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照”与主体的注意对象

“快照”与主体的注意对象

一、“抓拍”与被摄者的注意客体(论文文献综述)

桂歆瑜[1](2021)在《吴家林摄影艺术理念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摄影术自1839年诞生至今,摄影的纪实性就是其独特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造型艺术独立于其他门类的基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西方文化养分和各种艺术信息的涌入,中国摄影届经历了三个重大发展,其中,第一个变化就是1980年代的“纪实转向”,云南摄影家吴家林也投入到了纪实题材摄影的探索中。吴家林作为中国唯一入选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1](Photo Poche)的摄影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极致的中国化,也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吴家林在采访和作品集中多次提到他的个人摄影理念为“即兴抓拍,艺术记录”——将真实地抓拍与艺术地表现完美结合。在长达五十年的实践中,吴家林一直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他避开潮涌深入民间,从山里人的视角,更为贴切地描绘出普通百姓的自然状态和美好瞬间,他的作品流露出与其骨血一脉相承的个性及独特的民族气质,形成吴家林独特的“视觉方言”和个人风格。马克·吕布称吴家林的作品为“治疗淫逸无度城市病的良药”。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吴家林摄影艺术的个案研究,关注其创作历程、摄影作品的形式与风格以及其摄影艺术的价值意义,来探析吴家林“即兴抓拍,艺术记录”的摄影理念是如何逐步产生、发展、成熟并成为其风格特征。同时,吴家林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也见证了摄影从政治宣传的工具向独立本土化艺术门类过渡的过程,笔者通过对吴家林摄影艺术多方位的探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思考,阐述吴家林纪实摄影的意义和重要性。

张洁[2](2021)在《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摄影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建构是中国艺术理论建构的必要内容,中国人像摄影艺术中对“身体”图像呈现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建构的重要内容。本论文以1979年《大众摄影》杂志复刊至2019年四十年以来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以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法,结合摄影图像本体研究和语境研究,对身体在摄影艺术中的呈现进行归纳和总结,意图结合摄影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动因以及中国摄影艺术中的艺术观念、技术要素,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摄影艺术发展中身体如何存在、如何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呈现、又表现出怎样的艺术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中,身体作为表现的对象和表现的媒介具有怎样的视觉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和转型的推动下,身体作为图像本体的建构对象,如何直接受到其所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审美意识形态以及技术发展变化的导引?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所谓的“身体”,既不同于现实生活中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身体”,也不完全等同于社会意识形态视阈下的“身体”,更不同于哲学思辨中形而上的观念的“身体”,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基本上指的是摄影艺术中所呈现的“身体”,或者说主要是摄影艺术中关于身体的图像。《大众摄影》的复刊以中国的社会改革开放为前提,时间上基本与改革开放同步,其摄影艺术的观念及其实践也与中国社会思潮的发展基本同步,所以“身体”在中国摄影艺术中的呈现,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样态及阶段: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媚态摄影中的身体、观念摄影中的身体以及数字摄影中的身体。这五种样态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呈现,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为标准,结合“形神兼备”的艺术理念,刻画“社会主义新人”,呈现身体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在现代派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对于身体的呈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暗房技法、艺术观念等方面开始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媚态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楼、照相馆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大众对自己身体的展示和表达的欲望,促进了“媚态摄影”的发展;观念摄影中的身体呈现,得益于观念摄影的发展,使摄影艺术的创作方式、创作媒介等从传统影像中脱离出来,身体作为摄影艺术创作的媒介得以表现;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迎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艺术从“照相”演变为“造相”,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摄影艺术中对身体进行多元化的表现,数字摄影时代,伴随着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的观念发展,出现了数字摄影中的身体呈现。通过对《大众摄影》复刊四十年来以上几个方面“身体”视觉的具体艺术现象和摄影图像的梳理与分析,本文试图对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观念、形态及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艺术理论发展演变的梳理与总结,提供具体的案例及其借鉴。

