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一、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沈美丽[1](2021)在《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发病机制,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即使在医疗水平十分发达的现在,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死亡率依然没有降低,反而成为全球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主要原因。未来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参与到了这场遏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战斗”中。研究表明,炎症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整个过程,脂质也为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因素赋予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特殊微环境,如高水平的活性氧(ROS)、高的剪切应力以及高含量的脂质,ROS和脂质水平的降低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的作用。本论文以高水平的ROS和高的剪切应力为研究对象,以红细胞(RBCs)作为仿生载体,探究了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响应的载药纳米粒子和载药胶束的构建方法,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筑了具有剪切应力和ROS双重响应的仿生纳米载药系统,该系统由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药物阴离子型辛伐他汀酸(SA)、巯基修饰的阳离子型聚乙烯亚胺(PEI-SH)和RBCs组成,利用静电吸附得到了自组装式载药纳米粒子SA PEI,并将其吸附到红细胞膜上得到了SA PEI@RBCs。SA PEI的载药量为44.4±2.7%,能够响应ROS实现药物释放,体外剪切模型结果证明SA PEI@RBCs具有剪切应力响应。Fe Cl3模型结果证明SA PEI@RBCs具有最佳的治疗效果且拥有良好的体内安全性。(2)设计了负载辛伐他汀酸(SA)的交联树枝状大分子纳米粒子(SA PAM),并将其吸附于RBCs表面,成功制备了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敏感的给药系统SA PAM@RBCs,并将其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同SA PEI@RBCs相比,在SA PAM@RBCs体系中,纳米颗粒的载药量提高到65.3±2.1%,并能以H2O2触发的方式持续释放SA,能显着降低LPS刺激的RAW 264.7细胞中过量的H2O2水平。剪切敏感模型证明,在低剪切应力(20 dynes/cm2)作用下,SA PAM@RBCs上的SA PAM极少发生解吸附,而在高剪切应力(100 dynes/cm2)的刺激下,SA PAM的解吸附比较彻底,只有很少的SA PAM仍然吸附在红细胞上,表明SA PAM具有较好的剪切应力刺激下的解吸附能力。兔子的Fe Cl3模型和Apo E-/-小鼠模型均显示,SA PAM@RBCs具有比游离SA更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在体内具有极好的安全性。上述结果表明,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敏感的仿生给药系统能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提供一种比较有前景的策略。(3)开发了可以同时响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ROS和剪切应力微环境的智能响应系统(SV MC@RBCs),该系统由RBCs和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聚硫化丙烯(PGED-PPS)装载辛伐他汀(SV)形成的阳离子胶束(SV MC)组成。该载药系统同SA PEI@RBCs和SA PAM@RBCs相比,作为载体的PGED-PPS还具有降低ROS的作用,可以与辛伐他汀起到协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表明,SV MC@RBCs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不仅避免了出血的风险,而且具有出色的体内安全性。这些结果表明,SV MC@RBCs是有望用于治疗ROS相关疾病的治疗性纳米药物。

韩得婷[2](2021)在《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参夏合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受试者的疗效评价及其对受试者外周血中PD-1表达的影响;体外培养THP-1细胞系探究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抗AS的炎症免疫指标如PD-1、TLR-4、NF-κB及MMP-9的m RNA水平和蛋白表达情况;基于细胞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在Apo E小鼠体内探讨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对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及对CD4+T、CD8+T、巨噬细胞和PD-1表达的影响。方法:1.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40例A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和参夏合剂治疗4周,观察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中PD-1表达情况、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与临床疗效等。2.细胞实验:选择人单核细胞系THP-1,PMA和LPS联合诱导为AS细胞炎症模型,通过CCK-8法测定辛伐他汀、巴西苏木素和参夏合剂最佳干预浓度,将实验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巴西苏木素组(Brazilin)和参夏合剂组(SXHJ),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PD-1、TLR-4、NF-κB、MMP-9的表达,q RT-PCR检测不同实验组中PD-1、TLR-4、NF-κB、MMP-9m RNA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TNF-α、IL-10细胞因子的浓度,Westernblot检测PD-1、TLR-4、NF-κB、MMP-9的表达,揭示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对THP-1细胞炎症的效应机制。3.动物实验:10只雄性健康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Control),50只同背景Apo E基因敲除的雄性健康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分组,分为模型组(Model)、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巴西苏木素组(Brazilin)、参夏合剂组(SXHJ)和抗PD-1抗体组(anti-PD-1),对照组和另外5组分别给予正常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后者用于复制AS模型。分别采用灌胃和腹腔注射方式,分别给予辛伐他汀组(10mg/kg/d)、巴西苏木素组(30mg/kg/d)和参夏合剂组(13g/kg/d)、抗PD-1抗体组(5mg/kg/d)的剂量给药,对照组、模型组小鼠分别用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来灌胃。治疗8周以后,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体重变化、血脂水平、PD-1表达以及通过HE染色、大体油红O染色等组织形态学检测不同实验组小鼠AS病变程度,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表达强度。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组间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参夏合剂和辛伐他汀治疗均降低了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间治疗前差异无显着性,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前后,组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变化、斑块面积变化、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临床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无显着性,治疗后差异有显着性(P<0.05)。2.细胞实验结果: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通过CCK-8法测定药物对THP-1细胞生存率的影响。以IC50的试剂浓度作为最佳药物干预浓度,结果显示,参夏合剂最佳浓度为38.8mg/m L,巴西苏木素最佳浓度为12μg/m L,浓度大于18μg/m L时,细胞存活率变化不大,辛伐他汀的最佳浓度为15μg/m L,并呈浓度依赖性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PD-1表达,与模型组对比,三组药物均降低了细胞表面PD-1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参夏合剂组、巴西苏木素组、辛伐他汀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P<0.001,P<0.001)。Elisa检测TNF-α、IL-10的浓度,结果显示TNF-α在药物组中的浓度有明显降低,与模型组对比,三组药物均具有差异极显着性(P<0.001),辛伐他汀组与参夏合剂组、巴西苏木素组对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巴西苏木素组与参夏合剂组无统计学差异;IL-10的浓度在药物组中均升高,与模型组对比,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夏合剂组和巴西苏木素组差异有极显着性(P<0.001),辛伐他汀组与参夏合剂组对比具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与巴西木素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q RT-PCR检测PD-1、NF-κB、TLR-4及MMP-9m RNA表达,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对比,除参夏合剂对PD-1m RNA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试验组的差异均有极显着性;PD-1m RNA的试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MMP-9m RNA的参夏合剂与辛伐他汀组对比差异有极显着性(P<0.001),参夏合剂组与巴西苏木素组对比差异有十分显着性(P<0.01),辛伐他汀组与巴西苏木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R-4m RNA的参夏合剂组与辛伐他汀、巴西苏木素组对比均具有差异有极显着性(P<0.001),辛伐他汀组与巴西苏木素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blot检测PD-1、NF-κB、TLR-4及MMP-9蛋白表达,与模型组对比,除参夏合剂对MMP-9的表达差异具有十分显着性(P<0.01)外,其他药物组对蛋白表达差异均具有极显着性(P<0.001)。PD-1、MMP-9的不同实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在对NF-κB的表达影响方面,辛伐他汀组与参夏合剂组、巴西苏木素组对比差异有十分显着性(P<0.01),在对TLR-4表达的影响,辛伐他汀组与参夏合剂组、巴西苏木素组对比具有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参夏合剂组与巴西苏木素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动物实验:与对照组对比,模型组小鼠的血清LDL-C、TG和TC均有明显升高,HDL-C具有明显降低,模型组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therosclerotic plaque,AP)明显,动脉管腔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狭窄,动脉内中膜弹力板断裂。与模型组对比,参夏合剂组、巴西苏木素组和辛伐他汀组的血脂水平明显降低,且三组的AS程度轻,但是,抗PD-1抗体组的血脂水平和AS程度均加重。免疫组化显示,与模型组对比,参夏合剂组、巴西苏木素组和辛伐他汀组中PD-1的点状聚集表达明显增强,抗PD-1抗体组中的PD-1点状聚集表达明显减弱,提示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抗AS与负性免疫具有显着性关联。流式结果显示,模型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po E小鼠AS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对比,参夏合剂组、巴西苏木素组和辛伐他汀组中CD4+TCD8+T巨噬细胞和PD-1的表达均降低,且差异有显着性,抗PD-1抗体组中CD4+TCD8+T巨噬细胞和PD-1的表达均升高,且差异有显着性。结论:1.参夏合剂可有效调节AS患者的免疫反应,改善临床证候和预后,而且临床安全性高。2.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对PD-1、TLR-4、NF-κB及MMP-9异常激活具有抑制作用,是既可以降血脂又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活性的抗AS的良好药物,为未来筛选、创新抗AS药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微观症积”的理论提出对于参夏合剂治疗AS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够更加有效的将肿瘤疾病与AS的治疗紧密结合,为解决当前世界两大疾病群提供思路和方向。

