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锅炉自控系统检验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盛,李幸芬,商颜芳,王萌[1](2021)在《针对持续低负荷运行中过热器管束泄漏的失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某型中压燃气蒸汽锅炉在近期一次持续低负荷运行后,其高温段过热器部分管排出现横向裂纹。根据该锅炉的设备参数、历史运行数据及流程结构特点,分析其运行中可能致使炉管泄漏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进一步利用硬度检测、渗透检测、拉伸试验和金相检测等试验检测技术,排除换热管材质使用不当,汽水品质造成炉管内部结垢以及低负荷运行期间金属局部过热等造成缺陷的可能,对其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确定导致本次换热管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氯离子影响下的持续应力腐蚀。针对本锅炉给水流程的结构特点提出增设氯离子监测措施,避免装置异常串料污染锅炉给水的品质。
杨卓[2](2021)在《智慧供热系统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
朱永忠[3](2021)在《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20世纪受自控技术掌握程度不够等诸多限制,工厂内使用的很多热源供给设备大多采用水-水换热机组,这种形式设备占地面积大、自重偏大,建筑资金投入占比高。而且设备运行时,维护人员24小时监视,加重了设备运行成本。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种运行方式被逐渐淘汰。本文从智能换热机组各部分主要组件开始论述,确定整套设备机械部分主要包含板式换热器,水泵、气动阀,水箱;电器部分主要包含电器输电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其中自控系统包括PLC控制器、触摸屏、温度探测器、压力探测器。并根据最佳计算方式选定各设备使用型式。在设备自控组成上引进了 PID模糊控制技术,因传统PID技术直接利用比例、积分、微分三部分来控制整个换热过程运行时积分与微分存在不能直接使用结果,在此对PID控制过程进行离散处理,离散方式的使用带来了工作量的增大,进而控制系统再引进了增量式PID控制方式方案,改善了系统控制过程,在大部分时间内满足要求,但季节交替变化时,增量式方案又出现无法及时提供正确的数据,根据季节转化特点引进了增量式不完全微分方式。经过一系列的改进,系统的控制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压力、温度检测设备在运行时不可避免存在滞后现象,为减少滞后现象影响,系统运行进入了 Smith预估方案,但往往不恰当的预估值会造成灵敏度降低。随后在simth预估方案上引进模糊控制技术,从而提高响应速度,避免超调量,提高了设备快速反应的精度。系统PID控制方式确定后,转而编制PLC控制流程,根据选用的PLC控制设备特征对CPU、输入模块、输出模块进行组架。然后根据智能换热机组的控制流程、循环水泵运行流程、温度控制流程及补水泵的运行流程来编制PLC控制过程程序。在西门子S7-200 smart PLC基础上编制的主程序含开机检测程序、循环水泵进出口 PID压差程序、板式换热器进出口 PID温度控制程序、补水泵PID压差控制程序,最后编制PLC运行过程中调用的次程序。PLC程序编制成功保证了对设备数据的传输、检测、控制等功能实现,也达到了在监控系统的触摸屏上进行系统数据管理、历史记录的查阅、设备运行参数的变化趋势预测。智能换热机组的上位机触摸屏实现了人机友好界面对话,触摸屏上可就地直观显示各设备参数及运行状态,经过多次的运行测试与监控,智能换热机组满足了空调新风机组变化需求。
董焕然[4](2021)在《考虑网络传输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能源变革的不断深化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需求侧资源类型和能源需求场景越来越复杂,需求侧能源系统的经济、清洁、高效、智能等多维度供能需求将日益突出。综合能源系统作为一种混合型能源供应形式,融合“冷热电气”多能源互补与“源网荷储”多环节协调优势,将大幅度满足用户侧能源系统建设需求。综合能源系统发展特点极大程度的适应于当前我国能源发展趋势,但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与专业性,目前我国综合能源系统的推行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当前阶段下,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影响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落实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关键技术是实现用户侧能源系统节本增效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从横向“冷热电气”多能源耦合以及纵向“源网荷储”多环节互补的角度出发,建立横纵双向互补机理模型。结合现有研究现状,重点研究异构能源网络在规划优化中的协同方法,基于网络约束对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进行建模。并分析模型优化特点与寻优需求,提出适应性求解算法,实现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技术建模与落实,为客户侧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案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的耦合原理,厘清深层能量耦合协调机制,为复杂场景下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分析不同网络的传输机理与传输规律,建立冷热管网传输模型与损耗模型,提出多样化网络调节方式,建立综合能源系统的规划优化问题的边界约束与物理模型。第三,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模型,建立经济性、独立性、环保性多目标以及网络平衡约束、系统运行约束等多约束模型,并根据优化模型的复杂性、非线性求解需求,提出具有自适应协方差和里维飞行的多目标群搜索算法,为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现方法。本文在现有分布式能源设备物理模型基础上,考虑网络传输机理与调节特性,通过建设冷、热、电、气异质能源网络传输模型与损耗模型,细化综合能源系统规划方法中的网络调节能力。本研究解决考虑网络传输特性与传输约束下,复杂场景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问题,支撑双碳目标下我国需求侧清洁化发展路径,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用户侧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分布式电源消纳场景,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清洁化、低碳化、经济化转型提供用户侧解决方案。