郭晨[3](2021)在《主体性的觉醒 ——当代语境下的女性私摄影》文中研究表明

戴晓玲[4](2021)在《交换与消融 ——论·鲍德里亚主客体摄影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琦[5](2021)在《女性题材摄影的表现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长期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被置于边缘地位,于是自15世纪起,一些先锋女性开始觉醒,意识到传统的男性社会对女性基本权利的压迫,并在争取权益的道路上不懈奋斗。特别在19世纪以来,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女性主义被人们熟知并且广泛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随之发生变化。而此时摄影术发明并逐渐普及,这一种新艺术形式以大众化、便携性与操作简易的特点逐渐被知性女性所接受,使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利用镜头审视自我与世界,创作出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的作品。她们打破了传统男性社会的禁锢、转变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使女性题材摄影成为艺术领域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本文以女性主义为切入点,主要研究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题材摄影如何通过女性视角去观看社会并进行摄影创作,呈现出具有女性价值的作品。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来论述,首先,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多个流派体系进行梳理,分析它对女性题材摄影的影响,阐述女性题材摄影的发展脉络与现实意义。其次,通过与男性相比较的方式,总结出女性的独特经验,女性题材摄影中关注于女性身体、社会身份与弱势群体的叙事视角。最后,结合女性的自身特征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具体分析南·戈尔丁、辛迪·舍曼与薇薇安·迈尔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摄影家的生活经历与作品内涵,研究女性主义对她们作品的影响,并归纳出自拍、扮演与纪实三种女性题材摄影的表现形式。对女性题材摄影的研究不仅可以唤起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女性对自我的关注与认同改变了社会对女性的忽视与偏见;还强调以女性视角展现自身与社会,运用多样的手法与媒介将女性经验呈现在作品中,拓展了摄影领域的内容和形式,为女性题材摄影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曹玉丰[6](2020)在《当代艺术语境下自拍摄影创作研究:历史、分类与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照相技术被发明的那一天开始,自拍便成为相机必备的技术功能。自拍也成为摄影者们乐此不疲的一种摄影方式。但是,只有当摄影家有意识的使用自拍进行创作时,自拍才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自拍是当代摄影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类型,一方面它契合了当代艺术多元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摄影家通过自拍能够进行个人的自我建构和身份重塑。而且,随着自拍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当代艺术语境的日益多元化,摄影师也不再满足于自我记录式的单一呈现,而是对自拍的艺术诉求也日益多样。本文以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自拍摄影为研究对象,从其发展历史和基本类型入手,先厘清自拍的源流与发展,再从思想、美学和思维三个维度对自拍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反思了在这个艺术思潮不断更迭、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代艺术语境下自拍面临的创作困境,并结合艺术语境、技术发展和创作观念的转变,对自拍的未来趋势以及新的技术呈现、艺术表达的可能性等进行展望。本文的主要观点:第一,自我表达是一切艺术的起源;第二,主-客统一是我们对自拍摄影创作进行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三,电影的发展将凝固的艺术转为动态的艺术,其造型意识、场面调度意识等进一步丰富了自拍的创作内容;第四,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当代语境下的自拍摄影创作提供了交互性与开放性的可能,并为人们引入了时空同构性的概念;第五,自拍摄影应该深挖“身体在场”的内涵所指,防止流入“身体摆弄”的形式主义陷阱。本文的创新点:将自拍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方式进行研究,并将艺术表达特征作为一种分类标准,提出以影像叙事表达为线索的新的分类方式,将当代自拍摄影作品分为故事性叙事、身体性叙事、镜像性叙事、历史性叙事以及行为性叙事。

侯尚辰[7](2020)在《纪实原则下价值诉求的表达与呈现 ——以毕业作品《淘宝村》为例》文中指出纪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也是纪录片与故事片得以区分的“文本承诺”,但是纪实并不等同于对于客观世界的绝对再现,尼克尔斯说纪录片是有自己的“嗓音”的,也就是说纪录片在诞生之初就带着自身特定的表达方式,这里的“嗓音”,可以理解为编导的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价值诉求。本文所提出的“价值诉求”是指纪录片创作主体对于现实材料的价值判断和倾向。纪录片创作的最初是在编导的价值诉求中产生的,其存在的意义在于纪录片编导通过对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后所呈现的现实材料,“引发受众自我思考,自主判断,获取意义并得到满足”。因此创作者的价值诉求在纪实原则的下如何呈现并进行意义建构,以及在创作者在价值表达中所应坚持的原则,是研究者此次想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纪录片“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的概念厘清;第二部分以将研究者的毕业作品《淘宝村》为论述对象,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分析价值诉求在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诱导式采访”等呈现方式。第三部分论述了价值诉求在纪录片中所要坚持的客观和适度原则,提出创作者要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去进行价值诉求的表达,并坚持适度原则;最后一部分为创作者的价值诉求在纪录片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和表现。