高雅[3](2021)在《补阳还五汤黄芪不同配比组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Rho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君药黄芪不同配比组方调控Rho激酶信号通路在分子及蛋白水平表现的相关机制,借以探究特定中药剂量差异对动脉粥样硬化Rho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以阐明中药复方抗AS的靶点与途径,为中药组方进一步应用于临床防治AS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采用高脂饲料联合维生素D3法建立AS大鼠模型并干预治疗。2.给予补阳还五汤干预后取全主动脉,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AS的病理变化,观察不同治疗组主动脉的组织形态学改变。3.腹主动脉取血,用酶法测定血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分析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补阳还五汤的干预作用。4.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进行主动脉ROCK1、ROCK2、p-MYPT-l、p-MLCP和p-MLC表达测定,评价Rho激酶活性变化及Rho激酶对p-MYPT-l、p-MLCP和p-MLC的影响,并观察补阳还五汤的干预作用。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的TC、TG、LDL-C的水平显着增高,且HDL-C的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所有治疗组的TC、TG、LDL-C水平均有明显降低,HDL-C水平显着增高。其中黄芪120g组降低TC、TG、LDL-C与增高HDL-C的水平均优于其它黄芪不同配比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辛伐他汀治疗组差异不明显(P>0.05)。2.光镜下模型对照组可观察到大鼠腹主动脉的中膜萎缩,平滑肌排列紊乱,明显的纤维帽下有大量钙盐沉积,并且可见大面积炎性细胞浸润,有部分增生的结缔组织。与模型对照组对比,所有治疗组的AS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黄芪30g组大鼠的腹主动脉可见血管内皮结构破坏,部分区域有粥样斑块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黄芪60g组大鼠的腹主动脉血管结构较不清晰,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可见部分粥样斑块形成趋势;黄芪90g组的大鼠腹主动脉血管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在内膜和中膜平滑基层中间形成了脂核;黄芪120g组的大鼠腹主动脉血管结构正常清晰,部分区域有粥样硬化形成趋势;辛伐他汀组的大鼠腹主动脉血管管壁结构较为清晰正常,可见少量泡沫细胞,部分区域有粥样斑块形成趋势或者已形成粥样斑块。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黄芪30g组、黄芪60g组、和黄芪90g组的ROCK1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芪60g组、黄芪90g组、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ROCK1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30g组蛋白表达减少,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120g组与其他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相比,ROCK1蛋白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辛伐他汀治疗组相比,虽然蛋白表达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芪30g组相比,黄芪90g组和辛伐他汀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黄芪30g组、黄芪60g组的ROCK2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90g组、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ROCK2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120g组与其他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相比,ROCK2蛋白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辛伐他汀治疗组相比,虽然蛋白表达有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ROCK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的p-MYPT-1蛋白表达增加,黄芪120g组蛋白表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p-MYPT-1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120g组与其他治疗组相比,p-MYPT-1蛋白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芪30g组相比,黄芪60g组、黄芪90g组、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组与黄芪60g组对比,p-MYPT-1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6.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p-MLCP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120g组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P-MLCP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120g组与其他治疗组相比,p-MLCP蛋白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芪30g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7.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的p-MLC蛋白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芪30g组、黄芪60g组、黄芪90g组、黄芪120g组和辛伐他汀组的P-MLC蛋白表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120g组与其他治疗组相比,p-MLC蛋白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芪60g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1.补阳还五汤可明显降低AS模型大鼠TC、TG、LDL-C的水平,上升HDL-C的水平,表明可以通过调节血脂水平治疗AS。2.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AS模型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减少泡沫细胞生成,减轻内膜的炎症反应和斑块硬化程度。3.补阳还五汤可以通过抑制ROCK1、ROCK2的表达和MLC的磷酸化,调控Rho激酶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AS的效果。4.在不同黄芪配比的补阳还五汤治疗AS模型大鼠的过程中,黄芪120g含量的补阳还五汤在各方面起的作用最为显着,可以为本方选择最佳配比组方提供参考依据。

林泉[4](2021)在《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破裂和继发性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易损斑块具有泡沫细胞聚集、脂质核心增大和纤维帽变薄等特点,这些特征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PI3K/Akt/NF-κB信号通路与AS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的调节,调控PI3K/Akt/NF-κB通路有望成为稳定AS易损斑块的新策略。益气活血养阴法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基本治则之一,既往研究发现益气活血养阴方药可通过抑制血管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保护内皮功能而发挥抗AS的作用;西洋参丹参配伍是常用的益气活血养阴药对,其能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稳定AS易损斑块,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通过开展系统评价、网络药理学、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研究探索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S易损斑块的干预效应,探讨干预效应和PI3K/Akt/NF-κB通路之间的关系,旨在从循证医学、生物网络、物质基础、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阐明西洋参丹参配伍稳定AS易损斑块的效应特点与作用机制。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1文献综述:综述一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综述二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2实验研究: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一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纳入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相关RCT,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Jadad评分≥4分的RCT,共138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心绞痛疗效[RR=1.22,95%CI(1.15,1.29),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16,95%C(1.08,1.25),P=0.0001]、心电图疗效[RR=1.27,95%CI(1.16,1.39),P<0.00001]、HDL-C[MD=0.52,95%CI(0.26,0.78),P<0.0001]显着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hs-CRP[SMD=-1.57,95%CI(-1.99,-1.14),P<0.00001]、TC[MD=-1.05,95%CI(-1.57,-0.52),P<0.0001]、TG[MD=-0.44,95%CI(-0.59,-0.29),P<0.00001]、LDL-C[MD=-0.54,95%CI(-0.83,-0.24),P=0.0004]、血浆粘度[MD=-0.38,95%CI(-0.57,-0.20),P<0.0001]和纤维蛋白原含量[MD=-0.66,95%CI(-0.97,-0.36),P<0.0001]显着低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RR=1.57,95%CI(0.63,3.91),P=0.3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当前证据显示,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相比,益气活血养阴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有效降低心绞痛患者的炎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减轻心肌缺血,缓解临床症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使用R语言筛选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关键靶点为STAT3、AKT1、TP53、TNF、MAPK1等,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方向。