李康莹[5](2021)在《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供热系统的运行调控多是以人工为主,没有明确的供热策略指导供热系统的运行。制定符合供热系统的运行策略,在制定过程中,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和满足用户需求,从获得用户耗热量和供热设备调控进行研究,提出准确反映用户情况的耗热量方法和供热设备自主调整的控制策略。将运行策略应用到工程中进行试验,并将试验数据与往年进行比较,验证供热策略的可行性以及效益性,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介绍供热策略中用户耗热量及设备自主调控的方法。详细阐释快速、准确获得用户耗热量方法的理论内容。在供热系统运行调控过程中,将测量的参数直接传输到需要调整参数的供热设备处,计算供热设备调整的参数值,实现该设备自身参数调整,提高供热设备的反应速率,缩短供热调控的滞后时间。制定水蓄热供暖系统的运行策略。将上述研究提出的快速、准确获得用户耗热量以及供热设备自主调控应用到供热系统中,制定符合水蓄热供暖系统实际运行的供热策略。进行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的工程试验。按照制定的运行策略,完成供热系统的改造实现水蓄热在供热系统的使用,并进行工程试验,测量、记录试验数据。在对试验条件的影响下,与往年供热方案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验证此供热运行策略的可行性、效益性以及适应性。
李丰泽[6](2021)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循环流化床(CFB)锅炉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在我国已大规模投入商业运营。因其复杂的燃烧特性,目前存在着自控系统投入率低、锅炉运行有待在线优化等问题,且由于新能源电力入网比例逐年增加,迫使火电机组更频繁地执行负荷调峰任务,这些均对CFB锅炉燃烧运行状态调整的快速性、精准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CFB锅炉燃烧控制策略的优化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CFB锅炉燃烧系统自动控制问题展开研究。CFB锅炉燃烧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大滞后、强耦合的复杂控制对象,其中主蒸汽压力和床温是反映炉内燃烧状态的重要参数,实现对二者的科学建模与优化控制是CFB锅炉安全环保、高效经济运行的关键,为此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为建立精准的燃烧系统数学模型,分析了主蒸汽压力与床层温度的动态特性,并利用BP神经网络辨识机组历史运行数据,建立以给煤量、一次风量为可变量,主蒸汽压力、床层温度为被控量的传递函数模型矩阵,为本文后续解耦策略与燃烧回路主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针对CFB锅炉主蒸汽压力与床层温度耦合强烈的特点,比较多种工业解耦控制策略,设计选用前馈补偿解耦控制方案,将CFB锅炉燃烧系统等效分解为给煤量-主蒸汽压力、一次风量-床温两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回路,并通过仿真检验解耦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为提高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性能,对燃烧控制回路主控制器进行优化设计。在充分结合常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的优势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动态论域的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该控制器通过引入伸缩因子对模糊论域范围进行调整,可在不改变模糊整定规则的前提下,更精准地整定控制过程不同阶段下的PID参数,实现CFB锅炉燃烧系统全工况优良的控制性能。设定值跟踪试验、扰动试验与鲁棒性能试验证明,该方案控制性能优异,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与鲁棒性,适用于实际热工工程。
田长栓,马艳霞,田家诚[7](2021)在《城市燃气锅炉安全运行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的燃气锅炉作为一种产生热能和动力的工艺设备,广泛地应用于电力、机械、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部门及宾馆、居民区采暖供热等方面。但城市燃气锅炉安全运行及检测技术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造成爆炸事故,例如2017年3月3日上午11时40分,河北省邢台市开发区东一煤改气供蒸汽锅炉突发爆炸,造成5人死亡,10多人受伤。在随后的4天里,河北邢台南宫市、唐山市又接连发生重大爆炸事故。截止10日上午发稿时,3起爆炸事故共造成9人死亡、11人失踪、数十人受伤。全国燃气锅炉的存量占比大大提升。而近来发生的锅炉燃烧爆炸的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
吴迪[8](2021)在《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对能量生产、传递、转换、存储和消费全过程的有机协调,优化整合热能、电力、天然气等多种形式能源,实现不同类型能量的耦合协同互补与梯级高效利用。综合能源系统可满足用户的多元化用能需求,并且具有高效、环保、经济、可靠和灵活等特点,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供能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综合能源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方面仍存在许多科学难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楼宇型与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从设备、单元、网络三个系统层级角度,开展对其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的相关研究,旨在为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配置与系统协调运行提供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本文首先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各功能单元的变工况热力学模型和以年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提出了以经济成本为导向的自适应运行策略,基于穷举搜索法对系统分别采用以电定热、以热定电、自适应三种运行策略时的设备优化配置与系统运行优化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优化变量组合、供能面积、建筑容积率、供能距离等与系统年总成本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按自适应策略运行可有效降低年总成本。