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激光诱变研究进展

微生物激光诱变研究进展

一、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莹,王海曼,宋刚,葛菁萍[1](2020)在《利用氦氖激光诱变提高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活力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诱变筛选纤溶酶活性高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得到突变株HDBF-N7HN5。使用氦氖激光诱变,设置不同的诱变时间,通过不同的蛋白平板处理,筛选高产突变株并检测纤溶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在氦氖激光诱变处理45 min后,最高产突变株纤溶酶活力达到429.89±5.74 IU/mL。突变株经过10次传代培养后,保持稳定的高产纤溶酶特性。纤溶酶粗酶液处理血凝块的绝对溶解率可达到57.74±0.72%,10倍稀释液处理血凝块的绝对溶解率也能达到26.89±0.68%,菌株产生的纤溶酶具有良好的体外溶栓效果。本研究结果既提高了微生物纤溶酶活性,也为该菌株产纤溶酶的产业化提供了依据。

朱洪霞[2](2020)在《产脂肪酶菌种的诱变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少根根霉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微生物,也是被美国FDA认证的食品安全菌。少根根霉脂肪酶具有较强的sn-1,3位专一性,可高效水解甘油三酯一位和三位的酯键,在医药、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但目前少根根霉野生菌的脂肪酶产量不高,为了获得具有较强产脂肪酶能力的目的菌株,需对少根根霉进行诱变选育,并且通过发酵工艺的优化使其脂肪酶活进一步提高,基于此目的本文以少根根霉为出发菌株做了以下几点工作。1.实验分别采用了紫外+LiCl诱变、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对少根根霉进行诱变选育。首先,通过实验确定最佳诱变条件。然后,对少根根霉进行紫外+LiCl诱变,最终得到1株目的菌株酶活为522 U/mL,编号为Z-3。接下来以Z-3为出发菌株进行DES诱变,经初筛及复筛后,最终得到一株目的菌株55#,经遗传稳定性试验验证其酶活稳定在620U/mL,是诱变前酶活(46 U/mL)的13.5倍。2.为提高少根根霉在发酵过程中的脂肪酶产量,本文对发酵过程中的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进行了选择优化。首先对发酵时的菌体形态以及接种量进行确定,接下来对发酵培养基中的成分进行了探究优化,通过摇瓶发酵分别研究了诱导油、氮源、碳源以及无机盐离子等成分及培养条件等多个因素对少根根霉发酵产酶的作用及影响,确定最佳接种量为15%,最优培养基为:Tryptone 10 g/L,(NH4)2SO4 3 g/L,Glucose 20 g/L,KH2PO41g/L,MgSO4·7H2O 0.5 g/L,Corn oil 10 g/L,以菌球形态在发酵 pH 为 7,摇床转速为200r/min,30℃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酶活最高是3068U/mL,是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前的4.95倍。3.利用冷丙酮法将发酵液中的脂肪酶分离出来,将预处理后的发酵液与丙酮在冰浴条件下缓慢混合,沉淀完全后在4℃,6000 r/min,条件下离心6 min,丙酮回收,将剩余的沉淀取出置放于平皿中,于通风橱中使其自然风干后研磨成粉,其酶活为224800 U/g,酶活收率为46.9%。

葛新宇[3](2020)在《脉冲强光对果胶酶生产菌黑曲霉的诱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曲霉,是一种常见的曲霉属真菌,被认定为安全菌种,可以用来生产多种酶制剂,很好地应用于工业、化工、医药等行业领域,在生物技术发展和生产生活中起到很大作用,目前报道的果胶酶生产菌大多是黑曲霉。脉冲强光诱变技术是一种新型诱变方式,其研究起步较晚,具有高强度、瞬时性、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特点。本文采用响应面设计法确定了脉冲强光处理黑曲霉高产果胶酶的最佳诱变参数,并与紫外诱变进行对比。考察果胶酶活力、突变株菌体性能、突变株产酶酶学性质,进而说明脉冲强光的诱变能力。同时,本研究探讨了脉冲强光的诱变机理,讨论脉冲强光能否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诱变方法来提高黑曲霉产果胶酶的活性。主要实验内容及结果如下:(1)确定脉冲强光法的最佳诱变条件并筛选高果胶酶活力突变株。本实验以突变株果胶酶活力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的方法,确定脉冲电压2075V,脉冲次数36次,脉冲距离5.4cm为脉冲强光诱变的最佳条件。通过筛选成功得到遗传性能稳定的脉冲强光高酶活力突变株L9(188.21±1.22 U/mL),优于紫外突变株U39(138.10±1.01U/mL)。(2)测定突变株的菌株性能。与原始株相比,突变株L9对酸、温度、酒精的耐受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5)。突变株L9较原始株对数生长略有延长,菌体生长量增多。(3)突变株产果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突变株L9和原始菌株产果胶酶活力在45℃时最大,在pH 5.0下显示最佳活性。突变菌株L9果胶酶的pH稳定性明显高于原始菌株,同时诱变菌株果胶酶的热稳定性有较明显的提升。实验结果表明,脉冲强光诱变方式会对菌株产酶性质产生一定影响,稳定性能有所提高。(4)诱变机理的初探。通过RAPD-PCR技术发现,突变株L9在引物扩增后,条带出现变化,产生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形成了嘧啶二聚体,进而阻碍碱基间正常配对,引起突变株L9基因组DNA损伤。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突变株L9的全细胞菌体蛋白条带与原始株不同,说明脉冲强光诱变处理影响了菌株遗传物质的表达。以上结果说明,脉冲强光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作为一种诱变方式诱变选育黑曲霉高产果胶酶突变株,并且在提高果胶酶活力方面效果优于紫外诱变。

