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无线传输技术的新发展

地震资料无线传输技术的新发展

一、地震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大明[1](2021)在《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在工业、农业等无人值守且无稳定市电供应的场合进行数据采集、传输时,系统往往采用电池供电,因此电池使用寿命是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维持长时间稳定工作的关键因素,除了选择大容量电池以外,尽可能降低系统电路的功耗是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技术路线。为了满足长时间无人值守、无稳定市电供应且无法使用太阳能电池场合下的数据采集与传输需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的电路系统,制成了工程样机,能够远程采集现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利用NB-IoT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服务器云平台,便于远程监测和管理。该系统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并实现了低功耗条件下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1)硬件电路设计。系统采用一次性锂电池或可选太阳能电池供电,为了保证一次性锂电池单独供电时的续航能力,在充分考虑各功能模块功耗和芯片低功耗性能的基础上合理进行硬件电路设计;设计易于切换和控制的电源电路,降低系统状态转换响应时间;设计锂电池电压检测电路,实时监测锂电池电量信息。(2)软件设计。系统在进行模拟量数据采集时可以根据负载变化动态地调整功耗;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精细化管理,模块工作结束后立即禁用ADC、SPI、USART等相关外设接口;启用MCU休眠策略,系统处于空闲态时控制MCU进入待机模式,减小锂电池放电电流;选择GPS热启动开机方式,降低系统授时定位功耗;MCU进入待机模式之前将相关I/O口线设置为高阻态。(3)动态电源管理。分析各个电路功能模块的功耗,合理调度NB-IoT通信、RS-485通信、GPS授时定位等高耗电量功能模块,降低其工作频次,系统采用动态电源管理技术,在系统运行时动态地给各个功能模块/芯片分配资源。当需要模块工作时,系统开启该模块的供电电源完成相应任务;当模块进入空闲状态时,关断该模块的供电电源,模块进入关机模式,避免不必要的电量损耗。本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校验、数据存储、数据传输等功能,通过对系统工程样机进行软、硬件联合调试以及对各模块功能和耗电量进行测试、分析,证明本设计满足系统功能需求,可以长时间工作在无人值守、无稳定市电供应且无法使用太阳能电池的环境场合。

陈会忠[2](2020)在《我国地震观测历程》文中认为1920年12月16日我国宁夏海原县发生8.5级大地震,最大烈度为Ⅻ度,28.82万人遇难。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大地震之一。中国大部分地区和周边国家有感,地震强度为中国有史以来罕见,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当时世界上近百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因此海原地震被称之为"寰球大震"。在海原地震百年之际,本文将谈谈我国地震观测历经沧桑,发展成为世界地震观测先进大国的百年历程。

付桂林[3](2020)在《六分量检波器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勘探作为油气资源勘探的有效方法之一,已被广泛应用,目前单分量与三分量地震勘探已经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为我国油气开发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但是在复杂地质环境、地层构造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获取的地震数据解释处理难度大,地层反演成像精度差,其原因是目前单分量与三分量地震勘探缺少地震波旋转矢量信息。因此,在复杂山地环境勘探作业对勘探设备及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最大限度地获取地震波场矢量信息。针对复杂山地地震勘探最大限度的获取地震波场矢量信息,增加旋转矢量信息的需求,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种同时获取地震波位移矢量信息和旋转矢量信息的方法研究”,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同时采集地震波的位移矢量和旋转矢量的新型六分量检波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检波器前端采集电路设计,选用MEMS加速计和陀螺仪传感器采集地震位移和旋转信号,并采用专用于地震勘探的24位Δ-ΣAD转换芯片实现高动态范围、高采样率、宽频带的地震数据模数转换,同时使用可编程芯片,设计控制简单、低噪声的信号调理电路,进一步提高了地震数据的采集质量。(2)基于FPGA的数字抽取滤波器设计,采用三级级联结构,不仅简化了滤波器设计,而且显着的降低抽取滤波器的总运算量及系统占用逻辑单元,相较于专用硬件抽取滤波器芯片,不仅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输出速率,而且有效降低了成本。(3)基于FPGA的地震数据传输控制器设计。使用异步FIFO实现了抽取滤波器与通信模块不同时钟域的数据传输问题,有效降低了数据跨时钟域亚稳态几率的发生,设计SDRAM数据存储逻辑,解决了多通道的数据存储问题。对完成的检波器样机进行性能测试和实验,能够同时获取位移矢量与旋转矢量信息,并经过测试检波器动态范围达130dB以上,谐波畸变小于-100dB,可满足复杂山地地震勘探需求。