其次,针对常规集中式循环泵供热系统能耗大、经济效益低的缺点,提出了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系统,并针对供热系统提出了用于确定能源站最佳位置的相对成本等势线方法。开展了基于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经济效益、回收期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系统较常规集中式循环泵供热系统能耗小、经济成本低,综合能源系统按照以电定热策略运行相比于按照以热定电策略运行的回收期明显要短,且回收期受热价影响更加显着。然后,构建了包含内燃机和有机朗肯循环两种动力循环、光热单元、压缩空气储能的综合能源系统。研究得到了不同系统集成结构下的供能特点与运行特性,通过开展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运行参数优化,得到了典型集成结构的系统经济性运行方式。结果表明,含多元能量转换单元与储能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可灵活调节电热输出比,减少废热产生量,所提出的经济性运行方式能够显着降低系统的单位供能面积成本,提高系统能源利用率。最后,针对区域级非线性协同优化模型求解耗时长的问题,提出了将正交试验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三层嵌套循环寻优方法,基于该方法得到了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年总成本、站间能源交互量、不同供能面积的供能成本等,并将其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区域型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的成本差异规律。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所提出的三层嵌套循环寻优方法解决了网络层次下多个能源站内设备配置与运行状态,以及站间能量交互方式的协同优化问题。
王开伟[9](2020)在《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近30年以来,我国原油消费量和进口量逐年攀升,2019年进口原油超过5亿吨(5.06亿吨)。油轮是我国原油进口和转运的主要运输工具。在原油装卸时,尤其是原油码头装船作业过程中,有大量油气挥发至空气中,不仅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油品挥发损耗还导致巨大能源浪费,同时挥发油气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以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定海港区某油品转运企业为例,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该企业是国家大型央企控股下属单位,每年储存并中转数千万吨石油及石化产品,各类油品码头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年,其中各种原油装船量超过1000万吨/年,是我国石化仓储企业的典型代表。前期,由于缺少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装船作业过程中船舱油气直接排放进入大气,年排气量估计超过1200万立方米,不仅浪费了能源,更造成了环境污染。原油码头装船油气回收是我国沿海港口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研究并安装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不仅可以满足环保要求,从而减少挥发油气排放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无组织排放,回收的油气经过处理后还可以作为锅炉燃料使用,产生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因此,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调研和分析国内外油气回收系统现状,结合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装卸作业工艺流程、原油性质、原油进口及中转数量等实际情况,选择代表性原油并对其油气成分谱进行分析,获得了 SOUTHPARS、SU TU DEN、DAR BLEND和SARIR四种典型原油装船过程中船舱油气组成的数据,为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数据。在分析代表性原油成分谱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原油码头装船油气回收工艺,分别为:火炬燃烧工艺、缓冲罐+焚烧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焚烧炉燃烧产蒸汽工艺和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为确定最优工艺方案,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对不同工艺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油气回收工艺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综合评价,确定了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锅炉燃烧产蒸汽工艺为适合企业实际的最优方案。在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过程中,本研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相关技术,结合所在企业实际进行改进创新,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我国第一套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该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显着效果,对于我国原油码头装船过程中VOCs的减排具有突出贡献,每年可以减少约570吨至760吨的VOCs排放,可将全国原油码头装船的VOCs排放量降低约1.2%。