陆莹[8](2020)在《论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文中研究说明摄影技术的发展在19世纪对版权理论结构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因其冲击了人们对作品创造性的传统理解,摄影照片曾经一度被理解为简单的事实记录,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法国、英国和美国纳入版权法的保护范围。如今,对摄影作品的版权保护已成为各国法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独创性作为获得版权保护的必要条件,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包括独创性标准和独创性元素,却一直存在争议。因法律对作品的独创性没有给予明确界定,法官在司法审判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常常以拍摄过程中对光圈、焦距、快门速度等技术因素的选择来判断照片是否具有独创性,而忽视照片本身的表达,同时,许多简单而平庸照片,如工业产品图等,在我国都作为摄影作品予以保护,容易造成体系内部独创性标准的混乱。因此,确有必要明确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内涵。本文对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进行较全面的论证,除了导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理论构建,主要介绍摄影作品的特殊性及独创性标准。摄影作品在创作方式上有其特殊性,即借助器械(照相机)并运用技术手段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事物记录下来,使得照片具有高度逼真性与拍摄机械性两大特征,但这并不妨碍照片成为版权法的保护客体。关于摄影作品的独创性标准,世界上主要存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两大阵营,而大陆法系标准要远远高于英美法系标准。第二章主要讨论我国在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判断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司法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法院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存在理解误差,往往以拍摄过程中的技巧运用作为判断标准,违背着作权法保护表达而不保护技巧的基本原则;二是实践中采取的摄影作品独创性标准过低,更接近英美法系,造成不同类别的劳动成果在独创性标准上差异巨大,也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第三章着重阐述大陆法系标准下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内涵,提出应将照片本身呈现的内容与效果作为独创性的判断对象,看其是否体现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具有独创性的选择、安排和处理,而非实现效果的技术手段上,并具体分析了摄影作品须具备的独创性元素,既可以对镜头、滤镜、光线和后期制作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进行整体考量,还可以从摄影构图、拍摄角度与时机的选择以及对拍摄人物和场景的独创性安排等方面进行细节判断,看其体现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审美眼光。在这一标准下,相当一部分普通照片不满足摄影作品对创造性的高度要求,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同样应当将这些照片排除在着作权保护范围之外。第四章是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摄影作品及普通照片的保护提出建议:其一,在立法上应当采用德国、意大利等大陆法系国家建立区分保护模式,将普通照片纳入邻接权的保护范围,同时也应根据独创性高低给予摄影作品不同程度的着作权保护;其二,现阶段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间接保护普通照片,充分发挥其兜底保护功能,作为权宜之计。

谢琳茵[9](2020)在《人物形象与意蕴情感: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老年人形象建构研究 ——以《当我老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艺术活动及其作品不同于其他人类活动,它总是与人类的情感相呼照。纪录片的人物选取,人物行为及其所有能反映人物形象的活动都是纪录片拍摄与被摄者情感的体现,纪录片人物形象建构使得纪录片从单纯地对物质客观现实的复制到意蕴情感的艺术升华,以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唤起受众的审美和人生情感体验,从而作用于现实社会。老年题材纪录片是以老年人为审美对象,以其生活方式和状态为记录内容的纪录片。纪录片中老年人形象是基于纪录片的真实生活审美特性建构的,研究老年人形象的建构,对于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具有现实价值。本文以笔者创作的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纪录片《当我老了》为研究的主要文本,结合国内优秀的老年题材纪录片作品进行影像分析,归纳出老年题材纪录片中老年人形象类型,将其划分为等待时间型、找寻寄托型和对抗生命型。在提出形象建构需要把握的理念后,阐述老年人形象塑造的拍摄技法和剪辑语法。分别从旁观、介入和细节三个方面来探寻老年人形象塑造的拍摄方法。再从叙事和表现两大素材编辑方向、声音运用和节奏把握三个维度分析剪辑语法。最后,从老年形象建构本体、社会文化内涵和纪录片诗性表达来阐释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老年人形象建构意义。关注老年人群,用影像的方式记录老年人的生活,从创作实践的维度对纪录片中的老年人形象如何建构,在形象建构中如何体验意蕴和情感的问题进行探讨,实际也在探讨老年人的生命意义和纪录片艺术实现的机制。