李先艳[4](2019)在《高性能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的诱变与培育》文中研究指明对生物烟气脱硫技术中的脱硫微生物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简称T.f菌)进行培育,为解决其耐温性低,脱硫效率低等问题,采用低温等离子的诱变手段对其进行改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从某煤矿酸性水样中分离出四株T.f菌,选取生长周期最短的M1作为后续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Fe2+氧化率确定菌株最适pH为2,温度为30℃,接种量为10%,且Fe2+氧化率在一定程度反应菌体的生物活性与生长量。(2)低温等离子体诱变M1结果显示:致死率随诱变时间增长、诱变功率增大而升高,突变率与功率和时间的变化并不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M1最佳诱变时间为60s,诱变功率为50W。在最佳条件下诱变M1,通过测定Fe2+平均氧化率筛选出高性能正突变菌Y-2,Y-2菌株在细菌生长周期内Fe2+平均氧化率为74%,继代培养6代后Fe2+平均氧化率仅下降10%,遗传性能较其他组更为稳定。(3)在35℃、38℃、42℃条件下对Y-2进行高温培养,实验结果显示诱变菌与对照菌在38℃条件下均能保持活性,三期培养中pH值的变化规律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Fe2+的氧化速率与T.f菌活性符合在有限环境容量下微生物的“S”型生长曲线。低温等离子诱变可提高菌体对高温的耐受性,但无法逆转菌株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这一规律,经诱变的Y-2菌株可在38℃温度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生物活性。(4)在模拟生物烟气脱硫装置脱硫试验中T.f菌脱硫率随气流量的增大而减小,Y-2正突变菌脱硫的最佳气流量为0.3m3/h,增加初始Fe3+浓度可提高脱硫效率但也会抑制菌体对Fe2+的氧化,反应前增加一定量Fe2+可加快菌体的氧化速率且能促进Fe3+与菌体的协调催化氧化作用。

陈大为[5](2018)在《放线菌ZZ-9耐药性菌株筛选及涂抹剂研制》文中认为苹果树腐烂病是我国苹果产区发生普遍的一种病害,该病害是由valsa mali引起的。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毁园。目前,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其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引起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等问题。因此,采用生物防治以及开发高效、低毒的生物制剂,成为当下防治苹果树腐烂病的研究热点。本试验以前期室内先筛选出一株对苹果树腐烂病有较好防效的生防放线菌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耐药菌株的微波诱变选育和生防制剂研制,并对其生防制剂防效和质量标准进行了测定。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放线菌ZZ-9菌株进行不同时间的微波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在微波辐照15-60 s条件下,获得4株耐70μg/mL甲基硫菌灵的突变菌株ZZ-9A、ZZ-9B、ZZ-9C和ZZ-9D。通过对4株突变菌株进行抑菌率和传代稳定性测定,筛选出一株抑菌率较好且传代稳定的突变菌株ZZ-9B。菌株ZZ-9B与70μg/m L甲基硫菌灵协同作用测定表明,当菌株ZZ-9B与甲基硫菌灵配比为8:2时,在离体枝条上对苹果树腐烂病的协同防效为89.42%,明显高于突变菌株和甲基硫菌灵单独使用时的防效。2.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防腐剂、紫外保护剂、渗透剂和载体在不同浓度下对放线菌ZZ-9菌株生长及其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助剂筛选结果表明:ZZ-9生防制剂各助剂分别为1%吐温-80、1.5%硫酸链霉素、1.5%木质素磺酸钠、0.1%三氧硅烷时,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均达80%以上,显着高于对照。同时,利用响应面法对ZZ-9生防制剂的最佳助剂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其最佳助剂浓度为:60 m L活菌发酵液中分别加入594μL吐温-80、912 mg硫酸链霉素、894 mg木质素磺酸钠及66μL三氧硅烷在此条件下,ZZ-9菌剂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制率最高,达86.51%。载体筛选结果表明,2.0%的黄原胶使ZZ-9制剂呈稠黏液,附着性强,为最佳载体。3.对ZZ-9涂抹剂进行防效评价及质量标准检测,结果表明,ZZ-9涂抹剂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89.54%;在离体枝条保护作用试验中,ZZ-9涂抹剂处理后,病疤平均面积为101.72 mm2,显着低于对照,防效为83.61%;在离体枝条治疗作用试验中,ZZ-9涂抹剂处理后,病疤平均面积为154.77 mm2,显着低于对照,与甲硫·萘乙酸相差52.30 mm2;治疗效果为73.13%。ZZ-9涂抹剂呈黑褐色粘稠状液体,流动性差,成膜性好,且厚度适中,在苹果枝条或树干上有较好的附着性,pH为5.65;有效活菌数为12.12×107cfu/mL;在(50±2)℃、(-4±2)℃以及紫外灯照射条加下,其活菌数与抑菌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正常条件差异不大;随着时间的增长,ZZ-9涂抹剂的杂菌数基本保持稳定,均低于1.30×106cfu/m L,且其在120 d,仍能保持较好防效。

高宏正,李国强,邓素贞,孙海风,沈义成,张瑞豪,陈国强,刘帮会,周士坦,孟春晓,高政权[6](2015)在《微生物诱变育种概况及激光在微生物诱变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微生物在人类的粮食、能源、健康、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中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种优劣对于微生物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野生微生物品种往往因产率低而不能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因此选育高产、稳产、低耗的微生物诱变品种是微生物研究的重点领域。以人工诱发基因突变为基础的诱变育种是一种经典而高效的微生物遗传育种方法,目前大部分工业用的生产菌种是通过诱变育种选育出来的。文章总结与比较了三大类常用微生物诱变方法——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生物法诱变的优缺点,并对已广泛应用于微藻、病毒、环境、食品、药物等领域物理诱变中的激光诱变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重点论述,希望对同行业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高宏正[7](2015)在《激光诱变适于制备生物柴油的小球藻的研究》文中指出人口不断增长,工业不断进步,全球能源急剧紧缺,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储存是有限的,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终有一天化石能源会被消耗殆尽,届时,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受到限制。