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蔡丽丽,黄容霞[1](2021)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30年:历史演变与分析(1991~2020)》文中提出近30年,我国重点高校建设的四项政策——"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以及"双一流"建设——都直接指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虽然不同阶段的政策目标各不相同,但这些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在这四项政策中,工具价值取向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人本价值取向逐渐凸显;四项政策演变的总体特征是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呈现渐进式制度变迁的政策模式,政策之间具有较强的延续性,但其中也有制度的微调与置换;社会本位的文化模式和社会经济体制是影响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制度安排的宏观因素。政府与高校的理性选择导致较强的路径依赖,制度环境与大学组织处于一种互构互动的状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遵循学术本位逻辑和自然演化逻辑,激发高校积极主动追求卓越才是政策变革的准则。

董云川,向芝洁,蔡宗模[2](2022)在《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自强”之道与“助力”之策——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第四届西部高等教育论坛以"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探讨了西部高等教育的"自强"之道与"助力"之策。论坛从西部高等教育"振而不兴"的困境出发,从政府、高校和价值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反思;以内部"自强"为目标,针对3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并提出对策建议;部分专家学者以历史和域外经验作为参照,探讨如何为西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论坛在反思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同时,对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展望。

樊丽娜,柳海民[3](2021)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价值与行动路向》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教育本质出发,将政策、国际发展和"双一流"有机统一,形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在以人为本、质量为重、制度为新的价值取向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路向将以人才培养为前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优势特色为定位,以结构优化为支撑,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勾勒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美好愿景。

何金财[4](2021)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动力体系与推进机制》文中认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背景,在梳理总结成渝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政治、经济、文化及高等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等维度,系统阐释了成渝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体系。进一步提出,为有效发挥高等教育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作用,成渝两地需要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参与主体协商共进、人才与名师共引互聘、利益协调与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以及国际国内合作共享等层面,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李恒[5](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叶青松,殷晶晶[6](2021)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困境及化解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等的基础载体,体现了高校的发展战略与办学能力。在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面临着效率和公平、优势与一般、局部与整体间的决策困境,制约着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突破。文章结合南京工业大学学科建设投入一体化改革实践,分析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面临的困境及成因,提出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加强学科经费投入"放管服"衔接力度,科学确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学科经费投入一体化管理制度,创新学科经费投入一体化预算管理模式,保障、适应和促进学科发展以满足"双一流"建设要求。

杨玥[7](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王敏[8](2021)在《大众化进程中肯尼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罗丹[9](2021)在《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晓梅[10](2021)在《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动能培育研究》文中认为

二、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30年:历史演变与分析(1991~2020)(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近30年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程描述与分析
    (一)政策历程描述
        1.“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起步阶段
        2.“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加速阶段
        3.“2011计划”: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渡阶段
        4.“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全面推进阶段
    (二)政策目标分析
        1.“211工程”阶段:以经济价值取向为主导,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985工程”阶段:以政治价值取向为主导,建设现代化强国
        3.“双一流”建设阶段:凸显人本主义价值,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二、政策变迁的特点分析
    (一)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
    (二)渐进式制度变迁
三、政策变迁的理论解释
    (一)政策背后的深层结构分析
    (二)政策的路径依赖分析
结语

(2)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自强”之道与“助力”之策——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诊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政策供给精准性不足
        1.问题及需求识别精准性不足
        2.政策工具选择及其结构精准性不足
        3.政策内容精准性不足
    (二)高校层面:改革内生动力不足
        1.内部问题
        (1)缺乏竞争与创新自信。
        (2)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3)内部资源有限性。
        (4)内部制度惰性。
        2.外部问题
        (1)区域环境限制。
        (2)由“西部身份”导致的发展缓慢“合理性”。
    (三)价值层面:发展信念不足
二、“自强”之道:立足本土,突出特色
    (一)立足本土,激发动能
        1.西部应用型本科:西部本科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2.西部职业教育: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3.西部民办高校:西部地区“无形资产”建设的重要场域
    (二)精准干预,突出特色
        1.加强干预,精准施策
        (1)加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精准施策:政策工具的创新选择。
        2.连横合纵,高效循环
        (1)连横合纵,协同治理打造共同愿景。
        (2)高效循环,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生态为基,特色发展
        (1)生态为基:基于教育生态的路径选择。
        (2)特色发展:基于西部独特的资源优势。
三、“助力”之策:制度规约,调整创新
    (一)制度规约:金陵大学的“治校法宝”
        1.完善聘任制度,打造造诣精深的师资队伍
        2.推行“主辅选”制度,培养“博雅精专之士”
        3.实行“三一制”,授人以“养鱼”之法
    (二)调整创新:加拿大西部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1.扩张阶段:加快发展社区学院与职业教育
        2.调整阶段:优化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构
        3.创新阶段:坚定特色化、内涵化发展道路
四、结 语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价值与行动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
    (一)以教育本质为发展理念
    (二)以政策推动为顶层设计
    (三) 以国际发展为战略背景
    (四)以“双一流”为推动助力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 根本价值:以人为本
    (二)目标价值:质量提升
    (三)服务价值:制度创新
三、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行动路向
    (一)前提:人才培养
    (二)核心:质量提升
    (三)定位:优势特色
    (四)支撑:结构优化
    (五)突破:制度改革
四、结 语

(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动力体系与推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现状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体系
    (一)政治动力
    (二)经济动力
    (三)文化动力
    (四)高等教育自身高质量发展动力
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推进机制
    (一)构建统筹规划与目标协同的共建共享机制
    (二)构建多元主体协商共进的参与机制
    (三)构建高端人才与名师资源的跨区共享与共引互聘机制
    (四)构建成渝两地高校学生互访及一体化招录机制
    (五)构建利益协调与评估保障机制
    (六)构建国内国际合作共享机制
五、结语

(5)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6)“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困境及化解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省级学科经费投入决策上的效率与公平选择困境
    (二)校级学科经费投入决策上的优势与一般选择困境
    (三)学科内经费投入决策上的局部与整体选择困境
三、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学科发展整体战略缺乏
    (二)学科内涵建设重点不明
    (三)学科治理能力不强
四、化解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困境的实践探索
    (一)教育财政投入“放管服”改革效应
    (二)科学确定各学科战略发展定位
    (三)逐步完善学科建设一体化内涵
    (四)创新学科经费投入一体化预算管理模式
五、结语与展望

(7)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30年:历史演变与分析(1991~2020)[J]. 蔡丽丽,黄容霞.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1(06)
  • [2]西部高等教育全面振兴的“自强”之道与“助力”之策——第四届西部高教论坛综述[J]. 董云川,向芝洁,蔡宗模. 重庆高教研究, 2022(01)
  • [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生成逻辑、价值与行动路向[J]. 樊丽娜,柳海民.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1(05)
  • [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动力体系与推进机制[J]. 何金财.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05)
  • [5]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6]“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经费投入困境及化解探索[J]. 叶青松,殷晶晶. 中国高校科技, 2021(07)
  • [7]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8]大众化进程中肯尼亚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D]. 王敏.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9]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D]. 罗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行业特色高校内涵式发展动能培育研究[D]. 陈晓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标签:;  ;  ;  ;  ;  

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