白珊珊,李从庆,郭磊,轩倩倩,邱贺[4](2019)在《节点地震采集系统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仪器是地球物理勘探的核心装备,伴随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几年即可推出一代新设备。近年来,随着节点技术的发展,节点地震采集系统逐步应用在各个领域,且效果较好。结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需求,介绍主流陆地节点地震仪器的特点与应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希望促进对节点仪器的了解和应用。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5](2019)在《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文中指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主要技术手段.长期以来,我国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和仪器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国产勘查技术无论仪器设备,还是方法、软件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深部矿产勘查需求."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设立了"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以提高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的深度、精度、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研发高精度重磁探测技术、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地震探测、钻探和井中探测技术和装备.经过4年的攻关研究,突破了高精度微重力传感器、铯光泵磁场传感器、宽带感应式电磁传感器等10余项关键技术;研发、完善和升级了地面高精度数字重力仪、质子磁力仪、大功率伪随机广域电磁探测系统、分布式多参数电磁探测系统等18套勘探地球物理仪器设备;创新和完善了20余项勘探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正反演方法,研发和完善了2套适合金属矿数据处理及解释的大型软件系统,和8套其他专用软件系统,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水平.本文旨在介绍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首先回顾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历程,然后再重点介绍"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最后对发展我国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出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朱亚东洋[6](2018)在《适于井地联合监测的井下微地震信号采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微地震监测技术作为油气田水力压裂常用的监测方法,是油气田储层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瞄准压裂裂缝监测中对微地震事件实时高精度定位的应用需求,采用了井地联合监测的方法。该方法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都能够获得较好的监测视角,有效提高微地震事件的定位精度,减少现场施工的难度。针对井地联合高精度定位对井中仪器的需求,从井中仪器采集时间同步、井中仪器姿态测量和长电缆数据传输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出了解决方案。结合现有地面仪器的研究基础,通过在监测现场搭建无线网络,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服务器集群技术对采集数据进行实时回收及处理,以达到在压裂施工现场实时获取监测结果以指导压裂生产的目的。通过应用上述方案进行了理论仿真与现场实验,对井地联合监测的方法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为压裂裂缝高精度实时监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杨子龙,雷鸣[7](2017)在《地震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认为地震勘探仪器是油气勘探的核心装备,直接关系到物探采集数据的质量、施工的效率和成本。本文对多种地震仪器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通过分析现有多种地震仪器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地震仪器市场现状,对地震仪器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总结。