何国胜[10](2020)在《新世纪纪实摄影对农村的视觉再现研究 ——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在视觉文化和再现(表征)理论的框架下探究纪实摄影和再现农村间的渊源关系以及新世纪以来纪实摄影对农村视觉再现的诸多问题,包括再现手法、再现行为背后的视觉建制和权力关系等。通过简要梳理纪实摄影在世界范围和中国的发展,研究者发现纪实摄影再现“底层群体”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这在中国纪实摄影兴起后表现得很突出——90年代纪实摄影对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再现。在对1126张再现农村的样本照片经过量化统计后发现,新世纪以来的纪实摄影再现农村时使用了选择性生产的方式,在选择拍摄的空间中“家屋”“田野”“道路”成为主要空间;场景中以生产、生活和教育为主;选择人物上老人、儿童、青壮年均有涉及,以青壮年为主;色彩上黑白占据绝大比例;视角和景别的选择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倾向性。通过这种选择性生产,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仍然在与土地和环境作斗争、灰色的和被俯视的世界,他们常年被原始的劳作绑缚手脚,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并面临着较差的居住和教育环境。在这种的选择的背后,是视觉建制、纪实摄影传统和凝视权力的运作和影响。视觉建制主要包括:纪实摄影展览(“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纪实摄影奖项(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和纪实摄影网络传播平台,他们对农村题材的审美依然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所形成的偏好上,因而导致新世纪以来的纪实摄影以同样的视角和方式来再现农村。

二、“抓拍”与被摄者的注意客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拍”与被摄者的注意客体(论文提纲范文)

(1)吴家林摄影艺术理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关于吴家林的研究现状
        1.关于吴家林的书籍、文献
        2.关于吴家林的专访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性
一、吴家林摄影理念及艺术经历
    (一)吴家林摄影理念阐述
    (二)吴家林的艺术经历
        1.早期美术经历
        2.摄影之路的形成
    本章小结
二、吴家林摄影作品探究
    (一)摄影器材的选择
        1.相机
        2.镜头运用
    (二)吴家林摄影作品分类解读
        1.黑白胶片的影调控制
        2.吴家林的“视觉符号”
        3.前卫的人道主义
        4.纪实与超现实
        5.观看视角与纪实表达
    本章小结
三、笔者在纪实摄影创作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对创作主题的选择与思考
    (二)吴家林摄影艺术对笔者创作的启发与影响
        1.吴家林摄影艺术对笔者的启发
        2.笔者纪实摄影的创作实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访谈吴家林(录音整理)