同时,结合该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运行实际情况,本文总结了油气回收系统工艺、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为我国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刘嗣奇[10](2020)在《H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生产型企业的生命线,锅炉生产是目前生产型企业的主要能源供给方式,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在用锅炉60余万台,其中燃煤锅炉46万台,而10T以下的锅炉占到了总数的67%,存量超过40万台。201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正式颁布,法律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和调整能源结构,重新制定了氨、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其它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现有的10T燃煤锅炉需要全部淘汰,而锅炉改造市场突然爆发,市面上出现了锅炉改造及燃料供应的厂商也随之大增,新的问题同时出现。HT公司自2015年就开始布局能源行业,2016年起深耕鄂东南地区市场,是一家以转化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燃烧技术和燃料配比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燃煤锅炉改造和替代能源工作。本文以HT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阐明当下发展背景与研究意义,根据该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处的外部、内部环境,利用相关理论、结合分析工具,对HT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并完善实施和保障过程。通过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进行评析权重,最终分析确认适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战略,并根据企业战略定位和发展使命构建保障措施保障战略的有效实行。通过研究,确定了差异化竞争战略为HT公司未来的优先战略,后续将继续以产品和技术为企业核心,通过产品、营销、服务和品牌差异化构建企业差异化战略,并通过组织保障、人才保障、战略联盟保障、机制保障和文化保障等保障措施对差异化战略予以保障实施。
二、锅炉自控系统检验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锅炉自控系统检验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针对持续低负荷运行中过热器管束泄漏的失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运行数据统计与问题排查 |
1.1 主要运行数据 |
1.2 问题排查 |
(1) 过热器换热管材质及管材原始缺陷 |
(2) 换热管管材的金属力学性能 |
(3) 换热管局部急冷引发应力变化 |
(4) 锅炉汽水品质 |
2 试验检测与验证 |
2.1 宏观检查 |
2.2 材质确认 |
2.3 显微维氏硬度检测 |
2.4 渗透检测 |
(1) 背火面内壁有3条较明显的裂纹,方向与轴线垂直。 |
(2) 背火面外壁只有3条较明显的裂纹,由内壁贯穿至外壁。 |
2.5 室温拉伸试验 |
2.6 金相检测 |
2.7 能谱分析 |
3 失效机理 |
4 结 论 |
(3)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 |
1.2.1 换热机组发展趋势 |
1.2.2 PLC控制进展 |
1.2.3 机组系统控制功能进展 |
1.3 项目概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智能化换热机组控制 |
2.1 换热机组概况 |
2.2 智能换热机组关键组件 |
2.2.1 温度控制 |
2.2.2 压力控制 |
2.3 蒸汽气动阀选择及参数 |
2.4 板式换热器选择及参数 |
2.5 电器控制布置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换热机组PID控制算法 |
3.1 PID控制原理 |
3.2 Smith预估控制 |
3.3 智能控制系统的建立及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C结构及硬件设计 |
4.1 PLC应用介绍 |
4.2 PLC S7-200smart结构介绍 |
4.3 控制硬件选择 |
4.4 控制柜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程序组成 |
5.2 PLC组态 |
5.3 智能换热机组运行流程 |
5.4 检测地址分配表 |
5.5 循环水泵控制程序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组参数调节和测试 |
6.1 图形界面生成 |
6.1.1 热水循环水泵设定 |
6.1.2 调节阀参数设定 |
6.1.3 补水系统参数设定 |
6.2 系统报警界面设定 |
6.3 系统检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考虑网络传输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源互联网与综合能源系统研究现状 |
1.2.2 综合能源互补特性研究现状 |
1.2.3 异质能流传递特征研究现状 |
1.2.4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综合能源互补特性及系统架构研究 |
2.1 综合能源系统概况 |
2.2 综合能源异质能流互补特性 |
2.2.1 供能互补 |
2.2.2 经济互补 |
2.2.3 时空互补 |
2.2.4 稳定性互补 |
2.2.5 环保互补性 |
2.3 综合能源系统架构 |
2.3.1 能流架构 |
2.3.2 网络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能源网络支路能量损耗模型研究 |
3.1 能源网络中的广义基尔霍夫定律及应用 |
3.1.1 广义基尔霍夫定律 |
3.1.2 集中参数的等效传递方程 |
3.1.3 电能的等效传递过程 |
3.1.4 热能的等效传递过程 |
3.2 网络不同形式能源传递过程分析 |
3.2.1 电、冷/热、气能源传输特性 |
3.2.2 电能的传递特性和传递过程分析 |
3.2.3 热(冷)能的传递特性和传递过程分析 |
3.2.4 压能的传递特性和传递过程分析 |
3.3 管网运行调节方式及特点 |
3.3.1 管网运行调节方式 |
3.3.2 管网运行调节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方法研究 |
4.1 系统分布式能源设备模型构建 |
4.2 系统网络模型构建 |
4.2.1 综合能源系统异质能源网络传输模型 |
4.2.2 综合能源系统能源网络损耗模型 |
4.3 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模型 |