段友祥[8](2017)在《基于Web服务的随钻信息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气钻探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随钻地质导向和随钻测井技术代表着当前世界钻井和测井技术的最高水平,其相关研究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究的前沿和重点领域,欧美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处于领先,但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严重。我国从“十一五”开始把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及随钻地质导向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其目标是掌握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随钻地质导向和随钻测井等硬件和软件产品,打破国际垄断,满足复杂油气藏的开采需求,大幅降低国内油气田开发综合成本,进而为我国的能源战略提供技术保障。随钻地质导向和随钻测井技术是在传统钻井、测井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综合型钻、测技术,涉及探测仪器、数据传输与存储、数据处理解释和智能决策等多项关键技术,属多学科综合应用,而先进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技术,把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多种对象及获得的数据以三维的方式进行集成展示,可更直观的了解钻、测生产过程及遇到的各种地下地质属性,更科学地解释、分析目标区的各种地质成果及数据,从而为生产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基于Web服务的软件架构,是一种灵活、可扩展、更好地支持随需应变应用的基础架构。基于Web服务研究和实现钻井工程数据的组织、存储和可视化,随钻测井数据的可视化和解释,钻遇地下地质对象的可视化和分析等,是随钻地质导向应用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随钻地质导向、随钻测井、Web服务、三维可视化等相关技术、产品、工具和软件等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随钻过程的工程过程及关键技术,研究了随钻钻井及测井过程中各种数据的获取、表示方法,对井筒、测井、地震模型、地质模型等关键对象的建模原理进行分析,对计算机新技术特别是三维可视化方法、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在随钻地质导向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基于Web服务设计和实现了多源随钻信息的可视化。论文所进行的探索和开拓性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随钻过程中多源数据采集、传输、解析、存储等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据平台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分布式并行扩展架构的云存储模式,兼容多种数据格式,选取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实现随钻信息的自适应传输方式实时远传,保证了实时数据的传输效率及传输质量。(2)将前沿计算机技术与油气资源领域应用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的随钻信息可视化解决方案,设计出了具有五层架构的基于Web服务的随钻信息可视化系统框架,并给出了二维、三维可视化等公共功能服务的详细实现。(3)针对现有井数据可视化为井眼轨迹的空间真实感不强的不足,提出和实现了三维井眼轨迹可视化的方法;基于井轨迹数据建立了随钻井筒模型,实现了基于随钻数据的井筒可视化。(4)分析和研究了多种随钻测井方式的数据格式及滤波、填充等处理方法,实现了依附井轨迹的测井曲线可视化;基于成像原理实现了测井信息与井筒模型的融合,达到了真实感可视化和漫游。(5)剖析和研究了基于SEGY格式的地震数据和基于GRDECL格式的地质模型数据,优化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算法,实现了面向随钻的地震数据和地质数据的三维可视化。(6)研究Web服务质量(QoS)。结合随钻可视化的服务实现,对服务质量的属性进行刻画,建立和完善多种服务质量评估方法,对服务的安全性、可用性等进行评估,保证可视化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本文的基于Web服务的系统架构、融合地层属性的三维井筒可视化、地质模型可视化优化算法、多维度Web服务安全评估、基于排名和标准值的服务质量综合评估等具有创新性。基于开源平台的原型系统实现,设计合理,结构灵活,易于扩展。实现的功能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胜利油田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技术”(2011ZX05011)”及胜利油田实际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达到国外系统的效果和水平。

赵红伟[9](2016)在《基于MEMS传感器的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地震勘探新方法的提出,地震勘探装备的数据处理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地震传感器是地震勘探装备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地震传感器的性能是提高地震勘探质量的关键。但是针对复杂的地理环境,传统的地震传感器由于抗干扰能力弱、灵敏度低、布线困难、不易扩展等弊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特殊环境下地震勘探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多通道无线同步采集,并且可以消除传感器安装位置的影响,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地震监测、石油勘探、导航系统和军事上弹着点定位等领域。本文首先结合MEMS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制定了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的系统方案。系统由地震采集单元和上位机控制单元组成,地震采集单元和上位机控制单元通过无线模块实现命令和数据传输,上位机控制单元发送控制指令,地震采集单元实现地震数据采集、数据校正和数据上传,利用GPS模块产生的秒脉冲信号实现各地震采集单元的同步地震信号采集。然后设计了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系统的硬件电路,硬件电路包括主控制器模块电路设计、MEMS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无线模块电路设计、GPS模块电路设计和USB转串口电路设计。最后提出了MEMS传感器姿态自校正算法,完成了加速度传感器自校软件设计,通过实验证明姿态自校正算法可以消除传感器安装位置的影响。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系统设计完成后,经过了系统组装、模块调试、野外同步采集实验和校正实验。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无线同步地震信号采集,地震传感器通过姿态自校正处理能够消除传感器安装位置的影响,解决了特殊环境下地震传感器布排困难的问题。