(2)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现实主义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形神兼备”艺术理念
        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定
        二、“形神兼备”艺术理念的确立
    第二节 现实主义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均衡式的人物身体构图
        二、仰式的人物身体视角
        三、大红色的人物身体色彩
    第三节 现实主义摄影艺术中身体呈现的技术建构
        一、聚精会神的特写
        二、神采奕奕的光质
第二章 实验性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实验性”摄影
        一、现代主义思潮与人物摄影的“实验”
        二、“实验性”摄影中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 “实验性”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裸体的视觉呈现
        二、开放式构图与“不完整”的身体
        三、黑与白的提纯与抽象
    第三节 “实验性”摄影的技术路径
        一、拼贴与叠加
        一、高调的“留白”
        三、低调的“留黑”
第三章 媚态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媚态摄影与身体的“媚态”
        一、服饰装扮下的身体“媚态”呈现
        二、道具置景下的身体“媚态”表现
    第二节 身体的“美化”
        一、柔光魅影下的身体“美容”
        二、色彩喧哗下的身体“改造”
    第三节 身体的“景观”
        一、时尚的“写真照”
        二、被消费的“女郎”
第四章 观念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观念”的登场
        一、观念的概念:观念艺术与观念摄影
        二、“身体”与“观念摄影”
    第二节 身体作为媒介
        一、摆拍——身体的“表演”
        二、自拍——身体的“镜像”
    第三节 观念性的“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身体的“挪用”
        二、身体的“复制”
第五章 数字摄影中的身体
    第一节 数字技术对身体的呈现
        一、“数字化的身体”
        二、“美图”下的身体呈现
    第二节 “私摄影”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一、“私密化”的身体表达
        二、身体的“视觉日记”
    第三节 “照相”与“造相”
        一、从“照相”到“造相”
        二、多元化的身体呈现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女性题材摄影的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1.女性主义的产生
        2.女性主义的发展
    (二)女性主义的流派与影响
        1.女性主义的流派
        2.女性主义对女性题材摄影的影响
二、女性题材摄影
    (一)女性题材摄影的发展
        1.女性题材摄影的发展
        2.中国女性题材摄影的发展
    (二)女性题材摄影的艺术特征
        1.女性题材摄影的性别经验
        2.女性题材摄影的独特视角
三、女性题材摄影的表现形式
    (一)自拍与自我
        1.自拍的女性
        2.南·戈尔丁的自拍
    (二)扮演与观念
        1.被解构的女性形象
        2.辛迪·舍曼的角色
    (三)纪实与社会
        1.纪实摄影的女性视角
        2.薇薇安·迈尔的社会观察
四、摄影作品《做一秒钟别人》创作实践
    (一)创作选题
    (二)创作理念
    (三)创作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6)当代艺术语境下自拍摄影创作研究:历史、分类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概念界定
        1.5.1 自拍
        1.5.2 艺术表达
        1.5.3 叙事
        1.5.4 艺术语境
第二章 从记录到表达:自拍摄影的历史性梳理
    2.1 原始社会的壁画:自我生存的客观再现
    2.2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画像”:自我内心的影像表达
    2.3 现代世界的主观化存在:自我个体的多维呈现
    小结
第三章 内容与话语:当代自拍摄影的基本分类
    3.1 自拍摄影的传统分类
        3.1.1 自传
        3.1.2 角色扮演
        3.1.3 身体
        3.1.4 身份重塑
    3.2 自拍摄影的叙事分类方法
        3.2.1 故事性叙事
        3.2.2 身体性叙事
        3.2.3 镜像性叙事
        3.2.4 行为性叙事
        3.2.5 历史性叙事
    小结
第四章 自我重塑与自我升华:当代自拍摄影的艺术特征
    4.1 美学特征
        4.1.1 纪实性
        4.1.2 表现主义
    4.2 价值特征
        4.2.1 自我认知与表达
        4.2.2 自我释放与疗愈
        4.2.3 自我重塑与升华
    4.3 思维特征
        4.3.1 融合思维
        4.3.2 符号化思维
        4.3.3 现场思维
        4.3.4 蒙太奇思维
第五章 森村泰昌:当代自拍摄影的典型案例
    5.1 森村泰昌的基本情况
    5.2 森村泰昌的作品分析
    5.3 森村泰昌的影响与评价
第六章 结语:“身体在场”而非“身体摆弄”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纪实原则下价值诉求的表达与呈现 ——以毕业作品《淘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淘宝村》选题阐述
2 “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
    2.1 纪录片中的“纪实原则”
    2.2 纪录片创作者的“价值诉求”
3 能动表达:“价值诉求”在纪录片中的表现方式
    3.1 表达方式之主题先行
    3.2 表达方式之叙事策略
4 和谐共处:“价值诉求”在纪录片中的交流原则
    4.1 价值表达的客观原则
    4.2 价值表达的适度原则
5 意义建构:“价值诉求”在纪录片中的人文思考
    5.1 个人价值:人文关怀的体现
    5.2 社会价值:集体记忆的承载
    5.3 国家价值:文化的传承与沟通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论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摄影作品的特殊性及独创性标准