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开发寻找到一种新型可实际应用的能源,这一课题已经迫在眉睫。诱变育种以其效率高,成本低,简单实用的特性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9号小球藻、31号小球藻和海水小球藻使用He-Ne(氦氖)激光、Nd:YAG(倍频雅阁)激光和半导体激光进行诱变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组的油脂产率,从而筛选出高产油脂突变藻株,共18株。对筛选出的高产藻株进行继代培养,进行油脂产率的研究,结果表明9号小球藻Nd:YAG激光8min处理组,31号小球藻He-Ne激光4min处理组和Nd:YAG激光12min处理组,海水小球藻Nd:YAG激光4min处理组油脂产率高于对照组;同时对这四个处理组进行硝酸还原酶活力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测定,除了31号小球藻He-Ne激光4min处理组两种酶活则略低于对照组,其余三种高产藻株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激光引发的突变未直接影响31号小球藻He-Ne激光4min处理组的两种酶,而对于其他三种藻株的两种酶则产生了直接影响。然后本实验选取了几种在油脂合成途径上具有关键作用的7种基因进行研究,分别是BC(生物素羧化酶)、FATA(脂酰ACP硫解酶)、ACP(酰基载体蛋白)、SAD(硬脂酰ACP去饱和酶)、MCTK(丙二酸单酰-COA-ACP转酰酶)、FAD(ω-3脂肪酸去饱和酶)、KAS基因(β-酮脂酰-ACP合酶)。9号小球藻Nd:YAG激光8min处理组,31号小球藻He-Ne激光4min处理组和Nd:YAG激光12min处理组,海水小球藻Nd:YAG激光4min处理组7种基因表达量明显超过对照组,对比油脂产率可以发现这7种基因对油脂产率有直接的影响。共筛选出4株能够稳定遗传高产油率的突变藻株分别是9号小球藻Nd:YAG激光处理8min,31号小球藻He-Ne激光处理4min,Nd:YAG激光处理12min和海水小球藻Nd:YAG激光处理4min。为诱变育种研究提供一种思路,也为清洁能源的研究提供参考。

周晓杭[8](2014)在《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固定化细胞产酶条件优化》文中研究说明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的研究及应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筛选出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是通过诱变育种技术的使用,筛选获得一株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并通过菌体固定化技术等手段,确定了该菌株应用于生产实践的可能性。该研究为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奠定了菌株基础。本文首先选取紫外线、氦氖激光和亚硝基胍依次对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HDYM-04进行诱变。以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为检测指标,结果表明,紫外线的最佳诱变剂量为照射距离50cm,照射时间10s,筛选出的高产突变株U2-12的β-甘露聚糖酶酶活为1103±32.19 U/mL,较出发菌株(酶活为322.33±9.88 U/mL)高出241.84%;氦氖激光的最佳诱变剂量为照射距离5 cm,照射时间30 min,筛选出的高产突变株N2-10的β-甘露聚糖酶为1204.33±18.61 U/mL,较出发菌株(酶活为322.33±9.88 U/mL)高出273.63%;较U2-12高出1 0.52%;亚硝基胍的最佳诱变剂量为亚硝基胍浓度3 mg/mL,作用时间16 min,筛选出的高产突变株G2-3的β-甘露聚糖酶酶活为1259.33±39.37 U/mL,较出发菌株(酶活为322.33±9.88 U/mL)高出290.70%;较U2-12高出 14.17%;较N2-10高出9.86%。为了提高高产突变株G2-3的发酵能力,本文继续对该菌株进行发酵条件的优化,在确定各单因素对菌株生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后,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确定各单因素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为36℃,接种量为2%,魔芋粉加入量为]%,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150 r/min时,G2-3代谢产生的β-甘露聚糖酶酶活为1579.58±59.41 U/mL,较未优化前提高了32.91%。为了从分子角度明确诱变对出发菌株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影响,探索β-甘露聚糖酶基因序列中与酶活变化相关的位点,本文对地衣芽孢杆菌HDYM-04及诱变后各菌株,包括高产突变株U2-12、N2-10、G2-3,低产突变株U1-36、N1-41、G1-10,β-甘露聚糖酶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利用bioedit软件分析比对了这些菌株序列的差别,结果显示,高产突变株具有5个突变热点,低产突变株具有9个突变热点,活性变化位点在β-甘露聚糖酶基因1~13 bp、16~18 bp、30 bp、187 bp、202~203 bp、213 bp、226~227 bp、255~256bp、264~265 bp、301 bp和471 bp处。31~202 bp和302~444 bp为地衣芽胞杆菌HDYM-04 甘露聚糖酶基因保守区。由于β-甘露聚糖酶可以应用到饲料生产、染料脱色等实际生产中,为了适应生产实际,本文还探索了利用固定化技术在该酶生产中的可行性。首先从海藻酸钠法、聚乙烯醇法、卡拉胶法这三种固定化方法中,确定最佳固定化方法为聚乙烯醇法。并对该固定化方法进行条件优化,,确定当聚乙烯醇浓度为2%,菌体浓度为1:1时,最高β-甘露聚糖酶酶活保留率可以达到41.93±0.90%,比初始固定化菌体提高了 1 8.60%。对优化后的固定化菌体进行最佳发酵条件的研究表明,当魔芋粉加入量为0.7%,最佳接种量为1%,最佳增殖时间60 h时,固定化菌体的β-甘露聚糖酶酶活最高,为838.96±25.79 U/mL,利用该条件下制备的菌球进行发酵32h,可以使酶活达到962.37±15.61 U/mL。并且该菌体可以重复使用6次,酶活不变。由于β-甘露聚糖酶对染料具有脱色作用,所以为了探讨染料的可用范围及能力,本文选择32种染料进行试验,包括菁系,蒽醌类,偶氮类,三芳甲烷类,三芳甲基类和杂环类染料。结果显示,β-甘露聚糖酶对于三芳甲烷类染料具有较强的脱色能力,其中染料苯胺蓝、水溶苯胺蓝的脱色率在24 h时可达到70%以上;孔雀石绿在12 h时就可达到49.14%,24 h后可达到83.02%;苯酚红在脱色反应24 h后可以达到95.97%。总之,本研究通过对试验菌株的诱变选育和固定化方法及条件的优化,提高了菌种生产β-甘露聚糖酶的能力,并探讨了酶活变化的分子原理,及对染料脱色的可能性。这为该菌株进一步应用于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雅君,陈力力,廖杰琼,姚开波,丛美娟,廖静[9](2013)在《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微生物育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现代食品工业及发酵工业中诱变育种是一个重要途径。在了解传统物理诱变育种的基础上,列举了一系列新的诱变手段,如离子注入、微波、激光、超高压、空间等新的诱变因素及诱变剂的出现,为物理诱变技术增加了很多亮点,进一步提高了诱变育种的效率和成功率。