研究三西洋参丹参药物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制备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并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部位中关键成分的含量。方法:本部分研究采用加热回流法提取、减压浓缩、大孔树脂层析分离纯化和真空干燥冷冻法制备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通过HPLC法测定各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含量。结果:西洋参中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0.13%、0.98%、2.4%,共计为3.51%;丹参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0.05%、0.11%、0.14%,共计0.30%,丹参中丹酚酸B含量为3.08%,均符合国家药典标准。西洋参皂苷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含量分别为1.24%、12.82%、42.49%,共计56.55%;丹参酮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含量分别为14.51%、4.72%、17.5%,共计36.73%;丹参酚酸有效部位中主要成分丹酚酸B含量为40.67%。结论:本研究按生药量1:3比例将西洋参、丹参分别进行提取纯化,得到西洋参皂苷、丹参酮和丹参酚酸三个有效部位,进而将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混合均匀,制成益气活血养阴配伍有效部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药理实验研究。研究四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ApoE-/-小鼠 AS易损斑块的影响,从炎症反应、内皮损伤和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0只ApoE-/-小鼠高脂饲料喂养,造模12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03m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低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0.75g/kg/d+丹参2.2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高剂量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3g/kg/d+丹参9g/kg/d)和西洋参丹参水煎剂组(以生药量计,西洋参1.5g/kg/d+丹参4.5g/kg/d),15只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8周;采用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主动脉根部H&E染色评估AS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指标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β、TNF-α、ICAM-1和ET-1等指标水平;采用生化法检测血清MDA、SOD和NO等指标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病理指标:主动脉油红O大体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可见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较正常组明显红染,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较模型组红染区域稀疏,脂质沉积明显减少,斑块面积与主动脉内膜面积比值显着降低(P<0.05);主动脉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斑块突出管腔,管腔变窄,斑块表面纤维帽较薄且不均匀,斑块内可见脂质核心面积增大,大量的泡沫细胞聚集。各药物干预组较模型组斑块狭窄减轻,泡沫细胞数量降低,脂质核心面积减少。②血脂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和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显着降低TG、TC水平(P<0.05),西洋参丹参中剂量组显着升高HDL-C水平(P<0.05)。③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IL-1β、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组ICAM-1水平显着降低(P<0.05)。④内皮损伤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NO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高剂量和水煎剂组ET-1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⑤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SOD含量显着升高(P<0.05),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⑥MMP-9: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MMP-9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各药物干预组p-Akt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辛伐他汀、西洋参丹参中剂量、高剂量和水煎剂组p-NF-κB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中剂量组和水煎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减轻内皮损伤和降低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减少脂质沉积和斑块面积,抑制斑块进展,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五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观察西洋参丹参配伍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根据实验三获得有效部位中人参皂苷Rb1和丹酚酸B的配比,称量相应质量的单体,混合均匀,作为干预药物。建立ox-LDL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ox-LDL 75μg/mL)、西洋参丹参低剂量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ox-LDL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740YP组(ox-LDL 75μg/mL+中药单体25μg/mL+740YP25μg/mL),给予相应药物干预24h;采用CTG检测细胞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ICAM-1和MMP-9含量;采用生化法检测MDA和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CTG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细胞活性明显增加(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减低(P<0.05)。②炎症因子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ICAM-1、MMP-9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ICAM-1、MMP-9明显升高(P<0.05)。③氧化应激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高剂量组SOD明显增加,MDA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SOD明显减低,MDA明显升高(P<0.05)。④通路相关指标:与模型组相比,西洋参丹参低、高剂量组p-PI3K、p-Akt和p-NF-κB明显降低(P<0.05);740YP组与高剂量组相比,p-PI3K、p-Akt和p-NF-κB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洋参丹参配伍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NF-κB通路提高细胞活性、改善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内皮细胞损伤,保护内皮细胞。

卢美彤[5](2021)在《辛伐他汀混合胶束片制备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辛伐他汀作为模型药物,制备成混合聚合物胶束以解决其溶解度低的缺点,优化辛伐他汀混合聚合物胶束(SIM-MMs)的制备工艺,并对混合聚合物胶束(MMs)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建立辛伐他汀的体外分析方法;以包封率(EE%)、载药量(DL%)、粒径等作为考察指标,比较辛伐他汀单一聚合物胶束与混合聚合物胶束的差异;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SIM-MMs,以胶束的EE%、DL%及泄漏率(LR%)为考察指标,使用单因素考察法及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SIM-MMs的最优制备工艺及最佳处方;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差示扫描热量(DSC)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SIM-MMs进行表征;通过碘-紫外分光光度法对SIM-MMs的临界胶束浓度进行研究;通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及Zeta电位等对SIM-MMs的稳定性及再分散性进行研究;采用平衡溶解度的测定对胶束的溶解度进行测定,以累计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对SIM-MMs的释放性质进行考察;并将其制备成片剂,对片剂的外观、硬度及脆碎度等指标进行考察,优化片剂最佳制备工艺。结果: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辛伐他汀进行体外分析稳定可行;SIM-MMs的EE%、DL%及稳定性等方面均优于单一聚合物胶束;SIM-MMs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最佳处方为以普朗尼克P123-F127为混合载体,P123%为63.64%,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旋蒸温度、水化温度及水化时间分别为55℃、45℃及1小时,验证试验结果平均EE%为95.31%,平均DL%为5.37%,平均LR%为11.54%;冻干工艺考察结果为不加冻干保护剂,预冻时间为15小时,冻干时长为30小时;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混合聚合物胶束为规则圆形,药物被包覆于胶束内核,平均粒径为19.26 nm,PDI为0.094,Zeta电位为-11.3 m V,差示扫描热量法及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原料药特征峰消失,混合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0058 mg/100ml;SIM-MMs在水中、p H1.2酸中及p H6.8磷酸盐缓冲液的溶解度分别提高至1.81、1.49、1.78mg/ml,溶解度增加了约2000倍;SIM-MMs室温放置三个月稳定性良好,冻干粉的再分散性良好;SIM-MMs在酸中稳定,在p H7.0缓冲液中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将混合聚合物胶束制备成片剂,填充剂确定为微晶纤维素,助流剂选择硬脂酸镁,助流剂用量为3%,验证试验表明该工艺稳定且可行。结论:SIM-MMs的制备工艺简单稳定,有效解决辛伐他汀溶解度低及释放快的缺点。

