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白细胞自体血治疗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的比较研究

去白细胞自体血治疗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的比较研究

一、去白细胞自身血液处理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向华[1](2022)在《不同输血方案在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输血方案在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96例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案不同分为甲组(n=30)、乙组(n=32)和丙组(n=34)。甲组采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丙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浆置换。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网织红细胞(Re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丙组Hb、RBC水平均明显高于甲、乙组,Ret和TBiL水平均低于甲、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Hb、Ret、RBC和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33/34),分别高于甲组的76.67%(23/30)和乙组的78.12%(25/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组住院时间分别短于甲、乙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浆置换应用于极重度AIHA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实验室指标水平,以及缩短住院时间,效果优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或单纯洗涤红细胞输血。

王莹[2](2021)在《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158例温抗体型AIHA患者,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100例(观察组),仅输血治疗58例(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相关补体(C3、C4)、抗双链-DNA(ds-DNA)滴度、血红蛋白(Hb)、网织红细胞(Ret)、红细胞计数(RBC)、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3、C4、抗ds-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b、RB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IHA患者血清Hb与RBC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Ret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温抗体型AIHA,可更有效清除患者体内致病抗体和补体,提高血清Hb与RBC水平,降低Ret水平,且应用安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李红梅,夏姣,杨敏[3](2021)在《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对AIHA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比较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5月诊治的AIHA患者104例,随机分为置换组(50例)和输血组(54例),其中置换组给予血浆置换治疗,输血组给予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纤溶功能: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不良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以及输血性紫癜。评估2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0%vs 88.89%,P>0.05);治疗前2组患者PT、APTT、TT、Plg、DD和PAI-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输血组患者PT、APTT、TT和Plg水平均显着高于置换组,DD和PAI-1水平显着低于置换组(P<0.05);输血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以及输血性紫癜总发生率明显低于置换组(3.70%vs 16.00%,P<0.05)。结论: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与血浆置换应用于AIHA患者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对于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改善效果更好,同时输血安全性更高。

黄龙[4](2021)在《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此次研究主要分析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K 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对此中医方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行客观观察评估。并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KOA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和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择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骨科门诊2018年9月-2020年9月就诊的KOA且符合寒湿痹阻型患者9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实施西药双醋瑞因胶囊口服,治疗组提供蠲痹汤加味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共同治疗4个疗程。比较组间患者关节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等临床症状表现评分情况,血清中炎性因子疼痛介质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3(Human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情况,中医证候积分情况,中医总疗效及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全性。结果:两组间治疗前关节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VAS评分、WOMAC评分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两类评均显着降低(P<0.05)。治疗前俩组间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β、TNF-α、MMP-13含量均降低,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主症、次症症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主症、次症症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均降低,且治疗组主症、次症症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治疗后组间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KOA的临床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口服的治疗效果,可有效减轻寒湿痹阻型型KOA患者膝关节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能有效降低寒湿痹阻型KOA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的表达水平,从而起到起到治疗寒湿痹阻型KOA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赵慧[5](2021)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 TPO)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ITP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稳定剂量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入组时血小板计数基线<30×109/L。将在原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基础上,同时联合使用rh TPO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纳入试验组,将仅接受原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础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rh TPO用法:15000U,每日一次,皮下注射,持续应用14天,若用药时间不足14天时,血小板计数已升高至≥100×109/L则停用rh TPO。主要研究终点为:两组患者在首次接受治疗后第14天所能达到的完全反应(CR)率和总有效率(ORR)。次要研究终点为:(1)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最高值和起效时间(即患者达到有效所需时间)。(2)试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小板计数基线值和原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对rh TPO疗效的影响。(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评分变化。(4)比较试验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协助评估rh TPO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的种类及频率。结果:本研究共入组6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ITP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均分别为30例。两组患者间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包括年龄、性别、原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病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基线值、治疗前出血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临床疗效:试验组:完全反应(CR)为76.7%(23/30),有效(R)为13.3%(4/30),ORR为90%(27/30),无效(NR)为10%(3/30)。对照组:CR为10%(3/30),R为53.3%(16/30),ORR为63.3%(19/30),NR为36.7%(11/30)。试验组与对照比较,CR率(76.7%vs 10%,P=0.000)和ORR(90%vs63.3%,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的CR率及ORR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试验组血小板计数最高值中位数为147.5(103.5~208.3)×109/L,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最高值中位数55.5(32~76.3)×109/L(P=0.000)。试验组中位起效时间为4.5(3~7)d,短于对照组中位起效时间7(3~14)d(P=0.043)。试验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基线值及原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与rh TPO的临床疗效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试验组治疗后出血评分为1(0~2)分,对照组治疗后出血评分为1(0~2.25)分,无统计学差异(P=0.573)。经rh TPO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大于0.05。rh TPO治疗过程中仅4例(13.3%)患者出现头晕、乏力,无血栓形成,可自行缓解,未予以特殊处理。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效率高(90%),起效快(中位起效时间为4.5天),不良反应少。