李海伟[10](2011)在《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达托霉素(Daptomycin)是首个获准上市的环脂肽类抗生素,是一类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新型抗生素,具有在体外抗绝大多数的临床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主要用于耐药菌,如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等。目前达托霉素的生产主要采用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生物发酵法生产,现阶段成本较高,产量较低。因此通过人工诱变得到稳定高产的菌株,对于其工业化发酵生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玫瑰孢链霉菌为研究对象,以飞秒激光诱变为实验手段,围绕如何提高达托霉素的产量和质量,对生产菌种的选育、发酵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诱变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获得了如下结果:以玫瑰孢链霉菌原始菌株NRRL11375为出发菌,经飞秒激光诱变处理(激光诱变参数:输出功率5mW-30mW和辐照时间5-25s),并选用藤黄八叠球菌作为抗性筛选菌,最终选育出一株达托霉素高产突变株JG-25-50,该菌7.5L生物发酵反应器达托霉素产量达到371.40m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8.3%。且菌株JG-25-50的遗传性能稳定。同时,本文还探讨了飞秒激光诱变玫瑰孢链霉菌的机理,结合飞秒激光光束脉冲持续时间短、瞬时功率大、聚焦尺寸小的特点较系统的讨论了激光照射微生物时发生的一系列机理变化:多光子吸收、形成等离子体、产生生物活性氧、DNA损伤自身修复等。最后,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对本领域进行了展望并就飞秒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发展提出了建议。

二、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氦氖激光诱变提高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活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4 仪器与设备
    1.5 对菌株进行氦氖激光诱变处理
        1.5.1 He-Ne激光诱变处理
        1.5.2 突变株的筛选
    1.6 纤溶酶粗酶液制备方法及纤溶酶活力的测定
        1.6.1 尿激酶标准曲线的绘制
        1.6.2 粗制血纤维蛋白的制备
        1.6.3 纤溶酶活力测定
    1.7 突变菌株的形态观察
        1.7.1 突变株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观察
        1.7.2 高产突变体的遗传稳定性分析
    1.8 纤溶酶粗酶液酶学性质研究
        1.8.1 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的方式
        1.8.2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的过程分析
        1.8.3 纤溶酶粗酶液体外溶栓实验
        1.8.4纤溶酶粗酶液体外抗凝实验
        1.8.5 纤溶酶粗酶液体外溶血试验
        1.8.6 统计软件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氦氖激光诱变条件的确定
    2.2 突变株菌落形态和细胞形态观察
    2.3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2.4 纤溶酶粗酶液酶学性质研究
        2.4.1 尿激酶标准曲线绘制
        2.4.2 纤维蛋白被纤溶酶粗酶液溶解的作用方式
        2.4.3 纤溶酶粗酶液降解纤维蛋白的过程分析
        2.4.4 纤溶酶粗酶液体外溶栓
        2.4.5 纤溶酶粗酶液体外抗凝试验
        2.4.6 纤溶酶粗酶液体外溶血试验
3 讨论
4 结论

(2)产脂肪酶菌种的诱变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脂肪酶
        1.1.1 脂肪酶简介
        1.1.2 脂肪酶的来源
        1.1.2.1 脂肪酶的生产方法
        1.1.2.2 微生物发酵产脂肪酶
        1.1.2.3 根霉脂肪酶的分离提取
        1.1.3 脂肪酶的性质
        1.1.3.1 脂肪酶的链长特异性
        1.1.3.2 脂肪酶的位置特异性
        1.1.4 脂肪酶的应用
        1.1.4.1 脂肪酶在化工领域的应用
        1.1.4.2 脂肪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1.4.3 脂肪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1.4.4 脂肪酶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
        1.1.4.5 脂肪酶在洗涤剂工业中的应用
    1.2 少根根霉简介
    1.3 菌株筛选
        1.3.1 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
        1.3.2 诱变育种
        1.3.2.1 化学诱变剂诱变
        1.3.2.2 紫外诱变
        1.3.2.3 激光诱变
        1.3.2.4 微波诱变
        1.3.2.5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少根根霉菌株的诱变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菌株与保藏
        2.2.2 培养基
        2.2.3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菌种传代