张海泉[6](2021)在《解毒活血方促进PCI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培养观察解毒活血方对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增殖和凋亡过程的影响,模拟解毒活血方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患者血管内皮祖细胞增殖、活力和凋亡机制的影响,探究解毒活血中药在防治PCI术后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方面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再狭窄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通过利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ngiotensinⅡ-type 1Receptor Autoantibodies,AT1-AA)诱导血管内皮祖细胞产生细胞损伤,形成PCI术后内皮损伤细胞模型。1.不同浓度的AT1-AA、解毒活血方、辛伐他汀处理细胞后用MTT法检测细胞的活力,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2.根据上一步结果,将实验分组为空白组、AT1-AA组、解毒活血方组、辛伐他汀组。3.分别用解毒活血方、辛伐他汀最佳剂量对细胞进行预先处理4h后再和AT1-AA对细胞进行复合处理12h,然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及生存活力。4.进行流式细胞术确定EPCs凋亡率。4.荧光探针检测EPCs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情况,分析空白组、AT1-AA组、解毒活血方组、辛伐他汀组内皮祖细胞氧化情况。5.用western blot检测解毒活血方对Bcl-2、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解毒活血方能否通过调节细胞内质网的应激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机制的发生。研究结果:1.AT1-AA组细胞增殖活性与空白组对比明显减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AT1-AA组可使EPCs生存活力明显减低,辛伐他汀组、解毒活血方组与AT1-AA组相比,二组均可使内皮祖细胞生存活力显着上升(P<0.01);2.AT1-AA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空白组对比,AT1-AA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辛伐他汀与解毒活血方单独处理内皮祖细胞后,结果显示二者对内皮祖细胞凋亡率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用辛伐他汀及解毒活血方最佳剂量分别对内皮祖细胞进行预先处理4h后,继续用AT1-AA对其进行复合处理12h,与AT1-AA组相比细胞凋亡率显着减低(P<0.01);3.AT1-AA组细胞内ROS浓度与空白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与空白组对比,AT1-AA组细胞内活性氧浓度明显升高,(P<0.01),以解毒活血方、辛伐他汀最佳剂量分别对内皮祖细胞进行预先处理4h之后继以AT1-AA对其进行处理12h,结果显示细胞内活性氧浓度相对于AT1-AA组显着降低(P<0.01)。4.AT1-AA组较空白组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较空白组Bcl-2蛋白表达下调,解毒活血方组和辛伐他汀组都可使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上调。研究结论:1.AT1-AA使EPCs的活力降低,解毒活血方可拮抗此作用;2.AT1-AA可诱导EPCs的凋亡过程,解毒活血方可抑制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效果稍弱于辛伐他汀片;3.AT1-AA使EPCs内活性氧水平上升,解毒活血方可抑制其作用;4.解毒活血方可下调细胞PERK、CHOP、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凋亡。

张丹[7](2021)在《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苹果多酚多靶点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苹果多酚是苹果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之一,能够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目前,针对苹果多酚对人类结肠癌(Caco-2)细胞的抗增殖活性已有多项研究,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通过靶向筛选具有潜在抗增殖活性的苹果多酚,获得潜在高活性的多酚单体——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通过细胞实验验证其抗肿瘤活性,借助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其对Caco-2细胞代谢物的影响,阐明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氨肽酶N(Aminopeptidase N,APN)、酪氨酸蛋白激酶(Janus kinase,JAK)和Zeste基因增强子的人类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为靶标,利用分子对接技术从88种苹果多酚中筛选得到能够与3个靶点蛋白紧密结合、潜在高活性且无毒的苹果多酚——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并对其与多靶点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解析;2.利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并对其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结果表明,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在同一浓度下,对Caco-2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随孵育时间增加而升高,相同孵育时间下,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升高。与阳性对照组相比,随着孵育时间增加,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的抗增殖效果更加显着。孵育72 h后,120μg m L-1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的抑制作用约为阳性对照组的4倍。孵育72 h的EC50值低于24h和48 h,为112.40±4.36μg m L-1。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它可以通过阻断S期细胞从而诱导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Bax蛋白水平上调,Bcl-2蛋白水平下调;3.基于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鉴定了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120μg m L-1)孵育72 h对Caco-2细胞代谢物的影响,正、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定出38个显着性差异代谢物,筛选得到与KEGG通路富集通路密切相关的5个潜在代谢标志物,分别为胞苷、鞘氨醇、磷酸乙醇胺、尿嘧啶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这些代谢物主要涉及的代谢途径主要为细胞凋亡通路、嘧啶代谢、β-丙氨酸代谢、鞘脂代谢以及鞘脂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了靶向筛选技术获得了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苹果多酚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运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筛选得到潜在代谢标志物,为阐明苹果多酚抗肿瘤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亦男[8](2021)在《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对江西省某市三甲医院的药物使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实施城市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后,对医院药物使用情况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探讨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对应的政策和建议,以期为地市级公立医院药物政策的制定和各医疗机构用药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研究对象,从各批次药品带量采购的品种、结构、数量、剂型等方面比较实施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前后医院的药品使用情况;并从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药品使用量、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前后的患者药品回购率、医院合理用药率及医疗费用的变化结合文献政策分析、问卷调查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收集到的数据归纳分析,从多角度分析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施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前后,药品的使用及医疗费用的构成和改变情况。结果:(1)对比预计平均每月的药品完成量和实际平均每月的药品完成量可知,目前在第一批20种中选药品中有18种药品超额完成任务量,在第二批19种中选药品中有14种药品超额完成任务量。(2)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已实施两批次带量采购,其完成情况越来越好,体现在用药频度DDDs增长率的提高,限定日费用DDC的明显下降。(3)收集数据并统计结果可知,第一批药品在落实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后,大部分药品的次均费用较改革前下降,降幅在22.01%-96.13%,第二批药品在落实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后,药品次均费用较改革前均下降,降幅在17.85%-99.01%。(4)根据追踪患者在实行第一批带量采购后半年的用药情况显示,有4种药品在带量采购后回购率增加,还有7种药品没有患者坚持回购。在实行第二批带量采购后半年追踪患者的用药情况,有11种药品在带量采购后回购率增加,有6种药品在带量采购实行后的回购率降低,有2种药品没有患者坚持回购。(5)药品带量采购后半年比药品带量采购前半年的平均处方合格率要普遍上升,合理用药情况得到改善。(6)对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药品带量采购认知度偏低,患者对该政策的具体内容关注度不高。结论:(1)该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执行药品带量采购政策之后,医院药品费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2)本次研究的三大重点科室心血管科、肿瘤科、乙型肝炎感染科在治疗和用药方面各有特点,医院需按照不同的科室制定具体实施规范以便于各个科室的区别化管理。(3)在医院执行的现有药物政策指导下,药品费用也按照一定比例的趋势有所下降,但未中标药品相比中标药品而言,在价格方面的控制仍然相对困难。(4)药师在药品的带量采购中,要重点监测金额和使用量变化较大的中标药品,分析它们的用法是否符合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中标药品是否做到了合理用药,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并用有效的措施和规范进行干预。(5)问卷调查法发现医护人员对该项政策认可度较高,大部分群众对医院药师的工作属性认知比较明确,但是对带量采购政策的认知度有待提高。