林翠[6](2020)在《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结直肠癌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后,对患者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白介素6(IL-6)、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 IL-2R)、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并分析在结直肠癌手术围术期输血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直肠癌、结肠癌ASAI~II级患者共计64例,分为输异体血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组(Ⅰ组,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300~450 ml)、未输血组(Ⅱ组)各32例。所有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输血前、术后1、3、7d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IAP、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 IL-2R、IL-6,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CD8+、CD4+/CD8+比值及CD56+的变化,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均无显着性差异的(P>0.05)。2.两个组患者输血前的T细胞及其亚群和NK细胞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下降,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第1d,两个组的CD3+、CD4+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CD3+、CD4+、CD4+/CD8+及CD56+各指标均有明显恢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第1、3、7d,IAP和IL-6、s IL-2R的数量均较麻醉诱导前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对结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有较轻的抑制作用,患者术后恢复快。因此在当今血液匮乏的时期尽量做到能不输血则不输,把有限的血液资源用到真正需要它的患者身上,让临床用血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图11幅;表12个;参91篇。

李丛慧[7](2020)在《卵泡期和黄体期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高度现代化,人们体力活动逐渐减少,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诱发了一系列疾病,使健康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焦点问题,而免疫系统作为身体抵御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其变化与机体的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通过运动来改善身体机能仍是最基础的手段之一。但传统观念认为运动强度过大可能会抑制自身免疫系统,进而增加患病的风险。因此,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在近几年的研究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比传统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而言,因其运动时间短、有间歇、更容易使运动者坚持和接受等优点,被引入到不同人群的运动训练中。女性人群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在不同月经周期,其激素水平、血细胞变化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均异于其他群体。在免疫系统方面有研究指出,与卵泡期相比,机体在黄体期分泌的免疫细胞水平更高,更容易增加女性患病的概率。这与不同的雌孕激素水平有关,在黄体期雌激素或孕酮水平的提高,可引起女性因性激素变化导致的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因此了解女性在不同月经周期进行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月经周期作为女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为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不同月经周期进行高强度持续运动(HIE)运动,其对自身免疫系统的影响,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月经周期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HIE)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E)对青年女性的影响,结合血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探究其原因。研究目的:通过对久坐健康青年女性进行HIE与MICE对比,分别观察其在卵泡中期和黄体中期进行运动的血细胞指标和免疫球蛋白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免疫系统变化的意义。研究方法:18名久坐健康青年女性,分别在卵泡期和黄体期随机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HIE,90%菈O2max,运动4分钟,休息3分钟,重复运动,总能量消耗为300KJ/次)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E,60%菈O2max,持续运动,总能量消耗为300KJ/次),共四次运动。并于运动前安静状态(pre)、运动结束即刻(post-0h)、运动后一小时(post-1h)、运动后三小时(post-3h)、运动后四小时(post-4h)抽取肘静脉血,通过血细胞分析仪以及ELLSA试剂盒检测血细胞指标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血IgA、IgG)。研究结果:1、白细胞系统:一次HI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WBC、LYM#均高于运动前。LYM%、LYM#在运动后1小时卵泡期低于黄体期,存在交互效应(P=0.031,0.033)NEUT%、MXD#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高于运动前。LYM%、MXD%在卵泡期运动后1、3、4小时低于运动前;一次MIC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NEUT#高于运动前。WBC、LYM#、MXD#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均高于运动前,WBC、NEUT%黄体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高于运动前,LYM#黄体期运动后3、4小时高于运动前。LYM%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1小时低于运动前。MXD%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低于运动前。2、红细胞系统:一次HIE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1、3、4小时HGB低于运动前,黄体期在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HCT、RDW-SD在卵泡期运动后1、3、4小时低于运动前,RDW-SD在黄体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RDW-SD在运动后1、4小时在卵泡期高于黄体期,存在交互效应(P=0.013)。RBC只在卵泡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MCHC只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一次MICE卵泡期只在运动后即刻RBC、HCT、HGB、MCH、MCHC、RDW-SD高于运动前。HGB在黄体期运动后1、3、4小时低于运动前,RDW-SD在黄体期运动后3、4小时低于运动前,HCT只在黄体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3、血小板系统:一次HI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运动后即刻PLT高于运动前。PDW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高于运动前,PDW、PCT在黄体期运动后3小时低于运动前,MPV在黄体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一次MICE在卵泡期运动能够后1、3、4小时MPV低于运动前,黄体期运动后4小时低于运动前。PDW在卵泡期运动后3小时低于运动前,黄体期运动后3小时高于运动前。P-LCR在卵泡期运动后1、3小时低于运动前。PLC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PLT在黄体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4、免疫球蛋白:一次HIE在卵泡期运动后即刻血IgA高于运动前,而血IgA在黄体期运动前后无差异。血IgG在卵泡期运动前后无差异,而在黄体期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一次MICE在卵泡期或黄体期血IgA运动前后均无差异。血IgG在卵泡期运动前后无差异,而黄体期血IgA运动后即刻高于运动前。结论:1、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多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系统指标均有影响,LYM#、LYM%、RDW-SD在黄体期的影响小于卵泡期,而其余血细胞指标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2、卵泡期和黄体期进行高强度运动对血IgA、IgG的影响无差异。3、中强度持续运动对多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系统指标均有影响,而这些影响与月经周期无关。4、卵泡期和黄体期分别进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血IgA、IgG的影响有所不同,在黄体期运动对血IgG的影响大于卵泡期,而血IgA的变化不受月经周期的影响。