        2.3.2 孢子悬液的制备
        2.3.3 种子培养基的制备
        2.3.4 诱变筛菌方法
        2.3.4.1 紫外+LiCl诱变
        2.3.4.2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
        2.3.5 诱变致死率计算
        2.3.6 菌种筛选
        2.3.6.1 初筛
        2.3.6.2 复筛
        2.3.7 酶活测定方法
        2.3.8 生物量测定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始菌株发酵酶活测定
        2.4.2 菌株的筛选
        2.4.2.1 孢子萌发状态
        2.4.2.2 紫外+LiCl诱变致死率及最佳照射时长选择
        2.4.2.3 DES诱变致死率及最佳诱变浓度的选取
        2.4.2.4 紫外+LiCl诱变筛菌结果
        2.4.2.5 DES诱变结果
        2.4.2.6 遗传稳定性实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少根根霉产脂肪酶发酵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菌株与保藏
        3.2.2 实验用培养基
        3.2.3 孢子悬液的制备
        3.2.4 种子培养基的制备
        3.2.5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6 酶活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接种量及菌体发酵形态的确定
        3.3.1.1 发酵形式的确定
        3.3.1.2 接种量的确定
        3.3.2 诱导油对产酶的影响
        3.3.3 氮源对产酶的影响
        3.3.3.1 有机氮源的选择与优化
        3.3.3.2 胰蛋白胨添加量优化
        3.3.3.3 无机氮源的选择与优化
        3.3.3.4 不同硫酸铵添加量发酵对比
        3.3.4 碳源对产酶的影响
        3.3.4.1 不同葡萄糖浓度发酵对比
        3.3.4.2 不同葡萄糖浓度生物量对比
        3.3.5 不同盐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3.3.6 培养基pH值对酶活的影响
        3.3.7 摇床转速对酶活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脂肪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1.1 实验用培养基
        4.2.1.2 孢子悬液的制备
        4.2.1.3 种子培养基的制备
        4.2.1.4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发酵液的预处理
        4.2.2.2 冷丙酮沉淀
        4.2.2.3 脂肪酶的热稳定性
        4.2.2.4 脂肪酶的pH稳定性
        4.2.2.5 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4.2.2.6 脂肪酶的最适反应pH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脂肪酶的分离
        4.3.2 热稳定性
        4.3.3 pH稳定性
        4.3.4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4.3.5 酶的最适反应pH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验所用试剂列表
    附录二 实验常用仪器器材列表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3)脉冲强光对果胶酶生产菌黑曲霉的诱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微生物诱变育种方法
        1.1.1 化学诱变育种
        1.1.2 物理诱变育种
        1.1.3 复合诱变
        1.1.4 生物诱变育种
    1.2 脉冲强光技术
        1.2.1 脉冲强光
        1.2.2 脉冲强光诱变育种
    1.3 黑曲霉及其产果胶酶概述
        1.3.1 黑曲霉
        1.3.2 果胶酶
        1.3.3 果胶酶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脉冲强光诱变条件的确定及突变株选育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菌株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仪器与设备
        2.2.4 培养基
        2.2.5 试验溶液
    2.3 测定方法
        2.3.1 菌落计数
        2.3.2 DNS法测定酶活
    2.4 试验方法
        2.4.1 菌株的活化
        2.4.2 孢子液的制备
        2.4.3 最适浓度的确定
        2.4.4 脉冲强光诱变处理
        2.4.5 紫外诱变处理
        2.4.6 高产果胶酶突变菌株的筛选
        2.4.7 遗传稳定性的测定
    2.5 结果分析
        2.5.1脉冲强光诱变单因素实验
        2.5.2 脉冲强光诱变响应面试验设计
        2.5.3 突变株的诱变选育
        2.5.4 遗传稳定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高产突变株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突变株生长曲线测定
        3.3.2 突变株益生性能的测定
    3.4 结果分析
        3.4.1 生长曲线的绘制
        3.4.2 突变株益生性能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果胶酶酶学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酶的分离纯化
        4.3.2 果胶酶酶学性质
    4.4 结果分析
        4.4.1 硫酸铵分级沉淀条件的确定
        4.4.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DEAE-FF)层析结果
        4.4.3 Superdex G-75 层析结果
        4.4.4 果胶酶纯度及分子量确定
        4.4.5 果胶酶的酶学性质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脉冲强光诱变机理的初步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RAPD分析