4.3.1 优化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4 多目标模型求解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 |
5.1 参数输入 |
5.1.1 输入数据 |
5.1.2 系统参数 |
5.1.3 优化参数 |
5.2 优化结果 |
5.3 结果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围护结构耗热量的研究现状 |
1.2.2 供热系统调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供热运行调控方法研究 |
2.1 用户耗热量的计算方法 |
2.2 供热调控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热系统运行策略工程应用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用户室内参数 |
3.3 工程应用研究设备 |
3.4 供热系统运行方案 |
3.4.1 电锅炉供热模式 |
3.4.2 电锅边蓄边供的供热模式 |
3.4.3 蓄热水箱供热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热系统运行策略工程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测量参数 |
4.2.1 温度测量 |
4.2.2 压力测量 |
4.2.3 流量测量 |
4.2.4 室内测温仪表 |
4.2.5 其他仪器安装 |
4.3 试验概况 |
4.4 试验工程建设 |
4.5 试验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结果分析 |
5.1 供热试验数据分析 |
5.2 电锅炉仅供热阶段 |
5.3 电锅炉边蓄边供阶段 |
5.4 蓄热水箱供热阶段 |
5.5 试验总结 |
5.6 试验结果分析 |
5.6.1 试验条件对比说明 |
5.6.2 结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6)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CFB锅炉燃烧系统建模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CFB锅炉燃烧系统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FB燃烧系统控制对象特性及模型建立 |
2.1 CFB锅炉燃烧系统及其组成 |
2.1.1 燃烧系统的基本组成 |
2.1.2 燃烧系统的工作原理 |
2.1.3 燃烧系统的耦合关系 |
2.2 主蒸汽压力及床温的动态特性分析 |
2.2.1 主蒸汽压力的动态特性分析 |
2.2.2 床温的动态特性分析 |
2.3 主蒸汽压力及床温的动态模型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烧系统前馈补偿解耦控制研究 |
3.1 耦合及解耦原理概述 |
3.2 燃烧系统耦合程度分析 |
3.3 燃烧系统解耦控制方案设计及仿真验证 |
3.3.1 解耦控制方案 |
3.3.2 前馈补偿解耦方案及其仿真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烧系统的动态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4.1 常规PID控制器设计 |
4.1.1 常规PID控制原理 |
4.1.2 PID参数的整定及其模型 |
4.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4.2.1 模糊控制原理 |
4.2.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及其模型 |
4.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4.3.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原理 |
4.3.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其模型 |
4.4 动态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设计 |
4.4.1 动态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原理 |
4.4.2 动态论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其模型 |
4.4.3 控制效果仿真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城市燃气锅炉安全运行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燃气锅炉房安全设计技术分析 |
1.1 城市燃气锅炉房的位置安全技术要求 |
1.2 城市燃气锅炉房布局安全运行技术要求 |
1.3 城市燃气锅炉房建筑安全技术分析 |
2 城市燃气锅炉安全运行技术分析 |
2.1 城市燃气锅炉房容量设计技术分析 |
2.2 城市燃气锅炉房管道安全技术分析 |
2.3 城市燃气锅炉房电气要求与技术分析 |
2.4 城市燃气锅炉房通风要求与技术分析 |
3 加强城市燃气锅炉检测技术分析 |
3.1加强对城市燃气锅炉的内部检验管理工作分析 |
3.2 加强对城市燃气锅炉锅筒的检验与管理工作分析 |
3.3 加强城市燃气锅炉本体检验的工作管理分析 |
3.4加强城市燃气锅炉的水压试验管理分析 |
4结论 |
(8)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能源系统概述 |
1.2.1 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势 |
1.2.2 综合能源系统的集成原则 |
1.2.3 综合能源系统的组成单元 |
1.2.4 综合能源系统的典型结构 |
1.3 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特性研究现状 |
1.3.1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设备配置与运行优化 |
1.3.2 含不同功能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特性 |
1.3.3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特性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热力学建模与自适应运行策略 |
2.1 引言 |
2.2 综合能源系统功能单元的热力学建模 |
2.2.1 能量动力单元 |
2.2.2 能量传递单元 |
2.2.3 能量转换单元 |
2.2.4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
2.2.5 能量存储单元 |
2.2.6 能量传输单元 |
2.3 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策略 |
2.3.1 基本运行策略 |