王梦[8](2020)在《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在机器学习下建立预测模型,切实地解决血小板输注临床实际需求的问题,为临床医生输注血小板治疗提供理论指导,避免血小板过度治疗及浪费从而使临床治疗、血小板库存管理及经济效益得到优化。方法:以2015年1月—2019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一般资料、输血资料、检验资料和临床资料作为输入值,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为输出值,运用机器学习中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的框架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7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总计2068次血小板输注记录,选择了除血小板相关抗体和血小板储存时间外的可能影响血小板输注功效的27个因素(包括患者相关因素和输血产品相关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检验。结果显示该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具有较优的精度,预测性能良好。结论:本研究实时整合大数据分析下的经验成功建立了预测模型,对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实现已知信息基础上的个性化指导,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莫淑宜[9](2018)在《血细胞分离机富集幼儿CAR-T前体细胞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嵌合抗原受体T淋巴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lymphocyte,CAR-T cell)治疗是一种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在白血病、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等癌症中应用,并取得一定疗效。制备CAR-T cell必须有足够数量、具有活性的CAR-T前体细胞,应用血细胞分离机的单采功能和技术,获取足够数量且具有活性的CAR-T前体细胞是CAR-T细胞免疫治疗成功的基础。但是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安全、可行、可靠、有效富集CAR-T前体细胞的方案需要研究,如血细胞分离机类型和单采程序选择、单采参数设置、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安全性评估等。幼儿不同于成人,各系统生理发育尚未成熟,循环血容量少,依从性和配合度低,分离采集前不使用动员剂,循环血中T淋巴细胞绝对数少。因此,我们设计了采用连续流动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富集幼儿CAR-T前体细胞的方案,评价该方案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研究方法对本院拟行CAR-T免疫治疗的16名幼儿,按设定的富集方案采用连续流动式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选择Auto-MNC程序,采集未经动员的幼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获得的单个核细胞分类计数,并对采集前后幼儿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变化进行分析,预防、观察和处理富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富集前、后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应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本方案完成16人共22例次幼儿CAR-T前体细胞富集,每次采集时间(135±39)分钟,处理血液量平均为幼儿循环血容量的2.2倍,处理血液量为(2271±294)ml,抗凝剂用量(340±101)ml,含CAR-T前体细胞采集物容量为59(30~102)ml。2.含CAR-T前体细胞采集物主要成分为淋巴细胞,采集获得淋巴细胞(32.25±22.39)×109/L,占比例约为62.92%。采集物中还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3.富集CAR-T前体细胞前、后患儿的WBC、Hb、Hct及单核细胞绝对值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显着意义(P>0.05)。PLT从富集前的(205±87)×109/L下降到富集后的(115±36)×109/L,下降幅度达43.9%,差异显着,但患儿无需输注血小板,亦无临床出血情况发生。富集CAR-T前体细胞后,淋巴细胞计数较前明显下降,从富集前的(1.18±0.69)×l09/L下降到富集后的(0.95±0.45)×l09/L,有显着差异(P<0.05)。4.富集CAR-T前体细胞前,血清k+、Ca2+和血Glu分别为(4.10±0.32)mmol/L、(2.27±0.30)mmol/L 和(5.74±1.30)mmol/L,富集后 CAR-T 前体细胞后,血清 k+、Ca2+和血 Glu 分别是(3.58±0.54)mmol/L、(2.52±0.20)mmol/L和(5.71±1.22)mmol/L。富集前、后电解质水平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亦未出现低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糖或低糖血症等。5.幼儿在CAR-T前体细胞富集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观察到1例患儿双足麻木,皮疹1例。未观察到唇周麻木、抽搐等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未出现低血容量或循环超负荷等不良反应。6.回输 CAR-T 细胞数平均 6.77±3.01×107cells(1.8×107 cells~1.2×108cells)。输注18例次未发现明显的毒性反应,输注安全。研究结论我们的富集幼儿CAR-T前体细胞方案安全、可行、有效、可靠。

孙楠,温转,韩丽娜,彭华,李捷[10](2017)在《库存血加热对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温浴不同温度和时间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河北省血液中心采集的无偿献血、经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血液标本50份,每份均分成8段(A、B、C、D、E、F、G、H组)分别行(4℃保存,37℃加热10,20,30,60,120,180 min和40℃加热30 min)处理,并进行后续实验。采用红细胞免疫酵母菌花环法检测各处理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肿瘤红细胞花环率(TRR)。结果经过37℃加热30 min(D组)后,库存血的RBC-C3bRR、TRR逐渐升高,之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经过37℃加热60 min后,库存血的RBC-ICR逐渐升高。结论库存红细胞37℃温浴30 min以内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无明显影响,患者输注红细胞前库存红细胞37℃温浴30 min为最佳。

二、去白细胞自身血液处理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白细胞自身血液处理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输血方案在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水平比较
    2.2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2.3 三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2.4 三组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2)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相关补体与自身抗体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Hb、Ret、RBC、TBIL水平比较
    2.4 AIHA患者血清Hb与Ret、RBC、TBIL相关性分析
    2.5 2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3)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对AIHA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2 疗效
    2.3 凝血功能
    2.4 纤溶功能
    2.5 安全性
3 讨论