任晓霞[9](2021)在《基于线粒体分裂与融合探讨抵挡汤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状态下、或者脂质代谢出现紊乱时,而引起的心肌病变。糖尿病心肌病早期的表现主要有左心室僵硬、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顺应性功能降低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病情的加重,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会发生障碍,并相继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最终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糖代谢异常会导致患者心肌出现病变,但现阶段对其具体的诱发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表明,其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主要有:高血压、胰岛素抵抗、心肌细胞代谢功能出现异常、阴阳离子失去平衡、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等,从而使心肌细胞产生营养障碍、心肌间质纤维化等症状。线粒体俗称“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是能量物质(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的主要合成场所,在心肌细胞的诸多细胞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线粒体功能异常会导致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能力降低,会对DCM患者的心脏功能产生重大影响。据资料显示,糖代谢紊乱不仅会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发生改变,还会对线粒体的功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对寻找治疗DCM的新的切入点及防止心力衰竭起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目的:本课题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抵挡汤与阳性对照药辛伐他汀,对患有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中融合蛋白2(Mitofusin2,Mfn2)、视神经萎缩蛋白1(Optic atrophy1,Opa1)、线粒体动态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1,Drp1)、人类线粒体分裂蛋白1(Human mitochondrial fission protein1,Fis-1)蛋白的表达重新调控,探讨抵挡汤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在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中开拓新的领域,实现糖尿病心肌病治疗的新的突破。方法:1.对100只4周龄的C57BL/6小鼠进行1周的适应性喂养。随机挑选85只经过适应性喂养的小鼠,并对挑选出的85只小鼠使用高脂饲料(蔗糖20%+胆固醇1%+猪油10%+蛋黄粉5%+胆酸钠0.2%+普通饲料63.8%)喂养。4周后,按照50mg/kg的标准,对85只小鼠进行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分5次注射,注射5天。5天后,对喂养过后的小鼠进行内眦静脉取血,并对小鼠的餐后血糖进行检测,若此时小鼠的随机血糖超过标准血糖量(16.7mmol/L),并出现饮水增多、进食增多、体重下降的临床表现,则认为本次实验所需的2型糖尿病的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续实验可相继开展。同时,选取经过适应性喂养的同系列小鼠,采用常规喂养方式,并对其进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形成对照组,增加实验的说服性、准确性。继续对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小鼠进行为期8周的高脂喂养,然后对小鼠心脏功能进行超声心动检测,若此时小鼠出现心功能障碍,则本次实验所用的DCM小鼠造模成功。对建模成功的60只DCM小鼠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抵挡汤低剂量组、抵挡汤中剂量组和抵挡汤高剂量组5个小组,为后续实验做准备。2.2型糖尿心肌病小鼠成模后进行药物干预,给予抵挡汤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及辛伐他汀灌胃处理,持续干预8周,直至实验结束。3.测定小鼠血糖及体重。4.对小鼠心肌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其病理改变。5.电镜观察小鼠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的结构是否发生变化。6.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Mfn1、Opa1、Drp1、Fis-1蛋白表达水平。7.RT-PCR检测心肌组织Mfn-2、Opa-1、Drp-1、Fis-1 m RNA表达水平。8.荧光检测心肌细胞(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表达。结果:实验后,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辛伐他汀组,抵挡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重有所下降,其实验结果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抵挡汤各组与辛伐他汀组小鼠的体重增加较少,其实验产生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抵挡汤低剂量组、抵挡汤中剂量组、抵挡汤高剂量组小鼠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明显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虽然抵挡汤各组小鼠与辛伐他汀组小鼠体内的血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指标较为明显,但其实验结果并无统计学意义。1.对小鼠进行超声心动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他各实验小组小鼠(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抵挡汤各组)的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值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FS)的值下降较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DCM小鼠的心室结构发生了变化,进行了重构。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抵挡汤各组小鼠体内的EF、FS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抵挡汤低剂量组、抵挡汤中剂量组、抵挡汤高剂量组小鼠的心脏重量指数较正常对照组的心脏重量指数有明显的提高,其实验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但辛伐他汀组、抵挡汤低剂量组、抵挡汤中剂量组、抵挡汤高剂量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相比较,小鼠的心脏重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其差异不明显,不具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抵挡汤均可以起到保护DCM小鼠心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心室重构,但却不能将DCM小鼠的心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2.对实验中各组小鼠的HE染色显示进行观察,对照组小鼠心肌组织与其他组小鼠相比较,其细胞排列均匀且整齐,细胞核分布均匀且单一,边界清晰,实验过程中并未观察到心肌细胞出现变性水肿等现象,而DCM模型组小鼠的心肌纤维断裂,心肌细胞变性水肿,胞核不均,边界不清楚,可见局部性坏死;辛伐他汀组和抵挡汤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的心肌纤维断裂有所减少,排列较为整齐,结构比较清晰,界限较DCM模型组更为清楚。3.在电镜显微镜下对各组小鼠的心肌组织进行观察,正常对照组小鼠的心肌纤维无断裂情况,内含大量的肌纤维及肌小节Z线,且排列均匀、清晰可见;线粒体结构规范、呈椭圆状,具有排列有序且完整的嵴结构;DCM模型组变化较明显,肌原纤维出现片状坏死、溶解现象,细胞核出现固缩、坏死等病理变化,线粒体出现肿胀、变性、嵴断裂等结构变化,可以观察到基底膜变厚的微血管,可以见到不同大小的空泡区域;抵挡汤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中,小鼠的各项指标均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肌原纤维及肌小节Z线排列较为整齐,分布比较均匀,肌原纤维不再呈现较为明显的坏死、溶解的现象,情况得以改善,线粒体的肿胀程度有所缓减,变性程度减轻,空泡化现象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4.对小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进行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中Mfn2、Opa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rp1、Fis-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实验过程中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抵挡汤各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小鼠心肌组织中Mfn2、Opa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组织中Drp1和Fis-1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小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Mfn2、Opa1的m RNA在模型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rp1和Fis-1的m RNA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fn2、Opa1的m RNA在抵挡汤高、中、抵挡汤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小鼠的心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组织中Drp1和Fis-1 m RNA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运用荧光染色法检测技术对小鼠心肌细胞中ROS的表达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较,ROS在模型组小鼠心肌细胞中的含量明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ROS在抵挡汤高剂量组、抵挡汤中剂量组、抵挡汤低剂量组及辛伐他汀组小鼠心肌细胞中的含量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抵挡汤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中Mfn2及Opal蛋白的表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线粒体的融合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通过促进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中Drp1和Fis-1的表达,对线粒体的分裂功能起到极大的提升作用。最终,线粒体的分裂功能与融合功能在高血糖环境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动态平衡,对维持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意义重大,从而起到保护心肌功能的作用。

王飞[10](2021)在《硅-磷酸钙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磷酸钙类材料如羟基磷灰石(HA)、磷酸三钙(TCP)等因与自然骨中的无机成分类似,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目前已被广泛用于骨修复、药物传递及其它生物学领域。然而,临床结果发现其生物活性不足,降解性不够理想。硅元素作为人体的一种微量元素,可促进成骨分化及新骨矿化。另外,具有微纳结构的微球材料因其比表面积大、具有纳米尺寸孔道等优点在药物传递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含硅的磷酸钙微球,研究了硅源、水热温度、水热时间、及模板剂用量对于硅-磷酸钙微球理化特性、降解性能以及药物缓释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以TEOS、CaCl2以及(NH4)2HPO4作为硅源、钙源及磷源,以EDTA-2Na作为模板剂,采用水热法在100℃/12 h条件下成功合成了含硅的磷酸钙微球,其硅含量为0.44 at.%,球形度较高,尺寸均一(15μm左右),分散性较好,具有磷灰石晶体结构。(2)研究了水热温度以及水热时间对硅-磷酸钙微球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升高,微球尺寸减小,微球结构由致密变得疏松。水热时间对微球形貌的无显着影响。最佳制备条件为100℃/12 h;(3)模板剂EDTA-2Na的添加有利于微球形貌的形成,随着EDTA-2Na用量的不断增加,微球尺寸逐渐减小,表面片状结构由长片状转变为短片状,结构由疏松变得致密,比表面积逐渐增加,孔径减小。当EDTA-2Na用量高于0.05g时,对微球形貌影响趋势减缓;(4)硅-磷酸钙微球由于表面形貌的不同导致降解程度以及药物负载/释放行为具有差异性,比表面积大的微球降解程度高,药物负载能力高,但药物释放量呈相反趋势,微球对两种模型药物的释放均可达到缓慢持续释放状态;(5)相同制备条件下,硅的掺入对微球形貌具有一定调控作用,与Ca P微球相比,硅-磷酸钙微球形貌尺寸更为均一,尺寸更小(在15μm左右,Ca P微球在30μm左右),结构更为致密,比表面积更大并且具有更好的降解性和更高的药物负载能力。