2.3.2 自适应运行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及运行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描述 |
3.3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方法 |
3.3.1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优化模型 |
3.3.2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过程 |
3.3.3 典型建筑负荷特性 |
3.3.4 相关参数设置 |
3.4 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优化结果分析 |
3.4.1 不同运行策略与建筑类型下的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
3.4.2 与分产系统之间的对比分析 |
3.4.3 不同建筑情境下的优化结果规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分布式变频水泵供热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供热管网工作方式对比分析 |
4.2.1 CCCP系统 |
4.2.2 DVFSP系统 |
4.3 DVFSP系统中最佳能源站位置的优化方法 |
4.3.1 DVFSP系统相关模型 |
4.3.2 DVFSP系统经济性目标函数 |
4.3.3 相对成本等势线法 |
4.3.4 相关参数设置 |
4.4 DVFSP系统的经济性优化结果分析 |
4.4.1 CCCP系统与DVFSP系统的经济性对比分析 |
4.4.2 DVFSP系统的相对成本等势线 |
4.4.3 含DVFSP系统的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含不同功能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含有机朗肯循环单元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5.2.1 IES-ORC系统描述 |
5.2.2 IES-ORC系统经济性优化方法 |
5.2.3 相关参数设置 |
5.2.4 IES-ORC系统优化结果与运行特性分析 |
5.3 含太阳能光热单元的IES-ORC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5.3.1 不同的系统集成方式 |
5.3.2 相关参数设置 |
5.3.3 不同集成方式的结果对比分析 |
5.3.4 IES-ST-ORC系统运行策略及运行特性对比分析 |
5.4 含压缩空气储能单元的IES-ORC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
5.4.1 IES-ORC-CAES系统描述 |
5.4.2 相关参数设置 |
5.4.3 IES-ORC-CAES系统运行特性及经济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及协同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描述 |
6.3 区域型与楼宇型综合能源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
6.3.1 经济性评价指标 |
6.3.2 相关参数设置 |
6.3.3 不同运行模式的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
6.3.4 社区能源站之间的能源交互量 |
6.3.5 不同供能面积的系统经济性对比分析 |
6.4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的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
6.4.1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非线性协同优化模型 |
6.4.2 非线性协同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 |
6.5 区域型综合能源系统协同优化过程及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原油进口情况 |
2.2 油品挥发概况 |
2.2.1 油品挥发及危害 |
2.2.2 原油挥发 |
2.3 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
2.3.1 国际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
2.3.2 国内港口油气污染防治政策法规 |
2.4 油气回收系统发展 |
2.4.1 国外油气回收系统概况 |
2.4.2 我国油气回收系统发展 |
2.5 原油分类及挥发组分 |
2.5.1 原油分类 |
2.5.2 原油挥发组分概况 |
2.5.3 原油挥发组分小结 |
2.6 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1 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2 吸附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3 吸收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2.6.4 膜分离法油气回收技术路线 |
3 本研究所在企业概况 |
3.1 本研究所在企业配备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的必要性 |
3.2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码头及库区整体情况 |
3.3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码头中转油品及靠泊船舶情况 |
3.4 本研究所在企业原油进出工艺流程概况 |
3.5 本章小结 |
4 原油码头油气排放检测与分析 |
4.1 油气检测分析器材与方法 |
4.1.1 油气样品采集 |
4.1.2 油气测定标准与器材 |
4.1.3 油气测定方法与条件 |
4.2 代表性原油挥发油气检测与分析 |
4.2.1 研究目的 |
4.2.2 代表性原油挥发油气组分及含量 |
4.3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排放检测与分析 |
4.3.1 研究目的 |
4.3.2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总烃含量检测 |
4.3.3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苯系物检测与分析 |
4.3.4 原油码头装船油气低级烷烃与低级烯烃检测与分析 |
4.3.5 原油装船油气硫化物、氮、氧检测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 |
5.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概况 |
5.2 油气回收及处理技术路线和工艺 |