孙富津[10](2016)在《基于SOPC的遥测地震仪采集站主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勘探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各类资源勘探项目中。在进行野外地震勘探项目时,通常需要在多个地点采用多条测线进行数据的同步采集和传输,覆盖范围为几平方公里或数十平方公里,而且工作在野外,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需要面临采集点数量多,一次勘探覆盖范围广,需要多次滚动搬移和工作环境特殊等问题。对于大型的陆上地震勘探系统,功耗是一个重要问题,既直接决定整个勘探系统可连续工作的时间,也部分决定了系统所需采取的供电方式。作为陆上地震勘探系统中数量最多的采集站,其功耗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地震勘探系统的功耗水平。本文以吉林大学自主研制的有线遥测地震仪GEIST-438系统为基础,针对其采集站主控系统功耗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SOPC技术的遥测地震仪采集站主控系统设计方案,以降低采集站整机功耗。主控系统硬件以Microsemi公司的Smart Fusion2系列FPGA为核心,完成了以ARM Cotex-M3为内核的MSS微控制子系统设计,外围逻辑接口模块设计,8通道地震数据采集接口模块设计及网络接口电路设计,在此基础上,完成了U-Boot和u Clinux系统的移植,数据采集驱动及网络驱动程序设计,以及采集站软件设计,实现了采集站与上位机之间的命令交互以及地震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搭建了样机测试系统,对设计完成的采集站样机系统整机进行了系统功耗、传输速率和采集功能等相关测试。与GEIST-438系统系统相比,采集站主控系统功耗降低了58%,整机功耗降低了35%,数据传输速率达到16Mb/s,能够实现八通道地震数据的同步采集,测试结果表明采集站样机系统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二、地震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功耗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发展综述
        1.2.1 低功耗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发展现状
        1.2.2 低功耗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发展趋势
    1.3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应用场景
        2.1.2 功能需求分析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硬件设计
        2.2.2 软件设计
3 系统硬件电路低功耗设计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与功能描述
    3.2 硬件电路低功耗设计
        3.2.1 MCU及外围辅助电路
        3.2.2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
        3.2.3 数据采集与模拟信号输出电路
        3.2.4 NB-IoT数据传输电路
        3.2.5 数据存储电路
        3.2.6 GPS授时定位电路
        3.2.7 电池充电和电压检测电路
        3.2.8 电流测试电路
    3.3 印刷电路板设计及工装焊接
        3.3.1 印刷电路板PCB设计
        3.3.2 电路板工装焊接
4 系统软件低功耗设计
    4.1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4.2 软件低功耗设计
    4.3 授时与定位
    4.4 模拟量数据采集
        4.4.1 自适应电压调节
        4.4.2 模拟量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5 数据存储
    4.6 NB-IoT数据传输
    4.7 RS-485 数据传输
    4.8 上位机软件
        4.8.1 上位机软件功能定义
        4.8.2 上位机设计方案
5 系统调试与测试
    5.1 系统软件、硬件联合调试
    5.2 系统精度测试
        5.2.1 模拟量采集精度测试
        5.2.2 模拟量输出精度测试
    5.3 各模块工作时间测试
    5.4 各模块功耗测试
    5.5 系统整机耗电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PCB布局布线图
附录 B 实物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我国地震观测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地震观测系统
中国地震观测遥测自动化
中国地震观测数字化建设
我国地震观测的网络化建设
中国地震观测密集化
结语

(3)六分量检波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勘探检波器的发展