        5.3.2 SDS-PAGE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基因组DNA提取
        5.4.2 RAPD-PCR结果
        5.4.3 SDS-PAGE蛋白分析
    5.5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4)高性能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的诱变与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烟气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1.1.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1.2 半干半湿法脱硫技术
        1.1.3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1.1.4 生物法烟气脱硫技术
    1.2 微生菌种物育种技术
        1.2.1 化学诱变
        1.2.2 物理诱变
        1.2.3 新型诱变技术——等离子体诱变育种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
        1.3.1 选题依据
        1.3.2 研究内容
2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理化性质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2.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2 培养基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富集纯化
        2.2.2 分离鉴定
        2.2.3 革兰氏染色
        2.2.4 CTAB法提取细菌DNA
        2.2.5 16S rDNA序列分析
        2.2.6 pH、温度、接种量的选择
        2.2.7 Fe~(2+)氧化率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体的分离及鉴定
        2.3.2 细菌细胞形态观察
        2.3.3 理化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低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最佳诱变条件的选择
        3.3.2 诱变后正突变菌的筛选
    3.4 本章小结
4 诱变菌株的耐高温试验
    4.1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38℃培养条件下Y-2 菌株结果分析
        4.3.2 35℃、38℃、42℃培养条件下Y-2 菌株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探究氧化亚铁硫杆菌脱除SO_2 的条件
    5.1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气体流量对脱硫率的影响
        5.3.2 初始Fe~(3+)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5.3.3 初始Fe~(2+)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5.3.4 氧化亚铁硫杆菌与Fe~(2+)的协调氧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5)放线菌ZZ-9耐药性菌株筛选及涂抹剂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苹果树腐烂病研究进展
        1.1 苹果树腐烂病发生、分布与危害
        1.2 苹果树腐烂病侵染循环
        1.3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2 放线菌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2.1 放线菌作用机制
        2.2 放线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3 微生物诱变选育技术概述
        3.1 物理诱变
        3.2 化学诱变
        3.3 生物诱变
        3.4 复合诱变
    4 放线菌生防制剂的研究现状
        4.1 放线菌代谢产物制剂
        4.2 放线菌活菌制剂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放线菌ZZ-9耐药菌株的微波诱变选育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甲基硫菌灵对出发菌株孢子致死浓度的测定
        2.2 微波诱变剂量的测定
        2.3 耐药菌株的筛选
        2.4 耐药菌株的传代稳定性测定
        2.5 耐药性菌株与甲基硫菌灵协同作用离体枝条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工艺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2.2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紫外保护剂的筛选
        2.3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渗透剂的筛选
        2.4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防腐剂的筛选
        2.5 放线菌ZZ-9生防制剂载体的筛选
        2.6 ZZ-9生防制剂最佳助剂条件响应面优化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放线菌ZZ-9涂抹剂防效评价及质量标准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放线菌ZZ-9涂抹剂防效评价
        2.2 放线菌ZZ-9涂抹剂质量标准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6)微生物诱变育种概况及激光在微生物诱变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的诱变方法
    1.1 化学诱变
    1.2 物理诱变
    1.3 生物法诱变
        1.3.1 原生质体融合法
        1.3.2 基因工程育种法
2 微生物诱变方法的选择
    2.1 激光诱变在藻类育种中的应用
    2.2 激光诱变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3 展望