5.2.1 火炬燃烧技术路线 |
5.2.2 缓冲罐+焚烧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2.3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2.4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焚烧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2.5 多级活性炭富集油气+油气存储与监测+油气锅炉燃烧产蒸汽技术路线 |
5.3 原油码头油气处理工艺优缺点对比分析 |
5.4 原油码头油气技术路线和处理工艺综合评估 |
5.4.1 评估方法 |
5.4.2 技术评估体系构建 |
5.4.3 油气回收技术路线和工艺评估各指标分析 |
5.4.4 指标权重 |
5.4.5 模糊综合评价 |
5.4.6 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与安全环保分析 |
6.1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工艺介绍 |
6.2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建设内容 |
6.3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构成 |
6.3.1 船岸对接单元 |
6.3.2 油气储运单元 |
6.3.3 油气回收单元 |
6.3.4 油气燃烧单元 |
6.4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环保控制目标与措施 |
6.4.1 环保控制目标 |
6.4.2 整体污染控制方案 |
6.5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安全控制目标与措施分析 |
6.5.1 安全风险分析 |
6.5.2 安全防控举措 |
6.6 本研究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环保效果 |
6.7 本章小结 |
7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总结及技术展望 |
7.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存在的挑战及关注事项 |
7.1.1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工艺选择难度大 |
7.1.2 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研究关注事项 |
7.2 主要结论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10)H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SWOT分析法 |
1.3.2 PEST分析法 |
1.3.3 EFE 评价矩阵 |
1.3.4 IFE 评价矩阵 |
1.3.5 QSPM评价矩阵 |
1.3.6 层次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治环境 |
2.1.2 经济环境 |
2.1.3 社会环境 |
2.1.4 技术环境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发展现状 |
2.2.2 行业发展趋势 |
2.2.3 行业进入壁垒 |
2.3 竞争环境分析 |
2.3.1 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
2.3.2 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
2.3.3 替代品威胁 |
2.3.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4 外部环境要素评价矩阵分析 |
第3章 内部条件分析 |
3.1 HT公司简介 |
3.2 企业主要优势 |
3.2.1 核心技术优势 |
3.2.2 核心产品优势 |
3.2.4 核心资源优势 |
3.3 企业主要劣势 |
3.4 企业内部条件要素评价矩阵 |
第4章 竞争战略制定 |
4.1 SWOT分析法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1.3 机遇分析 |
4.1.4 威胁分析 |
4.2 QSPM矩阵分析 |
4.3 HT 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 |
4.3.1 竞争战略的目标和定位 |
4.3.2 基本竞争战略选择 |
第5章 HT公司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5.1 HT公司差异化战略实施措施 |
5.1.1 产品差异化 |
5.1.2 营销差异化 |
5.1.3 服务差异化 |
5.1.4 品牌差异化 |
5.2 HT公司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人才保障 |
5.2.3 战略联盟保障 |
5.2.4 机制保障 |
5.2.5 文化保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锅炉自控系统检验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对持续低负荷运行中过热器管束泄漏的失效分析[J]. 王永盛,李幸芬,商颜芳,王萌. 热能动力工程, 2021(11)
- [2]智慧供热系统评价体系研究[D]. 杨卓.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基于PLC的高效智能换热器控制系统设计[D]. 朱永忠. 扬州大学, 2021(08)
- [4]考虑网络传输约束的综合能源系统规划优化研究[D]. 董焕然.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水蓄热供暖系统运行策略的研究[D]. 李康莹.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1(01)
- [6]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策略研究[D]. 李丰泽.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7]城市燃气锅炉安全运行及检测技术研究[A]. 田长栓,马艳霞,田家诚. 2021供热工程建设与高效运行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8]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设计方法与运行特性研究[D]. 吴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9]原油码头油气回收系统分析与研究[D]. 王开伟. 浙江大学, 2020(05)
- [10]HT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嗣奇.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