        1.2.2 六分量检波器研究地震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六分量检波器总体方案设计
    2.1 旋转矢量在地层反演成像中的应用
        2.1.1 瑞利波反演成像
        2.1.2 勒夫波反演成像
    2.2 地震勘探对检波器要求
    2.3 技术方案设计
        2.3.1 前端采集电路方案设计
        2.3.2 数字滤波器方案设计
        2.3.3 数据传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六分量检波器采集前端设计
    3.1 三分量位移信号拾取电路
    3.2 三分量旋转信号拾取电路
        3.2.1 传感器接口电路
        3.2.2 陀螺仪单端转差分输入电路设计
    3.3 放大电路设计
    3.4 AD转换器
    3.5 电源电路
    3.6 采集电路PCB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六分量检波器数字滤波器设计
    4.1 级联CIC滤波器
        4.1.1 CIC滤波器设计
        4.1.2 CIC滤波器FPGA实现
        4.1.3 CIC滤波器仿真测试
    4.2 级联HB滤波器
        4.2.1 HB滤波器的设计
        4.2.2 HB滤波器FPGA实现
        4.2.3 HB滤波器仿真测试
    4.3 FIR滤波器
        4.3.1 FIR滤波器设计
        4.3.2 FIR滤波器FPGA实现
        4.3.3 FIR滤波器仿真测试
    4.4 级联数字滤波器测试
    4.5 本章小结
5 六分量检波器数据传输控制器
    5.1 异步FIFO跨时钟域逻辑设计
        5.1.1 异步FIFO逻辑设计
        5.1.2 异步FIFO跨时钟数据同步逻辑仿真
    5.2 SDRAM数据存储逻辑设计
        5.2.1 SDRAM逻辑设计
        5.2.2 SDRAM数据存储逻辑仿真与测试
    5.3 RS485 通信传输逻辑设计
        5.3.1 RS485 发送逻辑设计
        5.3.2 RS485 接收逻辑设计
        5.3.3 RS485 通信传输模块的仿真与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系统参数测试
        6.1.1 信号采集测试
        6.1.2 检波器采集同步测试
        6.1.3 等效噪声测试
        6.1.4 动态范围
        6.1.5 增益精度测试
        6.1.6 谐波畸变测试
        6.1.7 道间串音干扰测试
    6.2 实际震动波形图测试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节点地震采集系统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节点与ISS技术
2 主流节点仪器
    2.1 GSR
    2.2 Zland
    2.3 Unite
    2.4 508XT
        2.4.1?系统构成。
        2.4.2 系统应用。
    2.5 不同节点仪器性能对比
3 节点仪器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4 结束语

(5)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金属矿勘探技术发展历程
    1.1 重、磁勘探技术
    1.2 电法及电磁勘探技术
    1.3 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
    1.4 井中物探及测井技术
    1.5 硬岩深井岩心钻探技术
2 金属矿勘探技术新进展
    2.1 重磁探测技术
        2.1.1 进展概述
        2.1.2 代表性成果
    2.2 电法及电磁探测技术
        2.2.1 进展概述
        2.2.2 代表性成果
    2.3 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
        2.3.1 进展概述
        2.3.2 代表性成果
    2.4 钻探及井中物探与测井技术
        2.4.1 进展概述
        2.4.2 代表性成果
3 挑战及下一步研发方向
4 结论

(6)适于井地联合监测的井下微地震信号采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详细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微地震监测技术概述
    1.3 研究进展与现状
        1.3.1 微地震监测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井中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及研究现状
        1.3.3 地面地震勘探仪器发展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微地震井地联合监测
    2.1 引言
    2.2 微地震监测方法
        2.2.1 微地震井中监测
        2.2.2 微地震地面监测
    2.3 微地震井地联合监测
        2.3.1 井地联合监测方案
        2.3.2 井地联合监测模拟仿真
    2.4 井地联合监测仪器系统
        2.4.1 地面分布式监测系统
        2.4.2 井中数据采集系统
        2.4.3 地面网络通信系统
        2.4.4 数据实时处理系统
    2.5 井中仪器系统存在的问题
        2.5.1 时间同步问题
        2.5.2 井中仪器姿态问题
        2.5.3 井中电缆数据传输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井中仪器采集时间同步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采集系统实现
    3.3 同步方案总体设计