(4)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1.1.2 西医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1.2 膝骨关节炎治疗
        1.2.1 西医治疗
        1.2.2 中医治疗
    1.3 KOA研究现状
        1.3.1 流行病学
        1.3.2 病因
        1.3.3 发病机理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病例中止退出标准
        2.1.6 病例脱落的标准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分组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2.4 观察指标
        2.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WOMAC评分
    3.3 两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 的表达水平
    3.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3.5 两组临床总疗效情况
    3.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全性
第四部分 讨论
    4.1 中医对KOA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中医对寒湿痹阻型KOA病因病机认识
    4.3 中医对KOA的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究
        4.3.1 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4.3.2 对软骨细胞的影响
        4.3.3 对局部微循环、纤溶系统及骨内高压的影响
        4.3.4 对氧化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4.3.5 对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影响
        4.3.6 其它
    4.4 西医对KOA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4.5 炎性因子与KOA关系分析
    4.6 蠲痹汤加味的立方分析
    4.7 蠲痹汤加味的药理分析
        4.7.1 蠲痹汤加味整体药理分析
        4.7.2 蠲痹汤加味单味药的药理分析
    4.8 双醋瑞因胶囊的药理作用
    4.9 研究结果分析
        4.9.1 VAS评分
        4.9.2 WOMAC功能评分
        4.9.3 血清中炎性因子IL-1β、TNF-α、MMP-13 的表达水平
        4.9.4 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4.9.5 临床总疗效情况
        4.9.6 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全性
    4.10 结论
    4.11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膝骨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