(7)激光诱变适于制备生物柴油的小球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能源介绍
    1.3 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1.4 小球藻的分类和生物学特性
        1.4.1 小球藻中油脂合成的关键酶
        1.4.2 小球藻中油脂合成的关键基因
    1.5 微藻诱变方法
        1.5.1 生物法诱变
        1.5.2 化学诱变
        1.5.3 物理诱变
    1.6 激光器的介绍
        1.6.1 氦氖激光器
        1.6.2 倍频YAG激光(Nd:YAG)激光
        1.6.3 半导体激光
    1.7 本文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种激光诱变对9号小球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仪器
        2.1.2 藻种
        2.1.3 藻种的培养
    2.2 实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2 激光诱变方法
        2.2.3 生长曲线
        2.2.4 藻细胞的收集
        2.2.5 测定油脂方法
        2.2.6 乙酰辅酶α羧化酶活力的测定
        2.2.7 硝酸还原酶活力的测定
        2.2.8 分离传代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细胞密度与OD的关系
        2.3.2 不同激光处理时间梯度对9号小球藻油脂产量的影响
        2.3.3 不同激光处理时间梯度对9号小球藻NR和ACCase活力的影响
        2.3.4 筛选高产油脂突变藻株进行继代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种激光诱变对31号小球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
        3.1.2 藻种
        3.1.3 藻种的培养
    3.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细胞密度与OD的关系
        3.3.2 不同激光处理时间梯度对31号小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3.3.3 不同激光处理时间梯度对31号小球藻NR和ACCase活力的影响
        3.3.4 筛选高产油脂藻株进行继代培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激光诱变对海水小球藻油脂积累的影响
    引言 海水小球藻概括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
        4.1.2 藻种
        4.1.3 藻种的培养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细胞密度与OD的关系
        4.3.2 不同激光处理时间梯度对海水小球藻总脂含量的影响
        4.3.3 不同激光处理时间梯度对海水小球藻NR和ACCase活力的影响
        4.3.5 筛选高产油脂藻株进行继代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产油脂突变藻株的继代培养
    5.1 9号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
        5.1.1 9号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油脂产率结果
        5.1.2 9号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酶活力的测定
    5.2 31号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
        5.2.1 31号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油脂产率结果
        5.2.2 31号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酶活力的测定
    5.3 海水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
        5.3.1 海水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油脂产率结果
        5.3.2 海水小球藻高产油脂藻株的继代培养酶活力的测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激光诱变高产小球藻藻株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引言
    6.1 引物设计
        6.1.1 引物设计
        6.1.2 RNA的提取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引物检测结果
        6.2.2 RT-PCR结果
        6.2.3 9号小球藻相对基因表达量
        6.2.4 31号小球藻相对基因表达量
        6.2.5 海水小球藻相对基因表达量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固定化细胞产酶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β-甘露聚糖酶的分布
    1.2 菌株遗传改造
    1.3 微生物发酵生产β-甘露聚糖酶的过程优化
    1.4 固定化技术
    1.5 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1.5.1 食品医药中的应用
        1.5.2 饲料业中的应用
        1.5.3 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1.5.4 在纺织业中的应用
        1.5.5 石油工业中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1 本研究的背景、思路及目的
        1.6.2 本研究的意义
    1.7 本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1.8 课题资助名称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及质粒载体
        2.1.2 培养基
        2.1.3 PCR扩增引物
        2.1.4 主要生化试剂及缓冲液配制方法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2.2.2 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的测定
        2.2.3 菌株的诱变处理
        2.2.4 β-甘露聚糖酶高产突变株培养条件优化