    3.4 延时测量
        3.4.1 晶振的选择
        3.4.2 延时测量的实现
    3.5 延时补偿
        3.5.1 补偿方案
        3.5.2 延时补偿的实现
    3.6 AD时钟源
        3.6.1 时钟源设计
        3.6.2 脉冲补偿
    3.7 实验测试
        3.7.1 电缆延时测试
        3.7.2 延时补偿测试
        3.7.3 高精度时钟源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井中仪器姿态测量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总体方案
    4.3 测量基本原理
        4.3.1 基本坐标系
        4.3.2 四元数法
        4.3.3 传感器特性分析
    4.4 姿态更新算法
        4.4.1 陀螺仪姿态更新算法
        4.4.2 加速度计和磁力计姿态更新算法
    4.5 卡尔曼滤波基本原理
    4.6 地磁异常判定及校正
        4.6.1 地磁异常判定
        4.6.2 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的磁力计校正
        4.6.3 校正过程的实现
    4.7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4.7.1 数据融合方法对比
        4.7.2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数据融合
    4.8 检波器间相对旋转
        4.8.1 基于四元数的最小二乘法
        4.8.2 算法应用
    4.9 实验测试
        4.9.1 磁力计数据判定及校正
        4.9.2 检波器间相对旋转算法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滤波器组的电缆通信系统基带设计
    5.1 引言
    5.2 FBMC多频段通信系统
        5.2.1 FBMC系统原理
        5.2.2 原型滤波器
        5.2.3 OQAM偏置正交调幅
    5.3 总体方案
        5.3.1 系统结构
        5.3.2 参数设置
    5.4 调制解调模块的设计及实现
        5.4.1 OQAM共轭变换
        5.4.2 OQAM调制解调的设计及实现
    5.5 滤波器组的设计及实现
        5.5.1 滤波器组的基本原理
        5.5.2 滤波器组的实现
    5.6 符号检测、同步及均衡的设计及实现
        5.6.1 训练序列的设计
        5.6.2 符号检测的设计及实现
        5.6.3 时间同步的设计及实现
        5.6.4 信道估计和频域均衡的设计及实现
    5.7 信道编码及解码的设计及实现
        5.7.1 卷积编码设计及实现
        5.7.2 解码器设计及实现
    5.8 通信系统的方案实现与验证
        5.8.1 系统测试平台及构成
        5.8.2 通信测试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井地联合监测实验与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总体设计
        6.2.1 实验设备
        6.2.2 实验设计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监测方法对比
        6.3.2 监测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研究内容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地震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仪器现状
    1.1 有线地震仪器现状
        1.1.1 508XT系统
        (1) 超大的带道能力
        (2) X-Tech构架技术
        (3) 高速数传技术
        (4) 零等待时间
        (5) 多种冗余技术
        (6) 稳定可靠的网络技术
        (7) 高效采集技术
        (8) 有线、无线混合施工技术
        1.1.2 UniQ系统
        (1) 超大的带道能力
        (2) 同步采集技术
        (3) 连续采集技术
        (4) 冗余技术
        (5) 一体化软件设计
        1.1.3 G3iHD
        (1) 集中供电技术
        (2) 高效采集技术
        (3) 过渡带技术
        (4) 有线、无线混合施工技术
        1.1.4 小结
    1.2 无线地震仪器现状
        (1) 实时数据回传系统
        (2) 节点系统
        (3) 无线地震仪器的关键技术
    1.3 市场分析
        (1) 有线地震仪器市场份额分析
        (2) 无线地震仪器市场份额分析
2 地震仪器发展趋势
    2.1 有线地震仪器发展趋势
    2.2 无线地震仪器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8)基于Web服务的随钻信息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随钻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随钻可视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随钻井眼轨迹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1.3.2 随钻测井信息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1.3.3 三维井筒信息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1.3.4 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1.3.5 三维地质数据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1.4 Web服务的研究进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