(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小板生成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手术情况
        1.2.2 两组患者围术期T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变化
        1.2.3 两组患者围术期IAP数量变化
        1.2.4 IL-6、s IL-2R变化
    1.3 讨论
        1.3.1 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1.3.2 NK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1.3.3 输血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输血相关的主要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2.1 输血相关知识
    2.2 免疫学相关知识
    2.3 溶血性输血反应
        2.3.1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2.3.2 迟发性溶血输血反应
    2.4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2.4.1 输血后发热性反应
        2.4.2 输血后变态反应
        2.4.3 输血相关性免疫调节(TRIM)
    2.5 血液储备引发的输血反应
    2.6 肿瘤免疫学相关知识
        2.6.1 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2.6.2 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2.6.3 肿瘤的免疫逃逸
    2.7 异体输血与肿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卵泡期和黄体期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运动和血细胞
        1.1.1 血细胞的概述
        1.1.2 运动强度的概述
        1.1.3 不同运动强度对血细胞的影响
    1.2 运动和免疫球蛋白
        1.2.1 免疫球蛋白的概述
        1.2.2 不同运动强度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1.3 月经和血细胞
        1.3.1 月经周期概述
        1.3.2 月经周期对血细胞的影响
    1.4 月经周期和免疫球蛋白
    1.5 研究展望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设计
    2.3 运动方案
    2.4 最大摄氧量测试与运动强度制定
    2.5 饮食热量与体力活动控制
    2.6 实验指标与测试方法
        2.6.1 身体基础指标测试
        2.6.2 月经周期界定测试
        2.6.3 血液指标测试
    2.7 实验仪器与试剂盒信息
    2.8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信息与完成情况
    3.2 运动干预前雌激素、孕酮和基础体温监测
    3.3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白细胞系统的影响
        3.3.1 白细胞总数(WBC)
        3.3.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
        3.3.3 中性粒细胞数目(NEUT#)
        3.3.4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
        3.3.5 淋巴细胞数目(LYM#)
        3.3.6 混合细胞百分比(MXD%)
        3.3.7 混合细胞数目(MXD#)
    3.4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红细胞系统指标的影响
        3.4.1 红细胞总数(RBC)
        3.4.2 红细胞积压(HCT)
        3.4.3 血红蛋白(HGB)
        3.4.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3.4.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4.6 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
        3.4.7 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
    3.5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血小板系统指标的影响
        3.5.1 血小板数目(PLT)
        3.5.2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3.5.3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3.5.4 大血小板比例(P-LCR)
        3.5.5 血小板积压(PCT)
    3.6 卵泡期与黄体期HIE和 MICE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3.6.1 免疫球蛋白(血IgA、IgG)
        3.6.2 卵泡期和黄体期运动前血IgA、IgG水平的比较
4 全文讨论
    4.1 运动方案设计与月经周期选取
    4.2 HIE和 MICE在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对血细胞系统的影响
        4.2.1 白细胞系统
        4.2.2 红细胞系统
        4.2.3 血小板系统
    4.3 HIE和 MICE在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对血液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4.3.1 血IgA
        4.3.2 血IgG
    4.4 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结论
References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文献综述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输注效能预测
    1.1.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现状
        1.1.1.临床血小板输注指征
        1.1.2.血小板输注的难治性
    1.2.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及机制
        1.2.1.免疫相关性因素