二、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概述
        1.2.1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1.2.2 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
        1.2.2.1 血脂
        1.2.2.2 炎症
        1.2.2.3 血液动力学
        1.2.2.4 血压
        1.2.2.5 糖尿病
        1.2.2.6 吸烟
        1.2.3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1.2.3.1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
        1.2.3.2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
    1.3 纳米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1.3.1 纳米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
        1.3.1.1 pH响应型
        1.3.1.2 活性氧响应型
        1.3.1.3 靶向递送
        1.3.1.4 光热敏感型
        1.3.2 纳米探针在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1.3.2.1 近红外(NIR)荧光成像纳米探针
        1.3.2.2 光声成像纳米探针
        1.3.2.3 多模态成像纳米探针
    1.4 活性氧敏感型纳米载体的应用
        1.4.1 内源性ROS敏感药物释放
        1.4.2 外源性ROS敏感药物释放
    1.5 机械应力敏感型纳米载体的应用
        1.5.1 内源机械应力刺激型纳米载体
        1.5.2 外源机械应力刺激型纳米载体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的SA PEI@RBCs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PEI-SH的合成
        2.2.4 SA的合成
        2.2.5 SA PEI的制备
        2.2.6 SA PEI@RBCs的制备
        2.2.7 SA PEI和 SA PEI@RBCs的表征
        2.2.8 SA PEI的载药量及药物释放
        2.2.9 SA PEI的血液相容性
        2.2.10 SA PEI的细胞毒性
        2.2.11 细胞内ROS的水平
        2.2.12 NR PEI@RBCs的细胞内吞
        2.2.13 体外剪切模型
        2.2.14 FeCl_3诱导的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2.2.15 体内安全性评价
        2.2.1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A PEI和 SA PEI@RBCs的制备与表征
        2.3.2 体外药物释放
        2.3.3 体外溶血分析
        2.3.4 细胞毒性
        2.3.5 细胞内ROS的含量
        2.3.6 细胞内吞
        2.3.7 体外剪切应力响应
        2.3.8 体内治疗
        2.3.9 体内安全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具有高载药量的 ROS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的 SA PAM@RBCs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4.0G PAMAM的合成
        3.2.4 PAM-SH的合成
        3.2.5 SA PAM的合成
        3.2.6 SA PAM@RBCs的合成
        3.2.7 SA PAM和 SA PAM@RBCs的表征
        3.2.8 SA PAM的载药量与药物释放
        3.2.9 细胞与动物
        3.2.10 血液相容性
        3.2.11 MTT
        3.2.12 细胞内ROS的检测
        3.2.13 流式细胞术
        3.2.14 体外细胞摄取研究
        3.2.15 体外剪切模型
        3.2.16 FeCl_3诱导的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3.2.17 ApoE~(-/-)小鼠模型
        3.2.18 药代动力学
        3.2.19 安全性评价
        3.2.2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辛伐他汀酸、4.0G PAMAM和 PAM-SH的表征
        3.3.2 SA PAM和 SA PAM@RBCs的表征
        3.3.3 体外H_2O_2敏感性药物释放曲线
        3.3.4 体外溶血分析
        3.3.5 体外细胞存活率
        3.3.6 巨噬细胞中ROS的含量
        3.3.7 巨噬细胞对SA PAM@RBCs的体外细胞摄取
        3.3.8 剪切应力模型
        3.3.9 药代动力学
        3.3.10 FeCl_3诱导兔颈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3.3.11 ApoE~(-/-)小鼠体内模型
        3.3.12 SA PAM@RBCs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ROS和剪切应力响应的仿生胶束药物递送系统通过消耗活性氧有效地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PGED的合成
        4.2.4 PGED-PPS的合成
        4.2.5 SV MC@RBCs的合成
        4.2.6 SV MC@RBCs的表征
        4.2.7 体外载药量和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4.2.8 活性氧清除能力的测定
        4.2.9 溶血试验
        4.2.10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2.11 剪切力诱导的FITC MC@RBCs的体外解吸附
        4.2.12 细胞摄取
        4.2.13 细胞内ROS的测量
        4.2.14 流式细胞仪分析
        4.2.15 动物
        4.2.16 体内FeCl_3诱导的颈动脉血栓模型
        4.2.17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4.2.18 SV MC@RBCs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2.1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V MC@RBCs的合成与表征
        4.3.2 体外药物释放曲线的测定
        4.3.3 活性氧清除能力的测定
        4.3.4 溶血试验
        4.3.5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3.6 体外剪切力诱导的FITC MC@RBCs解离
        4.3.7 SV MC@RBCs的细胞摄取
        4.3.8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量
        4.3.9 SV MC@RBCs的抗血栓活性
        4.3.10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4.3.11 SV MC@RBCs的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2)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参夏合剂对动脉粥祥硬化患者疗效的临床观察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2 样本量计算
    2.实验材料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3.研究方法
        3.1 受试者分组
        3.2 观察受试者的指标
        3.3 流式细胞术
    4.统计学处理
    5.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不同组中血脂的差异
        5.3 不同组中hs -CRP水平分析
        5.4 不同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
        5.5 不同组中颈动脉内斑块面积分析
        5.6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5.7 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5.8 不同组中PD-1 表达情况
    6.安全性评价
    7.小结
第二部分 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干预 PD-1 对 AS 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系的复苏、传代和冻存
        2.2 CCK-8 法检测不同实验组中细胞增殖能力
        2.3 实验分组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
        2.5 qRT-PCR检测
        2.6 Elisa检测不同实验组中细胞因子的浓度
        2.7 Westernblot检测不同实验组中蛋白表达
    3.统计学分析
    4.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CCK-8 实验结果
        4.2 流式细胞术检测PD-1 的表达
        4.3 Elisa检测TNF-α 及IL-10 因子的浓度
        4.4 qRT-PCR检测PD-1、NF-κB、TLR-4 及MMP-9 mRNA表达水平
        4.5 Westernblot检测PD-1、NF-κB、TLR-4及MMP-9mRNA蛋白的表达
    5.小结
第三部分 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对Apo E小鼠AS作用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及药物
        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不同实验组小鼠干预给药方案
        2.3 实验指标
        2.4 小鼠生化指标检测
        2.5 小鼠主动脉形态学检测
    3.统计学分析
    4.实验结果
        4.1 不同实验组小鼠体重及一般状态
        4.2 不同实验组小鼠血脂浓度的测定
        4.3 不同实验组小鼠斑块形成情况
        4.4 不同实验组小鼠主动脉HE染色
        4.5 不同实验组小鼠PD-1 免疫组化染色
        4.6 不同实验组小鼠脾脏中免疫细胞分析
    5.小结
讨论
    1.基于“微观症积”理论探讨PD-1 对AS的调节作用
        1.1“微观症积”的理论渊源
        1.2 PD-1 在肿瘤和AS中的表达
    2.巴西苏木素现代药理学研究
        2.1 抗氧化作用
        2.2 抗炎症免疫作用
        2.3 舒张血管作用
        2.4 抗菌作用
        2.5 抗肿瘤作用
    3.参夏合剂的立方依据
    4.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析
        4.1 细胞炎症免疫模型的可行性评价
        4.2 动物造模方法的可行性评价
    5.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抗AS的分子机制