    2.1 随钻技术及相关理论
        2.1.1 随钻技术简介
        2.1.2 随钻测井技术
        2.1.3 随钻测井数据传输技术
    2.2 可视化技术及相关理论
        2.2.1 科学计算可视化
        2.2.2 地震地质数据的表示方法
        2.2.3 三维可视化技术
        2.2.4 地质界面模拟方法
        2.2.5 空间插值方法
    2.3 储层建模技术及相关理论
        2.3.1 储层地质建模概念
        2.3.2 储层地质建模方法
        2.3.3 储层建模程序与步骤
    2.4 Web服务相关理论
        2.4.1 Web服务架构
        2.4.2 主要问题及其核心支撑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Web服务的随钻信息可视化系统架构
    3.1 系统设计目标
    3.2 系统架构
        3.2.1 数据层
        3.2.2 数据引擎服务层
        3.2.3 可视化组件服务层
        3.2.4 调度管理层
        3.2.5 Web应用层
    3.3 系统可视化功能模块
        3.3.1 随钻信息二维可视化模块
        3.3.2 随钻信息三维可视化模块
    3.4 数据解析及准备
        3.4.1 随钻数据解码与传输
        3.4.2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服务中心
        3.4.3 数据准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钻井数据可视化研究
    4.1 三维井眼轨迹可视化
        4.1.1 井眼轨迹的基本参数
        4.1.2 井眼轨迹的空间表示方法
        4.1.3 井眼轨迹可视化参数
        4.1.4 井眼轨迹测斜计算方法
        4.1.5 井眼轨迹三维可视化
    4.2 三维井筒可视化
        4.2.1 基于柱体拼接法的井筒模型构建
        4.2.2 基于切片法的井筒模型构建
        4.2.3 基于贝塞尔曲线的井筒模型优化
        4.2.4 井筒模型三维可视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随钻测井信息可视化研究
    5.1 三维测井曲线可视化
        5.1.1 测井数据与测井曲线
        5.1.2 基于LAS格式的测井数据分析
        5.1.3 测井曲线数据处理
        5.1.4 曲线滤波方法
        5.1.5 曲线填充方法
        5.1.6 测井曲线三维可视化
    5.2 三维井筒信息可视化
        5.2.1 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数据分析
        5.2.2 随钻方位伽马测井数据处理
        5.2.3 测井数据成像
        5.2.4 测井成像优化
        5.2.5 基于井筒模型的测井信息三维可视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随钻地质信息可视化研究
    6.1 地震数据可视化
        6.1.1 地震数据来源
        6.1.2 基于SEGY格式的地震数据分析
        6.1.3 地震数据处理
        6.1.4 地震数据三维可视化
    6.2 地质数据可视化
        6.2.1 地质数据来源
        6.2.2 基于GRDECL格式的地质数据分析
        6.2.3 地质数据处理
        6.2.4 地质数据三维可视化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Web服务及评价相关技术研究
    7.1 随钻Web服务应用
    7.2 Web QoS数据处理
        7.2.1 HDB-QoS-DPM基本思想
        7.2.2 HDB-QoS-DPM数据获取
        7.2.3 HDB-QoS-DPM局部更新
        7.2.4 HDB-QoS-DPM全局更新
    7.3 多维度Web服务安全评价
        7.3.1 Web服务安全性需求
        7.3.2 Web服务安全性技术
        7.3.3 Web服务安全属性指标数据收集
        7.3.4 Web服务安全属性指标数据处理
        7.3.5 Web服务安全性评估及服务选择
    7.4 基于QoS的综合评估
        7.4.1 基于用户偏好和QoS序关系的QoS综合评估
        7.4.2 基于权重和QoS属性值的QoS综合评估
        7.4.3 基于排名机制和权重的QoS综合评估
        7.4.4 基于标准值机制和权重的QoS综合评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MEMS传感器的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理论基础
    2.1. MEMS技术
        2.1.1 MEMS加速度计机械结构
        2.1.2 MEMS加速度计工作原理
    2.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2.1 蓝牙技术
        2.2.2 Wi-Fi技术
        2.2.3 UWB技术
        2.2.4 ZigBee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3.1 系统整体方案
        3.1.1 系统设计
        3.1.2 无线传输方案设计
        3.1.3 GPS授时同步采集方案
    3.2 模块选型
        3.2.1 主控制器模块
        3.2.2 无线模块