        2.2.5 突变菌株的甘露聚糖酶序列测定
        2.2.6 高产突变株固定化方法的确定
        2.2.7 高产突变株最佳固定化方法的优化
        2.2.8 高产突变株固定化菌体发酵条件的确定
        2.2.9 固定化菌体的分批重复发酵
        2.2.10 β-甘露聚糖酶粗酶液对染料的脱色效果评价
        2.2.11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菌株HDYM-04生长曲线的绘制
    3.2 绘制甘露糖标准曲线
    3.3 菌株诱变处理
        3.3.1 紫外线诱变
        3.3.2 氦氖激光诱变
        3.3.3 亚硝基胍诱变
        3.3.4 高产突变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3.4 高产突变株G2-3培养条件优化
        3.4.1 最佳培养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3.4.2 正交试验
        3.4.3 验证试验
    3.5 高产或低产β-甘露聚糖酶突变株基因序列分析
        3.5.1 β-甘露聚糖酶基因片段的扩增
        3.5.2 β-甘露聚糖酶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3.6 高产突变株G2-3菌体固定化方法的确定
    3.7 最佳固定化方法的优化
        3.7.1 菌体浓度(即菌胶比)对固定化菌体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
        3.7.2 聚乙烯醇浓度对固定化菌体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
    3.8 固定化菌体发酵条件的确定
        3.8.1 最佳魔芋粉加入量的确定
        3.8.2 最佳接种量的确定
        3.8.3 最佳增殖时间的确定
        3.8.4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3.9 固定化菌体的分批重复发酵次数的确定
    3.10 β-甘露聚糖酶对染料的脱色效果
第4章 讨论
    4.1 各种诱变技术对菌株产β-甘露聚糖酶的影响
    4.2 高产或低产突变株序列分析
    4.3 固定化技术应用在β-甘露聚糖酶的生产上的可行性
    4.4 β-甘露聚糖酶对染料的脱色效果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达托霉素的概述
        1.1.1 达托霉素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1.1.2 达托霉素的生产菌种
        1.1.3 达托霉素的抗菌机理
        1.1.4 达托霉素生物合成
    1.2 玫瑰孢链霉菌的诱变育种
        1.2.1 激光诱变
        1.2.2 紫外诱变
        1.2.3 NTG诱变
        1.2.4 复合诱变
        1.2.5 诱变菌种筛选
    1.3 达托霉素的发酵工艺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实验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菌种活化方法
        2.2.2 孢子悬液制备方法
        2.2.3 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实验
        2.2.4 诱变后高产菌筛选实验
        2.2.5 发酵培养
    2.3 实验结果
        2.3.1 飞秒激光诱变参数的选择
        2.3.2 飞秒激光诱变筛选结果
        2.3.3 达托霉素产量测定
第三章 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机理分析
    3.1 激光生物学效应机制的物理解释
    3.2 飞秒激光光束特点及其诱变优势
        3.2.1 飞秒激光光束特点概述
        3.2.2 飞秒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优势
    3.3 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机理研究
    3.4 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机理研究展望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氦氖激光诱变提高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活力的研究[J]. 孙莹,王海曼,宋刚,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20(35)
  • [2]产脂肪酶菌种的诱变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的研究[D]. 朱洪霞.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脉冲强光对果胶酶生产菌黑曲霉的诱变研究[D]. 葛新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高性能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株的诱变与培育[D]. 李先艳.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5]放线菌ZZ-9耐药性菌株筛选及涂抹剂研制[D]. 陈大为.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9)
  • [6]微生物诱变育种概况及激光在微生物诱变中的应用[J]. 高宏正,李国强,邓素贞,孙海风,沈义成,张瑞豪,陈国强,刘帮会,周士坦,孟春晓,高政权.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5(09)
  • [7]激光诱变适于制备生物柴油的小球藻的研究[D]. 高宏正. 山东理工大学, 2015(04)
  • [8]β-甘露聚糖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固定化细胞产酶条件优化[D]. 周晓杭. 黑龙江大学, 2014(04)
  • [9]微生物物理诱变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雅君,陈力力,廖杰琼,姚开波,丛美娟,廖静.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3(03)
  • [10]飞秒激光诱变达托霉素高产菌株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D]. 李海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微生物激光诱变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