    6.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D-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补阳还五汤黄芪不同配比组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Rho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实验方法
    2.1 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干预治疗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2.4 指标检测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方法
3.实验结果
    3.1 黄芪不同配比补阳还五汤对各组大鼠血清脂质的影响(血清 TG、TC、HDL-C、LDL-C)
    3.2 黄芪不同配比补阳还五汤对各组动物主动脉血管形态学的影响
    3.3 黄芪不同配比补阳还五汤对各组动物主动脉ROCK1、ROCK2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黄芪不同配比补阳还五汤对各组动物主动脉p-MYPT-l、p-MLCP和p-MLC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对大鼠主动脉血管形态学的影响
    4.2 对大鼠血清脂质的影响
    4.3 对大鼠主动脉血管ROCK1、ROCK2、p-MYPT-l、p-MLCP和p-MLC蛋白表达的影响的影响
    4.4 不足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洋参丹参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养阴方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文献筛选结果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5 敏感性分析
        6 发表偏倚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配伍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物活性成分和相关靶点的获取
        2 冠心病相关靶点的获取
        3 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的获取
        4 蛋白质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靶点获取
        5 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及可视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西洋参丹参有效部位的制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成分含量测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药材质量检测
        2 有效部位含量测定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学检测
        3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IL-1β、TNF-α和ICAM-1水平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NO和ET-1水平的影响
        6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7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8 西洋参丹参对ApoE~(-/-)小鼠主动脉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西洋参丹参配伍干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西洋参丹参对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2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3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ICAM-1、MMP-9的影响
        4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SOD和MDA含量的影响
        5 西洋参丹参对ox-LDL损伤内皮细胞p-PI3K、p-Akt和p-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辛伐他汀混合胶束片制备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辛伐他汀的研究进展
        1.1 辛伐他汀理化性质
        1.2 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
        1.3 辛伐他汀药动学特点
        1.4 辛伐他汀不良反应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2.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2.1 缓释递药系统
        2.2 缓释片
        2.3 缓释滴丸
        2.4 聚合物胶束
    3.混合聚合物胶束的研究进展
        3.1 普朗尼克(Pluronics)在混合聚合物胶束中的作用
        3.2 混合聚合物胶束的应用
        3.3 混合聚合物胶束的药物包载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辛伐他汀处方前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方法学验证
        2.3 EE%、DL%及LR%的测定
        2.4 辛伐他汀原料药热稳定性的研究
        3.试验结果
        3.1 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
        3.2 方法学验证
        3.3 EE%、DL%及泄露率的测定
        3.4 辛伐他汀原料药稳定性试验
        4 实验结论
    第二章 辛伐他汀混合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设备
        1.2 材料与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单一胶束与混合聚合物胶束的比较
        2.2 .制备方法的考察
        2.3 基础处方及制备方法
        2.4 单因素考察SIM-MMs制备工艺
        2.5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
        2.6 验证试验
        2.7 冻干工艺的考察
        3 试验结果
        3.1 单一胶束与混合聚合物胶束的比较
        3.2 制备方法的考察
        3.3 单因素考察
        3.4 CCD试验结果
        3.5 混合聚合物胶束的验证
        3.6 冻干工艺的考察
        4 试验结论
    第三章 辛伐他汀混合聚合物胶束的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仪器
        1.2 材料与试剂
        2.实验方法
        2.1 透射电镜(TEM)的表征
        2.2 粒径、PDI及 Zeta电位的测定
        2.3 DSC的测定
        2.4 FT-IR的测定
        2.5 CMC的测定
        2.6 SIM-MMs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2.7 稳定性的测定
        2.8 再分散性的测定
        3 试验结果
        3.1 透射电镜(TEM)的表征
        3.2 粒径、PDI及 Zeta电位的测定
        3.3 DSC的测定
        3.4 FT-IR的测定
        3.5 CMC测定结果
        3.6 SIM-MMs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3.7 稳定性的研究
        3.8 再分散性的研究
        4 试验结论
    第四章 辛伐他汀混合聚合物胶束释放度测定及片剂的制备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仪器
        1.2 药品与试剂
        2 试验方法
        2.1 辛伐他汀混合聚合物胶束释放度的考察
        2.2 填充剂种类的考察
        2.3 助流剂种类的考察
        2.4 助流剂用量的考察
        2.5 片剂的外观
        2.6 重量差异
        2.7 脆碎度
        2.8 硬度
        3 试验结果
        3.1 辛伐他汀混合聚合物胶束释放度考察结果
        3.2 填充剂种类的考察
        3.3 助流剂种类的考察
        3.4 助流剂用量的考察
        3.5 片剂的外观
        3.6 重量差异
        3.7 脆碎度
        3.8 硬度
        4 试验结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解毒活血方促进PCI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西医学对PCI术后再狭窄的研究
    2 中医学对PCI术后再狭窄的认识
    3 中医药对于PCI术后再狭窄的治疗进展
    4 毒瘀理论探析
    5 毒瘀互结是血管再狭窄的病理机制
    6 解毒活血法防治血管内再狭窄的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 解毒活血方抑制AT1-AA影响EPCs凋亡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2 方法和步骤
        2.1 内皮祖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2.2 MTT法检测内皮祖细胞增殖及生存活力
        2.3 流式细胞术测定内皮祖细胞的凋亡状况
        2.4 内皮祖细胞细胞内ROS水平检测
        2.5 蛋白印迹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内皮祖细胞镜下形状及生长特点
        4.2 AT1-AA降低EPCs生存活力,解毒活血方可拮抗该效应
        4.3 AT1-AA诱导EPCs凋亡,解毒活血方可抑制其效应
        4.4 AT1-AA诱导EPCs活性氧浓度增加,解毒活血方可抑制此效应
        4.5 AT1-AA调控EPC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解毒活血方可抑制此效应
    5 讨论
        5.1 PCI术后再狭窄西医治疗的现状
        5.2 PCI术后再狭窄中医治疗的特点
        5.3 PCI术后再狭窄内皮损伤模型的建立
        5.4 内皮祖细胞在PCI术后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
        5.5 内皮祖细胞在再狭窄过程中的细胞凋亡机制
        5.6 解毒活血方方药分析
        5.7 解毒活血方对内皮祖细胞生存活力的影响
        5.8 解毒活血方对内皮祖细胞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5.9 解毒活血方对EPCs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苹果多酚多靶点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苹果多酚的研究进展
        1.1.1 苹果多酚的组成
        1.1.2 苹果多酚提取
        1.1.3 苹果多酚的生理活性
    1.2 多酚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
        1.2.1 抗肿瘤靶点
        1.2.2 多酚对体外细胞抗肿瘤活性研究
    1.3 靶向筛选
        1.3.1 虚拟筛选
        1.3.2 分子对接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苹果多酚的靶向筛选及互作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苹果多酚种类及结构
        2.3.2 分子对接
        2.3.3 毒性预测
        2.3.4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与APN的互作机制
        2.3.5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与JAK的互作机制
        2.3.6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与EZH2 的互作机制
        2.3.7 阳性对照与多靶点的互作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 细胞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3.3.1 Caco-2 细胞培养