        3.2.3 MEMS传感器模块
        3.2.4 GPS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主控制器及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4.1.1 C8051F020最小系统设计
        4.1.2 主控制器与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4.2 MEMS传感器模块设计
    4.3 无线模块电路设计
    4.4 无线模块串口转USB接口电路
    4.5 GPS模块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EMS传感器自校正与软件设计
    5.1 MEMS传感器自校正
        5.1.1 传感器校正的必要性
        5.1.2 MEMS传感器自校正方法
    5.2 地震传感器自校正软件设计
    5.3 地震数据采集与数据校正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和实验
    6.1 系统调试
        6.1.1 地震传感器组装和布排
        6.1.2 地震传感器采集单元调试
    6.2 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同步采集实验
    6.3 地震传感器校正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SOPC的遥测地震仪采集站主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有线遥测地震仪研究现状
        1.3.2 基于SOPC技术的地震仪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采集站主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采集站主控系统总体设计
        2.1.1 设计需求分析
        2.1.2 系统总体方案
    2.2 控制器的选择
    2.3 操作系统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采集站主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SmartFusion2 FPGA介绍
        3.1.1 FPGA的组成结构
        3.1.2 芯片特性
        3.1.3 ARM Cortex-M3内核
    3.2 系统硬件结构
    3.3 SOPC系统设计
        3.3.1 SOPC系统介绍
        3.3.2 SOPC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3.3 SOPC逻辑模块设计
        3.3.4 8 通道地震数据采集接口模块设计
    3.4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采集站主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采集站主控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4.2 嵌入式uClinux系统的移植
        4.2.1 U-Boot的移植
        4.2.2 uClinux内核的移植
        4.2.3 根文件系统的移植
    4.3 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
        4.3.1 数据采集驱动程序的设计
        4.3.2 网络驱动程序的设计
    4.4 采集站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功耗测试
    5.2 传输速率测试
    5.3 功能测试
        5.3.1 采集通道测试
        5.3.2 检波器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地震数据无线传输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功耗数据采集与NB-IoT传输系统的设计[D]. 王大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我国地震观测历程[J]. 陈会忠. 城市与减灾, 2020(06)
  • [3]六分量检波器研究与实现[D]. 付桂林.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节点地震采集系统发展现状[J]. 白珊珊,李从庆,郭磊,轩倩倩,邱贺.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9(06)
  • [5]金属矿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设备:回顾与进展[J]. 吕庆田,张晓培,汤井田,金胜,梁连仲,牛建军,王绪本,林品荣,姚长利,高文利,顾建松,韩立国,蔡耀泽,张金昌,刘宝林,赵金花. 地球物理学报, 2019(10)
  • [6]适于井地联合监测的井下微地震信号采集关键技术研究[D]. 朱亚东洋. 吉林大学, 2018(12)
  • [7]地震仪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杨子龙,雷鸣. 物探装备, 2017(04)
  • [8]基于Web服务的随钻信息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 段友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9]基于MEMS传感器的无线网络地震传感器的设计[D]. 赵红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5)
  • [10]基于SOPC的遥测地震仪采集站主控系统设计[D]. 孙富津. 吉林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地震资料无线传输技术的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