    第一节 摄影作品的特殊性
        一、高度逼真性
        二、拍摄机械性
    第二节 两大法系对摄影作品独创性的不同要求
        一、英美法系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要求
        二、大陆法系对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要求
    小结
第二章 我国摄影作品独创性判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实践中以拍摄技巧替代独创性判断有误
        一、摄影作品独创性判断的司法现状
        二、以技巧选择为判断标准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我国对摄影作品的创造性要求过低
        一、实践中摄影作品的独创性采取英美法系标准
        二、独创性标准过低导致逻辑漏洞
    小结
第三章 大陆法系下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分析
    第一节 摄影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一、拍摄技巧的选择不是独创性判断的核心
        二、摄影作品须具备的独创性元素
    第二节 普通照片不具有作品的独创性
        一、纯粹复制型照片不构成摄影作品
        二、自动拍摄的照片不构成摄影作品
        三、日常生活中的照片不具有独创性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摄影作品区分保护模式之构建
    第一节 立法上区分保护摄影作品与普通照片
        一、按独创性高低给予摄影作品不同程度的着作权保护
        二、通过邻接权保护独创性低的普通照片
    第二节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间接保护普通照片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9)人物形象与意蕴情感: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老年人形象建构研究 ——以《当我老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和影像综述
    1.3 相关概念和作品阐释
    1.4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2.类型与理念:老年题材纪录片的人物选择
    2.1 生活百态:老年题材纪录片的老年人形象呈现类型
        2.1.1 等待时间型
        2.1.2 找寻寄托型
        2.1.3 对抗生命型
    2.2 理欲统一:老年题材纪录片的老年人形象建构理念
        2.2.1 人文主义下观照人生性灵
        2.2.2 注重情节性和碎片化记录
        2.2.3 生存之镜映照时代和社会
    2.3 长者义工:《当我老了》人物形象建构的选择对象
3.呈现与揭示:老年人形象建构的拍摄技法
    3.1 旁观:等待老年人的“慢”动作
    3.2 介入:发掘老年人的“心”世界
    3.3 细节:刻画老年人的“真”性情
4.记录与意蕴的平衡:老年人形象建构的剪辑语法
    4.1 素材编辑:糅合编排,意义重构
    4.2 声音运用:沉浸中结构,契合中表征
    4.3 节奏把握:寒冰破热,凉风扫尘
5.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老年人形象建构意义
    5.1 对老年形象建构的启示
    5.2 老年形象与老年群体社会文化的思考
    5.3 老年形象与纪录片创作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世纪纪实摄影对农村的视觉再现研究 ——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相关研究综述
    1.7 本文创新点
2.纪实摄影与农村
    2.1 纪实摄影及其发展
    2.2 再现农村的纪实摄影与文本选择标准
    2.3 两项影奖中再现“农村”的作品情况统计
3.选择性生产:再现农村的手法
    3.1 与农村有关的视觉符号与形象要素
    3.2 家屋与田野:被摄空间和场景的选择
    3.3 俯视下的黑白世界:色彩和视角的选择
    3.4 镜头下的现状与关系:被摄主体和景别的选择
4.观看与被看:再现农村的建制与权力
    4.1 谁在观看?新世纪纪实摄影的视觉建制
    4.2 摄影传统、视觉建制与凝视:再现农村背后的权力
5.结语与展望:建构农村与再现农村的转向
    1.被建构的农村形象
    2.视觉建制和权力的规制
    3.摄影风格的固化
    4.再现农村的向内转向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入选作品一览表
附录2 :“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历届作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四、“抓拍”与被摄者的注意客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吴家林摄影艺术理念探究[D]. 桂歆瑜.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中国摄影艺术中身体的视觉呈现 ——以《大众摄影》杂志(1979-2019)为例[D]. 张洁. 上海大学, 2021
  • [3]主体性的觉醒 ——当代语境下的女性私摄影[D]. 郭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交换与消融 ——论·鲍德里亚主客体摄影观研究[D]. 戴晓玲.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女性题材摄影的表现形式研究[D]. 王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当代艺术语境下自拍摄影创作研究:历史、分类与特征[D]. 曹玉丰. 山东大学, 2020(02)
  • [7]纪实原则下价值诉求的表达与呈现 ——以毕业作品《淘宝村》为例[D]. 侯尚辰. 暨南大学, 2020(04)
  • [8]论我国摄影作品的独创性认定[D]. 陆莹.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9]人物形象与意蕴情感:老年题材纪录片中的老年人形象建构研究 ——以《当我老了》为例[D]. 谢琳茵. 暨南大学, 2020(07)
  • [10]新世纪纪实摄影对农村的视觉再现研究 ——以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和“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作品为例[D]. 何国胜. 暨南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快照”与主体的注意对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