        3.3.2 抗增殖活性测定
        3.3.3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
        3.3.4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
        3.3.5 Western Blot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 细胞形态影响
        3.4.2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 细胞的抗增殖活性
        3.4.3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 细胞凋亡影响
        3.4.4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 细胞周期影响
        3.4.5 Western Blot法测Bax和 Bcl-2 蛋白表达水平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对Caco-2 细胞代谢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方法
        4.3.1 Caco-2 细胞培养条件
        4.3.2 样品分组
        4.3.3 样品前处理
        4.3.4 代谢轮廓分析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总体样本主成分分析
        4.4.2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4.4.3 单变量统计分析
        4.4.4 显着性差异代谢物
        4.4.5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代谢途径分析
        4.4.6 细胞凋亡通路
        4.4.7 嘧啶代谢
        4.4.8 鞘脂代谢和鞘脂信号通路
    4.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对江西省某市三甲医院的药物使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见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概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资料来源
    2.2 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据分析
        2.2.4 数据处理
    2.3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的完成情况
    3.2 医院执行两批药品带量采购的情况分析
    3.3 药品带量采购前后次均药品费用变化情况
    3.4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后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
    3.5 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前后心血管类药物的应用情况
    3.6 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前后辅助肿瘤治疗药物的应用情况
    3.7 实施药品带量采购前后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应用情况
    3.8 医院执行带量采购政策后对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
    3.9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后患者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情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医院执行带量采购后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4.1.1 两批带量采购的完成量
        4.1.2 两批带量采购DDDs情况
        4.1.3 药价DDC调整幅度情况
    4.2 带量采购对就诊费用的变化分析
    4.3 医院执行药品带量采购后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
    4.4 基于药品带量采购心血管类药物应用分析
    4.5 基于药品带量采购辅助肿瘤治疗药物应用分析
    4.6 基于药品带量采购抗肝炎病毒的药物应用分析
    4.7 带量采购政策对医院合理用药的影响
        4.7.1 对处方合格情况的分析
        4.7.2 对心血管类药品的处方合格情况分析
        4.7.3 临床药师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
        4.7.4 对抗菌药物的影响
    4.8 患者及医护人员对带量采购政策的满意度分析
    4.9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面落实药品带量采购政策
    5.2 支持临床药学服务,加强合理用药
    5.3 优化医疗体系,增强改革综合性
    5.4 本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5.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9)基于线粒体分裂与融合探讨抵挡汤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糖尿病小鼠模型制备及取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制备
        2.2 检测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分裂与融合探讨抵挡汤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超声检测小鼠心功能
        2.3 药物干预及标本采集
        2.4 制作心脏冰冻切片
        2.5 心肌组织石蜡切片标本的制作:
        2.6 HE染色
        2.7 透射电镜心肌组织标本的制作
        2.8 指标检测
        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小鼠糖尿病心肌病模型制备成功
        3.2 抵挡汤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的血糖及体重影响
        3.3 抵挡汤对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功能和心脏重量指数的影响
        3.4 抵挡汤对2 型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病理表现的影响
        3.5 抵挡汤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Mfn2、Opa1、Drp1、Fis-1蛋白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抵挡汤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Mfn2、Opa1、Drp1、Fis-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7 抵挡汤对2 型糖尿病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ROS表达水平的影响
    4 小结
讨论
    1 糖尿病心肌病小鼠模型制备
    2 基于线粒体损伤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病机制
    3 辛伐他汀的作用机制
    4 中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5 抵挡汤对糖尿病心肌病的可能影响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线粒体分裂与融合探讨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1.线粒体的生理作用
    2.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
    3.线粒体分裂与融合
    4.线粒体动力学改变
    5.线粒体氧化应激增强
    6.线粒体心磷脂变化
    7.线粒体钙紊乱
    8.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硅-磷酸钙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骨修复研究现状
    1.2 骨修复用无机生物陶瓷材料
        1.2.1 磷酸钙类生物材料
        1.2.2 含硅生物活性材料
        1.2.3 构建微纳结构的意义
    1.3 微球结构磷酸钙类生物材料制备方法
        1.3.1 模板法
        1.3.2 仿生合成法
        1.3.3 自组装法
    1.4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提出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硅-磷酸钙微球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不同硅源合成硅-磷酸钙微球
        2.1.3 不同形貌硅-磷酸钙微球的合成
        2.1.4 材料测试与表征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硅源对硅-磷酸钙微球的影响
        2.2.2 水热温度对硅-磷酸钙微球的影响
        2.2.3 水热时间对硅-磷酸钙微球的影响
        2.2.4 模板剂用量对硅-磷酸钙微球的影响
        2.2.5 不同形貌硅-磷酸钙微球形成机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硅-磷酸钙微球的降解性及药物负载/释放行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不同形貌硅-磷酸钙微球的体外降解研究
        3.1.3 不同形貌硅-磷酸钙微球药物负载/释放行为研究
        3.1.4 材料测试与表征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形貌硅-磷酸钙微球体外降解性能
        3.2.2 不同形貌硅-磷酸钙微球药物负载/释放行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活性氧和剪切应力双重响应药物递送系统及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研究[D]. 沈美丽.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参夏合剂和巴西苏木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机制研究[D]. 韩得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3]补阳还五汤黄芪不同配比组方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Rho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D]. 高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西洋参丹参配伍调控PI3K/Akt/NF-κB通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研究[D]. 林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辛伐他汀混合胶束片制备工艺的研究[D]. 卢美彤.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解毒活血方促进PCI术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D]. 张海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Caco-2细胞模型的苹果多酚多靶点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张丹. 渤海大学, 2021(09)
  • [8]药品带量采购政策对江西省某市三甲医院的药物使用及医疗费用的影响[D]. 李亦男. 宜春学院, 2021(08)
  • [9]基于线粒体分裂与融合探讨抵挡汤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的作用机制[D]. 任晓霞.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硅-磷酸钙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辛伐他汀的临床应用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