        1.2.2.非免疫性因素
        1.2.2.1.患者相关因素
        1.2.2.2.输注产品特性相关因素
        1.2.3.血小板质和量
    1.3.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
        1.3.1.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评估
        1.3.2.血小板输注效能评估模型
        1.3.3.机器学习方法的探索
    1.4 总结及展望
    附表
第二章——机器学习下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
    2.1.研究材料和方法
        2.1.1.研究对象
        2.1.1.1.入组标准
        2.1.1.2.剔除标准
        2.1.2.血小板采集及处理
        2.1.2.1.献血者
        2.1.2.2.血液采集
        2.1.2.3.血液制备
        2.1.2.4.血液检测
        2.1.2.5.单采血小板储存、发放、运输
        2.1.2.6.单采血小板质量
        2.1.3.观察指标
        2.1.4.血小板输注指征
        2.1.5.输出结果
        2.1.6.机器学习技术建立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
        2.1.6.1.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2.1.6.2.研究流程设计
        2.1.6.3.多层全连接层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2.2.结果
        2.2.1.数据处理
        2.2.2.入组患者临床特征
        2.2.3.模型搭建
        2.2.4.模型评估
    2.3.讨论
        2.3.1.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3.2.本研究在预测性问题中的优越性
        2.3.3.研究的局限性
        2.3.3.1.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2.3.3.2.数据的局限性
        2.3.3.3.模型建立的条件及局限性
    2.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血细胞分离机富集幼儿CAR-T前体细胞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淋巴细胞的发展现状
    1.2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淋巴细胞的临床应用
    1.3 血细胞分离机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研究对象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采集术前准备
    3.2 采集方案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含CAR-T前体细胞采集物成分分析
    4.2 富集CAR-T前体细胞对幼儿血象影响
    4.3 富集CAR-T前体细胞对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富集CAR-T前体细胞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情况
    4.5 回输CAR-T产品细胞成分分析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10)库存血加热对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RBC-C3bRR测定
        1.2.2 RBC-ICR测定
        1.2.3 TRR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去白细胞自身血液处理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输血方案在极重度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刘向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22(01)
  • [2]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应用[J]. 王莹.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1(12)
  • [3]血浆置换与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对AIHA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J]. 李红梅,夏姣,杨敏.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21(08)
  • [4]蠲痹汤加味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黄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继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D]. 赵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输血对围术期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 林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卵泡期和黄体期高强度间歇和中强度持续运动对青年女性血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D]. 李丛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机器学习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能预测模型的开发和评估[D]. 王梦. 东南大学, 2020(01)
  • [9]血细胞分离机富集幼儿CAR-T前体细胞方案的研究[D]. 莫淑宜.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10]库存血加热对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J]. 孙楠,温转,韩丽娜,彭华,李捷.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9)

标签:;  ;  ;  ;  ;  

去白细胞自体血治疗前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变化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