鉴与传承
        二、明代八股文选才制度是明代文话兴盛的动因
        三、明代文人对文章文法与文章观念的重视
    第二节 明清白话小说理论与明代文章学的关系
        一、明清白话小说理论文章化
        二、明清白话小说评点文章化
    第三节 明代文章学与《金瓶梅》评点的关系
第二章 明代八股文作法与《金瓶梅》的评点技法
    第一节 《金瓶梅》评点构思的八股文法
        一、照应法
        二、草蛇灰线和伏脉法
    第二节 《金瓶梅》评点人物的八股文法
        一、多笔法字法突显人物
        二、抑扬褒贬法塑造人物
        三、主宾掩映法侧画人物
        四、影写法刻画人物
    第三节 《金瓶梅》评点情节的八股文法
        一、遥对章法和曲折
        二、脱卸法
第三章 《金瓶梅》评点所见明代文章文法举隅
    第一节 笔法 句法 字法
        一、文笔变幻多样
        二、句法整饬活泼
        三、字法凝练含蓄
    第二节 叙事法
        一、叙事细腻
        二、巧用道具
        三、史传文法
    第三节 结构法
        一、间架结构
        二、作引和起结
        三、构思立意
第四章 明代文章学与《金瓶梅》评点
    第一节 《金瓶梅》评点巧纳明代文论观
        一、文气论
        二、文情论
        (一)情理
        (二)情景
        三、立意论
        四、尚奇论
    第二节 《金瓶梅》评点巧借明代文章鉴赏论
        一、文章论
        二、主观感悟论
    第三节 《金瓶梅》评点对李贽小说评点文法论的继承
        一、“化工肖物”说
        二、“趣为第一”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李渔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思路、创新点和选题意义
第一章 李渔的生平经历与文学观念
    第一节 李渔文学活动的背景
        一、资本萌芽下文化市场的形成
        二、传播行业促进阅读群体的扩大
        三、政治动荡与自觉的职业选择
    第二节 李渔的文学思想概观
        一、“市”与“士”同构下的娱乐主义
        二、“无声戏”颠覆下的风流道学
        三、“尚奇求新”的创造法则
第二章 叙事创作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情节结构的新奇性
        一、袖手于前:整体构思
        二、力戒荒唐:取材现实
        三、确立主脑:一人一事
        四、紧密针线:缀连成篇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一、基于真实的人物虚构
        二、追求机趣的人物语言
    第三节 语言表达的通俗性
        一、意浅词近
        二、脱俗尖新
第三章 小说叙述的说书表达
    第一节 “说书场”的叙述时空
        一、呼应开合的叙述章法
        二、天人互通的叙述时间
        三、古为今用的叙述意象
    第二节 “说话人”的叙述干预
        一、引发阅读注意的指点
        二、实现寓教于乐的评论
        三、强化主观意志的干预
第四章 叙事文学中的创作主体
    第一节 正气:创作者的传世之心
        一、作家的道德修养
        二、作品的道德影响
    第二节 识、学、力:创作者的能力修养
        一、“识”而知略
        二、“学”而敢略
        三、“力”而善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明前“以诗论稗”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之界定
    (二)研究现状之梳理
    (三)研究思路之构建
一、明前“以诗论稗”现象之形成
    (一)诗体批评的流变
        1.批评文体的“时代性”与“寄生性”
        2.诗体批评之论诗诗与咏剧诗
    (二)诗体与小说批评的结缘
        1.诗人一身二任之身份
        2.依附诗歌,提升地位
二、明前“以诗论稗”之内容
    (一)有关小说的本体思考
        1.小说即浅薄之论
        2.小说即野史
        3.小说即“说话”伎艺
    (二)有关小说的功用定位
        1.补史功能
        2.教化功能
        3.政治功能
    (三)有关小说的虚实阐释
        1.言匪浮诡,事弗空诬
        2.有意虚构,设幻为文
    (四)有关小说的创作阐发
    (五)有关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论述
三、明前“以诗论稗”之形式
    (一)明前其他小说批评形式
        1.小说评点
        2.小说序跋
        3.笔记与书信中的小说批评
    (二)明前“以诗论稗”之形式及其意味
        1.以“借镜”组构批评系统
        2.以语言展现批评张力
        3.以形式呈现批评容量
        4.以情感凸显批评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野史考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明清小说理论中的作家与对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主旨与变奏:晚清小说群治观念研究[D]. 许多娇. 吉林大学, 2021(01)
  • [2]明末清初小说理论的真实观研究[D]. 林泓竹.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水浒传》和《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叙事视角转换比较研究[D]. 汪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明末清初世情小说序跋研究[D]. 童海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1900-1937年中国历史小说理论研究[D]. 孙婷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清中期神怪小说寓意讽刺主题研究[D]. 赵栢欣. 江南大学, 2020(01)
  • [7]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塑造理论比较研究[D]. 乌日汉. 内蒙古大学, 2020(11)
  • [8]明代文章学视域下的《金瓶梅》评点研究[D]. 武凤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研究[D]. 李春彩. 江南大学, 2020(01)
  • [10]明前“以诗论稗”现象研究[D]. 彭瑜.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明清小说论的作家与对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